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浙江衛視的我愛記歌詞,全國麥霸城市對決中10.01至10.07里的歌有哪些啊
我也天天看!!!!!!!!!!!!!!
但城市對決好像是9.28-10.5吧!!!!!
重慶獲勝了!!!!
我還是最喜歡熊貓,太漂亮了!!
貓貓,甜甜,程程也不錯哦!!!
2008.9.29
城市麥霸(大連vs杭州)
開場曲:
大連:《家在東北》 劉嘉亮
杭州:《新白娘子傳奇》 裘海正
歌詞大接龍:
領唱 歌曲 原唱
劉超 《東北人都是活雷鋒》 雪村
劉超|天悅 《寶貝對不起》 草蜢
思綺 《愛情36記》 蔡依林
天悅 《花心》 周華健
凌晗 《綠光》 孫燕姿
海峰 《寂寞難耐》 李宗盛
歌詞連連看:
領唱 歌曲 原唱
王滔 《十七歲的雨季》 林志穎
天悅 《一封家書》 李春波
凌晗 《人間》 王菲
劉超 《月亮惹的禍》 張宇
凌晗 《當愛已成往事》 李宗盛|林憶蓮
歌詞大填空:
領唱 歌曲 原唱
思綺 《下輩子如果我還記得你》 馬郁
天悅 《無情的情書》 動力火車
王滔 《愛如潮水》 張信哲
劉超 《忘情水》 劉德華
王滔 《認錯》 優客李林
王滔 《可愛女人》 周傑倫
愛心大沖刺:
領唱 歌曲 原唱
天悅 《深呼吸》 羽泉
凌晗 《回娘家》 朱明瑛
劉超 《一路上有你》 張學友
王滔 《愛情少尉》 李宗盛
2008.9.30
城市麥霸(大連vs天津)
開場曲:
大連:《家在東北》劉嘉亮
天津:《暗香》 沙寶亮
歌詞大接龍:
領唱 歌曲 原唱
張捷 《兩只蝴蝶》 龐龍
天悅 《滄海一聲笑》 任賢齊
思綺 《刀馬旦》 李玟
王滔 《我被青春撞了一下腰》 張真
思綺 《簡愛》 楊千嬅
凌晗 《紅豆》 王菲
歌詞連連看:
領唱 歌曲 原唱
天悅 《九百九十九朵玫瑰》 邰正宵
思綺 《南海姑娘》 鄧麗君
思綺|張捷 《製造浪漫》 陳慧琳|鄭中基
王滔 《我是真的付出我的愛》 周華健
歌詞大填空:
領唱 歌曲 原唱
天悅 《無情的情書》 動力火車
王滔 《有多少愛可以重來》 迪克牛仔
思綺 《再見我的愛人》 鄧麗君
愛心大沖刺:
領唱 歌曲 原唱
天悅 《說唱臉譜》 謝津
思綺 《我們的愛》 飛兒樂團
思綺 《愛我七十二變》 蔡依林
海峰 《Dont』 break my heart》 黑豹
凌晗 《最浪漫的事》 趙詠華
張捷 《春天花會開》 任賢齊
海峰 《對你愛不完》 郭富城
張捷 《舞月光》 伍思凱
2008.10.01
城市麥霸(大連vs重慶)
開場曲:
大連:《家在東北》劉嘉亮
重慶:《太陽出來喜洋洋》黑鴨子
歌詞大接龍:
領唱 歌曲 原唱
天悅 《紅旗飄飄》 孫楠
海峰 《飛得更高》 汪峰
凌晗 《站在高崗上》 張惠妹
阿軍 《惱人的秋風》 費翔
思綺 《為你我受冷風吹》 林憶蓮
天悅 《愛情鳥》 林依輪
天悅 《鄉間小路》 葉佳修
凌晗 《聽海》 張惠妹
歌詞連連看:
領唱 歌曲 原唱
海峰 《龍的傳人》 王力宏
天悅 《讓我們盪起雙槳》 零點樂隊
思綺 《年輕的朋友來相會》 李谷一
阿軍 《壯志在我胸》 成龍
歌詞大填空:
領唱 歌曲 原唱
思綺 《綠葉對根的情意》 毛阿敏
凌晗 《燭光里的媽媽》 毛阿敏
愛心大沖刺:
領唱 歌曲 原唱
凌晗|王滔 《當我想你的時候》 千百惠
天悅 《依靠》 任賢齊
思綺|阿軍 《相親相愛》 本格lulu
阿軍 《忘記你我做不到》 張學友
王滔 《愛》 小虎隊
思綺 《神奇》 孫燕姿
天悅 《就讓世界多一顆心》 東方快車
海峰 《送別》 陳綺貞
天悅 《懷念戰友》 騰格爾
王滔 《惦記這一輩子》 王傑
2008.10.02
城市麥霸(南寧vs重慶)
開場曲:
重慶:《太陽出來喜洋洋》 黑鴨子
南寧:《山歌好比春江水》 斯琴格日樂
歌詞大接龍:
領唱 歌曲 原唱
陳立 《大中國》 高楓
阿軍 《你快回來》 孫楠
思綺 《最熟悉的陌生人》 蕭亞軒
陳歡 《心要讓你聽見》 邰正宵
凌晗 《旋木》 王菲
凌晗|陳歡 《阿里山的姑娘》 奚秀蘭
阿軍 《好漢歌》 劉歡
歌詞連連看:
領唱 歌曲 原唱
海峰 《南泥灣》 崔健
王滔 《我終於失去了你》 趙傳
陳立 《風雨無阻》 周華健
凌晗 《眼淚》 范曉萱
陳立 《蒙娜麗莎的眼淚》 林志炫
歌詞大填空:
領唱 歌曲 原唱
王滔 《穿過你的黑發我的手》 羅大佑
陳立 《野百合也有春天》 羅大佑
愛心大沖刺:
領唱 歌曲 原唱
海峰 《三萬英尺》 迪克牛仔
陳歡|凌晗 《瀟灑走一回》 葉倩文
王滔 《可惜不是你》 梁靜茹
陳立 《熊貓咪咪》 程琳
阿軍 《愛你一萬年》 伍佰
海峰 《天地自容》 黑豹
思綺|王滔 《愛情電影》 許茹芸|熊天平
2008.10.03
城市麥霸(南京vs重慶)
開場曲:
重慶:《太陽出來喜洋洋》 黑鴨子
南寧:《茉莉花》 宋祖英
歌詞大接龍:
領唱 歌曲 原唱
張捷 《對面的女孩看過來》 阿牛
凌晗 《粉紅色的回憶》 韓寶儀
凌晗 《我不是黃蓉》 王蓉
海峰 《江南》 林俊傑
思綺 《Cappuccino》 蕭亞軒
天悅|張捷 《我的果汁分你一半》 花兒樂隊
歌詞連連看:
領唱 歌曲 原唱
思綺 《super star》 S.H.E
思綺 《勇氣》 梁靜茹
凌晗 《開始懂了》 孫燕姿
凌晗 《天黑黑》 孫燕姿
張捷 《同桌的你》 老狼
歌詞大填空:
領唱 歌曲 原唱
張捷 《朋友》 周華健
凌晗 《明天會更好》 群星
愛心大沖刺:
領唱 歌曲 原唱
天悅 《走四方》 韓磊
張捷 《愛你等於愛自己》 王力宏
凌晗 《遺失的美好》 張韶涵
思綺 《分手快樂》 梁靜茹
思綺 《夢醒了》 那英
凌晗 《流年》 王菲
天悅 《除了愛你還能愛誰》 動力火車
海峰 《跟往事乾杯》 姜育恆
張捷 《我》 張國榮
2008.10.04
城市麥霸(上海vs重慶)
開場曲:
重慶:《太陽出來喜洋洋》 黑鴨子
上海:《夜上海》 蔡琴
歌詞大猜想(附加賽)
《月亮代表我的心》鄧麗君
《天黑黑》 孫燕姿
《愛你等於愛自己》 王力宏
《橄欖樹》 齊豫 【思綺引唱】
《執迷不悔》 王菲
《雙截棍》 周傑倫
歌詞大接龍:
領唱 歌曲 原唱
天悅 《大花轎》 火鳳
凌晗 《你的甜蜜》 范曉萱
張捷 《千里之外》 周傑倫|費玉清
凌晗 《bad boy》 張惠妹
天悅 《你是我的玫瑰花》 龐龍
思綺 《不想長大》 S.H.E
海峰 《曹操》 林俊傑
思綺 《我是女生》 徐懷鈺
歌詞連連看:
領唱 歌曲 原唱
凌晗 《解脫》 張惠妹
凌晗|張捷 《普通朋友》 陶喆
思綺 《月光愛人》 李玟
思綺 《日不落》 蔡依林
張捷 《情人》
歌詞大填空:
領唱 歌曲 原唱
鄒昆 《男人不該讓女人流淚》 蘇永康
凌晗 《味道》 辛曉琪
王滔 《祝福》 張學友
愛心大沖刺:
領唱 歌曲 原唱
天悅 《北京一夜》 陳升
思綺 《左邊》 楊丞琳
王滔 《十年》 陳奕迅
張捷 《掌聲響起來》 鳳飛飛
思綺 《蝴蝶泉邊》 黃雅莉
鄒昆 《你到底愛誰》 劉嘉亮
海峰 《暗香》 沙寶亮
鄒昆 《遇見》 孫燕姿
王滔 《忽然之間》 莫文蔚
凌晗 《原來你也在這里》 劉若英
海峰 《執著》 許巍
凌晗 《你的微笑》 飛兒樂團
思綺 《愛我》 柯以敏
最後讓重慶隊獲勝的歌是祝福
給俺家分
B. 戲曲的知識。
戲曲中國六大戲曲劇種: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秦腔
我國各民族地區的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又出現許多改編的傳統劇目,新編歷史劇和表現現代生活題材的現代戲,都受廣大觀眾熱烈歡迎。比較流行著名的劇種有:崑曲、粵劇、川劇、淮劇、晉劇、漢劇、湘劇、潮劇、閩劇、祁劇、莆仙戲、河北梆子、湖南花鼓、呂劇、花鼓戲、徽劇、滬劇等五十多個劇種。
戲曲的特點
京劇
京劇女老生是中國戲曲曲種之一,發源於十九世紀中期的都城北京,並於清朝宮廷內得到了空前的繁榮。其腔調以西皮和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清朝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來自中國南方的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第一個進京的徽班是以唱「二黃」聲腔為主的「三慶」,由於其聲腔及劇目都很豐富,逐漸壓倒了當時盛行於北京的秦腔。許多秦腔班演員轉入徽班,形成徽秦兩腔的融合。隨後,另外三個徽班:「四喜」、「春台」和「和春」也來到北京,使盛行多年的昆劇逐漸衰落,昆劇演員也多轉入徽班。到了清朝道光年間湖北演員進京,帶來了楚調(漢調、西皮調),在京師與徽班造成了西皮與二黃合流,形成所謂的「皮黃戲」。此時在京師里形成的皮黃戲,受到北京語音與腔調的影響,有了「京音」的特色。後來由於他們經常到上海演出,上海人就把這種帶有北京特點的皮黃戲叫做「京戲」,也叫「京劇」。又由於京劇在京師的迅速發展,使其藝術水平在中國戲曲中名列前茅,後來在全中國流行,所以也被稱為「國劇」。
京劇是在北京形成的戲曲劇種之一,至今已有將近二百年的歷史。它是在徽戲和漢戲的基礎上,吸收了崑曲、秦腔等一些戲曲劇種的優點和特長逐漸演變而形成的。徽戲進京是在公元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最早進京的徽戲班是安徽享有盛名的「三慶班」。隨後來京的又有「四喜」、「和春」、「春台」諸班,合稱「四大徽班」。
京劇的正式形成大約是道光二十年(1840年)以後的事,這時京劇的各種唱腔版式已初步具備,京劇的語言特點已經形成,在角色的行當方面已出現了新的變化,已擁有一批具有京劇特點的劇目,京劇第一代演員也已經出現:余勝三、張二奎、程長庚被稱為老生「三鼎甲」,此外還有老生演員兼京劇劇作家盧勝奎。程長庚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他在融合漢調、徽調並吸收崑曲加以改造和提高方面,比同時期的其他京劇演員作了更多的努力,對京劇表演藝術的形成貢獻很大,對後世京劇的發展影響起了很大的作用。
京劇音樂屬於板腔體,主要唱腔有二黃、西皮兩個系統,所以京劇也稱「皮黃」。京劇常用唱腔還有南梆子、四平調、高拔子和吹腔。京劇的傳統劇目約在一千多個,常演的約有三四百個以上,其中除來自徽戲、漢戲、崑曲與秦腔者外,也有相當數量是京劇藝人和民間作家陸續編寫出來的。京劇較擅長於表現歷史題材的政治和軍事斗爭,故事大多取自歷史演義和小說話本。既有整本的大戲,也有大量的摺子戲,此外還有一些連台本戲。
京劇角色的行當劃分比較嚴格,早期分為生、旦、凈、末、丑、武行、流行(龍套)七行,以後歸為生、旦、凈、丑四大行。
京劇形成以來,涌現出大量的優秀演員,他們對京劇的唱腔、表演,以及劇目和人物造型等方面的革新、發展做出了貢獻,形成了許多影響很大的流派。如老生程長庚、餘三勝、張二奎、譚鑫培、汪桂花芬、孫菊仙、汪笑儂、劉鴻聲、王鴻壽、余叔岩、高慶奎、言菊朋、周信芳、馬連良、楊寶森、譚富英、李少春等;小生徐小香、程繼先、姜妙香、葉盛蘭等;考勤武生俞菊笙、黃月山、李春來、楊小樓、蓋叫天、尚和玉、厲慧良等;旦角梅巧玲、余紫雲、田桂鳳、陳德霖、王瑤卿、梅蘭芳、程硯秋、荀慧生、尚小雲、歐陽予倩、馮子和、小翠花、張君秋等、老旦龔雲甫、李多奎等;凈角穆鳳山、黃潤甫、何桂山、裘桂仙、金少山、裘盛戎等;丑角劉趕三、楊鳴玉(原為昆丑,加入京班演出)、王長林、肖長華等。此外還有著名琴師孫佑臣、梅 田、徐蘭沅、王少卿、楊寶忠等;著名鼓師杭子和、白登雲、王燮元等。
經典劇目:
霸王別姬(梅派)、白蛇傳、定軍山、貴妃醉酒(旦角摺子戲)、群英會、借東風(須生)、玉堂春(程派)、九件衣、文昭關、望江亭、徐策跑城、轅門斬子、四郎探母、紅鬃烈馬(全部)鎖麟囊、探陰山、楊門女將、 文姬歸漢、羅成叫關、孟麗君、游上林(摺子戲)、趙氏孤兒、謝瑤環......
評劇
於清宣統元年(1909)年形成於唐山,故又名「唐山落子」。民國十二年(1923),創建該劇種的警世戲社在天津演出時,因其上演劇多有「懲惡揚善」、「警世化人」、「評古論今」之新意,納名宿呂海寰建議,改稱「評劇」;民國二十五年名伶白玉霜在上海拍影版《海棠紅》,新聞界將評劇之稱謂載於《大公報》,從此評劇的名字廣泛傳播於全國。 評劇源於冀東民間歌舞「秧歌」,秧歌是民間農歷新正花會活動中的主要形式之一,由雙人彩扮,對歌對舞,群體伴唱伴舞,鑼鼓擊節,嗩吶或絲竹配樂伴秦,以歌唱民間生活故事、歷史人物、四季風光為主要內容。
明、清兩代多有以唱秧歌為業者,所唱曲調以蓮花落為主。至清末,秧歌又汲取了樂亭皮影、鼓書等,遂演變成為具有冀東地方特色的「蹦蹦戲」。 蹦蹦戲初期為兩小戲(一旦一丑),有唱有白,載歌載舞;所演劇目有百種以上,有一定的故事情節和首尾貫穿的人物,以敘事體第三人稱為其主要特點。音樂上也是向板腔體過渡的形態。因蹦蹦藝人所唱曲調以蓮花落為主,並以竹板(節子板)擊節,故有蹦蹦戲與蓮花落之混稱。演出形式是先以群體合唱「四喜歌」開場,再引出正戲。 道光二十年(1840)後,農民以習蹦蹦戲謀生者日益增多,湧出了大批唱蹦蹦戲的藝人。由於藝人們各自所操的鄉土方言和活動地域的不同,遂形成了東、西、北三路蹦蹦戲。光緒六年至二十六年(1880-1990)間,出現了許多半職業和職業性的班社。班社中優秀的蹦蹦藝人在互相競爭中,又彼此交流,互相汲取,從而推動了蹦蹦戲不斷向前發展,將對口彩唱兩小戲推進到三小戲(即拆出戲)階段。 折出戲扮演者由三人稱轉化為第一人稱,劇本由說唱體演變為代言體,出現了分場式的小型劇目,表演上也開始有了簡單的腳色行當劃分,表演上除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傳統秧歌舞蹈動作外,在一些劇目中開始引進模擬現實生活的寫實動作,同時也開始仿效大劇種的程式動作。但又不受嚴格的程式規范束縛,動作較為自由。
念白以唐山地方語言為基礎稍加韻化而成。音樂唱腔,初具板腔體樣式。有了慢板、二六板、小悲調、鎖板等;伴秦,以板胡為主,兼用嗩吶、笛子;擊節樂器甩掉了竹子板,改用棗木梆子並借用河北梆子鑼經,啟秦時以拉板胡者跺腳為令來指揮樂隊伴秦。舞台設施只置一桌二椅和"守舊",別無他物。 折出戲劇目計有百餘種,大部分來源於兩小戲,或影卷、梆子劇本。另一部分則是依據民間現實生活、時事傳聞、古今傳奇、歷史小說、子弟書鼓詞等編寫而成。在折出戲時期,清光緒三十四年,由於光緒、慈禧的相繼逝世,清政府下令百日內禁止娛樂活動,致使蹦蹦戲各班社處於癱瘓狀態,多有解體。同年秋,一些藝人成立了慶春社。為防止當局禁演,遂仿照大戲模式對折出戲進行全面改造,大量汲取了梆子板式和鑼鼓,使蹦蹦戲具有了大型劇種的雛型。改革後的蹦蹦戲,定名為「平腔梆子戲」。 宣統元年,唐山興盛了永盛茶園,邀請慶春社做開業演出,深受廣大工人及觀眾的熱烈歡迎,從此慶春社在唐山站住了腳跟。為鞏固蹦蹦戲在城市中的陣地,班社藝人奮力趕寫趕排新戲,至民國元年,創作、改編、移植的大型劇目已達三十餘部,與此同時,也健全了表演行當,完善了唱腔板式和伴秦體制,從而使蹦蹦戲具有了嶄新的藝術風貌。至此,孕育在秧歌母體中的民間小戲,終於在民國初年以新的姿態脫穎而出,時人稱其為唐山落子,後定名為評劇。 《楊三姐告狀》、《安重根刺伊騰博文》等現代戲面對社會現實生活,以時事新聞為題材,在當時很有影響。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黨的「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方針指引下,評劇呈現了一派繁榮景象;有許多省、市、自治區組建了評劇藝術團體,至此,評劇一躍而成為全國性的大劇種。 《楊三姐告狀》又名《槍斃高佔英》。根據真人真事編劇。寫民國七年,富紳富貴章之子高佔英娶貧女楊二姐為妻,高流氓成性,與其大嫂裴氏、五嫂金玉通姦。二姐勸夫改邪歸正,高便懷恨在心。姦夫淫婦合謀,害死二姐。三姐楊玉娥在弔孝中發現疑點,乃赴灤縣告狀,縣官受賄,致使三姐敗訴。三姐不服,上告直隸總廳(天津),斗爭終於勝利。高佔英伏法遭槍決。 此劇民國八年(1919)首演於哈爾濱慶豐劇院。劇本首載1929年誠文信書局出版的《評戲大觀》;中國戲劇出版社1957年12月出版的《成兆才劇本選集》亦收此劇。 《花為媒》故事見《聊齋志異-寄生》。寫王俊卿與表姐李月娥互相愛慕,但月娥父堅不允婚,俊卿相思成病。媒婆阮媽另選張五可,並定計花園相親。張、王一見鍾情。迎娶之日,月娥母趁丈夫外出,亦將月娥送至王家,俊卿遂娶二妻。 此劇民國三年(1914)由慶春平腔梆子班首演於唐山盛茶園。後收入《評劇大全》第2集。 越劇名劇玉蜻蜓評劇表演藝術家有新鳳霞、趙麗蓉等。
越劇
它的前身是流行於浙江嵊縣一帶的「落地唱書」,至三十年代逐步發展成為「女子紹興文戲」。
四十年代初女子越劇在上海蓬勃發展,在藝術上吸取了昆劇、話劇的營養,逐漸成熟。以尹桂芳、徐玉蘭、王文娟、袁雪芬為代表的老一輩藝術家,較早地受到了中國共產黨的關懷,在體制和藝術上進行了大膽的改革,新編越劇《祥林嫂》的演出是越劇發展史上的「里程碑」。正是這批老藝術家的勇於改革、積極創新,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根據自身的條件,博採眾長,創造了自己獨特的風格,逐漸形成了各具藝術特色的越劇流派。
新中國成立以來,在黨的文藝方針指引下、越劇進入了一個大發展的黃金時期,創作出了《梁山伯與祝英台》、《紅樓夢》、《西廂記》,在國內外都獲得巨大聲譽,《情探》《追魚》《春香傳》《孟麗君》《孔雀東南飛》《何文秀》《沙漠王子》《九件衣》《玉蜻蜓》等成為優秀保留劇目,其中《梁山伯與祝英台》《情探》《追魚》《碧玉簪》《紅樓夢》還被攝成電影等打批優秀劇目。
八十年代中期,浙江小百花越劇團在杭州成立,隨之,浙江出現了令人矚目的「小百花」現象。一大批優秀「小百花」如雨後春筍脫穎而出。如梅花大獎獲得者茅威濤,梅花獎得主周雲鵑、吳鳳花等,他們又代表了新一代的越劇藝人,在百花園里競相綻放,預示著越劇事業的進一步繁榮與發展。
主要劇院劇團有上越、浙百、紹百、芳華、南越等
黃梅戲
黃梅戲《紅樓夢》是安徽的主要地方戲曲劇種。黃梅戲原名「黃梅調」或「採茶戲」,是十八世紀後期在皖、鄂、贛三省毗領地區形成的一種民間小戲。其中一支逐漸東移到以安徽省懷寧縣為中心的安慶地區,與當地民間藝術相結合,用當地語言歌唱、說白,形成了自己的特點,被稱為「懷腔」或「懷調」。這就是今日黃梅戲的前身。
在劇目方面,號稱「大戲三十六本,小戲七十二折」。大戲主要表現的是當時人民對階級壓迫、貧富懸殊的現實不滿和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嚮往。如《蕎麥記》、《告糧官》、《天仙配》等。小戲大都表現的是農村勞動者的生活片段,如《點大麥》、《紡棉紗》、《賣斗籮》。
解放以後,先後整理改編了《天仙配》、《女駙馬》、《羅帕記》、《半把剪刀》、《趙桂英》、《慈母淚》、《三搜國丈府》、《九件衣》等一批大小傳統劇目,創作了神話劇《牛郎織女》、歷史劇《失刑斬》、現代戲《春暖花開》、《小店春早》、《蓓蕾初開》。其中《天仙配》、《女駙馬》和《牛郎織女》相繼搬上銀幕,在國內外產生了較大影響。嚴鳳英、王少舫、吳瓊、馬蘭、楊俊、韓再芬是黃梅戲的著名演員。
劇團主要有安徽省黃梅劇團、安慶黃梅劇團、湖北省黃梅劇團
淮劇
淮劇《牙痕記》淮劇,又名江淮戲,流行於江蘇、上海和安徽部分地區。淮劇是距今已在二百餘年的老劇種,早在清代中葉,江蘇鹽阜(鹽城和阜寧)、清淮寶(淮安和寶應)一帶流行著一種由家民號子和田歌雷雷腔、栽秧調發展而成的說唱形式門嘆詞,形式為一人單唱或二人對唱,僅以竹板擊節。後與蘇北民間酬神的香火戲結合,稱為江北小戲。之後,又受徽劇和京劇的影響,在唱腔、表演和劇目等方面逐漸豐富,形成淮劇。淮劇語言是以今建湖縣的方言為基調,經過戲曲化而形成的一種舞台語言。淮劇語言在長期的實踐中逐步形成了20個韻部。淮劇的唱腔音樂屬板腔體,以[淮調]、[拉調]、[自由調]為三大主調。[淮調]高亢激越,訴說性強,大多用於敘事。拉調委婉細膩,線條清新,適用於抒情性的場景;[自由調]旋律流暢,可塑性大,具有綜合性的表現性能。圍繞三大主調而派生出來的一些曲調,如一字腔、葉字調、穿十字、南昌調、下河調、淮悲調、大悲調等。淮劇《一江春水向東流》
淮劇的伴奏樂器、管弦樂有二胡、三弦、揚琴、笛、嗩吶等,打擊樂器有扁鼓、蘇鑼、鐃鈸、堂鼓等。打擊樂在香火戲鑼鼓基礎上吸收麒麟鑼、鹽阜花鼓鑼等民間鑼鼓演變而成。
淮劇的經典劇目:早期有生活小戲和大戲「九蓮十三英」(即《秦香蓮》、《藍玉蓮》等9本帶「蓮」字的戲和《王二英》、《顧鳳英》(牙痕記)《蘇迪英》等13本帶「英」字的戲);淮劇傳統經典劇目有《孟麗君》、《牙痕記》(又名《安壽保賣身》)、《玉杯緣》、《嫁衣血案》(又名《九件衣》)、《打碗記》、《啞女告狀》、《恩仇記》、《櫃中緣》、《白蛇傳》、《岳飛》、《千里送京娘》、《狀元袍》、《官禁民燈》以及清宮戲《藍齊格格》等頗有影響。
上海淮劇團為以《金龍與蜉蝣》為標志,都市新淮劇的旗號在戲劇界引起很大凡響。當今 江蘇省淮劇團創作的精品工程淮劇現代戲《太陽花》、《一江春水向東流》、《孟麗君》也深受觀眾喜愛;《金色的教鞭》、《小豆庄風情》 被拍成電影。
崑曲
崑曲牡丹亭崑曲是我國的古老劇種,約在元末明初形成於江蘇崑山一帶,又稱「崑山腔」。明代嘉靖時期傑出的戲曲音樂家魏良輔,對崑山腔進行了重大改革。他吸收了南曲諸種唱腔和金元北曲中的音律唱法,以及江南的民間小曲等多種藝術成分,創造出一種輕柔委婉的「水磨腔」。與選氏同時的劇作家梁辰魚專為崑山腔編寫了《浣紗記》一劇,演出後轟動江南,並迅速流行全國。明末清初,崑曲一度繁榮,在藝術上更加精緻完美,成為一個具有全國影的劇種。至乾隆時期,崑曲藝術被統治階級所掠奪,內容趨向宮廷化,以致脫離人民群眾而漸衰落,到解放前夕,已瀕臨奄奄一息的境地。解放後,崑曲在劇本.唱詞。唱腔等方面進行了改革,力求通俗易懂。1956年浙江省昆蘇劇團赴京成功地演出了《十五貫》,轟動全國。1957年根據周總理的指示,建立了北方崑曲劇院。崑曲這個古老的劇種,又煥發出藝術的青春。
崑曲已有五百年以上的歷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表演體系和獨特的聲腔系統。它的劇目豐富,劇本文詞典雅華美,文學性較高。發音,吐字講究四聲,嚴守格律、板眼。崑曲曲調是曲牌體,每出戲由成套曲牌構成。唱腔圓潤柔美,悠揚徐緩。表演細膩,身段動作和歌唱緊密結合,舞蹈性很強。伴奏樂器主要是笛子,有時也用三弦、笙、嗩吶等。
明代中葉,崑曲向北方流傳,經許多藝人的努力,將崑曲和北方地區語言相結合,形成了「北昆」;原來流行於江,浙一帶的崑曲,則被稱為「南昆」。;比昆的演出武戲較多,表現風棚U健豪放;南昆則注重音韻吐字和細膩做工,比較清婉纏綿。崑曲在中國戲曲史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它對京劇和湘劇、川劇等地方劇種的形成和發展都有過直接的影響。 豫劇
豫劇
陝西省咸陽豫劇團成立於一九五二年,迄今已逾五十年歷史,是陝西省具有較高影響的地市級專業藝術表演團體,國有全民...豫劇,原稱「河南梆子」,也叫「河南高調」,因為河南省簡稱「豫」,解放後定名為豫劇。是河南省的主要劇種之一。 豫劇傳統劇目有六百多出。著名演員有常香玉、牛得草等,代表劇目有《穆桂英掛帥》《紅娘》《七品芝麻官》《花木蘭》《朝陽溝》等。
秦腔
又稱亂彈,是中國戲曲曲種之一,源於西秦腔,如今流行於中國西北地區的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稱「桄桄子」(因其以梆擊節時發出「恍恍」聲得名,陝西話發音尤為妙),是中國戲曲四大聲腔中最古老、最豐富、最龐大的聲腔體系。秦腔創造了中國戲曲音樂中板式變化的結構方法,是最早的板腔體聲腔,也是梆子腔(亂彈)系統的母體。現在北方各地梆子戲雖然風格與秦腔有很大不同,但在音調和伴奏上都保持著共同的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