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心理健康小常識
、 什麼是心理健康?
1989年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了21世紀健康新概念「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而且包括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及道德健康」。具體而言,包括以下幾方面:
智力:智力發育正常,思維敏捷,精力充沛,注意力集中,能夠保持較高的工作、學習效率。
情緒:對自己的情緒、情感、思維等心理活動可以自覺地加以控制和調節,努力適應環境。
意志:意志堅強,有一定耐受力,對生活中出現的刺激和打擊,能夠正確對待,能把困難變成奮斗的動力,在逆境中奮發圖強,作出優異成績。
行為:行為協調,言行表裡一致,有完整的人格,所想、所說、所做是統一的。
社交:有一定的社交能力,與人交往適度。擇友得當,能與知心朋友交流思想情感,能正確處理社會生活中的人際關系。
心理特點與年齡相符:無論在生命的任何時期,其認識、情感、言談舉止都必須符合自己的年齡。
2、 心理因素對人體健康有哪些影響?
人的健康,既受生物學規律的影響,也受心理學和社會學規律的影響。比如,極端的擔憂、恐懼和焦慮可使人頭發變白,便是由於嚴重的動機沖突和極度的情緒緊張造成的結果。美國科學家做過一個研究,對胃造瘺伴有胃粘膜疝的病人進行觀察發現,情緒愉快時,胃粘膜分泌與血管充盈均增加,胃壁運動也明顯增加;而當情緒悲傷、自責和沮喪時,則胃粘膜蒼白、胃蠕動減慢,分泌明顯減少。中醫則概括為「喜傷心、怒傷肝、思傷脾、悲傷肺、恐傷腎」。
一般而言,良好的心理因素有利於身體健康,相反會損害人的健康。
3、 為什麼說性格決定命運?
性格就是指我們如何看待客觀世界的人和物以及我們如何作為。積極樂觀地看,就會指引我們積極樂觀地作為,自然也會產生積極樂觀的結果;悲觀消極地看,就會指引我們消極悲觀的作為,自然也會產生消極悲觀的結果。自然人生命運也就不同了。其中,遺傳基因是不可忽視的因素。美國肯尼迪家族在不到50年的其間,先後有10名男人死於非命,就是因為其家族中含有DRD47R這一冒險基因的結果。
4、 真的是「江山易改,稟性難移」嗎?
有一定道理,但不是絕對的,難移=/=不能移,一些重大生活事件的突然發生完全會改變一個人。如四川大地震就會使很多人由外向轉為內向,由積極變為消極或由軟弱變為堅強。
5、 引發心理問題的因素有哪些?
主要有生物因素、精神因素和社會因素。生物因素如家庭遺傳、性格好壞、身體健康狀況等;精神因素如是否樂觀、自信、堅強還是自卑、消極、悲傷厭世等;社會因素指人際關系、工作、住房等方面,其中任何一方面出現問題都會引發心理危機。
6、 公務人員易引發哪些心理問題?
剛參加工作時易產生:如不自信、人際關系難處、個人工作難以定位、工作壓力大導致效率下降。
工作時間長了易產生:職業倦怠、找不到激情、養尊處優缺乏鬥志、官場勢利化。
7、 職業「女強人」存在什麼問題及如何自我調適?
職業女強人在他人眼中通常會被認為:一是沒有人情味。女強人因追求事業的成功無暇顧及戀愛、婚姻、家庭或不願將寶貴的精力投入復雜的人際糾葛中,結果引起外界的非議和猜測。不少人從理性上願意並且接受「女強人」,但在感情和現實中則對女強人望而生畏。二是有作風問題。面對女強人的成就,一些人在懷疑其能力的同時自然將作風問題聯繫上去,認為她是靠......
如何自己調適?一是面對非議,泰然處之,不要斤斤計較。二是要學會角色轉換,要「外強內弱」,到家後就當好母親和老婆的角色,讓老公找到自尊心,不可「外強內強」,否則一般男人都不能容忍。三處理好人際關系,讓自己工作上的壓力和情緒能得到及時傾訴,以免轉移到家庭成員身上。
8、 如何調適中年心理危機?
中年心理危機其實是指人到中年時,需要面對這一人生階段特有的問題、變化和挑戰。如果能順利度過,人生就會展開新的里程,如果不能順利度過,則人生就會受阻。
(1)要了解該年齡段的生理、心理特點,尤其是更年期能遇到的各種心理疾病,作好心理准備。
(2)學會處理工作的壓力,做到勞逸結合,不能透支體力和生命。
(3)重視婚姻關系。人到中年婚姻最容易出現問題,這直接關繫到晚年能否幸福,我們要有意識地經營好婚姻。
(4)要具有堅強的意志和豁達開朗的性格。人到中年,親人病故、車禍、意外事故等天災人禍容易發生,我們要樂觀對待。
(5)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人到中年,家庭事業趨向穩定,生活變得平淡,易產生倦怠感。多點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尋求新快樂,保持心態年輕。
(6)要協調好人際關系。任何時候,你的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及好友都是你最能獲得力量的人。
9、理想的家庭教育環境是什麼?
(1)每個成員都有自己的地位和生活空間,並且受到尊重。尊重孩子就象你會尊重任何人一樣。
(2)每個成員都有正面積極的心態,充滿信心及活力,這樣就能幫助孩子發展出好的心態。
(3)成員們視信任、支持和愛為家庭里的最高價值,超越一切其他事物,同樣亦能引導孩子重視這些價值。
(4)每個成員都能勇敢地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這樣也能引導孩子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5)每個成員容許有不同的看法和做法,更敢於嘗試,敢於認錯。不要堅持別人與自己一樣,這樣也會使孩子變得寬容。
(6)成員樂於助人,富有愛心。與孩子一同去做助人的事。
(7)成員之間互相鼓勵學習,獨立思考。對別人的不同或新穎想法,先聽取,找出其中正面的意義作出肯定,而不是一開口就否定。這樣有助於孩子多思考不同的可能性。
(8)成員們認識到每一個人的價值,包括自己的價值。這有利於孩子肯定和說出每個人的能力和對別人的貢獻。
(9)成員樂於與家人分享,無論是樂趣或悲愁。不要只說歡樂的事,也可討論不愉快、傷心的事。關懷孩子的感受,與孩子共苦樂,以培養孩子的同理心,善解人意。
(10)成員們在一起所做的事,應該注重過程和意義更甚於結果。注重過程就是在乎對方的參與,肯定一起做的意義,不要太在乎結果,這使孩子學會如何享受生活熱愛生活防止畸形的心態。
10、夫妻間如何理性吵架?
夫妻間吵架是難免的,即使是恩愛夫妻也會吵架。但如能做到理性吵架則會使消極危害降到最低點:
(1) 簽訂「君子協議」。規定吵架不得污辱人格、不得摔東西、不能撒氣打孩子、不能揭老底等內容,使吵架柔性化,減少暴力性。
(2) 嚴守秘密。即吵架堅守四點保密原則,不當著孩子面吵,不當著雙方父母和親友吵,不讓鄰里知道家中在吵架,不在夜深人靜時吵架。
(3) 注意危險信號。如一方過於激動有可能摔東西、威脅離家出走或自殺時,要嚴密關注。
(4) 要學會讓步。夫妻倆吵架沒有贏家,即使一方「贏」了也傷了和氣。所以凡事要留有餘地,適可而止,一方首先要作出讓步,休戰。
(5) 不要一走了之。一走了之只能使夫妻矛盾公開化,表面化,進而進入「冷戰」狀態,產生新的危機。正確的做法是靜靜地待在家中反思,並盡量做到同床共眠。婚姻心理學告訴我們,夫妻身體的貼近,會增加雙方的心理融合,緩解緊張情緒。
B. 心理健康小知識資料
心理健康的標準是什麼
它預示著一種持續且積極的心理狀態一個人對自己的能力、定位清晰認知,並以此應對日常生活壓力,對社會、家庭有貢獻有價值。
我國將心理健康概括為:心理的各個方面及活動過程處於一種良好或正常的狀態。理想狀態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認知正確、情感適當、意志合理、態度積極、行為恰當、適應良好的狀態。
很多研究證實,心理健康出現問題會增加心血管疾病、心臟病和癌症的患病風險和。更重要的是,心理健康指數與社會孤立、暴力傾向、人際關系以及不良生活方式等負面問題存在著微妙的關聯。
如何改善心理健康、保持良好精神狀態
改善心理健康狀況,養成積極向上的心態,至關重要。
1)健康的飲食習慣:多食五穀雜糧+水果蔬菜
健康、均衡的飲食有益於身體健康,合理的飲食結構能夠保持體重、預防疾病(心臟病、糖尿病和癌症等等)。當然,它對於我們的心理健康也很重要,大腦獲取充足的營養,才能保持良好的運作。
現在老齡化問題日趨明顯,隨著年齡增長,中老年人更得保持均衡、清淡的飲食結構,對於包括高血壓、心臟病在內的慢性疾病有著很好的預防作用。2014年,英國華威大學醫學院Saverio
Stranges團隊在BMJ期刊發表一篇文章證實,每天食用五份以上不同種類的水果和蔬菜有益於身心健康。
2)規律的運動習慣:適合體能+循序漸進+持久規律
與健康飲食一樣,有規律的運動對我們的身心健康同樣很重要。現在都市化生活節奏快,人們常常長時間久坐室內,對身體造成負擔的同時,對心理健康也會產生負面的連鎖反應。
大家可以以散步作為主要的運動方式,而且老少皆宜。此外,有研究還證實,當散步與集體結合會產生奇妙的效果。例如參加戶外步行,鍛煉的同時不僅可以改善心態,還有利於積極預防一些常見類精神疾病。
運動除了要選擇適合自己體能的鍛煉項目之外,還要在循序漸進的基礎上養成規律。定時鍛煉身體,才能夠持久性的對身心產生積極的效用。
3)優質的睡眠時光:深度睡眠
有科學家證實,每天睡眠少於5小時,會增加患精神類疾病的風險。即便是輕微的睡眠問題都會對健康產生損害。長時間缺少睡眠易累積精神問題。
養成規律的作息制度,特別是周末或者假期,有利於形成良好的睡眠習慣,從而才能保證睡眠質量。
需要注意的是,酒精、咖啡因以及高糖食物會擾亂睡眠。
4)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通過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尋找興趣相投的朋友參與各類興趣班和活動。以滿足精神需求為基礎,以溝通情感、交流思想、文娛互動為主,在活動中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增加彼此的互動。良好的人際關系有利於應付各種壓力!
帶著現實的目標啟程
也許,你會覺得上述食物、鍛煉、睡覺都是老生常談。可是,既然道理都懂得,為什麼還有不少人難以付諸行動呢?專家建議,可以通過建立對心理健康有益處的目標,在漫長的健康道路上有所動力地堅持下去。
此外,目標需要提早設定,同時,將飲食、運動、睡眠等目標告訴家人和朋友,形成監督作用,每周或者每天記錄目標完成的情況。
做健康管理,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健康管理是對個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險因素進行全面管理的過程。其宗旨是調動個人、集體和社會的積極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資源來達到最大的健康效果。
健康風險評估是健康管理過程中關鍵的專業技術部分,並且只有通過健康管理才能實現,是慢性病預防的第一步,也稱為危險預測模型。它是通過所收集的大量的個人健康信息,分析建立生活方式、環境、遺傳等危險因素與健康狀態之間的量化關系,預測個人在一定時間內發生某種特定疾病或因為某種特定疾病導致死亡的可能性,並據此按人群的需求提供有針對性的控制與干預,以幫助政府、企業、保險公司和個人,用最少的成本達到最大的健康效果。
C. 小學生心理健康小知識
日常生活中,小學生因為年齡較小,其心理健康往往被人群所忽視。其實,小學生心理健康對於小學生的學習和成長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知識如下:
(1).智力發展水平
雖然智力發展優秀者並不一定擁有健康的心理,但如果智力發展水平低下,那將毫無心理健康可言。因此,一個心理健康的小學生,其智力發展應屬於正常。相反,若智力水平低下,是算不上心理健康的。
(2).學習適應性
一個心理健康的小學生通常喜歡上學,覺得學習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感到輕松;對於學習內容往往抱有濃厚的興趣,樂於克服學習上遇到的困難;學習效率高。
(3).自我認知的客觀化程度
心理健康的小學生能順利地從以自我為中心向去自我中心階段轉變;能將自己同客觀現實聯系起來,主要從周圍環境中尋找評價自己的參照點,對自己的認識開始表現出客觀性。
(4).行為習慣
心理健康的小學生一般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對外部刺激的行為反應適中,不過度敏感,也不遲鈍;他們不會因雞毛蒜皮的事情而大發脾氣,也很少出現讓人覺得莫名其妙的舉動,其行為表現同他們的年齡特徵相吻合。
了解到小學生心理健康對小學生日常成長的重要性後。家長和老師就要在日常生活中多關注小學生心理健康,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質,從而促進孩子在良好的心理環境中健康成長
D. 有關心理健康的小知識
心理健康:以個人能否適應環境來劃分健康與不健康,是最普通的一種觀點。
若一個人對環境適應良好,則此人的心理就健康,如果適應不良則不健康。醫學上對人的身體健康已經有了比較客觀的指標,但對人的心理健康,至今尚無公認的、一致的標准。我們根據國內外的有關資料,歸納出心理健康的人應具有的幾種心理特質,以加深對心理健康這一概念的理解。
1.和諧的人際關系
心理健康的人,有積極良好的人際關系,有自己的友伴,樂於與人交往。在與人相處時常表現出尊重、信任、友善、同情、幫助和諒解等。他不僅能悅納別人的長處,也能寬容別人的缺點。
2.正確的自我觀念
心理健康的人,既能客觀地評價別人,更能正確地認識自己和接受自己。他能努力發揮自己的潛能,努力改正和克服自己的不足,能體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努力獻身於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社會理想。
3.健康的情緒體驗
心理健康的人,有健康的情緒體驗。他的情緒狀態是由適當的原因所引起,情緒反應的強度於引起它的情景相稱,情緒持續的時間隨客觀情景而轉移。他既有愉快、喜悅、歡欣等積極的情緒狀態,也有憤怒、恐懼、焦慮等消極的情緒狀態,但積極的情緒體驗常多於消極的情緒體驗,經常能保持愉快、樂觀的心境。
4.熱愛生活,樂於學習和工作
心理健康的人,熱愛生活,樂於學習和工作;在學習和工作中總是奮發進取,積極向上,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竭盡全力獲取最大的成就。
5.正視現實,接受現實
心理健康的人,能面對現實,接受現實,能客觀地反映現實,以正確的態度對待現實。他既能正視生活、學習和工作中的種種困難,又能用切實有效的辦法去妥善地解決;對於挫折也能採用成熟的、健全的適應方式加以解決,決不企圖逃避。
6.行為正常,人格完善和諧
心理健康的人,行為的內在反應和外在表現是一致的;前後行為是一貫的、統一的;行為反應的強度和刺激的強度相一致。心理活動和行為方式和諧統一的人,被稱之為「人格完整和諧」的人。
7.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特徵
人的心理和行為表現總是隨年齡的增長而不斷發展、變化的。這種發展和變化具有一些年齡階段性。處於同一年齡階段的人的心理和行為表現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徵。一個心理健康的人,應具有於同年齡大多數人相符的心理行為特徵。
* 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給健康下的定義:健康不僅僅是指軀體上沒有疾病,還應當包括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的健全與最佳狀態。
* 現代科學家研究已揭示,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是互相影響,互相制約,辯證統一的關系。
* 因長期的不良情緒的作用而導致器官功能的失常或組織的損傷的疾病,現代醫學稱之為心身疾病。
* 我國古代醫學早就提出了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致病的理論,認為心身是統一的,與近代西方的心身醫學理論有很多相符合的地方。
E. 心理健康小知識100字
心理健康小知識
一、健康的開懷大笑是消除壓力的最好方法,也是一種愉快的發泄方法。
二、簡便的音樂有助於緩解壓力。如果你懂得彈鋼琴、吉他或其他樂器,不妨以此來對付心緒不寧。
三、閱讀書報可說是最簡單、消費最低的簡便消遣方式,不僅僅有助於緩解壓力,還可使人增加知識與樂趣。
四、做錯了事,要想到誰都有可能犯錯誤,因而繼續正常地工作。
五、在僻靜處大聲喊叫或放聲大哭,也是減輕體內壓力的一種方法。
六、世上沒有完美,我努力了,能好最好,好不了也不是自我的錯。
七、學會必須程度的放鬆,對工作統籌安排,從而能勞逸結合,自在生活。
八、不要害怕承認自我的本事有限,學會在適當的時候對某些人說:「不」。
F. 心理健康小常識內容
心理健康是一個人的認知,情緒、情感和意志,需要和動機;能力和人格的內在關系協調,心理的內容與客觀現實保持統一,並能促使人體內、外環境平衡和促使個體與社會環境相適應的狀態,並由此不斷地發展健全的人格,提高生活質量,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緒。
心理健康從心理學的角度介定心理健康,其基本標准有
(1)有基本的自我安全感;
(2)能很好地了解自己,並能恰當地估價自己的能力;
(3)生活理想切合實際;
(4)不脫離周圍現實環境;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
(6)善於從經驗中學習;
(7)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
(8)能適度地宣洩情緒和控制情緒;
(9)在符合團體要求的前提下,能適當地滿足個人的基本要求。
保持心理健康的秘訣
(1)了解自己,接納自己、肯定自己。
(2)對自己的生活負責。
(3)擁有一個偉大的夢想,設立明確的生活目標。
(4)學會自我控制,克服誘惑,活在現實當中。
(5)學會舒緩舒解憤怒、低落、憂郁、厭倦的情緒。
(6)對自己要時常鼓勵增強自信心。
一般常態心理者表現為經常有愉快的心理體驗,適應能力強,善於與別人相處,能較好地完成同齡人發展水平應做的活動,具有調節情緒的能力。生活中大多數人屬於一般常態心理者。
輕度失調心理者表現出不具有同齡人所應有的愉快,與他人相處略感困難,生活自理有些吃力。若主動調節或通過心理輔導專業人員的幫助,就會消除或緩解心理問題,逐步恢復常態。
嚴重病態心理。表現為嚴重的心理適應失調,不能維持正常的生活、工作。如不及時治療就有可能惡化,成為精神病患者。精神病是嚴重的心理疾病。
G. 心理健康小知識
心理健康又稱精神健康,是指心理的各個方面及活動過程處於一種良好或正常的狀態。主要包括以下特徵: 智力正常; 情緒穩定、心情愉快;自我意識良好; 思維與行為協調統一; 人際關系融洽; 適應能力良好。
為什麼說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同等重要?
健康不僅僅是身體沒有疾病或不虛弱,而是一種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的完好狀態。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是互相聯系、互相作用的。當身體或心理某一方面產生疾病時,另一方面也會受到影響。健康的身體使人精力充沛、行動迅速、思路清晰、心胸寬廣、情緒良好; 健康的心理反過來能使人體分泌更多有益的激素,提高免疫力,同時正確認識身體健康的重要性,從而正確指導身體鍛煉,自覺調整作息時間,使身體各系統始終處於良好的運行狀態。
心理健康的標準是什麼?
1. 有適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對自我的成就有價值感。
2. 有適度地自我批評,不過分誇耀自己也不過分苛責自己。
3. 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適度的主動性,不為環境所左右。
4. 理智,現實,客觀,與現實有良好的接觸,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擊,無過度的幻想。
5. 適度地接受個人的需要,並具有滿足此種需要的能力。
6. 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動機和目的,能對自己的能力作客觀的估計。
7. 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個人的價值觀能適應社會的標准,對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
8. 有切合實際的生活目標。
9. 具有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能適應環境的需要改變自己。
10. 有良好的人際關系,有愛人的能力和被愛的能力。在不違背社會標準的前提下, 能保持自己的個性, 有個人獨立的意見, 有判斷是非的標准。
H. 心理健康知識有哪些
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個方面及活動過程處於一種良好或正常的狀態。心理健康的理想狀態是保持性格完好、智力正常、認知正確、情感適當、意志合理、態度積極、行為恰當、適應良好的狀態。
心理健康包括「主觀的幸福感、感覺到個人的效能、自主性、和其他人的互動、可以實現個人在智能及情感上的潛力等。」
(8)心理健康小知識擴展閱讀:
心理健康的狀態
1、健康狀態。本人不覺得痛苦、他人不感覺到異常、社會功能良好。
2、不良狀態。又稱第三狀態,亞健康狀態,由個人心理素質、生活事件、身體不良狀況等因素所引起。時間短暫、損害輕微、能自已調整。
3、心理障礙。不協調性、針對性、損害較大(如焦慮症)、需求助於心理醫生。
4、心理疾病。強烈的心理反應、明顯的軀體不適感、損害大(如精神分裂症)、需心理醫生的治療。
I. 關於心理健康的小知識(短)
現在對心理健康的標準是這樣定義的:最簡單的了
一、具有充分的適應力;
二、能充分地了解自己,並對自己的能力做出適度的評價;
三、生活的目標切合實際;
四、不脫離現實環境;
五、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
六、善於從經驗中學習;
七、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
八、能適度地發泄情緒和控制情緒;
九、在不違背集體利益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發揮個性;
十、在不違背社會規范的前提下,能恰當地滿足個人的基本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