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学好中医需要看什么书
问题一:学习中医 应该熟读哪些书籍? 一般来说,中医有2种入门方式,一种是从今读到古,即从简到难,循序渐进,比如现在的(思考中医),或(医学衷中参西录),还有像(医方集解)等等。第二种是从古学到今,即从(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
中医历来视汤头、脉诀、药性赋为启蒙“三件宝”。“汤头”即“方歌”。中医入门书素以清代汪昂的《汤头歌诀》为蓝本,并以《医方集解》辅行。要求“汤头”必须熟背至信手拈来的地步,临床方可应用自如。“脉诀”是指脉学方面的歌诀。现以李时珍《濒湖脉学》流行最广,然李中梓《诊家正眼》似乎更切实用,故云脉必“二李”。当然有精力多读几部更好。诸如:《四诊抉微》、《脉诀汇辨》、《脉理求真》等。《药性赋》是民间流传多年且影响极大的入门读物,浅显易懂,朗朗上口,确实对初学用药可具初步轮廓。
《内经》、《难经》是中医基础的奠基。阴阳五行、脏象经络、诊法治则、五运六气均需从《内经》、《难经》二经中探求。然《内经》中《灵枢》、《素问》各八十一篇,《难经》八十一难,共二百四十余篇,要想快速通读,谈何容易?故初学者可选用明代李中梓的《内经知要》或近贤秦伯未的《内经知要浅解》为读本,部分章句必须熟背。读《黄帝内经》的同时,可以参考清代黄元御的《四圣心源》。这是一本需要反复读,反复琢磨,一直到背诵的书。我认为黄元御是后世真正理解了《黄帝内经》的极少数医家之一,其妙悟岐黄,临证如神。黄元御勤于笔耕,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医学着作,实在是后世苍生之福。同时还可参考张景岳的《类经》、李中梓的《内经知要》以及汪机的《读素问钞》。
《伤寒论》是六经辨证的典范;《金匮要略》辨脏腑经络,是辨治杂病的基础。《温病条辨》系统论述三焦辨证,与《伤寒论》相对而言,使“万病诊法实不出此一纵一横之外”。(《温病条辨?凡例》)。《温热经纬》以《内经》、仲景为经,以叶、薛、陈、余诸家为纬。其中“叶香岩外感温热篇”主要论述卫气营血辨证系统,也应熟背。《神农本草经》是方药学之祖,自然也是必读之书。清代陈修园《神农本草经读》可视为初学者较好的读本。《医学心悟》一般视为入门的启蒙书,它是系统论述“八纲八法”之作,且书中载有很多疗效高、实用性广的方剂,如启膈散、开噤散、半夏白术天麻汤之类,皆临床习用之方。这些医籍的精读,可使中医理论的框架构架起来。故第三步功夫为“构架功”。
中药是临床医生的手中利剑,必要精通。所以学了理论后,紧接着要学《神农本草经》。可以参考黄杰熙评释的《本草三家合注》,唐容川的《本草问答》以及周岩的《本草思辩录》,另外中医大学教育的本科教材《中药学》亦可一参,但当以《神农本草经》的观点为本,勿受后世过多影响。
如果坚持不懈,就可在三年至五年的时间里完成上面的任务,如此就奠定了一个深厚宽广的中医基础,以后再起万丈高楼不过是时日问题了。
问题二:学中医要看哪些书籍? 学中医要看的书籍很多。《濒湖脉学》《药性赋》《药性歌括四百味》《汤头歌诀》《伤寒论》《神农本草经》《温病条辨》这些基本的书最好能熟读成诵。基础课程方剂学、中药学、诊断学、针灸学等;还有就是临床书籍,中医内、外、妇、儿、耳鼻喉等。自学初学,建议先看一下秦伯未的《中医入门》,还有一本是山东中医学报编的《名老中医之路》借鉴一下前人的学医之路,相信会对你很有帮助。
问题三:自学中医学需要循序渐进的看哪些书? 可以从《医学三字经》、《汤头歌诀》等启蒙书入手,先易后难,循序渐进;也可以从《伤寒论》入手,先难后易,高屋建瓴。循序渐进,是培养一般人才的方法,至于唬黄帝内经》,可以先读《内经知要》,掌握其精髓,因为全书涉及的知识过于庞杂,又不能直接用于临床看病,不可读得太早,以免陷了进去,分散精力,迷失方向。我就是先学的汤头歌诀
问题四:想要学好中医看哪本书 中医四大经典,特别是《黄帝内经》必看,是中医基础理论,不过是文言文,有些基础才比较能看懂,建议你看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的《中医基础理论》,这是中医院校的中医理论基础教材,很好的一本书,如果你实在很喜欢中医,也可以报考中医院校,现在或者将来。
参考:ke./...1oS3IK
问题五:想自学中医的把脉,应该看哪些书或者资料 我有书你要那方面?好学的三四年,我自学三年莫脉的一点体会而且四百味,二十八样脉背熟了
问题六:初学中医入门该看什么书? 初学中医看中医基础理论,如果是自学请不要从基础理论开始,因为它是一个理论,是中医各方面的总结和归纳,没有毅力或压力是没法把理论看完的。
中医的理、法、方、药,最具体的是药,从中药学入手伐最具体最方便的。
❷ 中医学入门书籍推荐
有机会再学学西医的一些知识,互相应证。比如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 等等。
❸ 初学中医应该先看什么书好啊
中医书籍
这些中医书籍均出自图中左上角
其它中医书籍推荐:
││灵枢经脉翼.pdf
││素问灵枢类纂约注.pdf
││黄帝内经 (唐)王冰.pdf
││黄帝内经 灵枢经.pdf
││黄帝内经 素问 五运六气 七篇和遗篇二篇.pdf
││黄帝内经 素问 五运六气 原文.pdf
││黄帝内经 素问 五运六气 应用分表.pdf
││黄帝内经 素问 五运六气 总论总表.pdf
││黄帝内经 素问.pdf
││黄帝内经1000问(叶学益).pdf
││黄帝内经专题研究(王琦).pdf
││黄帝内经临证指要(刘柄凡).pdf
││黄帝内经使用手册(高清版).pdf
││黄帝内经太素校注(上).pdf
││黄帝内经太素校注(下).pdf
││黄帝内经太素语译 李克光 郑孝昌主编 2005.pdf
││黄帝内经导读 傅维康吴鸿洲.pdf
││黄帝内经概论 温热论新编 金寿山龙伯坚.pdf
││黄帝内经灵枢校注语译(扫描版).pdf
││黄帝内经灵枢校注语译(郭蔼春).pdf
│ 金匮肾气丸(难病奇方系列丛书).pdf
│ 金匮要略三步释(刘读文).pdf
│ 金匮要略临床新解(张笑平).pdf
│ 金匮要略临床研究(王占玺).pdf
│ 金匮要略今释.PDF
│ 金匮要略参新释 卢景明.pdf
│ 金匮要略增补师承课堂实录.pdf
│ 金匮要略广注校诠 宋收功刘渡舟.pdf
│ 金匮要略心典.pdf
│ 金匮要略指难.pdf
难经临床学习参考.pdf
│ 难经本义.pdf
│ 难经校注.pdf
│ 难经校注.pdf
│ 难经正义.pdf
│ 难经正义(清)叶霖.pdf
│ 难经汇注笺正.pdf
│ 难经注疏(日本)名古屋玄医.pdf
│ 难经白话解(陈璧琉).pdf
│ 难经经释·难经经释补正).pdf
│ 难经解难校译).pdf
│ 难经语译.pdf
│ 难经语译.pdf
│ 难经集注.pdf│
金匮要略教程.乔模.扫描版.pdf
│ 金匮要略教程.pdf
│ 金匮要略方药新解(高清版).pdf
│ 金匮要略易解.pdf
│ 金匮要略校注 何任主编 范永升等编写 1990.pdf
│ 金匮要略校注.pdf
│ 金匮要略校注.pdf
│ 金匮要略注释.pdf
│ 金匮要略浅述.pdf
│ 金匮要略浅释.pdf
│ 金匮要略现代研究文摘.pdf
│ 金匮要略理论与实践.pdf
│ 金匮要略类编).pdf
│ 金匮要略讲座资料选编.pdf
│ 金匮要略讲解.pdf
│ 金匮要略论注.pdf
│ 金匮要略语译.pdf
│ 金匮要略语释).pdf
││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 明· .pdf
││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pdf
││黄帝内经灵枢白话解(高清版).pdf
││黄帝内经灵枢经(任廷革).pdf
││黄帝内经灵枢译释.pdf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清)张志聪.pdf
││黄帝内经研究大成(上、中、下)(高清版).pdf
││黄帝内经类析(梁运通).pdf
││黄帝内经素问 运气七篇讲解(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pdf
││《伤寒总病论》释评.pdf
││《伤寒杂病论》汤方现代研究及应.pdf
││《伤寒论》中三阴病之我见.pdf
││《伤寒论》中三阴病之我见).pdf
││《伤寒论》师承课堂实录【影印版】.pdf
││《伤寒论》师承课堂实录.pdf
││《伤寒论》方证辨析与应用.pdf
││《伤寒论》.pdf
││《伤寒论》疑难解读-李心机.pdf
││《伤寒论》脉法研究.pdf
││《伤寒论》解读与临床运用.pdf
││《伤寒论》词语解释.pdf
││《伤寒论条辨》明·方有执编着.pdf
││《伤寒论研究》与《临证演讲录》.pdf
││《伤寒论研究》与《临证演讲录》.pdf
❹ 中医入门哪本书好
然后《医学知三字经》诵读,看一看诊断学的《脉诀》与《医宗金道鉴·四诊心法要诀》。最后开始看内科的《伤寒论》。
先由浅入深看回比较好,刚开始可以看简单易懂的,比如《药性赋》、《汤头歌》等,慢慢的在读有难度的答,中医博大精深,自学还是很有难度的。
其实实践是一直伴随在学习中的,学了脉学,就多去把脉,看到家人有不舒容服,就试着用中医去分析下,这样很有助于加深理解和记忆。学终究是要用来使用,多去医院和着老师傅多看看,多学学。
❺ 零基础自学中医看什么书
零基础学中医可以看: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针灸学等书。
1、《中医基础理论》
本书主要介绍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结合作者多年的教学、命题及阅卷经验编写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