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知識 » 元宵節小知識大全圖片
擴展閱讀
基礎色是哪些色 2025-01-21 04:40:26
怎麼安撫隔離的同學 2025-01-21 04:35:08

元宵節小知識大全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7-09 15:39:53

『壹』 關於元宵節的知識有哪些

關於元宵節的知識有:

1、元宵和湯圓並不是同一種食物,元宵是餡料和糯米粉滾出來的,而湯圓是像包水餃那樣包出來的。做元宵,首先需將餡和好,凝固的餡切成小塊,過一遍水後,再扔進盛滿糯米面的笸籮內滾,然後再過水,繼續放回笸籮內滾,反復幾次,直到餡料沾滿糯米面滾成圓球方才大功告成。

而做湯圓,有點像包餃子,先把糯米粉加水和成團,用手揪一小團濕面,擠壓成圓片形狀。挑一團餡放在糯米片上,再用雙手邊轉邊收口做成湯圓。

2、元宵節曾是法定假日:漢朝時,放假1天。唐朝時,放假3天。宋朝時,放假5天,到了清朝時,直接放假10天。

3、元宵節也是蒙面舞會:元宵節最少在隋朝開始就是一個蒙面大聚會。《隋書.柳彧傳》中說:「每以正月望夜,充街塞陌,聚戲朋游。鳴鼓聒天,燎炬照地,人戴獸面,男為女服,倡優雜技,詭狀異形。」似乎比西方的萬聖節還熱鬧。

4、元宵節其實是情人節:歐陽修的名句「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說的就是元宵節。在古代,未出嫁的年輕女孩在元宵節出來遊玩,借著正月十五賞花燈可以為自己物色心上人,因此元宵節也造就了無數良緣美眷,也有不少詩篇借元宵抒發愛慕之情。眾里尋他千網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說的也是元宵節。

5、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裡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

『貳』 元宵節的來歷,故事,圖片

元宵節來歷:

元宵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早在兩千多年前的西漢時就有了。

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因漢明帝提倡佛法,恰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蔡愔稱印度摩揭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雲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來,蔡愔稱印度摩揭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雲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

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於是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隨著佛教文化影響的擴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漸在我國流傳下來。

此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擴展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日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元宵節故事:

還有一種說法,即元宵節起源於火把節。漢代民眾在鄉間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參加歌舞者達數萬人,從第一天黃昏始至第二天天黑為止。

直至今天,我國西南一些地區的人們還在正月十五用蘆柴或樹枝做成火把,成群結隊高舉火把在田頭或曬谷場跳舞。

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

『叄』 元宵節的傳統文化知識有哪些

元宵節的傳統文化知識如下:

1、在元宵節這一天,北方人吃元宵,南方人要吃湯圓,盡管做法和叫法不同,但外形都是小圓團子,名字里也都帶圓,又逢正月十五月圓之夜,寓意團圓和美,祝福全家人都團團圓圓的。

2、龍是中華的圖騰,中華民族崇尚龍,把龍作為吉祥的象徵。正月十五舞龍燈,載歌載舞的喜氣氛圍,流傳於很多的地方。

3、大部分地方元宵節習俗有吃元宵、觀花燈、猜燈謎,還有擂鼓、舞龍、舞獅等活動,但南北各地風俗也有獨特之處。

4、元宵節的寓意是吉祥如意、合家團圓,還有就是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

5、每逢元宵節,各個地方都打出燈謎,希望今年能喜氣洋洋的,平平安安的。

『肆』 元宵節小知識有哪些

元宵節小知識如下:

1、元宵節在歷史上曾是法定節假日,漢朝時,放假1天;唐朝時,放假3天;宋朝時,放假5天,到了清朝時,元宵節可以放假10天。

2、作為中國獨有的富有民族風格的一種傳統民俗文娛活動形式,猜燈謎從古代就開始流傳。

3、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

4、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的。

5、元宵又名湯圓、說團、圓子等,在我國由來已久。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元宵節必吃元宵,以取「團團如月」的吉祥意思。

『伍』 元宵節的知識有哪些

元宵節的知識如下:

1、元宵節是正月十五,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於形成元宵節俗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

2、元宵,原意為"上元節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節"主要活動是晚上的吃湯圓賞月,後來節日名稱演化為"元宵節"。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綵,人們賞燈,猜燈謎,吃元宵,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祝活動推向又一個高潮,成為世代相沿的習俗。

3、元宵在早期節慶形成過程之時,只稱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後稱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響,又稱上元,唐末才偶稱元宵。但自宋以後也稱燈夕。到了清朝,就另稱燈節。

4、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 傳統習俗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拉兔子燈等。此外,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

5、元宵節傳統習俗有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拉兔子燈等。

『陸』 元宵節的一些文化常識有哪些

元宵節的一些文化常識介紹如下:

1、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時間為每年農歷正月十五。

2、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

3、元宵節的由來

公元前180年的正月十五,漢文帝劉恆登基大赦天下。以後每到元月十五,皇帝都要出宮遊玩,張燈結綵,與民同樂。

和其他傳統節日強調「闔家團聚」不同,元宵節更強調「普天同慶」。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綵。人們賞花燈,猜燈謎,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祝活動,推向又一個高潮,成為世代相沿的習俗。

4、元宵節的習俗

吃元宵

元宵作為食品,在中國由來已久。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北方「滾」元宵,南方「包」湯圓,皆取團圓之意,象徵全家人團圓幸福,年年歡聚。

鬧花燈

鬧花燈是元宵節傳統節日習俗,正月十五晚上,街頭巷尾,紅燈高掛,獸頭燈、走馬燈、花卉燈、鳥禽燈等等,不一而足,正如辛棄疾詞中所述:「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舞獅子

舞獅子,又稱「太平樂」。一般由三人完成,一人充當獅頭,一人充當獅身和後腳,另一人引獅,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

猜燈謎

猜燈謎又稱打燈謎,是從古代就開始流傳的元宵節特色活動。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

5、元宵節的古詩

《青玉案·元夕》(宋)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鳳蕭聲動,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里尋他千網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火闌珊處。

譯文:

東風拂過,數不清的花燈晃動著,彷彿催開了千樹花,又像是空中的繁星被吹落了,宛若陣陣星雨。

華麗的香車寶馬在路上來來往往,鳳簫聲動,壺光轉,熱鬧的夜晚里,魚、龍形的彩燈在翻騰。美人的頭上都戴著亮麗的飾物,身上穿著多彩的衣物,在人群中晃動,她們面帶微笑,帶著淡淡的香氣從人面前經過。

我千百次尋找她,都沒看見她,不經意間一回頭,那個人卻站立在,火闌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