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础信息 » 什么是我军的战略基础
扩展阅读
孩子一抱就惯坏怎么教育 2025-02-05 19:08:55

什么是我军的战略基础

发布时间: 2023-08-04 11:48:36

① 中国共产党最早建立和领导的武装力量,人民解放军的基础是什么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打响了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8月1日因此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诞生纪念日。

1927年秋至1928年春,中国共产党先后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湘南起义和黄麻起义。这些地区起义后保留下来的部队,当时叫中国工农革命军,1928年5月以后,陆续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简称“红军”。

1937年7月7日爆发抗日战争,8月25日红军的主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1937年9月11日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

活动在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八省十四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集中起来,1937年10月2日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抗战时期坚持华南敌后抗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后北撤山东隶属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

1929年9月海南岛农民起义队伍为基础组建的中国工农红军第1独立师(后称第2独立师)。这支人民武装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经历了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考验,1947年十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琼崖纵队。

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中共领导下的关内各解放区部队大批进入东北地区,10月31日和东北抗日联军等组成东北人民自治军,1946年1月14日,东北人民自治军改称东北民主联军。1945年9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有127万,另有民兵268万。

(1)什么是我军的战略基础扩展阅读:

1945年8月15日,八路军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罗荣桓等提出部队番号改称“人民解放军”,山东军区机关称山东解放军总部。

1945年8月26日,在《中共中央关于同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的通知》中,又一次正式出现“解放军”的提法。

1946年,解放战争爆发,解放区各部队由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民主联军等陆续改称人民解放军,编成了五大野战军。经过数年的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政府的统治,后又进驻西藏,统一了中国大陆。

中共中央和中共中央军委于1948年11月1日作出《关于统一全军组织及部队番号的规定》,指出:人民解放军分为野战部队、地方部队和游击部队三类。

野战部队的“野战军现时分为四个,以地名区分,即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第一野战军)、中原野战军(第二野战军)、华东野战军(第三野战军)、东北野战军(第四野战军)”。

各步兵兵团、军、师、团,各骑兵师、团,各炮兵师、团等,一律冠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称谓;作为地方部队建制的军区,其“第一级军区(即大军区),现有五个,以地名区分,即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军区,中原军区,华东军区,东北军区,华北军区”。

“第二级军区,现有三个,亦以地名区分,即中国人民解放军晋绥军区,豫皖苏军区,冀热辽军区”;游击部队,则依情况需要和可能由各地军事机关自行组织。随后,全军进行了统一整编。从此,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称谓一直沿用至今。

② 军事战略的基础

“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
战略与战术密切相关。两者都处理距离,时间与力量。但是战略的尺度较大,而战术的尺度较小。本来战略统治战前准备,而战术控制战时执行。但是在20世纪,如此的分别已经模糊。 基本上军事战略只处理军事事务。在原始社会,政治领袖与军事领袖往往是同一人。即使不是,两者之间的沟通也很紧密。但是随着军事专业化,政治与军事的分别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政治统治军事的观念出现,因而出现了所谓“大战略”,这包括整个国家在战争中的资源分配。在大战略的架构下,属于军事的领域被缩小为军事行动战略:大型军事部队(如师或军团)的计划与控制。但是在更后期,随着军队的扩大,通讯与控制科技的进步,“军事战略”与“大战略”之间的差异又缩小了。
大战略的基础是外交。国家能透过外交结盟或迫使另一国服从,进而不战而胜。大战略的另一要素是战后和平的管理。正如克劳塞维茨所指明,一个成功的战略可以是达到目标的手段,但战略本身并不是目标。历史上有无数的例子证明,在战场上的成功并不保证长久的和平与安全。 战争是个综合的结构,它主要是政府或国王的职务。军队在这个结构内所扮演的角色是常有变化的。虽然一般说来,
海湾战争 是实力的问题,也是技术的问题,这是指挥员须掌握平衡的要点。社会历史条件造就了特有的武装力量。军团为达成战争的局部目的或全局性目的,在统一指挥下进行的由一系列战斗组成的作战行动。它介于战争与战斗之间。
按作战基本类型,分为进攻战役和防御战役;
按战役力量构成及其相互关系,分为合同战役和联合战役;
按规模,分为集团军战役、方面军(集团军群)战役、战区战役等。
现代战争还可按军兵种,分为陆军战役、海军战役、空军战役和第二炮兵战役等。战争的组织也是艺术,被比作弹钢琴。组织军事行动是为了趋向的目的,所有军事的要素是相辅相成,是在总体中协调利用各成分和环节,就是掌握组织的平衡。
实力
军事实力上有特有的装备,也有一定素质的战斗群体。战斗素质和心理素质都是不可缺少的,总的要看军队上下配合怎样,战斗员对武器的使用如何。军事不是儿戏,尤其是指挥员,像宋襄公那样,打了败仗还自辩“不伤二毛,”这就是没有素质的结果。军事状态与传统有关,虽然国际上形式一样,但战略战术有极大的差异。指导理论和战斗作风与民族精神平衡一致,也受现实思想潮流的影响,所以不同武器的发挥在实战中效果也不同。像中国的多种战术的合一,就与美国依赖装备技术形成不同的对照,专备和素质是分析实力平衡的重要条件。 一超多强”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世界主要军事力量对比的总体态势和总体特征。“一超”是指美国,“多强”包括俄罗斯、英法为代表的欧洲国家、日本、中国、印度等。
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超级大国,冷战结束后,借助于国内经济的强劲增长和信息技术领域内的一马当先,美国军事上的“一超”优势更加凸显。美国不仅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三位一体”的核进攻能力、陆海空三军的全球投送能力、全天候的远程精确打击能力和最先进的军事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而且还在积极谋求发展世界上最强大的战略防御能力。
美国军事上超强地位在短期内无人可以赶超;苏联解体后,受经济上长期衰退等因素的影响,俄罗斯的军事实力有很大的削弱,但仍是世界军事格局中一支不可低估的重要力量。俄罗斯如今100万的总兵力加上“三位一体”的战略核力量,使其在世界军事力量对比中,仍居于仅次于美国的第二位;英国、法国作为欧洲老牌的军事强国,均拥有自己的核力量,目前正在通过推进欧洲一体化进程,加速建立欧洲的独立防务力量;中国是世界上公认的五个有核国家之一,中国坚持自主防卫的国防政策和国防发展战略,不与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结盟,是维护国际安全和地区稳定的重要力量;日本凭借巨大的经济实力,大力扩充军备,积极向军事大国目标迈进;印度在掌握核武器后,军事实力明显增强,已成为南亚地区乃至国际军事格局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上看,冷战结束后,世界军事领域内的各主要力量之间的战略关系经历着深刻的变化与调整。“一超”与“多强”以及“诸强”之间既有竞争又有合作,既相互矛盾,又彼此协调,既存在利益上的冲突,也存在安全上的共同需求。
美俄战略关系与冷战时期相比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但由于美国对俄罗斯一直推行遏制和防范政策,特别是在北约东扩、科索沃战争、发展导弹防御系统以及其他许多战 科索沃战争
略问题上触犯俄罗斯的战略利益,美俄战略关系仍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俄罗在新的军事战略中积极应对北约进一步东扩所带来的挑战,把美国和北约视为主要的战略对手,而美国2002年出台的《核形势评估报告》仍把俄罗斯列为美国的七个核打击对象之一,因此,今后的美俄安全关系仍将是在矛盾与合作并存,摩擦与协调并行的轨道上发展;英、法、德与美国的安全关系主要体现在北约框架内。冷战结束后,欧洲对美国的离心现象加剧,谋求建立欧洲独立自主防务体系的愿望日益增强,特别是在科索沃战争后,尽管有北约“战略新概念”的出台,美国在北约内的盟主地位得以强化,但欧洲建立自身独立防务力量的步伐也明显加快。在围绕对伊拉克动武问题上,以法、德为首的欧洲国家与美国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暴露出欧美之间在战略层面特别是在欧洲主导权问题上的矛盾。 不管从哪个角度看,欧洲国家建设独立防务力量进程的发展必将对原有的美欧安全合作框架产生重要影响;美日之间现行的军事同盟已从冷战时期美国防止苏联进攻日本、监视日本军国主义复活演变为一定程度上利用日本军事力量,在亚太地区联手谋求地区安全主导权。而日本也趁机发展壮大自身的军事实力,加速向政治、军事大国目标迈进。日本军费开支如今一直高居世界第二,武器装备和军事技术居世界领先地位,实际上成为亚太地区军事强国之一。美日安全关系也从主仆关系逐步向地区性平等伙伴关系过渡;中美之间因长期受到政治、战略和经济关系的影响,两国军事关系尚在初步建立阶段且时断时续。特别是在武器扩散、核能利用、情报交换、军事透明度等问题上,两国仍存在较大的分歧,但随着两国尤其是美国对中美关系战略重要性认识的加深,在21世纪初,两国可能建立起比较正常的军事安全关系;冷战结束后,中俄出于自身安全利益的考虑,通过谈判基本解决了双方边界划分和边境地区裁军并建立信任措施,使两国安全关系进入一个互信、互利、平等、协作良性发展轨道。此外,中日、中印、日俄之间的军事安全关系也正在和继续发生着重大的变化。
总之,从冷战结束后世界军事领域内各国战略关系的调整过程看,美国处于较为主动的地位,但是从调整的内容看,主张缩小分歧、消除对抗、增加交流、扩大合作已成为大多数国家的共识和调整的重点。 当今的美国,实质上正处于单一国家力量的鼎盛时期。从综合实力看,经济上,美国的GDP约占世界的近1/3;军事上,美国2003年军费开支比其他15~20个大国加起来还要多,且有压倒性的优势,和世界上“占支配地位的”空军、“惟一的真正的”深海海军,“非凡的”全球投放能力等;技术上,美国一年的研究与开发经费近3000亿美元,研发支出比西方其他7个最富有国家之和还要多;政治上,美国如今并不面临能与美对抗的势均力敌的意识形态对手,并且战略心理战资源非常丰富。作为美国实现其战略利益的工具,美国十分注意巩固与壮大国际联盟,以发挥其在战略心理战中的突出作用。冷战结束后,他们强调“必须保持目前在欧洲、亚洲的重要联盟和在中东结成的联盟”。
其一,保持前沿存在与发动战争的合法性。平时,美国通过海外驻军并建立基地、预储物资和进行军事演习,达到显示力量、及时干预或威慑等目的;战时,如果美国的军事干涉行动能够得到其他盟国的认可和支持,那么这种行动就会被罩上合法的光环。
其二,扩大实力对比,增强打击与威慑效果。如海湾战争中,许多国家参加了美在海湾的军事行动和部署,一些国家直接出兵,主要盟国提供了540亿美元的经费,占战争总支出的88%。另外,美国还注重利用联盟的力量制造有利的国际舆论,以提高士气和对敌方的威慑力。 美国经常凭借其军事信息技术优势与超强的军事实力,向一些国家强制性实施心理作战行动。主要是武力摧毁、宣传与造势等,实施心理震慑。一方面,通过实施大规模空袭与精确打击,造成直接心理震撼;另一方面,通过媒体反复播放激光制导炸弹准确命中打击目标的录像,大力渲染高精尖武器的性能及打击力度等,渲染“美军的强大”实力,加剧对对手的震撼。同时,通过军事战术行动达成战略目标。美国一些信息战专家认为,信息作战中,必须首先攻击敌对国家指挥中枢、联合参谋部、战区总部及各级部队司令部;瘫痪敌人的指挥系统;破坏敌方所有信息传媒——电话、无线电频谱、电缆和其他传输手段;并制止敌方使用第三方的通信系统。此外,要运用军事打击,摧毁其抵抗意志。并通过“外科手术式”打击,降低战争风险。而且高科技的军事力量,能够实施远距离和高精度的有限战争行动,从而把战争限制在较小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