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述制度基础审计的基本流程的主要环节
制度基础审计的基本程序包括调查了解、初步评价、符合性测试、实质性测试和评价总结五个步骤。
2.1调查了解
制度基础审计一般是以被审计单位存在内部控制制度为前提的。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现状进行较为全面的综合了解之后,方可做出是否进行较深入的调查。调查的方法主要有观察、询问和检测三种方法。在调查完成以后,以文字表述为主,辅以内控制度调查表和内控作业流程图,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现状进行较为准确和全面的描述。
2.2初步评价
为了对被审计单位的内控制度进行初步评价,首先要对适用于该单位的内控制度的规范模型进行设定,设定的依据是内控的各项原则、该单位的经济业务结构及行业和单位的具体特征。然后将调查了解所得的实际内控情况与规范模型进行比较,分析现状与模型之间在控制范围、控制路径、一般控制点和关键控制点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从而对其内控制度的健全性和合规性做出初步的综合评判。初步评价的目的在于确定针对被审计单位的内控现状有无必要对其全部或部分进行符合性测试。
2.3符合性测试
符合性测试是指审计人员对初步调查了解中已确定其存在且认为有必要进行测试的那部分内部控制制度所进行的实效程度的一种检测。在测试中对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的落实情况逐一加以检验,然后做出符合、不符合以及符合程度好、较好、一般、较差等的评价。
符合性测试的路径一般有两种选择:横向型测试,即对业务流转范围较大,且各业务间关联性较强的单位,可按业务流转路径来检测各一般控制点和关键控制点的符合情况,这种方法对一般的工商企业单位较为适用;而对于业务点比较分散,工作职能与社会公众联系很紧密,更强调各个职能部门的制度及人员的岗位责任的单位,如行政事业单位,一般可采用纵向型的测试,即可以职能部门为单元进行内部控制制度的符合性测试。
2.4实质性测试
实质性测试是在符合性测试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是按照内控制度符合程度的强弱,抽取不同的样本量,然后根据样本测试结果推断、测定总体的差错率和抽样结果的可信任程度及评估对其实施审计所存在的风险程度。就测试对象而言,实质性测试范围应在符合性测试范围之内,测试路径与前期符合性测试所采用的路径相同。实质性测试的重点是内控制度中的关键控制点以及内控制度符合性较弱的一般控制点。
2.5评价总结
在完成了以上测试步骤以后,根据测试记录底稿和计算分析底稿,可得出对内部控制制度的综合性评价意见。
2. 审计程序包括那几个程序
审计程序/步骤:
1.取得或编制固定资产及折旧分类汇总表,复核其加计数是否正确,并与明细账、总账和报表有关项目进行核对。
2.实施分析性复核,查找差异原因。
3.监盘或抽盘固定资产
(1)对固定资产进行监盘,取得盘点明细表及重大盘盈盘亏事项的说明。
(2)如未参与定期盘点,索取并检查被审计单位期末固定资产盘点计划及固定资定期盘点明细表。偕同单位有关人员,抽盘部分固定资产项目:①从盘点明细表中选择部分项目,检查是否实际存在。②从固定资产实物中选择部分项目,检查有无固定资产卡片,检查这些资产是否记录在盘点明细表、固定资产明细账中。③检查上述固定资产的所有权证明文件,检查固定资产是否归单位所有。
(3)实地观察固定资产的使用、维护和安全状况。
(4)检查高价易流动固定资产的安全性。
4.抽查固定资产明细账、记账凭证及原始凭证
(1)检查固定资产增加:①检查国家有特殊规定的固定资产购置是否得到相关部门的批准。②检查购置发票和支付凭据上的销售单位名称与合同是否一致。③检查购入的固定资产原值是否按照实际支付的买价或售出单位的账面原价(扣除原安装成本)、包装费、运杂费和安装成本等记账。④检查已经交付使用但尚未办理竣工结算手续的固定资产是否已暂估入账。⑤检查固定资产购置、建造的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的划分是否符合规定。⑥检查固定资产关联交易是否合规,检查资产关联交易价格是否恰当。⑦检查接收捐赠固定资产价值是否按照同类资产的市场价格,或根据所提供的有关凭据记账。接受固定资产时发生的各项费用是否计入固定资产价值。⑧检查盘盈固定资产价值是否按重置完全价值记账。
(2)检查年内资产重估价值变动大的固定资产,取得重估资产清单及评估资料副本:①检查评估单位是否具有评估资格,了解重估的方法和假设,重估的标准数据。②检查有关账户和评估报告文件,检查被重估的资产价值是否与评估结果一致。③检查资产重估的预计目标、范围、基础,是否在原基础上分类 、评估。④检查重估增减价值的计算是否正确,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规定。⑤检查固定资产价值变动是否得到有关部门的核准。
(3)检查本年度减少固定资产会计处理是否正确。① 审查固定资产有无因管理、保管不严发生盘亏、毁损;②审查固定资产报废、出租、担保、出借、对外投资等是否报经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审批,变价收入是否全部入账,有无挪作他用;③对外出租固定资产是否坚持有偿占用原则,取得收益是否按规定入账,有无个人使用的国有资产未交公,改变资产所有权的问题。
5.抽查累计折旧明细账、记账凭证及原始凭证
(1)对照检查前后期折旧方法和折旧率是否一致。检查改变折旧方法和折旧率是否经过有关部门的核准。
(2)检查长期闲置固定资产的折旧是否停止计提。
(3)复算部分项目的本年度折旧,验算折旧计提是否正确。
6.索取固定资产保险协议或保单,检查固定资产的保险是否基于市场价格,其范围、数额是否符合规定。
7.检查固定资产维修费用的核算是否符合规定,大额或不均衡的维修费用是否通过预提费用、待摊费用或递延资产等科目核..
8.检查固定资产的改良支出有无不通过“在建工程”直接记入固定资产。
9.检查租赁固定资产
(1)抽取期末有余额的新增租赁固定资产项目①对照检查长期应付款和融资租赁固定资产的有关证明文件,检查融资租赁固定资产的所有权。②实地观察,检查租赁资产的确存在并且由被审计单位使用。③检查支付凭证上的租赁费和租赁期间与租赁合同上项目是否一致。
(2)检查年末之前结束租赁的固定资产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10.检查固定资产原值、累计折旧和净值(及重估结果)是否已在资产负债表上恰当披露,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是否单独披露。检查会计报表附注是否披露采用的折旧方法、当期固定资产的重大变化和抵押的固定资产等信息。
11.完成固定资产及累计折旧审定表。
3. 什么叫制度基础审计方法
答:一、制度基础审计是指建立在内部控制评价基础上的审计方法。
二、对于内部控制制度完善并且得到一贯遵循的项目,则执行较少的实质性程序;对于内部控制制度存在重大缺陷或者内部控制制度虽然存在但是未能得到一贯遵循的项目,则执行较多的实质性程序。
三、制度基础审计的优点是通过了解和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审计人员可以确定审计重点,合理分配审计人员和时间,以提高审计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