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脊髓肿瘤有哪些类型
脊髓肿瘤是在脊髓或脊髓周围形成的肿瘤,并不是单一的某一种肿瘤,脊髓肿瘤影响许多不同的区域,有许多不同的类型,常见的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髓母细胞瘤,起源于大脑并转移至脊柱,在儿童中十分常见。
胶质瘤(室管膜瘤、星形细胞瘤或神经节细胞瘤),是在称为胶质细胞的细胞中形成的癌症。
脊索瘤,起源于胚胎残留的脊索组织。
神经鞘瘤,起源于周围神经
脑膜瘤,起源于脊髓周围的组织(脑膜)
根据脊髓肿瘤的位置,一般又分为髓内肿瘤和髓外肿瘤:
髓内-髓外-肿瘤位于脊髓的薄层(硬脑膜)内,但在实际的脊髓外。在这个地方发生的频率是40%。较常见的这些类型的肿瘤发生在脊髓的蛛网膜(脑膜瘤)、从脊髓延伸出的神经根(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或脊髓基底(终丝室管膜瘤)。虽然脑膜瘤通常是良性的,但它们很难切除并可能复发。神经根肿瘤通常也是良性的,尽管神经纤维瘤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变成恶性的。脊髓末端的室管膜瘤可能很大,该区域精细的神经结构的微妙特性可能使切除变得困难。
髓内-这些肿瘤生长在脊髓内。它们通常来源于神经胶质细胞或室管膜细胞(一种神经胶质细胞),这些细胞遍布于脊髓的间质。在这个地方发生的频率大约是5%。星形细胞瘤和室管膜瘤是较常见的两种类型。星形细胞瘤多见于胸段,其次为颈段。室管膜瘤较常见于丝(脊髓底部),其次是颈段。它们通常是良性的(与颅内相比),但是很难切除。
硬膜外-肿瘤位于硬脑膜外,硬脑膜是围绕脊髓的一层薄薄的覆盖物。该地区与上述地区的发生率约为55%。这些病变通常是由于转移性癌症或较少见的神经鞘瘤来自覆盖神经根的细胞。有时,硬膜外肿瘤通过椎间孔,部分位于椎管内,部分位于椎管外。
目前针对脊髓肿瘤的治疗,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主要是手术切除和放射治疗。脊髓肿瘤首选手术治疗,能手术切除的应尽早手术,手术效果与神经组织受压的时间、范围、程度和肿瘤的性质有关。另外,一些肿瘤浸润到髓内,术后可能会带来严重的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或患者全身状况不允许手术,且肿瘤对放射线敏感者,有明确临床证据而无病理诊断者,均可行放射治疗,但应很好地掌握适度剂量和疗程,防止放射性脊髓病的发生。
在临床上不少患者有着这样的顾虑:“手术万一不成功,我会不会就此瘫痪?”这样的担心不无道理,虽然现代显微技术在不断的发展,神经外科高清显微镜可以将手术视野放大数倍,脊髓及其表面的血管结构很清晰可见,同时在术中实时电生理监测,但脊髓肿瘤手术的关键还在切开脊髓这一过程,必须以显微镜小心分离并切除肿瘤,高精尖是此类手术的特点,稍有不当,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需要经验丰富的神经外科医师耐心、仔细的操作。浅显来说,毕竟在肿瘤周围组织如此复杂的情况下,医生的能力差异影响着手术的成败,如何选择靠谱的医生?这些都是患者们关切并热议的话题。一台的成功的神经外科手术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 脊髓肿瘤除率越高,复发的周期就越长,甚至出现长期不复发的状况。切除95%~100%显然比切除60%~70%整体预后和复发周期、总生存期等等指标更好。
2. 除了切除率要保证之外,正常神经功能的保护也非常重要。如果剥离正常的血管和神经,穿过重重障碍,到达肿瘤组织并安全切除。这其中不仅需要神经外科医生高超的技术,还有麻醉团队的精密配合,以及先进的术中导航、神经电生理监测设备等。
总的来说,脊髓肿瘤如果符合手术指证,那么手术对于整个治疗以及生存期、生存质量是最为重要的。第一次的手术至关重要,如果做到上述2点,生存期和生活质量也会大大提高。而且从治疗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完美的手术省去了大量的ICU护理费用,节省了治疗副作用、并发症的费用,甚至省去了大量的康复费用,总体而言,对整个治疗周期和生存周期而言,既获得了良好的生活质量,也节约了总的治疗费用。
所以,建议广大患者第一步的手术一定要全力寻找好的医院、最擅长该部位的的神经外科医生,特别是对于高风险、复杂位置的,例如脑干、延髓、丘脑、基底节区、视神经胶质瘤、听神经瘤、垂体瘤、鞍区肿瘤、枕骨大孔区肿瘤、海绵窦区肿瘤。国内神经外科医院排名方面,北京天坛医院、上海华山医院都是比较厉害的。
国内的现代神经外科学课建设、发展起步于80-90年代,相对于国外发达国家超过100年的现代神经外科发展史,还有些相对不成熟,虽然中国人口基数大,总手术量居多,但是精品手术、高难度手术的质量和数量距离国际先进水平还一定差距。国内使用的经典型手术入路均为欧美日神经外科大师发明,而一些改进型的新型手术入路还没有掌握熟练,导致一些复杂位置的肿瘤切除率偏低,对手术入路、周边组织神经的伤害较大。而神经外科手术的其它环节,例如麻醉水平、手术体位、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水平、术中神经导航、术中核磁等先进设备的使用经验,甚至术后ICU护理的水平,对于紧急突发情况的处理水平、规范,还是国外某些个别行业内顶尖神经外科医院、科室、团队的水平更高。认识的一个脊髓肿瘤病友,就是找的inc国际巴特朗菲教授做的手术。手术结果很好。这是他的应影像资料。有条件的病友真的可以找他们
术前影像:髓内肿瘤占位,脊髓肿胀明显。
B. 基地细胞癌是什么怎么治疗
一、病因学
基底细胞癌又称基底细胞上皮瘤,是一种基底样细胞的低度恶性的皮肤肿瘤。在我国是最常见的恶性皮肤肿瘤。本病起源于基底细胞或毛囊外根鞘细胞,生长缓慢,边缘呈珍珠状色泽,主要为局部的慢性浸润性生长。虽可破坏邻近的组织器官,但极少发生转移。经常暴露于日光下的农民、渔民、海员或喜日光浴者易发本病;X线引起的射线皮炎、烫伤、烧伤等引起的疤痕以及长期接触砷污染,可于日久后发生本病。
临床流行病学和实验均证实,基底细胞癌的发病与日光中紫外线长期照射有密切关系。紫外线可损害DNA,长期反复损伤,最终可引起角质形成细胞DNA的突变,从而诱发基底细胞癌的发生。另外,X线、HPV感染等其他因素也与基底细胞癌发生有关。
二、临床表现
好发于老年人暴露部位,特别是鼻部,其次是面颊部。皮损多为单发。临床损害有多种类型,但以结节溃疡型和色素型较常见。共同特点是损害多有小珍珠状结节融合
隆起性边缘。
1. 结节溃疡型 皮损多发生在鼻部、鼻唇沟、面颊部、前额等处。初为小丘疹,逐渐发展成结节,边缘为小珍珠状结节融合成的隆起性损害,有蜡样光泽,中央常有溃疡、坏死。皮损持续缓慢发展,可破坏邻近组织器官。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
2. 色素型 基本特点与结节溃疡型类似,但整个皮损、特别是周边区域常为黑色。
面部的基底细胞癌3. 浅表型 多发生于躯干、外阴等非暴露部位。为一红色或红褐色斑片,可有浸润性,境界清楚,边界不规则,可呈花边状,中央可有少量结痂,或稍浅表溃疡、萎缩而高低不平。边缘有一连续的或断续性细线状隆起性边缘。
4. 硬斑病样型 本型少见。典型损害为皮色或黄褐色结节或斑块。表面不破溃。常伴毛细血管扩张,皮损边界不清, 慢性病程,皮损生长缓慢, 极少发生转移。
5. 纤维上皮瘤型 好发在背部。为淡红色结节,表面光滑,质地韧硬。基底可较宽或有蒂。
三、组织病理
基本组织学共同特点为真皮内有基底样细胞团块,瘤块边缘为栅状基底样细胞增生。瘤组织团块与正常组织之间有裂隙。根据瘤细胞是否分化,可大体分为未分化型和分化型两大类。未分化型主要由基底样细胞组成。而分化型指相当一部分肿瘤细胞向某一或某些皮肤附属器分化,如向毛囊分化、向皮质腺分化或向汗腺分化等。根据组织病理表现常见的有下列类型:
1.实体型基底细胞癌 最常见,主要为真皮浅中层大小不等的实性肿瘤细胞团块。细胞一致,胞浆少,嗜碱性染色,瘤组织内常含有多少不等的黑素颗粒。瘤块边缘为栅状基底样细胞增生。瘤组织团块与正常组织之间有裂隙。
2.腺样型基底细胞癌 基本模式与实体型相似。但部分瘤体肿瘤细胞排列呈管状或腺状结构,似汗腺,但没有分泌现象。
3.角化型基底细胞癌 在实体型的基础上,瘤体中出现一些角化现象,如胞浆红染的细胞和角质囊肿。
4.浅表型基底细胞癌 瘤体与表皮相连,呈芽蕾状向真皮乳头内增生,位置浅表,一般不突破真皮中层。真皮内可伴有带状淋巴细胞浸润。
5.囊性基底细胞癌 常与腺样型伴发。多由瘤组织坏死有关。主要为瘤体肿内有大小不等的囊腔或网状囊腔。腔内有坏死物或黏液样物质。
6.硬斑病样型基底细胞癌 基底样细胞呈小岛屿状或细索条状散布于真皮中,瘤体间胶原纤维增生。肿瘤可侵犯真皮深层组织。
7.纤维上皮瘤型基底细胞癌 肿瘤细胞呈索条状自表皮向真皮内延伸,瘤细胞索条可相互交织呈网状,侵犯真皮的浅中层或更深层组织。
四、诊断
根据老年人,面部结节,中央溃疡,周边有隆起性损害并结合病理可诊断。诊断要点:
1.男女发病数相似,多见于老年人。
2.好发于面部,且多在口以上,如鼻侧、颊部和前额部等。
3.损害初为发亮的蜡样结节,针头至黄豆大带白色或红色,常为单个,中心容易破溃。溃疡面扁平边缘卷起如珍珠母样,伴以毛细血管扩张,中心有棕色结痂。将痂除去后,有易出血的坚硬基底。
4.组织病理:癌细胞由类似表皮基底细胞的细胞组成,边缘部分呈栅状排列。
5.需与脂溢性角化病和恶性黑色素瘤等相鉴别。组织病理检查,可明确诊断。
五、鉴别诊断
本病临床常与色素痣、老年疣、恶性黑素瘤、Bowen病、鳞状细胞癌等相混,应当注意鉴别。
1.色素痣 应与色素型基底细胞癌鉴别,前者幼年发病,老年后一般不再生长,表面不破溃。
2.老年疣 应与色素型基底细胞癌鉴别,前者同样发生于中老年人,皮损表面粗糙,角化明显,质地较硬,中央无破溃,边缘可不规则。
3.恶性黑素瘤 应与色素型基底细胞癌鉴别,前者在我国少见,主要发生掌跖等肢端部位。主要发生在老年人的肢端部位,直径较大,边缘不规则,颜色不均匀,持续生长,可发生破溃。
4.Bowen病 与浅表型基底细胞癌相似,但前者主要为暗红色斑块,表面角化、脱屑明显,一般无破溃。无隆起性黑素边缘。
5.鳞状细胞癌 可表现为菜花状肿物或溃疡性损害。一般无珍珠状小结节融合性边缘。应当结合组织学鉴别。
6.角化棘皮瘤 应与结节溃疡型基底细胞癌鉴别。前者中央是一坚硬的角栓,不是溃疡或结痂。组织学鉴别很有必要。
六、治疗
本病一般以局部治疗为主,很少见有必要进行全身化疗的病人。
1.手术切除 因为本病肿瘤细胞生长速度缓慢,治愈率很高, 几乎所有病例均可治愈。临床首选手术治疗,手术治疗适合于各种类型的基底细胞癌,特别是硬斑病样型基底细胞癌,只能采用手术切除治疗的方法。
2.冷冻治疗 适合于不能耐受手术切除的老年人,特别是浅表型和小实体型的基底细胞癌。但复发率相对较高。
3.CO2激光(或电干燥)治疗 使用情况与冷冻治疗类似。但可能会留有瘢痕。
4.X线放射治疗 本病对X线放射治疗敏感,所以老年人不能耐受手术切除者,可采用放射治疗。但硬斑病样型基底细胞癌和复发型基底细胞癌不适合放射治疗。
5.光动力学治疗 适合于浅表型和小实体型的基底细胞癌。将ALA等光敏剂外敷于患处,而后照射630nm的激光。利用此过程中产生的原子氧治疗肿瘤。但需要治疗的次数多,费用较高。
6.局部药物治疗 外用5-FU软膏,可治疗浅表型和小实体型的基底细胞癌。并有预防复发的作用。近来发现使用米奎莫特软膏有一定的治疗和预防作用。值得近一步探讨。
7.口服维A酸制剂 适用于泛发性基底细胞癌。可控制皮疹发展,但治愈率不高。可于其他局部治疗联合使用。
七、预防和预后
因为基底细胞癌极少发生转移,所以一般不危及生命。预防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不在或尽量少在烈日下活动,必须在烈日下工作者应搞好皮肤保护。从事接触X线或热辐射工作的人,应搞好劳动保护。
2.避免皮肤直接接触石油、沥青、焦油及砷等化学物质。
3.积极治疗皮肤慢性病症,如溃疡、炎症、烧伤疤痕、日光性角化症、脂溢性角化症、皮肤白斑等。
4.经常食用具有防癌抗癌作用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