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础信息 » 制度化理论基础有哪些
扩展阅读
hk歌词是什么意思 2024-12-23 15:11:09
将夜动漫哪个版本好看 2024-12-23 15:11:01

制度化理论基础有哪些

发布时间: 2022-03-30 14:20:06

① 推进网络问政常态化制度化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网络问政是政府通过互联网了解民情、汇聚民智,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新型执政方式。网络问政是信息双向流动的过程,官员既问政于民,民众也求答于官,通过官员与网民的对话,实现政民互动,构建和谐。在正视“网络问政”的不足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网络问政的常态化制度化进程,将有助于执政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

② 企业管理制度是什么关于理论基础方面的

企业管理制度(Management Systems)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是对企业管理活动的 企业管理制度
制度安排,包括公司经营目的和观念,公司目标与战略,公司的管理组织以及各业务职能领域活动的规定。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员工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共同须遵守的规定和准则的总称,企业管理制度的表现形式或组成包括企业组织机构设计、职能部门划分及职能分工、岗位工作说明,专业管理制度、工作或流程、管理表单等管理制度类文件。企业因为生存和发展需要而制定这些系统性、专业性相统一的规定和准则,就是要求员工在职务行为中按照企业经营、生产、管理相关的规范与规则来统一行动、工作,如果没有统一的规范性的企业管理制度,企业就不可能在企业管理制度体系正常运行下,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烽火猎头专家认为企业管理制度是实现企业目标的有力措施和手段。它作为员工行为规范的模式,能使员工个人的活动得以合理进行,同时又成为维护员工共同利益的一种强制手段。因此,企业各项管理制度,是企业进行正常经营管理所必需的,它是一种强有力的保证。优秀企业文化的管理制度必然是科学、完整、实用的管理方式的体现。

③ 秦朝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主要包括哪些内容该制度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1、(中央)①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为皇帝,嬴政自称“始皇帝”。 ②中央政府的最高官职为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其下设廷尉、治粟内史等诸卿,分工负责司法、财政等政务。③丞相是百官之长,“助理万机”,一切军国大事均由皇帝裁决。
2、(地方)①秦朝的地方政府为郡、县两级。郡下辖若干县,县下还设有乡、里等组织。乡设三老管教化,啬夫管听讼、收赋税。②郡县的长官均由朝廷直接任命,郡县的属吏则由郡守、县令自行选用。③秦汉时的基层属吏职权颇重,地方百姓尚有知啬夫而不知郡县的。
3、巩固中央集权体制措施:为了巩固新建的中央集权体制,秦始皇①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等,此外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②建造驰道与直道,以保证政令的畅通;③修筑长城,以抵御匈奴的侵扰;④开边移民,以充实边地实力;⑤焚书坑儒,以统一思想舆论。

该制度的理论基础是:法家思想

④ 现代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现代化理论,包括现代化政治、经济、社会、行为与比较研究理论,也可分为结构学派、过程学派、行为学派、实证学派、综合学派与未来学派的理论,可谓五彩缤纷,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一)结构学派

结构学派以结构—功能主义现代化理论为主要特征。他们信奉社会进化论思想,认为现代化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之间的根本差别是结构分化、功能专门化与社会整合。他们更加关注现代性与传统性的比较与转变,即重视转变结果,而不是转变过程,试图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与知识等不同角度区分并阐述社会的不同类型或模式。代表人物有帕森斯、列维和穆尔等。

帕森斯在他的着作《社会行动论》和《现代社会体系》中,沿用涂尔干的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二元分类法,把社会发展过程看成是社会结构的进步性分化与社会功能的专门化。结构的分化程度与功能的成熟性代表了社会发展水平。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知识与文化等特征,分别构成现代性与传统性。从传统社会的传统性向现代社会现代性的转变,涉及一系列社会结构与功能的根本转变以及社会的整合。

在政治方面,简单自然的村社权力系统与封建专制制度让位于民主制度,包括普选制度、党派制度与科层制度等等,信仰自由代替了宗教统治。在社会方面的转变,包括结构的分化与层次化、功能的专门化与职业化、社会的流动、家庭的变化、知识的普及、社会世俗化等等。社会整合则是对社会分化带来的破坏、冲突、失调与紧张关系的平衡。分化程度与科层化程度高、整合程度大与整合功能强的社会,是更现代的社会。

列维在《现代化与社会结构》中分析了现代化的特征。他把现代化社会与非现代化社会在社会结构方面的特点与差别归纳成如下八点:(1)现代化社会的政治组织、经济组织、教育组织等诸单位的专业化程度高,而非现代化社会的专业化程度则比较低。(2)在现代化社会中,由于专业化程度比较高,诸单位是相互依存的,功能是非自足的;而非现代化社会中亲属群体与近邻共同体的自足性比较强,缺少功能的分化。(3)在现代化社会中,伦理具有普遍主义性质;而在非现代化社会中,家庭与亲属的社会关系比较紧密,伦理具有个别性质。(4)现代化社会的国家权力是集权但不是专制;非现代化社会的国家权力如同封建制度一样,即便在权力比较分散的情况下,其性质仍然是专制的。(5)现代化社会的社会关系是合理主义、普遍主义、功能有限与感情中立,非现代化社会则是传统的、个别的、功能无限与具有感情色彩的。(6)现代化社会有发达的交换媒介与市场,非现代化社会的交换媒介与市场不发达。(7)现代化社会具有高度发达的科层制组织,非现代化社会即使有科层制组织也是建立在个别关系基础上的。(8)现代化社会的家庭向小型化方向发展,其功能也在缩小,非现代化社会的家庭结构是多样化的,家庭功能是多重的。

穆尔认为,现代化是传统社会向经济富裕与政治稳定社会的总体过渡。他把工业化作为现代化的初始原因。在他看来,现代社会的主要特点有:具有高水平的技术与受过高度训练的专家、广阔的市场与相互储存的组织结构;首先是由工业化初期死亡率下降所引起的人口爆炸,随后是工业化成熟期普及家庭计划,实行人口控制,过渡到低出生——低死亡——老龄型人口结构;亲属群体与家庭功能的缩小与解体,个人主义进一步加强,妇女地位的提高,社会控制的减弱。实现工业化需要:在价值观念上,由亲属优先(任人唯亲)过渡到业绩优先(任人唯贤);在制度上,建立能够为发展经济而动员土地与资本的可转让的所有制,使劳动力能够自由流动的劳动市场制度与促进流通的商品交换系统;在组织上,建立专业化、金字塔式的科层制组织与合适的国家财政组织;在个人动机上,培养有创造精神的个性、业绩主义志向、向上的积极性、对教育的渴求与活动热情。

伊斯顿的《政治体系》描述了政治现代化的连续模式,即传统社会通过自我增殖走向现代社会。阿尔蒙德在《发展中地区的政治》中指出,发达的政治体制是现代社会的特征,不发达的政治体制是传统社会的特征;一切政治体制在文化上都是混合的,把传统与现代的成份结合,如福利化、社会阶层流动化、宗教世俗化、教育普及化、知识科学化、信息传播化与人口控制化等等。结构—功能分析在现代化研究早期非常流行,并对后来的现代化研究产生了很大影响。

(二)过程学派

关注现代化的过程而不是现代化的结果,是过程学派现代化理论的主要特点。现代化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一系列发展阶段,现代化理论是对这一过程的表述。他们研究现代化的发展阶段、不同阶段的特征与现代化发展规律,代表人物有罗斯托等。罗斯托1960年发表了《经济发展阶段:非共产党宣言》,指出可根据经济指标把所有社会的发展分成五个阶段,即:传统社会阶段;为起飞创造前提的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高额的大众消费阶段。1975年他又增加了一个阶段,即追求生活质量阶段。他认为,在准备阶段,农业生产率迅速提高,更有效地建立社会基础结构,新精神在社会中发展,出现一个新的企业家阶级;起飞阶段是关键,需要经过较长时间排除经济发展的障碍,才能实现工业化与建立工业部门;以后技术从工业部门传播出去,经济与社会便走向成熟,然后向消费社会过渡。显然,罗斯托的现代化是一种连续发展模式,他强调经济发展与工业化的作用,同时注意到精神的作用,延续了韦伯的思想。

帕森斯在《社会系统》中,从世界历史角度把现代化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欧洲西北角(英国、法国、荷兰)为主导,其代表是英国工业革命与法国政治革命;第二阶段以欧洲东北角(德国)的急速工业化为主导,政治民主化落后于经济工业化,产生了纳粹法西斯主义灾难;第三阶段的主导者是美国,美国的民主革命与工业革命结合得比较好。

布莱克关于现代化是一个过程的思想在其着作中有大量体现。他在1966年出版的《现代化的动力》中,把现代化分成四个阶段:第一,现代性的挑战,现代观念与制度、现代化拥护者的出现,这一切使社会在传统知识范围内遇到了最初对抗;第二,现代化领导的稳固,权力从传统领袖向现代领袖转移,在此过程中,尖锐的革命斗争通常可达数代人之久;第三,经济与社会的转型,经济增长与社会变迁达到这一程度:社会从以农村与农业为主的生活方式转向以城市与工业为主的生活方式;第四,社会整合,经济与社会转型导致了整个社会基本结构的重组。1979年,布莱克在《比较现代化》中,把现代化进程分成四个阶段:准备时期、转变时期、高级现代化时期与国际一体化时期。

亨廷顿总结了现代化过程的九个特点。(1)现代化过程是革命的过程,这是直接依据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比较而来的;(2)现代化是复杂的过程,不能简单地将现代化过程归纳为某一种因素或某一个范围;(3)现代化是系统的过程,一个因素的变化将联系与影响到其他各种因素的变化;(4)现代化是全球的过程,现代化起源于15世纪与16世纪的欧洲,但现在已成为全世界的现象;(5)现代化是长期的过程,现代化所涉及的整个变化需要时间才能解决;(6)现代化是有阶段的过程,一切社会进行现代化的过程都有可能区别出不同水平与阶段;(7)现代化是一个同质化过程,传统社会以许多不同类型存在,现代社会却基本相似;(8)现代化是不可逆过程,虽然在现代化过程的某些方面可能出现暂时的挫折与偶然的倒退,但在整体上现代化是个长期趋势;(9)现代化是进步的过程,现代化的冲击很大,变化很深刻,代价与痛苦也很大,但从长远观点来看,现代化增加了全人类在文化与物质方面的幸福。

过程学派的观点对发展中国家制定现代化发展战略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三)行为学派

现代化过程必然涉及个人心理与行为的改变,如果没有价值观念、心理素质与行为特征方面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人们是难以适应现代化的变化的,现代化也不可能实现。心理学家们强调心理与行为转变在现代化中的重要性。这派代表人物是英格尔斯和麦克勒兰德等。

英格尔斯认为,在任何社会与任何时代,人都是现代化进程中最基本的因素。只有国民在心理与行为上都发生了转变,形成了现代的人格,现代的政治、经济、科技、教育与文化机构中的工作人员都具有人格的现代性,这个社会才能成为现代社会。他在《走向现代》中指出:“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能够赋予先进制度以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的心理基础,如果掌握和动用先进制度的人本身在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上还没有经历一场向现代性的转变,那么失败和畸形的发展就是不可避免的。”他归纳出现代人的九个心理特征。(1)有接受经验的能力,对革新与变化没有先入之见;(2)在意向上不仅对直接环境中产生的大量问题,而且对外部产生的大量问题形成并持有自己的观点;(3)面向目前与未来,而不是迷恋过去;(4)把计划与组织信念视为处理生活的方式;(5)为促进个人目的与目标的实现而掌握环境,而不是完全为环境需要所操纵;(6)相信世界是可以依赖的,相信可以依赖别人与别的机构来履行或完成义务与职责;(7)懂得别人的尊严,愿意尊重他们;(8)信仰科学与技术;(9)相信分配公正,相信根据社会贡献而不是根据某人与这种贡献无关的奇思怪想或特殊性质来获得报酬。在这些特征中,有四个特征最重要,它们是:他是参与型公民,并有丰富的知识;他对个人效能抱有充分信心;他在受到传统势力影响时,特别在处理个人事务上作出决策时,有高度的独立性与自主性;他愿意接受新经验与新思想,是头脑开放的人。

在麦克勒兰德看来,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与该国的成就动力值相关。他提出的成就动力值,是通过计算儿童和小学生读物与童话故事中有关进取和以获得成就为欲望的主题的出现频率而得出的。他认为,成就动力值较高的社会将造就精力更旺盛的企业家,这些企业家们推动了经济更加快速发展,先进工业国家的经济发展,关键因素是企业家精神。行为调适理论解释了如何使用积极的奖励与消极的惩罚来制约个人的行为模式。价值观念与人格结构决定了人的行为,行为也反过来改变人的价值观念与人格结构。这是相互作用的过程。不同的刺激手段,或鼓励或抑制某种行为方式,导致行为方式的改变,造成或强化形成某种行为方式。社会系统是一个可操作系统,一切人都属于可操作系统的一部分。改变操作中的某些制约因素,就可改变人的行为模式。

帕森斯在《社会行动论》中提出了社会价值观念体系。他认为,任何社会都存在一套“角色期待”,它规定了社会成员所期待充当的社会角色,社会通过奖励与分配系统实现这种角色期待,从而构成社会价值观念体系,它制约与强化了社会成员的行为。社会价值观念体系在社会选择方面有四种类型:全选—贤选型,价值观念是个人主义与反权威主义,个人可以自由选择目标与手段,个人成绩与能力是选择的主要依据;全选—亲选型,价值观念是集体主义与权威主义,个人的社会地位不取决于其成绩与能力,个人愿望与成就不受重视,国家被视为达到发展目标的手段;特选—贤选型,价值观念是集体主义、权威主义与传统主义的结合,个人的等级地位与亲缘关系受到极大重视,个人成就与能力也受到重视;特选—亲选型,价值观念是传统主义,只有稳定与亲缘关系受到重视,不考虑成就、效率与理性。

⑤ 新制度主义理论的理论内容

(一).制度:从规则到观念、资本与规制
制度是新制度主义的核心概念,也是制度分析方法的理论基石和逻辑起点。制度(institution)的中心含义是从拉丁语动词instituere(创立或建立)派生而来的,它表明一种已确定的活动形式,或者结构的结合。例如,政府就是制度化了的政治。传统的制度分析主要集中于对政党、议会和法庭制度等的研究,主要关注正式的制度。 20世纪后期,新制度主义的制度内涵开始从规则转向了观念、资本与规制。
在新制度主义的理论框架中,对制度的最初理解是将其看成是一系列的规则、组织和规范等。“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制度提供了人类相互影响的框架,它们建立了构成一个社会,或更确切地说,构成一种经济秩序的合作与竞争关系。”[11]这种制度定义强调的是一种关系,是一种约束。如约束婚姻的规则、政治权力配置规则、资源与收入的分配规则,货币、公司、合作社、遗产法和学校等都是制度。作为一种规则,制度通常被用于支配特定的行为模式与相互关系。当制度是一种或者厂套行为规则时,这种规则就有正式与非正式之分。正式的制度如家庭、企业、工会、医院、大学、政府、货币、期货市场,等等。相反,价值、意识形态和习惯等就是非正式制度安排的例子。[12]
制度还体现为某种结构性的安排,如组织。在政治生活中,主导着人们政治生活的基本因素就是组织,“现代经济和政治体系中的主要行为者是各种正式的组织,法律制度和官僚机构是当代生活的支配性角色。 ”[13]国家、政党、议会和官僚机构等都是社会生活中的制度安排,政治制度、政治组织在塑造个人行为动机和偏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全球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复杂性的增强,社会科学领域各学科相互渗透的密切,制度的内涵也开始逐渐扩展开来。首先,观念变成了制度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影响政策发展和制度选择的决定性变量,观念分析逐渐变成了制度发展经验性工作的重要成分。观念是“政治合作的资源、政策行为合法化的手段、政策选择结构的认知框架、政策工具和制度变迁的催化剂”。[14]在墨西哥,“输入的”和国内的合法性观念对民主化过程中政治制度化、公共行政、民主化、技术官僚政治化、市场取向的改革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社会学制度主义中,制度不仅包括正式的规则、程序或规范,而且还包括符号系统、认知规定和道德模板。它们把组织和文化两者间的分裂融合起来,把文化理解成为组织所拥有的一种共同价值观和态度,理解成为惯例、符号或认知的网络,为行为提供模板,提供一个“意义框架”来指导人类的行为。文化也是一种制度。[15]
同时,制度还表现为一种资本形式。作为具备约束性的规范,制度减少了人类行为的不确定性,规范体现了一个密切联系的群体或共同体中成员的兴趣和偏好。规范作为资本,支持着人与人之间的信用和信任;一种基础良好的信仰,不会总让你在支持私人的短期收益中受损失。遵守社会群体的规范就是使规范成为一种资本形式。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制度在全球治理的层次上表现为一种新的形式:规制。规制是指覆盖不同领域并具有不同程度效力的协定,是一系列明确或隐含的原则、模式、规则与决策程序,行为者的期望因此而在特定领域内融合在一起。在全球治理体系中,全球规制处于核心地位,它是人类共同遵守、对全球公民都具有约束力的普遍规范。正是由于国际规制的存在,国际政治生活才出现了一种“没有政府的治理”的新的治理体制。此外,国际政治学界也开始广泛采用制度分析的方法。阿瑟·斯坦在《协调与合作:无政府世界中的制度》一文中,把国内制度的定义扩展到国际制度,他认为,一旦国家之间产生共同的而非单个的决策行为模式,国际制度也就形成了。他还解释了国际制度的发展、变化和崩溃,建立了一种“国际制度变迁”理论。[16]
休·E.S.克劳福德(Sue E.S.Crawford)和埃里诺·奥斯特罗姆(Elior Ostrom)认为,制度包括三种基本内涵:首先,制度是一种均衡,制度是理性个人在相互理解偏好和选择行为的基础上的一种结果,呈现出稳定状态,稳定的行为方式就是制度。
其次,制度是一种规范,它认为许多观察到的互动方式是建立在特定的形势下一组个体对“适宜”和“不适宜”共同认识基础上的。这种认识往往超出当下手段-目的的分析,很大程度上来自一种规范性的义务。
再次,制度是一种规则,它认为互动是建立在共同理解的基础之上的,如果不遵守这些制度,将会受到惩处或带来低效率。[17]
总之,制度或者是一种规则,这种规则可以是正式或非正式的。规则基本上表明了一种双向互动的制约关系,制度是人类行为的结果,但人类行为也受制度的约束。宏观层面的规则包括有产权、契约、科层制和宪政规则,等等。微观层面的规则包括存在于社会团体和人际交往中的规范、工作程序、指令、纪律等。制度或者是一种组织,家庭是制度,企业、工会、政党等也是制度。制度是公民社会的普遍存在形式,它构成了现代国家的基础。观念或文化也是制度,长期存在的价值理念、习惯、风俗等认知网络为人类行为提供了意义框架,约束着人类行为。现代组织所使用的规则、规范、程序是特定文化的一种实践形态。这些形式与程序很多都应被看成是文化的具体实践模式,类似于某些社会中设计出的神话与仪式。在某种程度上,它们是与文化实践模式的传播相关联的一系列过程模式的结果。即使在外表看来最具有官僚体制特征的组织也必须用文化术语来进行解释。
(二).制度变迁与制度同形性
制度变迁理论是新制度主义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制度主义认为,制度变迁不是泛指制度的任何一种变化,而是特指一种效率更高的制度替代原有的制度。制度变迁的动力来源于作为制度变迁的主体——“经济人”的“成本一收益”计算。主体只要能从变迁预期中获益或避免损失,就会去尝试变革制度。制度供给、制度需求、制度均衡与非均衡形成了整个制度变迁的过程。制度的供给是创造和维持一种制度的能力,一种制度供给的实现也就是一次制度变迁的过程;制度的需求是指当行为者的利益要求在现有制度下得不到满足时产生的对新的制度的需要。制度的变迁首先是从制度的非均衡开始的。
制度变迁的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自下而上的诱致性制度变迁,它受利益的驱使。“诱致性变迁指的是现行制度安排的变更或替代,或者是新制度安排的创造,它由个人或一群(个)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一种是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它由国家强制推行。“强制性制度变迁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和实行。”[18]
诱致性变迁具有渐进性、自发性、自主性的特征,新制度的供给者或生产者只不过是对制度需求的一种自然反应和回应。在诱致性变迁中,原有制度往往也允许新的制度安排渐进地出现,以保持其活力。而强制性变迁则表现出突发性、强制性、被动性,主要是因为制度竞争的需要。在强制性变迁中,创新主体首先是新制度安排的引进者而非原创者。就本质而言,诱致性变迁只是在现存制度不变的情况下做出制度创新,即制度的完善;强制性变迁往往要改变现存的根本制度即实现制度的转轨。
制度变迁理论的发展就是新制度主义学者开始关注制度同形性问题。作为一种制度形式,其组织及多样性一直是诸多学者强调的重点。而保罗·迪马乔和鲍威尔则认为,现代组织在形式和实践上表现出极大的相似性,一旦组织领域形成,就会产生同质性的巨大动力。而理解这种同质性现象,最恰当的概念就是制度同形性 (isomorphism),它是指在相同环境下,某一组织与其他组织在结构与实践上的相似性。制度同形性概念是理解渗透于现代组织生活中的政治和仪式的有用工具。[19]
制度同形性包括三种基本形式:
1.强制同形性。强制同形性来源于其所依靠的其他组织以及社会文化期望施加的正式或非正式压力。这种压力可以是强力、说服或邀请共谋。例如,制造商服从环境控制而采取新的污染控制技术;许多城市共同体中的邻里组织,被迫形成组织等级以获得更等级化管理的援助组织的支持等等。
2.模仿同形性。并非所有的制度同形性都源于强制性权威。不确定性是鼓励模仿的强大力量。当组织技术难以理解、目标模糊时,或者当环境产生象征性不确定性时,组织就有可能按照其他组织的形式来塑造自己。尽管都在寻找多样性,但只有很少的变量可以选择。新组织模仿旧组织的现象遍及整个经济领域,管理者也积极找寻可以模仿的模型。
3.规范同形性。规范同形性主要源自于职业化,即大学创造的认知基础上的正规教育与合法化,以及跨越组织并且新模型可以迅速传播的职业网络的发展与深化。
正如迪马乔和鲍威尔所说,制度同形性理论有助于解释我们观察到的事实,即组织变得越来越具有同质性,同时,也能够使人们理解组织生活中常见的非理性、权力失败以及创新的缺失。[20]关注制度同形性还能强化关于争取组织权力和生存的政治斗争的观点,对相似组织策略和结构传播的考察应该是评估精英利益影响的有效途径,而对同形过程的思考也使我们关注权力及其在现代政治中的应用。

⑥ 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是社会历史发展必然结果,这是因为一、中央集权制度是秦朝总结了西周分封制的弊端和失败的教训而建立的;二、这一套制度的形成是以秦国原有的的制度为基础,又吸收了关东六国制度中的一些有用成分而建立起来的;三、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经济社发展的结果,主要是自春秋以来产生并发展的土地私有制的结果。这也标志着我国封建社会初期阶段即封建领主制阶段的结束和封建社会的发展阶段即封地主阶段的开始。秦在灭六国之后,把这一制度进行了整理改进,使之系统化,完善化,并行之于全国。这一制度的特点是:
一、皇帝至高无上,秦始皇在灭六国之前,称为“秦王”。“王”在西周、春秋和战国前期,是天子的称号,表示天下归心之意。战国中期以后,周天子的权利日益衰弱,威信已无。各国诸侯相继称王,争夺天下。
秦王政统一中国之后,他的统治区已不止秦国而是兼有原来的关东六国。他认为:“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于是,在朝廷上开始了“议帝号”之事。丞相王绾和廷尉李斯等曰:“昔者,五帝地方千里”,还不统一。“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又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因此,建议秦王政称“泰皇”。秦王政却决定将“三皇”与“五帝”的名号合一,称为“皇帝”。
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从中央的到地方的主要官吏都由皇帝任免,都按照皇帝的意志办事,军权也集中到皇帝的手中。
二、三公九卿制,秦朝的中央机构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有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等。
三、郡县制,其实,县制管理早在秦朝之前的诸侯国就已经出现萌芽,秦朝又把它进一步发展成郡县制,即在地方上彻底废除“封诸侯,建藩卫”制度,全面实行郡县制。

⑦ 1. 多党制度的思想理论基础是() A. 自由平等原则 B. 合法反对原则 C. 正义原则 D. 利益最大化原则 满分:

BCDDD DCDBC BCBCB BDDCA

LZ政治学专业,对不对?现在这么多东西太无聊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考试。许多其他问题,比较政治制度,你可以去看看在那一部分。答案是:不是所有的,但相当多了。

⑧ 制度化的特征有哪些

制度化的主要特征:
1.在劳动分工的基础上,明确规定每个岗位的权力和责任,并把这些权力和责任作为规范而制度化。

2.按照各机构、各层次不同职位权力的大小,确定其在企业的地位,从而形成一个有序的指挥链或等级系统,并以制度形式巩固下来。

3.以文字形式规定职位特性以及该职位对人的应有素质、能力等要求,根据通过正式考试或者训练和教育而获得的技术资格来挑选组织中所有的成员。

4.在实行制度管理的企业中,所有权与管理权相分离,管理人员不是所管理企业的所有者,只是根据法律制度赋予的权力暂时处于拥有权力的地位。

5.管理人员在实施管理时有三个特点:一是根据因事设人的原则,每个管理人员只负责特定的工作;二是每个管理者均拥有执行自己职能所必要的权力;三是管理人员所拥有的权力要受到严格的限制,要服从有关章程和制度的规定。这些规定不受个人感情的影响,普遍适用于所有情况和所有的人。

6.管理者的职务是管理者的职业,他有固定的报酬,具有按资历、才干晋升的机会,他会忠于职守,而不是忠于某个人。

⑨ 企业管理制度的基本理论有哪些

一,产权清晰: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和基础。
二,权责明确: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 。
三,管理科学: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组织保证。
第一,产权关系明晰。
企业中的资产所有权按照股份划分,并吸纳员工与社会股东,形成社会化公司,财务、管理等重大事务透明,老板可以作为企业的出资者占大股东,形成企业管理的核心,从而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真正的核心管理层团队。
第二,权责明确,制度健全。
企业机构设置、岗位设置、工艺流程等要清晰明确,制度健全,并且有监督考核体系;级别管理,充分发挥各级管理职能作用;老板不直接隔级管理。奖罚体系完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衡量标准明确,企业内部人事与机构是按照外部市场竞争规律而优胜劣汰;不能人为搞人事矛盾;
第三,管理科学、环境友好。
企业建立科学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调节所有者、经营者和职工之间的关系,形成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经营机制。企业内部关系融洽、外部关系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