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地基和基础的区别是什么
地基和基础的区别是:
地基:指建筑物下面支撑基础的土体或岩体。作为建筑地基的土层分为岩石、碎石土、砂土、粉土、黏性土和人工填土。地基有天然地基和人工地基(复合地基)两类。天然地基是不需要人加固的天然土层。人工地基需要人加固处理,常见有石屑垫层、砂垫层、混合灰土回填再夯实等。
基础:指建筑物地面以下的承重结构,如基坑、承台、框架柱、地梁等。是建筑物的墙或柱子在地下的扩大部分,其作用是承受建筑物上部结构传下来的荷载,并把它们连同自重一起传给地基。
基础的分类
1、按使用的材料分为:灰土基础、砖基础、毛石基础、混凝土基础、钢筋混凝土基础。
2、按埋置深度可分为:不埋式基础、浅基础、深基础。埋置深度不超过5M者称为浅基础,大于5M者称为深基础。
3、按受力性能可分为:刚性基础和柔性基础。
4、按构造形式可分为条形基础、独立基础、满堂基础和桩基础。满堂基础又分为筏形基础和箱形基础。
2. 地基加固注浆多少一米
地基加固注浆40一米。
水泥注浆地基是指注浆地基的一种,将水泥浆通过压浆泵、灌浆管,均匀地注入土体中,以填充、渗透和挤密等方式,驱走岩石裂隙中或土颗粒间的水分和气体,并填充其位置,待其硬化后,将岩土胶结成一个整体。
形成一个强度大、压缩性低、抗渗性高和稳定性良好的新岩土体,使地基得到加固,可防止或减少渗透和不均匀沉降。这种地基的持点是,取材容易,操作简便,价格便宜,适用于软黏土、粉土、黏性土、砂土地基的加固和渗透系数大于10-7cm/s土层的止水加固等。
地基注浆加固前,应通过试验确定灌浆段长度、灌浆孔距、灌浆压力等有关技术参数。灌浆段长度根据土的裂隙、松散情况、渗透性以及灌浆设备能力等条件选定。在一般地质条件下,段长多控制在5~6 m。
在土质严重松散、裂隙发育、渗透性强的情况下,宜为2~4 m;灌浆孔距一般不宜大于2.0 m,单孔加固的直径范围可按1~2 m考虑。
孔深视土层加固深度而定。灌浆压力是指灌浆段所受的全压力,即孔口处压力表上指示的压力,所用压力大小视钻孔深度、土的渗透性以及水泥浆的稠度等而定,一般为0.3~0.6 MPa。
地基是指建筑物下面支撑基础的土体或岩体。作为建筑地基的土层分为岩石、碎石土、砂土、粉土、黏性土和人工填土。地基有天然地基和人工地基(复合地基)两类。天然地基是不需要人加固的天然土层。人工地基需要人加固处理,常见有石屑垫层、砂垫层、混合灰土回填再夯实等。
地基(subsoil)指的是承受上部结构荷载影响的那一部分土体。基础下面承受建筑物全部荷载的土体或岩体称为地基。地基不属于建筑的组成部分,但它对保证建筑物的坚固耐久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地球的一部分。
从现场施工的角度来讲地基,地基可分为天然地基、人工地基。地基就是基础下面承压的岩土持力层。天然地基是自然状态下即可满足承担基础全部荷载要求,不需要人加固的天然土层,其节约工程造价,不需要人工处理的地基。
天然地基为不需要对地基进行处理就可以直接放置基础的天然土层。分为四大类:岩石、碎石土、砂土、粘性土。
人工地基:经过人工处理或改良的地基。当土层的地质状况较好,承载力较强时可以采用天然地基;而在地质状况不佳的条件下,如坡地、沙地或淤泥地质,或虽然土层质地较好,但上部荷载过大时,为使地基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则要采用人工加固地基,即人工地基。
3. 基础与地基的概念
房屋建筑均由上部结构与基础两大部分组成。一般以室外地面整平标高为基准,地面标高以上部分称为上部结构,地面标高以下部分称为基础。
基础是埋置于地面以下承受上部结构荷载,并将荷载传递给下卧层的人工构筑物。
图1-1 地基与基础示意图
上部结构的荷载通过基础传陆乎答至地层,使其产生应力和变形。随着深度增加,地层中应力向四周深部扩散,并迅速减弱。到某一深度后,上部荷载引起的应力与变形已很小,对工程已无实际意义而可忽略。故一般将基础底部标高至该深度范围内的地层统称为建筑物的地基。对地基承载力和变形起主要作用的地层,称为地基主要受力层,简称为地基受力层。在受力层范围内,埋置基础底面处的地层称为持力层,持力层下的地层称为下卧层,强度低于持力层的下卧层称为软弱下卧层(图1-1)。
基础的主要功能如下:
(1)扩散压力。由于基础的底面积较上部结构的底面积大,基础可将所受较大荷载转变为较低压力传递到地基。
(2)传递压力。当上部早慧地层较差时,采用深基础(如桩基、墩基、地下连续墙以及沉井)将荷载传递到深部较好的地层(如岩层或砂卵石层)。
(3)调整地基变形。利用筏形和箱形基础、摩擦群桩等基础所具有的刚度和上部结构共同作用,调整地基的不均匀变形沉降。
此外,采取相应措施,基础还可起到抗滑或抗倾覆及减振的作用。
地基是指直接承受构造物荷载影响的地层。基础下面承受建筑物全部荷载的土体或岩体称为地基。地基不属于建筑物的组成部分,但它对保证建筑物的坚固耐久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地球地壳的一部分。
地基是支撑由基础传递的上部结构荷载的土体(或岩体)。为了使建筑物安全、顷伏正常地使用而不遭到破坏,要求地基在荷载作用下不能产生破坏;组成地基的土层因膨胀收缩、压缩、冻胀、湿陷等原因产生的变形不能过大。在进行地基设计时,要考虑:①基础底面的单位面积压力小于地基的容许承载力。②建筑物的沉降值小于容许变形值。③地基无滑动的危险。由于建筑物的大小不同,对地基的强弱程度的要求也不同,地基设计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考虑三个方面的要求。有时只需考虑其中的一个方面,有时则需考虑其中的两个或三个方面。若上述要求达不到时,就要对基础设计方案作相应的修改或进行地基处理(对地基内的土层采取物理或化学的技术处理,如表面夯实、土桩挤密、振冲、预压、化学加固和就地拌和桩等方法),以改善其工程性质,达到建筑物对地基设计的要求。
从现场施工的角度来讲,地基可分为天然地基、人工地基。天然地基是不需要人工加固的天然土层,可节约工程造价。人工地基是需要经过人工处理或改良的地基。
基础工程是基础的设计与施工工作,以及有关的工程地质勘察、基础施工所需基坑的开挖、支护、降水和地基处理工作的总称。
4. 地基基础有哪些类型各适用于什么条件
1、地基基础有刚性基础、柔性基础;
2、刚性基础构造上通过限制刚性基础的宽高比来满足刚性角要求,柔性基础在混凝土基础底部配置受力钢筋,利用钢筋受拉,基础可以承受弯矩,不受刚性角限制。
3、地基是建筑物下面支承基础的土体或岩体。
(4)支撑基础的土或岩体称为什么扩展阅读:
地基介绍:
地基是承受上部结构荷载影响的那一部分土体。基础下面承受建筑物全部荷载的土体或岩体称为地基。地基不属于建筑的组成部分,但它对保证建筑物的坚固耐久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地球的一部分。
在建筑学中地基的处理是十分重要的,上层建筑是否牢固地基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建筑物的地基不够好,上层建筑很可能倒塌,这样说一点也不为过,而地基处理的主要目的是采用各种地基处理方法以改善地基条件。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地基
5. 地基与基础设计必须满足哪些基本条件
地基与基础设计必须满足三个基本条件:
1、作用于地基上的荷载效应(基底压应力)不得超过地基容许承载力或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保证建筑物不因地基承载力不足造成整体破坏或影响正常使用,具有足够防止整体破坏的安全储备;
2、基础沉降不得超过地基变形容许值,保证建筑物不因地基变形而损坏或影响其正常使用;
3、挡土墙、边坡以及地基基础保证具有足够防止失稳破坏的安全储备。
6. 土力学。你敢挂我吗
有几个我不是很确定,如果有错希望交流
1:基础:将结构所承受的各种作用传递到地基上的结构组成部分。
2: 地基:直接承托建筑物的场地土层。
3:持力层:直接与基础底面接触的土层。
4:软弱下卧层:持力层以下存在承载力明显低于持力层的土层,称为软弱下卧层。
5:下卧层:持力层以下的其它土层
6:浅基础:天然地基上,基础埋置深度0.5~5m的一般基础 (柱基或墙基)以及埋置深度超过5m,但小于基础宽度的大尺寸的基础。
7:桩基础:由设置于岩土中的桩和联接于桩顶端的承台组成的基础。
8:软弱地基:由软弱土组成的地基称为软弱地基。
9:地基处理:指为提高地基土的承载力,改善其变形性质或渗透性质而采取的人工方法。
10:复合地基:部分土体被增强或被置换而形成的由地基土和增强体共同承担荷载的人工地基。
11:土的三项基本指标:压缩性指标、强度指标、承载力指标。
13:结合水:贮存在地下自由水面以上包气带中的水,结合水分吸湿水、薄膜水。
14:渗透性:土传导液体或气体的能力,常以渗透系数来度量。
15: 临界水头梯度:渗流水出逸面处开始发生流土或管涌时的界限梯度。
16:流沙: 饱水砂土因结构破坏而液化,砂土颗粒悬浮于水中流出。
17:管涌:土颗粒骨架间的细粒被渗透水流带走,在土层中形成孔道,产生集中涌水的现象。
18:土的固结:土中孔隙水受压而排出土体之外,同时导致孔隙压力消失的过程称土的固结。
19: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指由载荷试验测定的地基土压力变形曲线线性变形段内规定的变形所对应的压力值,其最大值为比例界限值。
20:基桩:桩基中的单桩。
21:挡土墙:承受土压力,防止土体坍滑的建筑物。
22:土压力:挡土结构所受土体的侧压力。
23:临塑荷载:地基中将要发生塑性变形时相对应的基底压力。
24:临界荷载:使地基中塑性开展区达到一定深度或范围,但未与地面贯通,地基仍有一定的强度,能够满足建筑物的强度变形要求的荷载,地基中塑性复形区的最大深度达到基础宽度的n倍(n=1/3或1/4)时,作用于基础底面的荷载,被称为临界荷载。。
25:自然休止角:当稳定安全系数K=1时,此时抗滑力等于滑动力,土坡处于极限平衡状态,相应的坡角就等于无粘性土的内摩擦角,特称之为自然休止角。
26:无筋扩展基础:由砖毛石混凝土或毛石混凝土、灰土和三合土等材料组成的且不需配置钢筋的墙下条形基础或柱下独立基础。
27:扩展基础:将上部结构传来的荷载通过向侧边扩展成一定底面积,使作用在基底的压应力等于或小于地基土的允许承载力,而基础内部的应力应同时满足材料本身的强度要求,这种起到压力扩散作用的基础称为扩展基础。
28:变形模量:土的变形模量是通过现场载荷试验求得的压缩性指标,即在部分侧限条件下,其应力增量与相应的应变增量的比值。
29:压缩性:土在压力作用下,体积缩小的特性。
30:土的三大力学定律:渗透定律,压缩定律,土的抗剪强度定律。
31:单桩基础:由柱与桩直接联结的单桩基础。。
32:群桩基础:由多根桩组成的桩基础称为群桩基础。
33:复合基桩:单桩及其对应面积的承台下地基土组成的复合承载基桩。
34:端承摩擦桩: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桩顶竖向荷载主要由桩侧阻力承受。
35:摩擦端承桩: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桩顶竖向荷载主要由桩端阻力承受。
36:负摩擦力:桩周土由于自重固结、湿陷、地面荷载作用等原因而产生大于基桩的沉降所引起的对桩表面的向下摩阻力。
37:沉井:沉井是井筒状的结构物,它是以井内挖土,依靠自身重力克服井壁摩 阻力后下沉到设计标高,然后经过混凝土封底并填塞井孔,使其成为桥梁墩台或其它结构物的基础。。
38:软土:天然含水量大、压缩性高、承载力低,抗剪强度差的软塑——流塑状粘性土。
39:建筑基坑:为进行建筑物 包括(构筑物) 基础与地下室的施工所开挖的地面以下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