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医药上的经典方、基础方、经验方怎么区分啊
经方或是叫经典方,是出自我国古代典籍上的方子.如四物汤,小柴胡汤等.
基础方就是以一个方子固定不变,而为了应对各种变症,在这个基础方的基础上加减变化的方子.
经验方是个人常用的有效方.因是个人经验,所以叫经验方.
‘贰’ 方药的基本知识
方剂是理、法、方、药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在辩证方法基础上选药配伍组成的,所以,首先要理解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才能准确而缜密的遣药用方。
从祖国医学的形成和发展来看,治法是在积累了相当医疗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是后于方药的一种理论。但是当治法已由经验总结上升为理论之后,就成为指导遣药组方和运用成方的指导原则。例如一个感冒病人,经过四诊合参,审证求因,确定为外感风寒表实证时,根据表证当用汗法,寒者热之的原则,决定用辛温解表法治疗,并且按法选用相应的有效成方,或自行选药组成辛温解表剂,如法煎服,便能汗出表解,邪去人安。否则,治法与辩证不符,组方与治法脱节,必然治疗无效,甚至反使病情恶化。,由此可见,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所以我们常说“方以药成”,却又首先是“方从法出,法随证之”,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为用,密不可分的。 方剂的组成不是单纯药物的堆积,而是有一定的原则和规律。古人用“君、臣、佐、使”四个部分加以概括,用以说明药物配伍的主从关系。一个疗效确实的方剂,必须是针对性强,组方严谨、方义明确、重点突出、少而精悍。现将“君、臣、佐、使”的含义分述如下:
1.君药是针对病因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一般效力较强,药量较大。
2.臣药是指方中能够协助和加强主药作用的药物。
3.佐药是指方中另一种性质的辅药。它又分:
(1)正佐:协助主药治疗兼证。
(2)反佐:对主药起抑制作用,减轻或消除主药的副作用。
4.使药有两种意义
(1)引经药,既能引方中诸药至病所的药物。
(2)调和药,既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
例如一病人恶寒发热、无汗而喘、头痛、脉浮紧。其辩证是风寒表实证。择用麻黄汤治疗,方中之麻黄,辛温,发汗解表,以除其病因(风寒)而治主证为主药;桂枝,辛甘温,温经解肌,协助麻黄增强发汗解表之功,为辅药;杏仁,甘苦温,助麻黄宣肺平喘,以治咳喘之兼证为佐药;甘草,甘温,调和诸药为使药。
简单的方剂,除了主药外,其它成分不一定都具备。如芍药甘草汤,只有主、辅药;左金丸,只有主药黄连和佐药吴茱萸;独参汤,只有主药人参,复杂的方剂主药可有两味或两味以上,辅、佐、使药也可有两味或多味。 剂型是根据临床使用中草药治疗各种疾病的需要,将药物制成一定大小或不同形的制剂,中草药剂型很多,并随着中西医结合的不断发展,中草药的剂型日益增多,传统的剂型在质量上、工艺上也有很多改革,现将常用剂型介绍如下:
1.汤剂把药物配齐后,用水或黄酒,或水酒各半浸泡后,再煎煮一定时间,然后去渣取汁,称为汤剂,一般作内服用,如麻黄汤、归脾汤等。汤剂优点是吸收快,疗效快,而且便于加减使用,能较全面地照顾到每一个病人或各种病证的特殊性,是中医临床最广泛使用的一种剂型。
2.散剂是将药物研碎,成为均匀混合的干燥粉末,有内服与外用两种。内服散剂末细量少者,可直接冲服,如七厘散;亦有粗末,临用时加水煮沸取汁服的,如香苏散。外用散剂一般作外敷、掺散疮面,或患病部位,如生肌散、金黄散;亦有作点眼、吹喉外用的,如冰硼散。散剂有制作简便,便于服用携带,吸收较快,节省药材,不易变质等优点。
3.丸剂是将药物研成细末,以蜜、水或米糊、面糊、酒、醋、药汁等作为赋型剂制成的圆形固体剂型。丸剂吸收缓慢,药力持久,而且体积小,服用、携带、贮存都比较方便,也是一种常用的剂型。一般适用于慢性、虚弱性疾病,如归脾丸、人参养荣丸等;亦有用于急症,如安宫牛黄丸、苏合香丸等。临床常用的丸剂有蜜丸、水丸、糊丸、浓缩丸等数种。
4.片剂将中药加工或提练后与辅料混合,压制成圆片状剂型。片剂用量准确,体积小。味很苦的,具恶臭的药物经压片后再包糖衣,使之易于吞服;如需在肠道中起作用或遇胃酸易被破坏的药物,则可包肠溶片,使之在肠道中崩解。片剂应用较广,如银翘解毒片、桑菊感冒片等。
5.冲剂是将中药提练成稠膏,加入部分药粉或糖粉制成颗粒散剂干燥而成。用开水冲服,甚为方便。由于含糖较多,小儿易于接受。
6.膏剂将药物煎煮取汁浓缩成半固体叫膏剂。有内服及外用两种,内服的如雪梨膏等;外用的如风湿膏、狗皮膏药等。
7.丹剂一般是指含有汞,硫磺等矿物,经过加热升华提练而成的一种化合制剂。具有剂量小、作用大、含矿物质之特点。此剂多外用,如红升丹、白降丹等。此外,习惯上把某些较贵重的药品或有特殊功效的药物剂型叫作丹,如至宝丹、紫雪丹等。所以,丹剂并非是一种固定的剂型。
8.针剂是根据中草药有效成分不同,用不同方法提取、精制配成灭菌溶液供皮下、穴位、肌肉、静脉等注射用的一种剂型。具有作用迅速等优点。故对急症或口服药有困难患者尤为适宜。针剂是今后需大力研制的一种剂型,以适应中医急症之需要。
9.酒剂俗称药酒。是将药物浸泡入酒中,经过一时间后,去渣取汁供内服或外用。 中药煎服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其疗效,因此,必须了解中药的煎服方法。
1.煎药方法
(1)煎药器具;以砂锅、搪瓷皿为好,忌用铁器,以免发生化学反应。
(2)煎药用水量;根据药物体积而定,一般以水浸过药面为度。
(3)注意事项
①煎药之前,将药用冷水浸泡一段时间,使药物充分湿润,以便有效成分易于煎出。
②一般药物均可同煎。煮沸后即改为文火。再煎15-20分钟。煎药时防止药汁外溢及过快熬干。煎药时不宜频频打开锅盖,以尽量减少易挥发成分的丢失。如为味厚的滋补药品,如熟地、首乌等,煎煮时间宜稍长,使有效成分更多地被煎出;清热、解表、芳香类药物煎时宜稍短。以免有效成分损失或药性改变。
③有些药物煎法特殊(处方必须注明),现介绍如下:
先煎:贝壳类、矿石类药物,因质坚而难煎出味,应打碎先煎,煮沸10-20分钟后,再下其它药。如龟板、鳖甲、代赭石、石决明、生牡蛎、生龙骨、生石膏等;芦根、茅根、夏枯草、竹茹等,宜先煎取汁,用其汁代水煎其它药。
后下:气味芳香的药,借其挥发油取效的,宜在一般药物即将煎好时下,煎四、五分钟即可,以防其有效成分走散。如薄荷、砂仁等。
包煎:为防止煎后药混浊或减少对消化道、咽喉的不良刺激,要用薄布将药包好,再放入内煎煮。如赤石脂、滑石、旋复花等。
另炖或另煎;某些贵重药,以保存其有效成分,可另炖或另煎。如人参(隔水炖3小时);羚羊角、犀角切成薄片另煎2小时取汁服,或水磨汁或成细末调服。
溶化(烊化):胶质、粘性大的药物,如阿胶、鹿角胶、蜂蜜、饴糖等,应先单独加温溶化,再加入去渣之药液中微煮或趁热拌搅,使之溶化,以免同煎时粘锅煮焦,影响药效。
冲服:散剂、丹剂、小丸、自然药汁、芳香或贵重药物,以冲服为宜。如牛黄、麝香、沉香末、肉桂末、田三七、紫雪丹、六神丸等。
2.服药方法
(1)服药次数汤剂,一般每日一剂,煎两次取汁,分2-3次服。病情重或老年、儿童酌情增减。
(2)服药时间饮前约1小时服为宜;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宜饭后服;滋补药宜空腹服;安神药宜睡前服;急病不拘时间服;慢性病应定时服。
(3)服药温度以温服为宜。但热证者可冷服;寒证者可热服;发汗药宜趁热顿服,服后加盖衣被,以利发汗;服药易吐者,可先服姜汁,再服药。不能口服者,可鼻饲或灌肠。
‘叁’ 中医基础是什么
中医基础理论上就是指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是所有中医学院校学生必学科目之一。
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也是阐释和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是研究和学习中医学其他各门课程的基础。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阴阳、五行学说)、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等。
其目录如下:
绪论
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一)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
(二)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特性
(三)中医学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四)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三)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整体观念
(二)辨证论治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一)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二)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
(三)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 精气学说
一、古代哲学精与气的基本概念
(一)精的基本概念
(二)气的基本概念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二)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对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
(二)对中医学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
第二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概念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二)事物的阴阳属性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阴阳对立制约
(二)阴阳互根互用
(三)阴阳交感与互藏
(四)阴阳消长
(五)阴阳转化
(六)阴阳自和与平衡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二)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
(三)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五)用于疾病的防治
第三节 五行学说
一、五行的概念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二)五行特性
(三)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五行相生与相克
(二)五行制化与胜复
(三)五行相乘与相侮
(四)五行的母子相及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二)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三)指导疾病的诊断
(四)指导疾病的治疗
第四节 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一、注重宏观观察
二、注重整体研究
三、擅长哲学思维
(一)中和思维
(二)类比思维
四、强调功能联系
附:研究进展
第二章 藏象
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论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
(一)古代解剖学的认识
(二)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
(三)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
(四)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
(一)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
(二)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四、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五、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体系概述
(一)五脏精气阴阳的涵义
(二)五脏精气阴阳的关系
第二节 五脏
一、心
(一)主要生理功能
(二)生理特性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附:心包络
二、 肺
(一)主要生理功能
(二)生理特性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三、 脾
(一)主要生理功能
(二)生理特性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四、肝
(一)主要生理功能
(二)生理特性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五、肾
(一)主要生理功能
(二)生理特性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附:命门
第三节 六腑
一、胆
(一)主要生理功能
(二)为奇恒之腑
二、胃
(一)主要生理功能
(二)生理特性
三、小肠
四、大肠
五、膀胱
六、三焦
(一)六腑之三焦
(二)部位之三焦
第四节 奇恒之腑
一、脑
(一)主要生理功能
(二)与脏腑精气的关系
二、女子胞
(一)主要生理功能
(二)与脏腑经脉的关系
附:精室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一)心与肺
(二)心与脾
(三)心与肝
(四)心与肾
(五)肺与脾
(六)肺与肝
(七)肺与肾
(八)肝与脾
(九)肝与肾
(十)脾与肾
二、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一)心与小肠
(二)肺与大肠
(三)脾与胃
(四)肝与胆
(五)肾与膀胱
四、五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
(一)五脏与女子胞
(二)五脏与脑
(三)五脏与脉
(四)五脏与骨、髓
附:研究进展
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神
第一节 精
一、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
二、人体之精的代谢
(一)精的生成
(二)精的贮藏与施泄
三、人体之精的功能
(一)繁衍生命
(二)濡养
(三)化血
(四)化气
(五)化神
四、人体之精的分类
(一)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
(二)脏腑之精
(三)生殖之精
第二节 气
一、人体之气的基本概念
二、人体之气的生成
(一)生成之源
(二)相关脏腑功能
三、人体之气的运动与气化
(一)气的运动
(二)气化
(三)气机与气化的关系
四、人体之气的功能
(一)推动与调控作用
(二)温煦与凉润作用
(三)防御作用
(四)固摄作用
(五)中介作用
五、人体之气的分类
(一)一身之气
(二)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三)脏腑之气、经络之气
第三节 血
一、血的基本概念
二、血的生成
(一)化生之源
(二)相关脏腑功能
三、血的运行
(一)影响血液运行的因素
(二)相关脏腑功能
四、血的功能
(一)濡养
(二)化神
第四节 津液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
二、津液的代谢
(一)津液的生成
(二)津液的输布
(三)津液的排泄
三、津液的功能
(一)滋润濡养
(二)充养血脉
第五节 神
一、神的基本概念
二、神的生成
(一)精气血津液为化神之源
(二)脏腑精气对外界环境的应答
三、神的作用
(一)调节精气血津液的代谢
(二)调节脏腑的生理功能
(三)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
第六节 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一、气与血的关系
(一)气为血之帅
(二)血为气之母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
(一)气能生津
(二)气能行津
(三)气能摄津
(四)津能生气
(五)津能载气
三、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一)精血同源
(二)津血同源
四、精气神之间的关系
(一)气能生精摄精
(二)精能化气
(三)精气化神
(四)神驭精气
附:研究进展
第四章 经络
第一节 经络学说概述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
二、经络学说的形成
三、经络系统的组成
(一)经脉
(二)络脉
(三)连属部分
第二节 十二经脉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
(一)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
(二)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三、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一)头面部的分布
(二)四肢部的分布
(三)躯干部的分布
四、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五、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六、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一)手太阴肺经
(二)手阳明大肠经
(三)足阳明胃经
(四)足太阴脾经
(五)手少阴心经
(六)手太阳小肠经
(七)足太阳膀胱经
(八)足少阴肾经
(九)手厥阴心包经
(十)手少阳三焦经
(十一)足少阳胆经
(十二)足厥阴肝经
第三节 奇经八脉
一、奇经八脉的主要功能
(一)密切十二经脉的联系
(二)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
(三)与某些脏腑关系密切
二、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和基本功能
(一)督脉
(二)任脉
(三)冲脉
(四)带脉
(五)阴跷脉和阳跷脉
(六)阴维脉和阳维脉
第四节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一、经别
(一)生理功能
(二)循行部位
二、别络
(一)生理功能
(二)循行部位
三、经筋
(一)生理功能
(二)循行部位
四、皮部
第五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
(一)沟通联系作用
(二)运输渗灌作用
(三)感应传导作用
(四)调节作用
二、经络学说的应用
(一)阐释病理变化
(二)指导疾病的诊断
(三)指导疾病的治疗
附:研究进展
第五章 体质
第一节 体质学说概述
一、体质的概念
(一)体质的基本概念
(二)体质的构成
(三)体质的标志
(四)体质的特点
二、体质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节 体质的生理学基础
一、体质与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二、影响体质的因素
(一)先天禀赋
(二)年龄因素
(三)性别差异
(四)饮食因素
(五)劳逸所伤
(六)情志因素
(七)地理因素
(八)疾病针药及其他因素
第三节 体质的分类
一、体质的分类方法
二、常用体质分类及其特征
(一)阴阳平和质
(二)偏阳质
(三)偏阴质
第四节 体质学说的应用
一、说明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
二、阐释发病原理
三、解释病理变化
四、指导辨证
五、指导治疗
(一)区别体质特征而施治
(二)根据体质特征注意针药宜忌
(三)兼顾体质特征重视善后处理
六、指导养生
附:研究进展
第六章 病因
第一节 六淫
一、六淫的概念及共同致病特点
(一)六淫的基本概念
(二)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
二、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一)风邪
(二)寒邪
(三)湿邪
(四)燥邪
(五)火(热)邪
(六)暑邪
第二节 疠气
一、疠气的基本概念
二、疠气的致病特点
(一)发病急骤,病情重笃
(二)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三)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三、影响疠气产生的因素
第三节 七情内伤
一、七情的基本概念
二、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
三、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一)直接伤及内脏
(二)影响脏腑气机
(三)多发为情志病证
(四)七情变化影响病情
第四节 饮食失宜
一、饮食不节
(一)过饥
(二)过饱
二、饮食不洁
三、饮食偏嗜
(一)寒热偏嗜
(二)五味偏嗜
(三)食类偏嗜
第五节 劳逸失度
一、过劳
(一)劳力过度
(二)劳神过度
(三)房劳过度
二、过逸
第六节 病理产物
一、痰饮
(一)痰饮的形成
(二)痰饮的致病特点
二、瘀血
(一)瘀血的形成
(二)瘀血的致病特点
(三)瘀血致病的病症特点
三、结石
(一)结石的形成
(二)结石的致病特点
第七节 其他病因
一、外伤
(一)外力损伤
(二)烧烫伤
(三)冻伤
(四)虫兽所伤
二、诸虫
(一)蛔虫
(二)蛲虫
(三)绦虫
(四)钩虫
(五)血吸虫
三、药邪
(一)药邪的形成
(二)药邪的致病特点
四、医过
(一)医过的形成
(二)医过的致病特点
五、先天因素
(一)胎弱
(二)胎毒
附:研究进展
第七章 发病
第一节 发病原理
一、发病的基本原理
(一)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
(二)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三)邪正相搏的胜负,决定发病与不发病
二、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一)环境与发病
(二)体质与发病
(三)精神状态与发病
第二节 发病类型
一、感邪即发
二、徐发
三、伏而后发
四、继发
五、合病与并病
六、复发
(一)复发的基本特点
(二)复发的主要类型
(三)复发的诱因
附:研究进展
第八章 病机
第一节 基本病机
一、邪正盛衰
(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二、阴阳失调
(一)阴阳偏胜
(二)阴阳偏衰
(三)阴阳互损
(四)阴阳格拒
(五)阴阳亡失
三、精气血的失常
(一)精的失常
(二)气的失常
(三)血的失常
(四)精气血关系失调
四、津液代谢失常
(一)津液不足
(二)津液输布排泄障碍
(三)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
五、内生“五邪”
(一)风气内动
(二)寒从中生
(三)湿浊内生
(四)津伤化燥
(五)火热内生
第二节 疾病传变
一、疾病传变的形式
(一)病位传变
(二)病性转化
二、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
(一)体质因素
(二)病邪因素
(三)地域因素和气候因素
(四)生活因素
附:研究进展
第九章 防治原则
第一节 预防
一、未病先防
(一)养生以增强正气
(二)防止病邪侵害
二、既病防变
(一)早期诊治
(二)防止传变
第二节 治则
一、正治与反治
(一)正治
(二)反治
二、治标与治本
(一)缓则治本
(二)急则治标
(三)标本兼治
三、扶正与祛邪
(一)扶正祛邪的概念
(二)扶正祛邪的运用
四、调整阴阳
(一)损其有余
(二)补其不足
五、调理精气血津液
(一)调精
(二)调气
(三)调血
(四)调津液
(五)调理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六、三因制宜
(一)因时制宜
(二)因地制宜
(三)因人制宜
附:研究进展
附1 关键名词术语
附2 主要参考书目
附3 主要参考古籍书目
‘肆’ 中医入门之方药基本知识
中医入门必备之方药基本知识
方和药是中医两种最重要的要素。你对中医的方药了解吗?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关于方药的疾病知识,欢迎阅读。
一、君臣佐使
多种药物配成的处方,称做方剂。方剂的组成有一定的法度,称做方制。所以,方剂是用单味药物治疗的进一步发展。它的特点是:具有综合作用,治疗范围较广,并能调和药物的毒性,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
方剂的组成,分君、臣、佐、使四项。一般处方用药多在四种以上,均按这四项配伍,即使少于四种药或多至几十种,也不能离此法则。否别漫无纪律,方向不明,前人所用有药无方。
1.君:君是一方的主药,针对一病的主因、主症能起主要作用的药物,即《内经》所说:主病之谓君。君药不一定一方只有一个,也不一定猛烈的药才能当君药,主要是看具体情况和需要来决定的。
李东垣曾说:假如治风,则用防风为君;治寒,则用附子为君;治湿,则用防己为君;清上焦,则用黄连为君;清中焦,则用黄芩为君。依此类推,即使是比较性味薄弱的药物,如桑叶、菊花、陈皮、竹茹等,都有作为君药的资格。
2.臣:《内经》上说:佐君之谓臣。臣是指协助和加强君药效能的药物,如麻黄汤中的桂枝就是帮助麻黄发汗解表的,所以它在麻黄汤中是臣药。臣药在一个方剂内,不限定只有一味,一种君药可以有几种臣药;如果一方中有两个君药,还能用较多的臣药来配伍。
3.佐:臣之下称做佐,佐药就是接近于臣药的一种配伍药。除了与臣药一样协助君药的作用,还能协助君药解除某些次要症状。
例如,麻黄汤用杏仁为佐,其作用就是宣肺、平咳,帮助君药解除麻黄汤证的次要症状。另一方面,假使君药有毒性或者药性太偏,也可利用佐药来调和。
4.使:从“使”字的意义来看,使药是一方内比较最次要的药物。《内经》说:应臣之为使。可知使药是臣药的一种辅助药。在临证上一般把使药理解为引经药,引经药的意思是将药力引到发病场所,所以也叫引药,俗称药引子。
君、臣、佐、使等字面虽含有封建意味,但实质上是用来代表主要药和协助药,以说明方剂的组织形式。几千年来,中医在方剂的配合方面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无论经方和时方都是遵守这个原则制定的。
在这里顺便谈一谈“经方”和“时方”的问题。中医从单味药的使用发展到方剂,这是很早以前的事。《内经》里就有乌贼骨、茹藘和雀卵组成的血枯方,制半夏和秫米组成的失眠方,泽泻、白术和麋衔组成的酒风方等。到张仲景博采众方撰述《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剂更为完备。后人重视其着作尊为经典,并称其方为经方,把后来方剂叫做时方。我们认为经方的疗效是肯定了的.,但时方的价值也是不可否认的。时方的形成,也是中医学术不断发展的例证之一。同样的理由,上面说过的六经辨证法是以《伤寒论》为主,三焦辨证法是以《温病条辨》为主,一在汉朝,一在清代,不仅没有抵触,而且相得益彰。《温病条辨》的方剂在《伤寒论》的基础上还有不少的发挥和补充。所以,在古为今用的目标下,我们应重视经方,也应重视时方,还要重视现代的有效方剂。
二、七方
方剂在应用上,出于所用药物的种类多少和产生疗效的快慢不同,又分为七类,简称七方,即大方、小方、缓方、急方、奇方、偶方和复方。
1.大方:病邪强盛,非大力不能克制,须用大方,如下法中的大承气汤便是。用大方的时候,应先考虑正气能否胜任,因为大下可以伤阴,大汗可使亡阳,邪虽去而正气随伤,这就失却用大方的意义了。
2.小方:小方和大方是相对的。邪气轻浅的,只要用较轻的方剂,或者根据大方减小其制,这就叫做小方,如下法中的小承气汤便是。
3.缓方:一般慢性、虚弱性病症,不能急切求效,宜用药力缓和的方剂来长期调养,如补法中的四君子汤,即是缓方一类。
4.急方:急方和缓方是相对的。是在病势危急时用来急救的,例如腹泻不止,手足逆冷,脉微欲绝,用四逆汤回阳。急症用急方,不仅药力要专,药量也宜重,故常与大方结合应用。
5.奇方:奇是单数,奇方即专一的意思。如病因只有一个,就用一种君药来治疗主症,以求其药力专一,故叫奇方。但奇方并不等于单味药,亦有臣药、佐药等配合。
6.偶方:偶是双数,含有双方兼顾的意思。如同时有两个病因,需要用两种君药来治疗的,就叫偶方。临证上所说的汗下兼施,或攻补并用,都属偶方一类。
7.复方:复是复杂、重复的意思。凡是病因较多或病情较复杂的就需用复方治疗。如五积散是由麻黄汤、桂枝汤、平胃散和二陈汤等方剂组成,用一方来祛除风、寒、痰、湿以及消痞去积。
另一种是指用此法不效,冉用它法,它法不效,更用另一方法,如《内经》所说:奇之不去则偶之,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去之。所以,在某些情况下,复方也叫重方,不同于一般与单味药相对而言的复方。
七方是方剂组成的法则之一。除此以外,还有从治疗作用来分的。如张景岳曾把方剂分为“八阵”,即补阵、和阵、攻阵、散阵、寒阵、热阵、固阵、因阵。补阵的方剂是用于元气亏损,体质虚弱的病症;和阵的方剂是用来调和病邪的偏胜;攻阵的方剂是用于内实证的;散阵的方剂是用于外感证的;寒阵的方剂是用于热证的;热阵的方剂是用于寒证的;固阵的方剂是用于滑泄不禁症的;因阵的方剂都是因症立方的。目前,一般方剂的分类多照汪昂《医方集解》所分,计分二十二类:
1.补养剂:滋补人体阴阳气血不足,消除一切衰弱病症,如六味地黄丸、四君子汤等。
2.发表剂:疏散外邪,解除表证,如麻黄汤、桂枝汤等。
3.涌吐剂:引邪上越,使其呕吐,如瓜蒂散、参芦散等。
4.攻里剂:以通便导滞,清除肠胃实邪为主,如大承气汤、大陷胸汤等。
5.表里剂:既疏表邪,又除里邪,表里双解法,如大柴胡汤、桂枝加大黄汤等。
6.和解剂:用和解方法来达到祛除病邪为目的,如小柴胡汤、逍遥散等。
7.理气剂:疏理气机,解郁降逆,如四七汤、旋覆代赭汤等。
8.理血剂:和血祛瘀,养营止血,如四物汤、胶艾汤等。
9.祛风剂:通阳散风,滋阴息风,如小续命汤、地黄饮子等。
10.祛寒剂:扶阳温中,祛逐内寒,如真武汤、四逆汤等。
11.清暑剂:清解暑邪,如香薷饮、六一散等。
12.利湿剂:排泄水湿,如五苓散、五皮饮等。
13.润燥剂:滋润津血枯燥,如琼玉膏、消渴方等。
14.泻火剂:清热解毒,如白虎汤、黄连解毒汤等。
15.除痰剂:化痰涤痰,如二陈汤、礞石滚痰丸等。
16.消导剂:消积行气,健运脾胃,如枳术丸、保和丸等。
17.收涩剂:收敛精气,固涩滑脱,如真人养脏汤、金锁固精丸等。
18.杀虫剂:驱除肠寄生虫,如集效丸、化虫丸等。
19.明目剂:专治目疾,如羊肝丸、拨云退翳丸等。
20.痈疡剂:专治外科肿疡、溃疡,如真人活命饮、散肿溃坚汤等。
21.经产剂:专治妇科月经及胎前、产后疾病,如六合汤、达生饮等。
22.救急方:包括急救冻死、溺死及毒虫咬伤等方。
中医的方剂,一般很难分类,原因是一个方剂往往包含多种效能,因而不能把它固定在一个门类内,即使几个方剂的治疗目的一致,但使用上又有很大出入。例如补养剂,不仅用于虚弱证,也能用于其他证候;而且补养一类的方剂也不是任何虚弱证都能适应的。此外,方剂中药物的加减、用量的多少,都能使其性质和作用改变。例如,麻黄汤用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组成,为发汗解表剂;倘把桂枝改为石膏,便为麻杏石甘汤,治肺热气喘;或把桂枝除去不用,便为三拗汤,治伤风感冒、鼻塞咳嗽等症。又如,小承气汤和厚朴三物汤,同样用大黄、枳实、厚朴组成,但小承气汤以大黄为君,厚朴为佐,厚朴的用量比大黄减半;厚朴三物汤以厚朴为君,大黄为佐,厚朴的用量就比大黄加一倍。这样,小承气汤适用于泻热通大便,而厚朴三物汤则是行气除满的方剂了。这说明根据治疗作用的分类,是指其主要作用而言,运用时必须考虑。
三、剂型
方剂有多种剂型,各具不同的性质和不同的效用,常用的有丸、散、膏、丹、酒、汤等几类。
1.丸剂:丸剂俗称丸药,或药丸。将药物研成细粉后,加冷开水或蜜,或米糊、面糊等黏合物做成的圆形体。根据治疗上的要求,丸剂的大小和重量是不一致的,有小如芥子的,有大如弹丸的,也有如绿豆或梧桐子大的。大约大丸每粒重一钱、二钱或三钱,小丸每两二百至四百粒,细小丸每两六百至一千五百粒,极小丸每两五千至一万粒。
丸药入胃,吸收较慢,多用于慢性疾病之须长期服食者,故前人所说“丸者,缓也”,就是这个意思。又,病在下焦亦多用丸,取其吸收慢,到达肠内才发生作用;也有急症、重症采用丸剂的,因可先期制成,取其便捷。
2.散剂:即粉剂,将药物研成细粉。有分研、合研、陆续配研等手续。一般多用合研,但带黏性的药物如乳香、没药、血竭、孩儿茶等,或挥发性强烈的药物如麝香、冰片、樟脑等,或较贵重的药物如犀角、羚羊角、珍珠、熊胆、蟾酥等,均用分研。陆续配研是因处方中含有少量贵重药,或有其他必须分研的药物时用之,法将需要配研的药物分研后,置一种于乳钵内,然后加入等量的其他药粉,研匀以后,再加等量的其他药粉同研,陆续倍量,增加至全部混合均匀为止。
散剂用于内服,药力较丸剂为速;亦用于鼻,或作外敷用。
3.膏剂:将药物用水煎汁,浓缩成稠厚半固体状,挑取适量,用开水冲服。一般制法:药物水浸一夜,煎两次至四次,取汁分次过滤,合并再熬,至不渗纸为度。另外,有用植物油熬炼的,则为外贴用膏药。
膏剂多为滋补类,用于慢性虚弱证,冬季服用的膏滋药亦属这一类。
4.丹剂:丹是用升华或熔合等方法制成的,主要为矿物类药物。也有用一般药物混合制成的,则取“赤心无伪曰丹”的意思。丹的剂型不一,有丸、有散和锭剂等。
用法与丸、散剂相同。
5.酒剂:为药物用白酒作溶剂浸取所得的浸出液,故俗呼药酒。制法分冷浸和热浸两种。冷浸将药物泡在酒内,过一个时期即可服用;热浸是药物和酒密封坛内,隔水用文火缓缓加热,保持低温,经过三至七天,去火放冷。
药酒多用于风湿痹痛,借酒的力量来帮助流通气血,加强舒筋活络的效能。
6.汤剂:即水煎剂,用适当的水煎取药汁,倾出后加水再煎,第一次为头煎,第二次为二煎。一般每剂均煎两次,服法有头、二煎分开服的,也有将头、二煎药汁合并后,再分两次服的。临证上,汤剂应用最广,不仅吸取快、作用强,而且便于随症加减。
丸、散、膏、丹和酒剂,多数属于成药,亦可视病症需要,处方配合。一部分丸、散、膏、丹除单独使用外,也能放在汤剂内包煎,或用药汁冲服。
;‘伍’ 基础方子是什么意思
中医治病讲究《辨证施治》,每种病都分为几个证型,每个证型对应都有一个基本方子,但由于个人体质的不同,同一个证型仍有千差万别,故开方时先开出基本方,在基本方子的基础上,再根据个人差别,略有加减,以完成对证治疗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