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养儿防老这种观念对么
有一个跟深层的问题请先考虑一下:一件事情的好坏我们可以用一个道德标准评价它。但是一个道德标准本身的好坏我们用什么来评价呢?
道德的本质是经济,或者说道德问题的本质是经济问题。养儿防老作为一种观念或者一种道德标准,这要从经济角度来考虑,或者更恰当的说法是,要从它是否能够使用社会发展、是否可持续等角度来考虑。
这就要先从“养儿防老”这个观念如何形成说起。这种观念出能出自传统自己自足农业社会。传统农业社会有这么几个特点,生育多子女,世世代代长期居住一个地方,土地资源相对丰富子女基本上也是农民(因土地资源丰富所以不缺农田,也就是就业问题不是问题),子女成长成本只是锅里多放点水把饭做稀点(意思是多增加的成本很少),子女跟随父母学习种田(学习成本很底)。
这些是形成养儿防老观念的基础。养育和教育的成本很低可以让一对夫妻养很多孩子,因为有多个孩子,每个孩子赡养老人的负担相对很低,同时可以防止某个孩子不养老人造成老人无人可养的局面。同时孩子成年以后若没有足够土地耕种,只需要寻找一块荒地开垦一下就可耕种,只要没有遇到大灾之年,子女的收入基本上是稳定的。
子女成年后又会生育自己的子女,这个过程中人口数量会慢慢增加,当人口超过一定程度,就会向周围扩张。注意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里,土地资源是非常丰富的。所以土地不会是制约人口扩张的因素。
这样一对夫妻生育多个子女,年老后靠子女养老,当然子女的养老负担也并不特别重,老人也不会因为一个子女不赡养,而造成无人可养的情况。而子女也成年以后也可以如法炮制。这样的养老模式在传统农业社会,只要土地资源足够丰富,这种养老模式它是可持续的,它就是合理的。
另一个角度,现在社会这种养老模式就不是合理的了。现代社会有一些特点,大规模城市化,经济高度发达。在这些特点下,夫妻生育子女的数量会越来越少,即使中国没有计划生育,随着经济的发展生孩子的数量也会减少。最典型的就只生一个孩子,甚至不生孩子。
现在城市社会决定了,养育和教育孩子的成本非常高,孩子成年后就业也会是个问题,高的可能非常高,低的非常低连自己都不一定样活。还有一定比例根本不愿意养老人等等。
对于孩子很少的夫妻,甚至只有一个孩子。这样的风险是必然会面对。也就是说你的养老问题依靠另一个人。从经济的角度考虑,风险太大了。
而现在社会养老是依靠社会养老制度,它实际上是一种,大家养大家模式。前者是个人养个人模式。本质上都是依靠别人养老,但是它们的安全性差异太了。一个是依靠个人,另一个是依靠系统(用符合中国特色的话来说就是依靠组织)。很显然依靠系统的比依靠个人的更安全。因为你的养老金收入与子女个人收入能力无关,当然如果整个社会的收入能力降低了,你的养老金才有可能减少,但是这更不用担心,因为大家的收入都减少了,当所有人的收入都减少了,相对来说等于没有减少。
传统农业社会下,所谓的养老基本上只要保证老人“生存”即可,而现在社会不仅要保证老人生存,还需要老人“生活”。即养老的需求增加了,而子女的数量又比过去大大减少了。这样单个子女所承担的养老压力就会大大增加。而现在社会的就业是一种竞争性就业,不像传统农业社会,只需要有一块足够大小的农田就可以了。
当子女承担的养老压力非常大,这会影响他养育自己的子女,而他子女成长受到影响时,成年以后就业的竞争力就会受到影响,而反过来会影响他的自己的养老。这样就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也就是说在现代社会里,这种养老模式不可持续。这这种环境下这种养老模式自然是不合理的。
很多人中国人会想,父母把子女辛辛苦苦养大,子女当然要为父母养老了。既然各位觉得养孩子是一件辛苦的事情,没有快乐可言,那为什么要养孩子呢?
实际上养儿防老这种模式,对父母还是子女都是不公平的。当你的养老只能靠子女时,也就意味着你必须生孩子。但是别忘记一个事实,不是所有人都喜欢孩子。让一个人为了自己的养老问题不得不生孩子,对这个人是公平吗?同样对孩子也公平的。一个人的出生,只是因为自己的父母为了解决养老问题,这是把一个人当成养老交易的筹码了。
随着时间推移,这种养老模式会越来越没有市场了,即使在中国。
有人就调查过,对于养育孩子态度上就有所不同。养孩子为了什么?养儿防老、光宗耀祖或因为喜欢孩子、感情的结晶等。
在中国会形成这么一种规律,城市里、东部地区养孩子因为喜欢有一个孩子等感情理由的人比例高一些。而农村、西部地区则因为养儿防老、光宗耀祖等原因的比例高一些。而这基本上与养老制度覆盖成度正比例关系。即当人们不在依靠子女养老时,对生育子女的态度也会发生变化。
中国过去有很多观念,这些传统观念好与不好都要现代社会的特点才能判断是对是错。
B. 怎样看待养儿防老
不可否认的是,见证并陪伴一个生命的成长,是天下最美的事情!
不可否认,这个社会还是优秀子女居多。我们自己将来也会步入老年人行列,小编建议从现在就要理性看待这个问题,不能靠养更多的孩子防老,最好从现在开始,留一副好的身板给将来,才能真正防老!
【不药博士】简介
博士,副主任药师,高级营养师,拥有11年的用药指导、营养咨询和健康管理经验。不药不药,倡导健康生活,不生病,不吃药!
C. 美国人养儿为何不是为了防老
最近六一儿童节快要到了,很多人在谈孩子,我看了一些有趣的资料,令我比较感兴趣的是在美国人的观念中,要孩子、养孩子的目的不是为了到老了有人孝敬、有人来养活自己,美国最新的一项调查显示,在美国人当中只有15%的人认为,养儿是为了防老。而七成以上的人认为,要孩子的目的是为了享受家庭的快乐。 如果说养儿防老是一种现实的考量,其基本原因无非是两个,一是父母缺少经济基础,到年龄大了的时候要靠儿女来照养。二是感性因素,有子女在身边,老人更能感受家庭的快乐,特别是孙子、孙女在身边,这种天伦之乐是温馨的。不过现在的城市中的父母大多有工作、退休后也有退休金,经济上较少依赖子女,很多时候还要为子女倒贴。至于享受与孙辈在一起的快乐,现在恐怕是退休后老年人最舍不得的,因此现在的中国老人对养儿防老已经是与时俱进,更注重情感上的依托而不仅仅是经济上的依赖。 2008年,美国有4900万人是居住在两代同堂(父母和成年子女)或是三代同堂(家中有祖父、母被老人)的家庭,这种家庭占了美国家庭总数的16%。而一人家庭占了34%,两代人家庭(父母和未成年子女)占47%,可以说美国父母与成年子女或是老人与儿孙住在一起的比例不是很高。而在1940年,美国人实际上也是挺喜欢大家庭生活的,那时两代同堂或是三代同堂的人口占总人口数量的24.7%。具体划分,2008年美国65岁以上老人中有27.4%是单独居住的,老年夫妇未与孩子同住而单独居住的比例为44%,老年夫妇与孩子住在一起的比例为6.7%,未婚老年人与子女同住的比例为10.4%,与家庭其他成员或是他人合住的比例为6.5%,住在护理院的老人比例为4.9%。 在美国各族裔中,两代同堂和三代同堂家庭中,老人与儿女、孙辈住在一起比例最高的族裔是西班牙裔,为48%,其次为亚裔为43%,黑人比例为40%,白人比例最低为28%。 在父母与成年子女同住或是三代同堂的家庭问题上,美国常会探讨家庭责任问题。美国父母有百分之百的责任将孩子抚养到成年,但美国人却不认为他们有百分之百的地责任要供养父母。比如在父母为孩子支付大学学费问题上,34%的人认为这不是父母应负的责任,而有62%的人认为这是父母的责任。对于年老的父母住在已经成年的儿女家中,美国有39%的人不认为这是儿女的责任,然而高达56%的人认为这是儿女的责任。而对于成年子女住在父母家里,63%的人认为这不是父母的责任,而有32%的人为这是父母的责任。对于父母是否要积攒钱留给儿女,66%的人认为这不是父母的责任,31%的人认为这是父母的责任。对于老人照看孙子,68%的人认为这不是老人的责任,29%的人认为这是老人的责任。 从以上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一些美国家庭观念上的一些有趣现象,首先当父母的就得为子女操心,即使儿女已到了成年年龄,但父母还需为他们上大学的学费承担责任,美国62%的人认为这是父母的责任,这个比例是很高的。其次,美国老人与成年子女同住在一起的比例确实不高,尽管有56%的美国人认为供养父母是成年子女的责任,但大多数老人还是选择自己生活,而不是和子女在一起搭伙。这是为什么,就有点思考的价值了。第三,也是最有意思的,68%的美国人认为老人没有责任替儿女照看孩子。很多来到美国的华人老人对于能替子女看孩子感到很光荣,也认为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德,并认为这让一些老美看了很羡慕。这里最关键的区分是老人愿意为子女看孩子和有责任为子女看孩子是两个概念,美国老人不替子女看孩子并不是撒手不管,看着子女有困难也不搭不理,而是不会将子女养育下一代的责任硬拉到自己身上。中国老人替子女看孩子讲的不是责任而是使命,退休了不看孩子干什么?而且隔辈人那个亲,不看孩子哪来这份天伦之乐。所以中国老人不替子女看孩子的少,但最终累个半死却成了老妈子、保姆式人反而居多。
D. 为什么说“养儿防老”是错误的
经济学家将子女视为长周期的耐用消费品,这是因为养育子女需要长时间的投入和代价,同时也能给家庭带来相应的收益和福利,如子女的教育程度、经济赡养等都能对家庭产生正面的影响。
然而,将子女单纯地视为消费品可能会带来一些误解。在经济学的视角下,消费品是指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求或享受某种服务的商品或服务,而子女不仅仅是消费品,更是社会价值的体现,是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源和未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将子女视为消费品也可能导致家长过于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视长期发展,如过度培养孩子的课外兴趣或盲目追求教育成果,忽视孩子的身心健康等问题。
因此,综合考虑,子女既有消费品的一面,同时也是家庭和社会的未来和希望,需要家长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个性养成等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