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基础科学是指什么
基础科学以自然界某种特定的物质形态及其运动形式为研究对象,目的在于探索和揭示自然界物质运动形式的基本规律。它的任务是探索新领域,发现新原理,并为技术科学、应用科学和社会生产提供理论指导和开拓美好的前景。基础科学是整个自然科学的基石,是现代科学发展的前沿,也是技术发明的“思想发动机”。
❷ 联合国文教组织规定的七大基础科学是什么,哪几个
一、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学科分类目录,将基础科学分成七大类如下:
1、 数学:包括代数学、几何学、运筹学、泛函分析、计算机科学、统计学、拓朴学等;
2、 逻辑学:包抱逻辑的运用,演绎逻辑、一般逻辑、归纳逻辑、方法论等;
3、 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包括宇宙起源学、天星学、射电天文学、太阳系学等;
4、 地球科学和空间科学:包括大气物理学、大地测量学、水文学、海洋学、土地学、空间科学等;
5、 核物理学:包括声学、电磁学、电子学、换物理学等;
6、 化学: 包括分析化学、无机化学、核化学、物理化学等;
7、 生命科学:包括动物学、自然人类学、生物化学、生物数学、生物测量学,生态学、遗传学。
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要职能: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是各国政府间讨论关于教育、科学和文化问题的国际组织,其主要机构有大会、执行局和秘书处。大会为该组织最高权力机构,每两年开会一次,决定该组织的政策、计划和预算。执行局为大会闭幕期间的管理和监督机构;秘书处负责执行日常工作,由执行局建议,经大会任命总干事领导秘书处的工作。1979年2月,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正式成立。1997年11月4日,中国继续当选为执行局委员。中国自1972年10月恢复在该组织的活动,首次出席大会即当选为执行局委员,此后中国一直连任这一职务。为实现此宗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置了五大职能:
1、前瞻性研究:明天的世界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科学 、文化和传播。
2、知识的发展 、传播与交流:主要依靠研究 、培训和教学 。
3、制订准则:起草和通过国际文件和法律建议。
4、知识和技术:以“ 技术合作”的形式提供给会员国制订发展政策和发展计划。
5、专门化信息的交流。
❸ 什么是“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指为获得关于现象和可观察事实的基本原理及新知识而进行的实验性和理论性工作,它不以任何专门或特定的应用或使用为目的。
基础研究的特点是:
—— 以认识现象、发现和开拓新的知识领域为目的,即通过实验分析或理论性研究对事物的物性、结构和各种关系进行分析,加深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解释现象的本质,揭示物质运动的规律,或者提出和验证各种设想、理论或定律。
—— 没有任何特定的应用或使用目的,在进行研究时对其成果看不出、说不清有什么用处,或虽肯定会有用途但并不确知达到应用目的的技术途径和方法。
—— 一般由科学家承担,他们在确定研究专题以及安排工作上有很大程度的自由。
—— 研究结果通常具有一般的或普遍的正确性,成果常表现为一般的原则、理论或规律并以论文的形式在科学期刊上发表或学术会议上交流。
因此,当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对现象的更充分的认识,和(或)当其目的是为了发现新的科学研究领域,而不考虑其直接的应用时,即视为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又可分为纯基础研究和定向基础研究。
纯基础研究与定向基础研究的区别如下:
——纯基础研究是为了推进知识的发展,不考虑长期的经济利益或社会效益,也不致力于应用其成果于实际问题或把成果转移到负责应用的部门。
——定向基础研究的目的是期望能产生广泛的知识基础,为已看出或预料的当前、未来或可能发生的问题的解决提供资料。
❹ 科学素质的基础是什么
问题一:科学素养和科学素质的区别 总体来讲,科学素养强调的是知识层面,科学素质强调的是精神层面。
科学素养,是国际上普遍将科学素养概括为三个组成部分,即对于科学知识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目前各国在测度本国公众科学素养时普遍采用这个标准。 具备基本科学素养:只有在上述三个方面都达到要求者才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众。
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科学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问题二:什么是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这一术语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在我们培养学生的科简如学素养的时候,弄清其内涵以及构成要素是一个基本的前提。
有人说:科学是一种结构。以物理学为例,从历史年代来看,可以划分为普通物理学、理论物理学、应用物理学;从观察角度来看,可以划分为微观物理学、中观物理学、宏观物理学。
有人说:科慎宏学是一种方法,比如数学这一科学中就有数学演算、几何证明等;而交响乐中则有乐章的划分。
有人说: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如托勒玫“地心说”的科学体系是建立在静止力学的基础上的,在数学上和它相对应的是欧几里德几何学;哥白尼―牛顿的科学体系是建立在动态的力学和静止的宇宙观基础上的,数学上则以微积分与之相对应;爱因斯坦―霍金的科学体系是建立在发展演变的动态宇宙观的基础上的,它的相对应的数学基础是非欧几里德几何学。
有人说:科学是一种知识加工的过程,所以科学与研究等同。有人说:科学是一种生产力,美国微软公司的发迹与发达是最为典型的实例。
有人说:科学是一种哲学思维、一种理性思维。
有人说:科学是一种文化,它拥有自己的文化规范、沉淀出自己的文化精神,它一方面内化为科学家的良心,一方面内化为广大公众的科学意识。
有人说:科学是一种对待事物的基本态度与方法,与迷信、盲从相对应。
关于素养一词,人们的思考与理解很多,但是给予的解释则相对较少。所谓“素”,原意是“本色”、“本来的”、“原有的”;所谓“养”,原意是“培植”、“教育”、“熏陶”、“培养”。所谓“素养”,就是“平日的修养”、“经常修习涵养”。
科学素养一词源自英文literacy
。这个词有两种不同的含意。一个是指有学识、有教养,跟学者有关;另一个是指能够阅读、能够书写,有文化,对象是一般的普通大众。
美国人认为:科学素养是指人们具备并使用科学、数学和技术学的知识做出有关个人的和社会的重要决策。
我们认为:科学素养是指主体在掌握科学概念的基础上,以科学的态度、运用科学的方法来对现实中的个人、科学、社会有关问题做出明智的抉择。它包括了科学知识、科学意识、科学精神。所谓科学知识包括着科学知识、技能,科学方法、能力;所谓科学意识包括着科学热情与 *** 、科学行为与习惯;所谓科学精神包括着人们的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在科学素养中,最核心部分是科学精神,即人们对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中间部分是科学知识,即人们在学校中、在社会生活中所学习并掌握的知识、技能、方法与能力;最外围部分是科学意识,即人们在科学素养教育中所形成的、在追求科学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科学热情、 *** 以及自觉运用科学的行为与习惯。
科学素养的发展以科学知识、技能的掌握和积累为基础;科学知识、技能的内化、升华有利于逐步形成一个人的科学能力。科学方法是形成科学精神的操作规范基础,科学方法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与实施步骤,来不得半点的马虎与随意性。科学意识包括对于科学的热情以及对于科学的关注、想学习科学、探索科学的欲望。着名德国古典哲学大师黑格尔曾经指出:“要是没有热情,世界上任何伟大的事业都不会成功。”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认为:科学创造需要人类特殊的热情,同信仰宗教的人或谈恋爱的人的精神状态相类似―― *** 不断;我从事科学研究完全出于一种不可抑制的想要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欲望,别无其拦孝启它动机。的的确确,无数科学家走过的路告诉我们:任何科学都是始于好奇。好奇就是人们不可遏止的求知欲望,具有研究头脑的人常常受到未知世界精神上挑战的吸引,并乐于施展才智以寻求答案。
科学精神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科学精神是指科学家处身立世的方式和态度,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问题三:基本的科学素养的内容到底是指什么内容? 基本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也就是常说的三个维度:
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与社会(知识)。
具体你可以参考《2003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报告》(科学普及出版社,我手头只有它,但后来的一样,都是沿用美国的标准做的)。
问题四:科学素养包含哪些内容 科学素养包括哪些方面
在研究科学知识这个问题时,我们应该注意传统教育对知识的错误理解。传统教育认为:1、知识是被动接受的;2、知识的学习过程主要是记忆过程;3、知识的学习带有社会强制性。这些特征对现代科学和科学学习有如下的影响:1、重结果甚于重过程;2、重标准答案甚于智慧开发;3、重教育者对科学知识的重要性的看法甚于重社会、市场对科学知识的需要。
二、技能
技能是主体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经练习形成的执行某种任务的活动方式。操作技能亦称“动作技能”。在操作性知识指导下,经练习而形成,是由人体动作构成的合法则的随意行动方式,是培养人的技术能力或才能的重要因素。
三、科学方法和思维方法
科学方法是人们在科学研究中所遵循的途径和所运用的各种方法和手段的总称。科学方法通常指各个科学部门中较为通用的一般科学方法。科学方法是人们揭示客观世界奥秘、获得新知识、探索真理的工具。
哲学方法是最高层次、应用最普遍的方法,能够运用于以自然界、社会和思维为研究对象的所有科学部门,可以视为科学方法的组成部分。科学方法还可以按照适用范围的大小,区分为一般科学方法和特殊科学法、理论性科学方法和横向学科方法三类。经验性科学方法是获取经验材料或科学事实的一般方法,如观察方法、实验方法、调查方法、测量方法等。理论性科学方法,包括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类比等逻辑方法以及假设方法、思想实验、理想化方法等。横向学科方法指的是由数学、一般系统论、信息论等横向学科抽取出来的一般方法,如各种数学方法和系统方法、黑箱方法、反馈方法、信息方法等。特殊科学方法是个别科学领域或学科所运用的各种特殊方法,如物理中的光谱分析法,化学中的电解法,生物中的同位素示踪法、医学中的免疫法,心理学中的精神分析法,人口学中的人口普查法等。现代科学方法建立在实践经验和经实践检验过的科学理论的基础上。
思维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活动形式、方式和程序的总称。人的一切活动,无论认识活动还是实践活动,都离不开思维和思维方法。思维方法的类型是与思维类型相对应的。按照思维活动所运用的信息形式,思维方法区分为抽象思维方法和意象思维方法。按照思维结构的程式化程度,思维方法区分为逻辑思维方法和直觉思维方法。按照思维过程的方向性,思维方法区分为逆向思维方法、侧向思维方法、发散思维方法、收敛思维方法等。
科学过程或过程技能(Science Process or Process Skills)。
西方特别是美国把对科学过程的理解作为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成分。有的学者把科学过程(或科学过程技能)称为科学家学习和研究时所做的事情。科学过程技能是产生内容的载体以及概念借以形成的方法。
根据美国1979年出版的,由芬克等5人撰写的《学习科学过程技能》一书,科学过程技能分为基本科学技能和综合科学过程技能两大类:前后包括观察、分类、交流,米制测量,预测和推理;后者包括鉴定变数,作数据表,作图表,叙述变量间的关系,获得和处理数据,分析研究,作出假说,在运算上规定变数,设计研究和进行实验。
把这16个科学过程技能逐一分析,得出结论是,它们都相当于科学方法和思维方法,主要是科学方法。
四、价值观
在复杂的问题,多重价值及多元文化的社会中,具有科学素养的人要能进行价值判断,并在冲突的观念中寻找妥协的途径,要具有与人、与自然进行协商的能力,尊重他人的意见。
五、解决社会及日常问题的决策
能鉴定作为全国和地方的决策的基础的科学问题以及表示在科学上和技术上有见识的观点。一个有素养的市民必须能够在科学信息的资源以及用来产生它们的方法的基础上来评价科学信息......>>
问题五:自然科学和科学素质是否属于人文基础类 人文社会科学是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称。人文科学原指同人类利益有关的学问,有别于在中世纪教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神学。后来含义几经演变,其狭义指对拉丁文、希腊文、古典文学的研究,包括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史学、法学、文艺学、伦理学、语言学等。社会科学是指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法学、教育学、文艺学、史学、语言学、民族学、宗教学、社会学等,其任务是研究并阐述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自然科学含括了许多领域的研究,自然科学通常试着解释世界是依照自然程序而运作,而非经由神性的方式。
我觉得有点相关,毕竟人生活在自然中,很多人文理念都是从自然中感悟来的。现在每个学科关系都很密切,比如,乔布斯的苹果设计,汇集艺术家、科学家的想法来融合。自然科学是个基础把,人文科学是升华。
❺ 《三体》里讲的基础科学到底指的什么
首先是三体三部曲讲述了地球文明的兴衰。其中一个重要情节让书迷们感受到了基础科学的重要性:三体人入侵地球的第一步,就是为了阻止人类的反抗,利用直子对地球基础科学进行监控和封锁。它强调逻辑思维能力和建模能力。更重要的是,基础科学的研究成果是整个科学技术的基础,是社会进步的基础。
要知道的是20世纪,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人类对宇宙和自身的认识,以及科幻文学。此时,科学与科幻文学的关系,可以类比为经济与股市的关系。或许我们还可以借用一个人与经济和股市关系的类比:它就像一个人手中的一只狗——这只狗可能有时会走到主人面前,有时会跟在主人后面跑,但它始终围绕着主人,而三体拦截到了这个引力波,于是决定向地球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