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會計里借貸是什麼意思啊要通俗易懂的。最好直白一點
關於借貸記賬法,是從事會計工作或學習會計知識的入門知識,必須掌握,沒有任何緩和餘地。所謂的借與貸,就像一個天平,兩端總是相等的,沒有例外。以下我給你詳細說說,請仔細閱讀幾遍,便於你掌握。
關於會計要素,會計中分為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利潤這六要素。說直白點,資產——你擁有的東西;負債——你欠別人的;所有者權益——你擁有的減掉欠別人的剩下的;收入——你的工資和兼職薪金;費用——你每月的開銷用度;利潤——你的每月工資減掉開銷用度剩下的。比如你月工資3000元,一個月花1000元吃飯,還某人500元,花800元買了個平板,剩下700元。3000就是收入,1000就是費用,500就是負債,800元買的平板就是資產,剩下的700就是利潤,如果還要交個稅的話,交完稅之後剩下的就是所有者權益。
關於借貸記賬法,原理是一項業務會導致借與貸兩側的變化,可能是同時增加、同時減少或者一增一減。比如你拿錢去買資產,銀行存款減少了,固定資產或存貨增加了,這就是資產內部的一增一減。比如你拿錢去還債,銀行存款減少了,負債也減少了,這就是資產與負債的一增一減。重點就是借貸雙方永遠是相等的,沒有例外,如果有,那就是做錯題或做錯賬了。下面我給你寫幾個分錄,你感受一下。
借:無形資產
貸:實收資本/股本
借:應收賬款
貸:主營業務收入
借:短期借款
貸:銀行存款
這里好像不能有空格,正常做賬或做題時,貸需要在借:的右下方,對齊。說到這里,你應該明白了借貸記賬法。然後再說一下,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利潤這些,與做賬的科目還有點區別,會計科目就是上面做賬時,借貸雙方的那個名字(銀行存款),而會計上的科目,分為六種,資產類、負債類、損益類(大致就是損類:費用;益類:收入)、成本類、所有者權益類、共同類(涉及很少)。這6種科目在借與貸雙方表示的增與減是有硬性規定的。
借增貸減:資產類、成本類、損益類中的損,即資、成、費;
借減貸增:負債類、所有者權益類、損益類中的益,即收、負、所。
這些必須要記住,了解這些後,你在做題時或做賬時就不會做錯了。
期望我的回答給予你一定的幫助,如果滿意的話請採納!謝謝~
『貳』 求氣功修煉方法和冥想方法!直白通俗易懂,不要講的太高深了
用小周天練下啊,用意念受住丹田(可以幻想一個炎熱的太陽,此為陽屬性心法),然後用逆呼吸法呼吸(吸氣時收腹,呼氣時鼓腹)。。。。一個月比有效,,,(練功前先深呼吸5次,呼吸長達60秒以上算深呼吸)
『叄』 有誰可以用比較直白易懂的語言敘述一下朱熹的思想
關於朱熹教學思想
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叉仲磚,號晦庵。南宋時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宋代集理之大成者;也是宋以後一住重要的哲學家、影響深遠的教育思想家。
關幹道德修養的主張
1、立志
朱熹認為學者首先要立志,樹立明確高尚的志向。他說:"問為學功夫,以何為先?日:亦不過如前所說,專在人自立志。既知這道理,辦得堅固心,一味向前,何思不進。只思立志不堅,只聽人言語,看人文字,終是無得於已"。又說:"書不記,熟讀可記。義不精,細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無著力處。而今人貪利祿而不貪道義,要作貴人而不要作好人,皆是志不立之病"。
所謂立志,即是樹立要做堯舜或聖賢的目標。"學者大要立志","才學便要做聖人是也","所謂志者,不是將意氣去蓋他人,只是直截要學堯舜"。但一般自暴自棄的人,多半不能樹立做聖賢的明確高尚的目的。他說:"今之學者大概有二病:一以為古聖賢亦只此是了,故不肯做功夫;一則自謂做聖賢不得,不肯做功夫"。自暴的人不屑做聖賢,自棄的人不敢做聖賢,這兩種人都不能立志,所以都不肯做佳養功夫。立志又要勇猛堅決,才會有進步。他說,"學者立志,須教勇猛,自當有進。。何謂勇猛堅決呢?就是如飢思食、渴思飲的態度。所以他又說,"立志要如飢渴立於飲食。才有悠悠便是志不立"。
朱熹認為立志要明確高尚、勇猛堅決,這樣就有堅強的信心,何患不進?
2、主敬
程頤曾說:"所謂敬者,主一之謂敬;所謂一者,無適之謂一」。朱熹繼承了程頤的思想,認為主敬包含以下幾個意思 。
第一,所謂主敬,是培養嚴肅的或不放肆的道德態度。朱熹說:"敬是不放肆的意思"。所謂"不放肆",即是嚴肅謹守記禮法的態度。所以他又說,"敬只是收斂來","敬只是此心自做主宰處"。即是把放盪的心收斂起來,做一身的主宰,培養自我支配的能力。
第二,所謂主敬,是培養謹慎小心的道德態度。他說:"敬只是一個畏字"。所謂"畏","如居燒屋之下,如坐漏船之中",可畏"是警惕的態度。
第三,所謂主敬,是培養精神專一或始終一貫的態度。他說:"主一隻是專一"。"敬者守於此而不易之謂","敬是始終一事"。
朱熹是十分重視主敬的工夫的,認為這是培養嚴肅的、謹慎的、一貫的精神態度,貫穿在整個佳養過程的始終的,所以他說「敬字工夫,乃聖門第一義。徹頭徹尾,不可頃刻間斷"。有人間:"敬何以用工"?怎樣做敬的工夫呢?他答道:"只是內無妄思,外無妄動"。這是一句很扼要的話。
所謂"內無妄思",即是念念存天理而去人慾。所謂"外無妄動",即是在容貌、服飾、態度、動作上都要整齊嚴肅,"坐如屍,立如齋,頭容直,目容端,足容重,手容重,口容止,氣容肅,皆敬之目也"。"內無妄思",是潛伏的內心精神生活的控制;"外無妄動",是顯著的外在身體動作的支配。只要能支配身體的動作,便能影響內心和生活;反之亦然。外無妄動,便自然內無妄思;內無妄思,便自然外無妄動。他把這叫做"內外夾持"。他的這種主張,是和他的中華民族主義世界觀及人性論分不開的。他的主敬修
養,也吸取了佛教"入定"的因素。他反對不要名教的宗教,卻把名教中含有的宗教的禁慾主義因素在禁錮人們的心靈上,這表現了他的理學教育思想的特點。
3、存養
孟子講過"養心莫善於寡慾"、"操者存舍者亡"的思想。朱熹繼承了孟子的思想,他從"性即理"的思想出發,認為道德修養必須注意把無有不差的"心"存養起來,要收斂其身心,使精神常集中在這里,而勿便失忘。他說,"如今要下工夫,且須端莊存養,獨觀昭曠之原。不須枉費工夫,鑽紙上語。待存養得此昭明洞達,自覺無許多窒礙,焦時方取文字來看,則自然有意味,道理自然透徹,遇事自然迎刃 而解,皆無許多病痛"。所謂"存心、養心",是專指心而言。從另一面說,就是不要失忘此心,"心若不存,一身便無主宰","聖賢千言萬語,只要人不失其本心"。
但人的"心"中交雜著物慾和義理,因此朱熹認為"存養"就只要收斂此心,使它都安頓在義理上。"學者為學,未間其知與力行,且要收拾此心,令有個頓放處。若收斂都在義理上安頓,無許多胡思亂想,想久久自於物慾上輕,於義理上重"。所以,有時他把存養和窮理聯系起來:"學者須是培養。今不作培養功夫,如何窮得理。
4、古察
朱熹認為,"只是一人之心,合道理底是天理,徇情慾的是人慾,正當於平分界處理會"。因此,一方面對天理來說,人主張立志、主敬、存養;另一方面對人慾來說,他提出"省察"的工夫。他同意他的學生的看法:"凡人之心,不存則亡,而無不存不亡之時。故一息之頃,不加提省之力,則淪於亡而不自覺"。涵養對省察可以起推進作用,"至於涵養愈熟,則省察愈精矣"。
"省"是反省,"察"是檢察。所謂"省察"的工夫,就是要求學生對人慾之私意在"將發之際"和。己發之後"進行反省和檢察。他說,"謂省察於將發之際者,謂謹立於念慮之始萌也。謂省察於已發之後者,謂審之於言動已見之後也。念慮之萌,固不可不謹;言行之著,亦安得而不察"。
朱熹的"省察"工夫,即"求放心"的工夫。他認為不良環境及一切物慾蒙蔽以至於使精神昏味,本然的善心喪亡,"道心"主宰、支配不了"人心","人心"卻要主宰、支配"道心"。"省察"的工夫,即是隨時清醒、謹慎從事,把違反天理的言行壓抑掉,而且更要窒息這種思想在他們頭腦中任何的萌芽。"省察"本心,揭去昏翳,使心中的"理"永遠保持通明,這就是朱熹道德教育與修養的重要任務
(一)朱熹的讀書法
1.循序漸進
所謂循序,是尊循教材的客觀順序與學生的主觀能力去規定學習的課程或進度。所謂漸進,是不求速的意思。依朱熹的看法,讀書"以二書言之,則通一書而後及一書。以一書言之,篇、章、文、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亂也。量力所至而謹守之,字求其訓,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則不敢求乎後;未通乎此,則不敢志乎彼。如是,則志定理明,而無踩易陵遢之患矣。若奔程趁限,一向趲著了,則看猶不看也。近方覺此病痛不是小事。元來道學不明,不是上面欠工夫,乃是下面無根腳 。"
2.熟讀析思
所謂熟讀,就是要把書本背得爛熟。所謂精思,即是反復尋繹文義。依朱熹的看法,"余嘗謂讀書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荀子說,誦數以貫之。見得古人誦書,亦記遍數。乃知橫渠教人讀書必須成誦,真道學第一義 。遍數己足,而未成誦,必欲成誦。遍數未足,雖已成誦,必滿遍數。但百遍時,自是強五十遍時;二百遍時,自是強一百遍時。今所以記不得,說不去,心下若存若亡,皆是為精不熟之患。今人所以不如古人處,只爭這些子。學者觀書,讀得正文,記得註解,成誦精熟,注中訓釋文意、事物、名件,發明相穿紐處,一一認得,如自己做出來底一般,方能玩味反復,向上有通透處。若不如此,只是虛設議論,非為已之學也。"
3.虛心涵泳
所謂虛心涵泳,即是客觀的態度,還古書的本來面目,並不執著舊見,接受簡明平正的解說,而不好高務奇、穿鑿立異。依朱熹的看法,"莊子說,吾與之虛而委蛇。既虛了,又要隨他曲折去。讀書須是虛心,方得。聖賢說一字是一字。自家只平著心去秤停他,都使不得一灰杜撰。學者看文字,不必自立說,只記前賢與諸家說便了。今人讀書,多是心下先有個意思了,卻將聖賢言語來湊他的意思,其有不合,便穿鑿之便會。"
4.切已體察
所謂切已體察,即是讀書時,使書中道理與自己經驗或生活結合起來,並以書中道理去指導自己的實踐。依朱熹的看法, "入道之門,是將自個已身入那道理中去,漸漸相親,與已為一。而今人,道在這里,自家在外,無不相干。學者讀書,須要將聖賢言語,體之於身。如克已復禮,如出門如見大賓等事,須就自家身上體復,我實能克已復禮,主敬行恕否?件件如此,方有益。"
5.著緊用力
所謂著緊用力,即是以剛毅勇猛的精神去讀書,以堅持到底而不懈怠的精神去讀書。依朱熹的看法,"寬著期限,緊著課程。為學要剛毅果決,悠悠不濟事。且如發憤忘食,樂以忘憂,是甚麼精神,甚麼筋骨!今之學者,全不曾發憤。直要抖擻精神,如救火治病然,如撐上水船,一篙不可緩。"
6.居敬持志
所謂居敬,即是收放心,嚴肅認真與精神專一的態度。所謂持志,即是樹立一個具體目標、或根據一個特殊問題去書中搜集及整理有關資料。依朱熹的看法,"程先生雲,涵養須用敬,進學則在致知,此最精要。方無事時,敬以自持,凡心不可放入無何有之鄉,須是收斂在此。及應事時,敬於應事,讀書時,敬於讀書:·便自然該貫動靜,心無不在。今學者說書,多是捻合來說,卻不詳密活熟。此病不是說書上病,乃是心上病。蓋心不專靜純一,故思慮不精。須要養得虛明專靜,便道理從裡面流出方好。"
(二)教學原則方法
朱熹《中庸》上說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當做教學過程,並認為"學問思辨四者,所以窮理也"。在教學過程中,他提出了幾項教學原則和方法 。
1.自動和適時的啟發
朱熹很重視學習的自動性問題,他認為學習是自己的事情,是別人不能代替的。他說:"讀書是自家讀書,為學是自家為學,不千別人一線事,別人助自家不得"。"道不能安坐等其自至,只待別人理會,來放自家口裡"。依他的看法,做學問主要靠自己主觀努力,以積極的態度去掌握知識或尋求真理。
既然這樣,那麼教師起什麼作用呢?他說,"指引者,師之功也","師友之功,但能示於始,而正之於終爾"。他還說了自己的經驗,"某此間講說時少,踐履時多。事事都用你自去理會,自去體察,自去涵養。書用你自去讀,道理用你自去究索。某隻是做得個引路底人,做得個證明底人,有疑難處,同商量而已"。他認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雖然佔有重要地位,但終不能代替學生的作用。教師只是做一個"引路人」,在學生開始學習時給予引導指點;在一個階段學習完結時,檢查學生學習是否正確,是否有成效,給予適當的評價、證明和裁斷;當學生遇到困難時,一同商量。在商量的過程中,教師要適時的啟發。他在《論語》"不憤不啟"一章註上說:"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又說:"此五所謂時雨之化。譬如種植之物,人力隨分己加。但正當那時節,欲發生未發生之際,卻欠了些小雨,忽然得這些小雨來,生意豈可御也"。不憤不悱,很難教導;待其憤悱,就豁然貫通了。
朱熹認為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是削弱教師的作用,也不是消極等待學生自發地出現主動性,而是靠教師積極主動啟發學生,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他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使無疑者有疑,便有疑者無疑,使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結合起來,這是一種很有價值的見解。
2.勇猛奮發和溫故時習
所謂"勇猛奮發",是指在學習開始時,動員全部精力,以勇猛奮發的精神去學習,應如兵士在開始戰時,抱有進無退、有死無生的決心一樣。他說,"聖賢千言萬語,無非只說此事。須是策勵此心,勇猛奮發,撥出心肝,與他去做,如兩邊擂起戰鼓,莫問前頭如何,只認卷將去,如此方做得功夫。若半上半下,半沉半浮,濟得甚事?"
他又把學習比做煉丹、煎葯、推車。開始用猛火煉丹,"方好微微火養教成就。""譬如煎葯,先猛火煎,數百沸大滾,直涌坌出來,然後卻可以慢火養之"。"如推車子,初推卻用些力;車既行後,自家卻賴他以生"。這就是說,開始學習時,應動員全部精力,以勇猛奮發的態度去做學問,才能克服客觀的困難和主觀的惰性。
但朱熹以"猛火"之後,再用"微火養之"譬喻,並不等於說以後的學習可以鬆懈下來,所以他又提出了"溫故時習"的原則。
依朱熹的看法,"時習"是重要的。他說:"人而不學,則無以知其所當知之理,無以能其所當為之事。學而不習,則雖知其理,能其事,然亦生澀危殆,而不能以自安。習而不時,雖日習之而其功夫間斷,一暴十寒,終不足以成其習之功矣"。這就是說,如果不學習,就不能獲得必需的知識技能;如果不隨時復習或練習,就不能鞏固其所獲得的知 識技能;如果不隨時復習或練習,就不能收到復習的功效。他又說:"學貫時習,須是心心念念在上,無一事不學,無一時不學,無一處不學"。所謂"時習",即隨事、隨時、隨處都復習、練習其已獲得的知識的過程,也就是不間斷的 "溫故"的過程。他說,"時時溫習,覺滋味深長,自有新得"。"須是溫故方能知新,若不溫故便要求知新,則新不可得而知,亦不可得而求矣"。他認為溫故是知新的基礎。 "溫故"能便其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轉化為技能,並應用無窮。他認為那種只知機械地重復舊聞而不能觸類旁通的人,是不能當教師的。所以他說:"溫故又要知,唯溫故而不知新,故不足以為人師"。朱熹種既強調學習要勇猛奮發,又主張持之以恆;既重視時習溫故,又不忽視探索新知的思想,對我們仍是有啟發意義的。
3.教人有序不可取等
朱熹承了張載的思想,也提出"教人有序不可說等"的原則。他說:"事有大小,理無大小,故教人有序,而不可說等。"又說:"君子教人有序,先傳以小者近者,而後教以遠者大者。"他很注意由近到遠、由易到難、由淺到深、由已知到未知、由具體到抽象。他說:"譬如登山,人多要至高處,不知自低處不理會,終無至高處之理"。又說, "於顯處平易處見得,則幽底自在里許。且於切近處加功"。還說:"據某看學問之道只在眼前日用底便是,初無深幽妙"。這就是說,學習必須從低處到高處,從平易處到幽微處,從眼前日用底到深深遠幽妙底。低處、平易處、眼前日用底是基礎。
怎樣循序漸進?朱嘉說:"學不可躐,不可草率,徒費心力,須依次序,如法理會,一經通熟,他書亦身著"。他又說:"讀書須是遍布周滿,某嘗以為寧詳毋略,寧下毋高,寧拙毋巧,寧近毋遠"。下學是上達的基礎,學問要做下學 的工夫,打了基礎,才有上達的可能。他說,"聖賢教人,下學上達,循循有序,故從事間者,博而有要,約而不孤,無忘意凌躐之弊。今之言學者類多反此,故其高者淪於空幻,卑者溺於聞見,倀倀然未知其將安所歸宿也"。朱熹認為,不先從事於下學而妄想上達,就是躐等,便淪於空幻;專從事於下學而不想上達,雖未躐等,但沉溺於聞見。前者是"不循序而跟進",後者是"雖循序而不進",都是不好的,只會浪費精力而不能達到目的。他認為只有遵循由易而難、由近而遠的階段,且力學習,則自有進步。
4、篤行
朱熹繼承了儒家關於篤行的思想,在教學上重視行的作用。他說,"徒明不行,則明無所有,空明而已;徒行不明,則行無所問,某行而已"。他的意思是說,知而不行,其知為空知,行而不知,其行為冥行。所以知行應該是並進的,不可偏重或偏廢。如果從發生的時間上說,致知在先,力行在後;但從道德修養的重要性上說,致知為輕,力行為重。所以他說:"論先後,當以致知為先;論輕重,當以行為重"。
他還提出了"知行相須"的觀點。他說:"目無足不行,足無目不見"。他以這種常見的事例,深刻地表述了知行不可分割的關系。不但如此,他還進而提出知識是靠實踐來加以檢驗的思想,他說:"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則知尚淺;既親歷其域,則知益明,非前日之意味"。在他看來,知而不行,則體會不深;見之於行,則認識更明。他這種躬行踐履對於句識還需檢驗的思想,是深刻的。
5.博學與專精結合
朱熹認為,為學應當從博學開始,進而使博學與專精結合起來。所謂博學是指什麼呢?他說:"博學,謂天地萬物之理,修已治人之方,皆所當學"。"為學修己治人,有多少事在。如天文、地理、禮樂、制度、軍旅、刑法,皆是著實有用之事業,無非自己本分內事"。他還說:"大而天地陰陽,細而昆蟲草木,皆當理會。一物不理會,這時便缺此一物之理。"…須是開闊,方始拓展"。
朱熹是重視博學的,他以蓋房子為例,重視"闊開基,廣開址廠以為博學就是打好寬厚堅實的基礎。他還說過:"孟子日:博學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語雲:博我以文,約我以禮,須是先博然後至約,如何便要先約得?人若先以簡易存心,不知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將來便入異端去"。沒有廣博的基礎就難以專精,僅只有一般性廣博的知識而不專精,那也不能在學術上有所建樹。所以他強調治學"貫專而不貴博。蓋惟專為能知其意而得其用,徒博則反苦於雜亂淺略無所得。。
總起來說,朱熹教學思想是十分豐富的,己接觸到了教學過程中教學原則的一些基本問題,學習的自動性、學與思、學與習、學與行、教與學、博與約等等;也涉及到教學的目的性、積極性、良好開端性、鞏固性、量力性、實踐性、廣博性、專精性等等。他對我國古代長期積累起來的教學經驗與理論,做了一番歸納、整理、總結、改造工夫,使之系統化了。其中很多是發人深思的見解,是值得我們借鑒的遺產。
『肆』 請問 ,易懂 直白 , 同一類 的詞語 都有哪些
不為戎首
[bù wéi róng shǒu]
出處
毋為戎首,不亦善首。《禮記·檀弓》
釋義
戎首:率兵攻打別人的帶頭者。不做攻打別人的帶頭人。
『伍』 請用簡單,通俗易懂,直白明了的話來解釋如何判斷是不是質點!!
質點就是有質量但不存在體積與形狀的點。
『陸』 人必自辱 而後人辱之 求最直白通俗易懂的解釋 解釋方法能令人耳目一新 深有所感。
只有你自己先做了找抽的事,才會有人看不過眼跳出來抽你,所以先反省你自己幹了點兒啥吧。
約等於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愛
『柒』 PCB電路板焊接紅藍二極體電路問題,疑似短路。(我沒有相關知識基礎,望答案直白易懂,感謝)
就工作電壓來說,紅黃LED一般是1.8至2.2V;藍綠一般是3.0至3.6V;
壓降的話,正偏壓降紅色為1.6V,黃色為1.4V左右,藍 白 為至少2.5V 。
所以點不亮很正常了。
你可以先用電池 單獨點亮一個或兩個藍色LED試試。如果不行,那就是這個問題了。
『捌』 什麼是概念 什麼是邏輯 可以直白一點解釋么
獨特的概念或邏輯,對於建築設計究竟有多重要?
最近在做一個課程作業,主題是空間,老師非常強調概念,似乎要概念夠抓人才能是好設計,否則就是平庸之作水水就過了。
但以我目前所看過的案例來說,一個抓人的概念往往會在後期的具體設計中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與各方面的需求不協調,不易貫徹下去。反而有些平常而簡單的思路,在推進過程中的困難比較少,使用起來也比較靈活,反而能實現更多的可能性,比如更加豐富靈活的空間。
是不是說是因為我們這些學生水平不夠,所以概念操作不透徹,又或者說概念之於建築並不是那麼一個不可撼動的存在?
命題是指一個判斷(陳述)的語義(實際表達的概念),這個概念是可以被定義並觀察的現象。命題不是指判斷(陳述)本身,而是指所表達的語義。當相異判斷(陳述)具有相同語義的時候,他們表達相同的命題。一般的,在數學中我們把用語言、符號或式子表達的,可以判斷真假的陳述句叫做命題。
定義是對概念的內涵或語詞的意義所做的簡要而准確的描述 。
定理是經過受邏輯限制的證明為真的敘述。一般來說,在數學中,只有重要或有趣的陳述才叫定理。證明定理是數學的中心活動。
定律是為實踐和事實所證明,反映事物在一定條件下發展變化的客觀規律的論斷。定律是一種理論模型,它用以描述特定情況、特定尺度下的現實世界,在其它尺度下可能會失效或者不準確。沒有任何一種理論可以描述宇宙當中的所有情況,也沒有任何一種理論可能完全正確。
模態邏輯,或者叫(不很常見)內涵邏輯,是處理用模態如「可能」、「或許」、「可以」、「一定」、「必然」等限定的句子的邏輯。模態邏輯可以用語義的「內涵性」來描述其特徵:
復雜公式的真值不能由子公式的真值來決定的。允許這種決定性的邏輯是「外延性的」,經典邏輯就是外延性的例子。模態運算元不能使用外延語義來形式化: 「喬治·布希是美國總統」和「2 + 2 =
4」是真的,但是「喬治·布希必然是美國總統」是假的,而「2 + 2 = 4 是必然的」是真的。
形式模態邏輯使用模態判決運算元表示模態。基本的模態運算元是 和
。(有時分別使用「L」和「M」)。它們的意義依賴於特定的模態邏輯,但它們總是以相互定義的方式來定義。
研究必然、可能及其相關概念的邏輯性質。邏輯的一個分支模態邏輯所研究的命題"必然 A"和"可能
A"與通常命題演算中的命題不同。後者是真值函項,前者不是。因為,當A真時,"必然A"既可以是真也可以是假;當A假時,"可能A"既可以是真也可以是假。
模態邏輯
模態命題演算是現代模態邏輯的基本內容之一。
邏輯基本知識簡介概念1 定義概念是思維的基本形式之一,反映客觀事物的一般的、本質的特徵。一個概念可有其內涵和外延。內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質屬隆的總和,也是概念的內容。外延是指一個概念所確指的對象及范圍
2 概念之間的關系
根據兩個概念的外延有無重合或重合部分的多少,概念間的關系可分為以下幾種:
A 全同關系兩個概念的外延完全重合,反映的是同一類事物,但內涵卻不完全相同。例如:銀川市和寧夏回族自治區的首府這兩個概念就是全同關系
B 種屬關系:一個概念的外延包含在另一個概念之中,例如中學生與學生, 語文教材和教材這兩組概念是種屬關系。
C 交叉關系兩個概念的外延部分重合。例如:學生和共青團員, 教師與先進工作者這兩組概念就是交叉關系。
D 矛盾關系:兩個概念有一個共同的屬概念,兩個概念的外延是排斥的,它們的外延加起來等於屬概念的外延。例如,壯會主義國家和非社會主義國家這兩個概念就是矛盾關系的概念。
E 反對關系:兩個概念有一個共同的屬概念,兩個概念的外延是排斥的它們的外延加起來小於屬概念的外延。例如,社會主義國家和『資本主義國家這兩個概念就是反對關系的概念。
命題1 定義是運用概念進行判斷的語言形式是斷定或陳述事物清況的思維單位
2 命題與判斷
命題不是指判斷本身。當相異判斷具有相同語義的時候,它們表達相同的命題。在同一種語言中兩個相異判斷也可能表達相同的命題。例如,雪是白的這個命題也可以說成冰的小結晶是白的,之所以是相同命題,取決於冰的小結晶可視為雪的有效定義.
3 命題與語句
邏輯中的命題和語言中的語句並不是一一對應的。並非所有的語句都表達命題,而且同一個命題可以用不同的語句來表達。在語文學習和實際生活中,可能會經常發現,一句話在字面意義之外,還可能有類似於戲劇中潛台詞的言外之意,邏輯學上叫預設義或隱含義。在閱讀文章或聽別人說話的時候,還要注意各種言外之意推理1 定義是由已知命題得出新的命題的思維過程.往往要通過復句的語言形式來體現2 語言形式:推理的語言形式為表示因果關系的復句或具有因果關系的句群。常用因為所以~一由於因而因此~由此可見之所以是因為等作為推理的關聯詞3 種類:按推理過程的思維方向劃分,可分為如下幾類A 演繹推理由普遍性的前提推出特殊性的結論和推理。演繹推理有三段論、假言推理和選言推理等形式。三段演繹法是由一個共同概念聯系著的兩個性質判斷作前提,推出另一個性質判斷作結論的推理方法B 歸納推理由特殊的前提推出普遍性結論的推理。歸納推理有以下幾種類型:完全歸納法、求同法、求異法等。綜合歸納法是以大量個別知識為前提概括出一個一般性結論的推理方法。一C 類比推理
從特殊性前提推出特殊性結論的一種推理,也就是從一個對象的屬性推出另一對象也可能具有這種屬性。
夠多嗎?因為概念和邏輯的意思有很多的,你有沒有具體問哪一種概念和邏輯,所以唯有這樣啦!希望你採納1O(∩_∩)O謝謝!
2.如果概念最直白來說就是「大概的念頭」,邏輯最直白來說的是「思維順序」。
『玖』 什麼是主觀什麼是客觀(用簡潔直白易懂的話說明)
主觀,指人的意識、思想、認識等;客觀,指人的意識之外的物質世界或認識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