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础信息 » 论语基础上发展出什么书
扩展阅读
有哪些蛇系美男子动漫 2025-02-13 22:05:43
遇见女同学怎么搭话 2025-02-13 22:02:38
怎么问同学的工作是什么 2025-02-13 21:54:34

论语基础上发展出什么书

发布时间: 2023-05-31 13:52:07

A. 在论语基础上发扬了孔子学说的是

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语有: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望文生义,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解读: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书本的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地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告诫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否则就会收效甚微。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知道就是知道,迅或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谨昌罩才是真正的智慧。

解读:后世被用来提醒人们用老实的态度对待知识问题,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要养成踏实认真的学习态度,实事求是的作风,避免鲁莽虚荣的风气。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温习旧知识从而得知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解读:温故而知新说明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祥闹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在封建时代有其价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认的适应性。

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译文:学习后经常温习所学的知识,不也很令人愉悦吗?

解读:这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B. 诗经论语春秋三部着作成书顺序是怎样的

  • 01

    诗经;春秋;论语

    诗经论语春秋三部着作成书按照先后顺序排列的话分别是:《诗经》、《春秋》、《论语》。《诗经》成书于春秋中期。《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经过了孔子的修订。《论语》是记载中国古代明宽着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

    《诗经》、《论语》、《春秋》三部着作的成书时间《诗经》最早,成书于春秋中期。《春秋》次之,是孔子修订的,鲁国的编年史。《论语》最晚,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将他与弟子言行语录汇总编写而成的。

    《诗经》

    《诗经》约成书于春秋中期,起初叫做《诗》,孔子曾多次提及此称,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最早的记录为西周初年,最迟产生的作品为春秋时期,上下跨度约五六百年。产生地域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南到长江北岸,分布在陕西、甘肃、山西、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湖北等地。经文史专家考定,《诗经山弊》中的作品是在周武王灭商(前1066年)以后产生的。

    《春秋》

    《春秋》即《春秋经》,又称《麟经》或《麟史》等,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激唯亮六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据传由孔子修订而成。据文献说,至迟自西周起,就有太史记载国家大事。《春秋》是由鲁国史官记录大量当时本国诸侯,大夫,国人等失礼非礼之事;鲁国史官也会收集其他诸侯国公侯大夫等失礼非礼之事,会记录诸侯国公侯间大夫等间书信内容,比如晋叔向与郑国子产关于铸刑书的书信,其中记录了齐国史官因为保持真实记录而被杀掉的事件等等。

    《论语》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C. 推荐几本关于讲解论语的书籍

1、《论语集解》,作者:程树德。

内容简介:《论语集释》书分两辑,第一辑所收子书与旧本诸子集成略同,是一般研究者经常要阅读或查考的书,每一尘卖种都选择到目前为止较好的注释本。

2、《论语疏证》,作者:杨树达。

内容简介:《论语疏证》这本书旨在疏通孔子学说,首取《论语》本书之文前后互证,次取群经诸子及四史为证,无证者则缺之。总体上由浅入深,由近及远。

3、《论语新解》,作者:钱穆。

内容简介:《论语新解》汇集前人对《论语》的注疏、集解,力求融会贯通,仿兄清“一以贯之”,再加上作者自己的理解予以重新阐释。

4、《论语译注》,作者:杨伯峻。

内容简介:《论语译注》是杨伯峻的研究心得,以注释准确、译注平实着称,是当代最好的《论语》读本之一。

5、《论语集解》,作者:何晏。

内容简介:何晏等人所撰的《论语集解》,是书首创古籍注释中的集解一体,较为集中地保存了《论语》的汉魏古注。书成后,备前一直流传不废。

D. 孔子是怎么写出论语之书!孔子还写过哪些书

今本《孔子家语》与 《论语》的对照分析

迄今为止,研究孔子思想最具权威性的材料当属 《论语》, 因此,本文拟将《孔子家语》与《论语》进行比较分析,从恩想方面探讨一下今本《家语》一书的真伪。

仁、礼关系

仁和礼都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核心内容。在 《论语》一书中,"仁"出现的次数非常多。并且,孔子认为只有"克己复礼"隐哪才能达到"仁"的标准,实现天下大治。从 《论语·八俏》一篇中,孔子所提出的"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可以看出,孔子是把仁作为礼的本质内容,把礼作为仁的外在形式。但在 《家语》一书中,"礼"被提到的次数远比"仁"要多,占了全书的绝大篇幅。而且,孔子屡次提到"礼者,政之本也"[3],"民之所以生者,礼为大"[4]等观点。而这一点恰恰与战国末期儒家的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隆礼思想的苟子非常相似。他曾提出"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5]。

不过,《家语》一书并未轻视或抛弃 "仁"这一重要思想,而是将其渗入孔子的言谈观点之中。孔子问鲁哀公讲"古之政,爱人为大"[61,而"爱人"恰恰是 《论语》中孔了对"仁"的解释[7]。此外,孔子还拒绝回谷鲁衷公关于舜戴什么样子的帽子这种问题,因为帽子只是一种形式,舜作为帝王,撮重要的是他施行的仁政。由此可见,在仁、礼关系上,《家语》同《论语》一样认为仁是礼的本质,它们是一脉相承的。

德、刑关系

后代学者一讲到孔子就大力宣扬孔子反对刑罚,只重德政。但这实在是误解。孔子当时讲这些话是针对社会上滥用刑罚威吓百姓的弊病而言的,并不表示他反对"刑罚。相反,孔于更赞同治国应德刑共用。在《论语。里仁》篇中,孔子就提到"君子怀德,小人怀上;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而在 《家语》一书中,《刑政》篇同样提出"太上以德教民,……。其次以政焉导民,以刑禁之……。化之弗变,导之弗从,伤义以败俗,于是乎用刑矣。"可见,两本书都同样重视德政,同样认为刑也足治国不可缺的方法。

相比之下,在德、刑关系上,《家语》一书较之《论语》更加进步一些。一方面它继承了孔子重德轻刑的观念,另一方面又提出圣人之治化也,必刑政相爹焉[8],逐步同德刑并重发展。这也恰恰说明时代己发生了变化,春秋时代表面上的仁义道德还是要讲的,而从战国时代开始,就更加重视"以力取能,""强者为王"。故荀子在继承隆礼思想的同时,提出"治之径,礼朽刑[9]",这同《孔子家语》一书的思想更为接近。

重民思想的发展

孔子往《论语·尧日》篇中提出"所重:民、食、丧、祭",将比放在首位,充分休现了他的重民思想。不过,与荀子、孟子相比,孔子的重民思想有一个重大缺陷。这就是孔子认为君子才是国家富强太平的决定力最,民不过是作为君子统治下的被教化者。是君子施行仁政的对象,他在政治上是没有主动性的。

而《家语》一书在这一方面更倾向于荀子、孟子。首先,书中提到了荀子民水君舟思想非常相似的观点,即"舟非水不行,水入舟则没。君非民不治,民犯上则倾》[10]。其次,孟子"人时不如地利模厅,地利不如人和[11]"的民心所向决定论在《家语》一书中也表现得很清楚。在《五议解》一篇中,孔子向哀公讲治国之道时就说:"天下百姓皆君之民,将谁攻之。……。民畔如归,皆君之仇也,将谁与守。”

总之,在《家语》一书中,民不再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民心所向开始成为决定一个国家盛衰的垂要力量。许多篇章不断地提到君主应该如何做才能得到民心,才能教化好百姓。

正人必先正己

孔子作为一名伟大的教育家,深知正人必先正己的道理,因此他尖锐地指出当时社会上礼崩乐坏、道德堕落的原因就是统治者不能先正自身。在 《论语·颜渊》篇中,孔子责备患盗的季康子"苟子之不欲,虽赏不窃",又说"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而《孔子家语》在这一方面不仅全继承了《论语》的恩想,并且将之发扬光大。在《王言解》一篇中,孔子讲?quot;凡上者民之表也,表止则何物不正?"《大婚解 》中也提到"君为正,则百姓从而止矣。"这一思想也为早期儒家的其它学者所认同,尤其是孟子,甚至提出"一正君而因定矣"[12]的观点,把君主的旦携隐端正自身看作是国家安定的关键。

君臣关系

君臣关系是早期儒家思想与后世儒家思想区别较大的一个万而,也是能够比较清楚地判断《家语》一书真伪及时代的一个证拥。早期儒家产生于知识分子力量崛起的春秋战国时代,其时群雄争霸,拥有知识与智慧的士人们可以自由选择君主而不必忠于一个国君。因此孔子可以提出"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13]的观点,提出君臣之间并非是绝对的命令巧服从的关系。而号称亚圣的孟子则更进一步,在《孟于·离娄下》中提出"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但随着秦汉封建大一统王朝建立,专制统治不断加强,士人逐渐丧失了选择君主的权力,只能无条件地绝对服从。所以在后世儒家思想中,君臣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忠"成为一个臣子最重要的品德,不管他所面对的君主足否昏庸。

相比之下,《孔子家语》关于君王关系的论述更倾同于早期儒家,基本上继承了《论语》的思想。在《家语·弟子行》中,孔了纵论前人德行就对弗子说?quot;君择臣而任之,臣亦择君而事之,有道顺命,无道衡命"这样的话。不仅如此,孔于还反对效忠昏君,这从孔子对泄治及鲍牵的评价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就君臣关系这一点来讲,笔者以为《家语》绝非伪作,因为后代儒家是不敢写出如此"不忠"的话的。

儒道兼综

就以上所分析的几方面来说,《家语》与《论语》的思想基本相同。实际上,这两本书在思想体系上的最大区别在于《家语》一书掺杂了许多道家的思想,书中不仅多次提到老子而且皆是以十分尊敬的口气提起。

在 《家语》中,孔子不仅十分赞成老子"执雌持下"的思想,而且他所追求的天下大治也与道家思想有相通之处,这些思想主要反映在 《三恕》、《观周》、《好生》等篇。以儒家后来的发展看,只有汉初的陆贾继承了儒道兼综的思想,并为汉初黄老之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上述文字尽管没有涵盖 《论语》一书的全部思想,但儒家最重要的思想已基本涉及到了。通过以上比较,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家语》一书在思想上,尤其是政治上也与《论语》是一脉相承的。最重要的是此书思想基本上倾向于孔子、孟子、荀子所代表的早期儒家,故而它是后人伪作的可能性不大。

E. 请帮忙推荐几本讲解论语的书籍

如果你是高校里学文史专业的童鞋,或是专门搞《论语》研究的朋友,请您忽略这篇文章。这篇文章仅仅为那些喜欢《论语》、希望读懂《论语》的社会各界朋友提供一些简单易上手的辅助书目。
众所周知,《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孔子之言行,孔子之思想,孔子之人格气象,皆在《论语》一书中有极具体、极生动、极真切的展现。它的文字并不艰深,三言两语,温文尔雅,含蓄有致,真心值得向大家推荐!
如果您觉得阅读《论语》原文比较费劲,那么,希望下面这些书可以帮助到你:
朱熹《论语集注》(商务印书馆
一、朱熹《论语集注》(商务印书馆)
关于这本书,您也可以找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
古代有许多《论语》的经典注本,如《论语集解》《论语义疏》《论语正义》《论语通释》……对于初学者来说,恐怕难度较大,故不作推荐。这里推荐的《论语集注》,是宋儒朱熹的经典着作。它采用浅近的文言文,汇集了古人的一些精彩言论,只言片语,便剖析出孔子的思想精髓。
当然,这本书适合有一点文言文基础的读者朋友。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
二、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
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应是公认的《论语》入门较好的注本了。
杨伯峻先生是我国着名的语言文字学家,是黄侃先生的弟子。他的这本《论语译注》,最不简单之处在于——杨伯峻先生将自己极高的文字学功底,融化到许多平实的语言中。这本书的解字解词力求简单易懂,不做过多的引申,让人读起来非常亲切。
当然,这本书有些内容也解说得比较简略。因出版较早,有些论说观点也比较陈旧了。
钱穆《论语新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三、钱穆《论语新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的《论语新解》,应是今人着作中比较“正规”的注本了。
钱穆先生是近现代伟大的历史学家,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历史,他总是抱着浓浓的温情与敬意。他本人也是一个典型的“儒家”代表。
这本《论语新解》,说是“新解”,其实不“新”。钱穆先生参考了历代注本华,用他自己一个“儒者”的语言表达出来。可以说,这本书的背后,有一个儒家的灵魂。
赵松元、张中之《论语讲读》(天津人民出版社)
四、赵松元、张中之《论语讲读》(天津人民出版社)
赵松元、张中之两位先生编着的《论语讲读》,其实是一本大学课堂的讲义,此书只能在“孔夫子”上买到。书比较厚,但文字通畅易读。
这本书前面有一篇深入浅出的导言,将孔子与《论语》的相关内容讲得很清楚,后面更是逐字逐句分解《论语》各篇章。它不仅遵循传统训诂,不胡乱解,而且还挖掘了许多具有现代性的、有意思的内容,值得当代年轻人一读!
李泽厚《论语今读》(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五、李泽厚《论语今读》(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李泽厚先生是当代着名的哲学家,相信许多人都知道他的《美的历程》,也能从他的文字中读到一种沉甸甸的人文关怀。
确切地说,这本《论语今读》不算一本入门读物。它更像是李先生的读书心得,是自己读《论语》时写下的札记、论说,它们长短不一,品类不齐,书页间时常闪现出智慧的火光。
阅读这本书,就像在昏灯下与一位智者在交谈。当然,前提是您读过了《论语》。
关于“大师”
也许有些朋友会问:“咦,为什么没有推荐南怀瑾大师的《论语别裁》?”
是的,真心不推荐!南怀瑾大师很擅长发挥语言的魅力,《论语别裁》中,确实有一些精彩的言语和奇妙的见解,但是,它在对《论语》的训诂解析上,显得很不专业,甚至漏洞百出。如果您是初次接触《论语》,我会严肃地劝告您,暂且放下南大师的这本专着吧!
路边的麻辣烫,偶尔尝尝也就算了,千万别多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