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歌詞歌曲 » 戰台風的歌詞有哪些
擴展閱讀
問答的英語基礎怎麼說 2025-01-16 16:02:24
為什麼做好基礎護理工作 2025-01-16 15:58:34
什麼山外山歌詞最好 2025-01-16 15:47:43

戰台風的歌詞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4-08-27 04:37:00

『壹』 箏的演奏形式有何變化唐詩中有多少描寫古箏的詩句

箏演奏形式隨著古箏曲目的創新發展而不斷改變演奏形式,古箏演奏形式也從最早的單手彈奏向雙手彈奏過渡,再到後來難度較高的掃搖、長搖、點搖、拍板、懸搖等演奏形式,總而言之,從易到難,促進古箏的快速發展。最早使用古箏雙手彈奏的曲目是趙玉齋的《慶豐年》,彈奏的過程出現了和弦、琶音、刮奏等新的演奏技巧,改變了古箏技法單手彈奏的歷史,隨後王巽之先生創造了掃搖、長搖、點搖等一系列的新技法。這些技法在《銀河碧波》《戰台風》 等樂曲中得到了廣泛的體現。除此之外,拍板、懸搖等新技法也相繼出現。這些新的演奏技法給古箏帶來了新的發展空間,技法上的豐富不僅加強了古箏的表現力,而且給箏曲也帶來了更寬廣的創作空間。

我們在看另一首關於古箏的古詩,唐代·張祜《箏》,詩內容是:綽綽下雲煙,微收皓腕鮮。夜風生碧柱,春水咽紅弦。尤其是最後一句寫出彈奏之人技藝高超,古箏之聲與潺潺流水聲呼應。

『貳』 求幾曲經典的古箏曲

中國十大經典古曲(轉)
一、《高山流水》

此曲最初刊見於我國現存最早的琴曲集《神奇秘譜》。該書在解題中寫道:「《高山流水》本只一段,至唐分為二同曲,不分段落。宋代分《高山》四段,《流水》八段。」

二、《廣陵散》

又名《廣陵止息》。現存琴譜最早見於《神奇秘譜》。據該書編者稱:此譜傳自隋宮,歷唐至宋,輾轉流傳於後。《廣陵散》的題材源於古代的《聶政刺韓王曲》。該作品講的是一個造劍工匠被韓王無辜殺害,他的兒子聶政為了報仇,以泥瓦匠身份混入韓宮,謀刺失敗後,他逃入深山刻苦學琴,十年成絕技再度混入宮中,利用彈琴的機會刺死了韓王,實現了多年的願望,自己也為此而壯烈犧牲。「廣陵」的意思是流傳在廣陵(今江蘇揚州)地區的琴曲,「散」即操、引、曲的意思。

三、《平沙落雁》

明代稱本曲為《雁落平沙》。樂譜最早刊於《古音正宗》琴譜集。《平沙落雁》的曲調悠揚流暢,通過時隱時現的雁鳴,描寫雁群在空際盤旋顧盼的睛景。《天聞閣琴譜》中寫道:」蓋取其秋高氣爽,風靜沙平,雲程萬里,天際飛鳴。借鴻鵠之遠志。寫逸士之心胸者也。」《平沙落雁》雖然出現較晚,卻是近三百年來流傳最廣的作品之一,有近百種琴譜刊載此曲。它之所以流傳甚廣,除了曲調流暢、動聽之外,還因為它的表現手法新穎、別致,容易為聽眾理解。

四、《梅花三弄》

此曲系借物詠懷,借梅花的潔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徵,來贊頌節操高尚的人。樂曲前半闋奏出了清幽、舒暢的泛音曲調,表現了梅花高潔、安詳的靜態;急促的後半闋,描寫了梅花不屈的動態。前後兩段在音色、曲調和節奏上然不同,有著鮮明的對比。同曲中泛音曲調在不同的徽位上重復了三次,所以稱為」三弄」。《梅花三弄》現存譜最初刊見於《神奇秘譜》(1425年版)。
五、《十面埋伏》

這是一首歷史題材的大型琵琶曲。關於樂曲的創作年代迄今無一定論。資料追溯可至唐代,在白居易(772—846)寫過的著名長詩《琵琶行》中,可探知作者白居易曾聽過有關表現激烈戰斗場景的琵琶音樂。

本曲現存樂譜最早見於1818年華秋萍編的《琵琶行》。樂曲描寫公元前202年楚漢戰爭垓下決戰的情景。漢軍用十面埋伏的陣法擊敗楚軍,項羽自刎於烏江,劉邦取得勝利。明末清初,《四照堂集》的「湯琵琶傳」中,曾記載了琵琶演奏家湯應曾演奏《楚漢》一曲時的情景:「當其兩軍決戰時,聲動天地,屋瓦若飛墜。徐而察之,有金鼓聲、劍弩聲、人馬聲……使聞者始而奮,繼而恐,涕泣無從也。其感人如此。」
《十面埋伏》流傳甚廣,是傳統琵琶曲中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六、《夕陽蕭鼓》

這是一首抒情寫意的文曲,旋律優美流暢,在演奏中運用了各種琵琶技法。在曲式上,用擴展、收縮、局部增減和高低音區的變換等手法展開全曲。此曲流傳甚廣,是琵琶古曲中的代表作品之一。樂譜最早於1875年的抄本。

1925年前後,上海大同樂社根據此曲改編成絲竹樂曲《春江花月夜》,它猶如一幅長卷畫面,把豐姿多彩的情景聯合在一起,通過動與靜、遠與近、情與景的結合,使整個樂曲富有層次,高潮突出,音樂所表達的詩情畫意引人入勝。

七、《漁樵問答》

此曲在歷代傳譜中,有30多種版本,有的還附有歌詞。現存譜初見於明代。樂曲通過漁樵在青山綠水間自得其樂的情趣,表達出對追逐名利者的鄙棄。樂曲採用漁者和樵者對話的方式,以上升的曲調表示問句,下降的曲調表示答句。旋律飄逸瀟灑,表現出漁樵悠然自得的神態。正如《琴學初津》中所述:「《漁樵問答》曲意深長,神情灑脫,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櫓歌之矣乃,隱隱現於指下。迨至問答之段,令人有山林之想。」

八、《胡笳十八拍》

本曲為根據同名古詩譜寫的樂曲,歌詞最早刊於南宋朱熹的《楚詞後語》。有《大胡笳》和《小胡笳》兩種傳譜。

「胡笳」原來是我國北方少數民族的吹奏樂器,它音量宏大,用於軍樂以壯聲威。《胡笳十八拍》所反映的主題是著名的「文姬歸漢」的故事:漢末戰亂中,蔡琰(即蔡文姬)在匈奴流落達十二年之久。她雖身嫁左賢王為妻,然而十分思念故鄉。當曹操派人接她回內地時,她又捨不得離開兩個孩子,還鄉的喜悅被骨肉離別之痛所淹沒,心情非常矛盾。詩人李欣曾作詩如下:「蔡女者造胡笳聲,一彈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淚向邊草,漢使斷腸嘆歸客。」詩人戎昱在《聽杜山人彈胡笳》中,也正是抓住了這一矛盾最尖銳的場面:「南看漢月雙眼明,卻顧胡兒寸心死。」本曲成功地表達了這種復雜的心情,無疑是非常感人的。

九、《漢宮秋月》

此曲有兩種較為流行的演奏形式,一為箏曲;另一為二胡曲,由劉天華先生所傳。本曲意在表現古代受壓迫宮女的幽怨、悲泣情緒,喚起人們對她們不幸遭遇的同情。箏曲演奏運用了吟、滑、按等諸多技巧,風格純朴古雅,是一首有代表性的山東箏曲;二胡曲則速度緩慢,用弓細膩多變,旋律經常出現短促的休止和頓音,音樂時斷時續,加之各種復雜技法的運用,表現了宮女哀怨、悲愁的情緒,具有很深的藝術感染力。

十、《陽春白雪》

相傳這是春秋時期晉國的師曠或齊國的劉涓子所作。「陽春白雪」的故事,《宋玉答楚王問》上寫道:當歌手唱《下里巴人》時,國中和者數萬人。後又改唱《陽春白雪》,因為曲高和寡,只有幾個人跟著唱和。現存琴譜中的《陽春白雪》和《白雪》是兩首器樂曲。《神奇秘譜》在解題中說:「《陽春》取萬物知春,和風淡盪之意;《白雪》取凜然清潔,雪竹琳琅之音。」

現在,音樂舞台上流傳的琵琶曲《陽春白雪》,又名《陽春古曲》,是一首有標題的多段體樂曲。它經過歷代名人的刪改,音樂結構更集中、更嚴謹、更富有層次,音樂形象也更加鮮明,成為一首雅俗共賞的優秀傳統樂曲

http://post..com/f?kz=10146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