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么是孩子教育的基础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家庭教育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对未成年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其重点以品德教育为主,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教会孩子如何“做人”。家庭是孩子生命的摇篮,是孩子出生后的第一课堂;父母则是孩子们最初的启蒙老师。所以父母对孩子所施的教育最具有早期性。
Ⅱ 学校教育的基础是什么
学校教育的基础是课程。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或称学习者和教育影响。学校教育的基础包括国家地方的支持,包括社会各方面的配合,同时离不开成年人的家校共育。
课程是学校培养人才蓝图的具体表现,课程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课程是学生汲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合理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决定作用,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
教育影响
教育影响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包括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及运用这种影响物的活动方式和方法,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
广义的教育者指对受教育者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狭义的教育者指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其中,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一般而言,教育者主要是指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具有一定资格的从事专门教育教学活动的专职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处于领导,控制和执教的地位。
Ⅲ 教育的基础是什么呢
一所学校的优或劣,光从校舍上看很难下判断;一个学生在学校就读是否合适,光从课程上看也很难做结论;一种教育理念的先进或落后,光从师资学历结构上看,更是难有定论,基础教育的“基础”是什么。左看右看皆不是,究竟看什么呢?
前些日,我到上海市云岭实验中学,虽说是采访,但确切地说是该校的“不放弃任何一位学生”的信念和做法,为我上了一堂“难忘一课”。这所普陀区的学校,从校舍来说,也许是比不上时下的许多学校,从生源上看,也并不理想。据他们调查,学生身上很突出的一点是“严重缺乏自信”,学业基础好的,为没能进“重点”而失望,学业基础差的,则对自己毫无期望。然而,校长黄海却说:“我们的教育要对得起每一位学生,对得起每一位把孩子送到学校的家长,因为我们的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
教学生,要教在当口上。他们响亮而又明确地提出,对学生要实施“自信乐学”的精神重塑工程,后来把这作为教育部“九五”重点课题“面向21世纪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实验中的“普通初中自信教育”的子课题,进行了长达9年的研究与实践,教育论文《基础教育的“基础”是什么》。他们为学生缺乏自信被压抑的心情感到不安,为学生的厌学而自责,以对学生生命的'一段主要历程负责和赋予学习以生命活力的信念,给学生注入强大的自信之源。同时,教师又以科学的自信与艺术,研究课堂教学不确定性的把握,思考课堂提问的创设,力求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的效果。让校园成为学生找回自信的最佳场所,变课堂成为学生验证“我能行”的竞技赛场,使教师成为学生坚定自信的引路人。
诚然,基础教育是打基础,而这基础的基础是让学生对自己有信心,对别人有信任,对祖国有信赖。离开了这种基础,教育是有缺陷的。知识要学,技能要学,做人要学,而在这种“学”中,自信与否是很起作用的。我们不能要求学生个个像应试工具、人人都是状元,但要求学生人人自重自爱、个个自信自强;我们不能要求学校培养学生个个是院士、人人是名家,但要求教师人人学会尊重、个个品性善良;我们不能要求教育办成一切,但要求教育在基础中有正确的定位。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云岭”的“自信乐学”及后来发展的“创新”,正是在微观教育中实践着基础教育的理想。学生将来如何,这还要看天时地利人和,但只要有自信,就有了发展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