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哪些薄弱环节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提升农村生产力,实现农村城镇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虽然目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相比农民的需求来说还有一定的差距,是“三农”问题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关键词:农村基础设施;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民基础设施是指相对于农民私有财产而言,用来满足农村生产与生活需要的设施,具有非竞争性,非它性的特点。它包括政府所提供的全国性公共产品,这些产品覆盖农村地区,比如农村环境保护,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公共卫生,农村道路建设等,还包括一些地方政府和农村自己组织修建的地方性公共产品,比如江河的治理,公共水利设施修建与维护,大型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农村电网建设,农村科技成果推广等。有效的利用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农民生产力的提高和农民生活的改善,以及加快农村的城镇化建设,推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
农村基础设施是为发展农村生产和保证农民生活提供的公共服务设施的总称,它由交通邮电、商业服务、农村水利电力、农村能源、生态环境、科教文卫事业等生产和生活服务设施组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消费环境的改善、农村内需的启动等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协调城乡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更是农民增加收入不可缺少的基础。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
我国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城乡存在着两套完全不同的公共产品机制,由于农民文化素质比较低,导致民主意识薄弱,制约着农村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然而在GDP不断上升、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耀眼成绩下,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越来越凸显,城市在快速发展,农村发展仍然缓慢。由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落后,导致城乡差距大。
农村基础设施供给总量不足,发展中的中国是农业大国,根据统计到09年,我国农村人口占有全国人口的70%,全国有34301个乡镇,60547个行政村。到08年底,我国还有200多个乡镇、48000多个村庄都没有修通公路,13000个村庄电力没通,4万个村庄没有电话,300多个乡镇没有卫生原,1.3亿农户燃料问题没有解决,甚至60%的县都还没有标准的污水处理厂,还有将近50%的建设村没有通自来水。和城市相比农村地区无论是在教育还是在医疗水平上都远远的落后于城市。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在交通、水电、通讯一家燃料等这么基础设施方面都与城市存在着很到的差异。农村基础设施和居民生产与生活直接相关,是城乡居民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
因为我国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近年来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促进了农民的收入,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在现如今的社会各村必须领会和充分利用中央的扶持政策,坚持中央政府的主导地位,积极协调各方面的资源力量,全面有效的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在我国的中西部农村地区较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而言,国家的固定资产投资要少得多。所以想要减小东中西部地区的差距在目前还是比较的困难,因为西部地区受到严重的资金限制。对于中西部农村的发展政府对政策倾斜和创新融资机制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
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对于落后的农村来说在建设的规划性上比较落后。特别是一些山区县,由于地势特殊,居民居住比较的分散,对于山区的建设也缺乏整体规划,房屋修建、道路河道设施建设都缺乏长远的打算,建筑物排列无序,随意修建房屋,畜牧圈舍大都与房屋相连,缺乏意识等等,这些现象严重的影响着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
在建设上主体单一。农村在建设基础设施的过程当中,由于政府是主要的投资者,所以老百姓就存在着严重的依赖心理,思想不积极,并且各个村集体和村民们在参与修建基础设施的时候都不积极,导致在修建过程中建设力量薄弱。而各村委会的“一事一议”机制并没有得到充分有利的运用,因此在筹集资金修建基础设施的时候资金困难,致使公共的修建存在严重的问题。再加上农村落后的社会经济,使得农民的生活条件本来都不富足,哪里还有多余的钱用来修建基础设施。各村委会对各自的生态、旅游等可以加大经济发展的行业,认识不到位,发展不充分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并且修建村里基础设施外来企业大都不愿投资,因为在边远山区投资风险大资金回笼速度慢,这也是建设资金缺乏的一个原因。
在农村由于人们思想觉悟不高导致对基础设施建设的破坏严重。项目与项目之间的协调能力不强,就连一些通村工程、饮水工程都要多村多乡联合才能够完成。但是由于各村分散争取国家资金,只看中眼前利益,导致各个项目的人为分裂,在修建中自然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比如在修建通村公路的时候,出现的断头路就是因为各村的分散争取资金造成的。这类问题在农村修建基础设施中并不少见,因为人为的分裂以及区域划分的阻隔,造成的各乡镇、各村、各乡之间难以沟通,所以对基础设施建设自然而然的就造成了严重的人为影响因素。并且在修建基础实施上也会浪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占用不必要占用的土地资源。
在修建起的农村基础设施上,由于村内管理基础设施能力不强,导致损坏严重特别是在公有设施上,国家也缺乏一系列的公有设施保护制度。再就是自然灾害的损坏,由于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工程质量差,在受到自然灾害对基础设施破坏的时候,及时修复欠缺。使得公路、水电线等等破坏相当严重,需要连年重建,这样就会浪费大量的人力和国家资金。 3.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
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与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存在着很大的关系,而当地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主要是取决于农村基础设施存量。农村基础建设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推进和开展。首先要利用政府的政策作为引导,创造一个和谐的融资环境促进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投资期限长、盈利能力差、投资风险大等不利条件所以是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的。在财政上当地农村想要吸引非财政资金进入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领域,但是由于农村基础设施的独特性质,使得非财政资金融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比较的困难,所以要吸引非财政资金的融入就必须要有吸引力的财税优惠政策以及和谐的融资环境作为前提。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必须建立完善的农村基础设施项目融资法律法规体系,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项目投资者的财税优惠力度,以及建立和完善政府担保机制,还要完善政府基础设施项目融资中的监督和管理职能。
‘贰’ 小城镇基础设施落后主要在哪些方面
小城镇道路与交通规划,给水、排水、供电、燃气、供热、通信、环卫、防灾等工程规划所包含的负荷预测、设施布局、管阿布置、技术规定
(1)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环境基础设施投入不足,融资水平不高。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投资强度大、偿还周期长等特点。西部地区是我国主要的经济落后区,地方财力有限,主要依靠中央政府财政支持。同时居民收入较低,对于环境基础设施运行费用的承受能力有限,导致投资和运行成本难于回收,很多企业不愿投资于西部小城镇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再加上西部小城镇在融资方式、融资渠道以及资金运作等方面的能力严重不足,导致很多融资机会的丧失。
(2)自然条件恶劣,建设难度大。西部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大部分为高原寒冷地区、地形高差大,地质条件复杂,交通不便等客观条件,造成西部地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所需投资较东部平原地区昂贵。例如东部地区污水处理投资平均在1 500元/(m3/d)左右,而三峡库区的污水处理投资平均在2 500元/(m3/d)以上。
(3)缺乏经济适用技术。随着中国对环境污染治理的重视,污水处理技术突飞猛进。在中国东部地区,许多城镇建设了污水处理厂,很多工艺都得到了运用,并取得了良好的运行效果,东部地区在污水处理技术研发、工程设计、施工建设和运行管理等方面积累较丰富的经验,这些技术和经验非常值得西部地区学习。但是西部小城镇由于自身经济实力不足,能力水平有限,自然条件恶劣等因素决定了不能照搬东部的成熟技术。西部小城镇必须针对自身条件,研发、集成和优化一批适合西部小城镇经济能力、管理能力、运行能力的经济适用技术。
(4)能力建设水平低。西部地区人口中受高中及以上教育水平者只占12.9%,受初中以下教育水平的占73.3%,受小学及小学以下教育水平者比例高达46%,西部文盲率为11.6%。具有高等文化程度人口比重低和文盲率高的特点[10]。这种受教育比例远不能满足现代经济对劳动者知识技能的需要,现实中也表现为高层次专业人员和劳动熟练工人严重缺乏,影响了西部经济发展。
(5)市场化机制未建立。西部地区多数小城镇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营、管理,大多还主要是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政企不分,法规不健全,经营性亏损的状况十分突出,生产效率低下,成为了制约环境基础设施发展的重要障碍。
‘叁’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哪些不完善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一直在增加,速度在提升,建设内容在不断拓展丰富,成绩比较显着,但是由于原来的起点低、底子薄,当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仍然存在很大差距,远景设计研究院认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农业基础设施投资效率低下
2、农业基础设施脆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
3、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经济现代化的发展要求
4、农业基础设施技术水平低
5、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而针对古镇开发的所需要考虑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交通、环境净化吧。
‘肆’ 村庄发展和建设有哪些困难
当前村(社区)主要存在以下工作负担和困难:
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许多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缺乏公共设施和设备,如路灯、自来水、电力等。并且现有的基础设施如果得不到及时维护,也会影响村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
人口老龄化和社会转型:许多村庄的人口老龄化严重,青壮年外出打工,照顾老人和儿童的责任落在少数人身上。同时,社会转型加速,传统娱乐方式不再适应年轻人的需求,更多的村庄需要重新定义自己的文化生态。
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村庄经济主要依靠农业,但农业收益较低,导致许多年轻人核扒离开农村到城市就业。为了村庄的发展,需要积极发展现代化农业以及支持其他产业的发展。
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政府应该加大对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维袜早护的投入,为村民提供更好的公共设施和服务。
支持村庄的文化生态建设:政府应通过建设或改造公共场所、举办文化活动等方式,为村民提供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满足村民的文化需求。
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的政策扶持,推动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同时也应支持其他产业的发展,帮助村民增加收入来源。
加强社会建设:政府应该加强社会建设,鼓励和支持年轻人回乡创业,培养和支持村庄自己的企业,分配更多的资源和经济支持,创造更好的告氏雀商业环境,带动村庄和周边地区的发展。
建立志愿者和社区组织:政府应该鼓励村民成立志愿者组织、社区管理组织等,在村庄中建立完善的组织体系,以更好地维护村庄的发展和社区的安全。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意见和建议:
‘伍’ 城乡对比三农领域有哪些短板
城乡对比三农领域有哪些短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突出的短板在“三农”。农村基础设施不足、公共服务落后是农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民生问题,也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最直观的体现。文件对标对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提出了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8个方面的短板。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方面,主要是推动“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提质扩面,在完成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硬化路和通客车任务基础上,有序推进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组)等通硬化路建设,支持村内道路建设和改造。农村供水保障方面,重点是全面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任务,有条件的地区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方面,重点是分类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梯次推进生活污水治理,广泛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任务,干干净净迎小康。
农村教育方面,硬件上,加强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统筹小规模学校布局,改善农村办学条件。软件上,加强乡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落实教师管理、工资待遇、职称评定、住房保障等政策。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方面,在建好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消除医疗服务空白点的同时,重点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简化乡村医生招聘程序,支持高校医学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乡村工作,乡镇卫生院优先聘用符合条件的村医。
此外,农村社会保障方面,主要是适当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和个人缴费标准,加强农村低保对象动态精准管理,合理提高社会救助水平,发展互助式养老等。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方面,主要是扩大乡村文化惠民工程覆盖面、鼓励送文化下乡、实施乡村文化人才培养工程等。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方面,主要是做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农药化肥减量、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常年禁捕、黑土地保护、农村水系综合整治等。
需要强调的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补短板任务,重点是针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不是完成现代化的短板。因此,补短板必须坚持从农村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尊重农民意愿,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把当务之急的事一件一件解决好,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防止政策执行简单化和“一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