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怎样才能做到快速的看书,并快速的理解和记住书中的内容
看书的效率(速度+理解记忆+收获)跟“看书的方法”和“自身的阅读基础”有直接的关系。
读书能不能做到快速的理解,一个重要的基础是:你脑海中积攒的知识量,我们也可以把它称之为背景知识,这些背景知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的理解速度和理解能力。
如果你脑海中的相关背景知识比较少,那书中的大部分内容对你来说都是新的,每一个词、每一句话可能都要想半天,那无论是阅读的速度,还是阅读的理解自然都会比较慢。
所以“多读”是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的一个重要方法,当你的阅读速度快了,读的书就会变多,读的书多了理解能力就会得到提升,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逐步提升你的阅读能力。
B. 快速阅读法的思维基础
人的思维器官是大脑,健全的大脑是阅读最主要的基础,它直接关系到对读物的理解和记忆。如果大脑的生理机能不健全,不论是慢读,还是快读,都将是竹篮打水一场空,阅读就失去了意义。人类的脑是由大脑、小脑和连接大脑、小脑之间的间脑、中脑和延髓构成,其中大脑还区分为旧皮质和新皮质,人类所特有的高度智慧,就是靠大脑表面非常发达的新皮质(皮层)来控制和实现的。人脑的最重要功能就是它能进行思维活动。生理解剖学上的许多实验表明,脑的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功能。顶叶下部和额叶以及枕叶邻近的部位皮层是负责阅读活动的,这部分被叫做视觉性言语中枢,在其前方与其相邻的是听觉性言语中枢;而运动性言话中枢和书写中枢则在额叶上分布。大脑皮层的这些和语言有关的中枢,开始在两半球都有基础;以后在一侧半球发展起来,于是形成了占优势的半球。
优势半球主要是在后天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一般来说,善于用右手的人,左半球是语言的优势半球,它除了控制语言活动之外,还主要具有数学运算、逻辑推理等具有连续性、有序性、分析思考等抽象思维功能;而右半球主要具有音乐节奏、图形识别、空间感受、整体把握、综合思考等形象思维功能。
据神经生理学和心理学研究,阅读主要是由大脑皮层的言语视觉中枢、言语运动中枢和言语听觉中枢协同活动的结果。言语视觉中枢和言语听觉中枢没有特殊的外周感受器,它们以眼睛、耳朵为感受器,但在大脑皮层的分工是专门化的。这类研究和实验发现大脑两半球各有相对独立的意识功能:左半球主管言语活动(听、说、读、写)、数学运算、逻辑推理等具有连续性、有序性、分析等功能,是进行抽象思维的中枢;右半球主管音乐节奏、空间定向、图形识别、情感、做梦等,具有不连续性、弥漫性、整体性等功能,是处理表象知觉,进行形象思维的中枢。
长期以来,我们可以说大多数人生活在“左脑”社会中,从孩提时代起,左脑就得到率先开发和利用,尤其是学校,更是一个强调左脑功能的地方。表现左脑功能的行为,如学话、识字、读书、计算、逻辑推理、分析能力等方面的优势和成绩,首先受到鼓励和表扬。而右脑的开发和利用却都被放在次要的地位,同语言不相关联的活动,像美术、舞蹈、音乐、体育等,至多被认为是有益于身心健康,但很少被认为会增进智力。如今,科学的发展使人们对大脑的认识深化了,已经认识到只有两半球都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二者功能达到平衡并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时,人的智力(包括记忆力)和创造力才能得到高度的发展。
我们的时代是以电子计算机迅速普及为特征的信息时代,而计算机恰恰是为了代替人的左脑的逻辑、计算、语言处理和分析功能而设计和制造的。例如,文字处理软件能够很好地组织文字,编辑文章,这正是代替了人的左脑的语言功能。在这种形势下,假如你还是一味地依赖自己的左脑,那么结果会怎样呢?计算得又快又准、文字写得端庄工整等等一技之长都已变得不值一提。因为,这些工作对计算机来讲,会做得更快、更准、更好。所以,日本医学博士品川嘉也教授在他的着作《右脑使用与开发》中断言:“‘左脑型’人今后将被社会所淘汰”,“不会使用右脑的人,将被计算机取而代之。” 人脑的功能不是各自为政,也不是统一的,而是各部分相互联络,交错在一起的。这一科学论点,也为快速阅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我们习以为常的一般阅读法,是朗读和默读。朗读是指按照实际发的音来一个一个地读文字,默读也是一种音声化现象,不过口不出声而是在头脑中进行而已。也就是说,这不是在视觉辨认时就认知的,而是由听觉来确认的。音读也好,默读也好,都必须在听觉的反映下认知。
语言是由一个一个的音组成的,而且必须顺次发音,发每一个音都需要一定长度的时间,这在语言学上叫做音长。人的听觉对音长是有一个最低阈限的,短到一定程度时,就感觉不到了。可见,以听觉来认知远比以视觉来认知费时间,加上视觉认知和听觉认知速度不一样,两者相差悬殊,这就使视觉的信息收容过程受到听觉认知的干扰,本来可以一瞥而过的,也不得不反复认知,以致阻碍阅读的自然发展,徒耗不少时间,并干扰了正确的阅读,所以,要想读得快,就必须排除音声化。我们从朗读过渡到默读,就是排除音声化的外部发声现象,提高了一定的阅读速度,但是,默读并没有彻底排除头脑中的音声化,可见,最好能把头脑中的音声化完全排除掉。能彻底排除音声化,就可以消灭音声化所需要的时间,还可以彻底摆脱靠听觉来感知和确认的习惯,使视觉功能不再受一个一个音组成的音声化现象束缚和干扰,而获得彻底的解放。于是,大脑的视觉性语言功能就在彻底解放之后得到明显发展,使其卓越的潜在功能得到进一步开发和利用。人们还发现,如果有意训练这些机能中的某一领域,会影响和带动别的领域的机能,使它们同时发挥出潜在功能。
由此可以看出,爱因斯坦能充分发挥他的大脑两半球的功能,大脑的右半球产生了美丽奇妙的幻想,而左半球则利用其严谨周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对这些幻想进行分析和解释,用来发展物理学和数学,为他的创造性的想象奠定了理论的基石。正是这种大脑两半球的相互配合,为人类提供了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学说之一。因此,爱因斯坦说:“我不是用语言思考,而是用跳跃的形状和形象思考。完成之后,努力将其置换成语言。”
同样,对伟大艺术家的研究也表明,他们不是昏头昏脑地在画布上乱涂颜料的人。从着名画家克莱、塞尚、毕加索等人的笔记本中可以看出,当他们试图用颜色、图形、线条去勾画复杂而细微的事物的内部联系时,他们是出色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一次又一次的调查说明,这些伟大的智星总是被错误地称为科学家或艺术家;而实际上,他们既是科学家,又是艺术家。在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恐怕就要数达芬奇了。他是有史以来智力最为发达的人之一,不仅在数学、语言、逻辑和分析方面才能出众,而且在想象、色觉、韵律和形象方面也表现出杰出的能力。正是基于这样的事实,达芬奇才作为智能完美的人而流芳百世。
从以上事实和奥斯汀教授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每一个人在科学和艺术两个方面都有卓越的潜在能力。如果发展不平衡,那不是天生的无能,而只是因为我们大脑的一个半球没有像另一个半球那样得到充分运用的机会。
日本医学博士、田园都市厚生医院院长春山茂雄认为:人类的左脑是记录人们后天所获人生经验信息的“自身脑”,而右脑是存储人类500万年遗传因子的“祖先脑”。左右脑时而协调,时而对立;而对立的结果,往往是左脑取胜,因为右脑没有语言,又不如左脑强大。所以,现代社会大部分人都过着以左脑为中心的生活。如果能降低左脑的兴奋度,倾听右脑的声音,你将能够获得祖先几百万年来积累的智慧!右脑包揽着人的生活所必须的最重要的本能和自律神经系统的功能,以及道德、伦理观念乃至于宇宙规律等人类所获得的全部信息。左脑不断储存着后天所获得的各种信息,成为经验和知识的记忆的宝库。刚出生的婴儿如果左脑出现障碍,可以照常吃母亲的奶;如果右脑发生障碍,就不能吃奶。下意识的本能属于右脑范畴。这说明,右脑天生存在着生存所必需的最佳信息。大概可以说,这些信息是在祖先的经验的基础上积累起来的。
左脑主要储存出生以后获得的信息,右脑主要储存从祖先继承下来的信息,左右脑的功能大抵是以这种方式分工的,从这个观点出发来看大脑的作用,就能解释人们常常议论的自我暗示、肯定思考的神奇效果,或者时常有人发挥出来的超长能力等等用传统理论所无法解释的现象。记忆在人的遗传因素里的信息大约有500万年。可以说,右脑就是储存500万年人类智慧的基础软件。
与右脑相对应的左脑要储存出生以后一辈子所获得的信息,从时间上计算,最多不过是三五十年,极其短暂。虽然获取的信息会依据各人的年龄和生存密度的不同而有差异,但是却无论如何无法与右脑的500万年相比拟。假如说左脑储存的信息是50年,右脑的信息储存则是左脑的10万倍。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过程,都是在继承、运用祖先的信息,再加上自己积累的信息,留给子孙后代。这就是人生的意义之所在。
综上所述,左、右脑的精神机能分担论使人们明白了左脑分管听、说、读、写之类的语言功能,是传统阅读法的生理基础;而在作不发生语言音声化现象的阅读时,是纯粹的视觉性行为,是可以用擅长处理视觉性信息的右脑来出色完成的。右脑具有高度的图形识别、记忆能力,如果在阅读中利用右脑这一功能,可以充分发挥其处理大量信息的机能。这样一来,阅读中的理解和记忆也有了双管齐下、比翼齐飞的可能:由右脑承担处理视觉性信息的部分,由左脑承担意义性信息的部分。这样就使左右脑协同起来,以全脑来处理阅读过程中获得的信息,自然会有卓越超群的效率了。
C. 快速阅读的生理基础
人类能够快速阅读首先基于人自身的生理基础具备速读的各种条件,即人的视觉器官具有快速阅读的能力。人的眼睛,是一个生物工程的奇迹。在每一只眼睛背部,有一块指甲盖大小的地方,它包含着15,000万个独立的光感受器,这些光感受器每秒钟可以处理亿万个光子。英国作家和心理学家东尼·博赞认为:“像大脑一样,眼睛的力量比我们所觉察到的要强得多。我们现在知道每只眼睛有15,000万个每秒钟能接收数万亿光子的光感受器,仿佛‘砰’地一下,我看见了一座山的景色,我能在一秒钟内把它整个摄入。因此,普通书本中一页内容就更简单了。只是我们没有学过怎样将这些同样的视觉技能应用于阅读。”
阅读的通俗说法就是看书,看书是阅读的前提和基础。但这种“看”绝非随便看看,而是一种凝神注视,在看的过程中眼睛对文字符号进行感知,然后由传导神经传导到大脑,在大脑皮层的神经网络中进行复杂的分析综合活动。根据观察,阅读时人的眼球并不是连续不断的移动,而是做不均匀的忽动忽停的跳动。这种快速的眼球运动叫眼跳,在迅速跳动的中间,存在着时间稍长的停顿。这种停顿在阅读学上称作“眼停”,也叫“注视”。阅读时,读者依靠眼球跳动看书,是阅读活动中视觉过程的基本特征。只有在跳动之间的注视间歇里,才能接受到信息。这一瞬间,注视点放在什么地方,注视时间控制在多长的时间内,注视焦点与范围于意识焦点和范围是否同步,是设计所有阅读技巧在视觉方面的基础。在阅读时,每次眼停最多可见6~7个字,最少不到一个字,因为有时一个字要经过两三次注视才能感知。阅读时,眼睛的注视不仅从一个定点一到另一个定点,有时因意义不明了,或未看清楚,也会倒退到原定点或前定点,以便对于不同位置上的字,词进行综合的理解记忆,或寻找遗漏的信息。这种逆向的返回运动阅读学上叫做“回视”。回视的次数多是造成阅读速度变慢的主要原因。
阅读学家多年研究证明,造成阅读速度慢的主要因素中,有关眼球运动的有三点:一是注视的次数过多,二是注视的时间过长,三是回视过多。有效地避免这三方面的因素,就能够进一步的提高阅读速度。
快速阅读的能力还包括一个与视觉有关的重要方面,就是尽量扩大每次注视的视知觉范围。又叫做扩大视读野。人眼的灵敏度之高是我们常人难以想象的。快速阅读法讲究整体式感知,即一次注视一个短语或一个句子,整体的理解它的意思。这种方法减少了注视的次数,也加快了理解,还使视觉接受信息的节奏和大脑接受信息的节奏趋于协调,记忆效果亦增强。这才是真正符合人的生理特点的阅读方法。
那么,人的视觉范围到底有多大?有多少潜力可以挖掘呢?实验结果表明,在0.1秒时间内,成人一般能够感知6~8个黑色圆点或4~6个彼此不相联系的外文字母,也就是说,一分钟可以感知到4,200个点。如果我们把一个字看作一个点的话,那么,一分钟就可以看到4,200个字。这也是一般未经过系统速读训练者完全可以具备的能力。
如果经过训练的话,一分钟达到10,000字以上也是可以做到的。
D. 快速阅读书本方法技巧有哪些
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是一个大家都很关注的问题。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更有必要掌握快速阅读的方法。下面我为你整理快速阅读书本方法和技巧,希望能帮到你。
快速阅读书本的方法1、计时阅读法。
计时阅读法是速读训练的基本方法。通过计时训练,使思想高度集中,让阅读成为一种快速度、高效率地摄取、筛选与储存知识信息昀过程。训练前选好一段或一篇文章,记下开始阅读的时间,阅读完后,再记下自己所用的时间,然后把阅读材料合上,凭第一遍阅读的理解与记忆,回想所读文字内容或回答有关问题。
如读《少年闰土》一文后回答以下问题:看了这个题目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地点?主要人物是谁?课文每个部分的内容是什么?你印象中的闰土是个怎样的人?说说课文中的依据?进行第二遍阅读时以就可采用“跳读”的方法,即把注意力放在需要读的部分,其余内容只做略读。反复进行这种训练,读书的效率将大大提高。
快速阅读书本的方法2、总体阅读法。
总体阅读是把全文完整地、连贯地快速阅读。它是各种快速阅读方法的基础。人的大脑有一种特性,在接收信息时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在处理信息时能够遵守严格的程序。
因此,在阅读训练中如能使自己逐渐形成一个固定的思维程序,对提高阅读速度将起很大的作用。因此,可给自己规定阅读的固定程序是:每当读一篇课文时依次解决如下四个问题一题目,文章的大意,文章最能打动自己的部分,从文中感受到什么。这四个问题只要在头脑中形成习惯,一看课文就自熟循着这些问题去理解,久而久之形成阅读的固定思维程序,阅读速度自然就会快起来。
快速阅读书本的方法3、按块阅读法。
传统的阅读法,是一个自一个字地看,眼睛要做多次不必要的跳动和停顿。而意群注视法,是在阅读时不是一个字一个字、一个词一个词地读,而是把句中相关的词连成一个较大的单位,一组一组地读,而且一边读一边理解,如“闫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这些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可把这句话当做一个整体来阅读。
为了减少眼停次数,提高阅读速度,可在扩大视野上下功夫,充分发挥人眼的自然潜能,调整视角,迅速移动视点,达到“一目十行”,并在阅读领悟的过程中积极思维,尽快抓住文章的主旨,迅速地摄入信息,快速地加以处理。
值得一提的是:速读是不出声、不动唇、不心诵,让文字符号直接输入大脑中枢,朗读是速读的最大障碍,因此要改变以往先变为音符,再往中枢传递的习惯,把速读的方祛“植入”你的大脑,让它成为一种习惯,它将会让你受用终身。
学生快速阅读书本的9个方法推荐
1、默读法
进行速读时,注意只“阅”不“读”,发音必将影响速度。“阅”者有回旋的余地,可以不采用所读材料的全部词汇,而只取其中的某几个词,甚至只是一个完整的形象,只有采用经过压缩的语句,才有可能快读,才有可能从词汇的树丛中找到思想的森林。
2、浏览法
即阅读时,目光撒下去所接触的不是两三个词,而是完整的一句,整整的一行甚至再多些。这种浏览的方法用在了解一本书的大意上,通常在拿到新书时使用。
3、选读法
这是快速阅读的一种形式,这种办法用来选读文章里的部分章节。在这种情况下,读者应通观全文,争取不要漏过任何部分,但注意力只能放在他要读的主要观点上。这种方法常常在读者浏览了全书之后回过头来通读第二遍的时候使用,这样,阅读速度就会大大加快,因为在这种情况下,读者在未找到他所需要的章节、内容前,对其它部分可以一掠而过,不予细看,只把精力放在要读的部分。
4、扫描法
这是一种快速浏览法。它的目的是为了从中找出我们所需要的且又较为明显的东西,如人名、数据、成语、生词、论点等。视觉(特别是周围视觉)发达和经过训练的人一打开书就能迅速发现要找的东西。
5、提问法
在阅读时,有意识地提问,然后迅速在书上寻求答案。这样,阅读有了目标,有了疑问,带着问题阅读,便可争取在阅读中解决疑问。
6、提要法
阅读时不宜平均使力,应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阅读,要抓大意,抓主句,抓脉络,抓中心,可以边读边列提纲和图表,从中了解和发现重点、难点、新问题及新材料。
7.变音读为视读
视读是不经过声音的媒介,让文字符号通过视觉直接反映到中枢神经,形成整体反映某一概念。因而比音读快三四倍。
8.变顺读为跳读
跳读时,只抓住关键的词、句、段而跳过非关键的词、句、段、形成整体记忆。整体记忆又称“积块”记忆。如一篇文章的字可以视为“点”,词、句、概念可视为“块”。大脑中贮存了许多词组、句子和逻辑关系后,就可以看到一个字而“须知”一个词,见到上句而“预知”下句,达到“一目十行”。
9.运用组合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