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础信息 » 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是指哪些
扩展阅读
什么叫群众性的自我教育 2024-11-16 04:05:39

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是指哪些

发布时间: 2022-03-07 10:23:28

‘壹’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须坚持哪些原则

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强调,各地要高度重视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切实加强领导,科学规划,精心组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笔者对此进行了思考,认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须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以人为本原则。人居环境科学是一门以人类聚居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建设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原则。人居环境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满足人的需要,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要满足后人生存发展的需要。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过程中,要以人为主体,充分发挥农村自然生态系统优势,构建良好的生态循环体系,重现村庄的田园风光和山水美景,进而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是因地制宜原则。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差异明显,农村条件千差万别,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要积极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模式,不能搞一刀切。各地应因地制宜,分步指导,逐步实施。要从不同村庄的区位特点、经济状况和群众需求出发,花小钱、办大事、办实事,力求特色。
三是城乡统筹原则。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过程中,要跳出就农村论农村的误区,把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与推进城市化有机结合起来。要统筹城乡规划和建设,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建设机制。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社会经济的制度环境和法制环境,实施财政反哺的经济政策,科学制定统筹城乡发展的规划,合理布局、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四是政府引导、农民自愿原则。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靠一家一户解决不了,靠一村一乡的力量也不够,必须由各级地方政府牵头,各部门广泛参与,统筹规划,整体行动。各级地方政府作为农村环境建设的领导者,既要切实承担起规划制定、政策扶持、宣传发动和思想引导的职责,又要防止大包大揽、强制推行。在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中,要充分突出农民主体地位。无论是村庄规划编制还是建设方案的选择,都要充分听取农民意见,尊重农民意愿,强化农民参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是系统性原则。农村人居环境是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区位空间等要素的综合体现,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多要素的复合系统。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要兼顾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自然资源等多方面,不仅要考虑短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且要顾全大局,充分考虑长远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尽可能覆盖人居环境建设的每个方面,争取实现自然、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促进农村社会不断进步与发展。
六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原则。人居环境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全面、系统、综合地加以研究,从而更好地建设符合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发展农村文化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内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应突出乡村文化特色和民族特色。既要与周围的自然山水环境有机融合,保护好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又要注重延续地域原有的建筑文化特色及乡村故有的空间格局、特有的民俗文化活动。

‘贰’ 村级在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和人居环境等方面,存在的主要短版是什么

摘要 1、农村基础设施不足:我国农村基础设施不足表现为:生产性基础设施支撑力脆弱,服务性基础设施执行力减弱,社会性基础设施安全力薄弱,流通性基础设施承载力孱弱。

‘叁’ 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哪些

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交通运输,机场,港口,桥梁,通讯,水利及城市供排水供气,供电设施和提供无形产品或服务于科教文卫等部门所需的固定资产,它是一切企业,单位和居民生产经营工作和生活的共同的物质基础,是城市主体设施正常运行的保证,既是物质生产的重要条件也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条件。

(3)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是指哪些扩展阅读

基础设施是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所谓“乘数效应”,即能带来几倍于投资额的社会总需求和国民收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基础设施是否完善,是其经济是否可以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为了应对空前的经济大萧条,美国总统罗斯福推行了着名的“罗斯福新政”,其中很重要的一项政策就是政府主导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这些基建项目,不仅提高的了就业,增加了民众收入,还为后期美国经济的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肆’ 基础设施建设的政府作用


大力加强农田水利、耕地质量和生态建设。在搞好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快发展节水灌溉,继续把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作为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的重点。加大大型排涝泵站技术改造力度,配套建设田间工程。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实行中央和地方共同负责,逐步扩大中央和省级小型农田水利补助专项资金规模。切实抓好以小型灌区节水改造、雨水集蓄利用为重点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继续搞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中小河流治理。要大力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实施新一轮沃土工程,科学施用化肥,引导增施有机肥,全面提升地力。增加测土配方施肥补贴,继续实施保护性耕作示范工程和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试点。农业综合开发要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区改造中低产田和中型灌区节水改造。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继续推进生态建设,切实搞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稳定完善政策,培育后续产业,巩固生态建设成果。继续推进退牧还草、山区综合开发。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做好重大病虫害防治工作,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加强荒漠化治理,积极实施石漠化地区和东北黑土区等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程。建立和完善水电、采矿等企业的环境恢复治理责任机制,从水电、矿产等资源的开发收益中,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企业所在地环境的恢复治理,防止水土流失。 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农民迫切要求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村庄规划工作,安排资金支持编制村庄规划和开展村庄治理试点;可从各地实际出发制定村庄建设和人居环境治理的指导性目录,重点解决农民在饮水、行路、用电和燃料等方面的困难,凡符合目录的项目,可给予资金、实物等方面的引导和扶持。加强宅基地规划和管理,大力节约村庄建设用地,向农民免费提供经济安全适用、节地节能节材的住宅设计图样。引导和帮助农民切实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搞好农村污水、垃圾治理,改善农村环境卫生。注重村庄安全建设,防止山洪、泥石流等灾害对村庄的危害,加强农村消防工作。村庄治理要突出乡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要本着节约原则,充分立足现有基础进行房屋和设施改造,防止大拆大建,防止加重农民负担,扎实稳步地推进村庄治理。

‘伍’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哪些项目

(1)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主要指现代化农业基地及农田水利建设;

(2)农业生活性基础设施:主要指饮水安全、农村 沼气、农村道路、农村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

(3)生态环境建设:主要指 天然林资源保护、防护林体系、种苗工程建设,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湿地保护和建设、退耕还林等农民吃饭、烧柴、增收等当前生计和长远发展问题。

(4)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主要指有益于农村 社会事业发展的基础建设,包括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卫生、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等。

(5)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是指哪些扩展阅读

为发展农村生产和保证农民生活而提供的公共服务设施的总称。包括交通邮电、 农田水利、供水供电、 商业服务、园林绿化、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等生产和生活服务设施。它们是农村中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农村经济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与农村经济的发展相互协调。

基础设施规划是新农村建设规划的重要内容,基础设施的改善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有力支撑。科学的基础设施规划,可以有效落实国家政策,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规划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与农村经济建设发展和农民百姓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陆’ 人居环境的评价

l 将城市人居环境在地域层次上划分为近接居住环境(微观城市人居环境)、社区环境(中观城市人居环境)和城市环境(宏观城市人居环境)。其中以住宅为核心的近接居住环境又分为两个部分:住宅和邻里环境;社区环境为居民社会活动的主要环境,其地域范围相当于一个居住区;城市环境相当于整个城市系统环境。在地域层次划分的基础上,以城市人居环境的住宅、邻里、社区绿化、社区空间、社区服务、风景名胜保护、生态环境、服务应急能力8个方面为评价对象,充分考虑到评价指标选择的代表性、不可替代性和多层次性,选择29项指标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表8-4)。
表8-4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类别 指标 类别 指标 近接居住环境 住宅 宽适度 社区环境 社区绿化 公园、学校的绿化 给排水情况 街头绿化 日照通风条件 该地区的绿化状况 生活垃圾收集情况 去公园的便利程度 邻里 安静程度 周围的水域环境 交流或接触程度 与水域的接近程度 绿化 社区空间 公共空间的大小 城市环境 风景名胜保护 自然风景的保护 街景的美化程度 历史古迹的保护 社区服务 购物 历史的气氛 娱乐 生态
环境 城市的噪音 医疗 城市的空气质量 银行、邮局 服务应急能力 公共交通的便利程度 小孩的教育环境 防灾抗灾能力 文化环境 治安状况 l l 将城市人居环境划分为两部分:人居硬环境和人居软环境。所谓人居硬环境是指一切服务于城市居民并为居民所利用,以居民行为活动为载体的各种物质设施的总和。包括居住条件、生态环境以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三项内容。人居软环境是指人居社会环境,指的是居民在利用和发挥硬环境系统功能中形成的一切非物质形态的总和,是一种无形的环境,如生活情趣、生活方便舒适程度、信息交流与沟通、社会秩序、安全和归属感等。两者之间存在如下关系:硬环境是软环境的载体,而软环境的可居性是硬环境的价值取向。人居硬环境和软环境的呼应程度,即以各类居民的行为活动轨迹与其所属的软、硬环境是衡量人居环境优劣和环境、社会、经济三种效益统一程度的标尺。限于工作重点,目前只讨论了硬环境的评价指标(表8-5)。
表8-5大都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类别 指标 类别 指标 类别 指标 居住条件 人均居住面积 生态环境质量 TSP 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业设施 基础设施投资占GDP比重 住宅成套率 SO2 人均道路面积 职工住宅比重 城市污水处理率 每万人拥有的公交车辆 家用煤气普及率 工业废水处理率 每万人拥有商业伙食服务业网点 住宅竣工面积 绿化覆盖率 住宅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重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每万人拥有医院床位 环保投资占GDP比重 各级学校的建筑面积 人口密度 表8-6 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基本框架 一级准则 单项指标 建筑质量 房型设计通风状况结构健全贮藏充足 容易维修电力稳定楼层高度防火材料 隔音设施充足光线内置橱柜绝缘防护 室温控制管道良好卫生设施方便厨房 不相互干扰的通道 环境安全 空气质量饮水水质 噪声污染洪水淹没 交通要道垃圾堆场 化学工厂污染水体 易燃易爆 景观规划 风景院落住区小品 建筑密度自然景色 户外保持建筑保持 住宅间距绿化草坪 休闲广场
建筑样式 公共服务 商业网点医疗保健 蔬菜市场供电系统 电信服务给水系统 排水系统各类学校 公共停车场所
文化娱乐设施 社区文化环境 邻里和谐社区治安 住宅特色住区荣誉 紧邻亲朋紧邻高校 流动人口远离棚户 市民广场
心理归属 (另有单项指标的权重和满意度的统计特征表格,在此略去)
l l 引入满意度评价:如前所述,城市人居环境既包括硬件设施,也包括心理层次上的软环境,故而具有其复杂性和不可度量性,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与一般评价也大不相同,因此在评价指标体系的设定上并不一味追求定量化——以定量化为先决条件进行城市人居环境的评价要求所选指标均可进行某种形式的定量计算,会导致评价结果仅仅反映城市环境的硬件设施和总体环境,而不能准确反映人居环境的方方面面。出于此初衷引入满意度评价并在评价方法上选择公众问卷调查以克服定量化问题。遵循全面性、层次性、针对性和可比性四个原则,选择5个准则、56个因素作为调查与评价因子(表8-6)。
l l 对城市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依据以人为本、层次性、区域性、可操作性以及稳定性与动态性的原则,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一个三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其中一级指标包括三类:聚居条件、聚居建设和可持续性。聚居条件包括人口、资源与人工构筑等,体现舒适的居住条件、适宜的人口密度和良好的资源配置等内容。聚居建设包括生态环境的建设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从侧面反映了城市的环境质量、生活、生产的方便程度和服务水平。可持续性包括社会秩序稳定、智力能力和经济能力三方面,反映了城市各项人类活动与社会、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协调能力和发展潜力(表8-7)。
表8-7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类别 指标 类别 指标 聚居条件 居住条件 人口密度 聚居条件 资源配置 人均生活年用电量 人均居住面积 人均生活日用水量 建筑密度 家用燃气普及率 一二类居住用地比重 电话机普及率 聚居建设 城市生态环境 绿地覆盖率 可持续性 社会稳定度 就业率 人均公共绿地 刑事案件发生率 地表水综合评价指数 劳保福利占工资比重 噪声达标区覆盖率 平均期望寿命 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智力能力 千人拥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人数 城市污水处理率 千人拥有藏书量 大气环境综合评价指数 经济能力 人均GDP 公共服务设施 人均公路面积 住宅投资占GDP比重 人均道路面积 环保投资占GDP比重 千人拥有商业饮食业网点数 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投资占GDP比重 千人拥有医院床位数 科技投入占GDP比重

‘柒’ 人居环境包括哪些方面

人居环境主要包括人类工作劳动环境、生活居住环境、休息游乐环境和社会交往环境。人居环境的形成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人类的生存方式不断变化的结果。

人居环境涵盖所有的人类聚居形式,通常可以把它分为乡村、集镇和城市三大类,其中镇是处于城市和乡村的中间过渡类型,因此,常有“城镇”、“村镇”并提的情况。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主要包括

1、农村生活垃圾治理

一方面要合理选择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模式,对于县、乡镇、村三级垃圾处理设施和服务做好整体布局和规划。另一方面,要做好推动分类减量先行工作,将易腐烂垃圾、可回收垃圾、煤渣灰土等分类收集、就地就近处置,尽量减少外运处置的垃圾量和运输频次。

此外,还要重点整治垃圾山、垃圾围村、垃圾围坝、工业污染“上山下乡”的问题。

2、农村生活污水处理

这一块可以和农村厕所改造同时进行,因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首先就必须要解决厕所粪污卫生问题,然后才能进一步解决污水乱排和水环境治理问题。

其次,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必须要讲究因地制宜,结合当地地理因素、人口规模、气候条件和资金保障能力来选择合适的

农村地区的小型生活污水收集方式和治理技术。

3、农村村容村貌提升

这里主要针对的是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比如村组道路、入户道路建设,让村坤出行更方便,以及对于公共空间和庭院环境的整治,消除私搭乱建、乱堆乱放问题等。

‘捌’ 乡村振兴包括哪五个方面的振兴

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

‘玖’ 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哪些

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交通运输,机场,港口,桥梁,通讯,水利及城市供排水供气,供电设施和提供无形产品或服务于科教文卫等部门所需的固定资产,

它是一切企业,单位和居民生产经营工作和生活的共同的物质基础,是城市主体设施正常运行的保证,既是物质生产的重要条件也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条件。

(9)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是指哪些扩展阅读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发展的均衡协调是保证城市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这种均衡协调包括基础设施与城市规模、功能和空间的均衡,与城市发展阶段和城市外部环境的均衡,城市基础设施系统本身以及各个子系统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各子系统之间的均衡和协调等等。

在强调均衡的基础上,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必须适度超前,避免建设滞后和盲目性。所以科学合理的城市基础设施发展规划是重要前提。

以城市供水为例,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的资料显示,要基本满足约3.5亿人口在饮用水数量和质量上的需要,解决全国近400座城市的供水紧张矛盾,估计到2010年约需供水投资2000亿元。

建设部以2004年为现状水平年,以2010年为规划,以2020年为规划远期,编制了城市给水系统布局、净水厂改造和建设、供水管网改造和建设、再生水设施建设等规划。

这一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不仅将满足全国城市发展对供水的需求,还将大幅度地提升水资源的利用水平。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建设部提出2007年底前基本完成对运行超过50年及老城区严重漏损的供水管网改造工作,到2010年全国城市供水普及率达到95%。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拾’ 浅谈如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农村基础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涉及到很多方面,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根据统筹城乡发展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不断增加国家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快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二是各级政府要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国家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逐步加大政府土地出让金用于农村的比重;三是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具体来讲,加强农村基础建设,就是要:加大以小型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力度;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力度;加大农村能源建设力度;加大农村电网建设力度;加大农村信息化建设力度;加大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力度;加大农村教育文化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