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誰知道關於國畫的知識
國畫教學
國畫工具與材料
筆毛筆以其筆鋒的長短可分為長鋒、中鋒和短鋒筆,性能各異。長鋒容易畫出婀娜多姿的線條,短鋒落紙易於凝重厚實,中鋒、短鋒則兼而有之,畫山水以用中鋒為宜。又根據筆鋒的大小不同,毛筆又分為小、中、大等型號。畫山水各種型號都要准備一點,一般「小山水」小狼毫、「大山水」大狼毫各備一支,羊毫筆」小白雲」、「大白雲」各備一支,再有一支更大的羊毫「斗筆」就可以了。新筆筆鋒多尖銳,只適於畫細線,皴、擦、點擢用舊筆效果更好。有的畫家喜歡用禿筆作畫,所畫的點、線別有蒼勁樸拙之美。
制筆和選筆有四個標准,即「尖、齊、圓、健」四德,「尖是筆鋒合攏後順暢而尖,尖則點劃不失其鋒,「齊是鋒毫齊平,齊則易於變化,「圓是筆毫本身圓整,圓則書寫時圓勁不分叉,「健是筆毫具有適度的彈性,健則堅固耐用。中國的毛筆不同於西洋的油畫筆,中國毛筆是圓錐狀,油畫筆是扁平的刷子,近似我國排筆。筆的性質決定於製作的技術與所採用的比毫種類,供作畫用的毛筆大致可分為硬毫、軟毫及介於兩者之間的兼毫三大類。硬毫筆主要用狼毫(黃鼠狼的尾尖毛製成),以有用貂、鼠、馬、鹿、兔毛製成,硬毫的筆性剛健,適合畫線條,常見的「蘭竹」、「小精工」、「小紅毛」、「葉筋
筆」、「衣紋筆」、「書畫筆」等,日本筆有「山馬筆」、「面相筆」、「勾勒筆」等。軟毛筆主要用羊毛製成,也有用鳥類羽毛製造的,性質柔軟,含水性強,適合作大面的渲染用,常見的軟毫有「大鶴頸」、「白圭筆」、「染筆」、「大鵝」、「純羊毫提筆」、等,日本筆則有「彩色筆」、「隈取筆」等。兼毫筆是用羊毫與狼毫(或兔毫)相配製成,性質在剛柔之間,如「七紫三羊」、「白雲筆」、「純紫尖毫」,日本筆有「則妙」、「玉蘭」、「長流」等.
好的毛筆都有一些共同的特點:圓、齊、尖、健,使用起來才能運轉自如。畫筆用後應及時清洗干凈,避免墨汁干結損壞筆毫。
墨常用制墨原料有油煙、松煙兩種,製成的墨稱油煙墨和松煙墨。油煙墨為桐油煙製成,墨色黑而有光澤,能顯出墨色濃淡的細致變化,宜畫山水畫;松煙墨黑而無光,多用於翎毛及人物的毛發,山水畫不宜用。挑選墨首先看其色,墨色發紫光的最好,黑色次之,青色又次之,呈灰色的劣墨不能用;然後聽其音,好墨扣擊時其聲音清響,研磨時聲音細膩,劣質的墨聲音重滯,研磨時有粗糙響聲。磨墨要用清水,用力均勻,按順時針方向轉慢磨,直到墨汁稠濃為止。作畫用墨要新鮮現磨,存放過久的墨稱為宿墨,宿墨中有濃縮後的渣滓,用不好有臟黯之。現在北京、天津等地生產的書畫墨汁(如一得閣),使用方便,已為許多書畫家所用,但墨汁中膠重,最好略加清水,再用墨錠研勻使用。墨色更佳。
紙中國畫在唐宋時代多用絹,到了元代以後才大量使用紙作畫。中國畫用的紙其它畫種不同,它是青檀樹作主要原料製作的宣紙,宣紙產於安徽涇縣,古屬宣州,故稱宣紙。宣紙又分為生宣、熟宣和半生熟宣。熟宣紙是用礬水加工制過的,水墨不易滲透,遇水不化開,但和其它紙張的效果也不一樣;可作整細致的描繪,可反復渲染上色,適於畫青綠重彩的工筆山水。生宣紙是沒有經過礬水加工的,特點是吸水性和滲水性強,遇水即化開,易產生豐富的墨韻變化,能收到水暈墨章、渾厚化滋的藝術效果,多用於寫意山水畫。熟宣用畫容易掌握,但也容易產生光滑板滯的毛病;生宣作畫雖多墨趣,但滲透迅速,不易掌握。故畫山水一般喜歡用半生半熟宣紙。半生熟宣紙遇水慢慢化開,既有墨韻變化,又不過分滲透,皴、擦、點、染都易掌握,可以表現豐富的筆情墨趣。可以代替宣紙作畫的紙還有東北的高麗紙、四川的夾江宣紙、江西的六吉紙等等,其性能接近於半生半熟的宣紙。
硯硯台我國最有名的硯是歙硯和端硯。歙硯產於安徽歙縣,端硯產於廣東高要縣。好的硯台。一般書畫選擇各地產的硯台可以了,選擇硯台主要擇其石料質地細膩,濕潤,易於發墨,不吸水。硯台使用後要及時清洗干盡,保持清潔,切忌曝曬、火烤。硯的優劣,對墨色有很大的影響、最理想的是廣東肇慶出產的端溪硯,或安徽的硯,都是石堅致細潤,發墨快,墨也磨的細,且能貯墨甚久不易乾,但良質的硯價格昂貴,本省二水出產得螺溪石硯品質亦佳,但不宜選購樹脂加石粉灌出來的塑膠品選擇硯台雖然以石質細潤為佳,但過於光滑(如台灣大理石硯),亦不容易發墨。硯台的形狀也有多種款式,以墨海一型最便利,儲墨多,使用後可蓋上蓋子,以免墨水乾涸。經過一段時間後,殘墨積的太多,應先用水浸泡,再洗除墨垢,保持硯台清潔。 顏料
我國的繪畫發展到唐代,以重彩設色為主流,自從宋代水墨畫盛行以來,在文人標 淡雅的趨勢下,色彩的運用有逐漸衰退的傾向;然而習畫者應該對傳統的繪畫顏料有所認識,作多面性的發展,或與水墨作更佳的結合。傳統的顏料兩大類。
礦物性顏料從礦石中磨煉出,色彩厚重,覆蓋性強,常用的有:
(一)石綠:通常呈粉未狀,使用時須兌膠,石綠根據細度可分為頭綠、二綠、三綠、四綠等,頭綠最粗最綠,依次漸細漸淡。
(二)石青:性能與用法大致與石綠相同,石青也分頭青、二青、三青、四青等幾種,頭青顆粒粗,較難染勻,應多染幾次才好。
(三)朱京:朱京又叫辰京以色彩鮮明成朱紅色者較佳,也有製成墨狀,朱京不宜調石青、石綠使用。
(四)朱膘:(朱標)是將朱京研細,兌入清膠水中,浮在上面成橙色的部分。
(五)赭石:又秩士朱,從赤鐵礦中出產,呈淺棕色,目前赭石大多精製成水溶性的膠塊狀,無覆蓋性。
(六)白粉:可分成鉛粉、蛤粉、白堊等數種,蛤粉從海中的文蛤殼加工研細而成,日久易「返鉛」而變黑,用雙氧水輕洗則可返白,至於白堊(白土粉)在古代壁畫中常用,亦歷久不變色。植物性顏料,透明色薄,沒有覆蓋性能,
常用的植物性顏料有:
(七)花青:用蓼藍或大藍的葉子製成藍淀,再提煉出來的青色顏料,用途相當廣,可調藤黃成草綠或嫩綠色。
(八)藤黃:南方熱帶林中的海藤樹,從其樹皮鑿孔,流出膠質的黃液,以竹筒承接,乾透即可使用,藤黃有毒,不可入口。
(九)胭脂( 脂):用紅藍花、茜草、紫梗三種植物製成的暗紅色顏料,但以胭脂作畫,年代久則有褪色的現象,目前多以西洋紅取代。目前的中國顏料商品,多將顏料研漂或處理後再出售,大致可分為已加膠和未加膠兩種形式;已加膠(如花青、赭石、朱膘等)製成塊狀存於小杯中或製成小片狀,裝成一小包,這類顏料沾水後隨時可用較方便,但以「輕膠」者較佳,未加膠者(如石綠、石青、白粉、硃砂等)多呈粉末狀,需調和膠水才能使用,較為麻煩。近年來代用顏料漸多,用品質較佳的罐裝廣告顏料或水彩顏料(牙膏狀)替代,日本也生產盒式簡便顏料,每種顏色都調好膠水,製成等大的長方塊、整齊的排列於盒中,適合學生使用,但色彩比較鮮艷,品質尚待改進。
其它工具除了上述的筆、墨、硯、紙絹、顏料之外,上需准備相關的用具:
(一)調色(儲色)工具:以白色的瓷器製品較佳,調色或調墨應准備小碟子數個,除色以梅花盤及層碟較理想,不同的顏料應該分開儲放。
(二)貯水盂:盛水作洗筆或供應清水之用,亦以白色瓷器制的較佳。
(三)薄毯:襯在畫桌上,可以防止墨滲透將畫沾污,鋪紙後畫面也不易被筆將紙擦壞。
(四)膠和礬:上石青、石綠、硃砂等重色時為防止顏色脫落,可用膠礬水罩上,礬有粉末狀和塊狀,膠則有瓶裝的液狀鹿膠與條狀或塊狀的牛膠、魚膠、鹿膠等,最好備置一套杯、酒精燈,以便融膠調兌清水。
(五)乳缽:粉狀顏料粒子太粗時,需用乳缽研磨再置於燒杯中\飛漂。此外掛筆的筆架、壓紙的紙鎮、裁紙的裁刀、起稿的炭條、吸水的棉質廢布(或廢紙)、以及鈐印用的印泥、印章等皆可酌情備置
國畫執筆法和用筆用墨
執筆法中國畫最顯著的特點就是以墨線為基礎,用以表現物象的輪廓、明暗、質感,同時通過墨線還可表達作畫者的思想和精神。中國畫的墨線本身就具有一種獨立的美學價值。所以,中國畫中怎樣用筆是畫好中國畫必須首先解決的問題。中國繪畫執筆同於書法,雖然各人喜好不同,執法也無定式,但初學必須要掌握基本要領。拿毛筆時用大指、食指把住筆桿,呈「龍眼」或「鳳眼」狀,中指緊隨食指把住筆桿。執住筆後,一般筆桿不超過食指的第一指節。指實、掌虛、腕平、五指齊力,運轉收放要自然。書法執筆較嚴謹,繪畫執筆較靈活,可直掌可橫卧,執筆可略高一些,筆鋒轉動才能靈活,腕、肘、肩、身互相配合,動轉方能得力。
3 國畫教學
筆墨是中國畫的特色,精華所在,沒有筆墨不能稱其為中國畫,筆墨一詞從廣義上講,指利用筆墨達到的畫面氣象,色彩,章法,意境,品味等諸方面的繪畫語言。狹義的筆墨專指用筆用墨的技巧。
1、用筆《古畫品錄》中六法:骨法用筆。是指用筆要有力度,有骨氣,心隨筆轉,意在筆先。具體說來即提,按,順,逆正,側,藏露,快,慢等。用筆要覺著、痛快,講究提按、順逆、快慢、轉折、正側、藏露等變化。(見圖1)
山水畫運筆有中鋒、側鋒、藏鋒、露鋒、逆鋒、順鋒等方式。中鋒運筆,垂直,行筆時鋒尖處於墨線中心,用中鋒畫出的線條挺勁爽利,多用於勾勒物體的輪廓。側鋒運筆,手掌向左偏倒,鋒尖側向左邊,由於是使用筆毫的側部,故筆線粗壯而毛辣,多用於山石的皴擦。(見圖2)
藏鋒運筆,筆鋒要藏而不露,橫行「無往不復」,豎行「無垂不縮」,古人稱之為「一波三折」,畫出的線條沉著含蓄,力透紙背,常用以畫屋宇、舟、橋的輪廓,也用於山石的勾勒,樹乾的雙勾。露鋒則使點畫的鋒芒外露,顯得挺秀勁健,畫竹葉、柳條便是露鋒運筆。逆鋒運筆,筆管向前右傾倒,行筆時鋒尖逆勢推進,使筆鋒散開,筆觸中產生飛白,這種點、線具有蒼勁生辣的筆趣,樹干、山水的勾勒、皴擦都可運用。順鋒運筆與逆鋒相反,採用拖筆運行,故畫出拇條輕快流暢,靈秀活潑,勾雲、畫水常用此法。(見圖3)
中國畫運筆方法十講究,從古至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如黃賓虹先生提出的「五筆」之說,「五筆」即「平、圓、留、重、變。」所謂「平」,是指運筆時用力平均,起訖分明,筆筆送到,既不柔弱,也不挑剔輕浮,要「如錐畫沙」。所謂「圓」,是指行筆轉折處要圓而有力,不妄生圭角,要「如折釵股」。所謂「留」,是指運筆要含蓄,要有回顧,不急不徐,不浮不滑,不放誕獷野,要「如屋漏痕」。所謂「重」即沉著而有重量,要如「高山墜石」,不能象「風吹落葉」,即古人說的「筆力能扛鼎」的意思。所謂「變」,是指用筆有變化,或用中鋒或用側鋒,要根據表現對象的不同而變化,不能執一。二是指運筆要互相呼應,「意到筆不到,筆斷意不斷。」(見圖4)筆線的形式概括起來無非是畫線時求得粗、細、曲、直、剛、柔、輕、重的變化和對比,使之為所描繪的對象「傳神寫照」。山水畫的線條的提倡:枯而能潤,剛柔相濟,有質有韻。(見圖5)
枯而能潤上乘用筆應有「乾裂秋風,潤含春雨」之妙。「太濕則無筆,太枯則無墨」,所以,必須學會運用枯、潤這一對矛盾,使一對矛盾統一起來。哪么這種筆線是怎樣畫出來的呢?李可染先生說得非常清楚:「筆內含水不要太多,這樣運筆則蒼;行筆澀重有力,就能把水份擠出來,這樣運筆鍘潤。」剛柔相濟是指筆線形式要達到既不柔弱又不剛直的完美境界。剛和柔,又是用筆上的一對矛盾。不會運用這對矛盾,往往不是失之「剛」,就是失之「柔」。著名畫家黃賓虹、李可染、陸儼少先生把剛柔這對矛盾處理得非常的好,是我們學習的典範。陸儼少的畫中,山石的勾勒,樹、苔的點擢,蒼勁雄健,勢挾雷霆風雨;而雲、水的筆線則輕盈容與、婀娜多姿。剛柔相濟,產生極強的形式美的世術魅力。有質有韻是指肉容與形式的統一。質,是客觀物象的形體實質。在繪畫上,無論畫得多好的線條,如果脫離了制要表現的對象,就成為沒有價值的筆墨游戲了。韻,是線條運動的韻味、韻律、節奏。
「畫是不聲的音樂」就是指好的畫之一筆一劃就象一個個動人的音符,組成了支美妙的動人樂曲。有質是對描繪的客觀對象的「真」的追求,即能神形兼備;有韻是指通過客觀對象以表達主觀的精神,即能傳神寫意。中國畫要求主觀和客觀的統一,「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是中國畫畢生追求的世術境地。用筆「三忌」宋代韓純全《山水純全集》中提出:「用筆有三病:一曰板;二曰刻;三曰結。」所謂「板」,是指沒有腕力,用筆不靈活,畫出來的筆線平扁,沒有圓渾的立體感;所謂「刻」,是說筆劃過於顯露,甚至妄生圭角,不自然,沒有生氣;所謂「結」,是指落筆僵滯,欲行不行,當散不散,筆線不流暢。用筆犯了這三個毛病,就談不上線條的美感。別外,還其禁忌如「枯、弱、光滑、草率等等是也。中畫畫家歷來就有「書畫同源」、「書法通於畫法」的理論。要避免上述的三忌,最好的辦法就是練習書法,真、篆行、草都練一點,才能掌據各種用筆的技巧。要克服筆病,一要增強腕力,做到「筆為我使」。二要順應自然,不矯揉造作。三要在行筆這前做到「胸有成竹」。2、用墨有光彩、講層次,求變化。對墨的要求,清、潤、沉、和。清,層次分明。潤,墨色滋潤。沉,不浮躁。和,相互融和。潑墨法:用筆毛飽蘸濃淡相宜的水和墨,大膽落於紙上。積墨法:由淡和深(待墨干後)層層添加。破墨法:先畫一種墨,未乾時再破以不同的墨,可以濃破淡、淡破濃、水破墨、墨破水色破墨墨破色
4 國畫教學
國畫的山水畫基本畫法
畫樹法樹在山水畫里也稱為林木,在傳統山水畫中佔有相當重要的位置,即使只畫樹,也能成為一張完整的作品。畫樹宜先觀察樹的整體特徵,再觀察樹枝,因樹木種類繁多枝的生態也不盡相同。初學者應從枯樹或冬天的落葉樹作為練習的對象,沒有葉子的樹枝結構清楚,姿態鮮明,容易了解各種樹的生長規律與基本結構。
(一)樹枝樹枝的結構大致可分成三大類,一為向上升長的類型,傳統的畫論中稱為鹿角枝,這種類型最常見,如柳樹、相思樹、樟樹等。二為向下彎曲的類型,稱為蟹爪枝,如龍爪。三為平生橫出的類型,可稱為長臂枝,如松、杉、木棉等。亦有介於前述兩者或三者之間的形態。寫生樹枝前先圍繞樹的四面,細心觀察,選擇最美的樹干與最合適的角度。先把主幹粗枝勾好,再加細枝,畫時首先要注意樹分四歧的原則,即樹干前後左右四面八方出枝的情形,切忌如同魚骨,二二並生,缺乏錯落的風致。其次注意疏密與氣勢的安排,可略加取捨,其實小枝與樹梢可大膽的捨去,應從藝術的角度選擇合於美的原理原則者進行寫生。另外必須留意用筆,要挺拔,每一樹枝都要與樹干或粗枝連接,不能凌空生長,而樹枝理愈越長愈細,不能把尾部寫粗或枝粗干細,違反植物生態。
(二)樹皮,樹根樹的面貌,個性和特徵有時可以從樹皮的紋理分辨出來,每一種樹皮都有不同的紋理組織,如松樹皮呈鱗狀紋,柳樹皮成斜裂人字紋,櫻急杏的樹皮成橫紋,博樹皮呈扭曲紋,尚有許多難以用文字形容的紋理,在寫生之前需仔細觀察。畫樹干時,除了注意樹皮的紋理之外,尚需畫出立體的感覺,皴樹皮時靠近兩側的紋理要密窄,(或墨較濃),靠近樹中央的紋理可疏闊(或墨較淡),這樣就合乎透視的原理.畫完枝幹以後即畫根部,至於畫不畫樹根可依土石的多寡或樹的種賴類而定,通常石多土少的情型,以露跟居多;土多石少的情形,則以藏根居多,又如榕樹多露根。然而畫的時候也可以不計土石的分野,依畫面的需要而決定藏根或露根,但要畫出從土中崛起,堅韌穩固的特性,不可畫成如插在土面,一推即倒的感覺。
(三)樹葉樹葉的排列法與結構亦因種類而異,不管畫哪一種樹,先要近看了解葉的形狀與排列原則,再遠看整體的姿態與感覺。下圖的十二種樹葉是台灣常見的。大自然的數木是最佳的畫譜,變化多端,讓我們畫之不盡,平時應多做觀察,勤加寫生。古人畫樹以夾葉(勾葉法)首先被廣泛的使用,將每一片葉子用兩筆以上的線勾出後再填上色彩。水墨興盛後,夾葉漸少,單葉(點葉法)逐漸增多,簡化以一筆象徵一片或一組葉子,並依其形狀有胡椒點、字點、介字點、梅花點、鼠足點、垂藤點、松葉點、竹葉點、…。等許多不同的符號,然而這些符號都是前人從自然的觀察里提煉而成,既概括又寫實,並非憑空捏造。除了松、竹、柳、梧、等具有鮮明形象特點的葉子外,其他特徵不甚明顯者,通稱為雜樹。點葉時需注意樹頂受陽光葉子較多,靠樹干處葉子通常較稀疏。
(四)松樹畫法松樹象徵人類之君子風度與長壽。古人多喜愛畫松,表現出松之挺拔蒼勁,頂天立地的氣概。松皮呈鱗狀,畫松皮要蒼勁,毛而不光,忌諱太規則的排列。松葉如針狀,有半圓、圓形、馬尾形、鋸齒形等多種不同的畫法,松干本直,生於石隙崖叢則曲。
(五)柳樹畫法古人常說:畫人難畫手,畫樹難畫柳,一畫便出醜。柳樹體態嫵媚,有向水邊傾斜的特徵,柳干蒼老而柳條柔嫩。畫柳條要微帶粗細,不露鋒芒,筆緩勢連,柔中帶剛,如點柳葉,要蓬鬆富有變化。
(六)竹林畫法山水中的竹,多以竹林(叢林)之形態出現,葉可分下垂竹葉與上仰竹葉(晴林新篁)等兩大形態。畫時可先畫竹干,枝幹皆略成弧狀,注意疏密穿插,竹葉的排列不宜態工整,須考慮整體之意趣、虛實與遠近的關系。
2. 毛筆知識匯總 古代秀才四藝(文人雅趣)是什麼
古代秀才四藝(文人雅趣)是琴棋書畫。
學寫毛筆字之前,首先得准備必備工具,那就是古人稱之為「文房四寶」的筆、墨、紙、硯。
第一節 毛筆
一、 毛筆的種類
在挑選毛筆之前,我們先要了解一下毛筆的種類和性能。
毛筆的種類很多,筆頭都是用動物的毫毛加工所制。所以人們往往以筆毫彈性強弱的不同來進行分類。一般分為硬毫筆、軟毫筆與兼毫筆三種。
(一)硬毫筆
硬毫筆的筆毛彈性較大,常見的有兔毫、狼毫、鹿毫、鼠須、石獾毫、山馬毫、豬鬃等。
1.兔毫筆:兔毫筆歷史悠久,在長沙出土的戰國筆就是用兔毫製成的。它是將筆干一頭劈開數片,把筆頭插入後再用絲線緊扎而成。兔毫又分紫毫和花白兩種。紫毫是取兔子背脊(又稱箭毫)和尾巴上的毫毛製成,質軟而毫健。花白比較挺利,不如紫毫柔軟。
2.狼毫筆:這里的「狼」不是動物園里的那種狼,而是黃鼠狼。用黃鼠狼身上和尾巴上的毛製成的筆,彈性比兔毫筆稍軟,比羊毫筆硬,只是質較脆,不耐摩擦。
3.鼠須筆:鼠須筆是用老鼠的胡須做成,所以性能堅挺。相傳東晉王羲之就是用鼠須筆寫《蘭亭序》的。
其他硬毫筆,如山馬毫、石獾毫、豬鬃筆等,筆性特別堅硬,一般初學者尚未掌握運筆歸規律,不易選用。
(二) 軟毫筆
軟毫筆的彈性較小,較柔軟。一般用羊毫、雞毫、胎毫等軟毫製成。
1.羊毫筆:羊毫筆是用山羊毫製成,其性能軟於紫毫筆,由於羊毫較細、較長,適宜於寫大楷及擘窠大字。
2.雞毫筆:雞毫筆是用雄雞前胸之毛製成,其性能軟於羊毫。
3.胎毫筆:胎毫是初生嬰兒的頭發,其性能極柔軟。南朝蕭子雲(487-549)就使用過胎毫筆,可見其歷史之悠久。
(三)兼毫筆
「兼毫」,顧名思義是兼而有之的意思。亦即以硬毫為核心、周邊裹以軟毫,筆性介於硬毫與軟毫之間。一般將紫毫與羊毫按不同比例製成。比分「三紫七羊」、「七紫三羊」、和「五紫五羊」等。也有用羊毫與狼毫合二為一製成的兼毫筆,以尺寸的大小分「小白雲」、「中白雲」、「大白雲」。也有在大羊毫斗筆中加入豬鬃,以加強其彈性。
以上硬毫、軟毫、兼毫三種不同性能的筆用途也各不相同。宋以前的書家大多用硬毫筆書寫,到明清,書家寫的字越來越大,筆也有硬毫筆轉為羊毫筆。因為羊毫較長,宜於製成大筆寫大字。大致上寫行書、草書一般用硬毫筆比較爽利,便於揮灑,易於起倒得勢:寫楷書、隸書、篆書用軟毫筆,易於滋潤飽滿。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既可以用硬毫筆來寫楷書寫篆書、隸書,也可以用羊毫筆來寫行草。當代草聖林散之先生就用長鋒羊毫筆寫草書,既能寫的剛健挺拔,又能柔韌涵蘊。由於筆鋒長,蓄墨多,蘸一次墨能寫好幾個字,易表現字與字之間連綿不斷的氣勢及墨色濃淡枯濕的變化。又因為長鋒羊毫筆柔軟且長,東漢蔡邕說:「筆軟則奇怪生焉。」故容易產生變化無窮、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但是,羊毫筆柔軟,特別是長鋒羊毫筆,筆按下去後就趴下散開彈不起來,難以掌握。這時候全靠書寫者以運筆的技巧來調節筆鋒,而硬毫筆比較好使,由於它的彈性強度大,筆壓下去再提起來時,筆鋒能回復到原來凝聚的狀態,所以起倒自如,頗為得心應手;但由於筆毫較硬,極富彈性,筆畫又會顯得過於鋒芒畢露而圭角叢生,這是硬毫筆的弊端。總之,用羊毫筆要寫出剛健挺拔的字來,用硬毫筆要寫出平和柔韌的字來,都是很不容易的事。
對於初學者來說,如果一開始就用硬毫筆,運筆無需多少技法比較省事,因為筆會幫你大忙,但久而久之,你就只能使用硬毫筆,一旦拿起羊毫筆來頓感寸步難行。相反,如果你初學時即用羊毫筆來練字,雖說開始時難度大一些,必須用提按換鋒的方法才能寫出合格的筆畫來,但也因此而學會了使用軟毫筆的方法,隨著聯系時間的增加,慢慢就會得心應手、應用自如。這時候你如果拿起硬毫筆來寫,會感到輕松好使。
古人對於筆的使用也有很多經驗之談。認為初學時不易買很好很昂貴的筆,而主張使用劣筆,因為你如能用劣筆寫出好的字來,用好筆就會更稱手,寫的更好。相反,如果一上來就用很好的筆,一輩子就只會使用好筆,一旦遇到差一點的筆就寫不好字了。當然也不能用太差的筆來練字,這對於初學者來說,會增加難度。初唐大書家歐陽詢就有「不擇紙筆,皆得如志」的記載,備受同時代的虞世南的稱道。
另外,從經濟角度來說,正宗的狼毫筆很貴,好的「大蘭竹」要賣一兩百元一支,而普通的羊毫筆只要兩三元,稍好一點的五六元一隻足矣。而且狼毫筆因為筆毫硬,容易磨損,使用時間不暢,而羊毫筆軟且經久耐用。初學者還是買一隻羊毫筆經濟實惠。
在買筆之前還要了解一下毛筆的型號。毛筆因型制的不同又分小楷、中楷、大楷,再大就是屏筆、聯筆、斗筆、植筆等。由於各個筆廠的名稱、牌號的不同,大小也各不相同。初學者可以買一支長鋒羊毫筆,筆鋒長度在四五厘米左右,直徑在一厘米左右,這樣的毛筆可以寫七厘米見方的大楷字。對於剛學毛筆字的人來說比較合適。
二、 選筆的竅門
古人對毛筆的要求很高,必須符合「尖」「圓」「齊」「健」四項標准,稱之為筆有「四德」。
尖,指筆頭要尖,也就是筆毫凝聚在一起時要鋒利。圓,指筆的四周遙遠壯飽滿,成圓錐狀,不可在某一弧面上有缺陷或凹槽,不然的話,寫到這一面時筆畫就會出現缺角,不夠圓滿。齊,指筆發開以後,筆毫的長度要內外一致。檢驗的方法是,將發開的筆用手指把筆毫捏扁,使筆尖如油畫筆似的呈扁平狀,這時可清晰的看清筆毛的長度是否一致,好的筆應該齊平劃一,書寫時齊心合力,筆畫圓滿,起倒自如。差的筆筆毛往往高低參差,書寫時在轉折挑剔或出鋒處常有筆毫露在筆畫之外,古人稱它為「賊毫」。健,指筆毫要有彈性,筆力挺健。筆按下去,筆毫鋪開;筆提起來,筆毫自然回復到凝聚狀。差的筆按下後就聚不起來,說明雜毛多,筆力不健。
我們在選筆時,理所當然要選具備「四德」的筆,但實際上櫃台里拿出來的筆,筆毛都用膠水聯合在一起,因此只能檢查筆的「尖」和「圓」,至於「齊」與「健」,只有待筆發開來以後才能檢查。我們可以先看一下筆鋒是否尖,因為膠過的筆都是尖的,這時就不能選太尖的,因為過於尖細恐怕是幾根尖毫膠過的結果,說明筆毫的鋒不夠齊。我們應該慢慢轉動筆桿,仔細檢查筆的外圍筆毫是否每根均由根部一直到鋒尖,其筆鋒是否由每根筆毫共同凝聚而成。當然,我們也不能選筆鋒已禿的毛筆,如果新筆已經很禿了,等筆發開就更是禿筆一支。我們在轉動筆桿的同時要檢查筆毫的周圍是否圓滿,有無缺陷或凹腹。另外也得仔細檢查筆毫是否細,是否挺直。如果筆毛彎彎曲曲,又很粗糙,說明筆不好,待筆發開以後,筆毫會彎曲交錯,筆鋒不可能挺拔,筆腰會往外鼓,俗稱「大肚子」,書寫起來就缺乏彈性,不夠勁健。好筆的筆毫根根挺直,能萬毫齊力,筆就勁健。
此外,我們尚可檢驗的就是筆桿是否圓直,可將選中的筆在玻璃櫃台上滾動一下,若滾得很圓很勻,說明筆桿圓而且直,若是滾動時筆有節奏的打浪,說明筆桿不圓不直。這種筆在運筆轉換方向時不夠靈活。
三、新筆的使用
新筆使用前要把筆頭上的膠水泡開,這叫「發筆」。發筆時切忌用開水燙。因為開水一燙筆毫會彎曲變形。應該用溫水浸泡,令其慢慢的自然發開,切不可性急的將新筆用力撳壓,這樣會把筆毫折斷,使用時會脫毫掉毛,影響毛筆的使用壽命。對待考究的好筆更應愛惜。為了不讓其筆鋒應接觸盛水容器的底部而受損傷,可以設法讓筆空懸在水中,讓其自然溶開。
也有人主張筆不要全部泡開,只將筆毫發開三分之二,意欲純用筆的鋒部,使其富有彈性。但這就使長鋒筆變成短鋒筆,大楷筆變成小楷筆了,蓄的墨相應減少,不利於揮灑,故應將筆毫全部發開,然後將筆提出水面,用手指將筆上的膠水輕輕的順著筆毫往下擠壓干凈,再把筆浸入水中,來回輕輕晃動使筆中的膠水全部融於水中。切忌用力搖甩,更不能筆鋒朝上對著自來水沖,這樣會傷筆。待筆上的膠水洗凈後就可蘸墨書寫。
掭筆蘸墨也有講究,一般將毛筆傾斜,使筆毫錐面接觸硯面,然後順著筆毫方向掭筆,並不斷轉動筆桿,邊掭邊轉,把筆毫掭齊掭尖,使其成圓錐狀。切忌倒行涅逆施,逆著筆鋒搗筆。如果嫌筆中墨汁太多,可在硯邊上颳去些,使筆中的墨汁適宜,到掭尖掭圓為止。
四、寫完字後毛筆的處理
不少初學者做事馬虎,寫完毛筆字把筆一甩就不管了,這是很不好的習慣。因為墨汁里有膠水,要不了多久筆就膠死變硬,如果這時筆毛恰好是開叉的或者彎曲的,干硬後再用,筆毫仍然是開叉的或彎曲的,再也回不到原來挺直的狀態。筆用完後也不能泡在硯台里或浸在墨汁瓶里,否則時間一長筆鋒會變形,再也回復不到圓錐狀態。
毛筆用過之後一定要將墨汁洗干凈,像發筆一樣在水中輕輕晃動,待筆洗干凈後把筆提出水面,將筆中的水抹凈,將筆毫抹直抹尖,如新發時那樣使筆毛長期處於挺直的狀態,然後將筆懸掛起來,筆尖要自然垂下,讓其陰干。一般情況下也不要使用筆套,因為毛筆往筆套里插的時候,筆毫容易被筆套擠壓得變形或折斷。常用的小楷筆,因使用頻繁老是洗筆也麻煩,往筆套里一插很方便,筆套的口徑一定要大於毛筆的直徑。有人愛將洗過的筆往筆筒里一插,筆尖朝上,筆中的水會往筆根淌,久而久之會爛根、脫毛。因此最好還是洗凈後懸掛起來。
寫過字後未洗筆,墨已干在筆毛上,再使用時像發新筆一樣用溫水慢慢發開,發筆的時間要更長一些。
第二節 墨
一、墨的種類選擇
墨是寫毛筆字的黑色顏料,古時候以礦物質氧化錳為墨,叫石墨。漢以後開始用松煙造墨。宋以後開始生產油煙墨。
(一)松煙墨
松煙墨是用松樹枝熏出來的煙灰摻以動物骨膠搗制而成。由於骨膠會腐,故配以麝香、冰片、豬膽等葯材防腐,並能解膠而增強墨的滲透力。
(二)油煙墨
油煙墨是用豬油、桐油(現在多用煤油)熏出來的煙製成的。油煙墨,色黑而有光澤;松煙墨,色黑而沉著無光。
墨的質量也有優劣之分。好的墨要求質細、膠輕、色黑、聲清。
質細,指墨錠內無砂子雜質,煙質細膩。膠輕,指骨膠不能太多。膠重了,稍一研墨已很稠,但書寫時筆畫不黑,還滯筆。好墨膠輕,磨不多時色已黑,又書寫流暢。色黑,指墨色要黑,若泛紫光則更佳。聲清,是指磨墨時聽不到研墨的聲音,說明墨無雜質。另有一說是指敲擊墨錠聲音很清脆,說明膠輕。具備以上這些優點的好墨由於膠質不多,故比較脆,容易跌斷,因此要注意保存。
二、磨墨的方法
先在硯池裡放少量的清水。水多了,磨墨時容易晃出硯池,墨錠浸泡在水中也會使墨汁變松軟而出現小墨塊屑,一旦溶於墨汁里會影響磨墨的質量。如果寫大字需墨量多,可分幾次研磨,將磨濃的墨汁倒入別的容器,再在硯台里加些清水繼續研磨。
磨墨時注意將墨錠捏正、抓平,重按慢磨,不能圖快,要順時針方向沿著圓硯的邊壁畫圓圈,研磨范圍要大一些,不要在硯池的中心小范圍的研磨。
磨墨時要求手臂懸起,與桌面平行,手執墨錠猶如執筆姿勢,要用腕和臂的運動來磨墨。如果將手臂擱在桌上,只用手腕和手指的轉動來磨墨,墨錠會被磨出一個斜角來。
磨墨是練習寫字基本功的一種很好的手段。用正確的方法磨墨,等於在練習畫圓。經常磨研,習慣成自然,拿起筆來就會畫出一個很圓凈而且粗細一支的圓圈來,這對以後寫字,特別是寫草書非常有利。
當代草聖林散之先生曾以楹聯「讀書真事業,磨墨靜功夫」鞭策學生。當代另一位書法大師高二適先生也有「人言磨墨墨磨人,磨穿鐵硯始堪珍」的詩句。他們都道出了磨墨能培養人的耐心,鍛煉人毅力的豐富內涵。
墨要磨濃,這「濃」是有一定限度的。太濃了,稠如泥漿,膠住了筆,難以寫字;太稀,墨水滲透太快,筆跡會在紙上洇出一大圈水漬影,使筆畫模糊不清。墨濃要適中。
怎麼才算適中了呢?從研墨的痕跡中可以看得出來:如果墨錠磨過後,墨汁很快把研磨的痕跡淹沒了,說明墨汁還不夠濃,可以繼續研磨。磨墨是很費時的,可以邊磨墨便看書或讀帖,不要浪費時間。如果墨錠磨過的地方留下清楚的研磨痕跡,同時,墨汁慢慢地將磨痕淹沒,說明濃度適中。如果墨過後的痕跡靜止不動,說明太濃了,可以適當稀釋。另外一種檢驗濃度是否適中的方法是,用筆尖蘸少許墨在宣紙或元書紙上點一下,看墨點滲出的情況,如果墨濃如漆、墨點略有滲出,證明已磨好,可以寫字了。
磨墨好後要注意兩點:一,墨錠不要留放在硯池裡,防止墨錠膠在硯面上取不下來;二,要把墨錠上的水分揩掉,免得浸水的部分墨汁酥鬆而掉下墨粒來。
三、墨汁的使用方法
墨汁有兩種,一種是書畫墨汁,一種是普通墨汁。性能和用途也略有不同。
書畫墨汁有一得閣、中華墨汁、曹素功等品牌,其濃淡適中,又不滯筆,利於揮灑,故為書畫家說樂用。用這些墨汁寫的作品墨跡不會洇出,可以裝裱。不過,墨汁都屬「宿墨」,是指隔夜磨的墨。隔夜的墨膠會凝滯,流動性就不如新磨的墨好。為了彌補這一缺陷,可再兌一點清水,然後用墨錠稍加研磨。
用書畫墨汁雖然方便,但含有防腐劑石炭酸,故對宣紙有腐蝕作用,用墨汁創作的書畫作品年代久遠後,墨跡處的紙質易風化。
還有一種普通墨汁,價格比書畫墨汁便宜的多,書寫很流暢,缺點是不能裝裱,因為一遇水,筆跡處就會洇出墨汁來。但對初學毛筆字的人來說,卻是價廉物美的佳品。
為防止將筆中的水分帶到墨汁瓶中造成墨汁變質,使用墨汁寫字時,要將墨汁倒在硯池裡用,用多少倒多少,未用完的不可再倒入瓶中。有人用過的墨汁發臭,就是將筆伸進瓶中使用或在瓶中兌水造成的,因為水中有微生物,特別是夏天,很容易壞墨。
第三節 紙
一、寫毛筆字的紙
書法作品一般都寫在宣紙上,因為宣紙最善於表現墨色的枯濕濃淡。但宣紙原料為檀樹皮,製作工藝復雜。古人有「片紙非容易,措手七十二」之說,故宣紙價格昂貴。初學毛筆字一般用元書紙、毛邊紙等價格低廉的紙。
我國古代的一些大書法家,甚至不用紙也練字。漢魏的大書家鍾繇就曾用樹枝木片在地上練過字,晚上睡覺還用手指在被子上比劃著練字,據說把被面子都劃通了。唐代顏真卿自幼喪父,家境貧寒,缺乏紙筆,他母親就叫他用笤帚蘸了紅土在牆上練大字。還有個叫懷素的和尚一天到晚在木板、木盤上練草書,最後把板、盤都寫爛了、寫通了。他還種了一萬多株芭蕉,專門拿芭蕉葉來練字。
現在造紙工業非常發達,但銅版紙、道林紙等既光滑又白凈的紙不宜用來練字,因紙面過於光滑,寫的紙容易飄浮,練不出筆力來。在機制紙中,舊報紙比較粗糙,吸墨性能也還可以,初學毛筆字者完全可以廢物利用。
但在報紙上寫字墨跡不易洇出來,筆在紙上停留時間長短都無所謂,再寫宣紙就很不適應。因此,有了一定的基礎,還要經常在元書紙上練字,筆在元書紙上稍一停留,墨即向外洇出,要寫好會有一定的難度。宣紙性能比元書紙更敏感,滲透力更強,難度也更大。所以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應該拿元書紙來練,待練到一定時候,對元書紙性能已完全掌握時,再練宣紙,就容易多了。
二、宣紙的種類及性能
宣紙因安徽宣城生產書畫紙而得名,宣紙已成為中國書畫用紙的代名詞。現在生產宣紙的地方除了安徽外,還有四川的夾江宣、浙江的富陽宣和溫州的皮宣等。宣紙是用檀樹皮漚制的皮料和稻草漚制的草料,根據不同的比例配置而成。皮料佔40%的宣紙叫綿連,皮料佔60%的叫凈皮,特凈用的皮料更多,佔80%,皮料越多,紙質越佳,拉力越大,越能盛得住墨。綿連較薄,不易表現濕墨及枯筆,故較適宜寫楷書及小行草書,對初學者比較容易掌握。紙質厚的凈皮、特凈很能反映墨色的變化,枯濕濃淡能表現得淋漓盡致,又能盛墨,故能寫大字,寫篆、隸、大行的草書。當然厚紙要比綿連難寫,但表現力強,書畫家都愛用。以上這些能使墨汁沁洇出來的宣紙統稱為生宣。
另一種宣紙叫熟宣,水墨在宣紙上洇化不出來,故適宜於寫小楷或畫工筆畫。書法家們因熟宣無法表現濕墨的變化,一般不用熟宣來進行書法創作。
另外,宣紙的規格又以尺寸的大小分為三尺、四尺、五尺、六尺、八尺、一丈二……選購時要注意宣紙質量的優劣。好的宣紙表面光潔白勻,無雜質、黑斑和破損,用手摸時感到比較綿柔,對著日光照去,能看到一團團如棉絮般的雲團,「雲」越多說明檀樹皮越多,紙質愈佳。也可在紙角用舌頭舔一下,檢驗其洇化程度,如果一點不吸水,水仍浮在紙面上,說明是熟宣,如果水吸下去,並略有洇開,說明是生宣。
在使用宣紙前,先要了解一下所用宣紙的性能。如果紙質好而且比較綿厚,墨汁中要兌以清水調勻後使用;如果紙質好而且比較綿厚,墨汁中要兌以清水調勻後使用;如果紙質較薄,墨汁中可少兌甚至不兌水使用。也可先用毛筆蘸些墨汁在所用宣紙紙角上點一下,看其墨汁洇出速度及大小范圍,如果洇的快、且范圍大,說明紙質薄,墨要濃一些,書寫速度要快一些;如果墨點洇出速度慢且范圍小,說明紙密質厚,墨可適當稀一些,書寫速度放慢些。有的宣紙紙質較差,墨跡會灰,要用濃墨書寫,不然,字會缺乏精神。
第四節 硯
一、硯的種類
硯台是磨墨、盛墨用的必備工具,最名貴的硯台是端硯和歙硯。
端硯產於端州,即今廣東省肇慶高要縣。端硯的特點:「體重而輕,質剛而柔,磨磨寂寂無纖響,按之如小兒肌膚,溫軟嫩而不滑。」(《端溪硯史》)也就是說,好的硯台質地細膩,磨墨時,既發墨(容易磨的濃)又沒有聲響,而且墨還不易乾燥。因此端硯的濕潤細膩是馳名中外的最佳品。但價格昂貴,是收藏家的珍品,不是初學者應該追求的。
歙硯產於安徽婺源縣(古屬歙州),質地堅潤。宋代蔡襄、蘇軾都有詩盛贊歙硯,也是上好的佳品,但質地略遜於端硯。(有人提出疑問,說婺源古屬歙州,後被劃分出去,所以這里說歙硯產於婺源不妥。但我個人認為是,盡管婺源已經被劃分出去,但這段歷史是事實。也就是說,無論婺源屬於哪裡,歙硯都曾經是產於這里,而且是以以婺源龍尾山下溪澗中的石材所制最優。——要感謝認真閱讀這篇日誌的豆友,提出了很多有用的建議和疑問。么么~一起努力練習吧~)
另外還有山西絳縣的澄泥硯、甘肅臨洮的洮河硯,以及用磚瓦式的土坯燒制的普通硯台,叫磚硯或瓦硯。
二、硯台的選擇及使用方法
對於初學毛筆字的人來說,硯台無需考究,一般的磚瓦硯就可以了。不要選雕龍刻鳳的工藝硯,選普通的圓形帶蓋、壁薄池深的為好。一者盛墨多,利於寫大字;二者用完了一蓋,既防止乾燥,又不易落灰。
選購時要注意硯面平整,不能有裂縫,石質細膩,但又不光滑如鏡,太光了磨墨不下墨;但又不能太粗糙,硯面粗糙,磨墨聲大,磨出來的墨粒太粗,影響墨韻,還會傷筆毫。
初學者,如果用普通墨汁練字,選用了一個類似於小碟子的容器也行,只要能盛墨汁、能掭筆便可以了。
硯台要注意經常清洗,保持硯面的清潔。硯池中宿墨乾涸後不洗干凈再倒入墨汁重新使用,墨汁里會出現好多小顆粒,一者傷筆,二者膠重,書寫時筆不舒暢,三者書作在裝裱時會因墨粒而跑墨。因此,古人有:「寧可三日不沐面,不可三日不洗硯」的說法。
洗硯也很有講究,一不可用開水洗硯,二不可用硬布或雜物擦洗。古人很愛惜硯台,用蓮蓬去子以後的軟殼洗硯,現在可用塑料海綿來洗。如果硯台里宿墨乾涸太久,已成硬塊,切不可用鐵絲刷或利器去剔刮,可在溫水或清水中浸泡待墨塊松軟後,用塑料海綿擦洗干凈。
第五節 鎮紙
鎮紙,即指寫字作畫時用以壓紙的東西,現今常見的多為長方條形,因故也稱作鎮尺、壓尺。
一、鎮紙的起源
最初的鎮紙是不固定形狀的。鎮紙的起源是由於古代文人時常會把小型的青銅器、玉器放在案頭上把玩欣賞,因為它們都有一定的分量,所以人們在玩賞的同時,也會興手用來壓紙或者是壓書,久而久之,發展成為一種文房用具——鎮紙。
最初的形態基本上是青銅器等金屬製造,明清逐漸發展採用玉質、石質、瓷器、紫檀木、烏木等材料製作的,其中以石質的為多;在造型上由於文人印字、刻硯之風日盛及對聯的廣泛應用,鎮紙也以長條形為主,更是以成對的形式為主,上面刻詩詞格言,或畫竹梅菊蘭之類,既實用,又有藝術欣賞性,特別是擺設很講究的書房裡,鎮紙在體現主人愛好、情趣等方面,當有畫龍點睛之妙。
二、鎮紙的選擇和使用
集觀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的鎮紙,對於初學者,可以不作為考慮的范圍之類。當然,如果有財力、有機緣,收納一個頗具特色的鎮紙,為書畫生活增添色彩,倒也不是為一件好事。一般來說,可以先考慮普通木質鎮紙,價格相對便宜,且頗能營造出筆墨生香的意蘊。至於玉石、金屬、紫檀木等鎮紙,價格稍貴,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不做一一說明。總之,想練好字,最重要的是堅持,至於外在的物件,隨心就好。
3. 書法理論知識有哪些
1、書法的含義
簡單地說,書法是指用毛筆書寫漢字的藝術。它包括筆法、結構、章法、墨法四個基本要素。具體地說,指書家以墨汁、毛筆為書寫工具,漢字為書寫對象,宣紙、絹等適宜書寫的材料為載體,運用正確的筆法、合理的結體、完美的章法、和諧的墨法來抒發性情,表現豐富內涵的一種中國傳統藝術。
2、「永字八法」
指構成「永」字的八種基本筆畫的寫法。一是點為「側」,二是橫為「勒」,三是豎為「努」,四是鉤為「超」,五是左上畫為「策」,六是左下撇為「掠」,七是右上撇為「啄」,八是右下捺為「磔」。
3、讀帖
讀帖就是看帖,就是要像讀書分析文章的要領和義理那樣,去認真揣摩、分析、領悟碑帖中的用筆方法、結構特徵以及章法布局等,做到心中有數。
4、臨帖
臨帖是將字帖放在旁邊,仿照帖中運筆技法,結構特徵,轉折、提按、頓挫、起收、藏露以及章法布局而練習書寫。人們經常採用的有對臨、背臨、意臨。
5、摹帖
摹帖是以透明的薄紙覆於碑帖上,依據原字帖形跡書寫。
6、背臨
背臨是學書的一種方法,在臨摹精熟的基礎上不看範本字帖,憑記憶默寫,力求和原帖的風貌、神韻相似而逼真。
7、「文房四寶」
「文房四寶」指中國傳統書畫用的筆、墨、紙、硯。宣紙、湖筆、徽墨、端硯,是文房四寶中的精品。
8、宣紙
宣紙是用青檀樹皮製成的,用於書畫具有「表達藝術妙味」的特殊性能。安徽涇縣的小嶺是宣紙的故鄉。四川夾江也出產書畫紙,叫做「夾江宣」。宣紙分為生宣和熟宣兩大類,生宣能吸水滲化,而熟宣不吸水滲化。
9、墨
墨分松煙、油煙兩大類。以徽墨最為著名,徽墨的產地是安徽歙縣。現在書家大多使用墨汁,有產於安徽歙縣的李廷硅墨汁、胡開文墨汁,上海產的曹素功墨汁,北京產的一得閣墨汁等。
10、筆
筆是指用於書畫的毛筆。以湖筆最為著名,湖筆產於浙江湖州。毛筆可分為軟毫、兼毫、硬毫三大類。
11、硯
硯是指墨的研磨工具。主要名硯有端硯和歙硯兩大類。端硯產於廣東肇慶,歙硯產於安徽歙縣歙山及江西婺源縣龍尾山。有研磨、盛墨、不蒸發和分層墨功能,即硯的四十功能。
4. 初入書畫收藏應該學哪些知識
收藏書畫,首先遇到的就是如何鑒別真偽和怎樣欣賞作品這兩個問題。
收藏書畫的第一步是要懂得鑒賞書畫;鑒賞一詞包括鑒定和欣賞兩個意思。
學習鑒定,首先要豐富知識。我們不論喜歡古代書畫還是喜歡現、當代書畫,都離不開相應的知識。我國有五千年的文明史,產生的書畫作品不計其數。我們不妨先讀些美術史,這些知識是必備的,因為鑒定真偽與欣賞優劣都需要這方面的修養。
進入收藏界,首先要保持良好的心態,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平常心」。平和的心態,不是一開始就具備的,是在鑒藏活動中逐漸修煉出來的。面對一件藏品,只有心氣平和才能慢慢品味其中的奧妙。這奧妙包括好的、壞的兩方面。只有平心靜氣才能審評得當,才不會上當受騙。
收藏入門之三大基本功
(一)搞懂江湖術語
搞收藏應該懂得一些行話。一個行業有一個行業的行話,帶有中國傳統特色的行業尤甚。收藏界便是如此。
開門:由成語開門見山演化而來,一般形容那些沒有異議的、一看便知的真品。
玩:內行人稱收藏者為「玩」,初次見面問「玩什麼」,意思是你收藏什麼。
交學費:指買入贗品所花費的冤枉錢。
釣魚:一些精明攤主的銷售手段。把鎮店之寶故意置露在外面不出售,為的只是吸引買家買入其他貨品(展品)。
撿漏:是指以較低的價格,慧眼識寶,買進了「大開門」的收藏品。
綳價:在市場上堅持要高價,從字面上即可理解。一般不外乎兩個原因,一是想賣個好價錢,二可能是想嚇走顧客。
俏貨:物美價廉的藏品,購買俏貨須憑自己的眼力。
新貨:不管什麼藏品,總有好賴,甚至有贗品。這時候,業內人會說「這個東西有點新」,給攤主留點面子。
品相:就其品而言,品相越好,價格相對越高。
蟲兒:通俗地說,就是壓箱子底的藏品,能夠讓觀者眼睛一亮的東西,甚至一屋子藏品也抵不過這一件。或說,對一個行業十分熟悉,能鑽各種空子的人。
走眼:指用較高的價錢買了不值得的藏品或買了贗品。
掌眼:初涉收藏領域,不知如何入門,拜個師傅多多指教,師傅便為你「掌眼」。
(二)保持良好心態
何謂「古玩」?用一句淺顯的話講就是:老年間的玩意兒。既是玩意兒,它的意義就應在於「玩」。
既然是玩,免不了會玩出些名堂來。玩到寢食難安、難舍難分是常事。蘇東坡說:「吾薄寶貴而厚於書,輕死生而重於畫。」就是這個意思。玩是要花費心思的,這種心智的花費應該是平心靜氣,氣定神閑的。
(三)了解書畫各部位名稱
收藏、鑒定、經營書畫時,必須對書畫每個部位的名稱術語,有全面了解。
1.命紙:就是畫心的托紙,無論畫心是紙的還是絹的都有一層托紙。如把紙托揭掉,畫心則減色無神了,即無生命,故名「命紙」。
2.二層:揭下的托紙,有時稍加勻填,即能謂其真畫者,叫「二層」,又叫「魂子」,因其是畫心二層,是命紙畫的靈魂。也叫「混子」,是以假亂真的意思。
3.讓局:就是畫心四邊和裱邊之間留有一分寬的空隙。謂之「讓局」。
4.覆背:畫背後整個的裱紙。
5.隔界:在條幅的上下或者手卷的前後,裱工加上一條不同顏色的綾或絹叫「隔界」或叫「隔水」。
6.詩堂:直幅畫心上端,掛上一塊紙方叫「詩堂」。一因器心短,經過襯托後比較得體;二是為了題詩贊畫,所以叫「詩堂」,有人亦稱「玉池」。
7.畫桿:就是卷畫用的圓木桿,上端叫「天桿」,下端叫「地桿」。
8.絆:在畫幅背後地桿兩邊有兩條綾或絹,如葫蘆或雲頭樣式的廂邊叫「絆」。
9.包首:就是在畫上首袖裱紙背後加裱一段絹或綾。
10.畫簽:在包首上端,天桿旁粘有一段紙條叫「畫簽」。它可題寫作者姓名和畫的內容以及收藏者的姓名、年、月。
11.曲圈:就是畫的天桿上的銅鼻,用它拴絲扣,以便懸掛。
12.扎帶:就是絲巾扣中間推的絹帶,用來捆紮畫軸的。
13.燕帶:就是畫幅裱工的上端,粘有兩條對稱的直帶叫「燕帶」。
作品形式:條幅、中堂、扇面、圓光、長卷、橫披。計算單位:尺、米。
5. 關於書畫方面的知識
長安畫派的創始人趙望雲 19世紀中葉以後,畫壇名家雲集滬濱,各施所能,逐漸形成"海上畫派"。當時寓居上海的的名畫家有虛谷、任熊、任薰、任伯年、胡公壽、高邕之、顧鶴慶、吳昌碩、倪墨畊等人,他們大都平民出生,以賣畫為業,創作題材豐富,畫面清醒通俗,深受工商人士和平民階層的歡迎。其遺風流波,影響至今。 其成員還有方濟眾、何海霞等人。長安畫派:中國畫現代畫派之一。建國初,由長安畫家或寄居在長安一派的畫家,趙望雲、石 魯、何海霞、方濟眾、康師堯、劉文西、王子武、王金嶺等,一反清末,民國年間中國畫壇摹古不化之風,大膽走向生活,大量寫生創作,給當時較為死沉的中國畫注入了新感覺。形成陝北風味特殊畫風。 目前,「長安畫派」畫家中石魯和何海霞的作品價格最為堅挺。以石魯為例,由於石魯的作品個性強烈、風格鮮明,他的作品在上個世紀80年代就受到海內外藏家的青睞和追捧。1989年他的《峨嵋積雪》在蘇富比拍賣中以165萬港元成交,創下當時石魯作品海外最高成交價。
6. 書畫方面的知識
中國傳統書畫的技法
中國書畫――以中國傳統藝術之一。是以毛筆書寫漢字的方法,來表達作者精神美的藝術。它的基本要求有:一是使用柔軟的毛筆,二是書寫形象豐富的漢字。因此,其有兩義:一指毛筆字書寫的法則,主要包括執筆、用筆、點劃、結構、分布等方法;一指以書寫漢字來表達作者精神美的藝術。就是藉助於精湛的技法、生動的造型來表達出作者的性格、趣味、學養、氣質等精神因素,其為側重於「心畫」。二者相融合,便構成了中國的書法藝術。所以從書法構成的要素來說,包括了三個方面:一是筆法,要求熟練地執使毛筆,還握正確的指法、腕法、身法、用筆法、用墨法等技巧;二是筆勢。要求妥當地組織好點畫與點畫之間、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的承接呼應關系;三是筆意。要求在書寫過程中表現出書者的氣質、情趣、學素和人品。從書體、風格上說,更是多姿多態,美不勝收。我國的書法藝術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之所以成為一門藝術,主要取決於中國人善於把實用的東西上升為美的藝術,同時與中國獨特的文字和毛筆關系密切有關。其文字以象構思、立象盡意的特點醞釀著書法藝術的靈魂,而方塊構形,燦然於目的姿質又構成書法藝術的形式基礎。其工具,「惟筆軟則奇怪生焉」,可生出方圓藏露、逆順向背的韻味,輕重肥瘦、濃淡濕澀的情趣,抑揚頓挫、聚散疏密的筆調。斷連承接、剛柔雄秀的氣勢;再輔以專門製作的紙墨,使書法藝術更趨變幻莫測。韻味無窮。書法不僅成為表達最高意境與情操的民族藝術,而且居於所有藝術之首。書法在中國不僅舉世同好,千古一風,而且早已走出國門,成為傳播友誼的媒介,在東方世界頗有影響,也倍受西方世界的矚目。
一、書畫章法:指安排布置整幅作品中,字與字、行與行之間呼應、照顧等關系的方法。亦即整幅作品的「布白」。亦稱「大章法」。習慣上又稱一字之中的點畫布置,和一字與數字之間布置的關系為「小章法」。明張紳《書法通釋》雲:「古人寫字正如作文有字法。章法、篇法,終篇結構首尾相應。故雲:『一點成一字之規;一字乃終篇之主』」。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評書法》雲:「古人論書以章法為一大事,蓋所謂行間茂密是也。余見米痴小楷,作《西園雅集圖記》,是紈扇,其直如弦,此必非有他道,乃平日留意章法耳。右軍《蘭亭敘》,章法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帶而生,或小或大,隨手所如,皆入法則,所以為神品也。」可見,章書在一件書法作品中顯得十分重要,書寫時必須處理好字中之布白、逐字之布白、行間之布白,使點畫與點畫之間顧盼呼應,字與字之間隨勢而安,行與行之間遞相映帶,如是自能神完氣暢,精妙和諧,產生「字里金生,行間玉潤」的效果。布白的形式大體有三:一是縱有行橫有列,二是:縱有行橫無列(或橫有行縱無列),三是縱無行,橫無列,它們或有「鏤金錯采」的人工美,或具「芙蓉出水」的自然美。
二、書畫筆法:寫字作畫用筆的方法。中國書畫主要都以線條表現,所用工具都是尖鋒毛筆,要使書畫的線條點畫富有變化,必先講究執筆,在運筆時掌握輕重、快慢、偏正。曲直等方法,稱為「筆法」。唐張懷瓘道《玉堂禁經•用筆祛》雲:大凡筆法,點畫八體,備於「永」字。故元趙孟頫於《蘭亭跋》中雲:「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
三、 書畫墨法:亦稱「血法」。一曰:用墨之法。前人謂水墨者,字之血也。故臨地作書時極為講究。墨過淡則傷神彩,太濃則滯筆鋒。必須做到「濃欲其活,談欲其華。」宋姜夔《續書譜•用墨》雲:「凡作楷,墨欲乾,然不可太燥。行、草則燥潤相雜,以潤取妍,以燥取險。墨濃則筆滯,燥則筆枯,亦不可知也。」清包世臣《藝舟雙輯•述書下》雲:「畫法、字法,本於筆,成於墨,則墨法尤書藝一大關鍵已。筆實則墨沉,筆飄則墨浮。…… 」用墨作風,一方面往往因時因人而異。如北宋濃墨實用,南宋濃墨活用;劉墉喜用濃墨,夢樓專尚淡墨。另一方面,又常因書體風格、紙張性能的不同而有所區別。二曰:磨墨之法。宋蘇易簡《文房四譜•墨譜》雲:「研墨如病,蓋重其調勻而不泥也。」研墨要涼,涼則生光。墨不宜熱,熱則生沫。蓋忌其研急而墨熱。又李陽冰曰:「用者旋研,無今停久,久時塵埃相污,膠力隳亡。如此泥鈍不任下筆矣。」元陳繹曾《翰林要訣•肉法》雲:「磨墨之法,重按輕推,運行近折。」「凡磨墨不得用硯池水,令墨滯筆冱,須以水滴汲新水臨時斟酌之」,「凡書不得自磨墨,令手顫、筋骨大強,是大忌也。」
收藏專家指出,書畫作品的收藏,首先要選擇品相較好的作品,然後要營造相對穩定的放置場所,即有相對穩定的溫度、干濕度和避免日曬風吹的場所。
書畫收藏最好不要裝裱
收藏中國書畫最好不要裝裱,因為裝裱使用的漿糊或其他膠質物容易招惹蟲蟻和產生霉變。至於油畫、水彩和水粉畫,為了防止重疊擦傷畫面,最好配上畫框、畫架,採用懸掛式保存。收藏書畫作品,應配備必要的設備。多數收藏者都配備有專門的藏畫櫃,藏櫃以木質為佳,尤其樟木最好,因樟木特有的氣味可以防蟲蟻。
中國書畫類入藏前最好先用舊報紙包卷,然後再裝入錦盒或畫筒中放入箱櫃。舊報紙既有吸濕性,其油墨也有驅蟲蟻的作用。油畫之類則需要懸掛或有隔層可平放。此外,箱櫃中最好放置一些樟腦丸或高檔薰衣草來驅防蟲蟻。
7. 中國畫的基本知識有什麼
你必須要知道的中國畫的四個基本常識: 中國畫的概念梳理、分類方法、工具材料、裝裱品式。日常生活中大家對中國畫並不陌生,多多少少都看過一些中國畫,無論是古代的,還是當代的是要說出中國畫這三個字到底是什麼意思便頗費躊躇。
那中國畫到底為什麼叫做中國畫呢?真正的繪畫體系,我指的是純粹的觀賞性藝術概念,只有中國繪畫體系和西方繪畫體系,其中中國繪畫體系的基礎是書法,西方繪畫體系的基礎是素描。中國畫按材質、內容、畫家和技法分為四類。這同時對應了四個問題:在哪裡畫,畫什麼,誰畫的,怎麼畫。
中國畫的文房四寶,就是我們常說的:筆墨紙硯。中國畫的書畫形制主要有:立軸、橫披、手卷、冊頁、成扇。中國畫的由來構成了中國畫的上限,中國畫的分類構成了中國畫的下限,而中國畫的工具材料則是在中國畫的左邊,中國畫的畫幅品式在中國畫的右邊。這樣的上下左右的多維立體結構,構成了中國畫系統的基礎知識體系。
(7)愛書畫的知識大全擴展閱讀:
水墨畫:中國畫的一種。指純用水墨所作之畫。基本要素有三:單純性、象徵性、自然性。相傳始於唐代,成於五代,盛於宋元,明清及近代以來續有發展。以筆法為主導,充分發揮墨法的功能。
「墨即是色」,指墨的濃淡變化就是色的層次變化,「墨分五彩」,指色彩繽紛可以用多層次的水墨色度代替之。北宋沈括《圖畫歌》雲:「江南董源傳巨然,淡墨輕嵐為一體。」就是說的水墨畫。唐宋人畫山水多濕筆,出現「水暈墨章」之效,元人始用干筆,墨色更多變化,有「如兼五彩」的藝術效果。唐代王維對畫體提出「水墨為上」,後人宗之。長期以來水墨畫在中國繪畫史上占著重要地位。
院體畫:簡稱「院體」、「院畫」,中國畫的一種。一般指宋代翰林圖畫院及其後宮廷畫家比較工緻一路的繪畫。亦有專指南宋畫院作品,或泛指非宮廷畫家而效法南宋畫院風格之作。
這類作品為迎合帝王宮廷需要,多以花鳥、山水,宮廷生活及宗教內容為題材,作畫講究法度,重視形神兼備,風格華麗細膩。因時代好尚和畫家擅長有異,故畫風不盡相同而各具特點。魯迅說:「宋的院畫,萎靡柔媚之處當舍,周密不苟之處是可取的。」(《且介亭雜文?論「舊形式的採用」》)
8. 書畫知識有哪些
書畫是中國傳統藝術
高深莫測。書法里分楷
行
隸
草
篆!中國厲代出了不少名書畫法。繪畫現在講究素描基本功
後入油畫
中國畫…
9. 書法常識百題
書法知識問題集錦。
「三希堂法帖」是怎麼回事?
「三希堂法帖」中有沒有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
中國清代宮廷刻帖。刻於乾隆十二年(1747)。皇帝弘歷敕命吏部尚書梁詩正、戶部尚書蔣溥等人,將內府所藏歷代書法作品,擇其精要,由宋璋、扣住、二格、焦林等人鐫刻而成。法帖共分32冊,刻石500餘塊,收集自魏、晉至明代末年共135位書法家的300餘件書法作品,因帖中收有被當時乾隆帝視為3件稀世墨寶的東晉書跡,即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遠帖》,而珍藏這3件稀世珍寶的地方又被稱為三希堂,故法帖取名《三希堂法帖》。
三希堂收藏的三件稀世之寶是什麼?
「三希堂」位於故宮博物館養心殿的西暖閣,是清高宗乾隆皇帝的書房,乾隆帝文韜武略、博學多識,能詩詞,尤擅書法。乾隆曾多次在全國尋求歷代大家的名貼,他將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珣的《伯遠貼》和王獻之的《中秋帖》置於書房,視之為三件稀世珍寶,又將自己的書房命名為「三希堂」。
王羲之的《快雪時睛帖》全文共四行二十八字,是王羲之四十歲之後的作品,當時只是手札便條而已,因帖內有「快雪時睛」幾字而得名。此帖用筆灑脫,字體舒朗,動中有穩,是王體行書中的精品,被後人稱有「龍跳山門,虎卧風閣」之勢。
王珣的《伯遠帖》全文共六行四十七字,屬典型的晉代行書。其內容為敘事之辭,該帖的命名出自於貼內的首句的「伯遠」二字,《伯遠帖》的用筆靈舞飛動,為上乘的行草作品。
王獻之的《中秋帖》,全文共二十二字四行。王獻之是王羲之第七子,其書法受其父影響,且又有創新,他將王體行書的筆法進一步加以升華和提煉。此帖已接近草書,王獻之的用筆如行雲流水,連帶互映關系,將字體處理得完美至極。此帖為其五十歲後之作,屬便箋手札作品。王羲之被人們尊稱為「書聖」,而王獻之則被稱為「小聖」。
三宋二沈與「台閣體」是什麼?
三宋二沈與「台閣體」
明初的書法,以「三宋、二沈」最為知名,並由這幾位書家而形成了明代所謂的「台閣體」書法,此一並作些介紹。
所謂的三宋,是指宋克、宋璲和宋廣。三人並皆善書,但並非同里同族,只是都姓宋而已。
宋克(1327-1387),字仲溫,號南宮生,南京長州(今蘇州)人。書法初學趙孟,上追二王及晉唐諸家,再上溯兩漢,學習章草書。他能寫楷書,尤善行草,更精章草。他的楷書作品,傳世者有《七姬權厝志》和《錄趙子昂蘭亭十三跋》等,取則於趙文敏,上追鍾王,寫得寬閑靜穆,古雅端勁。所以,與他同時代的人楊慎說:「國朝真行書,當以克為第一,所書《七姬帖》真冠絕也。」都穆也說他的楷書「師法鍾元常,後竟以是妙絕天下。」
宋克對於章草書情有獨鍾,他的章草師法皇象、索靖,可謂取法高古,功力深厚。看他所臨寫的《急就章》,古意藹然,甚至可與皇象的《急就章》相媲美。明人王世貞曾說:「章草自二王後,僅蕭子雲。既顏、柳、蘇、米以至趙吳興負當代能聲,而不一及之。黃長睿刻意其學,而無其法。國初仲溫,可備述者,然波險太過,筋距溢出,遂成佻卞。及觀仲溫《急就章》,結意純美,以為征誅之後,獲睹揖讓,而後偶取皇象石本閱之,大小行模及前後缺處若一,唯波撇小異耳,此其亦仲溫臨象本耶?」(《藝苑卮言》)可見他臨寫古帖的工力之深,事實上宋克臨寫的《急就章》有好幾種本子,有些是刻意臨摹古人的,有些則帶有他自己的特點。如他晚年臨寫的《急就章》筆勢流暢,結構散逸,波磔險勁,很有特色。
宋克的草書,以《唐宋詩卷》為代表,此外還有《劉楨公筵詩》、《杜甫壯游詩》等,這些草書作品往往將章草、今草和狂草的寫法糅合起來,力圖變出一種屬於他自己的草書面貌來,由於他有較深厚的臨習古帖的工力,加上他任俠尚氣的性格,他的草書的確能夠寫得奇崛生姿,恣意揮灑,氣勢不凡。前人評價他的草書「如鵬摶九萬,須仗扶搖」(明解縉語),是頗為恰當的。
明初的另外兩位書家,宋璲和宋廣,成就不及宋克,但也頗有名氣。宋璲(1344-1380),字仲珩,浙江蒲江人。他是宋濂的次子,得父蔭為中書舍人,後因其兄子宋慎坐罪而受株連被處死,死時年僅三十七歲。宋璲出身於仕宦之家,而天性喜好書法,自然比常人容易成家。他初學篆書,取則於李斯和李陽冰,頗能得其體段,前人評其小篆為「國朝第一」。他的行草書直承元代趙孟和康里子山,又能上溯晉唐,寫得清麗俊秀,自成一格。李東陽評價他的行草書「出入變化不主故常,又非株守一格者比,真翰墨之雄也。」但由於他的身世和時尚,決定了他的書法創作雖能顯示他的才情,卻不可能寫出氣勢來。再者因為他享年不永,使他的書法藝術還沒有發展到更高的境界。
宋廣,字昌裔,河南南陽人,曾任沔陽同知。宋廣善草書,《明史?文苑傳》說他的草書可比宋克,但他的作品傳世很少,所能見到的作品,多屬熟媚娟秀一類,氣格不高,且有做作習氣。項穆《寓意編》說:「廣與宋克、宋璲俱以善書擅名,人稱三宋,然評者謂廣書較之二宋不逮,以其筆之連綿不斷非古法也。」
總體來看,在當時書法崇尚清麗婉媚的風氣之下,明初「三宋」的書法是多守成而少創新。以姿媚娟秀相尚,取悅世人,沒能跳出趙孟書法藝術的藩籬,且等而下之。這個開端,為整個明代的書法定下了調子,隨之而來的「二沈」,可以說就是「三宋」的唱和者。
「二沈」指沈度、沈粲兄弟。他們兄弟二人同時以書法知名,是由特殊的條件所決定的。二沈生活在明成祖朱棣在位時期,明成祖也是一個特別愛好書法的皇帝。他曾下令招四方善書者入翰林做中書舍人,抄寫文告典章。更從其中選二十八人專習羲獻書。同時,又將秘府所藏古名人法書拿出來,讓這些善書者臨摹學習。「二沈」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冒出來的書法家。
沈度(1357-1434),字民則,號自樂,松江華亭人。朱元璋在位時,他因罪被貶雲南,至明成祖時,他因善書而得入翰林為中書舍人,在眾多的書法家中,他的字最受朱棣青睞,因而成了一個地道的御用書法家。每日陪伴著皇帝寫詔版文告,一時間聲名振於遠近。沈度善篆隸真行諸體,因寫得端穩秀媚,甚至被明成祖稱為「我朝王羲之」,並被拔擢為翰林典史、直講學士。沈度因受到皇帝的賞識,書法的名聲蓋過了當時其他書家如解縉、胡廣、梁潛等人,於是朝野士夫爭相模仿他的字,「館閣體」書法由此而形成。實際上,沈度的書法從他傳世的作品《四箴帖》《不自棄賦》來看,雖然寫得端穩、秀美、精到,但既無氣勢也乏個性,但得秀整平和而已。
沈度的弟弟沈粲,字民望,號簡庵。亦因善書,得與其兄同為翰林學士。他的書法深受其兄影響,同時學習米芾、趙孟等前代大家,以善寫真、行、草書而知名,尤其擅長寫草。書法圓潤遒麗,有過於兄。連沈度也曾在皇帝面前稱贊他的弟弟說:「臣有弟粲,其書勝臣。」(明沈津《吏隱錄》)這固然有兄弟之間互相推重之嫌,也說明他的書法的確有令其兄折服之處。二沈兄弟的書法都是台閣體的正宗,或者可以說是明代台閣體書法的始作俑者。
在書法中,真、行、草、隸、篆根據時間的先後順序應該怎樣排列?
篆、隸、草、真、行
我國書法精品摩崖石刻「石門十三品」出自哪裡?
陝西漢中三帖是指什麼作品啊 ?
上海畫報社新近出版《三希堂三帖》,將分散於海峽兩岸的晉代「三王」書法作品,重聚一堂。
「三希堂」,乾隆皇帝藏書之所。當年,乾隆獲得晉代書聖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中秋帖》、王珣《伯遠帖》,樂不可支,藏於一室,命名為「三希堂」。希,即稀字,稀世之寶也。
《快雪時晴帖》,唐人摹本,高7寸1分,寬4寸6分,行書4行,28個字,系王羲之傳世代表作之一。《中秋 帖》,宋人米芾臨本,高8寸4分,寬3寸6分,行書3行,22個字。王獻之是王羲之第7子,自幼習字,與父齊名。王珣是王羲之侄子,《伯遠帖》是他的書函,是難得的晉人書法真跡。
上世紀四十年代,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被國民黨政府偷偷運至台灣。上海畫報社經多年努力,用高科技手段,使隔海相望的「三王三帖」重聚一堂。這本《三希堂三帖》,為紙本摺子,古色古香,展開後可供案頭臨寫,也可裝框陳列。
介紹一下顏真卿?
顏真卿(公元709——785),祖籍琅琊臨沂孝悌里(今山東省費縣方城諸滿村),字清臣,唐代傑出的書法家、政治家、軍事家,歷事四帝,官到吏部尚書、太子太師,曾與從兄顏杲卿聯合起兵抗擊安祿山叛亂,功勛卓著;後被叛將李希烈所殺,壯烈殉國。生前以功業節操獲封「魯郡開國公」,身後被追封為「司徒」,謚號「文忠」,世稱「顏魯公」。是繼「書聖」王羲之之後又一位偉大的書法家,是唐代新書體「顏體」的創造者,世稱「亞聖」。在書學史上「顏體」締造了一個獨特的書學境界。蘇軾曾有「詩止於杜子美,書止於魯公」一說。「點如墜石,畫如夏雲,勾如曲金,戈如發弩,縱橫有象,低節有態,筆力雄強,沉著端莊」是其書法的獨特風格,其墨跡有200多種,雖經千年滄桑,至今仍有大量流傳。他那博大精深的書法藝術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千年來深為海內外華人和漢學友人所共仰,其墨跡成為後人學書的典範樣本,是祖國傳統文化寶庫中光輝燦爛的瑰寶。
詩句「不惜千金買寶刀,貂裘換酒也堪豪」是何人所寫 ?
不惜千金買寶刀,
貂裘換酒也堪豪②。
一腔熱血勤珍重,
灑去猶能化碧濤③。
注釋
①吳芝瑛《記秋女俠遺事》提到,秋瑾在日本留學時曾購一寶刀,詩當寫於此時。這首詩表現了秋瑾輕視金錢的豪俠性格和殺身成仁的革命精神。
②貂裘換酒:以貂皮製成的衣裘換酒喝。多用來形容名士或富貴者的風流放誕和豪爽。秋瑾以一女子,而作如此語,其豪俠形象躍然紙上。
③「一腔」二句:要珍惜自己的滿腔熱血,將來獻出它時,定能化成碧綠的波濤(意即掀起革命的風暴)。勤,常常,多。碧濤,用《莊子?外物》典:「萇弘死於蜀,藏其血,三年而化為碧。」萇弘是周朝的大夫,忠於祖國,遭奸臣陷害,自殺於蜀,當時的人把他的血用石匣藏起來,三年後化為碧玉。後世多以碧血指烈士流的鮮血。
不惜千金買寶刀,貂裘換酒也堪豪---張愛萍將軍
1955年張愛萍被授予上將軍銜,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張愛萍,因病於2003年7月5日20時3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
張愛萍1910年生於四川達縣,1925年參加革命,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他曾擔任過國務院副總理,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央軍委副秘書長,副總參謀長兼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等職務,為新中國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特寫:「神劍」張愛萍
張愛萍將軍文名滿天下,有曠世之度,以「軍中才子」、「馬上詩人」名於世,軍中有才好學有識之士咸折節之下。
張愛萍將軍夫人李又蘭解釋將軍名曰:青萍、莫邪乃干將之寶劍。愛萍,即愛劍,「不惜千金買寶刀,貂裘換酒也堪豪」。
張愛萍將軍喜攝影,戰爭年代曾拍攝照片上千張,十分珍貴。晚年仍樂此不疲,凡外出活動,相機必掛胸前,不識者誤為攝影師,知之者稱為「將軍攝影家」。
張愛萍將軍善書法,尤善行草,得米芾、張旭神韻。將軍書法英氣勃發,酣暢淋漓,結體茂密,態勢飛動,山呼海嘯而連綿不斷,纏繞游絲而收放自如。
家父吳佩之告余,1944年9月11日,新四軍四師師長彭雪楓陣亡。四師開追悼大會,張愛萍將軍草書一輓聯,懸於主席台兩側,上聯為「恨寇賊殺死吾戰友」,下聯為「率全師誓為爾報仇」。時人稱為佳對。是時張愛萍將軍由新四軍三師副師長,接任四師師長。
張愛萍將軍有「座右銘」曰:「將有三忘:出家忘妻,出門忘鄉,出陣忘身。」
張愛萍將軍才思敏捷,殊出意表,凡來往公函,當日事,當日畢。持筆濡墨,隨閱隨改,塗抹勾勒,有原稿數千字而僅存百餘字者,亦有添改至數十百字者,如疾風掃落葉,頃刻而盡。有時一邊批閱文件,一邊接電話,一邊聽匯報,三者均不誤也。
張愛萍將軍原則性強,風骨卓然。1964年夏,張愛萍將軍至甘肅酒泉原子彈基地視察。基地領導請示,林彪1960年10月來基地視察過,基地准備撥30萬元為林彪修紀念亭。其時,林彪正紅,而將軍聞之,果斷曰:「沒有這個必要,花這么多錢,還不如建一個汽水廠、冰棒廠呢!」1975年某日,時任黨中央副主席的王洪文召見張愛萍將軍。王洪文對將軍言,舒龍山(七機部造反派頭頭)是我的朋友,希望你支持他的工作。而將軍返回後在審定造反派頭頭調出名單時,於舒龍山名字旁,毫不猶豫批曰:「同意。」
台兒庄大戰前,張愛萍將軍受周恩來委派,奔徐州見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先生。李宗仁先生問計,將軍曰:「依愚之見,此戰非打不可,且宜早不宜遲,宜聚不宜散,宜速不宜緩。」將軍走後,李宗仁先生嘆曰:「今方知後生可畏也。」
張愛萍將軍治軍賞罰分明,且嚴於律己。抗日戰爭時期將軍任新四軍三師副師長,某日全師會操,恰新四軍三師師長黃克誠找將軍談話,遲到4分鍾。操畢,將軍當眾宣布:「副師長張愛萍同志遲到4分鍾,罰站10分鍾。各單位自行帶回,張愛萍原地罰站。」全場聞之愕然,繼而掌聲雷動。 「石鼓文」為什麼叫石鼓文?
春秋戰國時,書風日趨詭變,文字異形,風格不一。其風的書作最為後人稱道的是《石鼓文》。據考,石鼓文是戰國時代秦國的石刻字,為我國現存的「石刻之祖」,一般認為它就是籀文,屬大篆的范疇。古鼓共有十個,每個石鼓上面刻有一首四言詩,記述秦國國君游獵的情況,幫又稱為「獵碣」。石鼓文筆法圓勁挺拔,結構方正謹嚴,排列整齊,氣韻諄厚,既保存了金文中繁復的痕跡,又帶有很大的裝飾性,在書法上已初備了小篆的基本特徵。石鼓文自從唐初在陝西翔縣被發現後,為歷代的書法家所推崇和借鑒,影響深遠,充分顯示了它強盛的藝術活力。郭沫若說:「有意識地把文字作為藝術品,或者使文字本身藝術化和裝飾化,是春為時代的末期開始的。這是文字向書法的發展,達到了有意識的階段文。
什麼是描紅?
一、描紅是我國傳統的習字法。因為它富有直觀性,通俗淺顯,行之有效,所以特別適合青少年和初學者的書法啟蒙。本帖所舉例字,均按漢字規范化標准書寫,體現書法教學與識字教學的一致性。
二、練習時須先讀帖,後書寫;先看準筆形和記住筆路,然後一筆寫成,不可中途停筆。寫前也可用手指作「書空」練習,以便對運筆的輕重、快慢、起止等做到心中有數。寫時要動腦,一定要把描紅練習中所體驗的「手感」,加以強化,形成實際的書寫能力。
三、本帖可先用淡墨描寫,待干後再用濃墨描寫;也可以臨寫或默寫,以提高描紅簿的利用率。還可作單鉤和雙鉤練習。「單鉤描骨」以增強學生對間架結構的理解;「雙鉤描肉」以加深學生對筆畫形態的把握。「骨肉結合」相輔相成。
四、本帖在紅字上以重線標示運筆的過程,便於引導學生具體領會楷書的基本筆法和結體。描紅要求大處准確,無須苛求筆筆紅黑絕對吻合。筆畫有些「過」或「不及」,是正常現象,不必補筆或修改。
五、描紅是手段不是目的。通過反復描寫,學生形成較熟練的技能技巧之後,就要及時扔掉「描紅拐杖」,盡早過渡到臨寫或獨立書寫。
古代名畫「洛神賦圖」的作者是誰?
〈洛神賦〉是曹植寫的,裡面名句:陵波微步,羅襪生塵……
〈洛神賦〉的書法是元朝的趙孟頫書寫的,《洛神賦》紙本,縱29.5公分,橫192.6公分,現藏天津市藝術博物館,一說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又說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博物館趙孟頫《洛神賦》是真跡。
《洛神賦》大德四年(公元1300年)書,時趙氏四十七歲。用筆圓轉流美。充分展示了趙孟頫的書法風格。元人倪瓚稱此卷「圓活遒媚」,並推趙為元朝第一書人。
「真書」指的是?
真書,是指從漢魏到隋唐以前的過渡性楷體,又稱為「正書」。其特徵是楷中有隸。真書又分「北碑」和「南碑」。北碑,是指北魏、北齊、北周的碑書,是佛教盛行的產物,因其中以北魏碑書居多,故又稱之為「魏碑」。南碑,概指東晉、宋、齊、梁、陳各代之碑。
楷書,亦稱真書、正書。中國書法分「篆、隸、楷、行、草」諸體,楷由隸演變而成。從廣義上講,楷書包括魏碑,但從傳統書學,也就是狹義上說,楷特指唐楷。是唐代確立了「筆畫平直、形體方正」的楷書嚴格標准,其根本法則,一直沿襲至今。
從唐初以來,先把隸書改稱為八分,又把八分和正書混稱之為隸。到中唐以後,正書才恢復了本名,但是隸書竟從此無有了。
事實上隸之一稱,可以包括八分、正書。例如羊欣《采》文中稱東晉王恬、王羲之以下的一些善「隸、草」或「草、隸」,就是指的草書、正書。又唐?孫過庭《書譜序》中所雲:「元常專工於隸書」,那又是指的八分楷法。
八分兼稱隸書,直至消亡,沒有取消這兼名(也是正名)。正書則到後來完全擺脫了隸名。大約北宋以來,又改稱為楷書了。
八分、正書可以統稱隸書,已如上述,但秦、漢隸書卻不能叫做八分或正書。這個問題起初在梁?庚肩吾的《書品論》中出了一些混亂現象,如他說∶「程邈所作……曰隸書,今時正書是也。」他的意思實在是說那時正書也可以叫做隸書,但語氣含糊,很容易使人倒
轉過來誤認為隸書也可以叫正書,到唐張懷瓘的《書斷》「隸書序傳」中,更加重了這個混亂,他在承認程邈造古(秦漢)隸的前提下,又把晉到唐的一些工寫正書(今隸)者——如王羲之、獻之以至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都系在程邈名下成為古(秦漢)隸的子孫,他不分古(秦漢)隸、今隸,這正是唐代把古(秦漢)隸全部改稱八分,之後又把隸之一名完全讓給正書的原因。
早在西漢時又曾把隸書稱為真書,如《史記》「三王世家」中褚少孫說∶「論次真草詔書。」又《後漢書》卷一四「董祀妻(蔡琰)傳中也有「真、草惟命」之語。當時雖然已有八分楷法,我估計這個「真」還是指的古隸體。稍後晉劉邵「飛白書勢」中亦雲「索草、鍾真」,又唐?孫過庭《書譜序》中論鍾、張書體時也說∶「擬草則余真,比真則長草」,那裡的「真」,可能已為章程書一一八分楷法了,因為其中有時間前後之不同。至晉簡文帝司馬昱「答湘東王論王羲之書」中所雲∶「真草皆得。」又唐?李嗣真《書後品》論虞世南書法時引用蔡琰「真草惟命」之語,則都又稱之於正書了。就此可見他們所說的真書,即是說「正體字」,它可以把隸、八分、正書全都包括進去,不像後世那樣只把真書代替正書。
楷書是有模楷的意思,張懷瓘《書斷》中已先談到過。在漢代也是「正體字」的別稱,六朝人仍習慣地用著它,例如羊欣《采》文,王僧虔《論書》韋誕傳中都雲∶「誕字仲將,京兆人,善楷書。」那是「八分楷法」的簡稱。到北宋才以之代替了正書之名,其內容顯然和古稱是不一樣的,名異實同和名同實異之例,大概有以上這些,這些概念不弄清楚,勢必至於把各方面的其他問題也永遠混淆不清,一無是處了。
西安碑林里歷史最早的碑刻是什麼朝代的?
東漢
西安碑林不僅是東方石質歷史文化的寶庫,更重要的是書法藝術的寶庫,享有「書法藝術故鄉」的美譽,令海外人士嚮往。碑林中早期石刻有宋代摹刻的秦峰山刻石,原碑為秦國丞相李斯所書。東漢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刻的「曹全碑」,是用秀美的隸書寫的,這是全國漢碑中保存比較完整,字體比較清晰的碑刻,為漢碑中的精品。「漢熹平石經《周易》殘石」,它保存了我國最早的《周易》文句,相傳是當時著名學者、大書法家蔡邕以隸書書寫,方挺嚴整,為漢隸之典範。
毛筆在何時才稱為筆的?
毛筆的產生
毛筆起源於公元前1600-1066左右。關於毛筆的起源,在歷史上的不同的說,在歷史上記載最多的是蒙恬製做毛筆的故事,但近代的學者認為,早在蒙恬之前就有毛筆存在了。
最初的毛筆是用來塗描甲骨文的筆畫的,而真正用毛筆寫字,可能開始於簡牘和錦帛上文字的書寫。
毛筆的發展
根據出土的文物和有關的歷史記載,在新石器時代,彩陶上的一些花紋用肉眼就能看出用毛筆畫花紋的筆鋒,這就說明新石器時代,就出現了毛筆。
在商代的一些甲骨文上,有的殘留著已寫的但沒刻的文字,這些文字筆畫圓潤,也就是說,這些文字是用毛筆寫出來的。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存在形象一手握筆的樣子的字,這就是後來的"聿"字,即"筆"字的前身。
目前發現最早的毛筆是戰國時代的毛筆,一隻是在湖南省長沙市的左家公山的戰國楚墓中發現的,一隻是在河南省信陽長台山戰國的楚墓中發現的。
當時的毛筆製做方法是:將筆桿的一頭分成幾片,筆的毛夾在它的中間,然後用細線纏住,再在筆桿的外面塗上一層漆。
秦代的毛筆與戰國時代的毛筆相比,已經有了很大的改進。其主要區別在於,秦代的毛筆是將筆桿的一頭挖空,然後將筆毛放在挖空的筆腔中,再用膠粘牢。1957年在湖北省的一座秦墓中出土了三支竹桿毛筆。
漢代的毛筆與秦代的毛筆相比,有的基本相似,有的又有了較大的改進,筆桿主要由竹做成,筆直均勻,筆桿的另一頭削成尖狀,有的筆桿上刻上了名字,據說毛筆的一頭削成尖狀是為了便於將毛筆插在頭發或頭冠上,如1972年在甘肅省的兩座漢墓中就出土了兩支這樣的毛筆。
「筆」字的前身甲骨文
這時的毛筆的筆毛已不再局限於兔毛,而且還使用鹿毛、羊毛和狼毛。與此同時,毛筆的製做還開始採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不同硬度的筆毛,這樣使製做出來的毛筆既實現了剛柔相濟,又達到了便用寫字的目的。我們前面提到的蒙恬,他造出的毛筆就是這一類。
晉代以後,毛筆的筆桿不再是尖形狀,並且筆桿也短了許多。
唐代是我國制筆技術達到最高的時代,同時也是我國書法藝術的鼎盛時期。這時的毛筆以安徽省宣城的"宣筆"最有名,其中的"鼠須筆"和"雞距筆"等都以筆毛的堅挺而稱為上品,就當時制筆技術而言,已能達到多品種、多性能、適應不同風格書法的要求了。
宋代以後,制筆工藝更為精良筆的產地也遍及江南一帶,這時以浙江省湖州所產的"湖筆"最有名。一直到明、清時,這里也是全國制筆的中心 。
柳公權的碑帖?
唐會昌三年(公元843年)立,原碑久佚。
《神策軍碑》是柳公權楷書的代表作之一。此碑較人們熟知的《玄秘塔》的書法風格更成熟,更具有特色。結體布局平穩勻整,保留了左緊右舒的傳統結構。運筆方圓兼施,運用自如。筆畫敦厚,沉著穩健,氣勢磅礴。典型地表現了柳體楷書渾厚中見開闊的藝術特點。正如岑宗旦《書評》雲,柳書「如轅門列兵,森然環衛」。讀此碑可以使人加深對「顏筋柳骨」這句話的藝術特徵的理解。「神策軍碑」原石立在封建王朝的禁內,一般人難以進去摹拓,因此拓本傳世極少。
是柳公權早期的書法作品,原石於宋代已被毀,現僅見敦煌石窟發現的「唐拓孤本」。柳公權早年曾廣采眾家之長,而且特別注意向前輩書家學習。從《金剛經》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取法諸家的痕跡。《廣川書跋》雲:「此經本出於西明寺。柳書謂有鍾(繇),王(羲之),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陸(柬之)體。今考其書,誠為絕藝,尤可貴也。」此語基本上道出了此帖的藝術價值,對於研究柳公權楷書形成的過程及發展線索,無疑是很有幫助的。
全稱《唐故左街僧錄內供奉三教談論引駕大德安國寺上座賜紫大達法師玄秘塔碑銘並序》,唐裴休撰文,柳公權書並篆額。《玄秘塔碑》立於唐會昌元年(公元841年)十二月,碑在陝西西安碑林。楷書28行,行54字。 劉熙載《藝概》謂:「柳書《玄秘塔》出自顏真卿《郭家廟》」,王世貞雲:「柳法遒媚勁健,與顏司徒媲美」。《玄秘塔》是柳公權六十四歲時所書。王澍《虛舟題跋》說此書是「誠懸極矜練之作」。《玄秘塔》結字的特點主要是內斂外拓,這種結字容易緊密,挺勁;運筆健勁舒展,干凈利落,四面周到,有自己獨特的面目。
我國古代的著名書法家王羲之他的草書是從師於誰?
張芝.
張芝,字伯英,敦煌人。生年不詳,約卒於漢獻帝初平三年(約公元192年),敦煌酒泉(今屬甘肅)人,父煥為太常卿,徙居弘農華陰。伯英名臣之子,幼而高操,勤學好古,經明行修,朝庭以有道征,不就,故時稱張有道,實避世潔白之士也。善章草,後脫去舊習,省減章草點畫、波桀,成為「今草」。張懷瓘《書斷》稱他「學崔(瑗)、杜(操)之法,因而變之,以成今草,轉精其妙。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及其連者,氣脈通於隔行」。
張芝刻苦練習書法的精神,歷史上已傳為佳話。晉衛恆《四體書勢》中記載:張芝「凡家中衣帛,必書而後練(煮染)之;臨池學書,池水盡墨」。後人稱書法為「臨池」,即來源於此。三國韋誕對其有「草聖」之譽,羊欣評價雲:「張芝、皇象、鍾繇、索靖,時並號書聖,然張勁骨豐肌,德冠諸賢之首。斯為當矣。」當時的人珍愛其墨甚至到了「寸紙不遺」的地步。晉王羲之對漢、魏書跡,惟推鍾(繇)、張(芝)兩家,認為其餘不足觀。對後世王羲之、王獻之草書影響頗深。《宣和書譜》載有張芝草書《冠軍帖》、章草《消息貼》。
10. 書法基本常識
從表面字義理解,書法指書寫的法度。生活中,書法一詞另具備以下含義:第一,某幅書寫作品的代稱或者所有書寫作品的統稱;第二,一種藝術類別,一般指書寫漢字的藝術。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說:「唐言結構,宋尚意趣」,由此可知唐代書法的法度追求最高、最嚴謹,唐代書法成就也是書法史上最頂峰的。
書法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傳統藝術。中國漢字是勞動人民創造的,開始以圖畫記事,經過幾千年的發展,演變成了當今的文字,又因祖先發明了用毛筆書寫,便產生了書法,古往今來,均以毛筆書寫漢字為主,至於其他書寫形式,如硬筆、指書等,其書寫規律與毛筆字相比,並非迥然不同,而是基本相通。
狹義
狹義而言,書法是指用毛筆書寫漢字的方法和規律。包括執筆、運筆、點畫、結構、布局(分布、行次、章法)等內容。例如,執筆指實掌虛,五指齊力;運筆中鋒鋪毫;點畫意到筆隨,潤峭相同;結構以字立形,相安呼應;分布錯綜復雜,疏密得宜,虛實相生,全章貫氣;款識字古款今,字大款小,寧高勿低等。
書法的內涵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 書法是指以文房四寶為工具抒發情感的一門藝術。工具的特殊性是書法藝術特殊性的一個重要方面。藉助文房四寶為工具,充分體現工具的性能,是書法技法的重要組成部分。離開文房四寶,書法藝術便無從談起。
2、 書法藝術以漢字為載體。漢字的特殊性是書法特殊性的另一個重要方面。中國書法離不開漢字,漢字點畫的形態、偏旁的搭配都是書寫者較為關注的內容。與其他拼音文字不同,漢字是形、音、義的結合體,形式意味很強。
古人所謂「六書」,是指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六種有關漢字造字和用字的方法,它對漢字形體結構的分析極具指導意義。
3、 書法藝術的背景是中國傳統文化。書法植根於中國傳統文化土壤,傳統文化是書法賴以生存、發展的背景。我們今天能夠看到的漢代以來的書法理論,具有自己的系統性、完整性與條理性。與其他文藝理論一樣,書法理論既包括書法本身的技法理論,又包含其美學理論,而在這些理論中又無不閃耀著中國古代文人的智慧光芒。比如關於書法中如何表現「神、氣、骨、肉、血」等范疇的理論,關於筆法、字法、章法等技法的理論以及創作論、品評論等等,都是有著自身的體系的。
4、 書法藝術本體包括筆法、字法、構法、章法、墨法、筆勢等內容。書法筆法是其技法的核心內容。筆法也稱「用筆」,指運筆用鋒的方法。字法,也稱「結字」、「結構」,指字內點畫的搭配、穿插、呼應、避就等等關系。章法,也稱「布白」,指一幅字的整體布局,包括字間關系、行間關系的處理。墨法,是用墨之法,指墨的濃、淡、干、枯、濕的處理。
廣義
從廣義講,書法是指語言符號的書寫法則。換言之,書法是指按照文字特點及其涵義,以其書體筆法、結構和章法寫字,使之成為富有美感的藝術作品。
隨著文化事業的發展,書法己不僅僅限於使用毛筆和書寫漢字,其內涵己大大增加。如從使用工具上講,僅筆這一項就五花八門,毛筆、硬筆、電腦儀器、噴槍烙具、雕刻刀、雕刻機、日常工具(主要是指質地比較堅硬的,能用來書寫的五金、生活工具)等。
顏料也不單是使用黑墨塊,墨汁、粘合劑、化學劑、噴漆釉彩等五彩繽紛,無奇不有;品種之多,不勝枚舉。從執筆方式上看,有的用手執筆、有的用腳執筆,就是用其他器官執筆的也不乏其人,甚至有的人寫字根本就不用筆,如「指書」「擠漏書」等;從書寫文種上說,並非漢字一種,有的少數民族文字也登上了書法藝壇,蒙文就是一例;
中國書法的五種主要書體,篆書體(包含大篆、小篆)、燕書(包括燕行)隸書體(包含古隸、今隸)、楷書體(包含魏碑、正楷),行書體(包含行楷、行草),草書體(包含章草、小草、大草、標准草書)。
(10)愛書畫的知識大全擴展閱讀:
書法,是中國及深受中國文化影響過的周邊國家和地區特有的一種文字美的藝術表現形式。包括漢字書法、蒙古文書法、阿拉伯書法和英文書法等。其「中國書法」,是中國漢字特有的一種傳統藝術。
從廣義講,書法是指文字元號的書寫法則。換言之,書法是指按照文字特點及其含義,以其書體筆法、結構和章法書寫,使之成為富有美感的藝術作品。漢字書法為漢族獨創的表現藝術,被譽為:無言的詩,無行的舞;無圖的畫,無聲的樂等。
篆書
篆書是大篆、小篆的統稱。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年歷史,是傳世最早的可識文字,主要用於占卜。筆法瘦勁挺拔,直線較多。起筆有方筆、圓筆,也有尖筆,手筆「懸針」較多。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國文字,它們保存著古代象形文字的明顯特點。小篆也稱「秦篆」,是秦國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簡化字體,其特點是形體均勻齊整、字體較籀文容易書寫。
隸書
隸書,亦稱漢隸[1] ,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體,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呈長方形狀,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隸書起源於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對後世書法有不可小覷的影響,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如《漢魯相韓勑造孔廟禮器碑》、又稱《韓明府孔子廟碑入《魯相韓勑復顏氏繇發碑》、《韓勑碑》等。漢永壽二年(156年)刻,隸書。縱227.2厘米,橫102.4厘米。藏山東曲阜孔廟。 無額。四面刻,均為隸書。碑陽十六行,行三十六字,文後有韓勑等九人題名。碑陰及兩側皆題名。
楷書
楷書也叫正楷、真書、正書。從程邈創立的隸書逐漸演變而來,更趨簡化,橫平豎直。楷書有楷模的意思,張懷瓘《書斷》中已先談到過。六朝人仍習慣地用著它,例如羊欣《采》文,王僧虔《論書·韋誕傳》中雲:「誕字仲將,京兆人,善楷書。」那是「八分楷法」的簡稱。到北宋才以之代替了正書之名,其內容顯然和古稱是不一樣的,名異實同和名同實異之例,大概有以上這些。
行書
行書是在隸書的基礎上發展起源的,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像楷書那樣端正。實質上它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楷法多於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於楷法的叫「行草」。
草書
草書是漢字的一種字體,特點是結構簡省、筆畫連綿。形成於漢代,是為了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在狂亂中覺得優美。《說文解字》中說:「漢興有草書」。草書始於漢初,其特點是:存字之梗概,損隸之規矩,縱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創之意,謂之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