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础信息 » 什么是实践基础
扩展阅读
少儿动漫培训去哪里找 2024-11-15 23:47:26
我什么的等待歌词 2024-11-15 23:46:12

什么是实践基础

发布时间: 2022-04-15 05:14:44

1.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什么

阶级基础是谈论的某个阶级,对于马克思主义,只能是无产阶级。实践基础当然也是某一对象的实践活动,对于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工人阶级)的实践活动,就是表现为工人罢工和起义的活动。“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就可以同时涵盖了两者。“无产阶级”对应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显着表现是工业罢工和起义的此起彼伏,使政府不得不致力安抚和解决工人阶级问题,因而“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对应实践基础。

2. 什么是立法的实践基础

立法的实践基础,是指立法前,在实践中总结的经验教训、被实践证明了的规定、要约、条例、国内外的惯例、案例等等。

3. 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是什么

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世界发展实践、发展理念的转变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时代背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践及新的发展要求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实践基础。

进入新世纪,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潮流,同时,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因素不断增多。

我国发展已具备一个较好的国际空间,但世界仍然很不安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

(3)什么是实践基础扩展阅读:

科学发展观深刻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一系列重大问题,以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丰富和提升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科学发展观针对我国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发展不够平衡的问题,着眼于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总览全局、统筹规划,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进一步指明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4.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它第一次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仅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指明正确的道路,而且为各门科学的发展提供锐利的武器。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一百多年来,它指导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取得重大胜利,随着社会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历史变迁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867年,马克思发表了《资本论》第一卷,《资本论》是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母本经济理论,是中性经济理论。直接阅读《资本论》,不能够体会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内容,需要对中性经济理论进行改编社会属性,才能够学习解读到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1875年,马克思完成了《对德国工人党纲领的几点意见》写作,这标志着马克思完成了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全部设计与写作。

5. 实践的基础是什么

只知道真理来源于实践,实践的基础大概是人,工具,你要对其产生影响的物质,等客观要素吧

6.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实践基础是什么

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为主的资产阶级性质的人民民主革命。它的目标是让无产阶级牢牢掌握革命领导权,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并及时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1];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中文名
新民主主义革命
外文名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
时间
1919年到1949年
地点
中国
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快速
导航
前言

背景

指导思想

经过

性质

对象

胜利法宝

历史意义

基本经验

注意
行走路线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政治路线。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首次明确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个科学概念,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任务、性质、动力和前途等问题,作了全面而深刻的论述,并把新民主主义革命概括为“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1948年,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总政策,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完整的科学表述。
这条总路线包含了以下方面的内容:一是革命的目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直接目标是改变买办的封建的生产关系以及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它的根本目标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二是革命的对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是革命的动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是领导力量。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五是革命的具体步骤。基于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国家;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六是革命的性质。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性质不同,它仍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但它与社会主义革命又是互相联系、紧密衔接的,中间不容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只有认清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和联系,才能正确领导中国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为党的各项工作确立了总的指导方针。在这条路线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并为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创造了必要的前提和条件。[2]
前言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所谓“新”,是相对于17-18世纪欧美国家发生的资产阶级领导的,旨在推翻封建专制主义压迫,确立资产阶级统治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总的来说所谓“新”主要含义指: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新的革命政党(中国共产党),新的领导阶级(无产阶级),新的革命理想(社会主义)。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的,在此之前的近代以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它的目标是无产阶级(通过中国共产党)牢牢掌握革命领导权,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并及时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阶段的结束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开始。
性质: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中国必须拥有一个新的救国阵营,有一场新的、来自人民群众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为主的资产阶级性质的人民民主革命。它的目标是让无产阶级牢牢掌握革命领导权,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并及时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1];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中文名
新民主主义革命
外文名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
时间
1919年到1949年
地点
中国
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快速
导航
前言

背景

指导思想

经过

性质

对象

胜利法宝

历史意义

基本经验

注意
行走路线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政治路线。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首次明确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个科学概念,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任务、性质、动力和前途等问题,作了全面而深刻的论述,并把新民主主义革命概括为“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1948年,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总政策,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完整的科学表述。
这条总路线包含了以下方面的内容:一是革命的目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直接目标是改变买办的封建的生产关系以及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它的根本目标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二是革命的对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是革命的动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是领导力量。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五是革命的具体步骤。基于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国家;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六是革命的性质。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性质不同,它仍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但它与社会主义革命又是互相联系、紧密衔接的,中间不容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只有认清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和联系,才能正确领导中国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为党的各项工作确立了总的指导方针。在这条路线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并为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创造了必要的前提和条件。[2]
前言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所谓“新”,是相对于17-18世纪欧美国家发生的资产阶级领导的,旨在推翻封建专制主义压迫,确立资产阶级统治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总的来说所谓“新”主要含义指: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新的革命政党(中国共产党),新的领导阶级(无产阶级),新的革命理想(社会主义)。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的,在此之前的近代以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它的目标是无产阶级(通过中国共产党)牢牢掌握革命领导权,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并及时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阶段的结束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开始。
性质: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中国必须拥有一个新的救国阵营,有一场新的、来自人民群众的民主革命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实践基础和时代背景是什么

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一切划时代的理论体系都是适应于一定时代条件的客观需要而产生和形成起来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是这样,毛泽东思想是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是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产生和形成有其客观的时代条件、实践基础和经验借鉴。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发生的大变动大调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时代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形成于整个20世纪90年代和发展于本世纪。这前后30年的时间,是整个世界发生大变动大调整的时期,这种变动调整的剧烈和深刻程度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料,最显着的变化,就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技信息化的趋势加速发展,引起全球经济格局、利益格局和安全格局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以增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民族凝聚力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新科技革命在各个领域的发展和深化,推动着在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与时代主题和时代变革相联系,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以增强综合国力为中心目标的改革浪潮,其遍布国家之广泛、涉及领域之全面、改革程度之深刻、持续时间之长久都具有标志性的时代意义。在这一改革浪潮中,西方资本主义出现了种种新情况新变化,社会主义则发生了严重挫折。面对如此深刻巨大的变化与挑战, 们党要解决好时代提出的新课题,迎接时代提出的新挑战,开创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局面,思想上必须有新的解放,实践上必须有新的创造,理论上必须有新的发展。如果思想僵化、因循守旧、停滞不前,中国的社会主义就不能前进和发展,党就有丧失先进性和领导资格的危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正是 们党为不断解决时代提出的新课题,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在迎接世界改革新浪潮、推进中国改革开放新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理论创新成果。这一理论创新成果充分体现了 们党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以时代的要求审视自己,以战略的思维谋划发展,是科学认识和正确应对世界发展变化、时代深刻变革,不断进行理论思考和创造的产物。 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实践基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中国改革开放奠定了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伟大梦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年, 们党带领人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推进改革开放,这是立足中国国情所进行的新的伟大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这一伟大实践和深刻变革,使 国成功地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使中国的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新的巨大解放,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取得了新的伟大进步。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是中国人民进行的生机勃勃的伟大创造,也必然是科学理论产生、形成和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在这场历史变革的伟大潮流中, 们党始终站在实践的前面,敏锐地发现、热心地支持、悉心地维护、及时地引导人民群众创造新事物、新成就和新经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深刻总结、科学概括,从中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规律,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先后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及其宝贵经验进行科学总结而形成的理论成果。这一理论体系,博大精深而又与时俱进,完全是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基础之上,是这一实践所具有的开创性、丰富性、承前启后与继往开来等鲜明特性的能动的反映、科学的体现。 <b答案补充</b国际国内社会主义建设成败的历史经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经验借鉴。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社会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既取得了历史性伟大成就,也发生了严重性挫折,这表明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还需要进行长期而艰巨的探索。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使这一关系社会主义命运的重大课题更加突出,也更加引人深思。在 国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 们党既在实践中取得了社会主义发展的辉煌成就,积累了丰富经验,同时也经历了失误和挫折,特别是发生了“文化大革命”那样全局性的严重错误。所有这些,都促使 们党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如何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道路进行深入思考,从经验教训中得出正确的结论。 们党正是在对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衰成败进行正确分析、对 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行科学总结的基础上,得出规律性的认识并上升为理论。国际国内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宝贵借鉴。<b答案补充</b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反映了时代变化的新特点和中国改革发展实践的新要求,集中代表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和愿望,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是 们党勇于探索真理,不断开拓进取,科学把握规律的必然结果。

8.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基础是什么

分析如下:

1、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呼唤新的革命理论的诞生。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近代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以及世界形势的新变化,呼唤着新的革命理论的诞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客观条件。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在近代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应运而生,它的形成包含了对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教训的深刻总结。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探索奠定了革命理论形成的基础。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在总结革命斗争实践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

①两次国共合作的实践——统一战线的理论。

②建立和巩固农村根据地的实践——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

③革命战争的实践——建立人民军队和关于军事战略的理论。

④在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中,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实践——党的建设的理论。
总之,没有革命的实践,没有党对革命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也就不会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拓展资料

1、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为主的人民民主革命。它的目标是无产阶级牢牢掌握革命领导权,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并及时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2、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阶段的结束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开始。

(资料来源:网络:新民主主义革命)

9.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理论的什么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理论的来源。

实践对理论具有决定作用。理论对实践有反作用,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错误的理论则有阻碍作用。理论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不能任意割裂两者的辩证关系,孤立地强调一个方面。

观点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而实践的主体是具有一定思想认识的人。人的正确思想从实践中来,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源泉和动力、目的和归宿,同时也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推动正确的实践,错误的认识导致错误的实践。这就是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原理。

10. 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实践基础是什么

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实践基础是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现代化建设。

科学发展观在坚持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充分肯定新时期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的基础上,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努力把握发展的客观规律,汲取人类关于发展的有益成果,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提出来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些重要观念已日益深入人心。要进一步回答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得更好的问题,而科学发展观正是我们党关于这个重大问题的理论、方针的集中体现,进一步指明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

(10)什么是实践基础扩展阅读

落实:

第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这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需要长期保持较快的速度,并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这样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第二,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快社会发展,努力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

第三,坚持城乡协调发展。要站在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高度研究解决“三农”问题,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第四,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第五,坚持可持续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