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舟船有哪些知識
中國舟船發展史
筏子與獨木舟 我國不僅陸疆廣大,而且河流眾多,海域遼闊,因此中華民族不僅有一部光輝的陸上進化史,而且也有一部壯麗的水上開發史。而一部水上開發史必然也是一部舟船發展史。中國舟船發展史綿延數千年,最早還得從遠古說起。在原始社會初期,先民們尚以漁獵和採集為生,他們的活動范圍被局限於靠水很近的地域。但由於沒有一定的工具,他們無法捕撈深水中的魚群,無法狩獵河對岸的野獸,不僅如此,如遇洪水泛濫,他們甚至連生命都不能保全。惡劣的環境與求生的本能迫使人類去思考,人們開始尋求一種可以浮於水上的工具,以期獵取更多的食物和戰勝洪水的危害。然而究竟什麼東西能夠浮於水面而不沉?長期與自然界的抗爭不斷增添著人們的智慧,自然現象的反復出現也給人以一定的啟迪。「古者觀落葉因以為舟」,(《世本》)「古人見窾木浮而知為舟」(《淮南子·說山訓》),古人終於認識到某些物體具有浮性,自然漂浮物成為人們創造舟船工具的最早誘因。經過長期實踐,古人創制了最早的水上交通工具——筏子,這是一種用樹干或竹子並排扎在一起的扁平狀物體。原始人在實踐中認識到單根竹木雖具浮力,但因其為圓形,浮在水中易滾動且面積窄小,運載力有限,如將數根並扎,則在水中可平穩漂浮且運載量增加,既可載物又可載人。筏子,古時也稱為「桴」、「泭」,或「箄」。繼編木為筏之後,又有「刳木為舟」(《周易·系辭》)。「刳」是割開、挖空的意思,「舟」是指古代船舶的直系祖先——獨木舟。它是一種用獨根樹干挖成的小舟,其製做過程是:先選用一棵粗大挺直的樹干,將不準備挖掉的部位塗上濕泥,然後用火燒烤未塗濕泥的部位,待其呈焦炭狀後,再用石斧等工具砍鑿,這樣疏鬆的焦炭層很快就被「刳」盡,如此反復多次,獨木終被「刳」成帶槽的舟。有了舟,人們尚不能在水中隨意行駛,還必須有推動獨木舟行進的工具。「剡木為楫」(《周易·系辭》),即是指古人制槳的方法,「剡」的意思是削。「楫,捷也,撥水使舟捷疾也」(《釋名·釋船》)。削木頭做成槳,以推進舟的行駛。在舵未出現以前,槳還有控制方向的作用。獨木舟與槳相配合,人們才可較隨意地在水面上活動。「舟楫之利以濟不通,致遠以利天下。」(《周易註疏》卷4)獨木舟具體出現的時代尚不能斷定。但1977年在浙江餘姚河姆渡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出土一柄用整木「剡」成的木槳,這表明至遲在大約七千年前,我國已開始使用獨木舟,同時也說明,我國發明和使用舟船的歷史較之車馬出現的時代要早數千年之久。新石器時代的獨木舟目前尚未見有實物出土,但晚於原始社會的獨木舟,解放後卻多有發現,據不完全統計已達二十餘只。這些古獨木舟已成為研究早期獨木舟形制的重要依據。從後世的獨木舟看,我國古代獨木舟的形制,大致有三種:一種頭尾均呈方形,不起翹,接近平底;一種呈頭尖尾方形,舟頭起翹;一種頭尾均呈尖形,兩頭起翹。從舟體外形變化來看,第一種應屬時代較早的一種,隨著行駛經驗的積累,人們認識到舟頭部尖形比方形省力,且速度快,於是出現第二種形制,繼而產生了第三種。獨木舟的優點就在於一個「獨」字,舟身渾然一體,嚴整無縫,不易漏水,不會鬆散,而且製作工藝簡單,所以沿用的歷史很長,直至今日,在我國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獨木舟還被用作渡河工具。 筏子與獨木舟的相繼出現,是人類開拓水域交通邁出的第一步。有了它們,人類的活動范圍便從陸地擴大到水上,人類從此可以跨江渡河,使地域上的阻隔失去了原有的威力。 二、木板船的誕生 筏子與獨木舟都還不是理想的水上交通工具。筏子的干舷非常低,裝載量一大,筏子便浸沒在水中。而獨木舟的大小則受到木材的限制,且要想通過改進舟形來提高行舟速度也很困難。人類進入奴隸社會以後,生產力有了較大的發展,不僅水上運輸活動日漸頻繁,而且載重量也日漸增加,筏子與獨木舟的「短處」便更為明顯地暴露出來。在獨木舟的基礎上,人們創制出新型的船——木板船。木板船的問世,在我國可以追溯到遙遠的商代。商代甲骨文中的舟字,寫作:■、■、■,均是象形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商代船的結構:它已不是獨木刳成的舟,而是用數塊木板組裝的木板船。這表明,至遲在三千年前的商代,我國就已完成了由獨木舟到木板船的變革,且此時的木板船已具有成熟的形制。當然,這一變革並非一蹴而就,而是奴隸們長期實踐,不斷改進,逐漸創新的結果。雛型的木板船是非常簡陋的,它無非是在獨木舟的基礎上加裝木板,以擴大獨木舟的裝載量。這種改進的獨木舟在考古資料中曾有發現。1975年江蘇武進出土了一條漢代木船,船體是用三塊木料拼接而成的,它已脫離原始獨木舟的形制。以後,人們乾脆拋開獨木舟,直接用木板造船。早期的木板船是由一塊底板和兩塊弦板組成的最簡單的「三板船」。至今在我國廣西一些河窄灘多,水道曲折的地方還能見到這種原始木板船的蹤影。全船僅由三塊板構成,底板兩端經火烘烤向上翹起,兩側舷板合入底板,然後用鐵釘連接,板縫用刨出的竹纖維堵塞,最後塗以油漆。商代尚未有鐵釘和油漆,因此想必當時製造這種三板船時或靠榫卯連接,或用藤蔓、獸皮條等縛扎。板縫則用草稈、麻絲、竹茹之類的纖維物質塞堵。另外從甲骨文「■」字的結構上看,在船的首尾部位還各加有一、二根橫木,使船體聯接得更加牢固。這種三板船是後世各類舢板船的祖先。1974—1978年在河北平山戰國時期中山國一號墓的南側發現一大型葬船坑,出土三條大船、兩條小船和若干支木槳。這五條船是目前我國所見時代最早的木板船實物。從獨木舟到木板船是我國古代造船史上的一次重大飛躍。至此,人類不再受自然界所提供的木材形狀和體積大小的限制,而能夠根據人的意願,對材料進行加工了。在這一基礎上,此後的各種弘舸巨艦、樓船方舟也陸續產生,從而給古代漕運、海上交通、水戰帶來了眾多輝煌壯觀的場面。舟船的出現原本是人類為了滿足載貨、運輸和生產的需要,但在奴隸制社會的夏、商、周時期,舟船和馬車一樣,也成為戰爭的工具。史籍中有明確記載的水戰發生在公元前549年。《左傳》記載:「魯襄公二十四年(前549年)夏,楚子為舟師以伐吳。」杜註:「舟師,水軍。」可見春秋時期大規模的船戰已登上戰爭舞台。當時地處長江中游的楚國、太湖流域的吳國、錢塘江流域的越國和濟水流域的齊國都非常重視發展戰艦,建設舟師,因而水軍力量以這四國最為強大,船戰也常常在這四個國家之間發生。戰艦是從民用船隻發展起來的,但由於戰艦既要裝備進攻武器,又要防禦敵艦攻擊,所以其結構和性能均比民用船隻要優越得多。因此可以說,戰艦是當時造船技術水平的最高體現。從文獻記載看,當時各國水軍的戰艦種類繁多,有「艅艎」、「三翼」、「突冒」、「樓船」、「戈船」、「橋舡」等等。艅艎 又稱余皇。船頭裝飾「鷁首」,專供國君乘坐,因此又稱「王舟」。戰時則作為指揮旗艦。三翼指大翼、中翼、小翼,即三種同類型輕捷戰艦的合稱。突冒 一種沖突敵陣的小型戰船。戈船 一種船上安有戈矛的戰船。 這些戰艦仿照陸軍的車戰形式而編制:艅艎相當於陸軍的旄車(指揮車),大翼艦有如重車(革車),中翼艦有如沖陷車,小翼艦有如輕車,突冒船相當於陸軍的沖車,樓船相當於陸軍的行樓車,橋舡船相當於陸軍的輕騎兵。這些不同類型、不同用途的戰艦組成強大的舟師,有如現在由各種艦艇組成的混合艦隊。由單純的泛舟渡河,到大規模的水戰;從簡陋的三板船到各類戰艦的建造,表明當時的造船技術已有了長足的進步。有的諸侯國還建立了專門造船的工場——船宮。先秦時期的戰艦實物,迄今為止,還沒有發現。但是從戰國青銅器上的「水陸攻戰」紋飾中,可以窺知當時戰艦的大致結構:船體窄長,船分上下兩層,下層有三、四個佩帶短劍的劃槳手,身體前弓,正奮力操槳劃船。為減少傷亡,保證戰艦攻守自如,槳手藏於船艙之內。上層則站立有四、五個擊鼓、射箭、揮戈劍的武士,正與對方格鬥。從每隻戰艦僅有七或九人來看,這種雙層戰艦屬於一種輕型小艦,適於近戰,很可能就是文獻記載中三翼艦中的一種。
㈡ 舟船史話的意思
舟船史話
古籍《世本》記載:「古者觀落葉,因以為舟。」我們的祖先善於取諸萬象,為我所用,把舟造成落葉的樣子。
《史記·補三皇本紀》記述:「共工氏,以水乘木,乃與祝融戰。」《易經》記載:「利涉大川,乘木有功也」。《易經-系辭》記載:「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刳(挖空)木為舟,剡(削尖)木為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渙。」
據文字記載,中國古代有四位舟船發明家,史稱舟神。《呂氏春秋》中有「虞姬作舟」之句,虞姬最早發明圓形盆舟和靴舟兩種水上交通工具,史稱虞姬為神舟母。第二位是舟神番禺,他發明了用竹子一劈兩開做成的竹筏舟,給當地人民的日常生活帶來極大方便,人們為紀念他,尊稱他為舟神公。另外兩位是共鼓和化孤。共鼓見木浮水而渡,即刳木為舟;化孤見魚尾劃水而游,又快又靈便即模仿魚的尾剡木為楫。兩人合作始創「舟楫」,被後人尊稱舟楫始神。
除古籍記載外,在浙江餘姚河姆渡新石器時代遺址的考古發掘中出土了木槳,說明大約在7000多年前就有獨木舟之類的原始舟船了。
到夏商時代,中國的青銅工藝技術產生並逐步走向成熟階段,到晚商和西周時期青銅器廣泛應用於工具、農具、兵器和樂器等日常生活用具中,這樣為現代意義上的舟船工藝,奠定了技術物質基礎,實現了由獨木舟向結構舟船的過渡。據《中國軍事》速查手冊刊載,舟船在商周時就已經用於戰爭。據記載,周武王伐紂時,以數千兵馬之眾,用47隻船一日之內就在孟津橫渡黃河,可見當時的船隻已有較大規模。
到了春秋時代,舟兵戰成為一個獨立新兵種。從《越絕書》所引《伍子胥水戰法》可知,當時舟船非常龐大,大翼一艘,寬一丈六尺,長十二丈,可載將士幾十人。考古挖掘出土的戰國青銅畫像《水陸功戰紋》就反映了水上武士劃船廝殺的場景,說明舟船起源於前秦時期。
到三國時代造船業已相當發達。據《太平御覽·舟部二》(卷七六九)引《南州異物志》,說三國孫吳時外國來的船「大者長二十餘丈,……載六七百人,物出萬斛」。到南朝時船就造得更大了,載重可達二萬斛。據顏之推在《顏氏家訓·歸心篇》(卷五)里記載:「昔在江南,不僅有千人氈帳,及來河北,不信有二萬斛船,
皆實驗也。」
南朝時不僅船的載重量達到二萬斛,造船的數量也相當可觀。據《初學記·舟》(卷二五)引《西巡記》載:「宋孝武度六合,龍舟翔風以下,三千四十五艘......」
㈢ 船的發展史是什麼
舟船發展史綿延數千年,最早還得從遠古說起。
1.在原始社會初期,先民們尚以漁獵和採集為生,他們的活動范圍被局限於靠水很近的地域。但由於沒有一定的工具,他們無法捕撈深水中的魚群,無法狩獵河對岸的野獸,不僅如此,如遇洪水泛濫,他們甚至連生命都不能保全。惡劣的環境與求生的本能迫使人類去思考,人們開始尋求一種可以浮於水上的工具,以期獵取更多的食物和戰勝洪水的危害。
然而究竟什麼東西能夠浮於水面而不沉?長期與自然界的抗爭不斷增添著人們的智慧,自然現象的反復出現也給人以一定的啟迪。
「古者觀落葉因以為舟」,(《世本》)「古人見窾木浮而知為舟」(《淮南子·說山訓》),古人終於認識到某些物體具有浮性,自然漂浮物成為人們創造舟船工具的最早誘因。
2.經過長期實踐,古人創制了最早的水上交通工具——筏子,這是一種用樹干或竹子並排扎在一起的扁平狀物體。原始人在實踐中認識到單根竹木雖具浮力,但因其為圓形,浮在水中易滾動且面積窄小,運載力有限,如將數根並扎,則在水中可平穩漂浮且運載量增加,既可載物又可載人。
繼編木為筏之後,又有「刳木為舟」(《周易·系辭》)。「刳」是割開、挖空的意思,「舟」是指古代船舶的直系祖先——獨木舟。
它是一種用獨根樹干挖成的小舟,其製做過程是:先選用一棵粗大挺直的樹干,將不準備挖掉的部位塗上濕泥,然後用火燒烤未塗濕泥的部位,待其呈焦炭狀後,再用石斧等工具砍鑿,這樣疏鬆的焦炭層很快就被「刳」盡,如此反復多次,獨木終被「刳」成帶槽的舟。
有了舟,人們尚不能在水中隨意行駛,還必須有推動獨木舟行進的工具。「剡木為楫」(《周易·系辭》),即是指古人制槳的方法,「剡」的意思是削。「楫,捷也,撥水使舟捷疾也」(《釋名·釋船》)。削木頭做成槳,以推進舟的行駛。
在舵未出現以前,槳還有控制方向的作用。獨木舟與槳相配合,人們才可較隨意地在水面上活動。「舟楫之利以濟不通,致遠以利天下。」(《周易註疏》卷4)獨木舟具體出現的時代尚不能斷定。
3.但1977年在浙江餘姚河姆渡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出土一柄用整木「剡」成的木槳,這表明至遲在大約七千年前,我國已開始使用獨木舟,同時也說明,我國發明和使用舟船的歷史較之車馬出現的時代要早數千年之久。
㈣ 舟、船、帆在古詩中的意境是什麼
我想可能是把自己喻托為船,因為作為敏感慘綠的古代詩人,常感嘆人事無常,人生無奈,自己就是一舟,一小船,在人生的大江大河裡是多麼渺小,碰到風浪無力對抗是多麼無奈。
㈤ 有關舟船的資料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製造出獨木舟的國家之一,並利用獨木舟和槳渡海。獨木舟就是把原木鑿空,人坐在上面的最簡單的船,是由筏演變而來的。雖然這種進化過程極其緩慢,但在船舶技術發展史上,卻邁出了重要的一步。獨木舟需要較先進的生產工具,依據一定的工藝過程來製造,製造技術比筏要難的多、其本身的技術也比筏先進得多,它已經具備了船的雛形。
在中國,商代已造出有艙的木板船,漢代的造船技術更為進步,船上除槳外,還有錨、舵。
唐代,李皋發明了利用車輪代替櫓、槳劃行的車船、槳劃行的車船。
宋代,船普遍使用羅盤針(指南針),並有了避免觸礁沉沒的隔水艙。同時,還出現了10桅10帆的大型船舶。15世紀,中國的帆船已成為世界上最大、最牢固、適航性最優越的船舶。中國古代航海造船技術的進步,在國際上處於領先地位
中國船舶的歷史幾乎與人類發展一樣長久,數千年來,船舶經歷了筏、獨木舟、木板船、槳船、木帆船、輪船,螺旋槳到鋼質現代船的發展歷程,千姿百態的船型、結構、帆裝、推進動力反映了人類智慧和創造力的多元化。在中國古代的諸多船舶中,最有影響的也是最著名的包括漢代的樓船,隋朝的大龍舟和明朝的鄭和寶船。
漢代的樓船
樓船雖然遠在漢代以前就已出現, 但它的發展卻是從漢代開始的。漢代樓船高十餘丈,船上的各層建築物都各有專名。第一層稱為廬,就是房屋,第二層因高居於上,所以稱為飛廬,最上層稱為雀室,是古船上的 望台,一般派士兵在裡面 望、警戒,像鳥一樣站在高處觀察四周的動靜,故稱為雀室。樓船不但外觀高大巍峨,而且列矛戈、樹旗幟,戒備森嚴,攻防皆宜,是一座真正的水上堡壘。由於樓船身高體大,具威懾力,一般用作指揮船,只是它的行動不夠靈便,在水戰中,必須與其它戰船互相配合。
樓船的甲板上有三層建築,每一層的周圍都設置半人高的防護牆。第一層的四周又用木板圍成"戰格",防護牆與戰格上都開有若干箭孔、矛穴,既能遠攻,又可近防。甲板建築的四周還有較大的空間和信道,便於士兵往來,甚至可以行車、騎馬。
隋朝的大龍舟
公元640年,隋煬帝楊廣為了要到揚州一游,命官吏督造龍舟及雜船數十艘。楊廣乘坐的大龍舟,高45尺,長200尺,上層有正殿、內殿,東西朝堂,中間兩層有120個房間,全部用金玉裝飾,還有高三層的龍舟九艘.
大龍舟高數層,船體要用很多大木料。木料的長度有限,這就要求把許多較小較短的木料連結起來。同時,船體的骨架與板之間,船體與上層建築物之間的連結技術要求很高,連結不好就不堅固,所以在龍舟的結構強度中,連結是極重要的。隋代大龍舟的連結方法是採用榫接結合鐵釘釘連。用鐵釘比用木釘、竹釘連結要堅固牢靠多了。隋代已廣泛採用了這種先進的方法。
鄭和寶船
鄭和下西洋船隊的主要船舶叫寶船,它採用的是中國古代適於遠洋航行優秀船型--福船型。它高大如樓,底尖面闊,首尾高昂,首尖尾方,兩側有護板,船艙為水密隔艙結構。底尖利於破浪,吃水深,穩定性好,安全舒適,是航行於南海和西洋航線最先進的海船,也是古代世界最大的木帆船。... ...
㈥ 「舟」字是什麼結構偏旁部首是什麼
一、舟字形結構:單一結構
二、舟部首:舟
三、舟的拼音
舟[zhōu]
四、舟的釋義
1.船:輕舟。小舟。扁(piān)舟。
2.姓。
五、舟的相關組詞
漁舟小舟輕舟扁舟泛舟舟楫龍舟飛舟方舟舟橋舟車酒舟舟旋吞舟
六、舟的字形演變
(6)舟船基礎知識大全集擴展閱讀
帶「舟」偏旁的字有:船、艘、艦、航、般。
一、船
詳細釋義
水上的主要運輸工具:船體。船身。拖船。帆船。一隻小船。
相關組詞
遊船龍船輪船渡船小船船艙船舶民船船台下船貨船郵船航船漁船
二、艘
詳細釋義
量詞。用於船隻:航空母艦一艘。
相關組詞
漕艘游艘楚艘客艘征艘艘次文艘龍艘運艘海艘連艘貢艘
三、艦
詳細釋義
大型軍用船隻;軍艦:軍艦隊。巡洋軍艦。驅逐軍艦。航空母軍艦。
相關組詞
軍艦艦隊艦艇旗艦艦船炮艦艦只戰艦艦日兵艦樓艦齋艦火艦艛艦
四、航
1.船。
2.行船。也指飛機、宇宙飛船的飛行:航海。航空。航天。
相關組詞
航天航空航運宇航航行航海遠航航向航道航標航模迷航航線起航
五、般
詳細釋義
[ bān ]
種;樣:百般刁難。磐石般的穩固。
[ bō ]
梵語音譯詞。也譯作波若。智慧。若(rě)。
[ pán ]
歡樂:般樂。般游。
相關組詞
萬般百般全般般配一般般還諸般般比下般般礴轉般般量甚般般弄
㈦ 先秦時期中國舟船的演變過程及發展特點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製造出獨木舟的國家之一,並利用獨木舟和槳渡海。獨木舟就是把原木鑿空,人坐在上面的最簡單的船,是由筏演變而來的。雖然這種進化過程極其緩慢,但在船舶技術發展史上,卻邁出了重要的一步。獨木舟需要較先進的生產工具,依據一定的工藝過程來製造,製造技術比筏要難的多、其本身的技術也比筏先進得多,它已經具備了船的雛形。
在中國,商代已造出有艙的木板船,漢代的造船技術更為進步,船上除槳外,還有錨、舵。公元前2000年,出現了有龍骨的木船。到了大約三千多年前,我國就開始出現了木板船。最早出現的木板船叫舢板,原名「三板」。顧名思義,可以推測它最初是用三塊木板構成的,就是一塊底板和兩塊舷板組合而成。木板船出現以後,顯示了它強大的生命力,也為船舶的進一步發展和改造奠定了基礎。
木板船航行時遇到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它的抗風能力較差。隨著人們長期航行的實踐,又創造了利用風力行駛的船——帆船。抗風浪能力較強並能藉助大自然風力進行遠距離航行的木帆船出現後,人類的航海活動才更為主動。公元前4000年帆船的出現和向大型化發展,使水路運輸從河流發展到海洋。
㈧ 世界上有哪些舟船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製造出獨木舟的國家之一,並利用獨木舟和槳渡海。獨木舟就是把原木鑿空,人坐在上面的最簡單的船,是由筏演變而來的。雖然這種進化過程極其緩慢,但在船舶技術發展史上,卻邁出了重要的一步。獨木舟需要較先進的生產工具,依據一定的工藝過程來製造,製造技術比筏要難的多、其本身的技術也比筏先進得多,它已經具備了船的雛形。 在中國,商代已造出有艙的木板船,漢代的造船技術更為進步,船上除槳外,還有錨、舵。 唐代,李皋發明了利用車輪代替櫓、槳劃行的車船、槳劃行的車船。 宋代,船普遍使用羅盤針(指南針),並有了避免觸礁沉沒的隔水艙。同時,還出現了10桅10帆的大型船舶。15世紀,中國的帆船已成為世界上最大、最牢固、適航性最優越的船舶。中國古代航海造船技術的進步,在國際上處於領先地位 中國船舶的歷史幾乎與人類發展一樣長久,數千年來,船舶經歷了筏、獨木舟、木板船、槳船、木帆船、輪船,螺旋槳到鋼質現代船的發展歷程,千姿百態的船型、結構、帆裝、推進動力反映了人類智慧和創造力的多元化。在中國古代的諸多船舶中,最有影響的也是最著名的包括漢代的樓船,隋朝的大龍舟和明朝的鄭和寶船。 漢代的樓船 樓船雖然遠在漢代以前就已出現, 但它的發展卻是從漢代開始的。漢代樓船高十餘丈,船上的各層建築物都各有專名。第一層稱為廬,就是房屋,第二層因高居於上,所以稱為飛廬,最上層稱為雀室,是古船上的 望台,一般派士兵在裡面 望、警戒,像鳥一樣站在高處觀察四周的動靜,故稱為雀室。樓船不但外觀高大巍峨,而且列矛戈、樹旗幟,戒備森嚴,攻防皆宜,是一座真正的水上堡壘。由於樓船身高體大,具威懾力,一般用作指揮船,只是它的行動不夠靈便,在水戰中,必須與其它戰船互相配合。 樓船的甲板上有三層建築,每一層的周圍都設置半人高的防護牆。第一層的四周又用木板圍成"戰格",防護牆與戰格上都開有若干箭孔、矛穴,既能遠攻,又可近防。甲板建築的四周還有較大的空間和信道,便於士兵往來,甚至可以行車、騎馬。 隋朝的大龍舟 公元640年,隋煬帝楊廣為了要到揚州一游,命官吏督造龍舟及雜船數十艘。楊廣乘坐的大龍舟,高45尺,長200尺,上層有正殿、內殿,東西朝堂,中間兩層有120個房間,全部用金玉裝飾,還有高三層的龍舟九艘. 大龍舟高數層,船體要用很多大木料。木料的長度有限,這就要求把許多較小較短的木料連結起來。同時,船體的骨架與板之間,船體與上層建築物之間的連結技術要求很高,連結不好就不堅固,所以在龍舟的結構強度中,連結是極重要的。隋代大龍舟的連結方法是採用榫接結合鐵釘釘連。用鐵釘比用木釘、竹釘連結要堅固牢靠多了。隋代已廣泛採用了這種先進的方法。 鄭和寶船 鄭和下西洋船隊的主要船舶叫寶船,它採用的是中國古代適於遠洋航行優秀船型--福船型。它高大如樓,底尖面闊,首尾高昂,首尖尾方,兩側有護板,船艙為水密隔艙結構。底尖利於破浪,吃水深,穩定性好,安全舒適,是航行於南海和西洋航線最先進的海船,也是古代世界最大的木帆船。... ...
㈨ 求關於古代舟船的知識,看圖
船在古代多稱舶、舸、舟、艇、舫、舨。
有篷的小船最具代表的是紹興的烏篷船,烏篷船被稱為「紹興水上三絕」、白篷船和烏篷腳劃船歷史悠久。船篷用竹片、竹絲編成半圓形,中間嵌夾箬葉,製成後用煙煤粉和桐油拌攪塗於船篷。紹興方言「黑」叫「烏」,烏篷船由此而得名。烏篷船是江南水鄉的獨特交通工具,因篾篷漆成黑色而得名,紹興是江南的水鄉,水鄉自然是船的世界,烏篷船或行或泊,行則輕快,泊則閑雅,或獨或群,獨則獨標高格,群則浩浩盪盪,烏篷船是水鄉的精靈,更是水鄉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