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讲解书法的基本知识
书法入门的基础知识,通常包括:书法的理论知识、书法所需的材料和工具、书法的书写姿势、执笔和用笔等。初学书法,一般从临摹碑帖开始,多选正书(小篆、隶书、楷书)为范本。书法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要持之以恒,在实践中慢慢体会。
一、书法的基础理论
1、书法的学习可以分为理论学习和实践(临习)学习两个方面。理论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正确的理论往往揭示着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的书法理论则是成功书法学习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2、所谓书法理论,实是前人的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在书法艺术上有一定的造诣的历代书法名人为初学书法者提供了很多入门的捷径,譬如:孙过庭的“初学分布,但求平正”;项穆的“书法三戒,戒不均继知规矩,戒不活与滞,戒狂怪与俗”;王羲之的“分间布白,自然平稳,分均点画,疏密相附,二字合为一体,重不宜长,单不宜小”;颜真卿的“欲书先预想字形,布置令其平稳,或意外生体,令有异势”等等。
二、书法所需的工具和材料
1、笔:书法使用的为毛笔,一般分为硬毫、软毫和兼毫三种。硬毫笔笔毛坚硬、弹性适中;软毫笔笔毛柔软,吸墨性和储墨性较大,用笔多以扫和摆为主;兼毫笔笔毛软硬适中。现在用的“白云”笔,就是兼毫笔,适合初学书法的人使用。
2、墨:以质地细洁,色泽光润,胶水不重,上砚无声者为佳。墨通常有“油烟”和“松烟”两种。油烟墨用桐油或添烧烟加工制成,最宜于写字;松烟墨用松枝烧烟加工制成,虽可写字,但落纸不能姿媚。
3、纸:种类广泛,如宣州所产宣纸,四川的皮纸,河南禹县的布纸,湖南来阳的棉纸等。
4、砚:磨墨用的。用时着水,不用时须洗涤晾干。我国传统有四大砚,即端砚、歙砚、洮砚、澄泥砚。
5、其他工具和材料:印章、印泥、笔架、笔洗、笔筒、镇纸、裁刀等。
三、书法的书写姿势、执笔和用笔
1、写书法的正确姿势用八个字概括为:头正、身开、臂开、足安。在保持正确的书写姿势的前提下,用腕力带动指力的活动来执笔。
2、执笔法是手执毛笔的一般指法,以唐代陆希声所传“按、压、钩、格、抵”五字执笔法最为普遍。“按”指大拇指的指肚(最前部位)紧贴笔管,力量的方向由内向外。“压”指食指与大拇指相对夹持着笔管(略向下斜),力量的方向由外向内,与大拇指的力量相对。“钩”指中指钩住笔管,加强食指的力量。“抵”指小指紧贴无名指,辅助无名指。五指齐力,共同配合,就能紧紧地执着笔管。
3、执笔的高低根据书写字的大小而定。写小楷字执笔要低,写中、大楷字执笔则要高一些。一般执笔离笔头的根部约二寸左右为好,写行、草书笔要再高一些。
4、要学好书法,用笔是关键。一般来说,笔锋着纸后,准备运笔之时为起笔,也叫“落笔”;笔锋落纸后,在纸上行走就叫行笔,也叫“走笔”;笔锋在笔画中运行到末端取回锋作收就是收笔。
四、初学书法的技巧
1、临摹碑帖是书法学习的起点,是书法入门的捷径,初学多选正书(小篆、隶书、楷书)为范本。在临摹前要认真读帖。只有读得懂、看得细,才会印象深、写得像、记得牢。
2、勤奋与刻苦习是掌握和运用书法技巧的通途。书法是一门很高深的艺术和学问,要持之以恒,在实践中慢慢体会。
3、随着学习的深入,仅靠书法技法理论和临帖实践是不够的,还必须加强多方面的知识修养和艺术修养。
② 书法的基础是什么!它有哪些要求
1.执笔:
(一) 笔杆垂直
笔正,指笔杆应与纸面基本保持垂直,为的是保证中锋行笔,具体说是笔杆垂直,便于调节八面锋的笔锋指向。值得指出的是,在运笔过程中,随着手腕的摆动,笔杆会倒向笔锋所指的方向,如写横画时笔杆向左倾斜,写竖画时笔杆向前倾斜.这是完全合理的,但不能让笔杆倒向运笔方向而造成“拖笔”,更不可倒向笔画的两边而形成偏锋。
(二) 指实掌虚
怎样执笔灵活一些呢?当这个问题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翻阅古今有关执笔的诸多论述,从中发现唐太宗李世民的“指实掌虚”说与唐代韩方明的“虚掌实指”说是最富于智慧的。他们可谓不谋而合,一同看到了问题的关键。
指实,用指尖捏笔,不能用指关节处勾笔。因指尖部分感觉灵敏,易于控制笔锋的细微变化。手指捏笔要松紧适度。一般地说,所写的字越小,笔就越要捏紧一点,大字则可松一些。坐书姿势捏笔要紧一些,立书姿势则可松一点。
掌虚,是指执笔时掌心要虚空。无名指、小指不得握于掌内。古人说,“虚可容卵“。即是说掌心要有一个鸡蛋大小的空间,目的是便于手指及关节的灵活运动。
(三) 自然放松
执笔自然放松,指、腕、肘、肩四关节必能灵活运转,写起字来轻松自如。比如吃饭拿筷子,如果筷子抓得很紧,碗里的饭菜必然夹不到嘴里去,执笔的道理也是一样。
最为普遍的是执笔法中的五字执笔法。当代有关书法基础的教科书,都认定这种方法是正确的执笔方法。当代书法家沈尹默先生对五字执笔法极为推重,他在《书法论丛·书法论》中说:“书家对于执笔法向来有种种不同的主张,我只承认其中之一种是对的,因为它是合理的,那就是由二王传下来的,经唐朝陆希声所阐明的:擫、押、钩、格、抵五字法。”沈先生的观点是否有些绝对,我们暂且不论。但我们却从中看到了五字执笔法的影响力是广泛而巨大的。
下面我们对擫、押、钩、格、抵五字的含义作一简明的解释,以帮助大家了解这种执笔方法的特点。
擫,是用手指按的意思,是指用拇指指肚前端在笔管左侧按住笔管。
押,通压,是从上而下用力的意思,是指食指第一节在笔管右侧从上而下用力与拇指相对夹住笔管。
钩,是弯曲,钩住的意思,是指中指弯曲如钩,用第一节指肚前端钩住笔管前面。
格,是抗拒的意思,是指无名指用甲肉相连之处从后向前推挡笔管。
抵,是推,抵抗的意思,是指小指紧靠无名指辅助它向前推挡笔管。
五字执笔法是用擫、押、钩、格、抵五字来概括说明五个手指的作用,它强调五指各司其职,又通力配合,执笔稳健,使笔能上下左右灵活运动。在运用五字执笔法时,注意用手指第一节的中上部分执笔,掌心自然空虚,即可符合“执实掌虚”的执笔要求。因此,我们认为初学者可选用这一执笔方法。
其实不必拘泥以上的“五字”这个形式,笔者觉得现在用“捏钩顶扶”四字执笔法更通俗,更容易被初学者接受,下面也简单介绍一下,供大家参考。
捏,大拇指与食指“捏”住笔杆中部,能自由转动笔管。
钩,用中指第一个指节的指肚前端从外面往里“钩”住笔管。
顶,是指无名指用甲肉相连之处从后向前“顶”住笔管。
扶,小指紧靠无名指,“扶”着无名指向前“顶”住笔管。
在我们明白了指实掌虚的作用之后,为了学好书法,还要了解与其密切相关的知识--执笔的位置与执笔的松紧等。
我们可以将笔管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执笔靠下,笔的活动范围小,运笔就穏健。执笔靠上,笔的活动范围大,运笔就灵活。那么执笔时究竟靠近那个部位好呢?这要根据所写字体风格及字的大小来确定。一般的说以字体来区分,写篆书、隶书和楷书,执笔宜略低,低可稳健;写行书或草书,执笔可略高,高可灵动。以书法风格来区分,工稳严谨的风格,执笔宜低,豪放洒脱的风格执笔宜高。以字的大小来区分,写小字执笔宜低,写大字执笔宜高。
以上所说仅是一般规律,不是一成不变的法则。书写者在具体的书法学习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摸索出适合自己书写的执笔位置,以有利于自己的学习和创作。
切记,探讨执笔的位置,其目的是为了把字写好,凡是有利于写好某种字体或某风格的都是可行的方法。
下面再谈谈关于执笔的松与紧的问题。很久以来,民间盛传王献之学书的故事。相传他小的时候,一天正在练字,他的父亲王羲之悄悄地来到他的身后,突然抽他的毛笔,竟然没有抽掉,于是,王羲之高兴的说:这个孩子将来会有大名气。这则故事是唐代着名的书法理论家张怀瓘在他的书论着作《书断》中记载了留传下来的,只是个传说而已。然而,后来的人们多依据他来说明执笔以紧为好,实际这是一种误传。一味强调执笔紧是失于偏颇的。执笔紧,易于稳健;执笔松,便于灵活。但是执笔过紧则不能灵活运笔,使点画受到制约。执笔过松,则会失去对笔的控制,使点画难以成形。因此,执笔的松紧要依据所写字体,风格及字形的大小来决定,应以松紧适度为宜,这个度就是在写一种字时能执笔稳健,又挥洒自如。
2.笔墨运用:
提按。笔按下去写,笔画就粗,提起来就细。这一点很容易理解,书写过程中,毛笔不停地提按,逐渐形成一种不由自主的跳跃,因而产生出粗细绝不相同的线条笔画来。惟其如此,书法线条才能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变化。
顺逆。运笔每写一个笔画,都有起笔、行笔、收笔三个过程。
起笔有“露锋法”,顺笔而入,使笔画开端呈尖形或方形;有“藏锋法”,逆锋入笔,横画欲右先左,竖画欲下先上,使笔锋藏在笔画中,笔画开端基本呈圆形。
行笔要学会“中锋用笔”,使锋尖常在笔画中间运行。为使笔画有力度,有时还要学会“侧锋用笔”,或者涩势前行,行中留,留中行,避免浮华。
收笔有“露锋”(把笔逐渐提出纸面,画呈尖形,如楷书悬针竖、撇、捺、钩),有“藏锋”(将笔尖收回画中,如垂露竖,笔画尾端呈圆形)。
逆锋运笔,行笔时锋尖逆势推进,有时笔锋散开,笔触中产生飞白,这种点、线更具有苍劲生辣的笔趣。顺锋运笔与逆锋相反,采用拖笔运行,故线条轻快流畅,灵秀活泼。
正侧。中锋运笔,笔杆垂直,行笔时锋尖处于墨线中心,用中锋写出的线条圆润遒劲,挺劲爽利。侧锋运笔,笔管左右前后偏倒,锋尖侧向纸面,由于是使用笔毫的侧部,故线条或粗壮老辣,或飘逸秀雅,多用于行草篆隶。
藏露。藏锋运笔,笔锋要藏而不露,横行“无往不复”,竖行“无垂不缩”,写出的线条沉着含蓄,力透纸背。露锋则使点画的锋芒外露,显得挺秀劲健。
快慢。运笔快慢也直接影响到线条的质量,运用恰当的话,快则笔画爽利苍劲,慢则厚重敦实。快慢节奏控制的好,写出来的线条也自然富有韵致,耐人寻味。
说到底,笔法是一个书写技巧问题,要掌握笔法,一要增强腕力,做到“笔为我使”。二要顺应自然,不娇揉造作。三要在行笔之前做到“胸有成竹”。
再谈谈用墨,古人写字都是研墨书写,非常讲究墨的水性,以达到最好效果,研墨要先加水,但不宜过多,以免将墨浸软,或墨汁四溅,以逐渐加入为宜。磨墨要力匀而急缓适中,轻重有节,切莫太急。墨一般随磨随用,可这太费时费力,我们现在大多选用专门的书画墨汁,常见的有中华墨汁、一得阁墨汁、曹素功、红星墨液、日本玄宗墨液……这些墨汁适当兑些水调和一下,更利于书写。一般对墨的要求,清、润、沉、和。清,层次分明。润,墨色滋润。沉,不浮躁。和,相互融和。
墨法是书法技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浓、淡、润等不同变化,表现出十分丰富的艺术效果。
浓墨。用浓墨创作给人以笔沉墨酣富于力度之感,篆、隶、正、行书之创作皆宜使用。宋代苏轼作书善用浓墨,东坡居士谓用墨“须湛湛如小儿目睛乃佳”,观其书违笔墨沉酣丰腴、神凝韵厚、力透纸背。使用浓墨时,注意应以墨下凝滞笔毫为度,用笔必须沉劲于纸内而不能浮于纸面。
淡墨。淡墨作书予人淡雅古逸之韵,但淡墨不宜太淡,不然掌握不好易伤神采,一般宜用于草、行书创作,不宜作篆、隶、正书。明代董其昌、清代王文治最擅长用淡墨。董其昌书迹书禅一味,清淡古雅、秀逸淳和,给人飘然欲仙不染凡尘烟火的气息。使用淡墨有三种方法:一是用清水将浓墨稀释冲淡后使用;二是笔毫先蘸少许浓墨,再多蘸清水后运笔,三是笔肚饱蘸清水后,笔锋蘸少许浓墨使用。
枯墨。飞白、枯笔、渴笔是运用枯墨进行创作时较常出现的三种笔法形态,能较好地体现沉着痛快的气势和古拙老辣的笔意,唐代孙过庭《书谱》中“带燥方润,将浓遂枯”所指即为枯墨用法。飞白。其笔触特征为笔画中丝丝露白。相传是汉代书家蔡邕于鸿都门见役人以垩帚刷墙成字得到启发,便心领神会用于书法创作中称之为“飞白书”,曾经广泛应用于汉、魏官阙的题字上。唐代武则天喜作飞白书,有《升仙大子之碑》的碑额飞白书传世。枯笔。是指书写时笔毫墨干,用笔迅猛磨擦纸面,笔画所呈现出的毛糙的笔触线状。宋代米芾善用此笔法。渴笔。是指那种疾中带湿,枯中有润的墨痕,运笔迅疾遒劲,似干而实腴,古人称之为“干裂秋风”。当代书家不少书家喜用此法张扬自我个性,丰富作品更多的内涵、意境,给予枯笔、渴笔的运用以新的表现力与生命力。枯墨宜于表现苍古雄峻的意境,适用于这类风格特点的篆、行、草书的创作。
润墨。润墨指润泽的墨色从点画中微微漫润晕化开来,古人形容这种富于韵味的墨法为“润含春雨”。由于墨之润滋,故尔润墨行笔需快捷灵动,不可凝滞,于墨色晕润中使点画有丰腴圆满而不秾肥的韵致。
中国画运笔用墨方法十分讲究,从古至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借鉴。如黄宾虹先生提出的“五笔”之说,“五笔”即“平、圆、留、重、变。”所谓“平”,是指运笔时用力平均,起讫分明,笔笔送到,既不柔弱,也不挑剔轻浮,要“如锥画沙”。所谓“圆”,是指行笔转折处要圆而有力,不妄生圭角,要“如折钗股”。所谓“留”,是指运笔要含蓄,要有回顾,不急不徐,不浮不滑,不放诞犷野,要“如屋漏痕”。所谓“重”即沉着而有重量,要如“高山坠石”,不能象“风吹落叶”,即古人说的“笔力能扛鼎”的意思。所谓“变”,是指用笔有变化,或用中锋或用侧锋,要根据表现对象的不同而变化,不能执一。二是指运笔要互相呼应,“意到笔不到,笔断意不断。”
笔线的形式概括起来无非是书写时求得粗、细、曲、直、刚、柔、轻、重的变化和对比,使之为所表现的对象达到最理想的艺术效果。
临帖是学习笔法墨法的不二法门。不临帖,全凭自己想法随意写,是掌握不了笔法的。
③ 学习书法的入门基础是什么
在我国的书法艺术历年来被称作无音的歌曲,有情的绘画,它汇集了演出、造型设计、语言表达、综合性这四种艺术的关键特征。而这种特征,则是根据线条的有规律的组识来体现的,即根据点、横、竖、撇、捺、挑、勾、折这八个基本笔画即永字八法的结构和分配来体现的。因此它称之为线条艺术。
钢笔楷书结构类型注重字的笔画和偏旁部首平衡遍布、重心点稳定、占比适度、字型摆正、符合标准.字与字排序在一起时要尺寸均匀、行款齐整.尽管也是有形状里的摇缀转变,但从总体上看仍是齐整整齐的。就是因为上述根本原因,各代许多书家都认为把正楷做为练习书法的第一步.现行标准的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考试大纲规定,学员在小学阶段目的是为了学精写钢笔楷书,打好基础,为上初中写行楷书发挥特长.实践经验证明,仅有通过系统软件的楷书练习,才可以掌握汉字笔顺和结构特征的优点和需要,才可以把握汉字的组合规律性,为学写行楷书打下撰写基本,因此练出一手符合纲纪、顺畅自然的行书和草书。
④ 书法的基础从哪儿开始
你好,我也是刚学习书法没多久,我报了一个网上书法班,我们的课是从隶书曹全碑开始的,然后是多宝塔,再是九成宫,颜勤礼碑,小楷灵飞经,行书兰亭序,篆刻。。。
想要学好书法,需要把基础夯实牢固,推荐你一个B站的视频,推荐你一个视频,隶书曹全碑讲解的很详细,感兴趣的可以看看。https://b23.tv/HaYz20
⑤ 书法的入门基础知识
书法的入门基础知识
书法的入门基础知识,书法之用笔之法,目的在于通过毛笔和笔毫在纸面运动,写出有骨有肉有生命力的线条来,练就一手好字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下面看看书法的入门基础知识。
书法的入门基础知识1
一、楷书的的基础知识
1、书法的工具:
笔、墨、纸、砚、统称为“文房四宝”
笔:我们伟大的祖先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使用毛笔了。普通用的毛笔可分为三大类:硬性(狼毫)、中性(兼毫)、和软性(羊毫)这都是根据毛的软硬区分的。我们现在用的“白云”笔,就是兼毫笔,适合初学爱好书法的人使用。
墨:我们在写字之前将墨汁倒入砚台里,最好加少许水,在放入少些洗衣粉或==这样墨汁比较细腻均匀。但是注意不要往墨瓶里加水,否则墨容易臭。每次写完字之后,应将剩余墨汁倒掉,将砚台刷洗干净,将毛笔尖用清水冲洗干净,这样可以保持毛笔使用的耐久性。
纸:通常我们在家练习的时候还可以用旧报纸或薄白纸练习,可以使用一些书法田字格宣纸,涩面用墨有渗透性很好。
砚:练习毛笔字是还需要:笔架、毛毡、笔洗。枕尺等用具。
2、书写姿势:
毛笔字主要是靠腕力,用腕力带动指力的活动来执笔,但也要有正确的书写姿势。身要直、两腿自然放平。
写字正确坐姿:头正、身开、臂开、足安。
头正:头要端正,稍向前倾孙前俯,目注于纸上:
身正:身体正直端坐。挺胸肩平,上身向前倾。不可后背弯曲,胸口离桌边保持一拳左右的距离。
臂开:右手执笔,左手按纸。两臂自然地向左右撑开,两肩平而放松。
两足:两脚自然安稳地踏在地面,不向前交叉,不向后弯曲,不要踏在桌下面的横牚(cheng)上。
写毛笔时,五指的指尖稍用力,执得紧一些,“紧”就是“实”。但不能执得过死,否则,指腕运转不灵活,写出的字僵直呆板。但也不要过松,执笔松写出的字软而无力,无风神。
执笔的高低根据书写字的大小而决定。写小楷字执笔要低,写中、大楷字则执笔要高一些。一般执笔离笔头的根部约二寸左右为好,写行、草书笔要再高一些。
3、运腕法:
执笔讲的是指法,运笔讲的是腕法,写字除执笔稳之外,还要善于运腕,只要运腕得法,才能写出雄强健力的汉字来。腕法可分枕腕、枕肘、悬腕三种。
书法的入门基础知识2
练字有什么好方法?
这个问题很重要。临帖是练字的不二法门,是最容易见效的正确方法。书法与绘画不同,绘画要"写生",书法要"写熟",这个"熟"就是把字帖的字临熟,只有熟才能生巧。有的朋友虽然能坚持每天临帖,而且临的数量也很多,但就是不见效果,这说明临帖的方法不正确。
因此,我们一定要明白临帖的正确方法,临帖的要求是"精准",方法是"斤斤计较",古人甚至要求临写的字与字帖的字能升汪重合起来,分毫不差。在临写每一个笔画、每一个字之前,要预先观察这个笔画的位置、角度、长短,做到心中有数,下笔时才能游刃有余。临完一个字,不要着急临下一个字,先把临写的字与原字对比
比较不同之处,然后再临一遍进行修正,再对比找问题,再...如此反复多次,直到把这个字掌握,与字帖写得差不多为止。只有这样"逐个击破",才能真正把书家的东西领会于心,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持之以恒,宁少写也要好好写,每天十来个字,每个字多写几遍,先好好看字帖,再临或摹。一定要坚持,每天只需抽一到两小时专门练,几个月就能发现字比以前有改善了。还有平常写字也要认真写,回忆练字时是怎么写的,不在平常写字巩固,只会事倍功半。
同时练硬笔书法与毛笔书法会冲突吗?
只要时间充裕,两者同时练习没有任何冲突,相反还会相互促进。一方面,练习硬笔字可以完善毛笔字的结构。毛笔字和硬笔字在笔画上有粗细之分,但在结构.上没什么不同。在硬笔书写时,我们可以对古人总结的结构规律进行体会与实践,然后应用到毛笔字的书写当中。
另一方面,练习毛笔字可以丰富硬笔字笔画的表现力。人们对吵凯仔于硬笔字的审美,往往受到传统毛笔字的影响。因此,硬笔字的笔画在起笔、行笔、转笔、收笔中包含丰富的提按顿挫,整个字就会更加耐看,就会受到人们的好评。毛笔字的笔画写得越好,硬笔字的笔画也会越来越精到。
写好字和握笔姿势有关系吗?
握笔姿势与写字好坏有一定的关系。诚然,生活中握笔姿势不正确但写字漂亮的人也见过,有的人用左手执笔,也仍然能把字写好,但是,能够写一手漂亮字的人,握笔姿势绝大部分是标准规范的。正确的握笔姿势能够将手指的灵活程度得到充分"发掘",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实践"的作用。
因此,小学生一开始握笔写字,就- -定要养成正确的握笔姿势,会对写好字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有的高年级同学说按照正确的握笔姿势就不会写字了,这是正常现象,因为任何转变都需要- -个过程,只要坚持一段时间,自然"熟能生巧"。改变握笔姿势要比改变丑字容易得多,改变握笔姿势都下不了决心,还有决心去改变丑字吗?
练硬笔字需要从笔画开始练吗?
是有必要的,因为好字需要好的笔画,如同好的建筑也需要好的石材。有一-定笔画基础后,就可以临习单字了。由于硬笔字小、日常写字量大、硬质笔尖等属性,决定了硬笔字与毛笔字的练习侧重点不同,硬笔练习要更加重视结构方面的.研究。
对于一个字来说,只要结构合理、美观,即使笔画的起笔、行笔、转笔、收笔没有任何修饰,整个字也不会太差。但是,如果结构东倒西歪、松垮拖拉,即使笔画再精致,对整个字的美观度也难有回天之力。
书法的入门基础知识3
枕腕
枕腕是执笔的手腕枕靠在桌面上或枕靠在左手背上书写的方法。
也有采用一种叫“臂搁”的竹片来搁手的,一般用于夏天,因为夏天容易出汗,手上的汗水容易将纸洇潮。
用枕腕法书写毛笔字,因手腕靠在桌上手很平稳,适宜于写小楷或一寸见方的中楷,但也会因手腕搁死了而难于移动。如果再写大一些的字,就要用悬腕来书写。
悬腕
悬腕是执笔的手腕悬起,离开桌面,肘臂仍靠在桌上的书写方法
这种方法,手腕活动范围比枕腕法大一些,臂和肘关节还是靠在桌上,仍然比较平稳,可写二三寸大小的大楷字。如果写对联或大字,就要用悬肘法来书写。
悬肘
悬肘是执笔的手臂全部悬空来书写毛笔字的方法。
这种方法因手臂不靠在桌上,没有一点妨碍,可以任意挥洒,不管写大字、小字都很适宜,是最佳的书写方式,也是书法家普遍采用的方法。
宋代的大书法家米芾,连写小楷字都用悬肘法来写,可见他功力有多深。
当然初学者没有必要这样做。
翰墨
义同”笔墨”,原指文辞。
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
后世亦泛指书法和中国画。
《宋史·米芾传》:“特妙于翰墨,沈着飞翥,得王献之笔意。”
摩崖
把文字直接书刻在山崖石壁上称“摩崖”。
如秦碑之《峄山刻石》,汉碑中之《石门颂》等。
碑学
清代阮元、包世臣提倡北碑后,学书崇尚碑刻风气大盛,遂有北派碑学、南派帖学之分。
又指“碑版学”,即研究考订碑刻起源、体制及新旧异同等学问。
拓本
用纸紧覆在碑帖或金石等器物的文字或花纹上,用墨或其他颜色打出其文字、图形来的印刷品。
⑥ 请问 什么是书法学习的基础
临摹是书法学习之基,临摹步骤最好是先摹写,后临帖,至一定时期运用摹写与临帖如此交叉反复之法,方可进步,古人云,“字无百日之功”是也。(此处之“书法”仅仅指写字而已,至于书法,还得多多练习牵丝引带、布局谋篇、印章使用等等多方面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