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企业管理基础工作是什么
企业管理基础工作,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为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和管理职能,提供资料依据、共同准则、基本手段和前提条件必不可少的工作。企业管理好像一棵大树,基础工作是树根,只有根深才能叶茂。
(一) 标准化工作
标准化工作包括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的制定、执行和管理工作。技术标准是对生产对象、生产条件、生产方法以及包装、贮运等方面所规定的标准。管理标准是关于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职责、程序、方法和要求等方面的规定。
加强标准化工作,可以缩短产品设计、生产准备和制造周期,有利于组织专业化生产,减少劳动消耗和资源消耗,提高生产的经济效益;可以为产品质量管理提供依据,以科学的、高水平的技术标准,促进产品质量的稳定与提高,特别是采用国外先进标准,将使我国产品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可以促使企业生产、技术、管理活动科学化、制度化,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总之,标准化是一项综合性的基础工作,对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作用。标准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与管理水平的尺度,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在推行标准化过程中,企业应注意逐步实行管理业务标准化,即要把企业经常重复出现的日常管理业务,如签定购销合同、编制生产计划、进行生产派工、检查产品质量、处理违纪事项等等,在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和总结本企业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现实条件规定出标准的工作程序、工作方法和工作质量要求;并明确有关职能机构、岗位和个人的工作职责和相互配合的关系,用规章制度的形式把上述内容固定下来,并加以贯彻执行。实践证明,实行管理业务标准化,有利于建立正常的管理秩序,使管理工作按科学的程序办事,避免那种杂乱无章、凭经验办事、职责不清、互相扯皮等情况的发生,即使出现问题,也容易查出、及时解决;有利于岗位人员的培训,使他们通过学习既有图表又有文字说明的管理业务标准,比较快也比较准确地全面掌握自己的工作内容和方法,并且知道自己在整个管理工作流程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工作好坏对整体的影响,从而促进他们更加负责地做好自己的工作;有利于减轻企业高层领导人员的负担,使他们得以授权下级人员按标准处理那些大量重复出现的管理业务,以便抽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研究解决企业重大经营决策问题;有利于推进管理现代化,为广泛运用电子计算机,大幅度提高生产经营及管理活动的自动化水平,创造前提条件。
(二) 定额工作
定额是企业在一定的生产技术条件下,为合理利用人力、物力、财力等经营资源所规定的消耗标准与占用标准。定额工作是包括制定、贯彻和修订各类定额在内的一系列管理工作的总称。
定额的种类,主要有劳动定额、物资消耗定额和储备定额、流动资金定额等。
对定额工作的要求是:(1)应建立和健全完整的、先进的定额体系,并认真地贯彻实施,包括按定额来编制计划、安排生产、采购和储备物资、领发材料与具、控制费用开支、考核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2)企业制定的各种定额,必须有充分的技术和经济依据,既要先进,又要合理,符合多数工人经过一定努力即可以达到的水平。(3)企业制定定额时,应采用科学方法。(4)当企业的生产技术发生了变化,生产组织和劳动组织得到改进,职工的业务技术水平和熟练程度有了提高时,原有定额就要及时修订。
(三) 计量工作
计量是指用一种标准的单位量,去测定另一同类量的量值。计量工作包括测试、检验、对各种理化性能的测定与分析工作。
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原始记录反映出来的数与量,都是利用计量手段显示出来的。如果没有健全的计量工作,就不会有真实可靠的原始记录,就不能提供正确的核算资料,也就无法分清企业与企业,企业内部各部门以至个人之间的经济责任。在生产过程中,没有计量器具或者计量不标准,还会给生产带来损失,甚至造成事故。因此,企业必须从原材料、燃料等物资进厂,经过生产过程,一直到产品出厂,在供、产、销各个环节上,都要配置必需的计量器具,保证其准确性,完善计量工作,提高计量工作水平。
(四) 信息工作
在企业管理基础工作中,一般把包括原始记录、统计分析、技术经济情报、科技档案工作以及数据和资料的收集、处理、传递、贮存等管理工作,统称为信息工作。
(五) 建立以责任制为核心的规章制度
企业的规章制度是用文字的形式,对各项管理工作和生产作业的要求所作的规定,是全体职工行动的规范和准则。建立和健全企业规章制度,是企业管理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基础工作。
企业需要建立的规章制度大体可划分为三类:(1)基本制度。如厂长责任制、职工民主管理制度。(2)工作制度。这是有关计划、生产、技术、物资、销售、人事、财务等专业管理方面的工作制度。(3)责任制度。它是根据社会化大生产对劳动分工和协作的要求制定的,它规定了企业每一项工作落实到各个职工身上,从领导到工人,人人都有确定的岗位,人
㈡ 企业管理的基础有哪些
企业管理基础内容有十六个模块
1、优秀的管理团队。
2、科学的战略决策。
3、完善的企业制度。
4、合理的薪酬制度。
5、有效的激励机制。
6、有效的沟通机制。
7、和谐的组织气氛。
8、详细的工作计划。
9、健全的培训体制。
10、5S管理。
11、学习型组织。
12、创新型组织。
13、风险管理。
14、质量管理。
15、安全管理。
16、走动式检查管理。
㈢ 想搞好一个企业首先的基础是什么
人。
回答一个宽泛问题,一定是从基本因素出发。“人财物”可能听得耳朵也起茧,但大道至简,往往藏于人们耳熟能详的常识之中,有答案、不争论、多思考。
基础是人。
以贸易公司为例说明,开贸易公司可以没有很多本钱、没有什么固定资产,但赚钱的贸易公司一定有一支能征善战的销售队伍。
以N多投资公司为例,投资与否的决策往往是先看人,再看事。有好的创业点子并不一定投,更重要看什么人去做。
好了,假定说有个企业已经存在了,接手的总经理要考虑的基础是什么呢?仍然是人。有经验的领导,一定先要分清楚哪个人是能干活的,哪个人是可以培养的,哪个人是根本没用的。巩固权威和地位的手段一定也是抓三点:控制员工考核、薪酬;笼络财务人员,紧抓财权;找准可靠的人去管理物料。
虽然基础是人,但调整人员不是那么简单,接手一摊子生意,是否上任就干掉认定没用的人,辞退人员会不会影响其它员工?换人是雷厉风行,还是先找好替补队员?关键而有用的人,他的心理期望值是多高,能有效激励他们么?
往往想搞好一个不好的企业,现有的队伍一定存在问题,但落实到人之前,要分清须从哪件事入手,有没有抓中要害,这也是考验人--总经理的时间。
㈣ 什么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企业必须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和社会环境,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夯实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捍卫和拓展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否则,即使企业凭借机遇和激情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只是昙花一现。
1、企业是指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的居民企业和非居民企业。居民企业,是指依法在中国境内成立,或者依照外国(地区)法律成立但实际管理机构在中国境内的企业。非居民企业,是指依照外国(地区)法律成立且实际管理机构不在中国境内,但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者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但有来源于中国境内所得的企业。
2、企业在商品经济范畴内,作为组织单元的多种模式之一,按照一定的组织规律,有机构成的经济实体,一般以营利为目的,以实现投资人、客户、员工、社会大众的利益最大化为使命,通过提供产品或服务换取收入。它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因社会分工的发展而成长壮大。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各种企业并存共同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企业存在三类基本组织形式: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公司制企业是现代企业中最主要的最典型的组织形式。
3、常见的企业指各种独立的、营利性的组织(可以是法人,也可以不是),并可进一步分为公司和非公司企业,后者如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等。还有一种特殊的称呼,是在拍卖法当中描述的,拍卖法中的“拍卖人”指的是拍卖企业,例如:世界华商拍卖人指的是世界华商拍卖有限公司,而不是指某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