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抓好基层打好基础工作
基层工作作为基础工作,既是所有工作的重点,同时也是工作的难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基层工作的日益复杂化,基层干部如何做好基层工作就成为了当前的主要问题。 提高认识,坚持群众路线。基层工作主要服务对象就是群众,做好基层工作能进一步拉近干群距离,基层干部要高度重视基层工作,进一步提高基层干部的思想意识,坚持群众路线,真正为群众着想,以群众的利益为首位,做到群众利益无小事,真正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端正思想,提高责任意识。有个别基层干部抱有看不起基层工作的心态,并不重视基层工作,工作中也表现得懒懒散散,所以端正思想,摆正心态是基层干部做好基层工作的基础。同时,落实工作责任,有利于督促基层干部做好本职工作,基层干部要明确工作责任,提高工作效率,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减少推、拖、顶、踢现象,做到“门好进、脸好看、话好听,事好办”。 突出重点,围绕中心服务。构建全方位的工作格局,找到工作重点,重点突破难点,基层干部要有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勇于创新,从平凡的工作模式中找到新的工作方法,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并得到群众的好评,做好基层工作为中心工作服务,为社会稳固健康地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❷ 创新社会治理,如何加强基层建设
导语:城市基层治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必须依靠政府机构和社会力量共同行动,而社会力量对城市基层治理的参与就意味着必须发展城市居民自治,城市居民自治的发展不仅需要改革现行的街道-居委会体制,更为重要的工作是整合社区内部的治理资源。
创新社会治理,如何加强基层建设
(一)革命型社区精英与基层治理的巩固
革命型社区精英孕生于新中国建立初期,在此后一段很长的历史时期内,革命型社区精英在基层治理体系中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新中国城乡社会的整合、国家政权末梢的巩固都是与革命型社区精英的诞生与成长密不可分的。在新中国建立之后,城市和乡村基层社会尽管都经历了被正式体系不断吸纳的过程,但国家对社会的吸纳并没有导致基层管理人员百分之百的官僚化、脱社会化或脱社区化。以居委会为载体的城市社区精英和以村委会为载体的乡村社区精英,都在国家与社会的连接点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沟通价值和整合作用。大量的口述史材料已经证明,尽管革命型社区精英所使用的管理工具与国家政权所使用的管理工具有着很大的相同性,但其管理成效的取得更要依靠个人魅力、人际信任、服务精神等生活化的管理要素。这恰恰说明了基层治理有着独特的逻辑、路径和成效标准。
(二)经验型社区精英与基层治理的重构
经验型社区精英是在改革开放时期,伴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单位体制的松懈以及国有企业的转制等结构性、体制性和政策性变动而逐渐孕育出来的。就城市基层治理而言,大量国有企业的中层管理者因为企业的转制而脱离原有组织。在随后的历程中,他们被吸纳到社区之中,从国有企业脱胎而来的管理者们在其原有职业生涯中积累的管理经验迅速转化为支撑社区治理的宝贵资源。由此塑造了特有的经验型社区精英队伍。他们对改革开放时期国家治理体系的巩固和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的夯实产生了极为巨大的影响。就是在今天,很多城市的基层治理还不得不依赖于这一类型的社区精英以及他们在社区共同体中所缔造的制度传承与文化传承。就农村基层治理而言,在改革开放中诞生的经济能人等填补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之后所产生的精英真空。农村新型社区精英的成长既内嵌于农村权力和经济利益结构之中,又与正式的国家政权体系相嫁接,成为农村社会重塑基层治理体系的重要依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年龄等诸多原因,因特殊人生经历和特殊转型时期而诞生出来的经验型社区精英,即将退出基层治理的舞台。中国基层社会社区精英的代际更替能否顺利完成,将决定着国家治理的基石是否能够依然坚不可摧、固若金汤。诸多迹象表明,新型社区精英的培育和成长已经成为当下中国重构基层治理体系所面临的紧迫使命。
(三)知识型社区精英与基层治理的走向
伴随着经验型社区精英的隐退,一种新型的社区精英正在成长,这就是知识型社区精英。农村中的“村官”、城市社区中年轻的社区总支书记和居委会(社区)主任,已经成为当下社区治理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我们的调查中,农村社区基层治理中担当大任者往往是有知识(很多是高中毕业)、有见识(很多都有外出打工的经历)的年轻人。他们与早期革命型社区精英以及后来的部队转业型社区精英,在其成长路径、个人特质、管理方法和视野上都有了显着的不同。知识型社区精英的诞生,已经证明中国基层社会的社区治理在经历着社区精英替代进程。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特点,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节奏,同样,每个时代也有每个时代的主角。在中国基层治理的演进过程中,基层管理队伍特别是社区精英的成长都有其赖以存在的历史方位。任何一种类型的社区精英的成长也都有其特定的逻辑和路径。从革命型社区精英向经验型社区精英的转变,既是与基层社会的世俗化运动密切相关的,又是与国家政权对基层管理人员的结构性配置、新型社会空间对基层管理人员的吸纳联系在一起的。对于目前的中国来说,知识型社区精英的成长已经是大势所趋。
但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就是,基层治理质量和水平的提高仅仅依靠知识是难以奏效的,基层治理的具体化、生活化、人际化、议题化以及应对的迅速性、及时性,都对知识型社区精英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调查,我们的观点是:
(1)知识型社区精英的发展空间应该是开放的而不是闭合的。换言之,知识型社区精英可能不是永远沉淀于社区之中的,他们中的佼佼者很有可能成为新型高层管理者的一员。如果说以前的高层管理者大都有管理经济和主政一方的经历,那么未来部分高层管理者可能会经历社区化的洗礼。
(2)知识型社区精英的来源应该是多渠道的,学校、社会、机关都应该成为向基层社会输送知识型社区精英的源头。从家门到校门再到机关门的“三门干部”只有经受社区的.洗礼和锻造,才能成为真正的顶天立地的新型管理者。
(3)革命型社区精英、经验型社区精英和知识型社区精英三者不是割裂的,其灵魂和使命是统一的、一体的、连续的。如果将以上三种类型的社区精英进行整体性的研究,总结中国基层治理的经验,探索中国基层治理体系演进的规律,进一步巩固社区精英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基石效应”和“基石地位”,则是中国国家治理之大幸。
创新社会治理,如何加强基层建设
从基层基础工作抓起
周萌走进崇义县章源钨业有限公司和君子谷野生水果世界有限公司,仔细了解企业经营发展状况,认真征询企业对当地治安环境与政法工作服务企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当得知治安秩序良好、服务热情到位时,周萌勉励政法机关要积极作为、主动担当,围绕贯彻落实省委十三届十二次全会的决策部署,顺应加快江西绿色发展的新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举措,做到企业发展到哪里,法治服务保障就跟进到哪里,设身处地为企业排忧解难、提供便利,依法铺设法治服务快车道,切实当好经济社会发展的“贴心人”和“保护神”。
及时稳妥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打牢和谐稳定的基层基础是这次调研的重要内容。周萌先后来到大余县公安局道路交通事故矛盾纠纷专业调解委员会和大龙乡扶贫示范点、于都县接访调处中心、赣县人社局行政调解中心和县公安局应急处突大队,观看了电视录像片,逐一与工作人员交流,点击社会信息管理平台和矛盾纠纷“云平台”,并通过视频与现场调解的群众对话,充分肯定了各地坚持以人为本、源头治理、公平公正、依法调处的成效和做法。
周萌强调,社会稳定要从基层基础工作抓起,注重维权与维稳的统一,依法处理与多元调解的结合,既要传承“枫桥经验”,又要依托现代科技信息手段,重视动态信息更新,完善机制制度,确保各种社会矛盾纠纷的诱因发现得了、苗头捕捉得到、事态化解得好,防止小问题、小事故演化成聚众上访、非法闹访及群体性事件。同时,一旦出了事,能有专门预案和专门队伍依法稳妥应对处置,不留后患。
构筑维稳的牢固防线
加快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抓手,也是调研的重点。周萌来到大余县南安镇社会管理服务中心、于都县和赣县茅店镇综治网格化指挥中心,观摩了运行流程、信息研判、视频监控等情况,指出要加快构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既要建好“天网地网”,更要发挥实战作用,要注重系统对接、信息共享、全频覆盖,尤其是要着力推进打防控一体化、网上网下一体化建设,形成体系威力,构筑维护社会大局稳定的牢固防线。
为考察加强和创新特殊人群服务管理情况,周萌相继来到大余县第三医院和赣县茅店镇,调研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救治救助有奖监护工作,详细了解患者接收、治疗等各个环节,强调对特殊人群服务管理要用“特殊”办法,突出人文关怀,善于整合多方力量,采取有效措施,既治病又治心,尽最大努力促进患者康复回归社会,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在赣县大端口乡“大端口人家”,周萌还调研了流动人员服务管理情况,对“大端口人家”作为全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优秀案例表示赞赏,并希望进一步总结推广好经验,强化针对性服务、动态化管理,更好破解流动人员信息采集、关联分析与人户分离管理等难题,走出一条有助于城镇一体化人口精细管理创新之路。
营造学法遵法守法用法氛围
公共安全连着社会稳定和千家万户,也是调研解剖的难题之一。周萌深入于都县公安局民爆物品视频监控中心,全程观看了实时监控操作视频,充分肯定了依托网络化将危爆物品从领取、运输、储存、现场爆破作业全过程零距离巡查监控的新模式,要求完善相关设计,强化配套措施,堵塞隐患漏洞,力争打造出确保民爆物品安全管理的新品牌。
在于都县法院和司法局、赣县法院,周萌还考察调研了解决执行难及法制宣传教育等工作,肯定了于都县法院加大执行力度、维护法律尊严权威的做法,察看了长征广场法治文化长廊和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强调推进法治江西建设、法治宣传教育是先导性、基础性工程,要从最广大的普通百姓和青少年抓起,采取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普及法律知识,传播法治精神,大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学法遵法守法用法的浓厚氛围和时代风尚。
❸ 如何打牢基层基础,进一步强化现场安全管理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对抓好安全生产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现既要发展、又要安全的目标,就必须要认清形势,抓基层、强基础,扎实做好安全生产各项工作。
一、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是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关键(一)安全监管重心在于基层基础工作。抓安全生产,预防事故发生,首先必须抓好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生产经营环节是发生事故最多的薄弱环节,既是财富和效益的创造者,也是安全隐患的制造者。一个工人安全知识的缺失,一个人的不安全行为,一个岗位的失误,一个环节处理不好,都可能产生安全上的隐患,如不进行有效治理就可能发生事故。因此,安全监管必须从细节抓起,把重心放在基层,重点夯实安全监管基础。
(二)安全管理基层基础不牢是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有关资料表明,80%以上的事故都发生在班组,90%都是由于“三违”造成的,特别是因为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作业规程而造成事故。分析许多特大、重大事故,其起因也大都是基础管理混乱、隐患治理不到位所致。在一个隐患大量存在而有缺乏有效监管制度的生产经营场所中,不出问题是偶然的,出问题是必然的。只有抓好基层监管,才能从根本上遏制事故发生。
(三)基层基础建设直接影响安全生产政策法规的落实。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安监队伍都处在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最前沿,直接面对大量的生产经营单位,是直接开展安全监管的最主要力量,基层的安全监管最能体现监管的效能,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生产政策法规是否能落实到位。再好的安全生产政策、再严格的制度,没有好的执行者或者没有执行者,根本就无法落实,就会成为一纸空文,安全生产工作就会面临重视不起来、落实不下去的局面。因此,加强安监基层基础建设是开展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环节,是保持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的关键因素。
二、当前基层基础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部分地方和企业对安全基层基础建设重视程度不够。一些乡镇领导对安全生产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对安全生产工作的认识不到位。一些企业经营者片面追求利益最大化,对安全生产工作停留在应付的层面,安先生产投入不够,对新进工人培训不到位,企业安全规章制度上墙却没贯彳执行,安全生产停留在墙上,停留在纸上,与实际的生产?营环节脱钩。
(二)基层监管机朄人员落实不到位。抓好安全生产工作,首先要使基层单位有专人抓安全生产工作,否则安全监管就无从谈起。近年来,各地都越来越重视基层基础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我省丢提出要落实基层监管人员“1+2”配置。但由于受编制制约,一些地方安全监管人员还?在兼职现象,仅靠地方难以解决编制。
(三)基层安全监管专业人员匮乏。随着经济发展,生产分工细化,新工艺新技术快速推广,安全监管涵盖范围越来越广、专业性越来越强,监管任务重,监管难度大。安全生产监管对象不断扩大,任务繁重。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员多且人员安全意识淡薄,防护措施不到位等现象,给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工作带来较大难度。做好安全监管工作,绝不能靠感觉管理、粗放式检查,既要有一定的生产知识基础,还要掌握一定的法律政策,既要注重安全检查方式方法,又要注重监督管理的社会效果,这些对安全监管人员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从实践中看,有许多基层监管人员知识更新跟不上形势,安全检查抓不住重点,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不够。
(四)基层监管人员待遇落实不到位。作为基层安全监管人员,承担监管任务十分繁重,同时安全问责几率大,思想压力大,而待遇却不高,导致基层安全监管人员思想不稳定,影响工作开展。在一些地方,出现没人愿意到安全监管岗位工作的现象。
三、加强基层基础建设的几点建议和思考
(一)更加重视和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在安全生产工作部署中,出台政策措施向基层基础工作倾斜。在硬件建设上加大投入,出台基层安监站硬件标准,保障基层办公所必须的基本条件。积极推广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的应用,提升基层监管能力。在人员安排使用上,一方面保持安监队伍稳定,另一方面关注安全战线上干部职工的培养和进步,形成良性的人员流动机制,给基层安监员营造一个较宽松的工作环境,解决基层安监人员后顾之忧,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到安监岗位工作。
(二)加强制度建设,全面规范基层基础工作。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岗位责任制,用制度约束人,用制度管理人,用制度激励人。完善工作绩效考核机制,建立健全安全监管责任体系,完善工作制度和考核约束机制,制定安全监督工作标准、检查程序、考核奖惩及其配套的相关制度,明确考核内容、细化考核标准、量化考核办法。加大对安全监管人员绩效考评力度,将考核结果作为安全监督监管人员奖惩的重要依据。
(三)以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提高基层监管能力。首先严把队伍入口关,使得安全监管人员具备一定的现场管理安全(www.chinatpm.net)、生产、技术管理工作经验。对业务能力差、责任心不强等不适合或不胜任安监岗位工作的人员,及时进行调整,确保队伍的整体素质。其次要加强业务学习。要有计划地组织不同层次人员的培训和轮训,切实掌握监管监察和行业管理所必须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程标准、专业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及应急管理等方面知识的培训,提高安监人员综合素质,提高履职能力。通过加强基层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安监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促进工作方式、工作作风的转变,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作风过硬、业务精通、执法严明、充满活力的新型安全监管队伍,夯实基层安全工作基础。
安全生产的源头在基层,重点在基层,责任在基层,压力在基层。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是加强安全生产源头管理的关键,只有充分发挥了一线安全监管作用,才能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保驾护航。
❹ 浅析如何加强派出所基层基础工作
一是定位要准确。公安派出所既是派出机构,也是公安机关治安部门,主要从事基层基础工作、辖区社会治安整治。加强派出所工作,是强化整个公安基础工作的首要环节,派出所是做好整个公安工作、基础工作的主力军,派出所基础工作牢固不牢固,关系到整个公安工作发展的大局。因此,各级公安机关的领导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派出所在整个公安工作中的重要基础性地位和作用,切实把加强派出所基础工作摆在整个公安工作优先发展的重要地位来抓。
二是目标要明确。要紧紧围绕“保一方平安,促一方发展”这个工作目标来开展工作。坚持打防结合,以防为主,提升群众安全感。要充分认识派出所在公安工作中的基础作用,确立派出所以管理、防范为主要任务,以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为目标,改革和调整派出所的工作方式、运作机制,切实提高管理、控制辖区的治安能力。要适应公安机关提高社会治安管理控制能力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公安派出所的职能和优势,充分调动民警的工作积极性,立足辖区,稳固基础,扎根群众,保一方平安。
三是重点要突出。针对派出所基础工作多而杂的特点,基层派出所领导应以身作则,从抓重点、抓难点、抓落实、抓效率入手,在最大限度地追求警务效率上下功夫,从效率上解决警力不足与经费紧张的问题。派出所主要领导要以身作则,与民警同吃同住,带头干好每一项工作,切实发挥排头兵作用。要定期组织召开工作汇报会。要及时通报辖区治安形势,统一安排部署工作,研究工作对策。要定期通报民警的工作实绩,落实等级化考核,以公开公正、透明促效率。要善抓工作重点和难点。要合理摆布警力,全力攻克工作重点,及时消除工作难点,做到忙而不乱、杂而有序、稳步推进。
四是坚持走群众路线。坚持公安基层基础工作与群众工作相结合,是长期以来公安机关探索出的一条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同时,广泛发动群众,也能较好地弥补基层派出所警力不足的问题,形成防范和打击违法犯罪的天然屏障。因此,要结合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紧密联系群众,坚持走群众路线,调动人民群众参与配合公安基层基础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宣传发动群众维护农村社会治安,落实打、防、控一体化的措施,强化基层基础建设,开创派出所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