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请教大家,在基础垫层施工时垫层下面地面对角线方向高差达10公分如何处理,高的地方是石头。
请教大家,在基础垫层施工时垫层下面地伏兄败面对角线方向高缺颤差达10公分如何处理,高的地方是石头
答:高地方的石头凿除到垫层底下,否则该处强度太高,对基础尘锋受力不利,只能靠垫层来过渡是最合理的选择。
⑵ 相邻基础高差过大怎么处理
条形基础高差大于1米时搭接如何处理 在高低差处由构造缝脱开为好。两端与各自同侧原基础相同,端部略作加强(类于墙端加设构造柱)。构造缝宽度不小于75毫米,做构造嵌缝处理。
⑶ 相邻基础高差规范要求
确定相邻两基础的高差后,需将其乘以2,然后计算相邻两基础的净距,即边到边的距离。只有当相邻两基础的净距大于两基础高差的2倍时,才能确保基础的安全性。独立基础主要用于单柱或高耸构筑物,且独立自成一体,其形式取决于材料性能和受力状态。在软土地基上,当倾斜超出限值时,常常采用桩基础来提高稳定性。
水平净距指的是基础在水平方向上的剩余纯距离,它在工程设计中起到关键作用。基础的基底标高是指建筑物基础底部相对于建筑物±0.000处的相对高度,而高差则是指基础标高的绝对值。在特征大比例尺的地图上,地图缩小的程度较小,地貌表示更为详尽,因此等高距可以设定得较小。而在小比例尺地图上,地貌表示较为粗略,等高距必须加大。
地图的比例尺虽然相同,但等高距的大小会因地图所表示的内容和地形的起伏情况而有所不同。在等高线图上,通过计算内侧等高线高度与外侧等高线高度之差,即可得出等高距。每条等高线上的数字代表该线所对应的高度,即距离海平面的高度。这些等高线在地形图上清晰地展示了地形的起伏变化,对于工程设计和施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⑷ 脚手架基础高差超过1米如何处理
1. 在设计人字架脚手架时,必须按照结构特点进行连接,确保每根木条之间的距离约为40厘米,以保证其安全使用。
2. 若脚手架基础高差超过1米,可在高差中间位置安装木条,以构成三角架结构,加固脚手架。
3. 另外,也可以使用绳子将脚手架的不同位置捆绑拉紧,以达到固定的效果。
⑸ 请教独立基础间距和高差问题
基础所受剪应力和基底拉力的不同,决定了基础宽度的不同,不同宽度需满足同一刚性要求(混凝土),基础高度就产生差异,所以相邻独立基础间会有高差
独立基础间距从施工角度,5公分可以,但是要考虑相邻基底的应力叠加:从经济角度讲,独立基础边长大于3米,就不太经济了,考虑用梁板式代替。
轴心受压基础一般采用正方形。偏心受压基础应采用矩形,长边与弯矩作用方向平行,长、短边边唱之比一般在1.5—2.0之间,最大不应超过3.0。
由于这类构筑物的重心很高。基础有少量倾斜就会使荷载的偏心距加大,从而导致倾斜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这类基础变形用容许倾斜来控制。当软土地基上的倾斜超过限值时,经常采用桩基础。
当地基承载力较大,上部结构传给基础的荷载较小,或当浅层土质较差,在不深处有较好土层时时,为了节约基础材料和减少开挖土方量可采用墙下单独基础。墙下单独基础的经济跨度为3-5m,砖墙砌在单独基础上边的钢筋混凝土梁上。
在一般情况下应充分利用天然地基,因它具有施工简单、造价经济,通常还能缩短工期。基础构造类型的选用,与上部结构有着密切关系,同时还与地基土的承载能力、荷载性质(除垂直力外,还有水平力、上拔力等)和基础埋深有关。
在具体设计中,通常采用墙下浆砌毛石条形基础和墙下、柱下的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柱下的独立基础、墙梁下的墙下单独基础、筏片基础、独立构筑物的大块基础、深基础中的桩基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