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歌詞歌曲 » 送別歌詞裡面出現了多少意象
擴展閱讀
佛山九龍教育集團是什麼 2024-11-21 01:12:20
童年的歌曲有哪些經典的 2024-11-21 00:59:11

送別歌詞裡面出現了多少意象

發布時間: 2022-04-27 12:35:58

❶ 《送別》李叔同 詩意

李叔同《送別》全文意思:

在長亭之外的古道旁邊,滿地的青草向天邊不斷延伸。晚風拂過柳梢,笛聲斷斷續續,夕陽在山外山之處。好朋友大多漂泊各地。我拿起酒壺一飲而盡,希望能夠使這剩下的歡樂達到極致,可是,(這分別的痛苦)使今晚的夢都是凄寒的。

原文: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

《送別》分三段,第一段是「寫景」 ,寫在長亭外、古道邊送別的畫面;第二段則是抒情,抒發知交零落天涯的心靈悲慨;第三段從文字上看,是對第一段的重復,其實不然,是文字重復而意蘊升華:經歷了「送友離別 」,而感悟到人生短暫,猶如日落,充滿著徹骨的寒意。

《送別歌》,是一首由藝術家李叔同所作。

(1)送別歌詞裡面出現了多少意象擴展閱讀

創作歷史:十九世紀美國音樂家J·P·奧德威作有一首歌曲《夢見家和母親》 ,後來《夢見家和母親》流傳到日本後,日本音樂家犬童球溪以原歌的曲調(可能作過略微的改動),填上日文的新詞,作成《旅愁》這首日文歌。

1907年《旅愁》發表後,在日本被廣泛流傳。1905年至1910年,李叔同留學日本,故接觸到了《旅愁》,他被這首歌曲的優美旋律所打動,產生了創作靈感,回國後,「天涯五友」,這段時期的生活顯然給李叔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李叔同與許幻園宣揚民權思想,提倡移風易俗,宣傳男女婚姻自主。一度成為社會風口浪尖改革潮中的一份子,二次革命失敗、袁世凱稱帝、這些層出不窮的社會變幻。

導致許幻園家中的百萬資財和家業盪然無存,許幻園趕京找袁世凱討回公道,離別時,李叔同在百感交集中寫於此歌送別許幻園。也是李叔同的優秀音樂作品,被中國數代人所傳唱。

在歌曲上,《送別》用的是安東尼·德沃夏克的曲調。在歌詞上,《夢見家和母親》、《旅愁》、《送別》則分別是三位藝術家的個人創作,是三個獨立的作品,之間無直接聯系;當然由於曲調的一致基礎,或許在藝術神韻和表現感情上有一定的相通之處。

《送別》不涉教化,意蘊悠長,音樂與文學相輔相成。歌詞以長短句結構寫成,語言精練,感情真摯,意境深邃。歌曲為單三部曲式結構,每個樂段由兩個樂句構成。第一、三樂段完全相同,音樂起伏平緩,描繪了長亭、古道、夕陽、笛聲等晚景,襯托也寂靜冷落的氣氛。

第二樂段第一樂句與前形成鮮明對比,情緒變成激動,似為深沉的感嘆。第二樂句略有變化地再現了第一樂段的第二樂句,恰當地表現了告別友人的離愁情緒。這些相近甚至重復的樂句在歌曲中並未給人以繁瑣、絮叨的印象,反而加強了作品的完整性和統一性,賦予它一種特別的美感。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淡淡的笛音吹出了離愁,幽美的歌詞寫出了別緒,聽來讓人百感交集。首尾呼應,詩人的感悟:看破紅塵。

作者簡介:李叔同,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譜名文濤,幼名成蹊,學名廣侯,字息霜,別號漱筒。

李叔同是著名音樂家、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他從日本留學歸國後,擔任過教師、編輯之職,後剃度為僧,法名演音,號弘一,晚號晚晴老人,後被人尊稱為弘一法師。

❷ 送別詩的常見意象

1、柳(折柳送別)
它源於《詩經•小雅•採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古人喜歡折柳送別,折柳的寓意是惜別懷遠。折柳送別的習俗產生於漢代,產生原因大體有三點:一則,千絲萬縷的柳條隨風舞動與離人千絲萬縷、斬不斷、理還亂的離愁非常相似。二則,「柳」與「留」諧音,因此折柳送別有挽留、惜別、不舍之意。三則,柳枝有隨地而生的習性,折柳相贈還有祝願友人在異地他鄉生活順利、欣欣向榮之意。
2、酒(飲酒餞別)
「問人間,誰管別離愁?杯中物。」(辛棄疾《滿江紅》) 古人離別多設宴餞行,酒在排解愁緒之外,還飽含著深深的祝福。將美酒和離情聯系在一起的詩詞多不勝舉,如:王維的《渭城曲》中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寫別離之情。所以許多離別詩,都飄散著濃濃的酒香,酒里充盈著親情、友情。
(二)時間意象
3、日暮
送別詩中常出現「日暮」、「斜陽」、 「夕陽」、「暮雪」、「暮鍾」等表明傍晚時分的詞語。並非詩人喜歡傍晚時分送別,而是別離這種憂傷的情感與暮色朦朧中的蒼茫感相協調。並且,傍晚時分會伴隨著飛鳥歸林、魚沉潭底,對於遠離家鄉的遊子征夫來說,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離情別緒。
4、月亮
月亮也是送別詩歌中常見的意象,月光給人的感覺是朦朧、迷離、蒼涼的,這與深邃悠長、委婉憂傷的離情別緒是一致的;再則,月亮含有思鄉、思親的象徵義,因而古人常借月抒懷。通過月亮的烘托,抽象的別情更顯得動人深長。
(三)空間意象
5、長亭
古代驛道旁置亭,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送別親朋好友時往往在亭中設酒餞行,所以長亭也就成了一個抒寫離情別緒的意象。如李白《菩薩蠻》「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鈴》中「寒蟬凄切,對長亭晚」等。
6、南浦
南浦多見於南方水路送別的詩詞中,它成為送別詩詞中的常見意象與屈原「送美人兮南浦」這一名句有很大關系。在唐宋送別詩詞中出現得則較為普遍,致使它在不是描寫送別的詩詞中,也浸染了離情別恨,像長亭一樣成為唐代送別之處的代名詞。
此外,「寒蟬」、「陽關」、「古道」、 「西風」、「春草」、「眼淚」等也都是與離別有關的意象。
----------------

❸ 送別詩中常見的意象有哪幾類

送別詩中常見的意象:
1)長亭,2)楊柳,3)殘月,4)帆船等等很多。長亭,是專門送別的地方,在長亭擺上幾杯酒,喝完了,大家就是88了。長亭邊上多半是仲的楊柳,寫長亭也多半寫到楊柳。殘月,烘托的是一種傷感的氣氛。江邊送別走水路,肯定要寫到帆船。

❹ 李叔同《送別》寓意

《送別》的意象和語言,基本上是對中國古典送別詩的繼承.長亭飲酒、古道相送、折
柳贈別、夕陽揮手、芳草離情,都是千百年來送別詩中常用的意象.但《送別》以短短的一
首歌詞,把這些意象都集中起來,以一種「集大成」的沖擊力,強烈震撼著中國人離別的「
集體無意識」,成為中國人送友離別的一種文化心理符號.
古代送別詩,一般都是為送別某一個朋友而寫的,是確有其人.但耐人尋味的是,根據
目前已有的資料,還看不出李叔同的《送別》是寫給哪一位朋友.在我看來,《送別》並不
是為哪個友人而寫,而是一首無所明指的象徵送別詩.《送別》分三段,第一段是「寫景」
,寫在長亭外、古道邊送別的畫面;第二段則是抒情,抒發知交零落天涯的心靈悲慨;第三
段從文字上看,是對第一段的重復,其實不然,是文字重復而意蘊升華:經歷了「送友離別
」,而感悟到人生短暫,猶如日落,充滿著徹骨的寒意.整首歌詞彌漫著濃重的人生空幻感
,深藏著頓悟出世的暗示.
《送別》,實際上是李叔同以送別朋友為緣由,用無所明指的象徵,傳達出感悟人生、
看破紅塵的覺悟.所以,《送別》不僅僅是朋友之間揮手相送的驪歌;而是李叔同即將告別
人間、棄世出家的「前奏曲」.

❺ 從互文性角度分析《送別》中的意象美

摘要 親很高興為你解答: 一、《送別》結合意象分析情感:《送別》的意象和語言,基本上是對中國古典送別詩的繼承。長亭飲酒、古道相送、折柳贈別、夕陽揮手、芳草離情,都是千百年來送別詩中常用的意象。但《送別》以短短的一首詞,把這些意象都集中起來,以一種「集大成」的沖擊力,強烈震撼著中國人離別的「集體無意識」,成為中國人送友離別的一種文化心理符號。李叔同的《送別》,也是送別摯友許幻園的原創作品。表達了李叔同對在上海「天涯五友」「金蘭之交」友人分別時的情感,李叔同與許幻園、,宣揚民權思想,提倡移風易俗,宣傳男女婚姻自主。一度成為社會風口浪尖改革潮中的一份子,二次革命失敗、這些層出不窮的社會變幻,導致許幻園家中的百萬資財和家業盪然無存,離別時,李叔同在百感交集中寫於此歌送別許幻園。也是李叔同的優秀音樂作品,被中國數代人所傳唱。《送別》分三段,第一段是「寫景」,寫在長亭外、古道邊送別的畫面;第二段則是抒情,抒發知交零落天涯的心靈悲慨;第三段從文字上看,是對第一段的重復,其實不然,是文字重復而意蘊升華:經歷了「送友離別」,而感悟到人生短暫,猶如日落,充滿著徹骨的寒意。整首歌詞彌漫著濃重的人生空幻感,深藏著頓悟出世的暗示。《送別》,實際上是李叔同以送別朋友為緣由,用無所明指的象徵,傳達出感悟人生、看破紅塵的覺悟。所以,《送別》不僅僅是朋友之間揮手相送的驪歌;而是李叔同即將告別人間、棄世出家的「前奏曲」。

❻ 歌曲送別,歌詞抒發的怎樣的感情

悲歡離合」,乃古往今來、大千世界的永恆主題。「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是對分離的凄迷,「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是對朋友的勸慰,「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是對友情的珍重,「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是對別離的傷感,「金陵弟子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 是別離時的苦悶……在中國古典詩歌的送別曲中,「離情別怨」是永恆的旋律。「五四」運動以後,抒寫離情別怨的詩文,依舊蓬勃,佳作如潮。其中,李叔同先生創作的校園歌曲《送別》,尤其膾炙人口,風行天下,歷久不衰。李叔同(1880-1942),法號弘一。他多才多藝,集詩、詞、書畫、篆刻、音樂、戲劇、文學於一身。既是一代高僧,又是才華橫溢的音樂、美術教育家,書法家和戲劇活動家。魯迅、郭沫若等現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師一幅字為無上榮耀。他以卓越的藝術造詣先後培養出了名畫家豐子愷、音樂家劉質平等大師。《送別》寫於1905年,是李叔同在日本留學時所作。 從總體結構看,《送別》很像一首古詞(類小令),共三段,其中一、三兩段文字相同。 第一節,著重寫送別的環境。作者選取了「長亭」、「古道」、「芳草」、「晚風」、「暮色」、「弱柳」、「殘笛」「夕陽」八個典型的意象,渲染離別的場景。「長亭」「古道」是寫送別的地方,這使我們想到文學史上的無數次離別,如柳永的「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白居易的「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等等。「芳草」喻離情,如《楚辭•招隱士》中就有「王孫游兮不歸,芳草生兮萋萋」。「晚風拂柳」暗示了惜別,「柳」與「留」諧音,多傳達怨別、懷遠等情思。如《詩經•採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戴叔倫《堤上柳》:「垂柳萬條絲,春來織別離。」「山外山」喻天各一方。而這一切別緒,都籠罩在「夕陽」之下的特定時間里,只讓人感受到友情溫暖、斜陽溫暖、晚風溫暖;溫暖而又纏綿。 第二節,著重寫送別人的心境,是全曲的高潮。通過「天涯」、「地角」、「知交」、「零落」、「濁酒」、「夜別」、「離夢」,訴諸感官,觸動心弦,誘君品鑒。送別之情,當然會從內心生出許多感慨!「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不過數十年,知交能有幾人?再見又待何時?有幾人能相守在一起?黯然銷魂者,惟別而已矣。「一杯濁酒盡余歡」,這的確是一種無奈的凄美,把酒離別,「都門帳飲」,愁緒紛亂,友人何時能相聚?最後,在時空的交錯中,作者又以現在時的「今宵別夢寒」總括全篇。從感情上看,夢里重逢照應上文的「山外山」,從韻律上看,它是重復強調,但這個重復強調卻是更進一步的思念,惟有相思入夢頻。 第三節,是第一節的重疊,進一步烘托別離的氣氛,是意象上的強化和音韻上的反復。其中,「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兩句周而復始,與回環往復的旋律相配合,形成一種回環美,加深了魂牽夢繞的離情別意。 全詞三節,有起,有開,有合;緊扣主題,營造了讓人迷醉的意境,充滿了對人生的無奈。「一切景語皆情語」(王國維語),長亭,古道,芳草,晚風,夕陽……景物依舊,人在別時,倍感凄涼。它的審美效應,就在「酒盡夢寒」的無言中回盪不已。全詞給我們描繪了這樣的情景:夕陽下,群山相連,碧草茵茵,一望無際;近處,長亭、古道,晚風輕拂,楊柳依依,送別的豎笛哀婉幽怨。一對知心朋友分別在即,想到從此天各一方,雙方都有無限的感傷。他們端起酒杯,想借酒盡最後的一點歡娛。酒醉夢別,彼此在記憶中留下那「晚風拂柳」「夕陽在山」的難忘一幕! 整曲《送別》,沿婉約一派,清新淡雅,情真意摯,凄美柔婉。歌詞造句長短參差,句式充滿變化。曲譜借用了當時在日本很流行的歌曲《旅愁》的旋律(而日本歌詞作家犬童球溪的《旅愁》又是借用了美國藝人約翰·P·奧德威所作《夢見家和母親》的旋律),李叔同人瓶裝己酒,寫成了中國詩味極濃的校園歌曲。那種痴情,那種哀怨,那種眷戀,統一於《送別》的歌吟中,珠聯璧合,畫意詩情,相得益彰。全詞韻字——邊、天、山、寒,即an韻,皆讀平聲韻,聲音亮麗。第二節開頭兩句,換一個uo韻,無呆板之感,和諧優美。

❼ 李叔同的送別詩都有哪些意象

《送別》的意象和語言,基本上是對中國古典送別詩的繼承.長亭飲酒、古道相送、折柳贈別、夕陽揮手、芳草離情,都是千百年來送別詩中常用的意象.但《送別》以短短的一首歌詞,把這些意象都集中起來,以一種「集大成」的沖擊力,強烈震撼著中國人的離別「集體無意識」.所以,《送別》也就成為中國人離別的一種文化心理符號.
古代送別詩,一般都是為送別某一個朋友而寫的,是實有其人.但耐人尋味的是,根據目前的材料,還看不出李叔同的《送別》是寫給哪一位朋友.在我看來,《送別》並不是為具體的友人而寫,而是一首無所明指的象徵送別詩.《送別》分三段,第一段是「寫景」,寫長亭外,古道邊送別的具象情景;第二段則是抒情,抒發知交零落天涯的悲慨;第三段從文字上看,是對第一段的重復,其實不然,是文字重復而意蘊升華:經歷了「送友離別」,而感悟到人生短暫,猶如日落,充滿著徹骨的寒意.整首歌詞彌漫著濃重的人生空幻感,深藏著出世頓悟的暗示.
概言之,《送別》實際上是用無所明指的象徵,傳達出李叔同送別朋友,感悟人生、看破紅塵的覺悟.所以,《送別》不僅僅是朋友之間揮手相送的驪歌;而是李叔同即將告別人間、棄世出家的「前奏曲」.

❽ 李叔同《送別》結合意象分析情感

一、《送別》結合意象分析情感:《送別》的意象和語言,基本上是對中國古典送別詩的繼承。長亭飲酒、古道相送、折柳贈別、夕陽揮手、芳草離情,都是千百年來送別詩中常用的意象。但《送別》以短短的一首詞,把這些意象都集中起來,以一種「集大成」的沖擊力,強烈震撼著中國人離別的「集體無意識」,成為中國人送友離別的一種文化心理符號。李叔同的《送別》,也是送別摯友許幻園的原創作品。表達了李叔同對在上海「天涯五友」「金蘭之交」友人分別時的情感,李叔同與許幻園、,宣揚民權思想,提倡移風易俗,宣傳男女婚姻自主。一度成為社會風口浪尖改革潮中的一份子,二次革命失敗、這些層出不窮的社會變幻,導致許幻園家中的百萬資財和家業盪然無存,離別時,李叔同在百感交集中寫於此歌送別許幻園。也是李叔同的優秀音樂作品,被中國數代人所傳唱。《送別》分三段,第一段是「寫景」,寫在長亭外、古道邊送別的畫面;第二段則是抒情,抒發知交零落天涯的心靈悲慨;第三段從文字上看,是對第一段的重復,其實不然,是文字重復而意蘊升華:經歷了「送友離別」,而感悟到人生短暫,猶如日落,充滿著徹骨的寒意。整首歌詞彌漫著濃重的人生空幻感,深藏著頓悟出世的暗示。《送別》,實際上是李叔同以送別朋友為緣由,用無所明指的象徵,傳達出感悟人生、看破紅塵的覺悟。所以,《送別》不僅僅是朋友之間揮手相送的驪歌;而是李叔同即將告別人間、棄世出家的「前奏曲」。
二、擴展知識:
1、原文欣賞: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2、作者簡介:
弘一法師,俗名李叔同,清光緒六年(1880年)陰歷九月二十生於天津官宦富商之家(祖籍浙江·平湖),1942年九月初四圓寂於泉州。他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前驅,卓越的藝術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國傳統文化與佛教文化相結合的優秀代表,是中國近現代佛教史上最傑出的一位高僧,又是國際上聲譽甚高的知名人士。李叔同是「二十文章驚海內」的大師,集詩、詞、書、畫、篆刻、音樂、戲劇、文學於一身,在多個領域,開中華燦爛文化藝術之先河。同時,他在教育、哲學、法學、漢字學、社會學、廣告學、出版學、環境與動植物保護、人體斷食實驗諸方面均有創造性發展。
他把中國古代的書法藝術推向了極致。作為高僧書法,弘一與歷史上的一些僧人藝術家存有差異,如智永和懷素,盡管身披袈裟,但似乎他們的一生並未以堅定的佛教信仰和懇切實際的佛教修行為目的,他們不過是寄身於禪院的藝術家,「狂來輕世界,醉里得真知」,這完全是藝術家的氣質與浪漫。
八大山人筆下的白眼八哥形象,諷刺的意味是顯而易見的,他的畫作實在為一種發泄,是入世的,並未超然。比之他們,弘一逃禪來得徹底,他皈依自心,超然塵外,要為律宗的即修為佛而獻身,是一名純粹的佛教大家。他是第一個向中國傳播西方音樂的先驅者,所創作的《送別歌》,歷經幾十年傳唱經久不衰,成為經典名曲。同時,他也是中國第一個開創裸體寫生的教師。
卓越的藝術造詣,先後培養出了名畫家豐子愷、音樂家劉質平等一些文化名人。他苦心向佛,過午不食,精研律學,弘揚佛法,普渡眾生出苦海,被佛門弟子奉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盡的精神財富,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是中國絢麗至極歸於平淡的典型人物。
太虛大師曾為贈偈:以教印心,以律嚴身,內外清凈,菩提之因。
趙朴初先生評價大師的一生為:「無盡奇珍供世眼,一輪圓月耀天心。」

❾ 《送別》歌詞是什麼意思

《送別》歌詞是什麼意思?

歌曲 《送別》
李叔同版介紹
《送別》曲調取自約翰·p·奧德威作曲的美國歌曲《夢見家和母親》。李叔同在日本留學時,日本歌詞作家犬童球溪採用《夢見家和母親》的旋律填寫了一首名為《旅愁》的歌詞。而李叔同作的《送別》,則取調於犬童球溪的《旅愁》。《送別》不涉教化,意蘊悠長,音樂與文學的結合堪稱完美。歌詞以長短句結構寫成,語言精練,感情真摯,意境深邃。歌曲為單三部曲式結構,每個樂段由兩個樂句構成。第一、三樂段完全相同,音樂起伏平緩,描繪了長亭、古道、夕陽、笛聲等晚景,襯托也寂靜冷落的氣氛。第二樂段第一樂句與前形成鮮明對比,情緒變成激動,似為深沉的感嘆。第二樂句略有變化地再現了第一樂段的第二樂句,恰當地表現了告別友人的離愁情緒。這些相近甚至重復的樂句在歌曲中並未給人以繁瑣、絮叨的印象,反而加強了作品的完整性和統一性,賦予它一種特別的美感。「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淡淡的笛音吹出了離愁,幽美的歌詞寫出了別緒,聽來讓人百感交集。首尾呼應,詩人的感悟:看破紅塵。
這首廣為傳唱的歌曲就是李叔同的代表作。
李叔同是我國現代歌史的啟蒙先驅。接受了歐洲音樂文化的李叔同,把一些歐洲歌曲的現成曲調拿來,由他自己填寫了新詞。這些歌曾在全國范圍內廣為傳播。曲調帶著強烈的外來色彩,歌詞帶著濃重的舊體詩詞的韻調,這便是最初的,也是宣告一個新的時代已經到來的歌。

❿ 送別詩主要意象

意象是詩歌中熔鑄了作者主觀感情的客觀物象。在我國古典詩歌漫長的歷程中,形成了很多傳統的意象,它們蘊含的意義基本是固定的。如果我們熟悉這些意象,會給鑒賞詩歌帶來很大幫助。送別詩中也有一些常用的意象:

(一)習俗類意象

1、柳(折柳送別)

它源於《詩經•小雅•採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古人喜歡折柳送別,折柳的寓意是惜別懷遠。折柳送別的習俗產生於漢代,產生原因大體有三點:一則,千絲萬縷的柳條隨風舞動與離人千絲萬縷、斬不斷、理還亂的離愁非常相似。二則,「柳」與「留」諧音,因此折柳送別有挽留、惜別、不舍之意。三則,柳枝有隨地而生的習性,折柳相贈還有祝願友人在異地他鄉生活順利、欣欣向榮之意。

2、酒(飲酒餞別)

「問人間,誰管別離愁?杯中物。」(辛棄疾《滿江紅》) 古人離別多設宴餞行,酒在排解愁緒之外,還飽含著深深的祝福。將美酒和離情聯系在一起的詩詞多不勝舉,如:王維的《渭城曲》中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寫別離之情。所以許多離別詩,都飄散著濃濃的酒香,酒里充盈著親情、友情。

(二)時間意象

3、日暮

送別詩中常出現「日暮」、「斜陽」、 「夕陽」、「暮雪」、「暮鍾」等表明傍晚時分的詞語。並非詩人喜歡傍晚時分送別,而是別離這種憂傷的情感與暮色朦朧中的蒼茫感相協調。並且,傍晚時分會伴隨著飛鳥歸林、魚沉潭底,對於遠離家鄉的遊子征夫來說,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離情別緒。

4、月亮

月亮也是送別詩歌中常見的意象,月光給人的感覺是朦朧、迷離、蒼涼的,這與深邃悠長、委婉憂傷的離情別緒是一致的;再則,月亮含有思鄉、思親的象徵義,因而古人常借月抒懷。通過月亮的烘托,抽象的別情更顯得動人深長。

(三)空間意象

5、長亭

古代驛道旁置亭,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送別親朋好友時往往在亭中設酒餞行,所以長亭也就成了一個抒寫離情別緒的意象。如李白《菩薩蠻》「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鈴》中「寒蟬凄切,對長亭晚」等。

6、南浦

南浦多見於南方水路送別的詩詞中,它成為送別詩詞中的常見意象與屈原「送美人兮南浦」這一名句有很大關系。在唐宋送別詩詞中出現得則較為普遍,致使它在不是描寫送別的詩詞中,也浸染了離情別恨,像長亭一樣成為唐代送別之處的代名詞。

此外,「寒蟬」、「陽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