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登录安徽省基础教育资源教育平台
如何登录安徽省基础教育资源教育平台:
1、使用浏览器打开网址:http://www.ahe.cn
2、单击页面顶部的“登录”按钮,进入注册。
3、系统提供教研员注册、教师注册、学生注册,选择对应角色进行注册,用户填写正确的姓名和身份证号码(学籍号码),单击“下一步”按钮,系统将验证该用户是否已经存在于系统中,
4、若验证成功,填写完善账号、密码,选择学校、班级、学科信息,填写电话、邮箱等
个人信息,单击“下一步”按钮;
5、按页面提示的要求设置,单击“下一步”按钮,进入邮箱验证环节,进入刚才填写的邮
箱查收系统所发邮件,点击邮件中链接即可完成邮箱验证步骤;
B. 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基础教育的管理体系
(1)改变一元化的管理体制,恰当定位教育行政职能。
治理理论推崇多元化的社会管理,重视社会组织群体势力的参与,认为像教育这样的公共事业不能仅仅由政府来一元管理,除政府外,接受教育的个体以及属于第三部门的机构也需要参与管理与调节。政府在教育中的作用,不是无限的,其作用是相对于学校、社会及个人的作用而言的,这种相对性也就决定了政府教育行政职能的有限性。我国现行的教育行政管理一元化格局既不利于政府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也不利于调动政府以外的力量参与教育管理。因此,必须改变国家全包办教育和统管学校的主体单元现状,实现教育管理主体的多元化。
要改变政府的教育行政职能的无限性,将其限定在法定的权限内。发挥政府教育行政机关对教育的宏观管理职能:确定教育方向、提供教育机会、平衡教育需求、提高教育效能。改变对教育的高度管制,由教育提供者转变为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的保证者,给教育机构和学校以更大的自主权。建立一定的机制,使社会和个人参与到教育管理之中。摒弃单元价值取向,转向多元价值取向。在确保政府应有的“单元治理”权力的前提下,将那些本不属于政府的权力归还给公民、学校和社会。
(2)改变职能履行方式。
我国现行的基础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决定了政府在履行管理职能时,主要是通过政策制定、文件下达等方式进行强制性管理。在治理视野下,强调过程的交互性,主张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以及确立共同的目标等方式来实现对公共事务的管理。
在基础教育行政管理中,政府仍然是主角,发挥着主要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可以独立特行,必须重视与其他机构及个人的合作,各机构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而不再是上下级的隶属关系,运作方式也不再是指挥与被指挥的方式,而是平等协商的合作方式。政府不再依靠强制性的政策来进行运作,而是通过法律和规则的制定来规范各行为体的行为。在教育管理过程中,正式的强制管理,与行为体之间的民主协商、谈判、妥协相结合;正规的法规制度与所有行为体都自愿接受的非正式措施相结合,各行为体在互信、互利、互存、参与、合作中求同存异。
政府在对基础教育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将教育方向的把握、教育质量的督导评估作为主要管理内容,而不是干预学校的具体办学行为。即政府要做以下几件事:
第一,研究党的教育方针,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
第二,委托专门机构,制定基础教育阶段学业水平标准。
第三,定期组织水平测试,组织专门机构对学生学业水平进行分析、反馈、指导,以确保教育教学质量。
基础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做好以上几件事,既有利于解放管理部门的压力,也有利于解放学校的办学压力,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激活学校的办学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完善治理网络体系。
治理理论认为,在社会公共管理领域内,政府不应与其他社会组织群体势力相对立,而应共同构成相互依存的治理体系。虽然教育具有外部性和非盈利性特征而使政府教育行政在整个教育管理体系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但这并不排斥其他社会组织群体参与教育管理。治理模式下,政府不再是单一的权力中心,非政府组织、受教育者也是权力主体。
但是,就现实情况看,我国的多元管理主体尚不成熟,现有的所谓非盈利性组织要么运用国家所赋予的独占性资源,对其所在的领域进行准强制性的管理而使其行为接近于政府组织,要么是作为某些个体获取经济利益的一种工具,而在人为的制造着公共需求。没有程序性的轨道可以自主地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协商与合作,更不要说与政府形成双向对等的关系。
C. 什么是学校治理请结合实例谈一谈基础教育学治理经验。
,最基本的是要弄清楚原则、方法、关系,把这“三大抓手”落实了,我们一定能以治理促发展。
落实原则,优化教育环境
原则是学校办学的基本准则。坚持原则办学是进一步治理学校政治生态、营造风清气顺的教育教学环境的重要方式。
一是坚持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国家教育相关政策法规。具体可落实到办学过程中,细化到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和课程建设上。对于一系列关于学校管理及教师权益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学校要进一步贯彻落实。
二是完善和落实学校章程。章程的制定和修改要基于“办什么样的学校”和“怎样办好学校”的深层次思考,明确学校的办学理念,形成学校共同的价值认同,并予以细化落实。
三是明确学校发展规划。在学校章程的统领下明确学校发展规划,描绘学校发展蓝图。发展规划决定着学校到哪里去、怎么走,是学校发展的方向和引领。学校发展规划可以是三年、五年或者十年,每学年的工作计划都要围绕规划来确定。
四是构建完善的制度体系。学校制度作为学校推行教育人文化和法治化的载体,理应改变重管控、轻权益的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权,在实体内容与制定程序方面加以体现:在内容上,应当维护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在制定程序上,应改变传统的教育行政管理单方制定制度的做法。可尝试学校、学生、家长三方论证,达成广泛的认同感和执行的公允度。学校制度的最大功能在于对教学各方权利义务的设定,以形成促进教育健康发展的良好秩序环境。
讲求方法,实现良性运转
学校实现有效治理,要求学校主要领导既能按章办事,又能注意方法。
构建合理有效的级部管理体系,彰显管理特色。学校管理工作千头万绪,只有积极构建合理有效的级部管理体系,才能推动学校有效运行,彰显管理特色。学校可构建三个平台,即校长领导下的“决策平台”,分管副校长组成的“管理平台”和级部的“执行平台”。在此前提下完善“级部管理”运行机制,校务委员会决策,学校管理中心统筹,级部主任(副主任)落实。学校将“日常管理”“课务安排”“教师培训”“过程考核”等权力下放,鼓励级部开展有创意、有针对性的活动。通过学校“决策层”“管理层”的统整管理和“执行层(级部主任)”的目标责任管理,共同达成治理目标。
以质量提升为目标,通过治理有效实施素质教育。学校教育教学以“孩子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导向,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兴趣点、学生成长过程和发展延续,着力解决基础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学生负担重、素质教育推进难、管理课程相对单一等问题,引导教师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定位教学取向和策略,真正让教育回归本真。将学生“自信、自尊、自觉、自强”作为学校育人目标,并贯彻到课程改革、校园文化建设、教育管理的各方面,坚持多元育人、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将学生个性化发展放到突出位置,强调学生动手体验、团队合作、身心健康,引导教师开展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研究,改变传统的教学评价内容和形式,把减负提质落到实处。
D. 怎样才能进教育局工作
需要有本科学历并且通过公务员考试、笔试、体检合格后即可进入教育局工作。
根据上述职能调整,国家教育局的主要职责是:
(一)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研究制定全国教育事业的具体方针、政策并组织实施。
(二)研究制定全国教育发展规划和年度发展计划,拟定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规模、速度和步骤,组织、指导、协调全国教育发展规划、年度计划、教育体制改革和办学体制改革的实施。
(三)负责全国基础教育(含学前教育)、特殊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校外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含社会力量办学),协调、指导、监督区、县(国家)及有关部门的教育工作。
(四)主管全国教师和教育行政干部队伍建设工作,负责全国中小学校长资格认定;参与制定全国教育系统人事管理工作的有关政策和规章制度;指导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组织实施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分配工作。
E. 江苏省基础教育学籍管理系统登录地址
江苏省基础教育学籍管理系统登录地址: https://xjgl.jse.e.cn/uids/index.jsp
江苏于2008年启动全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公共体系建设工作,着手打造能够提供即时、便捷、优质的教育信息和资源服务的“超大型教育服务超市”,成功实现了从微观建设到宏观统筹、从外延发展到内涵提升、从传统媒体到网络媒体、从注重管理到强化服务的转型。近些年来,江苏省基础教育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库和应用系统建设、信息化应用能力建设、保障体系和运维机制建设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果。
一是全省基础教育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大大提升。通过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和深入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全省广大中小学计算机拥有量大幅提升,95.9%的普通高中、88.74%的初中、67.1%的小学都建成了校园网,100%的中小学实现了高水准的“校校通”,苏南已有相当数量的学校实现了“班班通”,苏州有100%公办幼儿园实现了“园园通”,全省13个省辖市全部建成了覆盖辖区学校的教育城域网。作为全省教育的专网,江苏省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的服务范围不断扩大、服务性能有效提升,全省92个教育考试监控指挥中心、294个标准化考点、13个大市电教馆、102个县(市、区、开发区)教育局都已宽带接入教科网,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已配置65536个教育网IP地址。
二是省级教育管理信息库和教学资源库建设成果丰硕。在全省基础教育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方面,江苏已完成了从学前教育到高中教育15年的基础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工作。在高中阶段,实现了全省普通高中180万学生的电子注册和学籍管理以及学历网上查询,并与高考报名系统的数据对接;在义务教育阶段,完成了全省义务教育阶段603万名学生的学籍信息采集与学籍变动管理;在学前教育阶段,完成了7234所幼儿园、48055个班级、16.2万名教职工和165.4万名幼儿的信息采集工作。
在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建设方面,江苏省组织实施了“送优质教学资源下乡”工程,有效地改善了农村中小学优质教学资源相对不足的状况。与此同时,打造了一大批优质教学资源精品,初步建成了主干学科全覆盖、能够体现江苏教育特色和水平的省级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库,江苏省基础教育资源中心也完成了管理平台的研发和资源整合工作。目前,通过新平台上传、发布的教育类资源总量达到2T。
三是广大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断提升。江苏省通过骨干培训和分级培训相结合、现场集中培训和网络远程培训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先后组织了三轮全省性的现代教育技术教师培训,广大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技能有效增强。江苏省通过建立省、市、县三级培训基地,分期、分批、分主题实施了校园网网络管理人员培训工作,网络管理人员的服务水平大大提高。江苏教师教育网的远程培训网络功能进一步提升,完成了2011年教师8门网络培训课程及2012年13门网络培训课程的整合上线工作及相关主题网站的研发工作。2011年,江苏教师教育网网络培训开班数达3564个,上网培训人次超过15万,有效地促进了广大教师的专业成长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
四是全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保障机制正在形成。在组织管理机制上,江苏省成立了由厅负责人担任组长的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并建立了例会制度,集中研究全省教育信息化重大项目,统筹推进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在经费保障机制上,省财政已经明确每年将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经费重点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2011年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专项经费为2000万。在技术保障体系和安全保障机制建设上,江苏省进一步完善了网络服务体系,加强了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工作,以确保教育信息化建设网络安全、保障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