当前位置:首页 » 基础信息 » 中国工业基础得益于哪个国家
扩展阅读
基础代谢是哪个公式 2024-11-15 14:27:47
刀郎经典歌曲叫什么 2024-11-15 14:23:17

中国工业基础得益于哪个国家

发布时间: 2022-03-15 16:20:23

A. 中国的工业基础,中国的工业基础到底怎么样

1、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已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是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我国的工业水平很低 工业基础薄弱,且门类不全,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 重点发展重工业。 一五计划
2、土改和一五计划地催动作用以及人民群众的干劲
3、不属实 大跃进
4、我们要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B. 初步形成了新中国的工业体系 得益于哪些有利的国际国内条件

国内: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确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以发展重工业为基础,并对社会进行社会改造,实行农业集体制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原料。
国际:我们加入了社会主义阵营,苏联以几个兄弟国家给予很大的帮助,

C. 跪求啊 为新中国工业化奠定基础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是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放初期,我国工业基础极端落后。1949年
140亿元,工业产品中钢15.8万吨,
12万吨,
3200万吨,发电量43亿度,水泥66万吨。不仅工业
小,
技术落后,工业结构也不合理:

工业只占26.2%。

经过三年经济恢复,1953年新中国开始实施
,并确立了以
优先发展为主导的新中国工业化发展的主要方向。

“一五”时期,我国
年均增长18.4%,其中
产量增长98.5%,
、发电量、钢、机床产量分别增长1-3倍,全社会
平均每年提高6.3%,其中工业
提高15.5%,
百元资金实现
由1952年的25.4元增加到1957年的34.6元。

据统计,“一五”期间,开工的工业
达1万多个,其中以156项工程为中心的重点建设,建立了我国社会主
业化的初步基础,被誉为新中国工业的
。飞机、汽车、重型和精密机器等一大批基础工业部门从无到有建立起来。“一五”时期,被公认为新中国前30年发展稳定、投资效益最高的时期。(互联网)

D. 我国工业化起步得益于哪一措施

1782年英国人瓦特发明了蒸汽机,标志着世界工业化的开始。
世界工业化始于18世纪的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工业革命是指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从工厂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转变的过程。随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加速了圈地运动,产生了大批无产者。同时海外贸易和殖民地的开发,使大量财富集中到英国资产阶级手中。另外经典力学、热力学等学科的理论创新也为工业革命带来了契机。 17 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联盟为基础的君主立宪制度,从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确立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国家。资产阶级利用国家政权加速推行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和措施,促进了工业革命各种前提条件的迅速形成。 英国工业革命从18世纪80年代开始,到19世纪中期基本结束 。
中国的工业化始于解放后,新中国1953年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内容的核心就是“一化三改造”。一化就是建议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三改造就是逐步实现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E. 中国的基础工业与国外差距很大吗

中国工业技术与美国的差距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信息科学为主的新兴技术和产业;二是以飞机制造、航空航天为主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三是以军事工业为主国防工业。在基础工业领域,也就是中低端工业领域,我国与美国的差距并不大;我国在高速铁路技术、超高压电力输入技术等方面要好于美国,领先于世界。

F. 中国的工业为什么没有西方国家发达

现代机床制造业正在向“高速、精密、复合、智能和环保”的方向前进,而高速、高效加工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发达国家,围绕高速、高效切削,不仅在技术开发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而且在应用推广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可以说,高速、高效加工已成为国际制造技术发展的一个趋势。相比之下,高效切削在我国虽然已经出现良好的发展苗头,但仍然只在部分行业和企业得到有限的应用。这一热一冷反差十分明显,说明我国制造业总体上还没有赶上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这种情况,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就意味着丧失竞争力,是十分危险的。

我国高效切削技术的应用为什么和国外形成这么大的差距?很多人指出:中国工具工业没有足够能力向制造业提供先进高效刀具,是一个重要原因。

我国高效刀具的满足率不足20%
为与先进的加工设备相匹配,我国现代高效刀具的进口,从2000年的8000万美元,猛增到2004年的4亿美元。我国制造业大量采用先进设备和高效刀具,说明已经向现代制造技术迈出坚定的步伐,是十分可喜的发展趋向。可惜的是,我国机床工具工业还不能够为这种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2004年我国消费机床达到94.6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但国产机床的市场占有率仅37.4%。虽然国内生产的金切机床数量达到创纪录的38.9万台,其中数控机床5.18万台,数量不算少,增长也很快,但经济型的占70%,不能满足制造业对高端机床的需求。工具工业的情况更差一点,生产数量庞大,但对高效刀具的满足率不足20%。

我国机床工具工业不能为制造业现代化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是我国制造业在由大到强的发展过程中,一个严重的瓶颈。长此以往必将严重制约其走向现代化的进程。我们必须认真对待,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好这个问题。

工具工业发展落后的原因
我国工具工业落后于制造业的发展需要,主要表现在:几十年如一日生产标准化、通用化的刀具,无法满足现代制造业对高效刀具的需求。国外机床工具工业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毅然转轨,脱胎换骨,实现了质的飞跃。而我国机床工具工业继续我行我素,抱着传统发展模式不放,原因在那是?这就触及到一个深层次的问题:在改革开放的前20年,我国的宏观政策取向上实际是容忍整个制造业继续旧的工业化道路。所以,低水平重复的现象到处泛滥。最近10年,我国工具工业在浪费资源和低水平重复的道路上愈走愈远。以麻花钻为代表的低档工具超低价竞卖愈演愈烈。2004年,我国共出口刃具19.39亿件,相当于日本全年高速钢刀具产量的25倍。每支出口刃具均价0.2美元,相当于日本同类高速钢刀具的1/20,假如不靠出口退税,连成本都收不回来。

虽然工具工业中有相当一部分企业也在努力追求技术进步,使自己的产品、技术和服务,尽量赶上现代制造技术发展的需要。但是这种努力受到了整个行业粗放式经营和低价竞销方式的严重干扰,致使国产高效刀具的市场占有率始终在低水平徘徊,多年来没有质的突破。

在工具行业内部一些主张低水平扩张的企业,举出的一条重要理由是我国有工具材料的资源优势,钨、钼、钒储量丰富,多消费一点不影响大局。现在,这种资源取之不尽的神话已经破灭。今年初,钼铁和钒铁已由原来每吨4万多元,猛涨到40多万元。进而迫使高速钢价格从每吨3万元上涨到每吨9万元,我国已不再是工具原材料的廉价王国了。过度的资源消耗已经向我们亮起了红灯。

我国工具工业发展落后,不能满足制造业需要的真正原因,是在宏观发展战略的取向上出了问题。所以解决的办法只有一条,那就是彻底改变这种粗放型的发展模式,走集约型的发展道路。没有这种增长方式的转变,任何局部的措施都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G. 新中国工业化奠定基础的是什么

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放初期,我国工业基础极端落后。1949年工业总产值140亿元,工业产品中钢15.8万吨,原油12万吨,原煤3200万吨,发电量43亿度,水泥66万吨。不仅工业资本存量小,工业生产技术落后,工业结构也不合理:工业总产值中生产资料工业只占26.2%。

经过三年经济恢复,1953年新中国开始实施“一五”计划,并确立了以重工业优先发展为主导的新中国工业化发展的主要方向。

“一五”时期,我国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8.4%,其中原煤产量增长98.5%,原油、发电量、钢、机床产量分别增长1-3倍,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平均每年提高6.3%,其中工业劳动生产率提高15.5%,工业企业百元资金实现利税由1952年的25.4元增加到1957年的34.6元。

据统计,“一五”期间,开工的工业建设项目达1万多个,其中以156项工程为中心的重点建设,建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被誉为新中国工业的奠基石。飞机、汽车、重型和精密机器等一大批基础工业部门从无到有建立起来。“一五”时期,被公认为新中国前30年发展稳定、投资效益最高的时期。

H. 中国的工业基础

在新中国建立之初,中国的工业主要分布在东三省和中国西南四川、云南几个省份。东三省由于长期为日军占据,工业发展时间较长,成为新中国的传统重工业基地;而西南部则是由于抗日战争,东南沿海一批批的工厂、设备、人才的迁徙,逐渐得成为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
但是抗日战争结束之际,苏联强行抢走了东三省得绝大多数的工业设备,可以说此时东三省工业全部瘫痪。直至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迫于国际局势加入苏联执掌的社会主义阵营,为了联合中国共同抵制以美国为主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渗透,苏联开始帮助中国发展工业。但这发展也是有条件、有选择的。这是仍旧以东三省为中心,帮助中国重建统统重工业基地。但是苏联为了维护其世界超级大国的地位,单方面与美国达成无核化协议,组织我国研制核武器。当苏联得知我国着手研究时,一夜之间撤走在华所有苏联援建专家及物资设备,使中国百废待兴的工业几乎全部瘫痪。

I. 在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时期,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的是什么

基础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1953—1957),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1955年7月经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

至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标志着系统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

(9)中国工业基础得益于哪个国家扩展阅读:

完成成就:

1、社会主义改造

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占了绝对的优势。在国民收入中,1957年同1952年相比,国营经济所占比重由19%提高到33%,合作社经济由1.5%提高到56%,公私合营经济由0.7%提高到8%,个体经济则由71.8%降低到3%。

2、基本建设

五年内全国完成投资总额为550亿元,其中国家对经济和文教部门的基本投资总额为493亿元,超过原来计划427.4亿元的15.3%。五年新增加固定资产460亿元,相当于1952年底全国固定资产原值的1.9倍。

3、工业发展

1957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241亿元,比1952年增长67.8%。1957年的国民收入比1952年增长53%。1957年工业总产值超过原计划21%,比1952年增长128.5%。原定五年计划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4.7%,实际达到18%。

1957年手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83%,平均每年增长12.8%。1957年的钢产量为535万吨,比1952年增长近3倍,原煤为1.31亿吨,比1952年增长98.596,发电量为193亿度,比1952年增长1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