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歌詞歌曲 » 海妍的歌詞是什麼意思
擴展閱讀
k線基礎知識什麼是k線 2025-02-02 09:48:57
小學教育考研教材有哪些 2025-02-02 09:39:10

海妍的歌詞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 2023-11-22 03:11:13

Ⅰ Dire Straits Romeo and Juliet 歌詞中文意思是什麼

前兩個詞是演唱者"恐怖海峽",後面是歌名《羅蜜歐與朱麗葉》

Mark Knopfler及Dire Straits相關資料

「恐怖海峽」1976年組建於倫敦西南部的代特福德,該樂隊出現在朋克音樂頂峰時期,但與這一運動沒有什麼共同之處,最後獲得了主流搖滾樂隊的稱號。他們在全世界范圍內銷售了大量唱片,他們的成功主要歸功於獨具特色的、受迪倫影響的歌手和吉他演奏大師、樂隊的核心人物馬克.諾夫勒(Mark Knopfler,生於1949年8月12日)的吉他演奏。
諾夫勒28、29歲時才開始音樂生涯,在這以前他曾從事過兩個職業(新聞記者和教師)。在這一段時間里他吸收了許多音樂影響[最著名的是鮑勃.迪倫(DYLAN,BOB)和J.J.凱爾]而且他的歌曲創作和吉他演奏技巧已完全成熟,這兩個因素為「恐怖海峽」在早期得到各音樂團體的接受起了很大的作用。
諾夫勒與他的兄弟戴維(David,吉他手)和約翰.伊爾斯利(John Illsley,貝司手)聯合以後,又將鼓手皮克.威瑟斯(Pick Withers)補充到演員陣容中,他們開始在倫敦小酒店聯合組織中舉辦了一些小型演出。最後他們花了120英鎊錄制了一盤樣帶, 其中包括他們後來的經典歌曲《搖擺之王》(Sultans ofng),這首歌在倫敦電台節目主持人查里.傑爾萊的節目中播放過。結果各唱片公司蜂擁而至競相與該樂隊簽約。1978年他們與Phonogram公司簽約,錄制了歌曲《搖擺之王》和一張唱片《恐怖海峽》,盡管評論家們對其華而不實的專家氣派頗為賞識,但英國的歌迷對它都很不重視。然而這張唱片更和美國搖滾樂迷的口味,因此與當時從英國來的大多數唱片相比它更易用做電台歌曲播放。轉眼之間他們手中擁有了一首風靡美國的歌曲和一張唱片。
這一成功也在別的地方重現,其中包括返回英國,在那裡這首歌曲名列排行榜第9位,專輯名列第5。在此之後「恐怖海峽」很快成為國際上一支成就巨大的搖滾樂隊。1979年出版的專輯《公報》(Communique)與前面那張唱片幾乎毫無兩樣,也暢銷全世界。這張唱片發行以後,戴維離開樂隊開始個人發展。1980年第3張專輯《製作電影》(Making Movies),來自布魯斯.斯普林斯廷(SPRINGSTEEN,BRUCE)的「E街」樂隊的羅伊.比坦(Roy Bittan)給這張唱片帶來更加清新的聲音。《製作電影》在英美獲得了相當大的成功,盡管評論界批評他們的音樂過於拖沓。但專輯仍然獲得了金唱片,其中的《羅蜜歐與朱麗葉》(Romeo and Juliet)和《滑離》(Skateaway)成為電台和MTV中的熱門歌曲。為了1980年的巡迴演出,吉他手哈爾.林迪斯(Hal Lindes)和鍵盤手艾倫.克拉克(Alan Clark)也加入到該樂隊中。
與此同時,馬克.諾夫勒作為一位吉他演奏家所享有的聲譽繼續增長,他暫時離開樂隊與鮑勃.迪倫和「斯蒂利.丹」(STEELY DAN)進行一些合作。因此隔了很長一段時間才於1992 年出版了第4張專輯《愛情勝過黃金》(Love over Gold)。這張唱片由諾夫勒自己製作,其銷量比以往唱片都要多。專輯中充滿了冗長和實驗色彩的作品,單曲《私人調查》(Private Investigations)獲得英國排行榜的死2名,並成為英國榜上的冠軍專輯,而在美國成為金唱片。在這張專輯出版不久,特里.威廉斯(Terry Williams)代替了威瑟斯鼓手的位置。而此時的諾夫勒開始在「恐怖海峽」之外探索新的音樂途徑,為電影配樂[電影《本地英雄》(Local Hero)、Cal和《舒適與歡樂》(Comfort and Joy)]並出現在范.莫里森(MORRISON,VAN)的專輯中。除了1983年出版一張EP專輯《池邊扭擺》(Twisting By the Pool)之外,「恐怖海峽」在1983、1984兩年間的大部分時間處於偃旗息鼓狀態,這期間,馬克.諾夫勒為鮑勃.迪倫製作了專輯《異教徒》(Infidel),為蒂娜.透納(TURNER,TINA)的復出專輯創作了一首《私人舞蹈家》(Private Dancer),給「阿茲台克照相機」(AZTEC CAMERA)製作唱片《刀》(Knife)。1984年春,樂隊出版了雙唱片《煉金術》(Alchemy》。這年底,樂隊進入錄音棚錄制他們的第5張專輯,並增加了一位新的成員,鍵盤手蓋伊.弗萊徹(Guy Fletcher)。專輯《情同手足》(Brothers In Arms)於1985年夏天正式出版,這是「恐怖海峽」的一張突破性的專輯,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其中的一首嘲弄音樂錄像的單曲《不勞而獲》(Money for Nothing)竟然在MTV電視台的推波助瀾下成了熱門歌曲,在美國排行榜前10名停留了9個星期並賣掉了900萬張;在英國,這張專輯也是80年代銷量最高的專輯。《生活之路》(Walk of Life)和《如此遙遠》(So Far Away)使這張專輯在排行榜上停留的時間一直持續到1986年。為推廣這張專輯,樂隊舉行了近兩百場演出。隨後,馬克.諾夫勒為蘭迪.紐曼(NEWMAN,RANDY)和瓊.阿馬特雷丁(Joan Armatrading)製作專輯,參加了埃里克.克拉普頓(CLAPTON,ERIC)的巡迴演出,又與切特.阿特金斯(Chet Atkins)合作了一張專輯《頸》(Neck and Neck)。1989年,他組建了鄉村搖滾樂隊「諾丁山地人」(Notting Hillbillies),並於次年出版了一張專輯《想念......大概有個好時光》(Missing...Presumed Having a Good Time)。
在經過了一系列個人活動之後,馬克.諾夫勒於1990年重新拾起了「恐怖海峽」,這時的主要成員有:伊斯利、克拉克和弗萊徹以及一些職業樂手。1991年,新專輯《在每一條大街上》(On Every Street)在人們的意料之中出版,不過令人遺憾的是,這張專輯並不像人們預期的那樣,在美國只成為白金唱片,蓮排行榜的前40名都沒有進去,甚至沒有一首熱門歌曲。同樣,他們的巡迴演出也是失望而歸,他們在歐洲和美國巡迴演出的門票有時根本賣不出去。這次巡演之後,出版了現場專輯《在夜晚》(On the Night),隨後,樂隊又無限期地放了長假。馬克.諾夫勒在1996年出版了他的第1張正式的專輯《金子心》(Golden Heart),但並沒有獲得太多的喝彩,也許,「恐怖海峽」及馬克.諾夫勒出色的才華隨著80年代的逝去而一去不復返了。
從商業的角度來說,「恐怖海峽」特別是馬克.諾夫勒證明他們是自70年代以來最成功的搖滾組合之一,在全世界銷售了近2000萬張唱片。

「吟唱"......Mark Knopfler的演唱聽來似乎有時有旋律有時又只是道白——Dire Straits歷來被視為"成人搖滾",一份滄桑過後的傷感和洞悉世情的豁達,Mark作為公認的世界上最偉大的吉他手之一——也是唯一一個從來不用撥片的, 技藝高超編曲流暢精美。樂隊的作品沒有歇斯底里,沒有小肚雞腸,娓娓道來,除了深沉達觀、充滿溫情的自嘲式歌詞(完全不同於常見的那種小器的自怨自艾)——看看Telegraph Road如同史詩的詞句就知道大概。人們往往被Mark手中變幻莫測的電吉他吸引,忽視了他來自其唱腔的溫暖和煦和大智若愚,這個「智」字非每個歌手都能讓人感受得到的。那讓美聲歌手一聽就很容易花容失色的傷感(其實是沙啞,嘿嘿)嗓音,於"擠在"喉中時還沒有一絲走音的跡象,如果你覺得MK的吟唱是"走調"的話,很可能是對旋律的誤解,Mark當然是真正的音準高手——細聽便可發現。

姿勢優雅的航行 爾東塵

藍調和爵士和區別,就像醇米酒和軒尼詩的對比,我當然不是在說藍調老土,我是說聆聽藍調的感覺和酒精中毒一樣,聽著聽著慢慢就倒了。藍調的憂郁具有一種洞悉世情的深邃,關乎人生領悟。而爵士卻是煊耀性的(性煊耀?)。兩個聽覺的結合正構成了一次沉醉的全過程,爵士沖鋒藍調殿後,興奮之後沉默。
Dire Straits不是一個單純的藍調樂隊,他們是搖滾樂隊。他們的音樂根源是J.J. Cale式的舒緩的藍調搖滾,偶爾也會有些爵士和鄉村音樂的影響,在歌詞方面則是以Bob Dylan風格意識流的敘事體之上。聽過他們音樂的人沒有一個會忘卻其靈魂Mark Knopfler超凡的吉他技藝,嗓音雄渾低沉,吉他冰涼入心。我永遠無法忘記1989年最一次聽「Brother in Arms」的震撼。
這張「Sailing to Philadelphia」(《航向費城》)是Mark Knopfler繼96年單飛首張專輯「Golden Heart」後的第二張個人專輯,嚴格的說,這張專輯並不是新專輯,它出版於去年底。它延續了Knopfler的多元素風格,但他藍調音樂的深厚根基並沒有改變。在「Sailing to Philadelphia」中,Knopfler再一次向我們演示了他的超級才華――他的每首歌都寫得那麼漂亮而且精緻,他的吉他演奏永遠象當年那麼圓潤美妙。除了音樂,值得注意還有歌詞,Mark Knopfler早在「Brother in Arms」和「Money for Nothing」的歌詞里就證明了他對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同樣,這張專輯也絕不例外。
專輯的主題是旅行。人在旅途,有清苦的傳教士,有孤獨的音樂人。而他像個游吟詩人一樣冷眼觀世,體察著富貴權勢和貧困卑微之間的分裂。首部曲「What It Is」描繪了一個蘇格蘭小酒館外的寒夜之醉:「酒館打烊了/酒鬼們在廣場上搖搖晃晃/男人和女人撞到了一起/空氣中有辟里啪啦的脆響」。第二首歌曲(也就是標題曲)將地點轉到了美國,歌詞講述了發現了賓夕法尼亞和馬里蘭之間州界的18世紀英格蘭探險者Jeremiah Dixon和Charles Mason,內容取材於一部小說。Mark Knopfler和James Taylor一人一段模仿兩個探險者的對話,談到「解放」、「自由」和「新的一天」,Mark Knopfler的機心已經完全可以瞭然了。
這就是我喜歡Mark Knopfler的真正原因,音樂優雅,意境深遠。他從不寫無病呻吟的歌曲。這張專輯我特別喜歡他和Glenn Tilbrook及Chris Difford合唱的 「Silvertown Blues」,以及「Wanderlust」,這種低沉的特質特別吻合Mark Knopfler的感覺,這也是他音樂最吸引人的地方。專輯看起來像一場音樂盛宴,除了上面提到的幾位以外,他還和Van Morrison、Gillian Welch、David Rawlings、Haynie及Paul Franklin有著合作。不過,和Gillian Welch及David Rawlings的合作是最出色的,表現在「Speedway at Nazereth」一曲中,這可是最正宗的藍草音樂,這是一首與賽車有關的歌。
講到賽車,專輯還有另一首歌叫「Junkie Doll」,也是公路音樂,全曲一派老布魯斯作風,而Mike Henderson的曼德林又加強這種感覺。此歌講的是一個關於吸毒的故事,Mark在用音樂駕御情緒方面是一流的。
基本上,這張專輯和Dire Straits所有的專輯一樣,內容相當平均,曲曲保證了相當高的品質。無疑,這是Mark Knopfler這個功夫已經登峰造極的大師的一次姿勢優雅的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