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为什么说“从基础研究转向氢弹研究工作”对于于敏而言是很大的损失
于敏是一位对基础研究充满热情的科学家,他的学术成就已经初具规模。然而,他不得不转向氢弹研究工作,这对他来说是一个重大的转变。氢弹研究不仅任务繁重,集体性极强,还意味着他必须放弃光明的学术前途,隐姓埋名,长年奔波。
于敏的这一转变,让他在学术道路上经历了巨大的牺牲。他原本可以继续从事他热爱的基础研究,探索未知的科学领域,追求个人学术成就的高峰。然而,国家的需要和使命迫使他放弃了这一切。
氢弹研究工作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它要求研究人员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于敏必须与其他科学家紧密合作,共同攻克难关,以确保国家的安全。这意味着他需要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集体工作中,而不能像以前那样专注于个人研究。
此外,隐姓埋名的生活让于敏远离了公众的视线,他无法像以前那样在学术界崭露头角。虽然这让他可以专心致志地从事研究工作,但也意味着他无法享受到学术成果带来的荣誉和认可。
长年奔波的生活让于敏的生活变得异常艰辛。他不仅要面对繁重的工作任务,还要克服各种生活上的困难。然而,于敏并没有因此而退缩,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为国家的安全和科技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尽管转向氢弹研究工作对于敏来说是一次重大的损失,但他的选择也让他成为了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他的贡献不仅体现在科学研究上,更体现在他对国家的忠诚和无私奉献上。
B. 参与中国核武器氢弹研制的主要人物是谁
邓稼先、钱三强、 彭桓武、程开甲、王淦昌等人。
1、邓稼先。
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着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2、钱三强。
在苏联政府停止对中国的技术"援助"后,一方面迅速选调一批优秀核科技专家去二机部,直接负责原子弹研制中各个环节的攻坚任务,一方面会同中国科学院有关领导人,组织联合攻关。
3、王淦昌。
参与了中国原子弹、氢弹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制的试验研究和组织领导,是中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曾荣获两项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等奖项。
4、彭桓武。
领导并参加原子弹、氢弹的原理突破和战略核武器的理论研究、设计工作.在中子物理、辐射流体力学、凝聚态物理、爆轰物理等多种学科领域取得了对实践有重要指导意义的一系列理论成果,并为中国核事业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
5、程开甲。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开拓者之一,中国核武器试验事业的创始人之一。在国内第一个计算出原子弹爆炸的弹心温度和压力,其内爆机理研究解决了原子弹的关键问题,为原子弹梁凳爆炸威力、弹体备巧结构设计提供了重仿渣键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