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开展小学德育工作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古人告诉我们,作为教师,首先是“传道”,然后才是“授业解惑”。可见,德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学校所培养的人才的质量。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为首,“五育并举”。小学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奠基性教育,是培养造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格公民的起点,是学校学生工作的一个中心环节。可以说,德育是学校的生命,加强德育工作,是对少年儿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体现。德育工作搞好了,其它教育工作也就解决了。因此抓好小学德育工作刻不容缓。
一、德育重小事,润物细无声
一个人的任何言行都表现着自己的思想、精神、品质,任何思想、精神、品质都是由点滴言行积淀的而形成的。古人云:“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这就是说,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思想品德的形成要从小事抓起,不从点滴小事着手,学生优良品质的养成就无从谈起。为此,学校应提出 “德育无闲人、人人育人,德育无小事、事事育人,德育无空地、处处育人”的思想,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加强“两规”教育。各班班主任可以利用班队会、晨会对学生重点加强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一日常规》为内容的“两规”教育,从道德行为习惯培养入手,持之以恒地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使学生从小养成讲文明、守纪律、勤奋学习、艰苦朴素、助人为乐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二是注重发挥教师榜样示范作用。每位教师都应参与到学校德育工作上来,形成德育合力。教师从小事做起,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用高尚的人格、良好的习惯、积极的人生态度影响教育学生。三是充分利用各种宣传阵地,如红领巾广播站、橱窗、升旗仪式等,弘扬孩子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引导孩子纠正和克服身上的不良行为的萌芽点。让孩子的闪光点不断闪亮,辐射他人,影响并连成一片,使不良的行为没有成长的土壤,从而使孩子能在健康的道路上成长。要植真正做到每一位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教育资源每一要素都是育人的园地,像春雨一样滋润着学生的心田。
二、优化育人环境,营造校园文化
1、学校对校园加强了“绿化、净化、美化”等工作,在重要地方设置宣传画,公共廊道张贴了伟人像、国学经典文化、师生的书画作品和一些重要标志。高标准,高要求师
生布置班级教师文化,使孩子们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和熏陶,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
2、办好、利用好少先队活动橱窗,通过以展现师生的荣誉、队员的作品、教育活动等照片、进行宣传教育,陶冶学生情操,鼓励少先队员不断进取,为红领巾增添光彩。
3、充分利用少先队广播台,礼仪风车、监督岗、今天我升旗的阵地作用宣传报道好人好事,增强了校园文化氛围,让孩子们在特有环境中受到良好教育。
4、诵读国学经典,感悟国学魅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国学,只有接续国学薪火,才能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这是一件大好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都要从做人开始。如果没有做人的基础,那就既不会有民族精神,更不会有革命精神。大家都知道,一个国家的振兴,靠的是国民素质的提高。国学经典还教导了我们许多人生道理: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 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
三、紧紧把握时代脉搏,有的放矢 1、德育重课堂,堂堂皆育人
课堂是进行德育的主渠道,是育人的核心和关键的环节。课堂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形成技能和方法、提升思想道德水平的主要场所,课堂学习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学生在课堂上所耳濡目染的将会潜移默化地反映到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课堂教学的灵魂是育人,抓住了课堂,才抓住了“全员德育”的精髓,才抓准了学校德育的命脉。课堂中的德育应贯彻于每一个学科,贯彻在每一节课堂的始终。教师要更新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树立全面育人的观念,树立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课堂教育理念,在讲解知识的过程中渗透德育,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中渗透德育,组织学生实验中渗透德育,在一切教学活动中都要渗透德育。备好课是基础,所有教材都有德育的内容,德育内容有表层内容和深层内容。往往德育内容不在教材的文字表面,而孕育在教材内容之中,需要我们重点挖掘深层内容。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要使德育内容寓于教学活动之中,让学生悟出教学活动中的德育。教师要善于变德育为“涓涓细流”,使其伴随自己的教学,长年累月地浸润、滋养学生的心田。
2、紧跟时代步伐,搞好主题教育活动
(1)我校在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主题教育方面,针对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淡薄,结合纪念抗日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利用清明节展开“缅怀先烈,继承革命精神”活动,进一步增强学生珍惜今天的好日子。通过实施健康校园文化系列活动:开展读好书、唱好歌、讲
好故事、做好游戏,寓教为乐的“四好活动”;实施读爱国主义图书、看爱国主义电影、唱爱国主义歌曲、了解爱国主义英雄、集爱国主义格言的“五爱工程”,举办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主题大型文艺演出活动。这些活动便于操作,实效性,无疑对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针对“生活水平的提高,畸形消费的不良社会风气”,学校实施了勤俭节约、文明消费教育:组织小型的文明消费报告会;带领队员制定《正当花钱消费计划》和《健康消费规范》;开展了“当一日家”、“理一日财”等活动,引导孩子在实践中学会正确消费、自觉抵制在消费不攀比、不乱用的行为。
(3)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行动。学校把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行动纳入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每学期开学初,学校都要组织了全体教师对我校留守儿童进行了摸底调查,认真分析研究留守儿童的思想状况和学习表现,深入广泛地开展了关爱留守儿童活动:一是建立了留守儿童档案,详细记录了孩子的家庭情况和学习情况;二是与学生家长建立联系卡,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随时传递和交流孩子思想、学习、活动等各方面的表现;三是利用节日开展特别活动。每年年中秋,学校都要组织开展“中秋十个一”主题活动,即画一画月饼,寄托对父母的思念。写一写心里话,表达孩子内心的真实情感。亲自演一演节目,表露自己的才华,享受节日的快乐。每年母亲节期间,少先队都要组织“感恩的心”系列活动:即要求每一位孩子给外出打工的爸爸或妈妈写一封信,做一件让父母感动的事,邀请父母参加班队亲情小舞台活动等,并结合“六·一”节举办了“关爱留守儿童”文艺演出汇报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扎实基础、更新观念、大胆创新
1、在德育工作中学校一向坚持“三关”、“三导”、“三主”的原则。“三关”:一是关爱,二是关注,三是关心,让“问题孩子”都能体验成功、体验表扬、体验温暖、体验微笑。为了彻底改变封闭式、固定式、单一式的教育模式,学校大胆倡导“三导”、“三主”的自主化教育模式,即对低年级学生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地位是“主体”,对中年级学生教师的作用是“指导”,学生的地位是“主人”,对高年级的学生教师的作用则是“辅导”,学生的地位是“主角”。这种新的教育思想,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良好发展,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更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更新观念,不断提高德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
社会的发展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标准,新的要求,面对新世纪的挑战,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同事还要提高教师的道德修养。教师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
参与者,老师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对学生的德育工作起着重要作用,教师职业道德的好坏是学校精神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必须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认真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树立德育工作者的良好形象。学校重视对教师的培训,每学期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对教师进行全方位业务学习,法律法规的学习,举办各种各样的教育教研活动,加强德育科研等形式,不断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质。
3、努力构建有效的三结合德育网络。
学校是主导学生价值取向、内化素质的主阵地,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职责,而学校的教育要在家庭中得到强化培养,并到社会上去印证与再现。学校——家庭——社会,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完整的链,缺了任何一环,对德育工作的开展都是致命的打击。尤其是社会、家庭中客观存在的消极因素,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正确的价值定位和道德理想的完善。因此在德育问题上,学校必须有开放的姿态,积极主动争取社会与家庭的支持和互动。
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的主体,是学校工作的生命线,它涉及的内容很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只有立足于学生,以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为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德育工作重要理论为指导,结合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紧跟时代步伐,有的放矢地开展德育活动,切不可盲目地、无目的地随意开展。
参考资料:http://wenku..com/link?url=3NeihaIWSHWUtHGkX2mvZYPZRz_eg9Yb9yQ-bCPfWwn_z_XsZB6W4FqL_aZrWco1TQHN2BF0aljL8yPr-zJYUd92LrXabluRk71VQc-ocJq
❷ 在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一、以身作则,渗透德育教育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而正人何?”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是学生模仿的榜样。为此,作为学生道路上的引航人——教师要将那些价值导向、情感陶冶、意志磨砺、自我示范的良好典范都融入到“无言之教”中,比如,教师的以身作则、模范言行、严于律己、作风正派、注意身教、无私奉献等精神都会使德育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之目的。教师以身作则渗透德育教育,可以说是最有效最实用的德育教育方法。
二、因材施教,丰富德育教育内容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进行与之相应的德育方向的渗透。如将一些较为简单的、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融入其中,在无形中渗透德育教育理念。比如如跑、跳、球类、投掷、游戏等融入到体育教学中,借助这种教学形式,使体育课更轻松、活泼,通过建立欢快的氛围去感染学生,让学生都能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培养他们乐观豁达的人生观。再如,也可将一些较为枯燥的项目通过教法的灵活运用、教师语言的有意选用,鼓励学生坚持、不放弃。以此来培养他们努力拼搏、吃苦耐劳、勇敢顽强的品质。对一些表现好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肯定的赏识,为学生创设可以充分展示他们自己能力的舞台,促进德育教学健康、可持续性的发展。可以说,德育教育的渗透是多方位、多渠道的,只要教师把握好平台,将德育融入其中,既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又能增强思想教育的效果。
三、加强实践性教学,塑造学生良好的内在品质
德育教育已成为基础教育的重点,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在德育教学中,作为师者,要时时刻刻将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将实践教学放在整个教学工作的首位,这既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而且也能有效促进学生良好内在品格的形成。在实际教学时,结合教学内容,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德育实践活动,根据教学需要,设定一定的德育活动主题,让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当中,让学生在亲身体验总去感受德育活动的真实意义。在实践活动中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以此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
❸ 浅谈如何开展中小学德育工作
在教育过程中,加强学生思想前途的培养至关重要。这不仅关乎他们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更与国家的未来紧密相连。为了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我们应深入开展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同时注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熏陶。通过近代史和国情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激励他们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奋斗。
在德育方面,学校应以“五爱”为教育目标,即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核心,以“五心”教育为中心,即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关心献给他人、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以《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行为准则,努力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准,培养高尚的社会主义新人,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优秀的接班人。
此外,学校应通过严密的规章制度,加强学生的纪律约束。这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自觉意识和纪律观念,还能鼓励他们勇于同违纪行为作斗争。同时,进行一定的民主、法制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使他们成长为遵纪守法、有责任感的社会成员。
为了提升德育的实效性和活力,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努力开拓多种德育渠道。例如,利用思想课作为主阵地,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问题。通过丰富多样的教育形式和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❹ 基础教育阶段,德育工作到底如何进行
德育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项重要工作,国家也对基础教育中的德育提出了要求,大力倡导将德育与学科教育相结合。我认为在基础教育阶段,德育工作的进行方式有以下三种。
首先,德育工作的进行离不开校风的建设,校风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在校风建设方面,学校的工作人员可以在校园里贴一些爱国的,正能量的标语,可以在校园的展示栏里张贴一些英雄人物和品德高尚的人的事迹。学校还可以举办一些与德育有关的校园活动。学校对怎么上课下课,回答问题,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等都要做明确的规定。
德育教育是基础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学校老师可以采取以上方式在学校中开展德育教育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