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础信息 » 脑血管基础知识有哪些
扩展阅读
我尿床怎么了歌曲歌词 2024-12-27 04:17:34
潮汕人知识大全 2024-12-27 04:15:17
龙且出自哪个动漫 2024-12-27 03:58:25

脑血管基础知识有哪些

发布时间: 2022-04-13 10:48:31

㈠ 脑血管病是不是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病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病是指哪些病

是!
脑血管病包括下面几类: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简称TIA,又叫小中风或一过性脑缺血发作)
,其病因与脑动脉硬化有关,是脑组织短暂性、缺血性、局灶性损害所致的功能障碍。(2)
脑血栓形成,多由动脉粥样硬化、各种动脉炎、外伤及其他物理因素、血液病引起脑血管局部病变形成的血凝块堵塞而发病。
(3)脑栓塞,可有多种疾病所产生的栓子进入血液,阻塞脑部血管而诱发。临床上以心脏疾病为最常见的原因;其次是骨折、或外伤后脂肪入血;虫卵或细菌感染;气胸等空气入血,静脉炎形成的栓子等因素,栓塞了脑血管所致。
(4)腔隙性脑梗塞;
(5)分水岭性脑梗死
(6)出血性脑梗死
(7)脑出血,系指脑实质血管破裂出血,不包括外伤性脑出血。多由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肿瘤等引起。
(8)蛛网膜下腔出血,由于脑表面和脑底部的血管破裂出血,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常见原因有动脉瘤破裂、血管畸形、高血压、动脉硬化、血液病等。
(9)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10)脑血管性痴呆;
(11)颅内静脉、静脉窦血栓形成;
(12)脑动脉炎;





关于脑血管病的一些知识,你可以看下面这个链接:

㈡ 我的爷爷最近脑血管阻塞,很容易造成中风。谁能告诉我怎样预防和应该注意些什么

(1)要注意控制情绪,避免精神过度紧张和疲劳。因为不良刺激及精神过度紧张和疲劳,可使血压突然升高,进而导致脑血管破裂出血而发病。故预防脑血管病首先应注意控制情绪,避免过度紧张与疲劳。
(2)要注意节制饮食,做到有规律、有限度、有范围。祖国医学认为,饮食气辛窜而辣者,可助火散气;气重而甘者多助湿生痰,进而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诱发脑血管病。故应注意节制饮食,做到定时定量,不要吃得太饱和过咸,少吃肥肉、辣椒、生葱、大蒜等肥甘厚味和辛辣刺激之品,多吃一些新鲜水果和蔬菜。
(3)生活有节律,劳逸应适度,因为过劳则伤气,过逸形肥而脏弱,均易发生脑血管病。故从事脑力劳动及进入中老年之后,要注意劳逸结合,可适当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增强体质和抗病能力。诚如《庭训格言》所述:“平人以劳为福,以逸为祸也。”“节饮食,慎起居,实为却病之良方也。”
(4)要注意节制性生活,保肾精。房事过度可致肾水亏虚,肝木失养,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而发生脑血管病。所以,应注意节制性生活,保护肾精。
(5)要保持大便通畅。大便秘结,排便时用力过猛,可使血压突然升高,而发生脑血管病。因此,血压偏高或有脑血管病先兆的中老年人,应保持大便通畅,防止大便秘结。

如果您知道和掌握了脑血管病发病的有关种种因素后,就会认识到脑血管病并不是不可预防的。虽然遗传是脑血管病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并不是说凡是有遗传家族史者其后代必然要发病,而只是危险率增加,何况这种遗传因子可以通过努力而会改变的。脑血管病的预防环节很多,其中有主要的和次要的因素有单一和联合的因素,有间接和直接起影响的等等。尽管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对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诊断,治疗都有了不少的进展,但多属于发生脑血管病以后的措施,至于在脑血管病发病之前如何积极预防,仍被人们所重视。许多脑血管病人对预防的知识毫无所知,有的人虽然知道,但从不加以防范,更多的人则依赖于药物的作用。怎样加强自身的保护,努力纠正发生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避免发病的诱发因素,认识脑血管病的先兆征象,采取自我保健方法等等,这些均属于“一级预防”的措施,已经开始引起医学界的重视。例如,一名年轻的高血压病人自己应该从早期即开始注意和采取包括生活,饮食,锻炼在内的防治措施;至于中老年人患有高血压或动脉硬化等疾病后,采取自身的预防保健措施仍有积极意义。脑血管病的发病和发生规律中除了遗传因素外,另一重要因素就是环境因素,而外在环境的控制是靠人的主观努力的。譬如,情绪的控制,生活的规律,饮食的合理以及体育锻炼,避免肥胖,减少盐量,不抽烟、少饮酒,勿过累等全在于自己的掌握和安排。医学指导和医学保护是重要的,但许多有效措施的实现都属于个人的努力,单纯的依赖药物,而不调动人体本身的积极因素,会使健康处于被动的状态。在具有脑血管病易患因素的广大中老年人,如能加强自我保健,重视预防的各项具体措施,那么,预防脑血管病的钥匙必然会掌握在自己手中。

预防脑血管病复发应注意以下几点:
(1)警惕复发的早期症状,脑血管病症状缓解后,若又出现头痛、头晕、说话不清、手指不灵、半侧肢体麻木等症状,多属复发,应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
(2)消除复发的内在病理因素。脑血管病复发和首次发作一样,受多种因素影响,如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脏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应积极治疗。特别是高血压,不论有无不适症状,都应坚持长期正规治疗,使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其次,对动脉硬化也应尽可能地避免加重的一切因素。
(3)避免复发的诱发因素,情绪激动、过度劳累、气候变化、烟酒刺激等,是诱发脑血管病的外部因素,要注意避免。应保持乐观情绪和良好的心理状态。不可过度劳累。并要注意气候剧变等客观环境的影响。
(4)建立合理的饮食习惯,注意饮食的营养结构,科学合理的安排饮食。食量应适当,不可过饱和过饥。戒除烟酒等不良嗜好。
(5)坚持药物治疗,加强体育锻炼。在脑血管病的康复期,可在医生的指导下,少量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及活血化瘀的中西药物。如潘生丁、肠溶阿斯匹林、复方丹参、脑益嗪等,以减少血小板聚集和增进正常的血液流动,并应结合自身情况,开展适当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脑血管病多见于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的人,过度疲劳和情绪剧烈波动时尤为多见,因此,有效的治疗和控制高血压,避免精神过度紧张与疲动,是预防脑血管病的主要环节。但是气候的变化也是诱发脑血管病不可忽视的因素。据调查,约有一半以上的病人,发生在秋末冬初气候骤变的时候。这是因为:(1)低气温可使体表血管的弹性降低,外周阻力增加,血压升高,进而导致脑血管破裂出血。(2)寒冷的刺激还可使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从而使小动脉痉挛收缩,增加了外周阻力,血压升高。(3)寒冷还可使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血液浓度增高,促使血液中栓子的形成而发病。

高血压病大多进展缓慢,对心、脑、肾以及血管的侵害是“逐级”的,其危险程度与高血压的高低成比例地增加,据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在观察原发性高血压的自然史中,从发现高血压至脑血管病平均病程为15年左右,但也发现不少高血压病人虽然病程已达20~30年或更长,但并一定因高血压并发脑血管病而死亡。这是因为长期防治的结果,因此对绝大多数高血压病人来讲,必须坚持长期的治疗和控制高血压,偶尔治疗,会使血压忽高忽低反复波动加重对脑血管的损害。有的人因症状不多而没有认真治疗,对这些病人来讲,病情变化将悄悄地发展,逐步升级,并引起心、脑血管病,国外有人选择舒张压大于105mmHg的高血夺病人条件相同,分成两组,一组进行降压治疗,另一级不采取药物治疗,经过3年的随访,结果治疗组仅有一人发生脑血管病,不治疗组11人发生脑血管病。还发现不治疗组比治疗组发生脑血管病的机会高4倍。所以对于已经确定为高血压病者,应该认识到治疗将是长期的,甚至是终生的。那么,怎样进行长期治疗呢?治疗包括药物和非药物两种方法,药物主要指各种降压药,非药物疗法包括:低盐饮食、控制肥胖、减轻体重、停止吸烟、减少饮酒、避免激动等。体育疗法(如气功、太极拳等)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等等,都是比较理想的方法。
什么情况下才需要降压药物治疗,一般情况下,舒张压12
0kPa(90mmHg)以上时就开始用药物治疗。应该明白对高血压的治疗只是达到控制而不是治愈。一次血压测量降至正常就以为病已好了,这种看法是错误的。长期治疗最好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药物,以小剂量多种药物联用比较好。一种药物疗效不好应更换另一种药物,治疗的方式可以是逐步升级,直到把血压控制到正常或接近正常。常用的是作用缓和、副作用小的药物,如噻嗪类利尿剂或β肾上腺素能阻滞剂(如心得安),再升级就用利尿剂加β受体阻滞剂,或加血管扩张剂如硝苯吡啶肼苯哒嗪等。一些复方的降压药物,如复方降压气,珍菊降压片,复方罗布麻片等,降压作用缓和,副作用小,对Ⅰ期或Ⅱ级高血压病人较为适宜。降压治疗后血压已基本控制时,就要用维持量以巩固疗效,根据血压水平适当调节药物剂量和用药次数。如用两种药物减少为一种。1日3次改为1天2次。但不要随便停止治疗,吃吃停停,反而使血压波动甚至出现反跳现象影响脑血流。当血压升高或因紧张激动,气候转冷,血管收缩时药物剂量可适当增加。当血压已正常或天气转热,血管扩张,药物剂量可适当减少,也有的人隔日服药以巩固疗效。对老年高血压病人,因常合并血管硬化,对药物的反应又比较敏感,在使用降压药物时更应慎重,剂量不宜太大,否则因血压下降太快可引起体位性低血压,影响脑血流,并有发生缺血性中风的危险。
为减少高血压引起脑血管病的危险,长期控制高血压会给病人带来很多好处,也是预防脑血管病的有效措施,不过要长期坚持服药治疗是不容易的。据粗略统计在高血压病人中能够坚持长期治疗药只占25%左右,只经治疗,但控制不彻底,治疗不理想者又占25%左右,因此有效地控制高血压除了病人坚持外,医生的合理治疗方案也是十分重要的。总之,应该改变,那种认为血压虽高,但并没有什么不知症状,而放弃治疗的不正确的看法,而要面对科学,长期的进行治疗。

㈢ 脑血管疾病有哪些

脑血管疾病是发生在脑部血管,因颅内血液循环障碍而造成脑组织损害的一组疾病。我们生活中所讲的“脑血管意外”、“卒中”和“中风”都属于脑血管疾病。临床上以急性发病居多,多为中、老年患者,表现为半身不遂、言语障碍等。急性脑血管病一般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类。


疾病分类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1)颈动脉系统出现障害。


(2)椎-基底动脉系统出现障害。


2、蛛网膜下腔出血:


以下动脉瘤破裂引起:


(1)先天性动脉瘤。


(2)动脉硬化性动脉瘤。


(3)感染性动脉瘤。


(4)血管畸形出现障害。


(5)颅内异常血管网症 出现障害。


3、脑出血:


(1)高血压引起脑出血。


(2)继发于梗死引起的出血。


(3)肿瘤性引起出血。


(4)血液病引起脑出血。


(5)淀粉样脑血管病脑出血。


(6)动脉炎引起脑出血。


(7)药物引起脑出血。


(8)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引起脑出血。


(9)其他原因引起脑出血。


(10)原因未明。


4、脑梗死:


(1)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


(2)脑栓塞引起脑梗死。


(3)腔隙性梗死引起脑梗死。


(4)出血性梗死引起脑梗死。


(5)无症状性引起脑梗死。


(6)其他引起脑梗死。


(7)原因未明。


5、颅内动脉瘤:


(1)先天性动脉瘤。


(2)动脉硬化性动脉瘤。


(3)感染性动脉瘤。


(4)外伤性假动脉瘤。


(5)其他。


6、颅内血管畸形:


(1)脑动静脉畸形。


(2)海绵状血管瘤。


(3)静脉性血管畸形。


(4)Galen静脉瘤。


(5)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6)毛细血管扩张症。


(7)毛细血管瘤。


(8)脑-面血管瘤病。


(9)颅内-颅外血管交通性动静脉畸形。


(10)其他。


7、脑动脉炎:


(1)感染性动脉炎。


(2)大动脉炎(主动脉弓综合征)。


(3)系统性红斑狼疮。


(4)结节性多动脉炎。


(5)颞动脉炎。


(6)闭塞性血栓性脉管炎。


(7)其他。


8、其他动脉疾病:


(1)脑动脉盗血综合征。


(2)颅内异常血管网症。


(3)动脉肌纤维发育不良。


(4)淀粉样血管病。


(5)动脉壁夹层病变。


(6)其他。


9、颅内静脉病:


(1)海绵窦血栓形成。


(2)上矢状窦血栓形成。


(3)直窦血栓形成。


(4)横窦血栓形成。


(5)其他。


缺血性脑血管病


因脑部供血障碍而造成局灶性损害,常见者有以下几种:


1、短暂性缺血性发作(TIA):多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小碎片散落在血液中,或为微栓子,进入脑循环造成局灶性小梗塞,出现一过性偏瘫、单瘫、感觉缺失、失语、失明等,24小时内症状和体征均消失,但可反复发作。


2、脑血栓形成:因脑动脉粥样硬化,管腔狭窄,血流受阻而造成局灶性脑梗塞,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如偏瘫、失语等。多在夜间或休息中发病,60~70岁为发病高峰。症状可于数小时甚至1~2天内加重,以后逐渐恢复。


3、脑栓塞:因脑外血凝块(血栓碎块)或空气、脂肪、寄生虫卵等,随血流进入脑部,造成急性栓塞,形成局灶性梗塞,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如偏瘫、单瘫、失语等。多见于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的青壮年患者,其瓣膜赘生物脱落成为栓子,造成脑栓塞。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头颅CT检查可见低密度的梗塞灶,TIA时可能正常,也可见腔隙性低密度梗塞灶。治疗原则为应用血管扩张剂、钙离子拮抗剂、抗血小板聚集剂等。


出血性脑血管病


常见以下两种:


1、脑出血:多由于动脉硬化形成的微动脉瘤破裂,形成脑内血肿而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好发部位在内囊,因此常见的体征为病灶对侧的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有时出现同向凝视麻痹。如血肿发生在脑桥或小脑则将出现脑干或小脑损害的体征,如血肿破入脑室到将出现去大脑强直及脑干受损的体征。


2、蛛网膜下腔出血:多由于先天性动脉瘤或动静脉畸形破裂,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而出现剧烈头痛,伴呕吐以及脑膜刺激征的典型临床表现。


出血性脑血管病的脑脊液压力常升高,外观呈粉红色(脑出血)或血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头颅CT可见高密度的血肿影像,周围有水肿带。如破入脑室或蛛网膜下腔则可见脑室内及蛛网膜下腔有高密度影。治疗原则急性期以降颅压为主,保持酸碱平衡。若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则应进行全脑血管造影,如发现动脉瘤或动静脉畸形则应手术治疗

㈣ 脑血管问题

血管性头痛是指那些与血管疾患有关的头痛。
包括:
①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血栓栓塞性脑血管病。
②颅内血肿:硬膜下血肿;硬膜外血肿。
③蛛网膜下腔出血。
④未破裂的血管畸形:动静脉畸形;囊内动脉瘤。
⑤动脉炎:巨细胞动脉炎;其他系统性血管炎;原发性颅内动脉炎。
⑥颈动脉或椎动脉痛:颈动脉或椎动脉阻断;(原发性)颈动脉痛;动脉内膜切除后头痛。
⑦静脉血栓形成。
⑧动脉性高血压:对外源性物质的急性反应;嗜铬细胞瘤;恶性高血压;先兆子痫和子痫。
⑨与其他血管性疾患有关的头痛。

参考资料:
脑血管疾病引起的头痛分几类,脑出血引起的头痛特点是什么,诊断依据是什么?
脑血管疾病引起的头痛分为两类。
(1)出血性脑血管疾病(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2)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塞)。
脑出血引起的头痛特点是出血早期就可引起严重的头痛,这时头痛的发生部位及性质有时可取决于出血的部位及出血量,表现同侧枕部、颞部出现跳动样胀痛伴恶心、呕吐。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或脑室者,头痛加重,表现为弥漫性全头剧烈疼痛,常伴发热、抽搐。小脑出血者头痛最常见。内囊出血、桥脑出血因病情迅猛,故临床上很少以头痛为首发症状。
诊断依据主要有:① 50岁以上的高血压动脉硬化者。②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突然起病。 ③病情进展迅速,早期有头痛、呕吐等高颅压症状,很快出现意识障碍。④具有神经系统局灶体征。⑤脑脊液为血性,颅内压增高。⑥CT、MRI扫描证实。

实验室检查对脑出血引起头痛的诊断有何意义?
实验室检查对脑出血的诊断有重要意义:(1)脑脊液:颅内压增高,多为血性。未破入蛛网膜下腔的脑出血,脑脊液虽无血,但白细胞可稍高,蛋白亦稍高。(2)CT扫描:CT对急性脑出血的诊断价值高,为临床定性、定位及定量提供了可靠的依据。(3)MRI扫描:MRI扫描对诊断后颅窝出血特别敏感,由于骨质伪影,后颅窝的病变在CT上往往显示不清,所以MRI显示脑干出血与小脑出血明显优于CT。

脑出血引起的头痛的手术适应症是什么?
对出血量大、形成脑疝威胁病人生命的脑出血,手术是挽救病人生命的重要手段。CT对选择手术有重要的指导价值。急症手术的适应症应具备:(1)昏迷不深,瞳孔散大,经内科治疗病情恶化者;(2)脑叶出血血肿超过40毫升,有中线移位者;(3)小脑出血血肿超过15毫升,有脑干受压及破入第四脑室者;(4)内囊出血血肿超过50毫升,中线结构移位大于1厘米者。手术方法目前多采用颅骨钻孔或骨瓣开颅术清除血肿。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引起的头痛特点是什么,如何诊治?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头痛发生率为4%~36%,一部分病人在TIA发作前可出现无定位意义的先兆头痛,多以眶部、前额部钝痛、麻木痛为主。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的头痛往往比颈内动脉系统TIA偏重,前者以后头痛为主,可以一侧,也可两侧;后者多以前额部或全头钝痛为主。头痛的发生时间与血压波动及血管痉挛的程度有关,头痛的程度轻微,病人往往不以头痛作为就诊的主诉。
诊断要点:(1)50~70岁的脑动脉硬化者,(2)突然起病,(3)具有神经系统定位体征,持续时间短,24小时内完全恢复,(4)同一症状可反复发作,(5)脑脊液、脑电图、CT、MRI等检查无异常所见。
主要治疗措施如下:(1)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如调整血压,治疗糖尿病及脑动脉硬化,稳定心脏功能等。(2)血容量扩充:常用丹参注射液10~16毫升静脉滴注,每日1次,10~14天为1个疗程。低分子右旋糖酐500毫升,每日1次静脉滴注。维脑路通400~800毫克,每日1次静脉滴注。(3)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常用肠溶阿斯匹林40~80毫克,每日1次。潘生丁50~10 0毫克,每日3~4次口服。亚磺吡唑酮0 1~0 2克,每日3次口服。(4)抗凝或溶栓剂治疗,疗效难以肯定,由于出血并发症较多应慎用。临床常用抗凝剂有肝素、尿激酶等。如有高粘血症可适当应用蝮蛇抗栓酶或藻酸双酯钠等药物,但应有严格的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对脑梗塞引起头痛的诊断有何意义?
(1)脑脊液检查多为正常。(2)CT扫描:发病在24小时以内的脑血栓CT扫描可正常。24小时以后在受累脑区可见楔形、方块形或不规则形低密度灶。但脑干与小脑梗塞可因骨质伪影辨认不清。(3)MRI扫描:发病4小时以前即见T-1 T-2延长,24小时即呈长T-1与长T-2信号,尤其对脑干及小脑梗塞因无骨质伪影辨认清楚。

脑动脉粥样硬化症的头痛特点是什么,诊断依据是什么?
其头痛多呈轻至中度全头痛、胀痛,也可表现为枕部、额部、双颞部疼痛,用脑、用力、活动头部及改变体位时头痛加重,常伴有类似神经衰弱症状。
脑动脉粥样硬化症的诊断依据是:
(1)年龄在45岁以上者。(2)具有脑动脉硬化的症状和体征。(3)眼底有动脉硬化改变。(4)血脂增高。血粘度增高,(5)心血管及其他部位具有动脉硬化征象者。(6)CT及MRI扫描有脑萎缩征象。
该病是一种多因素的慢性退变性疾病,因此,早期预防很重要。加强体育锻炼,注意劳逸结合,避免长期过度紧张,不吸烟,不饮酒,防止肥胖,对预防本病具有一定作用。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也是防治的重要一环。

高血压性头痛的发生机制及头痛的特点是什么,高血压危象头痛的特点是什么,如何进行治疗?
高血压产生头痛的机制可表现为三种类型。第一型是由于高血压的机械作用,使血管异常扩张,动脉壁的痛觉感受器受刺激引起的头痛,表现头部钝痛,搏动性跳痛,局限于一侧或两侧的前头部及后头部,也可弥散至全头部,属非偏头痛性血管性头痛。第二型是由于头部肌肉反射性收缩,头部周围紧箍样疼痛,多位于枕下颈部痛,伴轻度颈强。第三型是由于大脑功能紊乱,引起颅内血管的舒缩障碍,产生全头弥漫性胀痛及钝痛。
头痛是原发性高血压病最常见的症状,有时是唯一的症状,头痛的类型与年龄有关,青壮年产生偏侧头痛者多,而老年人全头痛多,往往呈沉重性、间歇样钝痛,胀痛及搏动样痛,有时持续性,但剧烈头痛少见,头痛特点是从半夜到凌晨逐渐加重,早晨时较剧烈,往往不能入睡,一起床从事活动后可减轻。
高血压危象的病人剧烈头痛,呈炸裂样头痛,伴头晕恶心,但很少呕吐,常有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症状,或美尼尔综合征症状,或急腹症症状等等。
对高血压性头痛进行心理治疗时首先要调动医务人员和病人两方面的积极性,医务人员要了解病人的思想、生活和工作情况,帮助病人认识高血压病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消除对本病的恐惧心理与悲观情绪,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配合医师积极治疗。
治疗时根据病情合理地安排工作和休息,保持足够的睡眠,注意饮食调节,以低盐、低动物脂肪为宜,对于精神紧张、头痛失眠者可服用少量的镇静剂或安定剂。降压药物的使用:①长期给药,宜选用降压作用温和、持久、副作用少、使用方便的口服降压药,如双氢克尿噻、利血平等作为基础降压药;②联合用药,常用利尿药和其他降压药物的合用;③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达到降压之目的后,可改为维持量以巩固疗效;④急进型高血压病及高血压危象需应用降压作用强的药物,如节后交感神经抑制剂、钙拮抗剂、小动脉扩张剂等; ⑤对血压显着增高多年的病人,不宜使血压下降过多、过快,因病人往往不能适应反觉不适,而且由于血压过低易导致脑血管意外。

如何治疗出血性卒中所引起的头痛
出血性卒中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包括外伤)引起的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外和膜下出血。由于出血的颅内占位效应,可以引起颅内压增高;加之血液破坏后释放出大量的血管活性物质,可以直接刺激颅内的疼痛敏感结构,而引起剧烈头痛,尤其以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室型的脑出血头痛最为剧烈。
出血性卒中引起头痛的防治原则如下:
(1)积极抗脑水肿、减低颅压
快速使用脱水剂抗脑水肿和降低颅内压是治疗出血性卒中的重要措施。常用20%甘露醇125毫升~250毫升静滴,每6~8小时1次,或用甘油果糖500毫升,每日2次静点,也可用速尿脱水。必要时行外科手术治疗,如血肿消除术或血肿抽吸术,其目的是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所引起的剧烈头痛,可行置换脑脊液疗法(即腰穿成功后,每次缓慢放出脑脊液3~5毫升,然后再缓慢注入等量的生理盐水),头痛可明显减轻。
(2)病因治疗
治疗引起出血性卒中常见的原因,如高血压、动脉硬化、脑血管畸形、各种原因引起的颅内动脉瘤及血液系统疾病等。
(3)止血
可以用止血环酸、6-氨基己酸、止血芳酸等,以防止再出血,减少血液对颅内头痛敏感结构的刺激。
(4)对症治疗
适当地用一些止痛剂、安定和镇静剂。

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引起的头痛也称为偏头痛吗,颞动脉炎也是血管性偏头痛吗?
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所致的头痛可以称为血管偏头痛,但不应称为血管性偏头痛。前者以老年人多见,大多有家族史,疼痛与血压升高的程度及动脉硬化的程度有关,与颅内外血管舒缩功能紊乱无关。头痛多为胀痛,部位不定,因血压升高而加重。血管性偏头痛以一侧额、颞部的跳动痛伴有恶心、呕吐为特征,以青年女性为多,同时可以出现一过性偏头痛和眼肌麻痹等表现。因此两者较易区别。颞动脉炎可引起头痛,但不是血管性偏头痛。颞浅动脉变粗、迂曲、压痛、扪之呈条索状、搏动减弱或消失,早期可有低热、盗汗、无力等全身症状,抗核抗体与类风湿因子阳性,激素治疗效果好。因此,不论是从发病年龄、病变部位、疼痛性质及体质和实验室检查来看,它和血管性偏头痛均有本质区别。

颞动脉炎所致的头痛有何特点?
颞动脉炎又称细胞性动脉炎,是一种非特异性动脉炎,最常侵犯颞动脉,其次多累及眼动脉和枕动脉,50岁以上的人发病率较高,临床更多见于60~75岁的人,女性比男性多见,两者之比为3:1。本病在出现低热、困倦、恶心、呕吐、肌肉疼痛、眼球活动障碍、视力障碍的同时也会出现头痛,且头痛是颞动脉炎的主要表现。本病的头痛常为自发性,也会由于触碰面颊部或下颌部、张口或受凉吹风而诱发,咀嚼时可加重,压迫耳屏前方动脉和神经交叉点时也可引起头痛 。头痛的发生与传播符合面动脉的走向,即向下颌放射,终点为内眼角,且面动脉有明显的压痛。少数病人以下颌、 面部、头顶盖及枕区痛为首发症状,面颌动脉区疼痛不明显且在颞动脉供应区颞、额、顶及部分枕区会出现脱发,感觉过敏,溃疡形成。头痛的性质不定,多表现为烧灼样或锤击感,一般晚上重于白天。到医院做化验检查还可以发现患者血沉加快,白细胞轻度或中度升高,中性粒细胞核左移,或出现正常细胞性和正常血红蛋白性贫血,球蛋白增加,碱性磷酸酶轻度增高。颞动脉炎患者的头痛对类固醇激素的治疗有良好效果,有时在类固醇治疗后体温降至正常,1~2周内头痛症状消失,一般治疗剂量为每天强的松40~60毫克,当病人在一周内不再诉有头痛时, 激素应用可逐渐减量至5毫克为止。一般血沉在四周内恢复正常,血沉正常后经几个月再逐渐停止治疗。

在高原地区生活、头痛最常见的原因是什么?
头痛是高原地区生活的人的常见的症状, 而一种叫做高原地区血管性头痛的疾病是造成这一症状的主要原因。这种头痛的特点是:(1)头痛剧烈,持续时间长,反复发作,每次发作的性质、 过程基本相似,发作间期神经精神状态正常。(2)一般说麦角胺治疗有效,吸氧可以缓解症状。(3)多有包括头昏、 胸闷、 心悸、恶心、呕吐、腹胀、失眠、乏力的急慢性高原反应的表现,而无明显的神经系统阳性体征。(4) 植物神经功能不稳的临床表现,包括颜面部充血、发红、头痛、多汗、气急、急躁易怒、嗜睡 、困倦、水肿、四肢发麻、心动过缓、早泄、阳萎、月经不调等。(5) 病程至少超过3个月,发作次数在3次以上。 一般认为高原地区血管性头痛的原因是由于高原地区气压低使人体内部组织器官缺氧, 因为大脑皮质对缺氧较为敏感,所以可能会导致大脑皮质的功能失调而引起神经、精神、心理情绪方面的变化, 最终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血管收缩舒张功能障碍而导致头痛。治疗上一般采用吸氧疗法和麦角胺制剂, 对于反复发作者,另加用强的松30毫克/天及钙离子拮抗剂如尼莫地平治疗。当然,在高原地区应用生物反馈疗法,进行放松训练,消除紧张情绪,矫正异常行为, 会对头痛的预防和治疗起到积极的作用。

颅内动静脉畸形会引起头痛吗?
颅内动静脉畸形的主要症状就是头痛。这里可以举一个例子,有一个52岁的男性患者,有发作性头痛史20余年,头痛呈偏头痛性质,但发作前无先兆,也没有明确的诱因,每次发作持续几个小时,未经治疗头痛亦可自行缓解,来医院检查经脑血管造影发现右颞叶附近有一动静脉畸形,后经行选择性畸形血管栓塞手术后病人痊愈,到目前为止已连续一年无头痛发作。我们说脑动静脉畸形是脑血管畸形的一种,多见于青年人,发病年龄为20~40岁,男性多发,男女比例为1:1~2:1,绝大部分为幕上病变,后颅凹的病变仅占全部病例的5.7%。头痛是动静脉畸形的主要症状,有的病人的头痛为首发症状, 头痛做为非特异性症状,对动静脉畸形的诊断无重要意义,但本病的头痛仍有如下特点:多为发作性,可呈典型的偏头痛样发作,也可以有血管性头痛的特点。当动静脉畸形位于颞叶附近接近硬脑膜时,头痛常比较明显,而当畸形血管破裂出血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内大块血肿时,就会出现剧烈的疼痛,颈项强直,恶心呕吐。有人观察未经治疗的动静脉畸形的正常过程,经平均10.4年的追踪观察显示,约42%的病人有出血的危险,29%的病人有死亡的危险,18%的患者有癫痫发作的危险,27%的患者有神经系统病变的危险。因而对动静脉畸形适时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是十分必要的。

脑动脉瘤破裂时的头痛有什么特点?
脑动脉瘤好发于颅内动脉分叉和主干的分支处,动脉瘤的形成与动脉壁的肌层存在先天性的发育缺陷有关。由于承受血流的冲击,该处动脉壁的薄弱点向外突出,逐渐扩张,形成圆形、椭圆形或棱形的囊状膨大,即成为动脉瘤。脑动脉瘤是一种有潜在生命危险的疾病,其危险性在于动脉瘤破裂,发生急剧的颅内出血。全身血压突然急剧的增高,是原有颅内动脉瘤破裂的诱因。约有48.2%~60%的脑动脉瘤破裂之前有先兆症状,如动脉瘤扩大的症状,这时随动脉瘤部位的不同而出现局部或全头痛;另外还可以伴随眼部疼痛,视力减退,视野缺损等症状。当动脉瘤小量漏血时,同样可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先兆症状,头痛是动脉瘤破裂时最常见的首发症状,79%为剧烈的全头痛, 30%为局部头痛或偏头痛。有时头痛的部位与动脉瘤的部位有关,如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多位于额眶部;颈内动脉瘤时多有一侧头面部痛;前交通动脉瘤常引起两侧前额部头痛;幕下动脉瘤常引起枕部痛,所有上述疼痛都是剧烈的爆炸痛性质。动脉瘤破裂出血后,一部分出血少的轻症,动脉瘤破裂口自然愈合以及外表粘连的作用,使出血停止,逐渐吸收;而出血凶猛者,多死于血肿的压迫;严重者可出现脑出血、脑梗塞和脑疝。所以动脉瘤破裂的早期诊断特别重要,而患者头痛的性质、部位给我们的诊断提供了一定依据,根据情况行腰椎穿刺、CT扫描、磁共振成像等辅助检查,争取早日明确诊断,给内外科治疗赢得时间。

烟雾病所致的头痛是怎么回事?
烟雾病又称“脑底动脉环闭塞症”或“环发育不全”。在脑血管造影影像上可见模糊的脑底部异常血管网,1955年首先由日本的清水和竹内描述,烟雾为形容模糊不清的样子;1966年铃木称本病为闭塞性脑动脉炎,本病发病率较低,多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头痛是其常见的症状,表现形式多样,可为发作性,亦可为持续性,部位不定,性质不一,没有特定的诊断价值。烟雾病引起头痛的原因可归于血管的炎症、狭窄、闭塞而致血管收缩舒张功能障碍及代偿性的动脉扩张所导致。本病有遗传倾向,有人报告母子或同胞同时发病率高,近年来则认为它与后天因素有明显的关系,多数病人有明显的其他病史,如炎症、高血压、糖尿病、脑动脉硬化、贫血、非特异性动脉炎、结核性脑膜炎、脑脓肿、多发性神经纤维瘤和钩端螺旋体病。一般来说,烟雾病的预后良好,头痛会随着脑底异常血管网的形成,侧枝循环的建立而缓解或消失。

血栓性疾病会引起头痛吗?
一般来说,动脉血栓性疾病如脑梗塞、短暂性脑供血不足(TIA)等仅会出现供血不足的表现,如头晕、眼花、肢体瘫痪、失语等等,不会出现头痛症状。但如果是颅内静脉窦及脑静脉血栓形成时,头痛即是主要表现之一。颅内静脉窦及静脉血栓形成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感染性多继发于眼眶、面部、乳突或鼻窦感染、脑膜炎、硬脑膜下脓肿及败血症,以海绵窦及横窦血栓形成较为常见;非感染性者多与血流瘀滞或高凝性有关,常继发于消耗性疾病、颅脑外伤、产褥期、血液病和心脏病多种疾病状态,以上矢状窦血栓形成多见。由于各静脉窦之间互相沟通,吻合支丰富,因而小的血栓可不产生症状,但如果血栓使静脉窦完全阻塞时则可引起静脉回流和脑脊液回流的障碍,导致脑组织充血、水肿、颅内压力升高。所致头痛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颅内压力增高所致,这是静脉窦及静脉血栓所致头痛的主要原因。所以患者一般表现为头部剧烈的难以忍受的疼痛,伴有呕吐,视乳头水肿等。(2)全身感染所致,如有感染者患者一般有不规则发热,寒战,头痛,肌肉酸痛。(3)窦性症状,指由于局部静脉回流障碍所引起的局限性神经症状,如海绵窦血栓形成时会引起三叉神经受累而引起头痛,岩下窦、岩上窦受累时也可导致三叉神经受损而致头痛。

针刺后会不会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继而引起头痛?
一般来说,针刺很少会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但针刺头颈部穴位时容易出危险,比如针刺大椎、哑门、风池等穴,若是进针过深或进针方向错误,误入枕大孔,进入蛛网膜下腔再用捻转提插手法,就易致蛛网膜下腔血管损伤,引起头痛。这里有一个病例可以说明这种情况。某女,30岁,因癔病全身发抖请人给予针刺治疗,先扎风池穴,捻转提插,又在臀部、手部等处取穴,两个小时后患者因头痛醒来,服止痛药后患者安静入睡,到清晨仍觉头痛及颈项部疼痛,并伴呕吐,服镇痛剂、安眠药后患者疼痛好转,两年以后,患者又出现剧烈头痛,送至医院,经检查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时头痛是主要症状,为弥散性剧烈头痛,以枕部为主,并沿颈项部向下放射。上例中患者针刺后2小时出现头痛症状,说明针刺导致蛛网膜下腔内少量、缓慢、延续的出血,红细胞及胆红素直接刺激三叉神经根和第2~7颈神经根,或通过刺激颈神经根而引起颈部肌肉收缩,并通过这些肌肉对枕大、枕小神经挤压,而引起头痛。另外,血液进入脑脊液,放出大量游离肽、5-羟色胺等活性物质引起头痛。后来,随着流入蛛网膜下腔内的血液的增多,继发地引起颅内压力的增高,也会发生头痛。蛛网膜下腔出血轻者可自愈,重者可危及生命,所以针刺时要熟悉解剖部位,严格掌握进针方向和深度,以免造成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

癫痫强直阵挛发作时出现头痛吗,发作性头痛有可能是癫痫的一种吗?
癫痫是一种临床综合症,以在病程中有反复发作的神经元的异常放电所致暂时性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为特征。癫痫以发作时的意识丧失和肢体痉挛为特征时称为强直阵挛发作,强直阵挛发作在临床上比较多见,约占癫痫患者中的80%,其发作过程一般包括五个时间段。分别是前驱症状期、先兆期、痉挛期、弛缓昏睡期和意识恢复期。头痛一般发生在前驱症状期和意识恢复期。前驱症状期仅持续数秒,患者有头晕、头痛、耳鸣,然后进入了先兆期;先兆期也持续数秒时间,患者逐渐意识模糊,手足和口角开始抽搐;接着患者意识完全丧失,口中怪叫,两眼上翻,全身肌肉剧烈抽搐,尿失禁甚至呼吸暂停,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强直痉挛期,一般持续数秒到2分钟左右;再经过数分钟的昏睡,患者的意识逐渐恢复,进入了意识恢复期,患者有头痛,头晕、疲惫乏力等不适主诉。为什么强直阵挛发作前后会有头痛的发生呢?强直阵挛发作中有肌肉强烈的收缩、痉挛,肌肉的收缩可以压迫刺激分布于头面部的感觉神经末梢及血管,发生痛觉结构受刺激而产生了头痛;另外,癫痫发作时神经元所释放的某些神经递质,如5-HT等及肌肉持续收缩时游离出来的钾、缓激肽、P物质等都是致痛物质,均可产生头痛。
发作性头痛可以是癫痫的一种形式,癫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症状,表现特点为突然发生的阵发性、短暂性、反复发作的大脑功能障碍。它的实质是脑灰质神经元的异常放电,不同部位的神经元群放电,其临床表现也不同,当患者的头痛发作为主要表现时,我们习惯地称之为头痛型癫痫,按医学正规分类方法它隶属于自主神经发作的范畴,属癫痫的部分发作,主要是因为发作性头部植物神经异常所致。主要的症状为头痛、头重、头晕、耳鸣,每次发作持续时间约为数秒至数分,还有极少数的为数小时至数日。头痛型癫痫的诊断标准应该包括以下几条:(1)患者的年龄在20岁以下。(2)临床以发作性剧烈头痛为表现,可以并发颈背痛、头晕、耳鸣或其他植物神经异常的表现,如心悸、胸闷、恶心、呕吐、膀胱尿道异常感、尿失禁等等。(3)内科及神经科体格检查无阳性发现。(4)脑电图上有癫痫性放电的存在。(5)抗癫痫药治疗有效。在确定为头痛性癫痫后要积极寻找病因如中毒、肿瘤、缺氧等,尽可能早期、完全祛除之。抗痫药的治疗愈早效果愈好,可选用苯妥英钠、苯巴比妥、乙酰唑胺和卡马西平,一般要正规服药1年以上,待症状缓解脑电图改善后才可缓慢减量直至停药。

脑血栓形成及脑栓塞时会发生头痛吗?
脑血栓形成是指脑动脉的颅内、外段在内膜病变的基础上形成血栓,致使血管管腔狭窄或闭塞,血流受阻,引起脑组织缺血、坏死的一种急性脑血管病。一般本病多在安静或睡眠时发病,意识障碍较轻,一般无头痛。在CT扫描,磁共振成像之前,这些特征成了临床上区别脑部缺血性血管病和出血性血管疾病的重要依据。但随着神经影像学普及应用,我们发现有些发病初有头痛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最后诊断为脑血栓形成。认为可能是因为病变动脉闭塞,引起脑组织供血量的锐减反射性刺激邻近动脉,使邻近动脉扩张而引起头痛;当然,如果闭塞的血管较大,引起脑组织大面积软化,伴有明显的脑水肿,颅内压增高,就会引起剧烈的头痛,且伴恶心、呕吐。所以光凭有无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来鉴别脑血栓形成与脑出血,颅内肿瘤占位是不够的,还需结合其他体检结果,借助辅助检查的手段。如CT在24~48小时后可见到低密度梗塞区,而脑血管造影可显示血栓形成的部位、程度和侧支循环的状况。脑血栓形成一经确诊,就要尽快地采用各种方法恢复脑的血液循环,控制脑水肿,增加缺血区脑组织的代谢要求,防止血栓继续扩大,最大限度减轻脑损伤。
脑栓塞系指身体其他部位的栓子,随血流进入脑血管而引起脑血管的急性阻塞,引起相应供血区的脑功能障碍。按栓子的来源可分为心源性、非心源性和来源不明三类。心源性脑栓塞最多,以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及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为最常见,其次为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及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脏手术等。当心房颤动或心力衰竭时,易发生湍流而致附壁血栓形成,附壁血栓之碎片或赘生物脱落,随血流进入颅内血管而引起脑栓塞。这类病人平时一般就有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头痛,表现为全头部持续性胀痛,隐痛,体位及转动头位对头痛无影响,当脑栓塞发生时,一般来说不会突然发生头痛加剧,但如果栓塞了主要的大的供血动脉,如大脑中动脉,就会引起大面积的脑水肿,脑软化,颅内压增高而发生剧烈头痛。这种头痛多位于头颅深部或两侧前额和后枕,呈持续性钝痛,咳嗽、喷嚏等用力动作可使之加重。在起病后的一段时间内,头痛可有缓解和复发,在经过治疗颅压降至正常时,疼痛可消失。脑栓塞在栓子来源没有被清除的情况下容易复发,所以要积极寻找病因,重视病因治疗,如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心房纤颤、心力衰竭等应给予正规治疗,且抗凝治疗可减少脑栓塞的复发率。

结节性多动脉炎会引起头痛吗?
结节性多动脉炎可以引起头痛。结节性多动脉炎是原因不明的累及中小动脉的炎症性疾患,主要病理变化为中小动脉各层的水肿、渗出,继而白细胞浸润,最后弹力纤维破坏、断裂、坏死、结缔组织增生、血管闭塞,甚至血栓形成。本病可在任何年龄发生,但以20~50岁多见,男多于女,约为4∶1,主要症状为发热、腹痛、皮疹、心动过速、体重减轻等;典型病例为皮下有结节,如黄豆大,有疼痛或压痛,一个或多个,沿动脉排列,或不规则地聚在血管近方,呈周期性发作,发作时有发热。约30%的结节性多动脉炎的患者可因病变侵犯脑部血管而致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如果脑中小动脉病变范围比较弥散,就常引起脑或脑膜炎症状,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全脑症状。若病变的血管形成局限性肉芽肿,患者会因为脑瘤样占位而出现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当脑部血管破裂时,可引起脑实质内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上可有头痛,意识障碍,和/或伴有肢体偏瘫,偏盲,失语,局限性癫痫等局灶性定位症状?/ca>

㈤ 脑部毛细血管堵塞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疾病概述

脑血管意外又称为急性脑血管病,或中风、脑卒中,是供应脑的动脉血管,包括两侧颈内动脉和椎动脉,病变引起的脑局灶性血液循环障碍,而致意识障碍及(或)脑局灶症状(言语障碍、面瘫、肢瘫)。脑血管意外已成为神经系统疾病中最常见的危重病,也是人类病死率最高的三大疾病之一。

脑血管意外可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大类,前者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者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其中以脑血栓形成最为多见。其中脑出血、脑血栓形成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多数是由高血压和动脉硬化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多因脑动脉瘤、血管畸形等所引起。脑栓塞多见于中青年有心脏病的患者,如心脏瓣膜病、心肌梗塞栓子脱落堵塞脑血管而成。

中医相关病症

参见昏迷、痉病、中风。

自诊要点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出现头痛、头晕、肢体麻木、行走不稳、轻度偏瘫、流涎、语言不清、吞咽不畅等症状之一或一种以上,多在短时间内消失,一般持续数分钟到30分钟,最长不超过24小时,多无意识障碍。

2.脑血栓形成。病前多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常在睡眠中或安静时发作,可有头晕肢麻、暂时性神志不清等前期症状,逐渐产生偏瘫、失语、意识障碍等症状,症状逐渐加重,数小时至数天达高峰。

3.脑栓塞。突然出现头痛、呕吐、或抽搐,偏瘫、失语、意识障碍较轻,多在短时间内恢复。

4.脑出血。高血压性脑出血多骤然发病,一般都是白天情绪激动、过度用力或高度紧张时发生。症状因出血部位和出血量而有差异。发病时可出现剧烈头痛、头晕、呕吐,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发生口眼歪斜、肢体偏瘫、意识障碍等,最后进入昏迷,肢体可有阵阵抽搐或强直发作、频繁呕吐。

5.蛛网膜下腔出血。在劳动或日常生活中,突然剧烈头痛,迅即出现脖子硬、恶心呕吐、烦躁、怕光、怕声、少语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意识障碍。

治疗建议

发现有肢体麻木,行走不稳,语言不清,眩晕,轻度偏瘫等症状,特别有肥胖、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患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做进一步检查,如果在脑血栓形成的早期进行扩血管、抗血小板聚集和溶栓治疗,有可能避免脑栓塞的发生。脑栓塞或脑出血大多发病很急,应立即找救护车将患者送到最近的医院进行抢救,治疗和抢救都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有血栓性疾病的患者平时应接受医生的指导,预防脑血管意外的发生,例如可以服用小剂量的阿司匹林、潘生丁等抗血小板药物等。

已经出现脑栓塞或脑出血而出现偏瘫的患者,也应积极治疗,通过药物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仍然是有可能恢复的。

也可在中医辩证指导下选用中成药或方剂治疗:

(1)属风痰阻络型宜祛风通络。可服小活络丹。

(2)属气虚血瘀型宜补气养血,化瘀通络。可服人参再造丸、华佗再造丸等。

(3)属阴虚阳亢进宜补益肝肾,滋阴潜阳。可服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

注意事项

1.肢体恢复的活动应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不宜过度劳累。

2.在日常生活中,如排便、性交等,不要过于用力,以防病症复发。

3.饮食要高蛋白、低脂肪、低盐、低糖,防止身体发胖。并且可多食纤维素较多的蔬菜、水果等,保持大便通畅。应戒烟酒。

4.舒畅情志,节制郁怒,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主动配合治疗。

5.起居要有规律,要保证睡眠良好,但又不要贪睡。

㈥ 什么是脑血管

脑血管,全称脑血管病。通常分为出血性脑血管病(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和缺血性脑血管病(脑栓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两大类。


缺血性版包括


(1)脑栓塞,可有多种疾病所产生的栓子进入血液,阻塞脑部血管而诱发。临床上以心脏疾病为最常见的原因;其次是骨折、或外伤后脂肪入血;虫卵或细菌感染;气胸等空气入血, 静脉炎 形成的栓子等因素,栓塞了脑血管所致。


(2)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简称TIA,又叫小中风或一过性脑缺血发作) ,其病因与脑动脉硬化有关,是脑组织短暂性、缺血性、局灶性损害所致的功能障碍。


(3)脑血栓形成,多由动脉粥样硬化、各种动脉炎、外伤及其他物理因素、血液病引起脑血管局部病变形成的血凝块堵塞而发病。


出血性版包括


(1)脑出血,系指脑实质血管破裂出血,不包括外伤性脑出血。多由高血压 、脑动脉硬化、肿瘤等引起。


(2)蛛网膜下腔出血,由于脑表面和脑底部的血管破裂出血,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常见原因有动脉瘤破裂、血管畸形、高血压、动脉硬化、血液病等。

㈦ 心脑血管疾病你了解多少

世卫三保专家提示:暖冬易诱发心脑血管疾

这个冬天不太冷!尽管已经进入了12月中旬,但浮动在15℃左右的气温却让各大街头的美女依然短裙摇曳。“看起来很美”的“暖冬”气候把很多人的身体也“养”得懒洋洋的,更把人“惯”得对很多悄悄袭击的疾病都“后知后觉”。此时预防甲流的非常时期,看似“温柔”的“暖冬”是否真正“可爱”,对人体而言是好事还是坏事?针对此事健康专刊记者走访了医学界多位专家。

暖冬对健康弊大于利

暖冬会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一些便利,但是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评估室张主任告诉记者,暖冬对健康的影响弊大于利,主要表现在对呼吸系统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上。

首先,冬天气温偏高有利于细菌、病毒的繁殖,犹如甲流病毒。其次,暖冬会使空气干燥,导致咽喉疼痛、口干舌燥、皮肤瘙痒等症状,而且会降低呼吸系统的防疫功能,导致病毒入侵。暖冬最可怕的是极有可能出现阶段性、大幅度、突然性降温天气。张主任说,当人们被温暖的天气麻痹时,老天爷突然翻脸,很容易让人因为一下子适应不过来而患病。

暖冬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医学专家告诉记者,气温突降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七成以上的心肌梗死患者和五成以上的冠心病患者对天气变化非常敏感。他表示,天气突然变冷会使血管收缩加强,造成血压波动,从而引发心脑血管疾病。而且,气温大幅度波动还会造成冠状动脉和脑动脉血管痉挛,导致冠心病和中风。此外,暖冬会使气候变得更加干燥,如果患者水分摄取不足,血液黏度就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也就增大了。

医学专家提醒中老年朋友,在冬天到来时,要做一次全身体检,尤其要经常测量血压。中老年人和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在气温骤降时要减少户外活动。如果有晨练的习惯,应在室内充分热身后再到户外锻炼。同时,要少吃冷饮、凉拌菜等;多吃鱼,多喝些热汤,以对抗寒流,稳定血压。

最新的医学研究认为,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有五大常见病引起,即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粘、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五者当中的任何一种都可以单独引起心脑血管疾病,所以,要预防攻破心脑血管疾病难题,必需同时根除这五种病理基础。

生物制剂世卫三保中独含的活性生物成分,经大量临床观察,效果优于化学成分,并且融合了多种心脑血管疾病临床一线用药,针对现代心脑血管疾病,能够达到全面预防、综合调理的作用,另外,世卫三保含有的抗氧化成分,可以调节脂代谢紊乱,从而恢复正常的血脂代谢规律,调节血脂问题恢复正常规律。

暖冬使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增多

呼吸系统疾病也是冬季防病的重点。医学专家表示,气温偏高给很多病菌提供了有利的生存条件,而呼吸系统最容易受到病菌侵袭,所以在暖冬,呼吸系统感染的人会增多。另外,暖冬带来的强降温和干燥天气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另外,空气湿度对呼吸系统的影响很大。研究表明,当空气湿度达到45%—65%时才有利于下呼吸道疾病的治疗和康复,而暖冬又加剧了空气的干燥程度,在这样的环境中,呼吸系统的抵抗力会降低,容易引发或加重呼吸系统疾病。

世卫三保专家建议老人、孩子和身体虚弱的人应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湿度。例如在室内晾湿衣服,或者使用加湿器等。同时,大家不妨利用暖冬温和的天气,多开窗通风,常晒衣被,这样能抑制细菌、病毒的繁殖,预防呼吸系统疾病。

专家提示:冬季进补切勿盲目选择

冬天到了,各大市民也开始进食大量补品来养生。世卫三保专家表示:在寒冷的冬天,人体的生理功能处于抑制、减低状态,在冬令进补,有利于把精华物质储存在体内,增加机体的抗病能力,确实能够起到防病健体的作用。但在冬季进补方面存在很大的误区,大部分人都存在盲目进补的现象。补的不恰当,比如阴虚火旺之人还服人参,没有效用,反而危及健康。

1.不可盲目热衷保健品:市场上的保健品多数也是中药配伍,也有一定的适宜和禁忌。所以在服用上也应该有一定的选择。同时保健品的针对性不够强,病患的个体差异性比较强,所以对于有些人可能起不到效果。

2.不可偏信贵重药品:有人认为药材越贵就一定越好,所以盲目要求在膏方中加入野山参、虫草、藏红花等。事实上用药关键在合适,用对了,大黄可以当补药;反之,人参也可以是毒草。

3.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进补:感冒的人不能补,实症的人必须先清再考虑补,胃肠功能不良的人必须先调理肠胃才可以补,过于虚弱的人也可能虚不胜补。

4.年轻人也可以补:年轻人中有很大比例处于亚健康状态,有神疲力乏,胃纳不佳,睡眠障
5多吃淡水鱼

㈧ 脑血管病包括几种

心脑血管疾病可分为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以冠心病为主,是由于给心肌供应血液的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使动脉血管变窄或闭塞,心肌供血不足造成的。 临床上可分为隐匿性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心肌纤维化和心性猝死。 脑血管病是在脑动脉硬化基础上,脑血管破裂出血或血栓形成,引起以脑部出血性或缺血性损伤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俗称为脑中风,是目前造成人类死亡和致残的主要疾病。 冠心病:全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心绞痛为主要特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冠状动脉的管腔严重狭窄,造成心肌缺血、缺氧,从而发生一系列的症状。如胸闷、心区刺痛、心绞痛、心律不齐等,严重时会发生心肌梗塞,造成心力衰竭、猝死、危及生命。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有高血脂、高血压、吸烟酗酒、糖尿病,缺乏运动、不规律饮食和肥胖。 心绞痛:是冠心病的主要症状,是一组由于急性暂时性心肌缺血、缺氧所引起的症候群。主要表现为胸部压迫窒息感、闷胀感、剧烈烧灼样疼痛,一般疼痛持续15分钟,偶有自行缓解,疼痛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前内侧直至小指与无名指。心绞痛会加重冠心病的病情,并造成心力衰竭和猝死。 心肌梗塞是指冠状动脉的某分枝闭塞、血流中断,造成该分枝所营养的心肌持久缺血、缺氧、是心脏病死亡的首要原因。如果病变范围过大或抢救措施不力,会导致心脏破裂、心力衰竭、猝死等严重后果。抢救及时,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和静养,可以得到一定的恢复,但大多数会留下心功能不全、心律不齐等后遗症。 心肌梗塞是冠心病的危急症候,通常有心绞痛发作频繁和加重为基础,也有无心绞痛引发心肌梗塞的病例(此种情况最为危险,常因没能防备而造成猝死)。 脑梗塞:是因脑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并使脑血管堵塞,致使脑部供血供氧不足。常见症状有头晕目眩、失眠健忘、肢体麻木、情绪不稳、记忆障碍、严重时会致使脑细胞受损或死亡,导致脑痴呆、脑中风、甚至成为植物人状态。脑梗塞是脑血管疾病的早期症状。 脑痴呆:又称痴呆综合症,是慢性精神功能紊乱, 以缓慢出现的智能减退为主要特征,多有不同的脑萎缩。早期表现为记忆下降、思维混乱、理解困难、判断力差、计算功能减退,以致失语。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出现精神症状,最后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成为植物人状态,一般在发病后3~8年常因脑衰竭或并发症而死亡。主要有早老性痴呆、老年性痴呆、动脉硬化性痴呆。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脑痴呆主要是由于患者脑部的血液微循环出现障碍,自由基过多并长期作用脑细胞的缘故。在我国,65岁以上老人脑痴呆的患病率高达3.86%,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数字将会急剧上升。 脑出血:又称脑溢血、出血性脑中风,是一种常见的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疾病,主要是由于脑部血管出现动脉粥样硬化,致使脑血管局部官腔变窄、变脆,并且血管堵死,当血流行至此处时,血流所产生的冲力对血管壁产生巨大的压力,最终导致血管破裂,引发脑出血。脑出血的后果常可导致严重的偏瘫等后遗症、植物人,甚至死亡。所以,对脑出血一要以防为主。

㈨ 心脑血管的疾病,有哪些预防知识

脑血管病的症状平常生活中看到最多的是头昏、头痛、语言功能障碍、一侧肢体无力、麻木,病人突发行走不稳,都跟脑血管损害部位有关。小脑系统症状主要表现为行走不稳、头昏,病人发病时像喝醉酒一样;大脑半球损害主要表现对侧肢体无力;大脑右室半球损害伴随言语功能障碍,就是失语;脑出血主要的症状是头痛、血压升高,伴有肢体功能障碍。脑梗死和脑出血之间有区别,发病的时候脑出血主要见于活动状态起病,运动中血压剧烈升高所致,脑梗死主要在安静状态下起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