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实现共产主义的根本条件和基础是什么
实现共产主义的根本条件和基础:
1、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制度、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之后,还将逐步实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这一过渡需要经过生产力的充分发展和生产关系的一系列变革,经过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才能实现
2、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产品极大丰富,这是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重要的物质条件。
3、全体人民的共产主义觉悟和道德品质的极大的提高,这是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所必备的精神条件。
(1)街道主义基础是什么扩展阅读:
共产主义社会特征: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解放的实现,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告终,人类从支配自己生产和生活命运的异己力量中解脱出来,不再会对所需具有所有欲,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跃迁,开始自觉创造人类自己历史的真正人的历史。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消灭产生社会不平等的经济根源,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真正实现社会共享,所有人平等享受社会经济权利。
人们摆脱生存竞争的束缚,劳动已经不是谋生的手段,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成为乐生的活动,生产关系不再制约生产力发展。人与自然关系之间的高度和谐,通过尊重自然界的客观发展规律
‘贰’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什么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独立登上历史舞台,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
实践基础:工人运动的实践、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民主浪潮的影响等等
‘叁’ 人道主义概念的核心和基础是什么
人道主义是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想体系,提倡关怀人、爱护人、尊重人,是一种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法国大革命时期又把人道主义的内涵具体化为自由、平等和博爱。人道主义在革命时期起着反对不平等的制度的积极作用。
人道主义源于人道、人文思想。《易传》讲“有 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彖·贲》讲:“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美国前东方学会主席顾立雅考证,中国的人道思想、中国的一部分制度,“通过阿拉伯人在12世纪传到西西里的罗杰二世与英格兰的亨利二世的朝廷”。[1]进而影响了后来整个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童子问易》指出:“《易经》绝对是世界共同的人文原点。”[2]
人道主义一词,由Humanitarianism译述而来。着名慈善公益组织国际君友会王爱君在其《 人道》中有如下记载:人道主义,在文艺上系鼓吹自由思想的主义,原在排斥教会的束缚,以人道取代神道,亦为人文主义的展现,在伦理上则与博爱主义相同,主张超越人种、国家、宗教等所有的差别,承认人人平等的人格,互相尊重,互相扶助,以谋人类全体之安宁幸福为理想的主义。法国哲人孔德(Auguste Comte)所创的人道教(Religion of Humanity),其教义亦与人道主义相通,以仁爱为原理,秩序为基础,增进人类幸福为目的。并主张僧侣不宜有财产与职业,必须舍弃名利,专致力于布施教化,息争弭乱,方足以保障人类的和平与福祉。
中国过去的词汇,虽无人道主义一词,但经传中早已出现人道两字。如《礼记·丧服·小记》云:”亲亲、尊尊、长长,男女有别,人道之大者也。“《周易》云:”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 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中庸》云:“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之一字,有成己成物之义,亦即孟子“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之旨,此等语意,都和西方的人道主义相通。
发展
人道主义(英语:humanitarianism),是重视 人类价值——特别是关心最基本的人的生命、基本生存状况--的思想。关注的是人的幸福,强调人类之间的互助、关爱,与重视人类的价值。相对的,另有重视神类、重视自然类或者重视动物类等的思想主张。
人道主义(英语:humanism)和 人本主义以及 人文主义有密切关系。在西方,人道主义起源于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针对基督教教会统治社会的神道主义而形成的一种思潮。该主义的核心是重视人的幸福。后来也延伸为扶助弱者的慈善精神。
原则
理性价值
即:逻辑和经验是发展知识,检验断言的标准。
自由探索的价值
人道主义反对任何形式的对人的思想进行独裁专制,这些形式包括教会的、政治的、 意识形态的、社会体制的各种有可能对人的思想进行钳制的压迫形式。当然我们也主张对各种差异的容忍,尊重个人表达其信仰的权利,无论这种信仰是多么不入流,不主张用社会的、法律的和制裁的方式对其进行压制。
‘肆’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4)街道主义基础是什么扩展阅读:
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即人的解放学。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十分严整而彻底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形成、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尖锐化的时期,国际无产阶级领袖和革命导师卡尔·亨利希·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创立的思想体系,无产阶级政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
‘伍’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它第一次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仅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指明正确的道路,而且为各门科学的发展提供锐利的武器。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一百多年来,它指导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取得重大胜利,随着社会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历史变迁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867年,马克思发表了《资本论》第一卷,《资本论》是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母本经济理论,是中性经济理论。直接阅读《资本论》,不能够体会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内容,需要对中性经济理论进行改编社会属性,才能够学习解读到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1875年,马克思完成了《对德国工人党纲领的几点意见》写作,这标志着马克思完成了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全部设计与写作。
‘陆’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什么
阶级基础是谈论的某个阶级,对于马克思主义,只能是无产阶级。实践基础当然也是某一对象的实践活动,对于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工人阶级)的实践活动,就是表现为工人罢工和起义的活动。“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就可以同时涵盖了两者。“无产阶级”对应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显着表现是工业罢工和起义的此起彼伏,使政府不得不致力安抚和解决工人阶级问题,因而“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对应实践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