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知識 » 歐洲食物小知識
擴展閱讀
貨車超載法律知識大全 2025-01-21 08:56:12
同學會都有哪些規定 2025-01-21 08:56:00
一個男的點煙是什麼動漫 2025-01-21 08:55:59

歐洲食物小知識

發布時間: 2022-07-09 04:34:55

❶ 西餐的基礎知識

關於西餐廳的服務禮儀還有餐具的擺放和使用.還有西餐的來源,以及注意事項,西餐廳服務員的一些相關的要求
中餐禮儀和吃西餐禮儀完全不同,西餐禮儀講究實用,中餐里提倡傳統,西餐禮儀講究的是和諧,中餐禮儀講究的是如何吃的實惠,這些都是組成禮儀知識的有機整體. 參加西餐需要注意以下事項: 一:應等全體客人面前都上了菜,女主人示意後才開始用餐。在女主人拿起她的勺子或叉子以前,客人不得食用任何一道菜。這是美國人的習慣,同歐洲有些國家不同。 二:餐巾應鋪在膝上。如果餐巾較大,應雙疊放在腿上;如果較小,可以全部打開。餐巾雖然也可以圍在頸上或系在胸前,但顯得不大方,所以最好不這樣做。可用餐巾的一角擦去嘴上或手指上的油漬,但絕不可用餐巾揩拭餐具。 三:進餐時身體要坐正,不可過於向前傾斜,也不要把兩臂橫放在桌上,以免碰撞旁邊的客人。 四:使用刀叉時,應右手用刀,左手用叉。只用叉時,可用右手拿。使用刀時,不要將刀刃向外。更不要用刀送食物入口。切肉應避免刀切在瓷盤上發出響聲。吃面條時,可以用叉捲起來吃,不要挑。中途放下刀叉,應將刀叉呈「八」字形分別放在盤子上。如果把刀叉放在一起,表示用餐完畢。 五:取麵包應該用手去拿,然後放在旁邊的小碟中或大盤的邊沿上,絕不要用叉子去叉麵包。取黃油應用黃油刀,而不要用個人的刀子。黃油取出要放在旁邊的小碟里,不要直接往麵包上抹。不要用刀切麵包,也不要把整片麵包塗上黃油,而應該一次扯下一小塊,吃一塊塗一塊。 六:吃色拉時只能用叉子。應用右手拿叉,叉尖朝上。如果上色拉的同時也上了麵包、餅乾的話,可以用左手拿一小塊麵包或餅干,幫著把色拉推上叉子。 七:吃魚時可以用左手拿著麵包,右手拿著刀子,把刺撥開。已經人口的肉骨或魚刺,不要直接吐入盤中,而要用叉接住後輕輕放人盤中,或者盡可能不引入注意地用手取出,放在盤子的邊沿上,不能扔在桌上或地下。水果核也應先吐在手心裡,再放入盤中。 八:要喝水時,應把口中的食物先咽下去。不要用水沖嘴裡的食物。用玻璃杯喝水時,要注意先擦去嘴上的油漬,以免弄臟杯子。 九:進餐時不要將碗碟揣起來。喝湯可以將盤子傾斜,然後用湯匙取食。喝茶或喝咖啡不要把湯匙放在杯子里。 十:吃飯,特別是喝湯,不要發出響聲。咀嚼時應該閉嘴。 十一:不要在餐桌前擤鼻涕或打嗝。如果打噴嚏或咳嗽,應向周圍的人道對不起。 十二:在飯桌上不要剔牙。如果有東西塞了牙非取出不可,應用餐巾將嘴遮住,最好等沒有別人在場時再取出。 十三:進餐時,始終保持沉默是不禮貌的,應該同身旁的人有所交談。但是在咀嚼食物時不要講話。即使有人同你講話,也應咽下口中食物後再回答。談話時可以不放下刀叉,但不可拿著刀叉在空中搖晃。 十四:在餐桌上,一路的食物都應用刀叉去取。只有芹菜、小蘿卜、青果、水果、干點心、乾果、糖果、炸土豆片、玉米、田雞腿和麵包等可以用手拿著吃。 十五::當侍者依次為客人上菜時,走到你的左邊,才輪到你取菜。如果侍者站在你右邊,就不要取,那是輪到你右邊的客人取菜。取菜時,最好每樣都取一點,這樣會令女主人愉快。如果實在不喜歡吃某種菜,也可以說:「謝謝你,不要了。」 十六:當女主人要為你添菜時。你可以將盤子連同放在上面的刀叉一起傳遞給她或者交給服務員。如果她不問你,你就不能主動要求添菜,那樣做很不禮貌。 十七:餐桌上有些食品,如麵包、黃油、果醬、泡菜、乾果、糖果等,應待女主人提議方可取食。大家輪流取食品時,男客人應請他身旁的女客人先取,或者問她是否願意讓你代取一些。進餐時,不能越過他人面前取食物。如需要某種東西時,應在別人背後傳遞。 十八:用餐畢,客人應等女主人從座位上站起後,再一起隨著離席。在進餐中或宴會結束前離席都不禮貌。起立後,男賓應幫助婦女把椅子歸回原處。餐巾放在桌上,不要照原來的樣子折好,除非主人請你留下吃下頓飯。 以上就是吃西餐禮儀的禮儀知識. 來源:禮儀無憂 文明禮儀
1、入座有講究: 最得體的入座方式是從左側入座。當椅子被拉開後,身體在幾乎要碰到桌子的距離站直,領位者會把椅子推進來,腿彎碰到後面的椅子時,就可以坐下來了。用餐時,上臂和背部要靠到椅背,腹部和桌子保持約一個拳頭的距離。兩腳交叉的坐姿最好避免。 2、如何使用餐巾: 點完菜後,在前菜送來前的這段時間把餐巾打開,往內摺三分之一,讓三分之二平鋪在腿上,蓋住膝蓋以上的雙腿部分。最好不要把餐巾塞入領口。 3、刀、叉的使用方式 :吃肉菜時,英國人左手拿叉,叉尖朝下,把肉紮起來,送入口中,如果是燒爛的蔬菜,就用餐刀把菜撥到餐叉上,送入口中,美國人用同樣的方法切肉,然後右手放下餐刀,換用餐叉,叉,叉尖朝上,插到肉的下面,不用餐刀,把肉鏟起來,送入口中,吃燒爛的蔬菜也是這樣鏟起來吃。吃飯時,利用叉子的背面舀起來吃雖然不是違反餐桌的禮儀,不過看來起的確是不怎麼雅觀。 4、如何擺置刀與叉 :用餐中為八字形,如果在用餐中途暫時休息片刻,可將刀叉分話盤中,刀頭與叉尖相對成」一」字形或」八」字形,刀叉朝向自己,表示還是繼續吃。如是是談話,可以拿著刀叉,無須放下,但若需是作手勢時,就應放下刀叉,千萬不可手執刀叉在空中揮舞搖晃。應當注意,不管任何時候,都不可將刀叉的一端放在盤上,另一端放在桌上。 刀與叉除了將料理切開送入口中之外,還有另一項非常重要的功用。刀叉的擺置方式傳達出「用餐中」或是「結束用餐」之訊息。特別要注意的是刀刃側必須面向自己。用餐結束的擺置方式有兩種:用餐結束後中,可將叉子的下面向上,刀子的刀刃側 向內與叉子並攏,平行放置於餐盤上。 5、刀與叉的拿法 :兩只一組使用刀、叉為正式的用法右手拿刀,左手拿叉,與筷子同樣的是以兩只為一組,刀用來切割食物,叉用於送食物入口。應該注意的是,千萬別用刀取食物送入嘴裡。

❷ 西餐知識有哪些

菜式:西餐的一頓飯分為七步,分別是:1.頭盤(開胃菜,有冷、熱之分,其實很似我們冷盤,很有風味與獨到特色。)2.湯(也分為分為清湯、奶油湯、蔬菜湯和冷湯四大類)3.副菜(通常是配搭的東西,如水產類菜餚與蛋類、麵包類、酥盒菜餚等,而且吃有些肉類主菜也許就是一種調味汁。)4.主菜(肉禽類的菜餚)5.蔬菜(多是沙拉等蔬菜與主菜相互配搭的)6.甜品(如布丁、冰淇淋、乳酪、咖啡等,如果咖啡應該是加糖與淡奶油的咖啡,這時其實是飯後一邊飲著一邊清淡的時候,也有選擇「茶」的。)7.水果。

點菜:知道西餐分為七大類,所以正式的西餐活動中至少要做到每一步要有一款。如果個人小聚,頭盤、湯、主菜、甜品、咖啡五道就可以了!(副菜可以點一人一至二片麵包,根據個人需要再配點黃油即可。)西餐是分餐制的,習慣上上個人點個人的菜品,所以請客的人要注意到這一點,不能象中餐點菜時大包大攬,客人如果能接受主人的口味時一般會說聲一樣,與主人點相同或相似的菜餚。

點酒:菜若是肉類應搭配紅酒,魚類則搭配白色。上菜之前,不妨來杯香檳、雪利酒或吉爾酒等較淡的酒,所以吃西餐時一般可以選幾種以上的酒水。另外,西餐的沙拉中的酸極大的破壞了酒的醇香,所以可以選酸性酒與之相配,這樣酒里所含的酸就會被沙拉的乳酸分解掉,是一種絕對的配搭。

吃法:1.餐巾:點完菜後,在菜送來前的這段時間要把餐巾打開,往內摺三分之一,讓三分之二平鋪在腿上,蓋住膝蓋以上的雙腿部分。最好不要把餐巾塞入領口。2.喝湯:喝湯也不能吸,要先用湯匙由後往前將湯舀起,匙的底部放在下唇的位置湯送入口裡。匙柄與嘴動腦5度角,身體的上部略微前傾。碗中的湯剩下不多時可用手指將碗略微抬高,如果湯用的是有握環的碗裝湯,可直接拿著握環端起來喝,別的碗可不能端著喝。3. 麵包:先用兩手撕成小塊,再用左手拿來吃。吃硬麵包時,用手撕不但費力而且麵包屑會掉滿地,可用刀先切成兩半,再用手撕成塊來吃。不要像用鋸子似的割麵包,應先把刀刺入中央部分,往靠近自己身體的部分切下,再將麵包轉過來切斷另一半。切時可用將麵包固定,避免發出聲響。4.吃魚:魚肉極嫩易碎,因此餐廳是不備餐刀而是用的湯匙。這種湯匙比一般喝湯用的稍大而且較平,不但可切分菜餚,還能將菜和調味汁一起舀起來吃。若要吃其他混合的青菜類食物,還是使用叉子為宜。對於魚骨應首先用刀在魚鰓附近刺一條直線,刀尖不要刺透,刺入一半即可。將魚的上半身挑開後,從頭開始,將刀放在骨頭下方,往魚尾方向劃開,把骨剔掉並挪到盤子的一角。最後再把魚尾切掉。5.肉菜:英國人左手拿叉,叉尖朝下,把肉紮起來,送入口中,如果是燒爛的蔬菜,就用餐刀把菜撥到餐叉上,送入口中。美國人用同樣的方法切肉,然後右手放下餐刀,換用餐叉,叉,叉尖朝上,插到肉的下面,不用餐刀,把肉鏟起來,送入口中,吃燒爛的蔬菜也是這樣鏟起來吃。6.調味醬汁:調味醬用湯匙與一般湯匙的用法是一樣的。應利用叉子將料理推到調味醬湯匙上食用,而非以叉子叉住料理再以調味醬用湯匙淋上醬料,因為後者是違反禮節的。

刀叉的注意:西餐是用刀叉的,所以基本動作是:右手拿刀切開,然後左手拿叉將料理叉起。假如有兩把以上的刀叉,應該由最外面的依次用起。刀叉的拿法是輕握尾端,食指按在柄上。湯匙則用握筆的方式拿。如果感覺不方便,可以換右手拿叉,但更換頻繁則顯得粗野。吃體積較大的蔬菜時,可用刀叉來折疊、分切。較軟的食物可放在叉子平面上,用刀子整理一下。如果吃到一半想放下刀叉休息或談些事時,應把刀叉以八字形狀擺在盤子中央。若刀叉突出到盤子外面,不安全也不好看。邊說話邊揮舞刀叉是失禮舉動。用餐後,將刀叉擺在四點鍾方向即可。

❸ 「漲知識」歐洲旅遊怎麼可以錯過的14種當地小吃

當我們出行的時候,還想想吃到一些特色的東西,今天我們來看看,如果你去歐洲,一定不要去錯過的幾個美食。但願你能喜歡上。

1. 油條沾巧克力,西班牙 (Churros con chocolate)

express

能追朔回13世紀的英式肉餡派,即使經歷了時間的考驗,至今依舊是深受英國人喜愛的小點心,最常在聖誕節時出現在餐桌上,也是在一整年結束前最讓人期待的佳餚。

❹ 我想了解歐洲的中世紀麵包的知識,能推薦一些相關的權威的資料么

中世紀英國和歐洲的麵包(2010-06-03 10:39:49) 轉載▼ 標簽: 麵包烤爐中世紀余燼爐溫英國美食分類: 食品世界 羅馬人把小麥、燕麥和黑麥以及他們的許多麵包製作技術帶到了英國。然而,曾幾何時麵包的製作技術變得深奧微妙起來,英國人遭受了當羅馬人離開後給製做麵包帶來的挫折和失敗。遠在歐洲中世紀早期,人們無論是種植和收獲糧食還是之後的麵包製作都是一件漫無目的、很隨意的事。每家每戶都把從自家地里收獲的穀物在家裡或者是使用村裡的手推磨來進行脫粒。在中世紀中期,馬已經被廣泛地用來耕作和犁田。之後,大概先是在英國然後在整個歐洲,水磨和風車磨相繼被發明了出來。或許是由於上帝賜給人們的這些磨可以使農戶們可以從繁重的工作中遠離腰背酸痛的緣故,地主們把這些磨據為己有而強迫那些農奴們交納使用這些磨的什一稅。更糟糕的是,與磨房相鄰的麵包作坊也常常讓那些用磨的家庭付費,而且在很多村舍都是簡陋的沒有烤爐甚至連煙囪都沒有的時期,許多家庭別無選擇,只能使用公用的烤爐烤麵包。 這些麵包通常是被做得很大,重量超過4.5㎏/10磅,並且是被指望著這個麵包夠一家老小吃幾天的。人們把小麥、大麥、小米以及黑麥混合在一起製作粗糧麵包。如果趕上風調雨順收成好,人們會依靠麵包、麥芽酒和菜肉濃湯來過活。一旦遇上災荒收成差、糧食短缺的年景,人們只能地里收什麼吃什麼。在飢荒年代的歐洲,橡樹的果實和植物的根莖常常被人們壓碎作為備用糧,而那些窮人們只能靠吃馬糧(一種用豆粉做成的粗糧餅子---通常是被稱作喂牲口用的食物)勉強度日。1266年,有關麵包法定價格的法律在英國開始實施,其中規定了以麵包的重量確定麵包的售價。法律規定用1便士應該買到三種類型的麵包:第一種是最輕的、用精製麵粉製作的白麵包;第二種是重量是白麵包的一倍、摻了全麥粉的全麥麵包;第三種是比全麥麵包還要重一倍的、三種麵包中最重的粗糧麵包。這種法定價格體系在麵包師們中間非常不受歡迎,但是仍被延續使用了450多年,這足以證明政府把平民百姓是否能買得起麵包的問題看得何等重要。都鐸王朝時的英國 麵包和菜肉濃湯在都鐸王朝時的英國仍舊是大多數人們的主食,富人們可以買得起更多的日常食物,但是麵包始終是餐桌上的最重要的食物。所有那些大戶人家都在家裡自己烤麵包,而麵包也可以從那些不斷在鄉鎮里涌現出來的麵包房裡買到。這些專業麵包師們除了自己製做和銷售麵包之外,還會幫一些顧客們烤制麵包,盡管當時大多數人們是在家裡烤制麵包,通常是用磚爐來烤,因為開放式的烤爐始終存在著火災隱患。 窮人吃的麵包大多數是用混合穀物製成的,其種類也隨著地區的不同而變化:諾福克郡人吃用黑麥做的麵包;英國西北部和蘇格蘭低地、威爾士、康沃爾郡地區的人們吃用大麥做的麵包;而威爾士高地和蘇格蘭高地地區的人們則食用用燕麥做成的麵包。最窮的人們在那些艱苦的年代吃用摻了各種豆子的混合雜糧製成的麵包。盡管大多數富人喜歡吃純的黑麵包,而後來他們也開始對白麵包產生了興趣。白麵包之所以受到人們的高度重視有以下幾個原因:由於它在製作時需要耗費很多時間和努力去篩除麩皮而充滿了魅力;加之教堂把它稱作潘德美茵,意為精製、神聖的麵包。人們把白麵包寓意為美好,而在過去的20年間一直是他們的主要日常食物。盡管有那麼多的名稱,這種白麵包最終還是以精白麵包而聞名。精白麵包是用精製的小麥粉製成的一種小的,有時不比大餐包大多少的麵包;比起那些大的白麵包來,它們的大小不夠一個人一頓飯食用的。 據史書記載,中世紀到16世紀末另外一個習俗就是使用木製食盤。少數富人們把放了4天的、烤得很硬、大的全麥麵包切成很厚的方形或長方形的片當盤子用。這種風俗也同樣在法國流行,盤子麵包由科貝爾製造,在巴黎的市場上銷售。肉和魚被放在每一片盤子麵包上面,麵包會把所有的肉汁吸收。假如飯還沒吃飽,可以連盤子一起吃掉---這種印象來自於對那些被稱作飯量大的人們驚人飯量的記載。在有錢人家裡是不可以連盤子一起吃掉的,不能說不必要,因為他們的餐桌上有足夠的食物,有時反而是叫傭人們拿些麵包送到救濟所。後世紀時期在不列顛群島乃至整個歐洲的范圍內,貧苦的農民和富人們的生活有著天壤之別。在18世紀時期,小麥的價格飛漲。在英國,玉米的價格很大程度上受法律保護,然而這個法律最終還是在1846年被廢止了。在法國,由於政府當時在這方面的失敗而引發了革命。與此同時,馬鈴薯在17世紀出被引進到歐洲,最終被人們所接受和認可。在法國和英國南部,小麥繼續是人們最喜愛的主食,而到了19世紀中期,馬鈴薯則迅速地成為了與麵包一樣的主食。窮人們把麵包和馬鈴薯一起吃,以彌補食物的短缺。然而在愛爾蘭,在因為馬鈴薯的枯萎而引發的罷工之前,馬鈴薯曾經是愛爾蘭人唯一的主食。焙烤方法 起先烘烤或烹制麵包的意思很簡單,就是把面團放在用余火燒熱了的石頭上進行烤制。這種技術與當今澳大利亞伐木工人烤制他們的死面麵包的方法差不多。弗吉尼亞州的早期拓荒者也是使用相同的原理在熱灰上或者是在熱沙子上面烤制玉米麵包。這種烤制方法的優點是不需要設備和用具;它的不足之處是烤出來的麵包即使是發面面團,它的形狀也大多是扁平的。與此同時,有人在烤制過程中把水壺放在了麵包的上方。這樣一來就會產生蒸汽而使麵包膨脹起發,發生不同程度的變化。這種方法窮人們使用了有數百年之久。 同一時期,大多數村莊都有了麵包房,這些麵包房不是建在磨房旁,就是被麵包師所擁有。農場主們和大戶人家通常擁有用木頭或荊豆作燃料的麵包烤爐。盡管這些燃料既便宜又很容易得到,但是點燃和加熱烤爐卻要花費很長的時間,因此大多數家庭一周只點燃一次。過了一星期麵包烤好之後,正好用冷卻一些了的烤爐來烤那些需要低一些爐溫的餅干、蛋糕之類的點心。通常烤爐是用木頭在爐底下燃燒來獲取溫度。當烤爐加熱好了以後,便用一種被稱作長柄木鏟的長柄工具將余燼鏟出爐外。這些古老的烤爐是用耐火石砌成的,之後磚爐取代了石頭爐。石頭或是磚被烤得熾熱,當麵包烤好後,爐溫會非常緩慢地下降。通常是先烤那些扁平的麵包,如義大利的focaccia(義大利香草麵包),熾熱的爐溫很快就會把它們烤熟、烤脆。然後才烤那些大的、需要緩慢降溫、烤成厚皮的、可以保存數天的麵包。 在美國、澳大利亞、英國、法國和歐洲其它地區的國家,一些愛好者們已經恢復使用這些木頭原料烤爐和傳統配方烤制麵包,烤出的麵包味道好極了。 在愛爾蘭,麵包是用荷蘭式烤爐(一種用煤炭的余燼加溫的烤爐)烤制的。在南部非洲具有荷蘭血統的居民仍然沿用類似的方法—在鑄鐵壺中放進陰燃著的余燼烤制他們的壺制麵包。編輯者:台灣永誠食品【專業優質烘焙原輔料締造者】本文轉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❺ 關於西餐的知識!!!

餐具的使用

1.西餐的餐具

廣義的西餐餐具包括刀、叉、匙、盤、杯、餐巾等。其中盤又有菜盤、布丁盤、奶盤、白脫盤等;酒杯更是講究,正式宴會幾乎每上一種酒,都要換上專用的玻璃酒杯。

狹義的餐具則專指刀、叉、匙三大件。刀分為食用刀、魚刀、肉刀(刀口有鋸齒,用以切牛排、豬排等)、黃油刀和水果刀。叉分為食用叉、魚叉、肉叉和蝦叉。匙則有湯匙、甜食匙、茶匙。公用刀、叉、匙的規格明顯大於餐用刀叉。

餐具的擺法:墊盤放在餐席的正中心,盤上放折疊整齊的餐巾或餐紙(也有把餐巾或餐紙拆成花蕊狀放在玻璃杯內的)。兩側的刀、叉、匙排成整齊的平行線,如有席位卡,則放在墊盤的前方。所有的餐刀放在墊盤的右側,刀刃朝向墊盤。各種匙類放在餐刀右邊,匙心朝上。餐叉則放在墊盤的左邊,叉齒朝上。一個座席一般只擺放三副刀叉。麵包碟放在客人的左手邊,上置麵包刀(即黃油刀,供抹奶油、果醬用,而不是用來切麵包)一把,各類酒杯和水杯則放在右前方。如有麵食,吃麵食的匙、叉則橫放在前方。

2.餐具的用法

刀叉持法。用刀時,應將刀柄的尾端置於手掌之中,以拇指抵住刀柄的一側,食指按在刀柄上,但需注意食指決不能觸及刀背,其餘三指則順勢彎曲,握住刀柄。叉如果不是與刀並用,叉齒應該向上。持叉應盡可能持住叉柄的末端,叉柄倚在中指上,中間則以無名指和小指為支撐,叉可以單獨用於叉餐或取食,也可以用於取食某些頭道菜和餡餅,還可以用取食那種無需切割的主菜。

刀叉的使用。右手持刀,左手持叉,先用叉子把食物按住,然後用刀切成小塊,再用叉送入嘴內。歐洲人使用時不換手,即從切割到送食物入口均以左手持叉。美國人則切割後,將刀放下換右手持叉送食入口。

刀叉並用時,持叉姿勢與持刀相似,但叉齒應該向下。通常刀叉並用是在取食主菜的時候,但若無需要刀切割時,則可用叉切割,這兩種方法都是正確的。

匙的用法。持匙用右手,持法同持叉,但手指務必持在匙柄之端,除喝湯外,不用匙取食其他食物。

餐巾用法。進餐時,大餐巾可折起(一般對折)折口向外平鋪在腿上,小餐巾可伸開直接鋪在腿上。注意不可將餐巾掛在胸前(但在空間不大的地方,如飛機上可以如此)。拭嘴時需用餐巾的上端,並用其內側來擦嘴。絕不可用來擦臉部或擦刀叉、碗碟等。

❻ 西方餐飲文化的知識

西餐是西方式餐飲的統稱,廣義上講,也可以說是對西方餐飲文化的統稱。因此它只是一個相對的、籠統的概念,歐洲人可不會說自己吃的是西餐哦。

正餐上菜次序

西餐的正餐種類繁多,並且按照嚴格的順序來上菜。

一、頭盆

也就是餐前的開胃小菜,多是一些風味獨特、有一些鹹味或酸味,量少,多是果、菜加適當的酒,腌或熏制的海鮮、肉類,或用新鮮的水產配以美味的汁等,比如魚子醬、生蚝等等。

二、湯

也有很多人認為湯才是正餐的開始。湯同樣有很多品種。比如清燉肉湯、忌廉湯、蔬菜湯、冷湯等等,一般歐洲各國都有自己相應品種的湯。

三、冷盤類

除了前面介紹的開胃食品中有一部分冷盤外,還有其它類型,而且兩者在必要情況下可以互相融通。各種冷肉、填餡食品、沙律之類的都能作為冷盤。

四、主要菜式

西餐主盤菜式可謂五花百門,應有盡有。但若從結構上來看,無非是配菜、主菜和相搭配的調味汁,從主菜採用的原料看,主要有牛羊豬、家禽野味、海鮮、及其它原料煮制而成。

配菜一般是馬鈴薯類、蔬菜類製作,而主菜則以海鮮類和各個部位的牛肉佔主角,比如我們最常見的牛排。

五、蔬菜類菜餚

即我們說的沙拉。

六、甜品

西餐的甜品是主菜後食用的,可以算作是第六道菜。從真正意義上講,它包括所有主菜後的食物,如布丁、冰淇淋、乳酪、水果等等。

七、咖啡

牛排的熟度

牛排有別於其他大部份熟食,牛排通常不會煮至全熟,而是可以以個人喜好調較生熟程度。生熟程度以奇數區分,所以可別想著標新立異來個八分熟哦。

按觸覺劃分,可以分為:

近生牛排(blue) :feels soft and squishy 口感柔嫩 濕軟 多汁 新鮮 原生肉感

一分熟牛排(rare):soft to the touch 口感柔嫩 有肉汁鮮味 生熟層次感交匯

三分熟牛排(medium rare):yields gently to the touch 口感大體偏嫩 肉感多元化 相對鮮美

五分熟牛排(medium):yields only slightly to the touch, beginning to firm up 口感不會太嫩 有層次有厚重感

七分熟牛排(medium well):firm to the touch口感開始厚重 有彈性 咀嚼感不錯

全熟牛排(well done):hard to the touch口感堅實 有彈性 有嚼勁

肉品如果非常新鮮,老饕喜歡叫三分熟或五分熟,而一般人叫七分熟比較習慣,而路邊攤的肉品較為低廉,老闆會主動煎到全熟。

西餐座次安排

西餐通常遵循女士優先、長幼尊卑、男女相間原則。每個人入座或離座,均應從座椅的左側進出。舉行正式宴會時,座席排列按國際慣例:桌次的高低依距離主桌位置的遠近而右高左低,桌次多時應擺上桌次牌。同一桌上席位的高低也是依距離主人座位的遠近而定。西方習俗是男女交叉安排,即使是夫妻也是如此。

❼ 本人愛好西餐不知那位提出西餐知識

(1)餐具的使用
刀叉的使用。右手持刀,左手持叉,先用叉子把食物按住,然後用刀切成小塊,再用叉送入嘴內。歐洲人使用時不換手,即從切割到送食物入口均以左手持叉。美國人則切割後,將刀放下換右手持叉送食入口。 刀叉並用時,持叉姿勢與持刀相似,但叉齒應該向下。通常刀叉並用是在取食主菜的時候,但若無需要刀切割時,則可用叉切割,這兩種方法都是正確的。 匙的用法。持匙用右手,持法同持叉,但手指務必持在匙柄之端,除喝湯外,不用匙取食其他食物。 餐巾用法。進餐時,大餐巾可折起(一般對折)折口向外平鋪在腿上,小餐巾可伸開直接鋪在腿上。注意不可將餐巾掛在胸前(但在空間不大的地方,如飛機上可以如此)。拭嘴時需用餐巾的上端,並用其內側來擦嘴。絕不可用來擦臉部或擦刀叉、碗碟等。
(2) 西餐進餐禮儀
因為西餐主要是在餐具、菜餚、酒水等方面有別於中餐,因此,參加西餐宴會,除了應遵循前述中餐宴會的基本禮儀之外,還應分別掌握以下幾個方面的禮儀知識。
一餐內容齊全的西菜一般有七八道,主要由這樣幾部分構成: 第一,飲料(果汁)、水果或冷盆,又稱開胃菜,目的是增進食慾。 第二,湯類(也即頭菜)。需用湯匙,此時一般上有黃油、麵包。 第三,蔬菜、冷盤或魚(也稱副菜)。可使用墊盤兩側相應的刀叉。 第四,主菜(肉食或熟菜)。肉食主菜一般配有熟蔬菜,此時要用刀叉分切後放餐盤內取食。如有色拉,需要色拉匙、色拉叉等餐具。 第五,餐後食物。一般為甜品(點心)、水果、冰淇淋等。最後為咖啡,喝咖啡應使用咖啡匙、長柄匙。 進餐時,除用刀、叉、匙取送食物外,有時還可用手取。如吃雞、龍蝦時,經主人示意,可以用手撕著吃。吃餅干、薯片或小粒水果,可以用手取食。麵包則一律手取,注意取自己左手前面的,不可取錯。取麵包時,左手拿取,右手撕開,再把奶油塗上去,一小塊一小塊撕著吃。不可用麵包蘸湯吃,也不可一整塊咬著吃。 喝湯時,切不可以湯盤就口,必須用湯匙舀著喝。姿勢是:用左手扶著盤沿,右手用匙舀,不可端盤喝湯,不要發出吱吱的聲響,也不可頻率太快。如果湯太燙時,應待其自然降溫後再喝。 吃肉或魚的時候,要特別小心。用叉按好後,慢慢用刀切,切好後用叉子進食,千萬不可用叉子將其整個叉起來,送到嘴裡去咬。這類菜盤里一般有些生菜,往往是用於點綴和增加食慾的,吃不吃由你,不要為了面子強吃下去。 餐桌上的佐料,通常已經備好,放在桌上。如果距離太遠,可以請別人麻煩一下,不能自己站起來伸手去拿,這是很難看的。 吃西餐時相互交談是很正常的現象,但切不可大聲喧嘩,放聲大笑,也不可抽煙,尤其在吃東西時應細嚼慢咽,嘴裡不要發出很大的聲響,更不能把叉刀伸進嘴裡。至於拿著刀叉作手勢在別人面前揮舞,更是失禮和缺乏修養的行為。 吃西餐還應注意坐姿。坐姿要正,身體要直,脊背不可緊靠椅背,一般坐於座椅的四分之三即可。不可伸腿,不能翹起二郎腿,也不要將胳臂肘放到桌面上。 飲酒時,不要把酒杯斟得太滿,也不要和別人勸酒(這些都不同於中餐)。如剛吃完油膩食物,最好先擦一下嘴再去喝酒,免得讓嘴上的油漬將杯子弄的油乎乎的。乾杯時,即使不喝,也應將酒杯在嘴唇邊碰一下,以示禮貌。 有人曾將一次禮貌的飲酒程序做了總結:首先,舉起酒杯,雙目平視,欣賞色彩;其次,稍微端近,輕聞酒香;然後,小啜一口;第四,慢慢品嘗;最後,贊美酒好、酒香。 總之,西餐既重禮儀,又講規矩,只有認真掌握好,才能在就餐時表現得溫文爾雅,頗具風度。

❽ 歐洲人,美洲人,有什麼飲食上的不同

美洲飲食習俗與禮儀
加拿大

加拿大人熱情好客。親朋好友之間請吃飯一般在家裡而不去餐館,認為這樣更友好。客人來到主人家,進餐時由女主人安排座位,或事先在每個座位前放好寫有客人姓名的卡片。在加拿大還有一種請吃飯的方式更加隨便,即「自助餐」或「冷餐會」形式。由主人把飯菜全部擺在桌上後,客人可各自拿一隻大盤子(或由主人發給),自己動手盛取自己喜歡吃的食品,可以離開餐桌到另一房間隨便就坐進餐,這樣客人與主人,客人與客人之間便可有更多的時間交談。在加拿大一般應邀去友人家裡吃飯,不需送禮物。但如去親朋家度周末或住幾天,則應給女主人帶點禮品,如一瓶酒、一盒糖等。離開主人家後,回到家中應立即給女主人寫封信,告訴已平安抵家,並對受到的款待表示感謝。節假日訪問親友,通常也需要帶一點禮物。

加拿大人不像美國人那樣隨便,大部分招待會在飯店和俱樂部舉行。如果應邀去加拿大人家裡做客,可以事先送去或隨身攜帶上一束鮮花給女主人。但不要送白色的百合花,在加拿大,白色的百合花只有在葬禮上才用。

拉著打開的門,讓你後面的人先通過,這種禮儀會受人贊賞。 向過路人或電梯里遇到的陌生人微笑和說聲「Hi」,表現友善的姿態。

第一次見面,握手和互問一句「你好嗎?」(How are you?),通常這句慣用語不必真正去回答,只需說:「很好,謝謝。」("Fine, thanks.") 談話完畢之後,通常會說一句:「祝你有一個愉快的一天/晚上/周末。」("have a nice day/evening/weekend")

鄰居、同事及在會客室等候之際,常會作非正式的交談。甚至是在業務場合,於開會之初或會議之後,也會作非正式的交談。

避免在公眾場所高聲談論或爭論。即使在公眾場所發生沖突,比如汽車意外等,都力求保持冷靜。

在外族人面前用另一種語言交談,會被視為無禮所為。盯著人看也是極端無禮的。

新移民對於加拿大人表現的態度,應該保持冷靜,不要作出過份的反應。許多看似是「種族歧視」的反應,可能只是出於不明白、好奇心或者是詫異。不要馬上便認為受到冒犯,或妄下種族歧視的結論。

美國

美國人不象英國人那樣總要衣冠楚楚,而是不大講究穿戴。但正式場合,美國人就比較講究禮節了。

接見時,要講究服飾,注意整潔,穿著西裝較好,特別是鞋要擦亮,手指甲要清潔。美國商人較少握手,即使是初次見面,也不一定非先握手不可,時常是點頭微笑致意,禮貌地打招呼就行了。男士握女士的手要斯文,不可用力。如果女士無握手之意,男士不要主動伸手,除非女士主動。握手時不能用雙手。上下級之間,上級先伸手握手。長幼之間,長者先伸手握手。主賓之間,主人先伸手。男性之間,最忌互相攀肩搭臂。美國人談話時不喜歡雙方離得太近,習慣於兩人的身體保持一定的距離。一般應保持120-150厘米之間,最少也不得小於50厘米。

應邀去美國人家中作客或參加宴會,最好給主人帶上一些小禮品,如化妝品、兒童玩具、本國特產或煙酒之類。對家中的擺設,主人喜歡聽贊賞的語言,而不願聽到詢問價格的話。

准時守信,相當重要。美國商人喜歡表現自己的「不正式」、「隨和」與「幽默感」。能經常說幾句笑話的人,往往易為對方接受。美國商界流行早餐與午餐約會談判。當你答應參加對方舉辦的宴會時,一定要准時赴宴,如果因特殊情況不能准時赴約,一定要打電話通知主人,並說明理由,或者告訴主人什麼時間可以去。赴宴時,當女士步入客廳時,男士應該站起來,直到女士找到了位子你才可坐下。美國人在招待客人時,大多用焙牛肉、焙雞肉,因為這些菜式受一般美國人歡迎,既方便又實惠。只要另配上一二種蔬菜、芋類及谷類,如果准備點飯後甜點,就算是大餐了。漢堡包是美國人日常食用的食品,按規定,漢堡包牛肉末脂肪含量不得超過30%。

巴拿馬

巴拿馬人交談時喜歡雙方的距離靠得近一些,他們認為這樣才顯得親近自然,否則就有冷淡對方之嫌了,他們有一些手勢語,如吻指尖表示贊美。

在正式社交場合,他們同賓客見面時常行握手禮,而在親朋好友之間,見面時常行擁抱禮,在街頭遇見熟人時,則以點頭為禮,當地人接電話,往往先問您是誰,這與歐美國家先自報家門的習慣不同。

巴拿馬人以大米和玉米為主食,他們製作的食品講究五味俱全,比較有名的有大米,肉煮赤豆。巴拿馬人很喜歡一種叫桑科喬的食品,當地人常以此宴請客人。

哥斯達尼加

在哥斯達尼加,男子見面,一般行握手禮,關系非同一般的,還要擁抱。男子見到較熟悉的女子有的是輕吻她的右手,有的是吻臉。 跟初次見面的人打交道,不能哈哈大笑,也不能詢問對方的年齡種族,稱呼時,可在名字後面加先生,女士。

在哥斯達尼加,咖啡和香蕉產量極為豐富,其出口量占出口總量的一半,而且這兩種東西成了他們日常生活中不可少的飲料和食品。 到當地人家裡作客,他們一般都備有小吃或飲料招待,客人不應拒絕,否則會使主人感到難堪。

墨西哥

墨西哥人通常的問候方式是微笑和握手,在親朋好友之間也施親吻禮和擁抱禮,但卻忌諱不熟悉的男女之間互相親吻。 墨西哥人的姓名一般由教名,父姓,母姓三部分組成。在一般場合可用略稱形式,即只用教名和父姓,婦女婚後改為夫姓,夫姓之前須加一個德字表示從屬關系。

墨西哥的傳統食物是玉米,菜豆和辣椒。人們說玉米是墨西哥人的麵包。墨西哥人可以用玉米製作出各種各樣的食品。另外,墨西哥有仙人掌之國的美稱,當地人喜食仙人掌,他們把它與菠蘿,西瓜並列,當作一種水果食用,並用它配製成各種家常菜餚。在食用昆蟲方面,墨西哥也是世界上消耗量最大的國家。

古巴

兩人相見,凡是似曾相識的,或者要與之辦交涉的,總要打一個招呼。除了問候致意之外,還有一個稱呼問題,男子稱為先生,女子稱小姐。 在古巴人性格質朴,他們在社交場合與客人相見,一般習慣以握手為禮。在朋友或親人相見時,也常以擁抱為禮,一般男人與男人之間,女人與女人之間都可擁抱。

在古巴,人們大多信仰天主教,在飲食上基本以西餐為主。通常早餐是麵包,牛油,午餐多吃三明治,牛奶,晚餐則多食肉類,蔬菜。 古巴人非常喜歡黃米飯,他們在飲食上最負盛名的菜餚是阿希亞科。這是用豬肉同君子蘭,芋頭,山葯,古巴人一般不愛吃羊肉和海味品。古巴盛產水果,所以人們生活中離不開水果。他們把水果擠成汁,作為一種經常性的飲料。

瓜地馬拉

在社交場合與客人相見時,當地男子多行握手禮。如果是親朋好友,他們還行擁抱禮。作為朋友關系婦女相見,她們之間輕輕摟一摟,並吻吻對方的臉。

瓜地馬拉以玉米,小麥和大米為主食,現在飲食方面基本上以西餐為主,喜歡食麵包,三明治等,當地盛產咖啡,人們每天都要喝咖啡,大多數人的午餐都要有一杯咖啡,當地人以午餐為正餐,晚餐一般在晚上8點以後才開始。

多米尼加

民族性格觀觀而豁達,讓人有一種極易親近做朋友的感覺.在這種國度里生活,就是神經緊張的人也自然而然地會緩和下來,原本就溫和的人會變得更親。唯一的顧慮是人可能變得鬆散下來。

多米尼加的商業習慣,別惹對方不高興,要懂得說點善意的玩笑。你所要拜訪的人,若同一房間內有其他人在,要一並打招呼,否則會得不到他們的幫助。當地沒有特殊的禁忌。旅行時注意,聖多明各市以外的旅館,投宿時要記得帶蚊香。琥珀、黑珊瑚戒指和婦女身上的配件等無為有風趣的特產。

哥斯大黎加

該國以出口咖啡、可可、農產品為主。工業在中美洲各國中較為發達,以輕工業為主。人均產值在1020美元以上,主要出口商品有咖啡,可可、香蕉、原糖等,進口初級製品、燃米油、機械設備等。開採金、銀、鹽礦。

哥斯大黎加男人見面時握手。婦女之間如果是朋友或親戚的話,就親吻面頰。

哥斯大黎加人,普通家庭的日常飲食主要有玉米、豆類、大米、香蕉等,在星期天則用香蕉和南瓜熬肉湯。水果類比較常見的有各種棕櫚果實和棕櫚樹心。最普遍的料是咖啡、加粗糖煮開的郎姆酒、糖酒等。黑人居民的食多為君子蘭、木薯和幾種當地產的莖類食物。印第安人基本上吃玉米和香蕉,極少能吃上魚和肉。

宏都拉斯

和宏都拉斯商人相處要注意,宏都拉斯與薩爾瓦多不合,說話時應注意。該國人種復雜,人們對於政治興趣高昂。當地商人自尊心很強,所以,生意不好做。一旦有了交情之後,生意就好做了。談判生意,往往需要比較多的時間,盲目從事,往往會致意外的失敗。和當地的商人成了至交之後,每有交易時,也都必須訂立契約,並不得疏於資信調查,否則,一旦發生糾紛,就後悔莫及了。至於資信調查,是可以委託律師辦理的,但是,必須找個有實力,而且在政府機構內吃得開的人,才能獲得可的次讎材料。

天主教徒忌諱「13」這個數字,尤其13號是星期五,遇上此日子,一般不要舉行活動。

歐洲飲食習俗與禮儀
俄羅斯

在飲食習慣上,俄羅斯人講究量大實惠,油大味厚。他們喜歡酸、辣、鹹味,偏愛炸、煎、烤、炒的食物,尤其愛吃冷盤。總的講起來,他們的食物在製作上較為粗糙一些。

一般而論,俄羅斯以麵食為主,他們很愛吃用黑麥烤制的黑麵包。除黑麵包之外,俄羅斯人大名遠揚的特色食品還有魚子醬、酸黃瓜、酸牛奶,等等。吃水果時,他們多不削皮。

在飲料方面,俄羅斯人很能喝冷飲。具有該國特色的烈酒伏特加,是他們最愛喝的酒。

此外,他們還喜歡喝一種叫「格瓦斯」的飲料。

用餐之時,俄羅斯人多用刀叉。他們忌諱用餐發出聲響,並且不能用匙直接飲茶,或讓其直立於杯中。通常,他們吃飯時只用盤子,而不用碗。

參加俄羅斯人的宴請時,宜對其菜餚加以稱道,並且盡量多吃一些,俄羅斯人將手放在喉部,一般表示已經吃飽。

波蘭

如果到波蘭人家裡訪,可以給女主人帶上一束花。在交給女主人之前要把花的包裝紙去掉。但要注意,不要送紅玫瑰花,紅玫瑰花表示浪溫的愛情。

無論在正式或非正式的宴請中都經常敬酒。波蘭人喜歡客人談論他們的國家、文化、美國的生活方式以及你個人的家庭生活。

與波蘭人交往,避免贈送高價什的禮物。公司的新產品,可用作見面禮。波蘭人以吃西餐為主,其口味偏清淡,不要過分油膩,普遍喜食以烤、煮、燴的菜餚,而且還愛用黃油菜餚。波蘭人一般都喜愛酒巴,通常在飯前習慣烈性酒,飯後飲甜酒,而且酒量一般很大。他們也喜愛喝咖啡,中國紅茶。他們喜愛在紅茶里放一檸,茶色要淡。

法國

在飲食起居方面,法國人也是每日三餐:早上起床後進早餐,中午12時至13時為午餐時間,晚餐則一般在20時左右。午餐和晚餐為正餐。

法國人和中國人一樣,也十分講究飲食文化。初到法國並有機會到法國人家裡作客的人一定會注意到,法國人花在餐桌上的時間-尤其在周末或節假日期間-非常之多,一頓飯常常要吃上幾個小時。當然,除了美酒和佳餚之外,法國人習慣於在餐桌上聊天,特別是當親朋好友聚集在一起時,大有「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那種氣氛。

商談時作出決定的速度較慢。在法國,要注意商務禮俗,法國人忌諱」13」,他們不住13號房間,不在13日這天外出旅行,不坐13號座位,更不準13個人共進晚餐。

法國人喜愛花,生活中離不開花,特別是探親訪友,應約赴會時,總要帶上一束美麗的鮮花,人們在拜訪或參加晚宴的前夕,總是送鮮花給主人。賞菊是我國人的一種雅興,但法國人卻不同,切記不要送菊花,因為法國(或其他法語區),菊花代表哀傷,只有在葬禮上才送菊花。其他黃色的花,象徵夫妻間的不忠貞,千萬別送。另外也忌擺菊花、牡丹花及紙花,在法國,康乃馨被視為不祥的花朵,你如果糊里糊塗地買一大把康乃馨,送給法國人,碰到脾氣大的,不挨揍才怪呢,法國是個盛產花卉的國家,法國人民將鳶尾科的鳶尾花作為自己民族的國花(歐洲人把鳶尾花叫作「百合花」)。法國人喜歡玫瑰,栽培有7000多種,玫瑰花表示愛情。

英國

因此,重大的宴請活動,大家都放在晚餐時進行。去英國人家裡作客,最好帶點價值較低的禮品,因為花費不多就不會有行賄之嫌。禮品一般有:高級巧克力、名酒、鮮花,特別是我國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間工藝美術品,他們格外欣賞。而對有客人公司標記的紀念品不感興趣。在英國,服飾、香皂之類的物品未免太涉及到個人的私生活,故幫一般不用來送人.菊花在任何歐洲國家都只用於萬聖節或葬禮,一般不宜送人。白色的百合花在英國象徵死亡,也不宜送人。其他的花都可送人。盆栽植物一般是宴會後派人送去。若請你到人家裡作客,需要注意,如果是一種社交場合,不是公事,早到是不禮貌的,女主人要為你做准備,你去早了,她還沒有準備好,會使她難堪。最好是晚到10分鍾。在接受禮品方面,英國人和我國的習慣有很大的不同。他們常常當著客人的面打開禮品,無論禮品價值如何,或是否有用,主人都會給以熱情的贊揚表示謝意。蘇格蘭威士忌是很通行的禮品,烈性威士忌則不然。

英國商人一般不喜歡邀請至家中飲宴,聚會大都在酒店、飯店進行。英國人的飲宴,在某種意義上說,是儉朴為主。他們討厭浪費的人。比如說,要泡茶請客,如果來客中有三位,一定只燒三份的水。英國對飲茶十分講究,各階層的人都喜歡飲茶,尤其是婦女嗜茶成癖.英國人還有飲下午茶的習慣,即在下午3—4點鍾的時候,放下手中的工作,喝一杯紅茶,有時也吃塊點心,休息一刻鍾,稱為"茶休"。主人常邀請你共同喝下午茶,遇到這種情況,大可不必推卻。在正式的宴會上,一般不準吸煙。進餐吸煙,被視為失禮。

在英國,邀請對方午餐、晚餐、到酒吧喝酒或觀看戲劇、芭蕾舞等,會被當作送禮的等價。主人提供的飲品,客人飲量以不超過3杯為宜,如果感到喝夠了,可以將空杯迅速地轉動一下,然後交給主人,這表示喝夠了,多謝的意思。酒館開門時間一般是上午11時至下午3時,下午5時半到晚上11時。酒館里渴酒的人一般比較多,高峰時,後來的客人沒有座位,就買零酒隨便站著喝。

英國人席間不勸酒,賓主飲多少全憑自己。祝酒詞一般是「為女王健康乾杯!」或者簡單地說「乾杯!」宴會後,客人要多留一會兒,與主人繼續聊天。最後告辭時,客人與主人夫婦握手,說一兩句話表示感謝。客人之間握手告別也可,點頭示意也可,不拘一格,視情況而定。宴會一般在晚上十點半到十一點鍾之間結束。受到款待之後,一定要寫信表示謝意,否則會被認為不懂禮貌。

德國

德國和中國大部分地區一樣,一日三餐。早餐一般在七點,午餐一點,晚餐七點。有的地方午餐和晚餐之間喝午後咖啡,吃蛋糕。

荷蘭

在荷蘭從事商務活動,宜穿保守式樣西裝。公私單位往訪前均務必訂約。荷蘭商人尤其愛旅行,千萬先約好才前往荷蘭。雖然不象法國、德國商人那樣愛握手,荷蘭人也較正式、保守。所以切記直接拿出您最好的談判條件,以免生意飛了。荷蘭商人喜愛相互招待宴請,往往早餐豐富,上午10時休息吃茶點,中午大吃一頓,下午四時又休息吃茶點,晚上7時正式吃晚餐,睡前還有一次宵夜。所以,切記帶著你的腸胃葯。如果荷蘭人邀請你到他家坐坐,大多隻請你喝幾杯酒,然後出去上飯館吃飯,記得帶花送給他太太——務必是單數,5朵或7朵最好,別對別人的太太過分。

荷蘭知識分子中很多對中國傳統文化(漢學)知之頗深,不妨談談中國也孟哲學。荷蘭人在飲食上習慣吃西餐,但對中餐也頗興趣。荷蘭人倒咖啡有特別的講究,只能倒到杯子的三分之二處。倒滿是失禮的插為,被視為乏教養。相處之道,不要提起納粹。

荷蘭人的傢具、室內裝飾聞名於世,所以荷蘭人喜歡別人恭維他們的傢具、藝術品、地毯和家中擺設。談話時避免談論美國政治、錢和物價,比較受歡迎的談話內容包括政治、旅行和體育。荷蘭人時間觀念強,講究准時。

瑞士

瑞士人喜歡談論的話題是:體育、旅行、政治及你喜歡瑞士什麼地方。避免談論減肥與節食(特別是在吃飯的時候),也不要問對方的年齡、做什麼工作、家庭情況和私人生活。

奧地利

冰島人以麵食,大米為主食,由於漁業資源豐富,各種魚類經常成為餐桌上的佳餚。冰島人好客,有客人到來,總是要把最好的食品拿出來請客人品嘗。如果是正式宴請,一般會發出請帖,對時間地點都寫得一清二楚。他們不吃自死的動物。

冰島人在商貿活動中注重時效,忌拖泥帶水。萬一因故不能准時赴約,要盡早通知對方並表示歉意。若因故遲到,要向主人和在場其他人員表示歉意。 遞接名片時,可附帶說上一句請多關照之類的話。贈送禮品時,越是帶有異國情調和特色的禮品便越受歡迎。不要拒絕回贈的禮品。

阿爾巴尼亞

正式文件中,他們一般只將本人的名與姓一起用,但也有人在本名後邊再加上父名,然後再寫上姓。見面一般行握手禮,男子在握手前先脫下手套,摘下帽子,熟人相見,相互不停地連連問好,並普遍行貼面禮,這種禮程度不同,有親疏之分。

這里的居民以麵食為主食,愛吃歐式西菜。在口味上喜酸辣。普遍吃牛肉羊肉,少數人常吃豬肉和魚類,生活中離不開各類蔬菜,水果和點心,喜飲咖啡,不少人對茶葉,牛奶也很感興趣。大多數人不太愛吃中國菜;也不吃豬肉,認為豬臟;還不太喜歡吃海味,在農村,用小羊或羊頭招待尊貴客人,若客人不吃,主人會很不高興。

這里一般不要問及別人的宗教信仰,政治態度等方面的情況,談談文學創作等則不會犯忌。許多人忌諱13和星期五。他們對紅色很感興趣,許多人對灰色,綠色則不太喜歡。

愛爾蘭

到愛爾蘭,談公事要事先預約,但記住,愛爾蘭人的時間觀念不強。如果應邀到愛爾蘭人家中做客,可帶一些鮮花或巧克力。如果被邀請去吃飯,一瓶葡萄酒、一束鮮花、一些巧克力糖或乳酪等都是很合適的禮物。在公事交往中送禮是不常見的。

斯洛維尼亞

見面禮節以握手為主。

根據斯拉夫人傳統,歡迎遠道而來的朋友時,還有主人身穿民族服裝,捧出麵包和鹽,客人撕一小片麵包蘸鹽吃的習俗。寓意主人即使清貧到只有麵包和鹽,對朋友依然熱情歡迎、無私款待。此風俗在現代城市化生活中已衰微,僅在歡迎貴賓的某些特殊場合偶有應用。

3見面擁抱、親臉、貼面頰等限於親人、熟人之間。夫妻之間擁抱親吻。父母子女之間親臉、親額頭,平輩親友之間貼面頰。在公共場合,關系親近的婦女之間親臉,男子之間抱肩擁抱,男女之間貼面頰,晚輩對長輩親額頭。男子如對尊貴的女賓親一下手背,是表示尊敬。

挪威

挪威人非常喜歡握手。無論何時,當陌生人相會,總要握手及互道姓名。同樣地,當以後遇見了不怎麼熟的人,你也得在招呼時及道別時握手。

挪威人在與人談話時,總習慣距離稍遠一點,認為相距1.2米是最佳距離。太近或太遠都會被看作是不禮貌的舉動。

挪威人性格內向,待人態度誠懇、熱情,以好客著稱。非常注重禮節禮貌。

在飲酒時若進行敬酒(skaling)的話,有一套復雜的注目儀式。舉起杯子,凝視 著對方的眼睛,然後說skal,互碰玻璃杯,再一次凝視對方的眼睛,之後一飲而盡(或者慢慢啜飲比較好,因為酒的價格不低)。

挪威人時間觀念較強,習慣准時赴約,認為這是一種社交禮節問題。不守時不但失禮,還會被視為不守信用。萬一因某種原因不能按時赴約,應事先打電話說明原因,取得諒解。

比利時

在商務活動中,宜穿3件套的保守式西裝。往訪務必與預約,且訂在上午10時至下午5時之間,最好是邀請對方於下午1時至3時之間午餐面

談。名片上勿列商品廣告。比利時人一般不吃過份油膩的菜。早晨習慣吃酸奶牛、水果,進餐時喜喝啤酒、白蘭地。餐前習慣先來眯料,用餐

時一定要有警備區,後要喝咖啡,若受邀到比利時人家中進晚餐,宜先請花店送花去對方家中,然後抵達.送花時,千萬別送菊花,對比利時人來說

,菊花意味著死亡,此為禮及萬聖節(11月1、2日)專用。除非餐桌上有煙灰,否則不要抽煙。比利時南部人,女孩愛粉紅色,男孩愛藍色,一般

人高雅的灰色。忌用墨綠色。而比利時北方人,女孩愛藍色,男孩愛粉紅色。

12月及7、8月多去度假,其他月份都適宜往訪。注意:布爾的每周三,安特普的每周一,是當地商人同業聚餐日,較難找他們談生意。

芬蘭

芬蘭人在社交場合與客人見面時,不分男女都熱情地行握手禮。芬蘭人與外國友人相會時,尤其是對到他們家中做客的朋友,喜歡讓對方簽名並留言,以示對於友情的珍重。芬蘭人願意別人稱呼他們的職銜。如果不知道他們的職銜,則可籠統地稱作經理。

芬蘭人的主食有麵包和土豆,也吃炒麵和米飯。副食常吃牛肉羊肉及各種海產品。他們喜歡食色拉,素色拉是把幾種蔬菜切成絲或片,加上調料攪拌在一起;葷色拉是用蝦仁與切成絲的蔬菜拌在一起。芬蘭人沒有大吃大喝的習慣,准備的飯菜數量都不大,餘下的食物存放進冰箱下一次再吃。

匈牙利

匈牙利人的姓名,排列與我國漢族人名相似,姓在前,句後。他們的姓名由兩節組成,稱呼匈牙利人時,只稱姓不稱名。 匈牙利人社交場合與客人相見時,一般是以握手為禮,有時也行擁抱禮,婦女則通常行屈膝禮。
匈牙利人以麵食為主,喜歡吃豬肉,牛肉等,蔬菜中喜食白菜,洋蔥等。匈牙利人不吃奇形怪狀的食物,認為吃了這些東西,吉祥就會像魚一樣溜走。

烏克蘭

在烏克蘭,陌生人相見時,一般稱呼女士,先生,若是熟人見面,可只稱其本名和你名,這樣顯得關系親密;若是兄弟姐妹之間相稱,一般喜歡用昵稱。 握手和擁抱是當地居民相見時最普遍的見面禮。他們不怠慢任何客人,非常樂意廣交朋友。在社交場合,客人可作自我介紹,如果對方示做自我介紹,不必直接詢問,可待會兒向第三者打聽。
烏克蘭的飲食習俗與東歐國家大致相同,以麵食,稻米為主食,喜歡吃麵包,及腌制的食品,口味偏重甜,酸,對油膩和微辣食物也能適應,常吃水果,白菜,酸奶油等,當地居民還特別喜歡吃一種熱氣騰騰的甜餡餃子。

葡萄牙

按葡萄牙人的飲食習慣,用餐時應盡量喝葡萄酒。葡萄牙人同葡萄酒結下了不解之緣,它是每一家庭必不可少的飲料。男女老幼飯前飯後都愛飲酒,也喜歡用酒招待客人。男人只有飲酒才被人認為是男子漢,據說,在這個只有半個河南省大的小國家裡,酒店就有36萬家之多。葡萄牙人飲酒的方法是很講究的,按葡萄牙的傳統,飯前要飲用開胄葡萄酒,飯後要喝助消化葡萄酒,用餐過程中還根據萊餚配酒。吃肉時喝紅葡萄酒,吃魚時飲白葡萄酒,冷拼盤則配飲玫瑰香葡萄酒,吃點心時則配葡萄汽酒。這種傳統的、嚴格的配酒方法,沿襲聖今,已成為全國人在商務宴請、社交場合和家庭飲宴時的一種禮節和習慣。

葡萄牙人為什麼如此重視和喜愛葡萄酒呢?他們說:「葡葡酒是大地和太陽的兒子,它振奮我們的精神,啟發我們的智慧。」你到了葡萄牙,進餐時就非喝酒不可。你要是搬出理由不喝,他們就認為你瞧不起他們,那麼進一步做什麼交易或交個知已的希望,就要泡湯了。在葡萄牙,人稱酒比水還便宜,酒精的成份也不高,因此,進食時同時喝些酒,絕不至醉酒。當然,到了產葡萄酒聞名於世的葡萄牙,又醇又香,有口皆碑的佳酒,值得一嘗。

❾ 中世紀的歐洲有什麼冷知識

首先必須承認的是,中世紀的歐洲人已經發明了餐具,總算不用像古埃及人一樣直接用手指吃飯了,但現代人依然會感到難以接受——酒杯鑲嵌了寶石做得很華麗,但卻要一桌人輪流共用,你必須在飲酒的時候跟別人分享口水;湯勺也是兩個人或幾個人共用的,最好不要直接把勺子湊到嘴邊去喝,而是舀到自己的碗里;餐叉是拜占庭帝國的發明,要到十字軍東征之後才被帶回西歐,在此之前的歐洲人,還是只能像古埃及人和現代印度人一樣用手指直接撕肉條;當然,你也可以用餐刀割牛排和麵包,然後代替叉子直接塞入嘴裡,但問題是一把餐刀要數人共用,只有地位很高的人才能獨享一把餐刀。

當然,上述這些陋習都是細枝末節,身為貴族領主,你完全可以為自己打造一副專用的餐具。但是,在看到桌上放著的中世紀歐洲經典飯菜之後,你絕對會消減掉絕大部分的食慾。

就現代東方人的觀點來看,中世紀歐洲人吃水果的方法實在是很奇怪:把蘋果和梨放到火上烤,把李子放進鍋里燉,還要加鹽撒胡椒……而直接生吃水果,卻被看成是下等人的做法。

——中世紀的歐洲醫學界普遍認為,一切水果都是涼性食物,若要吃的話,就應該以熱的方法烹調,或者加入熱性的香料(例如胡椒之類)……真是不科學!

相反,對於大部分蔬菜,例如胡蘿卜、蕪菁、圓白菜、捲心菜等等,中世紀的歐洲人倒是習慣於生吃,甚至就連刺激性口味的洋蔥也是如此——當然,也有浸泡在肉汁里的烤洋蔥,不過那個就屬於高級菜了。

——煮熟的水果和生吃的蔬菜……感覺上似乎跟中國人的習慣恰好相反,肯定會導致腸胃不適。

不過上述這些問題還不算最要命的,中國人也不是不能吃蔬菜色拉,至於煮熟加鹽的水果不合口味,也只要從食譜中剔除這些菜就行了。但光是作為主食的麵包,就能讓人覺得無處下嘴——中世紀歐洲人吃的麵包,跟我們現代人那種發酵過還加入白糖奶油的松軟麵包根本不是一回事,而是近似於壓縮餅乾的一種無酵餅,又干又硬又磕牙……而古埃及人的麵包,雖然通常也沒加奶油,但一般倒是發酵過了。

當時,就算是貴族領主,在日常生活之中,也都吃平均重量4。5㎏/10磅的長條形黑麵包。

注意,中世紀的黑麵包和現代的黑麵包完全不是一回事,現在所謂的黑麵包除了色澤之外,在口感和成分上,其實和中世紀的白麵包也差不多了。

典型的中世紀黑麵包,一般是用小麥粉混雜大量的麩皮烤制而成——這種做法在中世紀已經算是精品黑麵包了。更有一些偷工減料的黑心麵包師,居然經常故意在黑麵包中摻加木屑、小石頭之類的雜物,比埃及人摻入麵包的砂子更能磨損牙齒,也更可惡——後者好歹是被動受罪,前者根本就是主動犯罪啊!!!

很好,這下連礦物質都有了,要是在夾雜點樹葉和蟲子,那就是全營養食品了……

這種中世紀黑麵包的天下聞名之處,就是在於可以當武器使用——中世紀的編年史上,多次記錄了沒出息的笨盜賊潛入窮苦農民家裡盜竊,但卻不幸殞命於家庭主婦的黑麵包之下的囧事;而當中世紀的家庭矛盾發生時,更有無數男子漢死於悍婦的黑麵包攻擊……至於這東西的味道,還是請大家自行想像。

——在日本的歐洲中世紀背景輕小說《狼與辛香料》之中,那位男主角旅行商人羅倫斯,之所以在有條件的時候,都不願意直接啃黑麵包,而是要把黑麵包掰碎了煮稀粥,就是因為這東西實在是太硬了。

在中世紀,白麵包和黑麵包之間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它在製作時需要耗費很多時間和努力去篩除麩皮,中世紀的天主教會把經過發酵製成的松軟白麵包稱作「潘德美茵」,意為精製、神聖的麵包。而中世紀的白麵包體積也普遍比較小,每隻通常都不夠正常人吃一頓,大概跟現代的「早餐包」差不多。

最初,白麵包是教會神職人員獨享的專利,但很快就被人突破了限制,成為了中世紀富裕家庭們招待賓客的上等伙食。不過,在中世紀貴族們日常用餐的時候,白麵包和黑麵包之間往往並沒有非常明確的分界線——正常情況之下,貴族和富人的廚房裡都不會直接存放大量麵包,而是儲存粗麵粉,或者說混合了大量麩皮的小麥粉。到了吃飯的時候,再把粗麵粉烤成麵包。

如果要招待客人或者慶祝什麼喜事,那麼就會吩咐廚師和侍女們把粗麵粉篩一篩。招待的客人越尊貴,粗麵粉里的麩皮就要篩得越干凈,烤出來的麵包自然就會越白越精細,但花費的功夫同樣也就越多。

所以,黑麵包和白麵包完全可以用同一袋麵粉烤出來,區別只在於人工。而貴族騎士們平時吃的麵包,其實是介於白麵包和黑麵包之間——最富裕的人家可以養幾個僕人,從早到晚專門篩麵粉。而在不那麼富裕的家庭,為了減輕僕人的工作量,避免把他們累倒,同時也是為了避免浪費同樣能充飢的麩皮,只好把篩麵粉的次數減少一些……至於最後烤出來的麵包到底算是黑的還是白的,就只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此外,在中世紀的歐洲,還有一種用精麵粉加入雞蛋、牛奶、蜂蜜和香草,並且用啤酒酵母來代替普通的發面,經過精心發酵之後烘烤製成的「皇後麵包」(也可以翻譯為女王麵包)。這種小圓形白麵包的口味,基本跟現代的高檔奶油麵包差不多,可能還要更好一些,而且使用的材料絕對是綠色健康無污染——但這玩意兒已經是連國王也不能頓頓都當主食吃的超高級奢侈品了!

根據中世紀的某部史詩記載,有位國王在某次戰役勝利之後,向全軍賞賜了許多烤肉和葡萄酒,大家都習以為常。然後他又賞給最勇敢的士兵們每人一塊「皇後麵包」,卻被其他人羨慕得要死……

不管那些混合了木屑與碎石的中世紀黑麵包有多麼的嗑牙和傷喉嚨,它們仍然是中世紀歐洲下層平民眼裡的上等美食,因為他們的飯碗里經常連麵包都沒有——烤麵包要燒很多柴,烘焙的工藝也很麻煩。

所以窮人們乾脆就直接拿一些粗加工的麥粉(那東西雖然是麥子磨的,但是怎麼看都算不上麵粉)放到碗里,加點熱水調成麥糊,然後天天就吃這種麥糊過日子。如果有條件搞到一些野菜、咸魚和肉類的話,也是把這些東西統統都倒進鍋子里和麥糊一起燉煮……總之看上去很惡心,類似於我們中國人用來喂豬的東西,又有點像是嘔吐物,令人望而生厭。

——總的來說,中世紀歐洲庄園里的農奴們,一般吃得比三千年前尼羅河畔的古埃及農民還差。

除了黑麵包和白麵包之外,中世紀末期的義大利人偶爾也會吃面條(義大利通心粉),但這玩意兒更是絕對的貴族食品,價錢比白麵包還要貴——在水力磨坊普及以前,把麥子加工成做面條用的細麵粉真是太費勁了。而且,現代意義上的義大利面,最初是在阿拉伯人佔領下的西西里島誕生,直到13~14世紀才推廣到了整個義大利,至於傳播到歐洲的其它地方,則已經是文藝復興之後的事情了。

所以,中世紀的絕大部分歐洲人,恐怕都沒有機會品嘗到義大利面的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