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础信息 » 国际哪个国家扶贫中国基础设施
扩展阅读
什么叫对望歌词 2024-11-15 00:56:40
在学校和同学怎么玩游戏 2024-11-15 00:41:02
有什么app可以找同学 2024-11-15 00:39:20

国际哪个国家扶贫中国基础设施

发布时间: 2022-04-12 12:46:24

① 联合国为什么高度重视全球减贫—高中政治

联合国副秘书长泰格埃格奈瓦克·盖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对待减贫工作一丝不苟,堪称全球典范。”

盖图高度评价了中国的减贫工作。他指出,在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执行期,中国的贫困人口减少了四亿多,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并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都得益于其扎实的研究和周密的计划,更是实施精准扶贫政策的结果。他认为,精准扶贫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是反复试验的成果,不仅具有现实意义,也具有战略意义。

盖图坚信,中国一定会在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中取得胜利,在2020年前实现现有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如期脱贫。但同时,他也预见,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越来越多的人口移居城市,农村减贫将不再是最大的挑战。从长远来看,城市中的相对贫困问题更加值得关注。

盖图还强调,中国的减贫经验值得所有发展中国家学习。虽然各国的文化、国情以及面临的挑战有所不同,但中国经验仍然具有借鉴意义,因为利用技术减贫是发展的大趋势。而中国也确实承担起了其作为大国的责任,通过“南南合作”以及现在的“一带一路”倡议,向其它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很多技术援助。同时,盖图也提醒道,发展中国家学习中国经验,要以本国的自然、文化、社会和经济条件为基础,不能盲目照抄照搬。

盖图号召中国应与联合国加强合作,助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他指出,中国与联合国的合作由来已久,双方联手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分享其在基础设施、工业化和农业可持续方面的发展经验。但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解决环境、发展、农业、工业化、青年就业及减贫等问题,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不仅具备强大的国际影响力,更是发展的生力军。他非常赞赏中国减贫模式在非洲的应用,并认为中国是全球减贫的典范。

② 国家的扶贫标准是什么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
为进一步加快贫困地区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特制定本纲要。
序言
(一)扶贫事业取得巨大成就。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推进扶贫开发,特别是随着《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的实施,扶贫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社会事业不断进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农村居民生存和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边疆巩固、社会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推动全球减贫事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二)扶贫开发是长期历史任务。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扶贫对象规模大,相对贫困问题凸显,返贫现象时有发生,贫困地区特别是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以下简称连片特困地区)发展相对滞后,扶贫开发任务仍十分艰巨。同时,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不断深入,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国力明显增强,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为扶贫开发创造了有利环境和条件。我国扶贫开发已经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
(三)深入推进扶贫开发意义重大。扶贫开发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局。深入推进扶贫开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是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缩小发展差距、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大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更有效的举措,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确保全国人民共同实现全面小康。
一、总体要求
(四)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扶贫标准,加大投入力度,把连片特困地区作为主战场,把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坚持政府主导,坚持统筹发展,更加注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注重增强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更加注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注重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努力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五)工作方针。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实行扶贫开发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把扶贫开发作为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鼓励和帮助有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通过自身努力摆脱贫困;把社会保障作为解决温饱问题的基本手段,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六)基本原则
——政府主导,分级负责。各级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扶贫开发工作负总责,把扶贫开发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及总体规划。实行扶贫开发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
——突出重点,分类指导。中央重点支持连片特困地区。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扶持力度。根据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制定扶贫政策,实行有差异的扶持措施。
——部门协作,合力推进。各相关部门要根据国家扶贫开发战略部署,结合各自职能,在制定政策、编制规划、分配资金、安排项目时向贫困地区倾斜,形成扶贫开发合力。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加强引导,更新观念,充分发挥贫困地区、扶贫对象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尊重扶贫对象的主体地位,提高其自我管理水平和发展能力,立足自身实现脱贫致富。
——社会帮扶,共同致富。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完善机制,拓展领域,注重实效,提高水平。强化政策措施,鼓励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同富裕。
——统筹兼顾,科学发展。坚持扶贫开发与推进城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相结合,充分发挥贫困地区资源优势,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增强防灾减灾能力,提倡健康科学生活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改革创新,扩大开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创新扶贫工作机制。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共享减贫经验和资源。继续办好扶贫改革试验区,积极探索开放式扶贫新途径。
二、目标任务
(七)总体目标。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扭转发展差距扩大趋势。
(八)主要任务
——基本农田和农田水利。到2015年,贫困地区基本农田和农田水利设施有较大改善,保障人均基本口粮田。到2020年,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明显提高。
——特色优势产业。到2015年,力争实现1户1项增收项目。到2020年,初步构建特色支柱产业体系。
——饮水安全。到2015年,贫困地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到2020年,农村饮水安全保障程度和自来水普及率进一步提高。
——生产生活用电。到2015年,全面解决贫困地区无电行政村用电问题,大幅度减少西部偏远地区和民族地区无电人口数量。到2020年,全面解决无电人口用电问题。
——交通。到2015年,提高贫困地区县城通二级及以上高等级公路比例,除西藏外,西部地区80%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稳步提高贫困地区农村客运班车通达率。到2020年,实现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推进村庄内道路硬化,实现村村通班车,全面提高农村公路服务水平和防灾抗灾能力。
——农村危房改造。到2015年,完成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800万户。到2020年,贫困地区群众的居住条件得到显着改善。
——教育。到2015年,贫困地区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有较大提高;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0%;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提高农村实用技术和劳动力转移培训水平;扫除青壮年文盲。到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远程继续教育和社区教育。
——医疗卫生。到2015年,贫困地区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基本健全,县级医院的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每个乡镇有1所政府举办的卫生院,每个行政村有卫生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稳定在90%以上,门诊统筹全覆盖基本实现;逐步提高儿童重大疾病的保障水平,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得到有效控制;每个乡镇卫生院有1名全科医生。到2020年,贫困地区群众获得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更加均等。
——公共文化。到2015年,基本建立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已通电20户以下自然村广播电视全覆盖,基本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力争实现每个县拥有1家数字电影院,每个行政村每月放映1场数字电影;行政村基本通宽带,自然村和交通沿线通信信号基本覆盖。到2020年,健全完善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自然村基本实现通宽带;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实现每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以下简称重点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以公共文化建设促进农村廉政文化建设。
——社会保障。到2015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五保供养制度和临时救助制度进一步完善,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到2020年,农村社会保障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人口和计划生育。到2015年,力争重点县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妇女总和生育率在1.8左右。到2020年,重点县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逐步实现人口均衡发展。
——林业和生态。到2015年,贫困地区森林覆盖率比2010年底增加1.5个百分点。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比2010年底增加3.5个百分点。
三、对象范围
(九)扶贫对象。在扶贫标准以下具备劳动能力的农村人口为扶贫工作主要对象。建立健全扶贫对象识别机制,做好建档立卡工作,实行动态管理,确保扶贫对象得到有效扶持。逐步提高国家扶贫标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根据当地实际制定高于国家扶贫标准的地区扶贫标准。
(十)连片特困地区。六盘山区、秦巴山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滇西边境山区、大兴安岭南麓山区、燕山-太行山区、吕梁山区、大别山区、罗霄山区等区域的连片特困地区和已明确实施特殊政策的西藏、四省藏区、新疆南疆三地州是扶贫攻坚主战场。加大投入和支持力度,加强对跨省片区规划的指导和协调,集中力量,分批实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对所属连片特困地区负总责,在国家指导下,以县为基础制定和实施扶贫攻坚工程规划。国务院各部门、地方各级政府要加大统筹协调力度,集中实施一批教育、卫生、文化、就业、社会保障等民生工程,大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培育壮大一批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区域性重要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根本上改变连片特困地区面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自行确定若干连片特困地区,统筹资源给予重点扶持。
(十一)重点县和贫困村。要做好连片特困地区以外重点县和贫困村的扶贫工作。原定重点县支持政策不变。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制定办法,采取措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实现重点县数量逐步减少。重点县减少的省份,国家的支持力度不减。
四、专项扶贫
(十二)易地扶贫搬迁。坚持自愿原则,对生存条件恶劣地区扶贫对象实行易地扶贫搬迁。引导其他移民搬迁项目优先在符合条件的贫困地区实施,加强与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衔接,共同促进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充分考虑资源条件,因地制宜,有序搬迁,改善生存与发展条件,着力培育和发展后续产业。有条件的地方引导向中小城镇、工业园区移民,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能力。加强统筹协调,切实解决搬迁群众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十三)整村推进。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自下而上制定整村推进规划,分期分批实施。发展特色支柱产业,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集体经济收入,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以县为平台,统筹各类涉农资金和社会帮扶资源,集中投入,实施水、电、路、气、房和环境改善“六到农家”工程,建设公益设施较为完善的农村社区。加强整村推进后续管理,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巩固提高扶贫开发成果。贫困村相对集中的地方,可实行整乡推进、连片开发。
(十四)以工代赈。大力实施以工代赈,有效改善贫困地区耕地(草场)质量,稳步增加有效灌溉面积。加强乡村(组)道路和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开展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和片区综合开发,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夯实发展基础。
(十五)产业扶贫。充分发挥贫困地区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优势,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培植壮大特色支柱产业,大力推进旅游扶贫。促进产业结构调整,通过扶贫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互助资金组织,带动和帮助贫困农户发展生产。引导和支持企业到贫困地区投资兴业,带动贫困农户增收。
(十六)就业促进。完善雨露计划。以促进扶贫对象稳定就业为核心,对农村贫困家庭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参加劳动预备制培训,给予一定的生活费补贴;对农村贫困家庭新成长劳动力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给予生活费、交通费等特殊补贴。对农村贫困劳动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加大对农村贫困残疾人就业的扶持力度。
(十七)扶贫试点。创新扶贫开发机制,针对特殊情况和问题,积极开展边境地区扶贫、地方病防治与扶贫开发结合、灾后恢复重建以及其他特困区域和群体扶贫试点,扩大互助资金、连片开发、彩票公益金扶贫、科技扶贫等试点。
(十八)革命老区建设。国家对贫困地区的革命老区县给予重点扶持。
五、行业扶贫
(十九)明确部门职责。各行业部门要把改善贫困地区发展环境和条件作为本行业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在资金、项目等方面向贫困地区倾斜,并完成本行业国家确定的扶贫任务。
(二十)发展特色产业。加强农、林、牧、渔产业指导,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围绕主导产品、名牌产品、优势产品,大力扶持建设各类批发市场和边贸市场。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合理开发当地资源,积极发展新兴产业,承接产业转移,调整产业结构,增强贫困地区发展内生动力。
(二十一)开展科技扶贫。积极推广良种良法。围绕特色产业发展,加大科技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培育一批科技型扶贫龙头企业。建立完善符合贫困地区实际的新型科技服务体系,加快科技扶贫示范村和示范户建设。继续选派科技扶贫团、科技副县(市)长和科技副乡(镇)长、科技特派员到重点县工作。
(二十二)完善基础设施。推进贫困地区土地整治,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开展土地平整,提高耕地质量。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扶持修建小微型水利设施,抓好病险水库(闸)除险加固工程和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及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积极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加大牧区游牧民定居工程实施力度。加快贫困地区通乡、通村道路建设,积极发展农村配送物流。继续推进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建设和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普及信息服务,优先实施重点县村村通有线电视、电话、互联网工程。加快农村邮政网络建设,推进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
(二十三)发展教育文化事业。推进边远贫困地区适当集中办学,加快寄宿制学校建设,加大对边远贫困地区学前教育的扶持力度,逐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免除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学费,继续落实国家助学金政策。在民族地区全面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动农村中小学生营养改善工作。关心特殊教育,加大对各级各类残疾学生扶助力度。继续实施东部地区对口支援中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和招生协作计划。贫困地区劳动力进城务工,输出地和输入地要积极开展就业培训。继续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和农家书屋等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
(二十四)改善公共卫生和人口服务管理。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保障水平。进一步健全贫困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改善医疗与康复服务设施条件。加强妇幼保健机构能力建设。加大重大疾病和地方病防控力度。继续实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组织城市医务人员在农村开展诊疗服务、临床教学、技术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帮扶活动,提高县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加强贫困地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完善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少生快富”工程和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加大对计划生育扶贫对象的扶持力度,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
(二十五)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五保供养水平,切实保障没有劳动能力和生活常年困难农村人口的基本生活。健全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完善受灾群众生活救助政策。加快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覆盖进度,支持贫困地区加强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农村养老机构和服务设施建设,支持贫困地区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体系,解决广大老年人养老问题。加快贫困地区社区建设。做好村庄规划,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帮助贫困户解决基本住房安全问题。完善农民工就业、社会保障和户籍制度改革等政策。
(二十六)重视能源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快贫困地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因地制宜发展小水电、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推广应用沼气、节能灶、固体成型燃料、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站等生态能源建设项目,带动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和秸秆综合利用。提高城镇生活污水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加强草原保护和建设,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大力支持退牧还草工程。采取禁牧、休牧、轮牧等措施,恢复天然草原植被和生态功能。加大泥石流、山体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防治力度,重点抓好灾害易发区内的监测预警、搬迁避让、工程治理等综合防治措施。
六、社会扶贫
(二十七)加强定点扶贫。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各单位、人民团体、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和国有大型骨干企业、国有控股金融机构、国家重点科研院校、军队和武警部队,要积极参加定点扶贫,承担相应的定点扶贫任务。支持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参与定点扶贫工作。积极鼓励、引导、支持和帮助各类非公有制企业、社会组织承担定点扶贫任务。定点扶贫力争对重点县全覆盖。各定点扶贫单位要制定帮扶规划,积极筹措资金,定期选派优秀中青年干部挂职扶贫。地方各级党政机关和有关单位要切实做好定点扶贫工作,发挥党政领导定点帮扶的示范效应。
(二十八)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东西部扶贫协作双方要制定规划,在资金支持、产业发展、干部交流、人员培训以及劳动力转移就业等方面积极配合,发挥贫困地区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优势,做好对口帮扶工作。国家有关部门组织的行业对口帮扶,应与东西部扶贫协作结对关系相衔接。积极推进东中部地区支援西藏、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继续完善对口帮扶的制度和措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根据实际情况,在当地组织开展区域性结对帮扶工作。
(二十九)发挥军队和武警部队的作用。坚持把地方扶贫开发所需与部队所能结合起来。部队应本着就地就近、量力而行、有所作为的原则,充分发挥组织严密、突击力强和人才、科技、装备等优势,积极参与地方扶贫开发,实现军地优势互补。
(三十)动员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大力倡导企业社会责任,鼓励企业采取多种方式,推进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加强规划引导,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通过多种方式参与扶贫开发。积极倡导扶贫志愿者行动,构建扶贫志愿者服务网络。鼓励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侨联等群众组织以及海外华人华侨参与扶贫。
七、国际合作
(三十一) 略
八、政策保障
(三十二)政策体系。完善有利于贫困地区、扶贫对象的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发挥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的综合效益。实现开发扶贫与社会保障的有机结合。对扶贫工作可能产生较大影响的重大政策和项目,要进行贫困影响评估。
(三十三)财税支持。中央和地方财政逐步增加扶贫开发投入。中央财政扶贫资金的新增部分主要用于连片特困地区。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对贫困地区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加大中央集中彩票公益金支持扶贫开发事业的力度。对贫困地区属于国家鼓励发展的内外资投资项目和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项目,进口国内不能生产的自用设备,以及按照合同随设备进口的技术及配件、备件,在规定范围内免征关税。企业用于扶贫事业的捐赠,符合税法规定条件的,可按规定在所得税税前扣除。
(三十四)投资倾斜。加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和民生工程等投入力度,加大村级公路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治、小流域与水土流失治理、农村水电建设等支持力度。国家在贫困地区安排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生态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等公益性建设项目,取消县以下(含县)以及西部地区连片特困地区配套资金。各级政府都要加大对连片特困地区的投资支持力度。
(三十五)金融服务。继续完善国家扶贫贴息贷款政策。积极推动贫困地区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鼓励开展小额信用贷款,努力满足扶贫对象发展生产的资金需求。继续实施残疾人康复扶贫贷款项目。尽快实现贫困地区金融机构空白乡镇的金融服务全覆盖。引导民间借贷规范发展,多方面拓宽贫困地区融资渠道。鼓励和支持贫困地区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将新增可贷资金70%以上留在当地使用。积极发展农村保险事业,鼓励保险机构在贫困地区建立基层服务网点。完善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针对贫困地区特色主导产业,鼓励地方发展特色农业保险。加强贫困地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三十六)产业扶持。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各项产业政策。国家大型项目、重点工程和新兴产业要优先向符合条件的贫困地区安排。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贫困地区转移。加强贫困地区市场建设。支持贫困地区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完善特色优势产业支持政策。
(三十七)土地使用。按照国家耕地保护和农村土地利用管理有关制度规定,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要优先满足贫困地区易地扶贫搬迁建房需求,合理安排小城镇和产业聚集区建设用地。加大土地整治力度,在项目安排上,向有条件的重点县倾斜。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支持贫困地区合理有序开发利用矿产资源。
(三十八)生态建设。在贫困地区继续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水土保持、天然林保护、防护林体系建设和石漠化、荒漠化治理等重点生态修复工程。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并重点向贫困地区倾斜。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力度。重视贫困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三十九)人才保障。组织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行业人员和志愿者到贫困地区服务。制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为贫困地区培养人才的鼓励政策。引导大中专毕业生到贫困地区就业创业。对长期在贫困地区工作的干部要制定鼓励政策,对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在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对定点扶贫和东西部扶贫协作挂职干部要关心爱护,妥善安排他们的工作、生活,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发挥创业人才在扶贫开发中的作用。加大贫困地区干部和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力度。
(四十)重点群体。把对少数民族、妇女儿童和残疾人的扶贫开发纳入规划,统一组织,同步实施,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加大支持力度。继续开展兴边富民行动,帮助人口较少民族脱贫致富。推动贫困家庭妇女积极参与全国妇女“双学双比”活动,关注留守妇女和儿童的贫困问题。制定实施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提高农村残疾人生存和发展能力。
九、组织领导
(四十一)略
(四十二)略
(四十三)略
(四十四)略
(四十五)略
(四十六)略
(四十七)略
(四十八)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根据本纲要,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四十九)本纲要由国家扶贫开发工作机构负责协调并组织实施。

③ 相比其它国家,中国扶贫为何能取得重大成就

主要是改善了教育和基础设施建设,并没有为了扶贫而扶贫。
改善了教育和基础设施,是中国扶贫的一个壮举。很多地方因为没有教育,脑子不富,所以就一直贫穷。中国的基础教育在世界上还是相对不错的。而要致富、先修路,中国近年特别重视基础设施建设,所以给贫困地区带来了希望。
其次,是改变了扶贫的思路。别的国家为了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给农民补贴,结果今年吃饱了,明年又是问题。中国转换思路,让农民进城务工,结果让大部分农民脱了贫。
至于城市贫民等等,中国各级政府多少还是有钱的,给点低保还是没问题。外加上中国经济一直在发展,不断制造就业岗位,以及鼓励大众创业创新,所以扶贫工作有巨大成就。

④ 如何抓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扶贫攻坚

扶贫开发是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局最突出、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将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新时期扶贫攻坚的主战场。要致富,先修路。作为国民经济的先头部队,交通运输部门在打好新一轮扶贫攻坚战中应当大有作为。
一、从实际出发科学筹划
贫困地区绝大多数位于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落后的地方,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基础设施尤其薄弱,既是全国交通运输发展的“短板”,也是国家扶贫攻坚的重点和难点,严重制约了其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进程。改革开放以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以铁路、公路、民航机场、邮政线路为骨架的综合运输网络正在形成,为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边疆巩固、社会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历史、自然、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影响,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交通运输发展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的需求相比,还有不少差距。对外通道不畅,高速公路“断头路”较多;国省干线规模偏小,技术等级偏低;农村公路水平不高,防灾抗灾能力薄弱;客货运输发展滞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亟待提高。
交通运输的基础性、先导性、服务性作用,决定了扶贫攻坚必须交通先行。把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作为交通扶贫的主战场,加快构建立体化、现代化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有利于尽快改变滞后面貌,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引导其改善空间布局、调整产业结构、扎实推进城镇化进程;有利于增强其承接国内和国际产业转移的能力,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为破解发展困局、释放发展潜力、发挥后发优势奠定基础;有利于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和改善民生,让贫困人口共享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为尽快改变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交通运输发展落后面貌,交通运输部按照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的部署,充分考虑片区的自然条件、发展能力、环境承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坚持实事求是、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因地制宜确定片区交通运输发展目标,研究编制了《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交通建设扶贫规划纲要(2011—2020年)》和11个片区专项规划,与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涉及的19个省(区、市)人民政府分别签署了共建协议,推动交通扶贫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创新发展。
到2020年,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将初步形成以干线铁路、高速公路、国省干线、民航机场、邮政线路为骨架的综合运输网络,国家高速公路基本建成,具备条件的县城通二级及以上公路,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通硬化路(以沥青、水泥路为主)、通班车,基本建立农村物流服务体系,城乡客货运输服务效率明显改善,农村公路服务水平和防灾抗灾能力明显提高,交通安全和应急保障能力显着增强,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
二、完善网络提升能力
以解决制约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交通运输发展瓶颈为契机,推进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构建“外通内联、通村畅乡、班车到村、安全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着力提升运输体系的服务能力和水平,让特困地区人民共享交通运输改革发展成果。
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农村公路是许多贫困地区最基础甚至是唯一的交通方式,也是最重要的生产生活服务设施。把农村公路作为交通建设的重中之重,显着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脱贫致富打下坚实基础。“十二五”期间分别建设通乡镇、通建制村沥青(水泥)路1.07万公里和22.2万公里,解决400多个乡镇、3.9万个建制村的通畅问题;以加强县乡连通、促进资源和旅游开发为重点,加快县乡公路改造,建设一批对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的县际出口路、旅游路、资源开发路,建设规模为1.7万公里。“十三五”期间,继续推进剩余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建设,加大县乡道建设改造的支持力度。
加快高速公路建设。统筹考虑国家高速公路大通道的贯通,全面提高片区对外通道的运输能力。以国家高速公路为建设重点,打通重要通道的“断头路”和瓶颈路段,有序推进新增国家高速公路和国务院批准的区域规划内明确的高速公路建设,尽快建成区域内国家高速公路网。“十二五”期间,建设规模约1.07万公里。“十三五”期间,基本建成新增国家高速公路和国务院批准的区域规划内明确的高速公路。
加快国省干线公路建设。以省道为主,打通省际、县际“断头路”,完善区内路网,建设一批连接重要资源开发地与旅游景区、对经济发展有突出作用的公路,增加区域发展能力。着力提高国省道中二级及以上公路比例,加强通县二级公路建设,强化制约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路段建设,加强各片区内部及其与周边区域联系的干线公路建设,“十二五”期间的建设规模约2.9万公里;“十三五”期间进一步加大普通国道和省道的建设力度,提升干线公路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加快公路客货运输场站建设。加快县城老旧客运站改造,依托农村公路建设同步推进乡镇等级客运站、建制村汽车停靠点建设,尽快形成以县级客运站为龙头、以乡镇客运站为重点,以建制村汽车停靠点为辅助,多层次、广覆盖的农村客运站场体系。“十二五”期间,改造或迁建272个老旧县级客运站,建成4000多个乡镇等级客运站和8万多个建制村汽车停靠点。“十三五”期间,继续推进县级客运站改造、乡镇等级客运站和建制村汽车停靠点建设。
加快客货运输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改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出行条件,提高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努力构建客运服务网络,统筹城乡客运发展,提高农村客运通达深度和安全水平,实现农村客运“开得通、留得住、有效益”,推进建制村通班车工程。努力构建货运及物流服务网络,推进农村生产生活资料配送网络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客运班线分布广的优势,推进片区公路客运班车带运小件邮件、快件试点,推进与物流相配套的运输场站、仓储、信息平台等设施建设。发挥邮政系统在农村地区的基础网络体系、认知度和市场占有率优势,支持邮政企业全面参与农村物流网络建设,积极开展运邮合作和连锁配送业务。
加快内河水运建设。加强具备条件的地区的对外水运通道建设,进一步完善区域内重要航道及库(湖)区水运基础设施,推进内河港口规模化、专业化发展,进一步适应区域物资水上运输需要。“十二五”期间,改善、新增3633公里航道,新增121个码头泊位。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安全能力建设。充分考虑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自然条件特点,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作为区域交通发展的基本前提,把发展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作为重要任务,灵活确定适宜当地特点的技术标准和指标,集约节约利用资源。特别要强化安全发展理念,加强危桥改造和安全防护设施建设,不断提高交通基础设施安全水平,确保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
三、多措并举合力推进
打好新一轮交通运输扶贫攻坚战,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在注重规划引领的基础上,加大投入力度、强化支撑,创新机制、统筹协调,形成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交通运输科学发展的整体合力。
稳步推进规划实施。贯彻落实“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县抓落实”的扶贫开发总要求,确保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认真组织实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交通建设扶贫规划纲要,处理好近期与远期、需要与可能的关系,合理安排好“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的建设内容,扎实做好相关项目安排和对接,加强项目管理,严格工程质量,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加大资金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车购税资金对交通扶贫的支持力度,考虑到交通建设成本上升、地方配套能力不足的实际困难,交通运输部在“十二五”规划向西部地区、“老少边穷”地区倾斜支持的基础上,将“十二五”车购税预期增量资金的绝大部分投入到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主要用于提高补助标准而非扩大规模,其中普通国道补助标准在“十一五”基础上提高了2.6倍以上,通乡镇、通建制村沥青(水泥)路补助标准分别提高了1倍和1.5倍。加大各级地方财政对交通的投资力度,依法实施优惠的税收和土地政策等支持普通公路建设,统筹使用各级各类扶贫资金并向交通扶贫建设项目倾斜。结合新农村建设和一事一议制度,鼓励农民自愿投工投劳投资参与交通扶贫建设,积极争取以工代赈资金用于农村公路建设,鼓励企业、个人捐资捐助支持交通建设。
加强科技人才支撑。强化对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公路建设、灾害防治、绿色环保、安全应急等技术的研究,加快新技术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交通建设中的推广应用。建立人才交流培训机制,部与相关省区市加强对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基层公路建设、管理、养护等交通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进一步帮助贫困地区培养交通建设技术、管理人才。
完善协作联动机制。营造政府部门、社会力量和广大群众共同支持和参与交通建设的良好氛围。强化部省协调联动,在规划编制、项目审批、资金安排、示范试点建设等方面共同研究和推进。强化省际协调联动,加强跨省际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衔接,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强化部际联动,发挥好部际联席会议的平台作用,互相支持配合,发挥行业优势,实现合作共赢。
加强监督检查。建立健全交通扶贫规划执行的监督检查机制,加大建设项目决策、资金使用管理、工程建设进度、质量等方面的监督检查力度。强化审计监督,确保交通扶贫建设资金高效、安全运行。建立完善交通扶贫统计制度,加强交通扶贫建设情况的统计监测、分析评估。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加快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交通运输发展,是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助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基础工程,我们将按照中央决策部署,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不畏艰难的精神面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统筹安排的工作措施,不断取得交通扶贫攻坚战的新胜利,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交通运输服务保障。

⑤ 精准扶贫取得的成就有哪些

精准扶贫”重要理念五年来,我国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决定性进展和历史性成就。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精神指引下,五年来,中国减贫成就举世瞩目。

在刚刚闭幕的改革开放与中国扶贫国际论坛上,来自11个国际组织和50多个国家的代表,就此进行了交流并给予高度评价。

2012年到2017年,中国贫困人口减少近7000万,相当于每分钟至少有26人摆脱了贫困;贫困发生率由10.2%下降到3.1%;贫困县数量实现了首次减少,减少了153个。创造了中国扶贫史上的最好成绩。

(5)国际哪个国家扶贫中国基础设施扩展阅读

精准扶贫的背面是粗放扶贫。长期来,由于贫困居民数据来自抽样调查后的逐级往下分解,扶贫中的低质、低效问题普遍存在,如:贫困居民底数不清,扶贫对象常由基层干部“推估”(推测估算),扶贫资金“天女散花”,以致“年年扶贫年年贫”;

重点县舍不得“脱贫摘帽”,数字弄虚作假,挤占浪费国家扶贫资源;人情扶贫、关系扶贫,造成应扶未扶、扶富不扶穷等社会不公,甚至滋生腐败。表面上看,粗放扶贫是工作方法存在问题,实质反映的是干部的群众观念和执政理念的大问题,不可小觑。

现行的扶贫制度设计存在缺陷,不少扶贫项目粗放“漫灌”,针对性不强,更多的是在“扶农”而不是“扶贫”。以扶贫搬迁工程为例,居住在边远山区、地质灾害隐患区等地的贫困户,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是扶贫开发最难啃的“硬骨头”,

移民搬迁是较好的出路,但是,因为补助资金少,所以,享受扶贫资金补助搬出来的多是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农户,贫困的特别是最穷的农户根本搬不起。

新村扶贫、产业扶贫、劳务扶贫等项目,受益多的主要还是贫困社区中的中高收入农户,只有较少比例贫困农户从中受益,且受益也相对较少。

⑥ 了解有哪些国家借鉴了中国经验、中国方案,挑选一个案例进行分享

巴基斯坦、非洲、苏丹、尼日尔爾利亚、赞比亚、巴基斯坦、缅甸、Nir、锡金、不丹、越南、柬埔寨、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海地、印度尼西亚等国都借鉴了中国的扶贫经验和解决方案。

为促进全球减贫知识共享,亚洲开发银行、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和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于2018年5月联合启动了“收集世界各地减贫组织和个人原创和优秀减贫案例”项目。

累计受理扶贫案例820件,涵盖旅游扶贫、金融扶贫、特殊群体扶贫、就业扶贫、创业扶贫等领域,覆盖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本次研讨会分享了许多扶贫案例。

(6)国际哪个国家扶贫中国基础设施扩展阅读:

经验分享:

1、坚持有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明显优势:

中国从本国国情出发,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通过“党领导、政府领导、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把扶贫开发纳入国家总体战略。

形成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全社会参与的多元贫困至关重要的系统,专注于必要的人力和物力,财力、智力、勠同心,同行,打开一个中国特色的扶贫工作,形成基于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贫困治理实践创新。

2、坚持改革开放:

发展是硬道理,是脱贫攻坚的根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扶贫之路。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红利,经济快速增长,财政收入连年强劲增长,为脱贫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政府一方面扩大了对贫困地区的投资,极大地改善了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为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政府有财力增加对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增加贫困地区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为扶贫提供保障。

3、坚持精准战略:

贫困引擎能够在中国取得成功,总书记习近平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坚持“扶贫对象准确、正是因为发送,第一书记的村庄,贫困结果准确性”“六精密”的基本战略的扶贫工作,建立了一个精确的反贫困引擎工作系统,解决了“谁”支持“谁将帮助”“帮助”和一系列的问题。

⑦ 中国脱贫攻坚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有哪些国家借鉴

巴基斯坦、非洲、苏丹、尼日尔爾利亚、赞比亚、巴基斯坦、缅甸、尼迫尔、锡金、不丹、越南、柬埔寨、朝鲜、海地、印度尼西亚国家,都借鉴中国脱贫攻坚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

为促进全球范围内的减贫领域知识分享,亚洲开发银行、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和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于2018年5月联合发起,面向全球关心扶贫的组织和个人征集原创优秀减贫案例。

活动共收到全球减贫案例820个,涉及旅游扶贫、金融扶贫、特殊群体扶贫、就业扶贫、创业扶贫等多个领域,涉及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本次研讨会上,很多减贫案例得以分享。

(7)国际哪个国家扶贫中国基础设施扩展阅读

经验分享:

1、坚持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着优势:

中国立足国情,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运用“党的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将脱贫攻坚纳入国家整体战略。

形成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全社会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脱贫攻坚体系,集中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智力,勠力同心,上下同行,开辟出一条中国特色的脱贫攻坚之路,形成立足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贫困治理实践创新成果。

2、坚持改革开放:

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是脱贫攻坚取得成功的基础。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也是脱贫攻坚之路。中国的改革开放焕发出了巨大红利,使得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国家财政收入逐年雄厚,为脱贫攻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一方面政府扩大了贫困地区的投资,大大改善了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为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政府有财力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增加贫困地区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为脱贫攻坚提供了保障。

3、坚持精准方略:

中国脱贫攻坚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坚持了“扶贫对象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的“六个精准”的脱贫攻坚基本方略,建立起了精准的脱贫攻坚工作体系,解决了“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等一系列问题。

⑧ 援助非洲,中国和西方有哪些不同

中国和西方援助非洲的模式区别:

一、中国对非援助特点

对非援助是中国对外援助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国对外援助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摒弃任何附加条件

中国对非洲援助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维护非洲国家自我选择发展模式的权利。2006年1月《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中指出,中国政府将根据自身财力和经济发展状况,继续向非洲国家提供并逐步增加力所能及和不附加政治条件的援助。

2、信守承诺

在宣布一系列对非援助项目、做出援助承诺之后,中国政府都积极采取措施落实,从不向非洲国家开“空头支票”,这一点备受非洲受援国的好评。

3、优先考虑非洲的实际需要

中国确定具体援助项目时优先考虑非洲国家的需要。援助项目主要以基础设施建设及人员培训为主,与西方援助形成互补,填补了对非援助的空白。教育、医疗、减贫等民生项目也是中国对非援助的着力点。

二、西方国家对非援助的特点

西方发达国家对非洲的援助由来已久,西方国家将援助作为维系对非关系的重要政策工具,形成了自身的特征:

1、援助规模大

西方国家在当今国际援助体系中占据主要地位。二战后西方国家对非援助的投入超过1万亿美元。数据显示,2011年发展援助委员会(DAC)成员国向非洲提供的双边官方发展援助总金额达到326.11亿美元。

2、援助附加政治条件

西方国家在对非洲援助时经常附加政治条件。只有达到有关民主和良治标准、按其要求改造本国政治经济体系的非洲国家才可获得援助。一些最需要援助的国家反而可能得不到援助。在援助资金、技术的同时,西方国家也极力把其价值观与行为准则“援助”给非洲。

3、重视与各方协调合作

西方国家主张在对非援助领域加强与其他援助方的合作。他们认为,在发展合作领域,各国的对非援助政策应形成互补,并加强相互协调磋商。同时,西方国家也十分重视与新兴援助国之间的对话与合作,希望各国能够在一个透明和有序的环境下共同开展援助工作

(8)国际哪个国家扶贫中国基础设施扩展阅读

一、 中国对外援助政策坚持帮助受援国提高自主发展能力。实践证明,一国的发展主要依靠自身的力量。中国在提供对外援助时,尽力为受援国培养本土人才和技术力量,帮助受援国建设基础设施,开发利用本国资源,打好发展基础,逐步走上自力更生、独立发展的道路。

二、 中国对外援助政策坚持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中国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尊重各受援国自主选择发展道路和模式的权利,相信各国能够探索出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绝不把提供援助作为干涉他国内政、谋求政治特权的手段。

三、 中国对外援助政策坚持平等互利、共同发展。中国坚持把对外援助视为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相互帮助,注意实际效果,照顾对方利益,通过开展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着力促进双边友好关系和互利共赢。

四、 中国对外援助政策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在援助规模和方式上,中国从自身国情出发,依据国力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注重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最大限度地结合受援国的实际需要。

五、 中国对外援助政策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中国对外援助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注重总结经验,创新对外援助方式,及时调整改革管理机制,不断提高对外援助工作水平。

六、 白皮书介绍说,1950年,中国开始向朝鲜和越南两国提供物资援助,从此开启了中国对外援助的序幕。实行改革开放后,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合作问题:援助非洲,中才国和西方有哪些不同?

七、 中国对外援助政策坚持帮助受援国提高自主发展能力。实践证明,一国的发展主要依靠自身的力量。中国在提供对外援助时,尽力为受援国培养本土人才和技术力量,帮助受援国建设基础设施,开发利用本国资源,打好发展基础,逐步走上自力更生、独立发展的道路。

八、 中国对外援助政策坚持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中国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尊重各受援国自主选择发展道路和模式的权利,相信各国能够探索出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绝不把提供援助作为干涉他国内政、谋求政治特权的手段。

九、 中国对外援助政策坚持平等互利、共同发展。中国坚持把对外援助视为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相互帮助,注意实际效果,照顾对方利益,通过开展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着力促进双边友好关系和互利共赢。

十、 中国对外援助政策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在援助规模和方式上,中国从自身国情出发,依据国力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注重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最大限度地结合受援国的实际需要。

十一、 中国对外援助政策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中国对外援助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注重总结经验,创新对外援助方式,及时调整改革管理机制,不断提高对外援助工作水平。

十二、 白皮书介绍说,1950年,中国开始向朝鲜和越南两国提供物资援助,从此开启了中国对外援助的序幕。实行改革开放后,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合作由过去单纯提供援助发展为多种形式的互利合作。

十三、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2004年以来,中国对外援助资金保持快速增长,2004年至2009年平均年增长率为29.4%。

十四、 由过去单纯提供援助发展为多种形式的互利合作。

十五、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2004年以来,中国对外援助资金保持快速增长,2004年至2009年平均年增长率为29.4%。

⑨ 扶贫的方式路径有几种

第一,因地制宜地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合理地开发矿业,有计划地进行能源建设,发展交通运输业。

第二,发展横向经济联合,把贫困地区开发和发达地区发展结合起来,引进信息、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

第三,组织发达地区和城市的工商企业、科研单位和中等专业学校、高等院校等与贫困地区建立长期联系,开展对口支援;组织能工巧匠和技术力量帮助贫困地区培训科技人才。

第四,国家在资金、税收等方面采取特殊的优惠政策。分别情况减免一定的税收,资金适当集中,统筹安排,配套使用。

(9)国际哪个国家扶贫中国基础设施扩展阅读:

扶贫是保护贫困户的合法权益,取消贫困负担。政府帮助贫困地区加大人才开发、完善农民工人才市场。临时工基本待遇,建立发展工农业企业、促进生产摆脱贫困的一种社会工作,对贫困农村实施规划,旨在帮扶改善贫困户生活生存条件和扶助贫困地区发展生产,改变穷困面貌。

截至2015年底,我国还有5630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83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以下统称贫困县)和12.8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多数西部省份的贫困发生率在10%以上,民族8省区贫困发生率达12.1%。

扶贫意义:

中国由于历史的和自然的原因,各地区之间和地区内部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东部和中、西部经济技术水平有很大差别,特别是贫困地区的生产力发展十分缓慢。采取积极扶持措施,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户致富,加快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对加强社会安定团结,加速社会主义建设。

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发扬革命传统,巩固国防都有重要的作用。扶贫在构架和谐社会,增进城乡居民亲情等方面的作用和意义更为突出。

许多贫困地区的地下矿产资源和地表生物资源都比较丰富,有些还是国家经济建设重要的急需的资源,有计划地开发这些地方的经济,可以带动社区的发展;从全国整体考虑,开发这些地区可为将来国家经济建设战略重点转移,有计划地大规模地建设大西北、大西南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