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础信息 » 材料的管理基础是什么
扩展阅读
北京儿童画画加盟哪里有 2024-11-28 21:42:53

材料的管理基础是什么

发布时间: 2024-04-01 01:41:29

‘壹’ 管理的基础是什么

问题一:什么是基础管理 管理基础工作是指企业各项生产经营业务中最基础的记录、数据、标准和制度。这些记录、数据、标准和制度是企业发挥其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基础,是完善各项管理工作,特别是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和其他责任制度的必要条件。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的内容主要包括信息工作、标准化工作、规章制度、定额工作、计量和检测工作、教育培训等六个方面的内容。
现代企业管理是综合管理、专业管理与基础管理的全面体系。企业管理基础工作在企业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管理基础工作处于整个企业管理体系的基层,各专业管理处于中间层,综合管理则处于最高层。这三种管理工作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管理基础工作是“地基”,专业管理、综合管理是“楼层”,“地基”扎实,则大厦稳固,否则将屋倒楼倾。管理基础工作是实现综合管理和专业管理的基础和前提,管理基础工作也只有与综合管理、专业管理相结合才具有存在的敬拿察意义。

问题二:什么是管理?管理的基本职能有哪些 管理,是指管理主体组织并利用其各个要素(人、财、物、信息和时空),借助管理手段,完成该组织目标的过程。
管理的职能
管理的基本职能分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后来,又有学者认为人员配备、领导激励、创新等也是管理的职能。分为七类:
决策
决策是组织或个人为了实现某个目的而对未来一定时期内有关活动的方向、内容及方式的选择或者调整过程。简单地说决策就是定夺、决断和选择。决策是计划的核心问题只有对计划目标和实施方法等要素进行科学的决策,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计划。一般认为决策是管理工作的本质。
计划
计划就是确定组织未来发展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式。
组织
组织就是服从计划,并反映着组织计划完成目标的方式。
人员管理
人员管理就是对各种人员进行恰当而有效的选择、培训、以及考评,其目的是为了配备合适的人员去充实组织机构规定的各项职务,以保证组织活动的正常进行,进而实现组织既定目标。人员配备与管理的其他四个职能――计划、组织、指导与领导、以及控制,都有着密切的关系,直接影响到组织目标能否实现。
指导与领导
指导与领导就是对组织内每名成员和全体成员的行为进行引亮茄导和施加影响的活动过程,其目的在于使个体和群体能够自觉自愿而有信心地为实现组织既定目标而努力。指导与领导所涉及的是主管人员与下属之间的相互关系。指导与领导是一种行为活动,已形成了专门的领导科学,成为管理科学的一个新分支。
控制
控制就是按既定目标和标准对组织的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发现偏差,采取纠正措施,使工作能按原定计划进行,或适当调整计划以达预期目的。控制工作是一个延续不断的、反敏亏复发生的过程,其目的在于保证组织实际的活动及其成果同预期目标相一致。
创新
创新就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经济活动空前活跃,市场需求瞬息万变,社会关系日益复杂,使得每一位管理者时刻都会遇到新情况新问题。迫切的变化要求创新。创新在管理循环中处于轴心地位。

问题三:管理的基本职能有哪些?具体内容是什么? 管理的基本职能
管理的职能是管理过程中各项活动的基本功能,又称管理的要素,是管理原则、管理方法的具体体现。管理职能的划分有许多学派,国外普遍将管理职能分为五项:计划、组织、人员管理、指导与领导、控制。
(一)计划
计划是为实现组织既定目标而对未来的行动进行规划和安排的工作过程。在具体内容上,它包括组织目标的选择和确立,实现组织目标方法的确定和抉择,计划原则的确立,计划的编制,以及计划的实施。计划是全部管理职能中最基本的职能,也是实施其他管理职能的条件。计划是一项科学性极强的管理活动。
(二)组织
为实现管理目标和计划,就必须设计和维持一种职务结构,在这一结构里,把为达到目标所必需的各种业务活动进行组合分类,把管理每一类业务活动所必需的职权授予主管这类工作的人员,并规定上下左右的协调关系,为有效实现目标,还必须不断对这个结构进行调整,这一过程即为组织。组织为管理工作提供了结构保证,它是进行人员管理、指导和领导、控制的前提。
(三)人员管理
人员管理是对各种人员进行恰当而有效的选择、培训、以及考评,其目的是为了配备合适的人员去充实组织机构规定的各项职务,以保证组织活动的正常进行,进而实现组织既定目标。人员配备与管理的其他四个职能――计划、组织、指导与领导、以及控制,都有着密切的关系,直接影响到组织目标能否实现。
(四)指导与领导
指导与领导就是对组织内每名成员和全体成员的行为进行引导和施加影响的活动过程,其目的在于使个体和群体能够自觉自愿而有信心地为实现组织既定目标而努力。指导与领导所涉及的是主管人员与下属之间的相互关系。指导与领导是一种行为活动,目前已形成了专门的领导科学,成为管理科学的一个新分支。
(五)控制
控制是按既定目标和标准对组织的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发现偏差,采取纠正措施,使工作能按原定计划进行,或适当调整计划以达预期目的。控制工作是一个延续不断的、反复发生的过程,其目的在于保证组织实际的活动及其成果同预期目标相一致。
管理职能循序完成,并形成周而复始的循环往复,这就是管理的基本过程,其中每项职能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以构成统一的有机整体。
管理的一般职能源于管理的性质――二重性,即合理组织生产力和维护生产关系的职能。

问题四:“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的概念是什么? 答: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是指为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和有效地执行各项管理职能提供资料依据、共同准则、基本手段和前提条件的工作。

问题五:什么是管理,管理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管理是决策、计划、组织、执行、控制的过程。
管理的目的是效率。管理的核心是人。
企业管理的内容:①计划管理 通过预测、规划、预算、决策等手段,把企业的经济活动有效地围绕总目标的要求组织起来。计划管理体现了目标管理。 ②生产管理 即通过生产组织、生产计划、生产控制等手段,对生产系统的设置和运行进行管理。 ③物资管理 对企业所需的各种生产资料进行有计划的组织采购、供应、保管、节约使用和综合利用等。 ④质量管理 对企业的生产成果进行监督、考查和检验。 ⑤成本管理 围绕企业所有费用的发生和产品成本的形成进行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考核等。 ⑥财务管理 对企业的财务活动包括固定资金、流动资金、专用基金、盈利等的形成、分配和使用进行管理。 ⑦劳动人事管理 对企业经济活动中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的劳动和人事进行全面计划、统一组织、系统控制、灵活调节。

问题六:做好企业管理的基础是什么? 1、找准自己的定位,界定好自己的职责:管理者自身的行为,不仅影响着自身的工作效率,而且对下属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无形中教会了员工用怎样的方式和态度来对待工作。
2、把握好管理的原则,补充足管理的营养:很多企业管理人员都会说:别告诉我过程,我只要结果。这说明,企业经营者来说,最看重的是结果,结果比过程更重要。管理者,要关注细节,要管好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得出好结果。但关注过程的前提是:关注结果。
3、端正处事态度和辩证思维方式:古人云,人言而无信不知其可,没有信任,管理就只剩下 *** 裸的监督,一有机会,你管的事情就会出轨的。好的管理者,就是要组织离了你照样转!我们信任人,同时也应当要学会不让别人利用我们的信任。
4、选用合适的人,培养好你的左膀右臂:组织运转不需要天才,企业管理不需要天才,一大群天才聚到一起,结果往往沮丧。管理其实就是通过一群平常的人做出点不平常的事情来。其关键问题是,如何让普通人发挥不同寻常的效率,而不是如何找到绝无仅有的天才。选用合适的人,培养好你的左膀右臂,让自己如虎添翼。
以上几点,希望对楼主有所帮助!

问题七:管理的四大基本原理是什么? 系统原理,人本原理,责任原理,效益原理。
管理,是指以管理主体,有效组织并利用其各个要素(人、财、物、信息和时空),借助管理手段,完成该组织目标的过程。
(1)管理主体是一个组织,这个组织可能是国家,可以是一个单位;也可能是一个正式组织或非正式组织。
(2)管理主体包含5个方面的要素:人(决策者、执行者、监督者)、财(资金)、物(土地、生产设备及工具、物料等)、信息(管理机制、技术与方法、及管理用的各种信息等)、时空(时点和持续时间、地理位置及空间范围)。
(3)管理的手段包括5个方面:强制(战争、政权、暴力、抢夺等)、交换(双方意愿交换)、惩罚(包括物质性的和非物质性;包括强制、法律、行政、经济等方式)、激励、沟通与说服。
(4)管理的过程包括6个环节:管理规则的确定(组织运行规则,如章程及制度等)、管理资源的配置(人员配置及职责划分与确定、设备及工具、空间等资源配置与分配)、目标的设立与分解(如:计划)、组织与实施、过程控制(检查、监督与协调)、效果评价、总结与处理(奖惩)。

问题八:管理基础学中的管理控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管理学中的管理控制主要内容是
指在企业经营活动中检查、监督,确定组织活动进展情况,对实际工作与计划工作所出现的偏差加以纠正,从而确保整个计划及组织目标的实现。
控制管理的要素包括:控制对象、控制主体、控制方法等。

问题九:管理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管理的基本特征
(1)管理的二重性:生产过程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和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因此对生产过程的管理存在两重性:与生产力相联系的自然属性,与生产关系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2)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管理是由一系列概念、原理、原则和方法构成的知识体系,反映了管理活动的科学性。珐术性就是强调管理的实践性,没有实践,也就无所谓艺术。
(3)管理的普遍性与目的性:管理普遍存在于各种活动之中,这就决定了管理的普遍性。管理是人类一项有意识、有目的的协作活动,是为实现组织既定的目标而进行的,这就是管理的目的性。

问题十:什么是管理,管理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管理是决策、计划、组织、执行、控制的一个过程
管理的基本要素如下:
一、计划(Prevoyance)
管理意味着展望未来,预见是管理的一个基本要素,预见的目的就是制定行动计划。
公司的计划要以以下三方面为基础:
1、公司所有的资源,即公司的人、财、物、公共关系等。
2、目前正在进行的工作的性质。
3、公司所有的活动以及预料的未来的发展趋势。
好的计划对企业的经营管理非常有利,一个好的计划有如下的特点:
1、统一性:每个活动不仅要有总体的计划,还要有具体的计划,不仅要有前面的计划,还要有后续的计划。
2、连续性:不仅有长期计划,还有短期计划。灵活性:能应付意外事件的发生。
3、精确性:尽量使计划具有客观性,不具有主观随意性。
二、组织(To organize)
组织就是为企业的经营提供所必要的原料、设备、资本和人员。
组织分为物质组织和社会组织两大部分,管理中的组织是社会组织。只负责企业的部门设置,和各职位的安排以及人员的安排,有的企业,资源大体相同,但是如果组织设计不同的话,其经营状况就会有很大的差异。
在通常情况下,社会组织都应该完成下列任务:
1、注意行动计划是否经过深思熟虑地准备并坚决执行了。
2、注意社会组织与物质组织是否与企业的目标、资源与需要适合。
3、建立一元化的、有能力的与强大的领导。
4、配合行动、协调力量。
5、做出清楚、明确、准确的决策。
6、有效地配备和安排人员。每一个部门都应该由一个有能力的、积极的人来领导,每一个人都应该在能够最好地发挥作用的职位上。
7、明确地规定职责。
8、鼓励首创精神与责任感。
9、对所做的工作给予公平而合理的报酬。
10、对过失与错误实行惩罚。
11、使大家遵守纪律。
12、注意使个人利益服从企业利益。
13、特别注意指挥的统一。
14、注意物品秩序与社会秩序。
15、进行全面控制。
16、与规章过多、官僚主义、 *** 、文牍主义等弊端作斗争。
组织结构的金字塔是职能增长的结果,职能的发展是水平方向的,因为随着组织承担的工作量的增加,职能部门的人员就要增多,而且,随着规模的扩大,需要增加管理层次来指导和协调下一层的工作,所以纵向的等级也是逐渐增加的。
三、指挥(To mand)
当社会组织建立以后,就要让指挥发挥作用。通过指挥的协调,能使本单位的所有人做出最好的贡献,实现本企业的利益。
领导人应具备以下几点:
1、对自己的职工要有深入的了解。领导至少要做到了解他的直接部下,明白对每个人可寄予什么期望,给予多大信任。
2、淘汰没有工作能力的人。领导是整体利益的裁决者与负责者,只有整体利益迫使他及时地执行这项措施。职责已确定,领导应该灵活地、勇敢地完成这项任务。这项任务不是任何什么人都能做到的。应该使每个成员认识到淘汰工作是必要的,而且也是正确的。当然,对被淘汰的人也要给予一定的关心和帮助。
3、能够很好地协调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领导在上下级之间起着沟通桥梁的作用,在员工面前,要维护企业的利益,在企业面前,要替员工着想。
4、领导作出榜样。每个领导都有权让别人服从自己,但如果各种服从只是出自怕受惩罚,那么企业工作可能不会搞好。领导作出榜样,是使职工心悦诚服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5、对组织进行定期检查。在检查中要使用一览表。一览表表示企业中的等级距离,标明每个人的直接上下级,这就相当于企业的组织机构。
6、善于利用会议和报告。在会议上,领导可以先提出一个计划,然后收集参与者的意见,做出决定。这样做的效果易于被大家接受,效果好很多。
7、领导不要在工作细节上耗费精力。在工作细节上......>>

‘贰’ 管理的基础是什么

管理的基础是组织,组织的基础是人。管理的要素是计划和控制。

‘叁’ 供应链成本管理的基础理论都有哪些

供应链成本管理的基础理论:
供应链成本管理虽然是90年代提出的一种新的成本管理模式,但追求其理论渊源,与前人关于成本管理的各种研究理论是分不开的。供应链成本管理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价值链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和组织间成本管理理论等等。
(一)价值链理论
价值链概念由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在其《竞争优势》一书中首先提出,倡导运用价值链进行战略规划和管理,以帮助企业获取并维持竞争优势。价值链分析思想认为,每一个企业所从事的在经济上和技术上有明确界限的各项活动都是价值活动,这些相互联系的价值活动共同作用为企业创造价值,从而形成企业的价值链。比如,每一种产品从最初的原材料投入至到达最终消费者手中,要经历无数个相互联系的作业环节——作业链。这种作业链既是一种产品的生产过程,也是价值创造和增值的过程,从而形成竞争战略上的价值链。
价值链分为三种:企业内部价值链、行业价值链和竞争对手价值链,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前两种价值链。企业内部在运作过程中可以分解为多个单元价值链,每个单元价值链既会产生价值,也会消耗成本。某一个价值链单元是否创造价值,关键是看它是否提供了后续价值链单元的所需,是否降低了后续价值链单元的成本。同时,任何一个企业均处于某行业价值链的某一段,价值链的上游是它的原材料或产品的供应商,下游是其分销商或最终顾客。这种价值链的相互联系成为降低价值链单元的成本及最终成本的重要因素,而价值链中各个环节的成本降低则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价值链分析对于成本管理理论的最大贡献就在于它拓展了成本管理的视角,将成本管理的重心延伸到了组织边界,不只是局限于企业内部,而是包括了价值链伙伴。
(二)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的核心是解决在利益相冲突和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委托人对代理人的激励问题,即代理问题,包括提高代理效果和降低代理成本。从广义上说,存在合作的地方就存在委托代理关系,而供应链成本管理强调的就是关系管理,也就是合作与协调,因此委托代理理论为其提供了分析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框架。
根据委托代理理论来分析处于供应链中的企业,处于上游的企业所扮演的是代理方的角色,而下游企业是委托方角色。存在委托代理关系就必然要发生代理成本,包括激励成本、协调成本和代理人问题成本等。供应链成本管理中就需要对这些成本进行分析,以期降低代理成本,优化代理效果,使链条间企业的关系成本最低的同时达到良好的合作效果。
(三)交易成本理论
交易成本(TransanctionCosts),又称交易费用,最早由罗纳德·科斯在研究企业性质时提出,是指交易过程中产生的成本。交易成本包括“发现相对价格的工作”、谈判、签约、激励、监督履约等的费用。毫无疑问,利用外部资源将带来大量的交易成本。这就需要一种“围绕核心企业,通过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分销商、零销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性网链结构模式”,这就是供应链。
根据交易成本理论对供应链成本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供应链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大致包括:
(1)寻找价格的费用;(2)识别产品部件的信息费用;(3)考核费用;(4)贡献测度费用。
另外,供应链企业之间的长期合作建立在利益共享的基础上,利益共享的一个重要依据是各企业在供应链整体运作中的贡献。由于分解和考核各企业的贡献是困难的,这时会存在索取价格超过应得价格的情况,以至于代理人的仲裁必不可少,这也是供应链交易成本的内容之一。因此,为了降低整个供应链的交易成本,企业之间应该建立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彼此信任,通过信息网络技术实现信息共享。
(四)组织间成本管理
组织间成本管理(,ICM)是对供应链中有合作关系的相关企业进行的一种成本管理方法。目标是通过共同的努力来降低成本。为了完成这个目标,所有参与的企业应该认同这个观点:“我们同坐一条船”,并且要鼓励他们增加整个供应链的效率而不是他们自身的效率。如果整个供应链变的更加效率,那么他们分得的利润也就更多。因此,组织间成本管理是一种增加整个供应链利润的方法。由于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协调,所以它只适用于精细型供应链,因为在精细型供应链中,买卖双方互相影响,信息共享程度也很高。为了使组织间成本管理行之有效,任何改进措施取得的超额利润应该让所有参与的企业共享。这种共享可以刺激到所有参与企业可以更好的共同合作。在供应链中,企业可以有三种途径来应用组织间成本管理来协调降低成本的活动。
第一,它可以帮助企业、它的顾客和它的供应商寻求到新的方法来设计产品,以使得它可以在较低的成本下生产产品。第二,它可以帮助企业和它的供应商寻求方法在生产的过程中更进一步的降低产品成本。第三,它可以帮助企业寻求方法使得企业间的交接地更有效率。
当然,供应链成本管理理论基础除了上述的理论之外,还包括博弈论、约束理论、生命周期成本理论等等,本文对这些理论不再叙述。

‘肆’  管理的基础工作的内容和要求

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主要包括七方面内容,即标准化工作,定额工作,计量工作,信息工作,规章制度,基础教育工作,班组管理工作。

一、标准化工作

标准化工作是指对企业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的制订、执行和管理所做的工作。技术标准是规定企业生产对象、生产条件、生产方法,以及包装、储运等,应达到的尺度和必须遵守的准则。比如产品质量标准、工艺设备规程、设备维护与修理规程、安全技术规程、环境卫生标准和操作规程等。这些规程和标准,大部分是反映工作规律和自然规律的规定,只能认真的执行它,不能违反它,一旦违背它的要求,就要受到惩罚。这种惩罚会给企业生产和经济效益带来严重恶果。如有的勘查施工单位,在施工中不按规范和规程的规定进行现场管理,造成严重的质量事故和人身伤亡后果,把一年取得的经营成果几十万元,全部赔了进去。

管理标准是指对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职责、程度等所作出的统一规定。如每一个职能科室及每个科室的工作人员,它的职责是什么;每一项职能工作,它的任务是什么,它的工作进程是按照怎样的程序开展的。在工作运行中,在每一个时点上对它的工作质量和数量有什么要求,对每一项职责如何考核评价、奖惩等。这些管理基础工作一旦建立并认真执行,将会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并会建立良好的工作秩序。

所有企业必须建立健全包括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的完整的标准化体系,积极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内先进标准,严格执行各项标准,不断提高标准化水平。

二、定额工作

定额工作是指对各项技术经济定额的制订、执行、修订和管理工作,如劳动定额、设备利用定额、物质消耗定额、资金利用定额、管理费用定额等。企业要用科学的方法和先进的手段,修订和完善各类定额,不断扩大定额应用范围,严格定额管理,提高定额水平。特别应当指出的是,当前相当普遍地存在着不重视定额工作的情况,这是很危险的。应当明确,定额最早是来源于市场经济,而发达的市场经济,更有它用武之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经济实体,通过生产经营活动取得盈利,企业的盈利性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企业管理的根本任务就是以最小的投入达到最大的产出;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即通常所说的提高经济效益。经济效益=产出/投入。从公式中可以看出:要提高经济效益,一是要在投入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产出;二是要在产出不变的情况下减少投入。而定额工作的对象一方面是对生产过程中各工序、各环节的工作,利用定额科学原理和方法,规定一个合理的时间消耗标准(劳动定额),并据此合理安排人员(人员定额),使得在不增加投入的情况下增加产出,以提高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定额还要对生产过程中的各种耗费和各种费用,利用定额科学原理与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后规定一个合理的标准(材料消耗定额、设备配备定额、流动资金定额、费用定额),使得在不减少产出的情况下降低消耗,以达到提高经济效益之目的。同时,定额也是开展劳动竞赛,进行经济核算,贯彻按劳分配的重要依据。因此,显而易见,定额管理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基础工作,是管理企业的一种科学方法,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法宝之一。可以这样说,没有科学合理的定额,就不可能有序、有效地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就不可能把有利于地勘单位和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一切因素调动起来,就不可能使地勘单位的经营目标得以顺利实现。所以,在地勘单位全面走向市场经济的今天,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定额管理更有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为了把定额工作切实加强起来,各级领导必须重视、要把定额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一年抓几次,抓出成效。要在定额工作的指导思想上有新的转变,即:由三级定额并重向基层定额为主转变;由预算内地质勘查定额为主,向预算内地质勘查定额、地质市场定额和多种经营定额并重转变;由强制性定额为主,向强制性定额和推荐性定额相结合转变;由自上而下控制性定额,向为基层地勘单位服务转变。使定额工作力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好地发挥作用。

三、计量工作

计量工作是指生产过程中,对一切劳动对象、劳动手段和产品,所进行的计量、测试、化验、分析和检验等一系列计量技术和计理管理工作。这项工作对地质勘查主业以及各项多种经营工作,都是特别重要的。在地质勘查工作中,计量稍有不慎,如矿样化验成果不准确,将会产生极为严重的后果;在工程勘察和基础施工中,计量不准,也会造成质量事故,后患无穷,它可能加大或缩小某些劳务、物资消耗,会给企业经济效益带来严重损失。所以企业领导一定要重视计量工作。要按照国家对计量工作的要求,进一步提高计量工作水平,配备先进的计量器具,完善检测手段,严格计量管理,有的必须配备专职人员从事计量工作,有的配兼职人员的必须责任到人。同时每年都要按照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定,抽检几次,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每个单位都要逐步实现检测手段和计量技术的现代化。

四、信息工作

信息工作是指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所产生的资料、数据等信息的收集、处理、加工、传递、反馈、存贮、检索等管理工作。它包括原始记录、统计分析、科技情报、经济情报、科技档案等。涉及面非常广,是企业最重要的管理基础工作。

(1)原始记录,是指企业在经济业务发生时取得的记录,记载着业务执行和完成情况。它是进行经济核算或统计的原始资料。其中原始凭证的作用在于正确、及时、完整地反映经济业务的本来面貌,以便据以检查经济业务的真实性、合理性和合法性;原始记录的作用在于全面、及时、准确地记录经济业务发生时的数量、质量和其他有关情况,以便据以进行统计或业务核算。建立原始记录首先要种类齐全,能覆盖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其次为保证原始记录填记的准确和完整,在设计原始记录的同时,还应规定传递路线及报送时间。同时随着实践的发展和变化,还要对原始记录经常地进行调整和整顿。

(2)统计分析,是运用统计指标,对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进行分析,以便为领导和有关业务部门提供决策和加强管理的依据。统计分析运用的统计指标有相对指标、平均指标、标志变异指标、发展速度指标、平均发展速度指标、增长速度指标、统计指数指标、相关分析和投入产出分析等。企业经常运用的是投入产出分析,它的作用在于揭示生产过程主要环节直接和间接联系,促使各环节能科学严密互相衔接,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由于企业生产所消耗的物质材料,大部分是依靠其他企业提供的,所以除了要分析企业内部产品加工的各生产阶段,以及基本生产和辅助生产各环节的生产技术联系外,还要反映企业与企业以外的各单位的联系。通过分析,可以使企业内部各环节,以及企业内部的生产与外部环境取得协调和平衡,还可以为经济预测和编制计划提供依据。

(3)科技、经济情报,是指人类征服自然、从事生产与科研活动的成果与情况的资料,它是保证企业前进和发展的资源。企业利用科技情报,博采众长,可以经济地获得科研成果。科技情报是国际国内竞争能力的标志,企业之间实力的差距,主要是技术的差距,也是情报吸引能力的差距。因此科技情报工作对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很重要。科技情报工作的主要内容有:①收集,通过采购、交换、索取、现场搜集和复制等方法,搜集各种情报;②加工整理,通过登录、分类和保管等工作,对文献资料本身进行科学管理,同时编制检索;③报道,包括文字报道、口头报道和直观传播报道等;④情报服务,即指导进行情报检索、文献复制、组织代译、问题咨询、委托调查以及借阅等;⑤情报的分析研究,包括对科学技术和经济管理的方针政策的情报研究,对企业技术经济发展水平、动向和发展趋势的情报研究,对市场动向和经营管理的情报研究,对技术经济和技术引进的情报研究等。

五、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是指企业生产技术经济活动所制定的各种规程、章程程序和办法的总称,是企业职工行动必须遵循的准则和规范。它以责任制为核心,涉及企业的领导制度、决策机制、生产指标、经营、财务、物资管理和岗位责任等一切生产技术经济活动领域所必须具有的管理执行机制,以及控制约束和监督机制。对这些规章制度,首先是建立健全,尔后是坚决贯彻执行。下面是浙江地勘局水文地质队的规章制度索引,可供参考。

岗位责任制

1.政工系统

(1)党委书记职责

(2)①党委办公室职责

② 党委办公室主任岗位职责

③ 组织干事岗位基本职责

(3)①纪律检查委员会职责

② 纪委书记岗位职责

③ 纪委干事基本职责

(4)①基层工会职责

② 基层工会岗位职责

(5)①团委职责

② 团委书记岗位职责

③ 团委干事岗位职责

2.行政系统

(1)院长、副院长岗位基本职责

(2)总工程师、总会计师、总经济师岗位基本职责

(3)①院办公室职责范围

② 院办公室主任岗位职责

③ 文书档案岗位基本职责

④收发岗位基本职责

⑤办公用品岗位基本职责

⑥总机话务员岗位基本职责

⑦报务员岗位基本职责

⑧打字员岗位基本职责

⑨油印岗位基本职责

(4)①总工程师办公室职责

② 总工办岗位职责

(5)①全面质量管理办公室职责

② 全面质量管理办公室岗位职责

(6)①工程技术科职责

② 工程技术科科长职责

③ 探矿副总工程师岗位职责

(7)①宣教科职责

② 宣教科科长岗位职责

③ 宣传岗职责

④职工教育岗职责

(8)①财务科职责

② 计财科各岗位质量责任制

(9)①劳动人事科职责

② 劳动人事科各岗位职责

(10)①安全生产工业卫生科职责

② 安全生产工业卫生岗位职责

(11)物资管理科职责

(12)①经营科职责

② 经营科岗位质量责任制

(13)①公安科职责

② 公安科各岗位职责

(14)①生活服务站职责

② 生活服务站各岗位职责

规章制度

3.行政综合管理

(1)院职工代表大会条例实施细则

(2)文明办公守则

(3)收发工作管理守则

(4)院、工程处(室)两级印章管理办法

(5)办公用品管理细则

(6)文印工作制度

(7)关于使用汽车的规定

(8)院小车班管理制度

(9)基建管理制度

(10)院务会议条例

(11)承包经济责任制的规定和经济责任制考核办法

(12)电报和长途电话管理办法

(13)院工会女职工委员会条例

(14)经营计划管理制度

(15)统计工作制度

(16)定额工作管理制度

(17)经营人员纪律

(18)合同管理制度

(19)经营工作制度工程技术管理

(20)专业技术岗位职责

(21)工程勘察设计纲要报告检查工作若干规定

(22)钻孔质量标准与钻孔质量验收暂行规定

(23)水、土样采样测试要求及质量检验规定

(24)制图工作质量检验和质量评定暂行规定

(25)勘察施工管理制度

(26)钻机机场管理制度

(27)质量管理机构职责

(28)工程地质勘察纲要基本内容和格式

(29)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一般内容及格式(纲要)

(30)工业卫生标准

(31)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地质勘察方法及要求

(32)工程勘察主要程序质量要求

(33)勘察工程施工设计编写与评审制度

(34)钻孔灌注桩检验及验收规定

(35)优秀项目评选和奖励暂行办法

(36)质量信息管理制度

(37)质量主管工程师(员)职责

(38)标准化主管工程师职责

(39)开展QC小组活动暂行办法

(40)质量考核及质量系数评定办法

(41)工程勘察日常地质管理的质量保证体系

(42)工程勘察管理程序

(43)基桩施工机台(组)管理制度科技情报档案管理制度

(44)文书档案立卷归档、借阅暂行办法

(45)文书处理工作实施细则

(46)地质科技档案管理若干规定

4.业务建议和职工教育管理

(1)年度职教计划

(2)工人岗位培训和中技培训奖惩办法

(3)在职职工自学成才奖励办法

(4)成人高(中)等教育问题的几项规定

(5)外聘教师及本院兼职教师讲课酬金支付标准

(6)培训班管理制度

(7)职工教育制度

(8)全面质量管理知识培训教育计划

5.财务管理

(1)关于进一步严肃经济活动中有关纪律的规定

(2)工会经费、财产管理制度

(3)关于压缩机关管理费规定

(4)内部结算转账支票办法

(5)医药费包干办法

(6)关于差旅费开支标准补充规定

(7)机关年度管理费计划及其管理办法

(8)内部结算价格体系管理制度

6.人事保卫管理

(1)人事管理与调配制度

(2)浙江省工程勘察院院规

(3)职工退养办法

(4)劳动组合制度

(5)内部分配制度

(6)使用临时工制度

(7)民工安全守则

(8)工作作业安全守则

(9)安全生产责任制

(10)经济责任制考核办法

(11)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奖罚条例

(12)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奖励暂行规定

7.物资后勤管理

(1)物资供应管理制度

(2)设备管理制度

8.生活服务管理

(1)食堂管理制度

(2)房产、水电、家具管理制度

(3)卫生管理制度

(4)医务室管理制度

(5)幼儿园管理制度

(6)理发室管理制度

(7)液化气管理制度

(8)绿化管理制度

(9)门卫安全管理制度

(10)基础教育工作

六、基础教育工作

基础教育工作是指对企业职工必须进行的思想教育、职业道德、法制教育和技术业务教育。目的在于坚持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职工队伍。其中关键是抓好职工全员教育。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为提高企业职工素质,对企业全体职工和领导干部的政治理论、文化知识、科学技术和管理业务等方面,进行有计划、有步骤、分期分批地培养训练,以加速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职工队伍,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管理现代化的要求。

七、班组管理工作

班组管理是指对企业管理最基层的组织(即生产班组)的建设与经常性的管理工作,它包括思想政治、组织和业务三个方面,其核心是班组生产的业务管理,关键是要配备好班长,优化班组人员的素质和结构,搞好班组民主管理。加强班组的思想政治教育。要高举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旗帜,坚持不懈地用这一理论武装企业全体员工。要紧紧抓住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个精髓,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来推进理论学习。要坚持开展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和纪律教育,引导广大职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大力宏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精神。要加强企业内部和班组内部的团结,提倡互让互谅、互助互爱、团结奋进的新风尚。

基层班组人员的配备要精干、优化,以岗定员,每个岗位业务和劳动工作量应当饱和,切不可把企业的富余人员分摊到生产的班组里。在调配班组人员时要坚持双向选择,自愿组合,不宜硬性搭配。人是有思想的,如果两个人互相团结、互相合作,1+1的力量要大于2;如果两个人不团结,互相不服气,1+1的力量要小于2,这就是优化班组组合的重要作用。在班组优化组合的基础上要选好班组长。班组长是广大员工最直接的领导,他的一言一行非常重要,一定要把那些责任心强、埋头肯干、能团结人的人选到班组长岗位上去,同时各级领导要大力支持他们的工作。

抓好班组的经济核算。要在专业人员指导下,由工人自己进行经济核算。可以根据班组的不同情况,采用不同量度(货币、实物、工时),对班组生产活动情况和经济效果进行记录、计算、检查、分析、考核和公布,并核算和监督各班组经济指标的执行和完成情况,考核和公布劳动的耗费和劳动的经济效果。通过核算和分析,促进生产,厉行节约。班组经济核算的指标可以分作两类:一类是基本指标,即能反映生产活动的成绩、考核经济成果的指标,如产品或劳务的产量、质量、材料、燃料和动力的情况,工时的利用、费用的支出等;另一类是附加指标,即那些直接影响基本指标完成,同时也能说明基本指标好坏的指标,如设备利用率、修旧利废、安全生产、合理化建议和技术革新等指标。

‘伍’ 学供应链管理需要什么基础

一、供应链管理基础是传统的仓储, 物流, 配送. 从上游的原材料采购, 产品设计, 市场调查,到下游的分销, 到最终用户。可以帮助实现四项目标:缩短现金周转时间;降低企业面临的风险;实现盈利增长;提供可预测收入。
二、供应链管理的7项原则: 根据客户所需的服务特性来划分客户群; 根据客户需求和企业可获利情况,设计企业的后勤网络;倾听市场的需求信息,设计更贴近客户的产品;时间延迟;策略性的确定货源和采购与供应商建立双赢的合作策略;在整个供应链领域建立信息系统;建立整个供应链的绩效考核准则等。
三、供应链管理的四大支点
供应链管理的实现,是把供应商、生产厂家、分销商、零售商等在一条供应链上的所有节点企业都联系起来进行优化,使生产资料以最快的速度,通过生产、分销环节变成增值的产品,到达有消费需求的消费者手中。这不仅可以降低成本,减少社会库存,而且使社会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更重要的是,逋过信息网络、组织网络,实现了生产及销售的有效链接和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合理流动,最终把产品以合理的价格,把合适的产品,及时送到捎费者手上。计算机产业的戴尔公司在其供应链管理上采取了极具创新的方法,体现出有效的供应链管理优越性。构造高效供应链可以从四个方面人手:
1、以顾客为中心
从某种意义上讲,供应链管理本身就是以顾客为中心的“拉式”营销推动的结果,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顾客创造更多的价值,都是以市场需求的拉动为原动力。顾客价值是供应链管理的核心,企业是根据顾客的需求来组织生产;以往供应链的起始动力来自制造环节,先生产物品,再推向市场,在消费者购买之前,是不会知道销售效果的。在这种“推式系统”里,存货不足和销售不佳的风险同时存在。产品从设计开始,企业已经让顾客参与,以使产品能真正符合顾客的需求。这种“拉式系统”的供应链是以顾客的需求为原动力的。
供应链管理始于最终用户。其架构包括三个部分:客户服务战略决定企业如何从利润最大化的角度对客户的反馈和期望作出反应;需求传递战略则是企业以何种方式将客户需求与产品服务的提供相联系广采购战略决定企业在何地、怎样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
客户服务战略。第一步是对客户服务市场细分,以确定不同细分市场的客户期望的服务水平。第二步应分析服务成本,包括企业现有的客户服务成本结构和为达到不同细分市场服务水平所需的成本。第三步是销售收入管理,这二步非常重要,但常被企业忽视。当企业为不同客户提供新的服务时,客户对此会如何反应?是购买增加而需要增加产能,还是客户忠诚度上升,使得企业可以提高价格?企业必须对客户作出正确反应,以使利润最大化。
需求传递战略。企业采取何种销售渠道组合把产品和服务送达客户,这一决策对于客户服务水平和分销成本有直接影响。而需求规划,即企业如何根据预测和分析,制定生产和库存计划来满足客户需求,是大多数企业最为重要的职能之一。良好的需求规划是成功地满足客户需求、使成本最小化的关键。
采购战略。关键决策是自产还是外购,这直接影响企业的成本结构和所承担的劳动力、汇率、运输等风险;此外,企业的产能如何规划布置,以及企业如何平衡客户满意和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都是很重要的内容。
2、强调企业的核心竟争力
在供应链管理中,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强调企业的核心业务和竞争力,并为其在供应链上定位,将非核心业务外包。由于企业的资源有限,企业要在各式各样的行业和领域都获得竞争优势是十分困难的,因此它必须集中资源在某个自己所专长的领域,即核心业务上。这样在供应链上定位,成为供应链上一个不可替代的角色。
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点是仿不了,就是别的企业模仿不了,它可能是技术,也可能是企业文化。第二点是买不来,就是说这样的资源没有市场,市场上买不到。所有在市场上能得到的资源都不会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第三点是拆不开,拆不开强调的是企业的资源和能力具有互补性,有了这个互补性,分开就不值钱,合起来才值钱。第四点是带不走。强调的是资源的组织性,好多资源可能像个人,好比你拿到了MBA学位,这时候你的身价就高了,你可以带走。这样的资源本身不构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带不走的东西包括互补性,或者它是属于企业的,好比专利权,如果专利权属于个人,这个企业就不具有竞争力。一些优秀企业之所以、能够以自己为中心构建起高效的供应链,就在于它们有着不可替代的竞争力,并且凭借这种竞争力把上下游的企业串在一起,形成一个为顾客创造价值的有机链条。比如,沃尔玛作为一家连锁商业零售企业,高水准的服务以及以此为基础构造的顾客网络是它的核心竞争力。于是,沃尔玛超越自身的“商业零售企业”身份,建立起了高效供应链。首先,沃尔玛不仅仅是一家等待上游厂商供货、组织配送的纯粹的商业企业,而且也直接参与到上游厂商的生产计划中去,与上游厂商共同商讨和制定产品计划、供货周期,甚至帮助上游厂商进行新产品研发和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工作。这就意味着沃尔玛总是能够最早得到市场上最希望看到的商品,当别的零售商正在等待供货商的产品目录或者商谈合同时,沃尔玛的货架上已经开始热销这款产品了。其次,沃尔玛高水准的客户服务能够做到及时地将消费者的意见反馈给厂商,并帮助厂商对产品进行改进和完善。过去,商业零售企业只是作为中间人,将商品从生产厂商传递到消费者手里,反过来再将消费者的意见通过电话或书面形式反馈到厂商那里。看起来沃尔玛并没有独到之处,但是结果却差异很大。原因就在于,沃尔玛能够参与到上游厂商的生产计划和控制中去,因此能够将消费者的意见迅速反映到生产中,而不是简单地充当二传手或者传声筒。
沃尔玛的思路并不复杂,但多数商业企业更多的是“充当厂商和消费者的桥梁”,缺乏参与和控制生产的能力。也就是说,沃尔玛的模式已经跨越了企业内部管理和与外界“沟通”的范畴,而是形成了以自身为链主,链接生产厂商与顾客的全球供应链。而这一供应链正是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来保障的,这就是它的一整套先进的供应链管理系统。离开了统一、集中、实时监挖的供应链管理系统,沃尔玛的直接“控制生产”和高水准的“客户服务”将无从谈起。
3、相互协作的双赢理念
传统的企业运营中,供销之间互不相干,是一种敌对争利的关系,系统协调性差。企业和各供应商没有协调一致的计划,每个部门各搞一套,只顾安排自己的活动,影响整体最优。与供应商和经销商都缺乏合作的战略伙伴关系,且往往从短期效益出发,挑起供应商之间的价格竞争,失去了供应商的信任与合作基础。市场形势好时对经销商态度傲慢,市场形势不好时又企图将损失转嫁给经销商,因此得不到经销商的信任与合作。而在供应链管理的模式下,所有环节都看作一个整体,链上的企业除了自身的利益外,还应该一同去追求整体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因为最终客户选择一件产品,整条供应链上所有成员都受益;如果最终客户不要这件产品,则整条供应链上的成员都会受损失。可以说,合作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竞争的一个关键。
在供应链管理中,不但有双赢理念,更重要的是通过技术手段把理念形态落实到操作实务上。关键在于将企业内部供应链与外部的供应商和用户集成起来,形成一个集成化的供应链。而与主要供应商和用户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即所谓的供应链合作关系,是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的关键。此阶段企业要特别注重战略伙伴关系管理,管理的重点是以面向供应商和用户取代面向产品,增加与主要供应商和用户的联系,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产品、工艺、组织、企业文化等),相互之间保持一定的一致性,实现信息共享等。企业应通过为用户提供与竞争者不同的产品和服务或增值的信息而获利。供应商管理库存和共同计划、预测与库存补充的应用就是企业转向改善、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的典型例子。通过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企业就可以更好地与用户、供应商和服务提供商实现集成和合作,共同在预测、产品设计、生产、运输计划和竞争策略等方面设计和控制整个供应链的运作。对于主要用户,企业一般建立以用户为核心的小组,这样的小组具有不同职能领域的功能,从而更好地为主要用户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
4、优化信息流程
信息流程是企业内员工、客户和供货商的沟通过程,以前只能以电话、传真,甚至面见达成信息交流的目的。能利用电子商务、电子邮件,甚至互联网进行信息交流,虽然手段不同,但内容并没有改变。而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优势在于其自动化操作和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使信息流通速度加快,同时减少失误。然而,信息系统只是支持业务过程的工具,企业本身的商业模式决定着信息系统的架构模式。
为了适应供应链管理的优化,必须从与生产产品有关的第一层供应商开始,环环相扣,直到货物到达最终用户手中,真正按链的特性改造企业业务流程,使各个节点企业都具有处理物流和信息流的自组织和自适应能力。要形成贯穿供应链的分布数据库的信息集成,从而集中协调不同企业的关键数据。所谓关键数据,是指订货预测、库存状态、缺货情况、生产计划、运输安排、在途物资等数据。
为便于管理人员迅速、准确地获得各种信息,应该充分利用电子数据交换(EDI)、Inter- net等技术手段,实现供应链的分布数据库信息集成,达到共享采购订单的电子接受与发送、多位置库存控制、批量和系列号跟踪、周期盘点等重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