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地基加固的几种常用方法
1、注浆加固法
注浆加固法适用于砂土、粉土、粘性土和人工填土等地基加固。一般用于防渗堵漏、提高地基土的强度和变形模量以及控制地层沉降等。
2、树根桩法
树根桩法适用于淤泥、淤泥质土、粘性土、粉土、砂土、碎石银团好土及人工填土等地基土上既有建筑的修复和增层、古建筑的整修、地下铁道的穿越或亏等加固工程。
3、锚杆静压桩法
锚杆静压桩法适用于淤泥、淤泥质土、粘性土、粉土和人工填土等地基土。
4、加大基础底面积法
对于经复核承载力相差不大的地基基础,可采用增大基础底面面积方法提高基础与地基锋铅的接触面积,从而减少土体应力,达到加固基础的目的。
5、高压喷射注浆法
高压喷射注浆法适用于淤泥、淤泥质土、粘性土、粉土、黄土、砂土、人工填土和碎石土等地基。当现场含有较多大粒径块石、大量植物根茎或其它有机质时,应根据现场的具体条件来判断其适用程度,对地下水流过大及已经涌水的工程,应谨慎使用。
(1)院墙地质是软黄土用什么基础好扩展阅读:
对于地基的改善措施主要有以下五方面:
1、改善剪切特性
地基的剪切破坏表现在建筑物的地基承载力不够;使结构失稳或土方开挖时边坡失稳;使临近地基产生隆起或基坑开挖时坑底隆起。因此,为了防止剪切破坏,就需要采取增加地基土的抗剪强度的措施。
2、改善压缩特性
地基的高压缩性表现在建筑物的沉降和差异沉降大,因此需要采取措施提高地基土的压缩模量。
3、改善透水特性
地基的透水性表现在堤坝、房屋等基础产生的地基渗漏;基坑开挖过程中产生流沙和管涌。因此需要研究和采取使地基土变成不透水或减少其水压力的措施。
4、改善动力特性
地基的动力特性表现在地震时粉、砂土将会产生液化;由于交通荷载或打桩等原因,使邻近地基产生振动下沉。因此需要研究和采取使地基土防止液化,并改善振动特性以提高地基抗震性能的措施。
5、改善特殊土的不良地基的特性
主要是指消除或减少黄土的湿陷性和膨胀土的胀缩性等地基处理的措施。
⑵ 我家盖三层房下地基 用砖下地基好还是用用混凝土下地基那个防震点啊
要根据地质情况以及上部结构来定。如果地质条件好,地下水位底,上部结构为砖混结构,用砖砌条形基础或用毛石条形基础都可以。如果地质条件较差(地基土较软),上部结构为砖混结构,采用墙下混凝土条形基础或采用墙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较好。如果上部结构为框架结构,就一定要采用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或柱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无论哪种基础抗震性能都能满足要求
⑶ 地基基础有哪些类型各适用于什么条件
1、地基基础有刚性基础、柔性基础;
2、刚性基础构造上通过限制刚性基础的宽高比来满足刚性角要求,柔性基础在混凝土基础底部配置受力钢筋,利用钢筋受拉,基础可以承受弯矩,不受刚性角限制。
3、地基是建筑物下面支承基础的土体或岩体。
两类地基:
天然地基:不需要对地基进行处理就可以直接放置基础的天然土层。当土层的地质状况较好,承载力较强时可以采用天然地基。
人工地基:天然土层的土质过于软弱或不良的地质条件,需要人工加固或处理后才能修建的地基。而在地质状况不佳的条件下,如坡地、沙地或淤泥地质,或虽然土层质地较好,但上部荷载过大时,为 使地基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则要采用人工加固地基,即人工地基。
⑷ 农村自建房地基地质软且打得不够深,主体6-7层,目测有6cm左右倾斜,补救方法
1、如果是确定是地基问题,建议可用以下几种方法,对地基处理;
2、注浆法:既在房屋基础两侧对地基打孔,再用灌浆设备向里面高压注入水泥浆,起到对地基加固的办法;
3、打生石灰桩:就是在房屋基础两侧地基打孔,再向孔内灌入生石灰,生石灰遇潮膨胀起到对地基加固的作用;
4、打木桩:就是把墙体两侧的土挖开至基础底部,在基础地基上打入防腐木桩,作用是将地基土挤密,起到加固地基的作用;
5、以上几种方法应有专业人员通过计算确定间距及排距,施工时应有专业人员在场指导
⑸ 软土地基处理方法中哪个最好为什么
软土地基是指压缩层主要由淤泥、淤泥质土或其他高压缩性土构成的地基。其承载能力很低,一般不超过50KN/m2。在软土地基修筑堤防工程,必须解决好四个方面的问题:①地基的强度和稳定性问题。②地基的变形问题。③地基的渗漏和溶蚀问题。④地基的振动液化与振沉问题。因此,研究堤防工程软土地基的特征,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就十分重要了。
一、软土地基的特征
软弱土包括淤泥、淤泥质土、杂填土及饱和松散粉细砂与粉土。堤防工程中主要是指天然孔隙比大于或等于1.5的亚粘土、粘土组成的淤泥和天然孔隙比大于1.0小于1.5的粘土组成的淤泥质粘土。其主要特征如下:
1.孔隙比和天然含水量大
我国软土的天然孔隙比e一般在1~2之间,淤泥和淤泥质土的天然含水量W=50~70%,高的可达200%,普遍大于液限。
2.压缩性高
我国淤泥和淤泥质土的压缩系数一般a1~2都大于0.5MPa-1,建造在这种软土上的建筑物将发生较大的沉降,尤其是沉降的不均匀性,会造成建筑物的开裂和损坏。
3.透水性弱
软弱土尽管其含水量大,透水性却很小,渗透系数K≤1(mm/d)。因此,土体受到荷载作用后,呈现很高的孔隙水压,影响地基的压密固结。
4.抗剪强度低
软土通常呈软塑~流塑状态,在外部荷载作用下,抗剪性能极差,我国软土无侧限抗剪强度一般小于30KN/m2(相当于0.3KN/m2)。不排水剪时,其内摩擦角几乎为零,抗剪强度仅取决于凝聚力C,一般C<30KN/m2;固结快剪时,内摩擦角=5°~15°。
5.灵敏度高
软粘土上尤其是海相沉积的软粘土,在结构未被破坏时具有一定的抗剪强度,但一经扰动,抗剪强度将显着降低。其灵敏度(含水量不变时原状土与重塑土无侧限抗压强度之比)一般在3~4之间,有的甚至更高。
二、软土地基失稳的机理
引起软土地基上堤防滑动破坏的原因,在于软弱地基中某一面上的剪应力大于等于它的极限抗剪强度。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剪应力的增加。例如:堤防加高加宽引起堤身重量加大、降雨使土体容重增加、水位降落产生渗透压力,地震和打桩引发动荷载等。二是由于软土地基本身抗剪强度的减小。例如:孔隙水压力的升高、气候变化旌干裂和冻融、粘土夹层因浸水而软化以及粘性土的蠕变等。
根据《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规定,假定滑动面以上土体为刚体,并以它为脱离体,分析在极限平衡条件下其上的全部作用力,并以整个滑动面上的平均滑动力与平均阻滑力之比来定义它的安全系数,即:
K=Fz/Fh
式中:K—堤防稳定安全系数;K>1时土体处于稳定状态,K<1时土体处于滑动状态或有滑动的趋势,K=1时土体处于临界状态。K值一般取1﹒05~1﹒30;
Fz—作用于滑动面处的平均阻滑力,KN;
Fh—滑动面处土体的平均滑动力,KN。
三、软土地基处理的措施
1.堤身自重挤淤法
该方法就是通过逐步加高的堤身自重将处于流塑态的淤泥或淤泥质土外挤,并在堤身自重作用下使淤泥或淤泥质土中的孔隙水压力充分消散而增加有效应力,从而提高地基的抗剪强度能力。在挤淤过程中为了不致产生不均匀沉陷,施工时应放缓堤坡、减慢堤身填筑速度,分期加高。该方法具有节约投资的优点和施工期长的缺点。适用于地基呈流塑态的淤泥或淤泥质土,且工期不太紧的情况。
2.抛石挤淤法
该方法就是把一定量和粒径的块石抛在需要进行处理的淤泥或淤泥质土地基中,将原基础处的淤泥或淤泥质土挤走,从而达到加固地基的目的。通常将不易风化的石料(尺寸一般不宜小于30cm)抛填于被处理堤基中,抛填方向根据软土下卧地层横坡而定。最后在上面铺设反滤层。这种方法施工技术简单、投资较省,常用于处理流塑态的淤泥或淤泥质土地基。
3.垫层法
垫层法就是把靠近堤防基底的不能满足设计要求的软土挖除,代以人工回填的砂、碎石、石渣等强度高、压缩性低、透水性好、易压实的材料作为持力层。其优点是可以就地取材、价格便宜、施工工艺比较简单。适用于软土埋深较浅、开挖方量不太大的场地。
4.预压砂井法
预压法是在排水系统和加压系统的相互配合作用下,使地基土中的孔隙水排出,有效应力增加达到硬化固结的目的。其基本做法如下:先将加固范围内的植被和表土清除,上铺砂垫层;然后垂直下插塑料排水板,砂垫层中横向布置排水管,用以改善加固地基的排水条件;再在砂垫层上铺设密封膜,用真空泵将密封膜以内的地基气压抽至80KPa以上。该方法加固时间长,抽真空处理范围有限,适用于工期要求较宽的淤泥或淤泥质土地基处理。流变特性很强的软粘土、泥炭土不宜采用此法。
5.振动水冲法
振冲法是利用一根类似插入式混凝土振捣器的机具——振冲器(有上、下两个喷水口),在振动和冲击荷载作用下,先在地基中成孔,再在孔内分别填入砂、碎石等材料,并分层振实或夯实,使地基得以加固。用砂桩、碎石加固初始强度不能太低(初始不排水抗剪强度一般要求大于20KPa),对太软的淤泥或淤泥质土不宜采用。
石灰桩、二灰桩是在桩孔中灌入新鲜生石灰或在生石灰中掺入适量粉煤灰、火山灰(常称二灰),并分层击实而成桩。它通过生石灰的高吸水性,膨胀后对桩周土的挤密作用,用离子交换作用和空气中的CO2与水发生酸化反应使被加固地基强度提高。
6.旋喷法
旋喷法是利用旋喷机具造成旋喷桩以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也可以作联锁桩施工或定向喷射成连续墙用于地基防渗。旋喷桩是将带有特殊喷嘴的注浆管置于土层预定深度后提升,喷嘴同时以一定速度旋转,高压喷射水泥固化浆液与土体混合并凝固硬化而成桩。所成桩与被加固土体相比,强度大、压缩性小。适用于冲填土、软黏土和粉细砂地基的加固。对有机质成分较高的地基土加固效果较差,宜慎重对待。而对于塘泥土、泥炭土等有机成分极高的土层应禁用。
7.强夯法
强夯法是将80KN的夯锤起吊到6~30m的高度,让锤自由落下,对土进行夯实。经夯实后的土体孔隙压缩,同时,夯点周围产生的裂隙为孔隙水的出逸提供了方便的通道,有利于土的固结,从而提高了土的承载能力,而且夯后地基由建筑物荷载所引起的压缩变形也将大为减小。强夯法适用于河流冲积层、滨海沉积层黄土、粉土、泥炭、杂填土等各种地基。
8.土工合成材料加筋加固法
该法将土工合成材料平铺于堤防地基表面进行地基加大,能使堤防荷载均匀分散到地基中。当地基可能出现塑性剪切破坏时,土工合成材料将起到阻止破坏面形成或减小破坏发展范围的作用,从而达到提高地基承载力的目的。此土,工合成材料外与地基土之间的相互磨擦将限制地基土的侧向变形,从而增加地基的稳定性。
四、软土地基的工程实例
软土地基处理是一项技术复杂、难度大的非常规工程,必须精心组织施工,并注意以下环节:①进行技术交底和质量监理。在软土地基处理开始之前,应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讲明地基处理方法的原理、技术标准和质量要求。技术交底最好为示范处理,边干边讲,效果良好。施工处理中有专人跟班,负责质量监理。②做好监测工作。在软土地基处理施工过程中,应有计划地进行监测工作,根据监测数据来指导下一阶段地基处理工作,提高软土地基处理技术水平。③处理效果检验。在软土地基处理施工完成后,经必要的间隔时间,采用多种手段检验地基处理的效果,同一地点地基处理前后定量指标发生的变化加以说明,以便指导工程实施。
1.丰成市丰城大联圩北湖倒虹吸管的软土加固
2000年丰城大联圩北湖倒虹吸管施工时,开挖基础到设计深度时,发现有30m长的基础夹有含水量高、强度低、压缩性大的淤泥质土层,最大厚度约3m,为防止堤基不均匀沉陷,增强堤防的稳定性,对该30m长堤段清除上层1.0厚的淤泥质土,然后布设孔径0.5m、孔深1.0~2.0m、孔间距1.0m的石灰碎石桩,振冲后上部分层填筑级配良好的砂卵石土料至基础设计高程,并碾压密实,在此基础上修建北湖倒虹吸管。堤防经一定时间的运行考验,经沉陷观测其沉降量很小,地层稳定,运行正常。
2.新津县城区南河右岸条石护岸基石的软土加固
2001年南河城区护岸施工时,开挖基础到设计深度时,发现有80m长的基础夹有含水量高、强度低、压缩性大的软粘土层,最大厚度5m,为防止堤基不均匀沉陷,增强堤防的稳定性,对该80m作了振冲加固。布孔为三角形,间距1.5m。根据软土分层情况,孔深定为2~5m,共280孔。使用30kW振冲器,加密电流50A,每孔平均施工时间20~40min,填料量720m3。振冲后,堤防经一定时间的运行考验,经沉陷观测其沉降量很小,地层稳定,运行正常。
⑹ 非湿陷性黄土场地采用什么样的地基基础
一、垫层法 垫层法是先将基础下的湿陷性黄土一部分或全部挖除,然后用素土或灰土分层夯实做成垫层,以便消除地基的部分或全部湿陷量,并可减小地基的压缩变形,提高地基承载力,可将其分为局部垫层和整片垫层。当仅要求消除基底下1~3m湿陷性黄土的湿陷量时,宜采用局部或整片土垫层进行处理;当同时要求提高垫层土的承载力或增强水稳性时,宜采用局部或整片灰土垫层进行处理。 垫层的设计主要包括垫层的厚度、宽度、夯实后的压实系数和承载力设计值的确定等方面。垫层设计的原则是既要满足建筑物对地基变形及稳定的要求,又要符合经济合理的要求。同时,还要考虑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局部土垫层的处理宽度超出基础底边的宽度较小,地基处理后,地面水及管道漏水仍可能从垫层侧向渗入下部未处理的湿陷性土层而引起湿陷,因此,设置局部垫层不考虑起防水、隔水作用,地基受水浸湿可能性大及有防渗要求的建筑物,不得采用局部土垫层处理地基。 2.整片垫层的平面处理范围,每边超出建筑物外墙基础外缘的宽度,不应小于垫层的厚度,即并不应小于2m。 3.在地下水位不可能上升的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当未消除地基的全部湿陷量时,对地基受水浸湿可能性大或有严格防水要求的建筑物,采用整片土垫层处理地基较为适宜。但地下水位有可能上升的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应考虑水位上升后,对下部未处理的湿陷性土层引起湿陷的可能性。 二、重锤表层夯实及强夯 重锤表层夯实适用于处理饱和度不大于60%的湿陷性黄土地基。一般采用2.5~3.0t的重锤,落距4.0~4.5m,可消除基底以下1.2~1.8m黄土层的湿陷性。在夯实层的范围内,土的物理、力学性质获得显着改善,平均干密度明显增大,压缩性降低,湿陷性消除,透水性减弱,承载力提高。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其湿陷起始压力较大,当用重锤处理部分湿陷性黄土层后,可减少甚至消除黄土地基的湿陷变形。因此在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采用重锤夯实的优越性较明显。 强夯法加固地基机理一般认为,是将一定重量的重锤以一定落距给予地基以冲击和振动,从而达到增大压实度,改善土的振动液化条件,消除湿陷性黄土的湿陷性等目的。强夯加固过程是瞬时对地基土体施加一个巨大的冲击能量,使土体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变化,如土体结构的破坏或排水固结、压密以及触变恢复等过程。其作用结果是使一定范围内的地基强度提高、孔隙挤密。 单点强夯是通过反复巨大的冲击能及伴随产生的压缩波、剪切波和瑞利波等对地基发挥综合作用,使土体受到瞬间加荷,加荷的拉压交替使用,使土颗粒间的原有接触形式迅速改变,产生位移,完成土体压缩-加密的过程。加固后土体的内聚力虽受到破坏或扰动有所降低,但原始内聚力随土体密度增大而得以大幅提高;单点强夯如图1所示,夯锤底下形成夯实核,呈近似的抛物线型,夯实核的最大厚度与夯锤半径相近,土体成千层饼状,其干密度大于1.85g/cm3; 三、挤密桩法 挤密桩法适用于处理地下水位以上的湿陷性黄土地基,施工时,先按设计方案在基础平面位置布置桩孔并成孔,然后将备好的素土(粉质粘土或粉土)或灰土在最优含水量下分层填入桩孔内,并分层夯(捣)实至设计标高止。通过成孔或桩体夯实过程中的横向挤压作用,使桩间土得以挤密,从而形成复合地基。值得注意的是,不得用粗颗粒的砂、石或其它透水性材料填入桩孔内。 灰土挤密桩和土桩地基一般适用于地下水位以上含水量14%~22%的湿陷性黄土和人工黄土和人工填土,处理深度可达5~10米。灰土挤密桩是利用锤击打入或振动沉管的方法在土中形成桩孔,然后在桩孔中分层填入素土或灰土等填充料,在成孔和夯实填料的过程中,原来处于桩孔部位的土全部被挤入周围土体,通过这一挤密过程,从而彻底改变土层的湿陷性质并提高其承载力。其主要作用机理分两部分: (一)机械打桩成孔横向加密土层,改善土体物理力学性能 在土中挤压成孔时,桩孔内原有土被强制侧向挤出,使桩周一定范围内土层受到挤压,扰动和重塑,使桩周土孔隙比减小,土中气体溢出,从而增加土体密实程度,降低土压缩性,提高土体承载能力。土体挤密范围,是从桩孔边向四周减弱,孔壁边土干密度可接近或超过最大干密度,也就是说压实系数可以接近或超过1.0,其挤密影响半径通常为1.5~2d(d为挤密桩直径),渐次向外,干密度逐渐减小,直至土的天然干密度,试验证明沉管对土体挤密效果可以相互叠加,桩距愈小,挤密效果愈显着。 (二)灰土桩与桩间挤密土合成复合地基 上部荷载通过它传递时,由于它们能互相适应变形,因此能有效而均匀地扩散应力,地基应力扩散得很快,在加固深度以下附加应力已大为衰减,无需坚实的下卧层。 桩径宜为300~450mm,并可根据所选用的成孔设备或成孔方法确定; 桩距可为桩径的2.0~2.5倍; 桩顶标高以上应设置300~500mm厚的2:8灰土,其压实系数不小于0.95; 灰土挤密桩和土挤密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规定应通过现场单桩或多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确定。初步设计当无试验资料时,可按当地经验确定,但对灰土挤密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力特征值,不宜大于处理前的2倍,并不大于250kpa;对于土挤密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不宜大于处理前的1.4倍,并不宜大于180kpa. 用静载荷试验可测定单桩和桩间土的承载力,也可测定单桩复合地基或多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当不用载荷试验时,桩间土的承载力可采用静力初探测定。 桩体特别是灰土填孔的桩体,采用静力初探测定其承载力不一定可行,但可采用动力触探测定。 处理后复合地基的载荷试验,应按《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202中附录A的要求进行。 对高层建筑或更重要的建筑工程,应尽量通过载荷试验确定处理后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和变形模量,这样不仅安全可靠,而且还不受规范中承载力特征值的限制,拓宽土挤密桩、灰土挤密桩地基的使用范围。 当基础的埋深大于0.5米时,处理地基的承载力特征值可按有关规范进行计算,深度修正系数取1.0,宽度不作修正,即:Fa=Fak+0+1.0*γm *(d-0.5) 工程资料表明:灰土挤密桩地基的承载力特征值已超过了400kpa,拓宽了灰土桩应用范围。 随着灰土桩应用范围的扩展,有的方法对桩间土并不产生挤密效应,应用的土质也不限于黄土和填土,在此情况下,需要有一个理论计算方法,根据其作用机理,完全可以建立一个复合地基承载力的计算公式: (1)、 Fspk=(K1*Fpk*Ap+K2*Fsk*As)/A 式中:Fspk—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 Fpk—土桩或灰土桩承载力特征值(kpa) Fsk—天然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 A— 有效加固面积(平方米),A=Ap+As Ap—土桩或灰土桩截面积(平方米) As—桩间土受压面积(平方米) K1—与土桩或灰土桩不同桩径、不同土质材料有关的系数,对于孔隙比不大于1.3、液性指数不大于1的一般粘性土和杂填土,K1可查表(表略) K2—挤密后沉降量在10mm时的承载力特征值与挤密前地基受压沉降量在10mmm时承载力的比值,亦可取K2=1.0 (2)、若已知桩体的承载力特征值Fpk和变形模量Eop、桩间土的承载力特征值Fsk和变形模量Eos(一般按原地基取值)、处理地基中桩的置换率m,则可按下列公式计算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Fspk=m*Fpk+(1-m)Fsk E0sp=m*Eop+(1-m)Eos 一般情况下,上式计算结果偏于安全。但少量工程除外,即设计值高于实测值。 (3)、若已知桩土应力比,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也可按下式计算: Fspk=m*n*Fsk+(1-m)Fsk=[1+m(n-1)]Fsk=Fsk/Us 式中:n—桩土应力比 Us—应力扩散系数,Us=1/[1+m(n-1)] (4)、复合地基承载力也可按刚度进行计算: Fspk*A=Fpk*Ap+Fsk*As 式中符号意义同上式。 施工:成孔应按设计要求、成孔设备、现场土质和周围环境等情况,选用沉管(震动、锤击)或冲击等方法。 质量检验:灰土挤密桩和土挤密桩地基竣工验收时,承载力应采用复合地基载荷试验。 一般来说,挤密桩可以按等边三角形布置,这样可以达到均匀的挤密效果。每根桩都对其周围一定范围内的土体有一定的挤密作用,即使桩与桩之间有一小部分尚未被挤密的土体,因为其周围有着稳定的、不会发生湿陷的边界这一部分也不会发生湿陷变形。桩与其周围被挤密后的土体共同形成了复合地基,一起承受上部荷载。可以说,在挤密桩长度范围内土体的湿陷性已完全被消除处理后的地基与上部结构浑然一体,即使桩底以下土后的土体即使有沉降变形,也是微小的和均匀的,不致对上部结构形成威胁。桩的间距的大小直接影响到挤密效果的好坏,也与工程建设的经济性密切相关。 四、桩基础 桩基础既不是天然地基,也不是人工地基,属于基础范畴,是将上部荷载传递给桩侧和桩底端以下的土(或岩)层,采用挖、钻孔等非挤土方法而成的桩,在成孔过程中将土排出孔外,桩孔周围土的性质并无改善。但设置在湿陷性黄土场地上的桩基础,桩周土受水浸湿后,桩侧阻力大幅度减小,甚至消失,当桩周土产生自重湿陷时,桩侧的正摩阻力迅速转化为负摩阻力。因此,在湿陷性黄土场地上,不允许采用摩擦型桩,设计桩基础除桩身强度必须满足要求外,还应根据场地工程地质条件,采用穿透湿陷性黄土层的端承型桩(包括端承桩和摩擦端承桩),其桩底端以下的受力层:在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必须是压缩性较低的非湿陷性土(岩)层;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必须是可靠的持力层。这样,当桩周的土受水浸湿,桩侧的正摩阻力一旦转化为负摩阻力时,便可由端承型桩的下部非湿陷性土(岩)层所承受,并可满足设计要求,以保证建筑物的安全与正常使用。 五、化学加固法 在我国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应用很多,并取得实践经验的化学加固法包括硅化加固法和碱液加固法,其加固机理如下: 硅化加固湿陷性黄土的物理化学过程,一方面基于浓度不大的、粘滞度很小的硅酸钠溶液顺利地渗入黄土孔隙中,另一方面溶液与土的相互凝结,土起着凝结剂的作用。 碱液加固:利用氢氧化钠溶液加固湿陷性黄土地基在我国始于20世纪60年代,其加固原则为:氢氧化钠溶液注入黄土后,首先与土中可溶性和交换性碱土金属阳离子发生置换反映,反映结果使土颗粒表面生成碱土金属氢氧化物。 六、预浸水法 预浸水法是在修建建筑物前预先对湿陷性黄土场地大面积浸水,使土体在饱和自重应力作用下,发生湿陷产生压密,以消除全部黄土层的自重湿陷性和深部土层的外荷湿陷性。预浸水法一般适用于湿陷性黄土厚度大、湿陷性强烈的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由于浸水时场地周围地表下沉开裂,并容易造成“跑水”穿洞,影响建筑物的安全,所以空旷的新建地区较为适用。
⑺ 基础有哪些类型, 在高层建筑或则土质不好的情况下采用什么基础形式
基础的类型:条形基础、独立基础、井格式基础、筏形基础、桩基础、箱形基础。
在高层建筑或则土质不好的情况下一般采用筏形基础、箱型基础、桩基础这几种基础形式。
基础构造形式的确定随建筑物上部结构形式、荷载大小及地基土质情况而定。在一般情况下,上部结构形式直接影响基础的形式,当上部荷载增大,且地基承载能力有变化时,基础形式也随之变化。
(7)院墙地质是软黄土用什么基础好扩展阅读:
条形基础
当建筑物上部结构釆用砖墙或石墙承重时,基础沿墙身设置,多做成长条形,这种基础称条形基础或带形基础。所以,条形基础往往是砖石墙的基础形式。
独立基础
当建筑物上部结构采用框架结构或单层排架及门架结构承重时,其基础常采用方形或矩形的单独基础,这种基础称独立基础或柱式基础。独立基础是柱下基础的基本形式。当柱采用预制构件时,则基础做成杯口形,然后将柱子插入、并嵌固在杯口内,故称杯形基础。
井格式基础
当框架结构处在地基条件较差的情况时,为了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性,以免各柱子之间产生不均匀沉降,常将柱下基础沿纵、横方向连接起来,做成十字交叉的井格基础,故又称十字带形基础。
筏形基础
当建筑物上部荷较大,而所在地的地基承载能力又比较弱,这时采用简单的条形基础或井格式基础已不能适应地基变形的需要时,常将墙或柱下基础连成一片,使整个建筑物的荷载承受在一块整板上,这种满堂式的板式基础称筏式基础。
桩基础
当建筑的上部荷载较大时,需要将其传至深层较为坚硬的地基中去,会使用桩基础。桩基的形式很多,在此不一一赘述。由若干桩来支承一个平台,然后由这个平台托住整个建筑物,这叫做桩承台。桩基础多数用于高层建筑或土质不好的情况下。
箱形基础
箱形基础是由钢筋混凝土的底板、顶板和若干纵横墙组成的,形成空心箱体的整体结构,共同来承受上部结构的荷载。箱形基础整体空间刚度大,对抵抗地基的不均匀沉降有利,一般适用于高层建筑或在软弱地基上建造的上部荷载较大的建筑物。当基础的中空部分尺度较大时,可用作地下室。
⑻ 地基处理方法一般有哪几种各有什么特点
分别有四种方法如下:
1、机械压实法:通过提高其密实度,从而提高其强度,降低其压缩性。
2、强夯法:施工时,振动大,噪声大,对附近建筑物的安全和居民的正常生活有影响。
3、换土垫层法:是将天然弱土层挖去,分层回填强度较高,压缩性较低且无腐蚀性的砂土、素土、灰土、工业废料等材料,压实或夯实后作为地基垫层。
4、排水固结法:适用于淤泥、淤泥质土、冲填土等饱和粘土的地基处理。
拓展资料
地基
地基是指建筑物下面支承基础的土体或岩体。作为建筑地基的土层分为岩石、碎石土、砂土、粉土、黏性土和人工填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