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歌詞歌曲 » 小姑賢的歌詞有哪些
擴展閱讀
心動建立在什麼基礎上 2024-11-02 16:30:13
有故事的歌詞是什麼歌 2024-11-02 16:30:11
還有什麼更壞的經典說說 2024-11-02 16:29:20

小姑賢的歌詞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4-11-02 13:43:06

㈠ 求湖南花鼓戲<蔡老娘進城十古怪>詞.

我只在某網友名為《夜歌子》的原創文章里找到一部分,如下:

(一精瘦搞怪男子擦胭脂扮老太出場)

蔡老娘我想把眼界開,搭車坐船進城來。咿喲咿,喲咿喲……如今城裡變化看不懂,四面八方都是怪。

一古怪你看怪不怪,城裡廁所當門面開。哪管我屎尿不留情,冒得錢莫把手解。進城千萬莫亂吃酒和菜,搞壞肚子你劃不來;如今屙屎屙尿都漲價,一天屎尿費好幾塊。自從盤古開天地,冒看到賺錢都瞄到你的屁眼來。

二古怪你看怪不怪,文化室原是塊假招牌。室內找不出書和報,盡是麻將和紙牌。連續作戰不愁辛苦,全家出動不分內外。寒冬臘月冷不死,三餐不吃餓不壞。不怕老婆鬧離婚,不怕傾家盪產把鼎鍋賣。不怕崽女學壞樣,不怕爺娘死後無錢埋。三句惡言動拳腳,賭桌上哪分爺和崽。

三古怪你看怪不怪,如今「雞婆」是偷著賣。過去「雞婆」只生蛋呷,如今「雞婆」專把人害。舞廳發廊到處鑽,在紅燈區擺起勾魂台。只要你勾魂台上睡一覺,再好的清官也變腐敗。如今貪官污吏從哪裡來,都從紅燈區走出來。

咿喲咿,喲咿喲……

㈡ 道情的生成與演變是怎樣的

道情的生成與演變,與古代的俗講、變文、鼓子詞、教派寶卷、諸宮調等藝術門類都有密切的聯系。唐代時佛教盛行,佛教徒在寺院開展僧講。為擴大影響,向廣大民眾宣教佛法,就是俗講。道家也仿照這種方式開始搞俗講,也稱「道講」。

俗講興盛起來後,一些正統的佛教徒認為它有礙佛門法規,曾幾度遭到封禁,這就迫使俗講轉移到民間,講唱形式逐漸簡化,內容增加了大量的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講唱者也由僧人或道人變成了民間藝人,這種形式就叫「變文」。

變文發展到宋代,出現了一種相類似的說唱技藝叫鼓子詞,它是以鼓伴奏,多人演唱,歌詞是工整的七言詩,音樂以一個曲調反復演唱一個故事,但內容首次與道情有了聯系,出現了以鼓子詞形式寫的道情詩,叫做「道情鼓子詞」。

到了明代,鼓子詞發展為諸宮調,形成曲牌連綴的唱腔體式。同時,宗教活動中還出現了一種把時興小曲吸收到傳教活動中的藝術叫「教派寶卷」。

俗曲道情經過這一系列的演變後逐漸形成兩種類型,南方省份形成以唱為主的詩贊體道情,北方省份形成唱白相間的說唱道情。

到清代乾隆末年的時候,在陝西,關中西府地區已有道情的班社演出活動。與此同時,安康商人賴世魁,因常往關中經商,還把關中道情帶至安康,組建了賴泉班。

清代嘉慶時期以後,陝西道情進入了發展盛期。關中的西府、中府、東府各地,都有道情的演唱活動。出現的班社,主要有:西府眉縣王長官寨班,岐山蒲村進香會班、麥禾營班、八家村班,中府西安市郊的新築、灞橋、三橋、引鎮的道情班,東府大荔的沙苑村班、蒲城的石羊村班等。

那時的主要藝人有西府的姜卡來、李德勝、馬富崗,中府的楊老五、趙廣慶、李文用、許成禮、李來生、白米蟲等。

安康地區先後出現了李家班、王家班、劉家班、郭家班、徐家班、周家班、楊家班以及旬陽的趙家班等班社。

出名的藝人有李九祥、劉海山、王全能、楊登科、牛海山、李久科、郭覺財、郭天鵬、郭老七、楊天長、楊天才、李光宗、徐遠占、李榮福、周大鵬等。

這些班社和藝人主要活動於安康的恆口、五里坡及北區等地。其中,李家班還收藏有嘉慶年間的道情抄本《望夫山》、《趙王村》、《戰漳河》等。

清代咸豐、同治年間,在關中臨潼行者村,有個因愛吃大米而被稱為「白米蟲」的道情藝人,還南往商縣,以小磨溝王彥傑祖父家為基地,組班授徒,將道情傳入商洛地區。

其中,於1868年在洛南桑嶺興辦的張天泰班,歷時較長,共經過了四代。除此,還有洛南靈口的張福海班,兌山的劉中喜班,保安的趙朝娃班、張西雲班,永豐的謝德班,石門的樊虎娃班,及商縣的李柯義、王彥傑、李興臣、楊江湖、楊花蠟班等。

1882年,丹鳳竹林關徐明啟辦的成順班,後歷徐崇福、徐盛榮等輩,先後相傳五代,其藝術造詣及影響,久為民間所傳頌。

清代以後,道情仍有發展。在安康地區,僅旬陽、安康兩縣,就有20多個道情班社。安康有李守金、王自成、王鵬舉、郭榮華、楊朝洪、李清魁、馮成秀等領的班子,旬陽有龐世堂等領的班子,繼續於安康縣城、恆口鎮、老君關及旬陽縣城、趙灣、甘溪等地活動演出。

那時,每年安康縣城的土地會,可有10多個道情班賽戲演出,觀眾擁滿大街小巷,連唱半月之久。

商洛地區有商縣的袁根祥班、蘇效瑞班、王占鰲班、周子舉班、李緒平班、王讓班、崔啟運班、舒金貴班、張銀貴班、劉雙合班、李興臣班、李仁傑班,丹鳳的李昌林班、善念班等。

關中地區,大荔的沙苑,寶雞的姜馬,眉縣的王長官寨道情班,以及西安附近的新築,長安的引鎮等地道情會,仍在繼續活動。

新中國成立初期,傳統道情的演唱活動,依然有增無減,並涌現出了一批新的班社和藝人。歷史悠久的寶雞姜馬道情班,培養出了一代新人,有姜福、馬生福、馬定乾、姜得用、姜銀科等20餘人。

商縣出現了金鼎班、科義班、新安班等班社及藝人王治銀、賈西明等。安康還相繼建立了專業道情班,除演傳統劇目外,還演出了《北京四十天》、《赤膽忠心》等新編歷史劇與現代戲《白毛女》、《窮人恨》等。

20世紀50年代,各地道情均由坐唱、廣場、皮影等形式,發展成舞台演出形式。1956年,陝南道情皮影老藝人張子成,在安康恆口農業社成立了文藝俱樂部,首次試排了道情戲《三進士》。此後,安康漢劇團的專業文藝工作者向他們學習,把皮影道情搬上了戲曲舞台。

1959年,陝西省戲曲學校設立道情班,為關中道情培養新生力量,同時長安縣劇團、商洛地區劇團分別通過試排《隔門賢》等劇目,將關中派和商洛派道情,搬上戲曲舞台,1960年參加了陝西新搬上舞台劇種會演。

到這時,道情戲正式發展為舞台演出形式,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先後改編創作演出的劇目有60多種。改編劇目有關中道情的《相爺搬兵》、《槐蔭媒》、《小姑賢》、《隔門賢》、《牆頭馬上》,商洛道情的《水潑大紅袍》、《一文錢》等。

創作劇目有商洛道情的《山花姑娘》,陝南道情的《枯水新波》,關中道情的《嫁妝鐮刀》、《趕雞蛋》、《麻利嫂》等。其中,《一文錢》被拍成戲曲藝術片,發行全國各地。

另外,在舞台表演方面也向秦腔、漢劇學習,使陝西道情的音樂更加秦腔化。關中、商洛、陝南各路道情全部採用了秦腔的武場樂器,二胡、大鑼、手鑼、大鈸、牙子等一起進入了道情樂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