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敖包相會》原唱男女對唱是誰
王樹理、吳秀雲。
王樹理,經典歌曲《敖包相會》的原唱。電影《草原上的人們》讓這首歌曲的原唱王樹理、吳秀雲家喻戶曉。半個多世紀以來,這首《敖包相會》被世人傳唱。
回憶起當年挑選歌唱演員那一幕,年邁的吳秀雲記憶猶新:
「當年我和王樹理都在長影樂團工作,這首《敖包相會》寫出來後,導演和作曲把20多個歌唱演員都叫到會議室,挨個讓大家演唱,選拔十分嚴格。經過篩選,王樹理的聲音比較彪悍,適合蒙古風情的特點,最終確定他為男生主唱,我的聲音比較符合女主人公要求,也被選中,所以兩個人有了合作。」
(1)敖包相會歌詞原唱是哪個民族擴展閱讀:
《敖包相會》
作詞:瑪拉沁夫、海默
作曲:通福
歌手:王樹理、吳秀雲
歌詞:
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喲,為什麼旁邊沒有雲彩。
我等待著美麗的姑娘呀,你為什麼還不到來喲嗬。
如果沒有天上的雨水呀,海棠花兒不會自己開。
只要哥哥我耐心地等待喲,我心上的人兒就會跑過來喲嗬。
『貳』 敖包相會 原唱誰
敖包相會最早是由王樹理、吳秀雲首唱的。《敖包相會》是電影《草原上的人們》插曲。《草原上的人們》根據蒙古族作家瑪拉沁夫短篇小說《科爾沁草原的人們》改編而成。這首歌流傳甚廣,電影中的原唱是長影樂團的王樹理和吳秀雲。因該歌詞情真意切旋律朗朗上口,傳唱多年。
敖包最早本是用作道路或界域的標志,後來演變成為祭祀山神和路神的地方,敖包一般是堆石成台,沙漠中則用柳條堆成。牧民們每年在六七月間祭敖包,儀式結束後,舉行傳統的賽馬、射箭、摔跤、唱歌、跳舞等娛樂活動,姑娘和小夥子則藉此機會躲進草叢里,談情說愛,互訴衷情。
(2)敖包相會歌詞原唱是哪個民族擴展閱讀:
內蒙古東部地區的敖包,一般呈圓椎型,西部地區呈塔型。過去,比較富裕的人家還有自設的「家敖包」。外圍有12個小堆圍繞中間一個大堆而構成的敖包,在內蒙古各地比較常見。中間大的為主體,兩旁各陪襯六個小的,或者按東南西北的方位各陪襯三個小的。主體敖包的底層中還放置了五金、五穀、五帛、五寶等實物。
敖包大多數都築在山頂或丘陵上,一般呈圓形,高約數丈,頂端植有柳樹枝條或者榆樹枝條,其形狀好似烽火台,遙遙望去,直入雲天,顯得十分神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敖包頂上,一般都插有三根「瑪尼桿」,掛著部落的旗幟,正面緊靠敖包安放著一把明晃晃的三股鋼叉,包前有石制的貢桌。
『叄』 《真正的敖包相會》原唱是誰
《敖包相會》原唱王樹理和吳秀雲。《敖包相會》是電影《草原上的人們》插曲。《草原上的人們》根據蒙古族作家瑪拉沁夫短篇小說《科爾沁草原的人們》改編而成。這首歌流傳甚廣,電影中的原唱是長影樂團的王樹理和吳秀雲。
因該歌詞情真意切旋律朗朗上口,傳唱多年。翻唱版本非常的多,王潔實謝莉斯合唱版、刀郎版、卓依婷版,甚至於布仁巴雅爾與娜吉勒合唱的原汁原味的蒙語版等。
(3)敖包相會歌詞原唱是哪個民族擴展閱讀:
歌詞
詞:瑪拉沁夫
曲:通福
演唱:刀郎
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喲,為什麼旁邊沒有雲彩;
我等待著美麗的姑娘呀,你為什麼還不到來喲嗬;
如果沒有天上的雨水呀,海棠花兒不會自己開;
只要哥哥我耐心地等待喲,我心上的人兒就會跑過來喲嗬。
背景:1952年,根據蒙古族作家瑪拉沁夫短篇小說《科爾沁草原的人們》改編的電影劇本《草原上的人們》,在長春電影製片廠開拍,而歌曲《敖包相會》就是此片中的一首插曲。
據影片編劇之一的瑪拉沁夫介紹,他將《敖包相會》的歌詞寫好後,交給了另一位編劇海默修飾潤色,兩人幾經切磋後,又拿給影片作曲——著名的達斡爾族作曲家通福看。隨後,通福來到了他的故鄉呼倫貝爾大草原,根據海拉爾河畔的一首古老的情歌創作而成。
1953年,由東北電源製片廠(現長影)拍攝的電影《草原上的人們》上映,由王樹理、吳秀雲首唱的這首《敖包相會》也隨之飄向了祖國的五湖四海。
『肆』 敖包相會的歌詞大意
蒙古族民歌《敖包相會》的歌詞大意:
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哪,
為什麼旁邊沒有雲彩?
我等待著美麗的姑娘呀,
你為什麼還不到來喲嗨?
如果沒有天上的雨水呀,
海棠花兒不會自己開,
只要哥哥你耐心地等待喲,
你心上的人兒就會跑過來喲嗨!
《敖包相會》是一首在大江南北廣為流傳的蒙古族民歌。明月當空,情侶相依在敖包下,演繹出如此動人的愛情故事。在欣賞那優美動聽的旋律和情意纏綿的歌詞時,也令人產生一種拜謁敖包的渴望。
不知有多少草原上的青年男女,在敖包神靈的呵護下,相識、相愛、相戀、相依,快樂幸福地走在人生的旅途中…
敖包,是蒙古語的譯音。是「堆子」或「凸坡」的意思。原是以石塊堆成的指示道路和境界的標記。
蒙古草原遼闊無垠,舉目四望,天蒼蒼野茫茫,水草相連,天地相連。游牧的路途慢慢,周邊的四野平平,這種難以辨認方位的環境,就使人們在漫長生活實踐中,產生了在游牧交界處或者在路口以壘石為標記的做法;天長地久就形成了一種蒙古民族的風俗。
在古代,人們常以山嶽為「天」的代表,在蒙古草原許多地方沒有山或者離山很遠,草原上的人們就「壘石像山,視之為神」。久而久之,敖包竟逐步變為祭祀山神、路神的寶地。
以後,隨著喇嘛教傳入蒙古草原,建敖包和祭敖包也增添了許多宗教色彩。敖包由原來的小石堆,有了多層建築,增加了裝飾。如,包頂植樹叢、立桿為柱、安裝象徵吉祥的鳳鳥、擺放祭祀香爐、四周擺立兵器等等,以示庄嚴。
祭祀敖包的時間,多在水草豐美,牛羊肥壯的時節,附近的牧民們到敖包舉行祭祀。祝福風調雨順,五畜興旺,人丁幸福。祭祀時,在敖包上插桿掛旗,樹枝上掛滿了五顏六色的布條或經旗;儀式隆重、嚴肅而熱烈。
祭祀活動時,方圓幾百里的牧民都要騎著馬、坐上勒勒車、拖著蒙古包、帶著祭品來參加祭祀活動。有條件的地區還要請上活佛和喇嘛,穿上法衣,戴上法帽,擺成陣勢,焚香點火,誦經念咒。
祭敖包大致有血祭、酒祭、火祭、玉祭四種。來祭祀的人們圍跪三邊面向活佛,當活佛發出祭祀開始的經令,法號奏出深沉而粗曠的音調,眾喇嘛和群眾雙手合十,口中念咒為祭。然後,參加祭敖包的人們一起圍著敖包順時針走三圈,求神隆福,祈禱風調雨順,保佑人畜兩旺。
禮儀過後,舉行傳統的娛樂活動,有賽馬、摔跤、射箭、唱歌、跳舞和宴會,這是最熱鬧的時候。有些地區也把一年一度的傳統「那達慕」一同結合進行。因為百里開外的人們好不容易集中起來,祭敖包的活動往往要進行好幾天或十幾天,人們可以盡情狂歡,開懷暢飲。青年男女也是借機約會、相識相戀的好時機。
想像,《敖包相會》的靈感,不知來自哪次《敖包》祭祀活動的夜晚…
『伍』 《敖包相會》歌曲誰是原唱
王樹理、吳秀雲是經典歌曲《敖包相會》的原唱。
電影《草原上的人們》讓這首歌曲的原唱王樹理、吳秀雲家喻戶曉。半個多世紀以來,這首《敖包相會》被世人傳唱。
電影《草原上的人們》是根據蒙古族作家瑪拉沁夫短篇小說《科爾沁草原的人們》改編的,據影片編劇之一瑪拉沁夫介紹,他將《敖包相會》的歌詞寫好後,交給了另一位編劇海默修飾潤色,兩人幾經切磋後,又拿給影片作曲——著名的達斡爾族作曲家通福。
隨後,通福來到了他的故鄉呼倫貝爾大草原,根據海拉爾河畔的一首古老的情歌創作而成。
回憶起當年挑選歌唱演員那一幕,今年80歲的吳秀雲記憶猶新:
「當年我和王樹理都在長影樂團工作,這首《敖包相會》寫出來後,導演和作曲把20多個歌唱演員都叫到會議室,挨個讓大家演唱,選拔十分嚴格。經過篩選,王樹理的聲音比較彪悍,適合蒙古風情的特點,最終確定他為男生主唱,我的聲音比較符合女主人公要求,也被選中,所以兩個人有了合作。」
《敖包相會》
詞:瑪拉沁夫
曲:通福
歌詞:
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喲
為什麼旁邊沒有雲彩
我等待著美麗的姑娘呀
你為什麼還不到來喲嗬
如果沒有天上的雨水呀
海棠花兒不會自己開
只要哥哥我耐心地等待喲
我心上的人兒就會跑過來喲嗬
『陸』 敖包相會是↘那個民族的
你好!
蒙古族
提示回答簡單是哪個弱智想出了的,蒙古族就三字我還能寫什麼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望採納。
『柒』 《敖包相會》這首歌的中文原唱是誰
原唱是張振富、耿蓮鳳,作詞是海默和通福,曲是改編自曲調悠揚的蒙古族民歌。以下是詳細介紹(在新浪的影音娛樂中搜到的)
電影《草原上的人們》插曲《敖包相會》是改編自曲調悠揚的蒙古族民歌,由海默和通福填詞,當年做了電影《草原上的人們》中的插曲。
《草原上的人們》這部電影是根據蒙古族作家瑪拉沁夫短篇小說《科爾沁草原的人們》改編的,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攝。「十五的月亮升上天空喲,為什麼旁邊沒有雲彩……」隨著影片的上映,這首草原風情濃郁的歌曲也傳遍了大江南北。
整首曲子在原民歌的基礎上增加了旋律的抒情和美感,使曲調感情飽滿,旋律起伏跌宕,歌詞樸素自然、意境優美,數十年來一直為廣大人民所喜愛。
我們現在聽到的是張振富、耿蓮鳳的電影原唱,聽著這首歌彷彿感受到了草原上的人們豪邁又英武的氣概,看到了茫茫曠野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大草原風光。夕陽朔漠、碧草接天、平野萬里,策馬飛馳、這就是蒙古族人民的生活。《敖包相會》既有長調的悠揚開闊,又有短調的歡快齊整。藍天白雲,一曲高歌,聲傳十里;夜風薄霧,馬頭琴哀婉低回,細草無言。無論激揚豪放還是抒情委婉,無不帶著草原的自由和舒展。
攤開四肢,仰天躺在廣袤無際的草原上,你會想起《敖包相會》,音樂優美流暢讓你即使不能奮身而去、回歸自然,也能夠神遊忘形,享受草原的綠色無邊、空氣清甜。當嘹亮原始的歌聲在我耳邊回響,靈魂彷彿在遼闊的草原上四處飄盪,又彷彿來到了那片清澈的藍天下,看到一張張燦爛的笑臉,聽到一曲曲優美的情歌。啊!那是怎樣一個天堂般的地方!
『捌』 《敖包相會》是哪裡的民歌
1952年,根據蒙古族作家瑪拉沁夫短篇小說《科爾沁草原的人們》改編的電影劇本《草原上的人們》,在長春電影製片廠開拍,而歌曲《敖包相會》就是此片中的一首插曲。所以,這首歌應該算蒙古族民歌。
『玖』 《敖包相會》的原唱是誰呢
原唱是張振富、耿蓮鳳,作詞是海默和通福,曲是改編自曲調悠揚的蒙古族民歌。
『拾』 敖包相會這首歌出自哪一年
1952年,根據蒙古族作家瑪拉沁夫短篇小說《科爾沁草原的人們》改編的電影劇本《草原上的人們》,在長春電影製片廠開拍,而歌曲《敖包相會》就是此片中的一首插曲。據影片編劇之一的瑪拉沁夫介紹,他將《敖包相會》的歌詞寫好後,交給了另一位編劇海默修飾潤色,兩人幾經切磋後,又拿給影片作曲——著名的達斡爾族作曲家通福看。隨後,通福來到了他的故鄉呼倫貝爾大草原,根據海拉爾河畔的一首古老的情歌創作而成。1953年,電影《草原上的人們》上映,《敖包相會》也隨之飄向了祖國的五湖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