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础信息 » 如何从基础教育提升到学科素养
扩展阅读
关牧村的幸福在哪里歌词 2024-12-28 03:57:17
方圆转换知识大全 2024-12-28 03:45:53

如何从基础教育提升到学科素养

发布时间: 2022-03-01 15:29:28

‘壹’ 如何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在谈学科素养之前,我们先要知道什么是学科素养。学科素养是指在学科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养成的具有该学科特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品质和基本经验的综合。它由四部分组成:学科基础知识、学科基本技能、学科基本经验、学科基本品质。其中,学科基础知识由学科基本符号、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和基本结构组成。而技能实际是个人习得的一套程序性知识并按这套程序去办事的能力。所谓学科基本经验是指学生在学科学习过程中的经历和体验。是学生在亲自或间接经历了活动过程而获得的体验。学科教学中,在帮助学生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形成学科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必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基本道德品质,即学科基本品质。
首先我们来看概念,通过了解概念我们可以知道学科素养包含的范围很大,并且它将获得知识与运用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体现了新时代对教师的新要求:培养有用的人,而不是高分的人。这也就是为什么学科素养的培养一直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的吧。
其次,我们在教学中怎样去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呢?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是这样理解的,以下是我的一点看法。
一、扎扎实实备课,扎扎实实讲课。
作为一名老师传授知识应该是最基本的要求。所以备课讲课是教师主要的工作,我们不仅要做并且要做好。
二、提高语文应用能力
其实语文的应用能力有很多方面,不过对于小学生来说其实就是会读,会写,会说,会看。别小看这四看,它里面包含了很多语文基本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也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见效的,必须坚持不懈。
三、培养良好的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会让人受益终生。
四、随时渗透素质教育
以上是我的一点小看法。

‘贰’ 如何有效提高自已的学科专业功底和学科专业素养

我觉得回答这个问题不难,但先要搞清楚什么叫专业功底?什么叫专业素养?我认为专业功底就是一个人在某一学科领域或某一行当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专业素养则是基于专业功底之上用于表达和体现专业能力的综合因素。
提高教师专业功底要求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通过自主学习、专业培训和职业技能专项训练等形式不断提高和丰富专业学科知识与技能。
提高教师专业素养要求老师基于专业学科知识与技能的不断丰富和提高,按照职业发展的目标和要求,通过从事专业教学的长期实践,不断熟练和提升教师个人实施本专业教育教学工作的综合能力。

‘叁’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学科核心素养

日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致力于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六大素养树立学生成长“标杆”。该研究成果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各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对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一、提出的背景
“核心素养”的提出,更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创新点和突破点。其创新在于,以核心素养为统摄,使得教育“立德树人”的育人价值更加凸现;其突破在于,它是课程“三维目标”的整合。自从世纪初新课改以来,课程的“三维目标”已经人尽皆知,但人们往往只在学科教学的文本知识中去寻找它,将它机械地割裂开来,并且存在对它善贴标签的现象。“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贯穿于课程目标、结构、内容、教学实施以及质量标准与评价的整个过程中。“三维目标”可以在核心素养的目标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得以完整体现。因此,“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整合和提升。
二、核心素养的落实
核心素养的落实,显然不仅仅是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变更,它更是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为保障的。
1.回归学习本质—解决问题
要真正实现这一改变,就需要深刻理解人是如何学习的,进而回归到学习的本质。纵观人类社会,无论是思想发展史、社会进步史,还是科学发现史、技术革新史,无一不是在不断发现新问题中解决问题,又在解决问题中发现新的问题;而对于每一个独立的个体来讲,都是在不断的自我追问中寻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只是,在现代知识的海洋中,我们似乎迷失了自己。所以,回归对问题的探求,并在这个过程中找回自己应有的智慧,应是学习的本意。
2.学习方式改变—问题化学习
从以讲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中间的桥梁是“问题化学习”。“问题化学习”让我们看到,所有的教学必须以学生学习为主线去设计,必须让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能够发生并且展开。
需要在教学中强调问题化学习。以真实的问题形成问题链、问题矩阵,就是试图让孩子在学习中,在对问题的追寻中,慢慢形成一个知识结构——从低结构到高结构,从本学科的结构到跨学科的结构,从知识到真实的世界。在问题化学习的过程中,以认知建构的方式去重组问题、重组内容,让学生在问题与问题的联系中,在综合地带和边缘地带,进行知识的碰撞,进行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这就是问题化学习方式极具价值之处。
同时,问题化与情景化是紧密联系的,问题往往产生于情景。真实的生活情景在以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中具有重要价值。如果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建立不起联系,那么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校教学活动所应依存的情景缺失。情景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途径和方法,是核心素养实现的现实基础。知识是素养的媒介和手段,知识转化为素养的重要途径是情景。如果脱离情景,知识就只剩下符号,知识的应用和知识蕴含的文化精神就无从谈起。
3.教学模式的变革—“活动课程”
在教学中,要大力倡导和精心设计学科活动。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是在相应的学科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学科活动的目的是让学习者的亲身经历与学科知识建立联系。学科活动要体现经验性,让学生通过经验的获得来重构知识;要体现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而不是“被活动”;要体现校本性,应该结合不同区域和环境的特点选择资源和组织活动;要精心设计活动,充分体现活动的教育性,在核心素养的目标下,结合学科内容和特点设计活动。
4.课程规划—学科和跨学科课程
落实核心素养,从学校的课程规划角度,要完成两种课程的设计:一是学科课程,二是跨学科课程(即综合性课程)。
学科课程是基于学科的逻辑体系开发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间接经验。跨学科课程是学生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它关注的是学生面对真实世界时的真实体验和直接经验,是以社会生活统合和调动已学的书本知识。它有利于学生获得对世界完整的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两种课程的主要学习方式也各有特点,后者是以探究性学习方式为主导的。两种学习交互在一起,才能够实现让教育和学习回归生活,才能体现学生学习的全部社会意义。也许可以这样说,所有以核心素养为指向的教学,需要通过学习者间接经验学习和直接经验学习的交互才能实现。因此,当前学校完善两种课程的设计就极为重要。

‘肆’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如何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进行评估是全球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自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首次提出核心素养的指标框架后,许多教育发达地区和国家开展了针对核心素养的评价研究,倡导将核心素养转换为可观察的外显表现,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并将其纳入本国主流评价体系。刚刚公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也将开启我国在核心素养评价领域中的系统探索,如何从各生个体层面评价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是当前我国教育领域面临的迫切问题。为此,应着力推进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统整国家层面评价框架或指标间的关系。新课程改革以来,国家层面曾颁布过三个与基础教育学校评价工作有关的文件:

  • 其一,2002年出台的《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指向评价与考试制度;

  • 其二,2013年出台的《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指向学校教育质量评价;

  • 其三,2014年出台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指向学生个体综合素质评价。

在这三个文件中,均各自提出质量评价的框架,且框架间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

新公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构成框架,其根本任务是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提升21世纪我国人才核心竞争力。在过去两年中,此框架已与正在修订的高中阶段课程标准进行了衔接与转化。因此,从顶层设计层面,如何进一步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向评价考试制度建立领域、学校综合评价改革领域、学生素质评价领域进行渗透、衔接与转化,会成为下一阶段的重要课题。也只有在统整、整合现有评价框架或指标后,才有利于各级教育行政机构、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形成统一的质量观和评价观,引导学校教育向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方向顺利迈进。

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细化各年级各学科应达到的程度要求。学业质量标准是评价学生实现核心素养程度的最具体、最可操作化的指标。由于基于核心素养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修订尚需时日,因此,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在省级层面结合本区域教育教学实际情况,二次开发以年级为单位的学业质量标准可能是落实核心素养框架的必然选择。其一方面有利于指导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准确把握核心素养的入手点,为基于标准的质量改进提供明晰的指向,其另一方面也将使考试评价体现新时期人才培养要求,将核心素养框架落到实处。

关注核心素养所带来的评价内容变化,聚焦高级认知能力,重视对非认知因素的评价。核心素养在评价内容指向上更强调对批判思维、探究、问题解决、实践创新等高级认知能力的考查,以及对情感态度、价值取向、自我管理、责任担当等非认知因素的评价。但也恰恰由于本身存在的综合性、抽象性、内隐性和情景性的复杂特征,从评价本身所要求的科学精准性来说,对两方面的评价是我国也是世界评价领域共同面临的难题。PISA2015首次开展的合作问题解决能力网上测查,是在特定情景中对高级认知能力和非认知因素进行复合测量的积极探索。

探索适用于核心素养的多元评价方式,倡导信息技术在评价中的全方位应用。各国的实践经验表明,面对评价内容重点由“可见知识”向“内隐素养”的转变,相应评价方式与工具的改进首当其冲。为此,应尝试将情景维度系统化融入测评工具的设计过程中,为学生展现多维度的高级认知能力提供现实任务载体;探索表现性评定、档案袋评价、问卷调查等多种评价方式,尝试从知识、技能及态度等更为广泛的维度去评价指向核心素养形成的学习结果;关注形成性评价在日常教与学过程中的运用,结合终结性评价完整地反映学生在校内的思维、学习的历程与结果,发挥评价在核心素养教学中的诊断促进作用;注重将校外高利害测评与校内评价相结合,设计提取学生校内日常核心素养评价的结果,将其科学地吸纳于校外高利害测评体系中(如升学考试);促进信息技术在核心素养评价中的全方位应用,特别是在基于情景的高级认知能力在线测查、非认知因素的在线调查、基于测查结果的个性化教学补救、电子化形成性评价方面,其均具有当前评价方式难以比拟的、广泛的应用前景。

开展面向教研员和教师群体的师资培训,为基于核心素养评价的质量提供保障。由于核心素养构成的复杂性程度和相应评价技术的专业性程度均较高,其将为教学的研究者和实施者群体带来极大的挑战。因此,有针对性地围绕核心素养评价的理念转变、新评价方法的设计应用等内容,对教研员和教师群体开展系统培训已成当务之急。在培训方式方面还应积极探索适用成人学习的“工作坊”“小组合作”“做中学”等形式,使参训者能够在结合实际评价工作的应用中深入理解、掌握与落实核心素养要求。

‘伍’ 如何有效提高自己的学科专业功底和学科专业素养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要素,是实施课程的关键,教师的素质和教育理念影响着当今的教育和国家未来。教师应立足实地本位,反思教育实践,形成研究课题,通过教育评价的导向和引领,更新教育行为,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今年招开的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工作会上指出,要以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为抓手,全面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我国将用“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安排的5亿元专项资金,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到2010年,通过国家和省两级组织实施的方式,培训15万名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依托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基地,开发80个专业的师资培养培训方案、课程和教材;三是支持一批中等职业学校面向社会聘请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到学校兼职任教。对于目前中国的职业教育而言,其本身缺乏吸引力仍是存在的问题之一,其中师资水平较低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因此,在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方面,我们需要一些创新性的借鉴。就如何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问题,我想谈一下自己的看法:一、提高教师人格素质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首先应该是道德高尚的人,因为他承担着教书育人的崇高职责。学生渴求知识,教师热心传授。学生尚未成年,教师爱心呵护。学生违规违纪,教师耐心教育。学生遇到伤害,教师诚心救助。学生身体特殊,教师细心关照。吉林大承律师事务所律师李魁筠送给我们的这五句富有哲理的话,给予我很大的启发。“热爱关心学生,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行为准则。“热爱关心学生”是真挚的师爱,是教师的理智感、美感和道德感凝聚而成的一种高尚的情感,是教育实践中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和手段。教师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爱护学生、保护学生。这不仅是教师做好“育人”工作的前提,也是必须遵守的教育法规。(一)要有爱教之心“爱教”是指热爱教书育人这项工作,安心从教,潜心教学和钻研,不辞辛苦,甘于平凡,以工作为重,以工作为乐,并常能从工作中体验到一种教书育人所带来的欢乐与尊严。(二)要有爱生之心爱生,是指热爱学生,把学生当作自己或亲戚的孩子来看待,一样对他们负责,一样对他们寄予厚望,一样关心、支持和尊重他们。(三)要有爱学之心爱学,是指教师出于教学工作,自身发展的求知愿望的需要,喜欢读书看报,钻研业务,不断地“充电”,不断地扩大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为什么现在有很多老师得不到学生的信任和理解?最终原因是有些老师确实自身素质不高,对于学生的教育教学存在很多不科学的地方;另一方面就是在工作中缺乏敬业精神。到底什么是有思想的教师?一个有思想的老师应该具备现代教育理念、具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教学策略、具有学习、积累、研究、反思和创新的精神。章丘教育局的郭教授讲了他改变一个差班的做法,让我深受启发。他能在第一次见自己的新学生之前,花去三个小时来背诵所有学生的姓名,他的这个行为有几个老师能做到?答案应该是肯定的:没有几个老师能做到。而且他的这种行为带给学生的震撼和教育是无以伦比的。这就是一个有思想的老师做的有思想的行为。我也在想,如果我现在所带的班如果在去年入校后的第一天我也能这么做,会不会也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要针对不同的情况不同对待。郭教授的做法用在我们自己身上不见得有效,他只是在给我们指明一个方向,一个思路。就像郭老师自己说的:魏书生还是魏书生,我还是我。郭教授文学功底特别深厚。他虽然是一个生物老师,但是我想很多语文老师的水平也比不上他。他是一个善于学习、善于积累、善于反思的人。他告诉我们,只有老师善于学习,才能培养出会学习的学生。读书并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可是在信息时代的我们又能有多少老师还能静下心来读书呢?现在看到的是大家每天奔波于学校和家庭之间,每天好像都忙忙碌碌,又不知在忙些什么,具体的事情也没做几件。凭着几年前或十几年前的知识上着同样的课。在网络时代里遨游的学生已经不像几年前的学生了,他们现在的信息渠道广、信息量大,如果老师还在吃老本,试问:还能有几个学生愿意上课?这不是当今的老师应该好好反思的问题吗?所以,信息时代的老师应该学习教材垫底气、读专业书生才气、学习经典补元气、读休闲书养灵气。山东师范大学魏薇教授四十多岁的年龄刚刚读完博士。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她给我们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山师附小的语文老师在讲《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的时候,始终不知道该怎么讲?因为她读了这篇文章后没有任何感动,没有触动她心灵的地方。因为这位老师根本不知道“为人民服务”几个字是如何来的?她不知道那个震撼人心的故事。她不知道张思德以身殉职的故事。她的感动从何而来?这就是现在很多年轻老师犯的毛病,不注重自身学习,思想缺乏深度,如何讲出学生爱听,有深度的课?有些老师总是责怪学生的素质如何如何差,一界不如一界,而不反思自己的问题,反思自己的教学,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所以,我们都应该制订一个学习计划,根据自身的情况不同,制订出适合自己的切实可行的读书计划,让自己变成一个真正有思想的人。总结一下,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先进的教育理念(二)全面的文化知识(三)过硬的教师基本功主要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板书技术、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和说课技术。(四)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主要包括教材处理能力、获取信息能力、课堂设计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课堂把握能力、开导感化能力、教育创新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五)获取职场工作经验职场工作经历给教师提供了一个获得在工作中运用第一手知识的机会,也使教师有机会了解工人们如何综合运用各个学科中的知识、观念和技巧来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通过这些情境学习经验,职业学校教师可以了解到,在解决问题时,技术是灵活的。在取得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职业学校教师将引导学生学习真实经验,并促使学生学习使用复杂的推理技巧、与工作相关的见解、合作技巧、专业知识以及工作中要求的学术知识。教师可以通过校内实习、旅行和校外实习三种专业发展活动来加强与职场的联系。校内实习。通过直接与雇主共事,为新任的职业学校教师提供了解职场环境的机会,同时可对商业观点作出正确的评价,并有机会运用合作技巧,这一技巧对于新任职业学校教师来说是必要的。实习时间长短可视情况而定。例如,我校的工作体系就实行了实习计划。我校还有另一个计划,就是在暑假里让新任职业学校教师在实际环境中工作六个星期。这些经历不仅可以使教师了解职场的实际情况,而且使他们有机会与雇主合作。旅行和其他短期参观。旅行和其他短期参观为职业学校教师提供了另一个获取工作经验的途径,并可以拓宽职业学校教师的实践知识。由肯塔基州立大学、肯塔基州职业技术中心公室和肯塔基一些技术中心学校举行的“工业探险旅行”帮助职业学校教师认清工业的需求和工作要求,并让这些教师可以获得一些信息,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指导。该旅行持续一个星期,职业学校教师们在第一天参观一个工厂,此后一天参观两个工厂,一个月后的会议中,他们讨论并分享各自的见解。校外实习。校外实习是指职业学校教师在特定的一段时间内,在校外一个指定的地方工作,经历工作中的变化并了解工人是如何适应这些变化的。有了这些经验,教师们可以在教学中运用实际例子来帮助学生了解学术概念如何运用于实践。这些经验同时证实了这样一点,教师最大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获得丰富多彩、富有意义的生活。在西科罗拉多州的学校与职业生涯组织举的“教育者校外实习活动”中,许多参与校外实习的职业学校教师认为校外实习有如下益处:增强变革意识,提高应变能力;真正了解学生在职场工作中的需要;可搜集到设计课程所需的信息和资料;提高专业水平,改进教学方法;发掘专业领域中职业道路的潜力;加强与商业界的联系。综上所述,要确保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是有意义的,职业学校教师应该进行自我导向学习,获取新知识、技巧和实践经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并能为他们的学习需要寻求最好的机会。当然,在选择专业发展活动时,职业学校教师必须考虑许多因素,比如个人目标和专业目标,学校任务,管理体制和程序以及商业界情况等等。

‘陆’ 国家角度,基础教育需要重视哪些核心素养的提升

从国家的角度来说的基础教育需要重视核心素养的提升,肯定是要从很多方面来说的,首先就是一个国民素质的教育,是否有效地落实到教育当中,比如我们教育贯彻的目标以及它的动力和方式是否能够很快地融入民众或者说大部分的知识分子当中一些和谐素养的体现肯定是要贯彻到我们每个人心目当中的,比如有一些我们日常落实的行动以及措施,的确是要从每一个角度去说的,不仅仅是一个小部分的民众。

‘柒’ 如何提高教师学科素养提升与综合素质

作为一名成功的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素养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两个方面。1.扎实的教师专业知识 . 教师专业知识包括普通文化知识,所教学科知识和教育学科知识. 教师的认知结构应该基本包括:学科专业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普通教育学知识、学科教育知识。学科教育知识,包括教师的实践知识和教师的专业知识。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提倡科学探究的教学方法,对教师应该具有的实践知识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教师教育,不断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知识的养成。教师应多读书,广读书.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教师读什么书,多长时间读一本书,都应该好好规划规划.读书后应好好记录感受并试着点评. 教师应将这三种知识相互沟通与融合,形成具有个性特点的专业知识结构。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对象的特征对学科知识作出符合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原则的整合,以便教学对象能够很好地接受和理解。因此,可以说教师的教育学知识对学科知识的传授起到理论性支撑作用,普通文化知识使教师具有了一定的人文素养. 2.熟练的专业技能. 优秀教师必须具备从事教学工作的娴熟的专业技巧与较强的专业能力。一般将教学技能分为五个方面:①教学设计技能;②应用教学媒体技能;③课堂教学技能;④组织指导学科课外活动的技能;⑤教学研究技能。但从教师专业发展角度看,通常把专业技能分为:①人际关系与沟通表达能力;②问题解决与个案研究能力;③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④批判性反思与不断学习的能力。那么,如何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呢?①提升教师的人际关系与沟通表达的能力.人际关系与沟通表达能力是一个优秀教师必备的基本能力。在现代社会中,教师的工作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着广泛的社会联系。一个教师经常要与他人建立某种关系,也经常要与他人做各种形式的沟通。人际关系的能力与一个人的沟通表达能力有密切关系,一个教师的绝大多数时间都耗费在沟通与表达上。因此,人际关系与沟通表达能力有助于教师解决日常许多的教学问题、辅导问题、特殊儿童教育问题,并能协助改善学校里的教学环境。另外,沟通表达能力也影响一个教师的协调合作能力和组织领导能力。就组织领导能力而言,教师基本上必须能领导一个班级的教学活动或各种班级活动。就组织协调能力而言,教师作为学校教育的承担者,不仅要在课堂内教好书,而且要有走出课堂和校园的能力,学会主动在学校、社会、家庭之间穿针引线,起纽带和桥梁作用,组织协调各种教育资源为学校教育服务,以形成对学生教育的合力. ②提升教育的问题解决与个案研究能力.问题解决与个案研究能力是一种高层次的心智能力。它涉及了认知领域的所有层次 ( 即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定等)。教师工作属于一种高度复杂与变化的工作,他们所面临的问题一般来说是以多变与多样为主。一个教师在面临各种问题时,不能总是依赖他人,而必须知道如何设法解决、如何进行个案研究,必要时知道如何寻找适当的协助与资源来解决问题。因此,问题解决与个案研究能力必须结合实际问题情境,从职前师资培育阶段到在职阶段持续不断地培养,使之达到愈来愈纯熟的水准。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意义,乃是帮助教师发展出丰富的理解以及高品质的问题解决策略或行动方案。教师专业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促进教师发展出“行中思”的技能。③提升教师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是一种高层次的思考能力。当一个人在面临新的情况或新的问题时,如果既有的知识无法解决,他必须运用既有的知识,并进行重组和加工,找出可以产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这种改变知识的历程就是一种创造性思考的历程。人类今日的文明成就,简单地说,就是创新思维的产物。目前,创新思维能力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教师经常面临多变的问题情境,而教育工作本来就具有许多的弹性与创造的空间。教师工作并非是例行的工作,因此,教师必须经常发挥个人的创造力,做到能因时、因地制宜,灵活变通教学方法,创造独特的解决方案或教学策略。教师在面临各种颇具挑战性的问题时,也必须能展现出高度的应变能力、适应能力、变通能力。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观点来看,我们应积极协助教师不断提升其创造性的问题解决能力。 ④提升教师的批判性反思与不断学习的能力. 反思或思考行为只有在自我意识的条件下才会产生,它使个体有机体能够有目的地控制和组织它的行动,即有关其社会环境和物理环境的行动,有关它涉身其内并对之作出反应的各种社会情境和物理情境的行动。对自我的组织其实就是个体有机体对它所能采取的一系列态度的组织。这些态度是它对其所处社会环境的态度,而从那个环境的观点看也是对它自己的态度,或者说是构成那一环境的社会经验与行为过程中的一种起作用的因素,从社会行为主义的观点出发来论述这样一种反思智能是很必要的。人在不同情况下,必须不断地对各种教育观念、言论主张、资料、事物或人进行价值判断,并进行优劣的抉择或提出改进的意见,这就是批判性反思。它涉及分析、综合、评定等高层次的认知活动。优秀教师必须具备高品质的批判反思能力,因为教师经常必须对自己或他人的教育行动进行批判性思考。如,教师经常要选择教材、选择教学方法、评价学生的学习成就、行为表现、言论、作业等。批判性并不是指简单地“否认”过去,而是科学地、一分为二地批判过去。不断学习则是批判性反思的直接要求,也是现代社会教师发展的基本理念。教师不断地学习,有助于对其批判性反思的结果进行处理与解决,也可以增强教师批判反思的能力,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的典范,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才能实现。批判性反思与不断学习,是以教师个人为主的,但它并不排除教师间的交流、合作与研讨。通过与他人的交流,教师可以发现自己的批判性反思的真实效果,也可以更明确自己应该不断学习的方向,有助于教师批判性反思与不断学习能力的提高。因此,对于教师来说,具备一定的反思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人们认为,“反省自己视为当然的前提,愈给反省自己的前提,愈容易有创造性”,也愈有发现自己偏见和自我了解的能力。自我反省是自我改造、自我表现发展变化、自我完善的主要途径。上述这些能力都是教师在平日工作中必须经常用到的内在思考程序和认知策略。这些能力通常都不是通过短时间的正式课程所能培养出来的,是需要通过非正式课程与活动来培养,以及在实务情境中长时期的磨炼,才能逐渐形成和提升。为此,在今后的教师在职教育中,特别是在新课程师资培训中应考虑加强这些方面的训练,以提升我国教师的专业水准。

‘捌’ 如何提升教师的学科素养和教学素养

教师教学技能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依据教学理论,运用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等,使学生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并受到思想教育等所采用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一、教学语言教学语言技能:指教师用正确的语言、语调、语义,合乎语法逻辑结构的口头语言,对教材内容、学生问题等进行叙述,解释说明的行为方式。 二、板书(写意板书、投影板书、评价板书、网络板书)板书技能: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黑板以凝练的文字语言、图表和符号等形式,传递教学信息的教学行为方式。 三、讲解技能讲解技能:指教师利用口头语言并配合手势、板书和各种教学媒体等,阐述事实、揭示事物本质,引导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行为方式。 四、课堂提问 五、课堂调控我认为教师的“学科素养”应包括如下几点: 一、高度的责任心责任心是搞好工作的必要前提。而强烈的责任心来自对工作的热爱,热爱学生、以身作则和诲人不倦等等是教师必备品质。这些要求对所有学科的教师都是适用的,对肩负着多种功能的语文课教师尤为重要。一个教师如果没有高度的责任心,一颗对学生的爱心,就不会关心学生,就不会了解学生要学什么和学到了什么;教师与学生之间就无法实现感情的双向交流和心灵的呼应,教学效果就无从谈起。 二、丰富的知识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教师的学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时代在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在知识总量急剧膨胀的同时,部分知识也在不断老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广泛学习,深入钻研,建立一个科学的、高效的、适应时代发展的知识结构体系。语文是中小学开设时间最长、课时最多、内容最广、作用最大的基础学科。它的任何一个目标的完成都依赖语文教师。语文教师是语文知识的传授者,是语文能力的训练者,是智力的开发者,还是思想品德的培养者。只有知识渊博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知识渊博的学生。教师知识越渊博,学生在接受知识时付出的劳动、苦恼和花费的时间也就越少。做为一个称职的语文教师,特别是要成为独具风格的语文教师,在知识的积蓄上,不但要有以语文知识为主的社会科学方面的“网络知识”,还要学一点自然科学方面的“网络知识”。同时,还要养成“教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的习惯。 三、能说会道任何知识的传授都离不开老师的明晰、生动的表达,只有丰富的知识在脑海里,而不善于表达,教学将无法进行。良好的语文教师善于把复杂的过程说简单,把抽象的观念说具体,把枯燥的知识讲生动,把顽劣的学生说道心悦诚服,知错就改……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能说会道,这也是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保证。小学语文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都依赖良好的语言表达,良好的语言表达是小学语文教师最基本的学科素质。 四、较强的调控能力。我认为要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与学科素养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苦练一般基本功。一般基本功包括普通话、三笔字、简笔画、教具使用和制作、组织教育活动等。 二、立足课堂,勤练学科基本功。 学科教学基本功包括文化底蕴;学科教学理论知识;教学设计、说课、上课、评课等技能;课后反思、运用现代技术、文章撰写、命题等能力。把课堂当成演练场,尽力让每堂课都向竞赛课那样去深钻教材,充分准备,我想我们的教育教学技能一定能快速提高。 三、广泛涉猎,提升其它基本功。教师的基本功还包括:信息敏感度;科研竞争力;人际交往力

‘玖’ 如何围绕核心素养开展基础教育改革

“核心素养”并非我国独创,这是一个全球性的概念,是一个教育时代的觉醒;“核心素养”一词虽是新概念,但对于我们大多数教育者来说并不陌生,因为他跟我们熟悉的很多教育热词,如“素质教育”、“双基”、“三维目标”等都是同宗同源,一脉相承。
1、 国际背景下的横向观摩:
本世纪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率先提出了“核心素养”结构模型。它要解决的问题是:21世纪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才能成功地融入未来社会,才能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
因政治体制、文化背景等的不同,不同国家所提出的核心素养有所不同,但也有一些共通的地方,比如强调合作与交流能力、信息与通讯技术的掌握、公民素养、创造性、批判性思维,等等。
多年来,不同国家或地区都在做类似的探索。比如,美国对核心素养的关注起源于注重知识创新的高新企业团队,这些企业从用人所遇到的问题反馈到教育中,指出基础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和素质,他们称之为“技能”。这些技能不是简单、具体的,而是在21世纪里必需的生存技能,是当今社会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的内容。再比如,从2009年起,日本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启动了为期5年的“教育课程编制基础研究”,它关注“社会变化的主要动向以及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适应今后社会生活的素质与能力,从而为将来的课程开发与编制提供参考和基础性依据”。
从2005 年开始,我国的台湾地区启动了核心素养研究,确立了专题研究计划——《界定与选择核心素养:概念参考架构与理论基础研究》(简称DeSeCo计划)。
分析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无论是由政府主导还是由民间组织来推动,全世界范围内核心素养研究的兴起和发展与时代发展、社会变革密切联在一起,它面向教育体系外的社会需求,是教育变革与发展的国际趋势。目前,我国已经决定采纳上述国家核心素养的概念。核心素养将成为未来基础教育改革的灵魂。
2、 本地土壤上的纵向比较:
“素质教育” 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的中国式回答。三十多年来,人们不断赋予素质教育以新的内涵:教育实践中存在什么问题,时代发展提出了什么新要求,它就被增加相应的新质,其内涵是随着人们对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而逐步被充实完善的。以至于有人戏称:“素质教育是个筐,啥都往里装。”
从上世纪世纪90年代开始,各地进行了素质教育区域性试验与探索,以及学校层面的改革实践,这些尝试和探索为教育乌托邦的落地提供了鲜活经验。在此基础上,教育部于2001年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旨在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以课程改革为核心带动人才培养环节的一系列变革。
然而,素质教育发展到今天,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方面看,都存在着一些困惑或问题:一则素质教育作为教育现实中不断出现的问题的对立面提及,所以很多人只听说素质教育不是什么,而是什么却一直很模糊,更别说实践操作了;二则素质教育囊括的东西太多太杂,以致教育者无从着手,更别说提纲挈领;三则素质教育更强调人的天性禀赋的开发,强调个性化,而现实中这方面的确无法精确测量,所以也就不可能针对性实施教育,尤其是群体性的学校教育。
总结上述,我们不难看出素质教育是个很理想的教育目标,但是可操作性不强,真正实现它需要必须有更具体的下位概念。承担这一责任且被大家较熟知的教育概念有三个,依着发展顺序,分别是“双基”、“三维目标”和“核心素养”。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他们各自的内涵及发展演变。
众所周知,“双基”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我们最初的教育目标,产生于物质及精神都较贫乏的八十年代。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发现了它有着很明显的缺陷,即忽略了对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也缺乏对过程与方法的指导,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国家将教育实施的目标扩充为“三维目标”。
所谓“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标准理论设计很好,也算全面,但是在实际操作时,仍然有很大问题。一则很多老师常会将三维目标割裂开来;二则对情感态度价值观本身的定向不够具体现代,不能反映时代要求。鉴于此,我国在教育部2014年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第一次提出“核心素养”这个概念。
网络《辞海》“素养”一词,素养是指一个人的修养,狭义与素质同义,从广义上讲,包括道德品质、外表形象、知识水平与能力等各个方面。①修习;②平素所供养;③素质与教养;④平时所养成的良好习惯。由上述对比可知,在有些语境中其与素质是可以通用的。但也有细微差别,前者更注重后天的教养习得,更模糊概括,这种状态会缓慢变化;而后者更强调先天禀赋,更精确具体,常指一种相对较稳定静止的状态。
核心是相对 外围而言的,核心素养有两层意思:一是关键,是指个体在 21 世纪生存、生活、工作、就业最关键的素养。二是共同,是指课程设计所面对的某一群体所需要的共同素养。
纵观这三者的演变不难发现,这是从知识、教书到育人这一过程的不同阶段,核心素养更直指教育的真实目的,那就是育人。
二、核心素养如何转化为学生素质?
核心素养依然不是可直接操作的概念,它需要具体的课程实施来保障实现。即通过课程设计将育人目标进行分解、具体化,尽管这一过程会失去一些教育功能,但为了课程的设计、教学与评价,这种功能的丧失是不得已的事情,是课程设计、教学与评价必须付出的代价。我们关注的是,毕业以后,作为一个公民,经过数十载的学校教育,有没有真正学到对他有帮助的东西?学了几十门学科,这些学科学与没学有什么差异?该学科能留给他终身受用的东西是什么?
1、研究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择其要者而从之”。 需要学科教师的关注发生转向, 即如何从关注知识点的落实转向到素养的养成?如何从关注 “教什么”转向到关注学生学会什么?学校要求并积极 引导教师既当好经师,又当好人师。在教学中渗透教育,做 到教书与育人两不误,既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知识技能的基础,又培养他们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学生素养不断进阶、提升。学校强调教师要变教学视角为教育视角,突破传统的知识视野、课堂视野,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田,给学生适合的教育。
2、丰富课程内容,整合课程资源,推进学科融合。需要教师们的课程观发生转变,我们需要更多地思考如何让知识成为素养,让知识变成智慧,也就是说,只有能成为素养或智慧的知识才有力量。在这样的背景下讨论核心素养,讨论如何编制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老师如何开展基于素养的教学,校长如何提升自己的课程领导力,开发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
3、“核心”“共同”基础上的差异发展。在个性化的辅导过程中,让不同的孩子有更多的选择,我们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问题逐步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学习课程系统,包括学科课程、助力成绩课程、护航成长课程、致力成才课程等;针对教师也有一套系统的师资培训体系,因为要落实核心素养,首先是落实教师问题,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了,对核心素养认识清 晰了,才能更好去实施课程,更 好地开展个性化教学,更好地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我们期 盼着在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教育对人才的培养更符合社会发展需要。
核心素养教育体系,目前尚处于理论探索与建构阶段,到实践层面的落实,尚有一段路程,而作为基层的教育实践探索者我们对此充满期待。

‘拾’ 如何在教育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一、“导入学习”,为“语文核心素养”达成作铺垫
在“导入学习”环节,我通过学生提出问题的方式抛出问题,然后选择符合我教学目标的问题在本堂课中解决,于是我选择了学生提出的五个我预设的问题:1.绿友是一个什么样的绿友?2.囚绿之后为什么又放绿?3.为什么作者要写“卢沟桥事件”?4.作者和绿友发生了什么故事?5.作者的心情有什么变化?请学生把提出的问题写在黑板上,我顺势以解决学生这些问题的方式推动下面的教学活动,为落实语文核心素养做好铺垫。
二、“自主学习”,落实“语言建构”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是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言语经验,发展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更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自主学习”环节,我通过让学生找线索,在文中划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和作者的心情变化词,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4和问题5。为减轻老师的书写量,我还请举手回答问题的同学上台,边读相关的句子边写出作者的经历和情感变化词。
本环节学生按照学案的路线图和老师的导学自主阅读相关内容,自学深思,圈点勾画,分析归纳,做好记录。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建构,培养学生圈、点、勾、画和表达能力。
三、“合作学习”,综合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紧接着进入“合作学习”环节,本环节落实本节课的重难点:理解绿的内涵和写作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我分三步推动知识能力的落实。
第一步,合作共赏,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标志,是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以及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
语言是重要的思维工具,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这一步,抓描写句,体会品质。让学生以合作共赏的方式找出并朗读自己最喜欢的一个描写句,并根据句子和关键词,讨论“绿友”的性格特点。在问题情境中借助解决问题的实践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第二步,合作发现,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语文核心素养的综合应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
语言文字作品是人类重要的审美对象,语文学习也是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品质发展的重要途径。
这一步,借物抒情,感悟内涵。学生找出文中直接抒发情感、揭示“绿友”特质的句子并赏析。让学生理解“借物抒情”的手法,感悟句子内涵,并通过讨论让学生懂得怎样赏析美句。在阅读、体验和表达交流中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
第三步,合作表演,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这一步,展开想象,探究心理。为进一步探究作者的心理,我让学生分组表演“人、绿对对碰”,这种对话表演形式新颖活泼,既检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又调动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效果明显。检验了学生的语言运用水平和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