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新中国成立为民族复兴奠定了什么基础
新中国的成立为民族复兴起到了两个方面的作用:1,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人民没了压迫和剥削,为民族复兴创造了外部条件。2,打破了旧的制度和糟糕的现状,开创了新的境界,激发了人民的活力和创新力,以及各行各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民族复兴创造了内部有利形势。
⑵ 奠定( )样的基础,( )里填形容词
坚定的稳固的基础
⑶ 文章中奠定**基础应该用“夯实”还是“坚实”来形容
夯实 hāngshí 一般是动词[1][tamp;pun] 捣实,利用重物使其反复自由坠落,对地基或填筑土石料进行夯击,以提高其密实度的施工作业。 把土夯实是打地基的重要一环,就是加固、巩固的意思。 一般搭配就是夯实基础, [2]在摸清底子的基础上做扎实,多用于公文写作。说的简单点就是把基础打牢。例:~工作基础;~计划生育底子。
坚实 jīan shí 一般是形容词 通常用于评论形势及对局面者所采用的作战方针等方面:(1)在评论形势方面,指结构严谨,围地巩固,使对方无隙可趁的阵势。(2)在作战方针方面,指采用确定、稳健的对策及与其相应的着法。
由语法可知,奠定____基础 中适宜填写形容词,所以选择“坚实”,如果选择动词就与前面动词奠定重复了,不合语法。
⑷ 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的是什么
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新中国成立初期,是新中国制度奠基时期,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生产资料公有制度,并确立了党领导一切的领导地位和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奠定了我国制度的基本框架。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制度支撑。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后,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重要经济基础。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1956年9月)
我国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伴随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新的经济基础的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教育科学文化体制基本形成,经济建设和国家工作的各个方面都适应和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而得到发展和完善。
在政治上,中国共产党发挥着领导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核心作用。工农联盟以及工人阶级同其他劳动人民的联盟在新的社会主义基础上进一步巩固。以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为特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实施,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创造了根本的制度保障。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1956年9月)
⑸ 社会主义改造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哪些基础
为人民民主专政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经济基础和物质基础的是建立了国营经济。
我国建国的时候仅仅是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因为此时我国的经济基础还不是公有制。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以后,公有制在我国占主导地位,因此我们认为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从此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基础确定,可以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搞社会主义建设。
一、国营经济 :
国营经济是生产资料归国家所有的经济形势。如国营工厂、国营农场、国营商店、国家银行等。通过国家投资和对私人企业实行国有化的办法而产生。因国家的性质不同,有资本主义国营经济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国营经济即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为满足全体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服务。
二、国营经济建立背景: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是彻底摧毁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建立新民主主义制度,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和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条件和根本保证。
国民党蒋介石在统治中国的22年间,凭借国家政权,用超经济手段,通过卖国内战、发行公债、苛捐杂税、专卖垄断、商业投机、通货膨胀,以及其他巧取豪夺的手段,积累了大量财富,垄断了中国经济。
官僚资本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产物,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腐朽最反动的生产关系之一。到1949年解放前夕,官僚资本拥有全国工矿和交通运输业固定资产的80%,垄断了钢产量的90%,电力的67%,煤炭的33%,有色金属和石油的100%,水泥的45%,硫酸的80%,织布机的60%,纱锭的38%,糖的90%,还控制了全国的金融机构和铁路、公路、邮电、航空运输、对外贸易,以及文化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