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鳥類知識知多少
鳥類知識知多少
鳥類種類繁多,分布全球,生態多樣,現在鳥類可分為三個總目。平胸總目,包括一類善走而不能飛的鳥,如鴕鳥。企鵝總目,包括一類善游泳和潛水而不能飛的鳥,如企鵝。突胸總目,包括兩翼發達能飛的鳥,絕大多數鳥類屬於這個總目。
大多數鳥類都會飛行,少數平胸類鳥不會飛,特別是生活在島上的鳥,基本上也失去了飛行的能力。不能飛的鳥包括企鵝、鴕鳥、幾維(一種紐西蘭產的無翼鳥)、以及絕種的渡渡鳥。 當人類或其他的哺乳動物侵入到他們的棲息地時,這些不能飛的鳥類將更容易遭受滅絕,例如大的海雀,和紐西蘭的恐鳥。 鳥類種類很多,在脊椎動物中僅次於魚類.目前全世界為人所知的鳥類一共有9,000多種,光中國就記錄有1,300多種,其中不乏中國特有鳥種(參見中國特有鳥種列表)。大約有120~130種鳥已絕種,與其他陸生脊椎動物相比,鳥是一個擁有很多獨特生理特點的種類。這些鳥在體積、形狀、顏色以及生活習性等方面,都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在這么多的鳥類中,最大的要數鴕鳥,它是鳥中的"巨人"。非洲鴕鳥體高2.75米,最重的可達165.5千克。 最小的是南美洲的蜂鳥,體長只有50毫米,體重也就同一枚硬幣一樣重。鳥能飛翔,但並不是所有的鳥都可以飛起來。比如鴕鳥雙翅已退化,胸骨小而扁平,沒有龍骨突起,不能飛翔。企鵝是特化了的海鳥,雙翅變成鰭狀,失去了飛翔能力。有的鳥雖然可以飛行但飛行的距離不是特別遠,如家雞由於雙翅短小,不能高飛,但至少可以飛幾十米遠;而家鴨徹底失去了飛行的能力。在會飛的鳥中,飛行最高的要算禿鷲了,飛行高度可在9000米以上。飛行最快的是蒼鷹,短距離飛行最快時速可達600多千米。飛行距離最長的則是燕鷗,可從南極飛到遙遠的北極,行程約1.76萬千米。鳥類新陳代謝旺盛,消化力強,所以鳥類的食量相當大,例如蜂鳥一天吸食的花蜜量等於體重的一倍。一些小型鳥類每天的食物量相當於體重的10%~30%。大多數鳥類是雜食的,並不太挑挑揀揀。每年春天和秋天,鳥類都成群結隊,遮天蔽日地在天空中飛行,這種在不同季節要更換棲息地區,或是從營巢地移至越冬地,或是從越冬地返回營巢地的季節性現象稱為鳥類遷徙。每年大地回春,鳥類就開始進行求愛、生殖、營巢、孵卵和育雛等一連串的活動。
鳥的食物多種多樣,包括花蜜、種子、昆蟲、魚、腐肉或其他鳥。大多數鳥是日間活動,也有一些鳥(例如貓頭鷹)是夜間或者黃昏的時候活動。許多鳥都會進行長距離遷徙以尋找最佳棲息地(例如北極燕鷗),也有一些鳥大部分時間都在海上度過(例如信天翁)。鳥由於用喙在土壤中取食,喙一般狹長尖細,口中沒有牙齒。
體形最大的鳥:世界上體形最大的現生鳥類是生活在非洲和阿拉伯地區的非洲鴕鳥,它的身高達2~3米,體重56千克左右,最重的可達75千克。但它不能飛翔。它的卵重約1.5千克,長17.8厘米,大約等於30-40個雞蛋的總重量,是現今最大的鳥卵。 翼展最寬的鳥:漂泊信天翁,3.63米。
最大的飛鳥:生活在非洲東南部的柯利鳥,翅長2.56米,體重達18千克左右,是世界上能飛行的鳥中體重最大者。
最重的飛鳥:大鴇,雄性的體重18千克。
最小的猛禽:婆羅洲隼,體長15厘米,體重35克。 羽毛最多的鳥:天鵝,超過25000根。 羽毛最少的鳥:蜂鳥,不足1000根。
羽毛最長的鳥:天堂大麗鵑,尾羽是體長的2倍多。
壽命最長的鳥:鳥類中的長壽者不少,如大型海鳥信天翁的平均壽命為50~60年,大型鸚鵡可以活到100年左右。在英國利物浦有一隻名叫"詹米"的亞馬遜鸚鵡,生於1870年12月3日,卒於1975年11月5日,享年104歲,不愧為鳥中的「老壽星」。 壽命最長的環志海鳥:王信天翁,60餘年。 壽命最長的籠養鳥:葵花鳳頭鸚鵡,80餘年。
飛行速度最快的鳥:尖尾雨燕平時飛行的速度為170千米/小時,最快時可達352.5千米/小時,堪稱飛得最快的鳥。
沖刺速度最快的鳥:游隼,在俯沖抓獵物是能達到180千米/小時。 水平飛行最快的鳥:歐絨鴨,76千米/小時。
飛得最慢的鳥:小丘鷸,8千米/小時。 振翅頻率最高的鳥:角蜂鳥,90次/秒。
振翅頻率最慢的鳥:大禿鷲,滑翔數小時不拍翅。
一次飛行時間最長的鳥:北美金鴴,以90公里/小時的速度飛35小時,越過2000多公里的海面。 飛行最高的鳥類:大天鵝和高山兀鷲是飛得最高的鳥類,都能飛越世界屋脊——珠穆朗瑪峰,飛行高度達9000米以上,否則就可能會撞在陡峭的冰崖上喪生。
飛行最遠的鳥類:北極燕鷗是飛得最遠的鳥類。它是體形中等的鳥類,習慣於過白晝生活,所以被人們稱為"白晝鳥"。當南極 黑夜降臨的時候,便飛往遙遠的北極,由於南北極的白晝和黑夜正好相反,這時北極正好是白晝。每年6月在北極地區"生兒育女",到了8月份就率領"兒女"向 南方遷徙,飛行路線縱貫地球,於12月到達南極附近,一直逗留到翌年3月初,便再次北行。北極燕鷗每年往返於兩極之間,飛行距離達4萬多公里。因為它總是 生活在太陽不落的地方,人們又稱它「白晝鳥」。
最兇猛的鳥:生活在南美洲安第斯山脈的懸崖絕壁之間的安第斯兀鷹,體長可達1.2米,兩翅展開達3米。它有一個堅強而鉤曲的"鐵嘴"和尖銳的利爪,專吃活的動物,不僅吃鹿、羊、兔等中小型動物,甚至還捕食美洲獅等大型獸類,因此又有"吃獅之鳥"和"百鳥之王"的稱呼。
尾羽最長的鳥類:日本用人工雜交培育成的長尾雞,尾羽的長度十分驚人,一般長達6~7米長,最長的記錄為1974年培育出的一隻,為12.5米。如果讓它站在四層樓房的陽台上,它的尾羽則可以一直拖到底樓的地面上,因此也是世界上最長的鳥類羽毛。
雄鳥和雌鳥體重相差最大的鳥類:生活在歐亞大陸北部的大鴇在鳥類中雄鳥和雌鳥體重差別最大,雄鳥體重為11~12千克,而雌鳥只有5~6千克。 嘴峰最長的鳥類:生活在南美洲的巨嘴鳥是嘴峰最長的鳥類,它的嘴峰的長度為1米左右,十分奇特。 最長鳥喙:澳洲鵜鶘,長47厘米。 最寬鳥喙:鯨頭鸛,寬12厘米。
學話最多的鳥:非洲灰鸚鵡,學會800多個單詞。 最擅長效鳴的鳥:濕地葦鶯,模仿60多種鳥鳴。
最復雜的鳥巢:非洲織布鳥的巢,它同時也是最大的公共巢,有300多個巢室。 最大的鳥巢:白頭海雕的巢,長6米,寬2.9米。 最小的巢:吸蜜蜂鳥的巢,只有頂針大小。
產卵最少的鳥類:信天翁每年只產一枚卵,是產卵最少的鳥。 窩卵數最多的鳥:灰山鶉,每窩15~19枚。
孵化期最長的鳥類:信天翁也是孵化期最長的鳥類,一般需要75~82天。
最晚性成熟的鳥類:信天翁雛鳥達到性成熟的過程也是鳥類中最長的,需要9~12年。
最大的鳥卵化石:17世紀中葉以前,在馬達加斯加島南部生活著一種象鳥,現在已經絕跡。象鳥的卵化石的長徑為35.6厘米,相當於148個雞蛋的大小,是迄今世界上所發現的最大鳥卵化石。
最大的鳥類化石:最大的鳥類化石是隆鳥的化石,估計它的身高達5米左右,原來生活在馬達加斯加島上,在公元7世紀時滅絕。
現在自然界中的鳥類有9021種,估計有1000億只。它們的食性復雜,生活方式多樣,棲息在各種生態環境中,是維護自然界生態平衡的重要因素。對人類利益而言,它們是整個動物界中益處較大而害處極小的類群。
鳥類最明顯的益處就是消滅害蟲。鳥類多數以昆蟲為食,是農田、果園中多種害蟲的天敵和剋星。一隻白臉山雀的幼鳥每天可啄食松毛蟲1800條,吃蛾子30隻;歐洲的粉紅掠鳥還能夠追蹤蝗蟲沿途啄食。有人計算過,1000隻紫翅掠鳥在繁殖期間能消滅22噸蝗蟲。自然界中的食蟲鳥成千上萬,所捕食的昆蟲千差萬別,在消滅害蟲方面的作用的確是難以估計的。
鳥類在消滅害獸方面的功績也不小,特別是貓頭鷹和鷹等猛禽,大多以老鼠等嚙齒類動物為食,對控制農業、林業鼠害以及危險疫病的傳播,有著重要的貢獻。貓頭鷹的食物中99%是嚙齒類動物,一隻貓頭鷹一個夏季所消滅的老鼠,相當於保護了1噸糧食。 一些以植物種子為食的鳥類,特別是雁鴨類、鳩鴿、啄木鳥、烏鴉等,是植物種子的得力散布者,很多植物種子經過鳥類消化道後,更容易萌發。蜂鳥、食蜂鳥、太陽鳥、啄花鳥、銹眼鳥、鸚鵡等嗜食花蜜,對有花植物的傳粉有明顯作用。
如果沒有這些鳥類,自然界的生態平衡必然受到干擾。由此可見,鳥類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幾乎無時不有,無處不在。
鳥類在仿生學領域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飛機、導航儀的發明無不來自於鳥類的啟迪。 鳥類的生存受到威脅
據考古研究,在7000萬年前的新生代,地球上可能存在過160萬種鳥類。以後由於地殼變化和冰川運動,使鳥類的種數急劇下降。到現在,地球上僅剩下9千多種,而且他們的處境也十分令人擔憂。隨著人類對自然界的大規模開發,給鳥類的生存帶來極大的威脅。森林是鳥類賴以生存的場所,破壞森林就等於殺害鳥類。可是,目前地球上的森林仍以每年1100萬公頃的速度在減少,使許多鳥類失去了生存的環境。20世紀初滅絕的美洲旅鴿,在19世紀曾一度多得可以遮天蔽日。到19世紀末,由於美洲旅鴿賴以居住的櫟樹林遭到嚴重破壞, 結果這種鳥類很快滅絕了。據前西德調查資料,在過去的50年裡,有73種鳥類和其它動物滅絕,有180種鳥類大量死亡,有的正趨近滅絕。
河岸灘地、湖汊池塘是多種禽鳥的良好棲息、繁殖場所,不適當的墾灘造地和圍湖造田,破壞了涉禽、游禽的生存環境。濕地的消失,使很多水禽喪失了棲息地。 環境污染和人為的捕殺也極大地危害鳥類。 保護鳥類,人類的共識
鳥類的減少,最終受害的是人類自己。為了改變鳥類日益減少和許多珍禽瀕臨滅絕的境況,世界許多國家都採取了相應措施,並制定法規,締結了40多個國際間保護鳥類的協定和公約,如:《國際重要濕地特別是作為水禽棲息地的濕地公約》、《野生動物遷徙物種保護公約》等;並相繼成立了許多學術性組織,如總部設在瑞士的「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WWF)」總部設在英國的「國際水禽研究總局」(IWRB)、「國際鳥類保護理事會」(ICBP)以及總部設在美國的「國際鶴類基金會」(ICF)等。
為了宣傳愛護鳥類,許多國家選出了對本國有象徵意義的鳥作為「國鳥」。例如: 美國——白頭海雕 日本——綠雉 印度——藍孔雀 緬甸——孔雀 伊拉克——雄鷹 菲律賓——菲律賓鷹 德國——白鸛 荷蘭——琶鷺 丹麥——雲雀、白天鵝 挪威——河鳥 瑞典——烏賴雀 冰島——白隼 奧地利——家燕 波蘭——雄鷹 尚比亞——雄鷹 南非——藍鶴 阿根廷——棕灶鳥 澳大利亞——琴鳥 愛沙尼亞——家燕
目前我國已設立的鳥類自然保護區有:
1987年建立的黑龍江扎龍丹頂鶴保護區(4.2萬公頃); 1975年建立的青海湖鳥島自然保護區(5.355萬公頃); 1984年建立的青海龍寶灘黑頸鶴保護區(1萬公頃); 1980年建立的新疆巴音布魯克天鵝保護區(10萬公頃); 1984年建立的江西鄱陽湖越冬候鳥保護區(2.24萬公頃);
1983年7月,台北市及台北縣交界的關渡、中興橋、華江橋河段,設立了第一個鳥類生態保護區,在保護區內受保護的鳥類有170多種,佔台灣現有鳥類總數的42%。
鳥類如此重要,如此可愛。我等愛鳥之人皆應以實際行動保護鳥類,不傷害鳥類,更不能享用野生鳥類。
❷ 鳥類的知識
鳥,字典解釋:脊椎動物的一類,溫血卵生,用肺呼吸,幾乎全身有羽毛,後肢能行走,前肢變為翅,大多數能飛。在動物學中,鳥的主要特徵是:身體呈流線型(紡錘型),大多數飛翔生活。體表被覆羽毛,一般前肢變成翼(有的種類翼退化);胸肌發達;直腸短,食量大消化快,即消化系統發達,有助於減輕體重,利於飛行;心臟有兩心房和兩心室,心搏次數快。體溫恆定。呼吸器官除具肺外,還有由肺壁凸出而形成的氣囊,用來幫助肺進行雙重呼吸。
要知道更多請點擊下面的網址↓
❸ 關於鳥類的一些知識
鳥類通常是帶羽毛、卵生的脊椎動物,有極高的新陳代謝速率,長骨多是中空的,所以大部分的鳥類都可以飛。鳥類最先出現在恐龍滅絕之後,爬蟲類和鳥類的始祖究竟是什麼生物,在古生物學家中仍很有爭議。
最早的鳥類大約出現在數千萬萬年前。它們的身體呈紡錘形、前肢特化為翼,體表有羽毛,體溫恆定,肌胸發達,骨骼癒合、薄、中空,腦比較發達。有氣囊可以進行雙重呼吸,沒有膀胱、直腸不能儲存糞便則可以減少身體重量。這些身體特徵都很適應飛翔。
現存今鳥亞綱鳥類可歸為3個總目,即:
一、平胸總目
為現存體型最大的鳥類(體重大者達135kg,體高2.5m),適於奔走生活。具有一系列原始特徵:翼退化、胸骨不具龍骨突起,不具尾綜骨及尾脂腺,羽毛均勻分布(無羽區及裸區之分)、羽枝不具羽小鉤(因而不形成羽片),雄鳥具發達的交配器官,足趾適應奔走生活而趨於減少(2~3趾)。分布限在南半球(非洲、美洲和澳洲南部)。
平胸總目的著名代表為鴕鳥或稱非洲鴕鳥,其他代表尚有美洲鴕鳥及鴯鶓(或稱澳洲鴕鳥)。此外在紐西蘭尚有幾維鳥。
二、企鵝總目
潛水生活的中、大型鳥類,具有一系列適應潛水生活的特徵。前肢鰭狀,適於劃水。具鱗片狀羽毛(羽軸短而寬,羽片狹窄),均勻分布於體表。尾短。腿短而移至軀體後方,趾間具蹼,適應游泳生活。在陸上行走時軀體近於直立,左右搖擺。皮下脂肪發達,有利於在寒冷地區及水中保持體溫。骨骼沉重而不充氣。胸骨具有發達的龍骨突起,這與前肢劃水有關。游泳快速,有人稱為「水下飛行」。分布限在南半球。
企鵝總目的代表為王企鵝。
三、突胸總目
突胸總目包括現存鳥類的絕大多數,分布遍及全球,總計約35個目,8500種以上。它們共同的特徵是:翼發達,善於飛翔,胸骨具龍骨突起。最後4~6枚尾椎骨癒合成一塊尾綜骨。具充氣性骨骼。正羽發達,構成羽片,體表有羽區、裸區之分。雄鳥絕大多數均不具交配器官。
❹ 關於鳥類知識的資料
1、鳥類(Aves):脊椎動物亞門的一綱。體均被羽,恆溫,卵生,胚胎外有羊膜。前肢成翼,有時退化。多營飛翔生活。心臟是2心房2心室。骨多空隙,內充氣體。
呼吸器官除肺外,有輔助呼吸的氣囊。地球上的鳥類分為游禽、涉禽、攀禽、走禽、猛禽、鳴禽六大類。
2、中國有1186種。根據鳥類的生態習性和形態特點,可將其大致分為鳴禽、攀禽、猛禽、陸禽、涉禽和游禽六大生態類群。各個類群的鳥類在外形構造、生理功能等方面也發生了一些特殊的適應性變化。
3、鳴禽類
涉禽類適於涉水行進,不善於游泳,善於飛行,且姿態優美。如夜鷺、丹頂鶴、蓑羽鶴、東方白鸛等。涉禽類的外形具有「三長」特徵,即喙(嘴)長、頸長、後肢(腿和腳)長,適於涉水捕食生活。
因為喙、頸長且靈活,因此可將長嘴探入水下或在地面取食,而腿長則可以在較深水域中捕食、活動,腳的長度與能夠涉水的深度有密切關系。
8、游禽類
游禽類大多生活在水上,在水中獲取食物,善於游泳、潛水,不善於在陸地上行走,飛行迅速,如黑天鵝、鴛鴦、綠頭鴨、家鵝等。
游禽類一般具有扁平寬闊或尖的嘴,適於在水中濾食或啄魚;羽毛大多厚而緻密,羽絨發達,構成有效的保暖層;尾脂腺發達,能分泌大量油脂並用嘴塗抹於全身羽毛,以保護羽毛不被水浸濕。
腳趾間有蹼,游泳時雙腳向後伸直,用力劃水,猶如船槳,正如駱賓王在《詠鵝》一詩中「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的形象描述。
❺ 關於鳥類的知識有哪些
脊椎動物的一類,溫血卵生,用肺呼吸,幾乎全身有羽毛,後肢能行走,前肢變為翅,大多數能飛。在動物學中,鳥的主要特徵是:身體呈流線型(紡錘型),大多數飛翔生活。體表被覆羽毛,一般前肢變成翼(有的種類翼退化);胸肌發達;直腸短,食量大消化快,即消化系統發達,有助於減輕體重,利於飛行;心臟有兩心房和兩心室,心搏次數快。體溫恆定。呼吸器官除具肺外,還有由肺壁凸出而形成的氣囊,用來幫助肺進行雙重呼吸。 種類繁多。
❻ 關於鳥類的知識
樓上的是隨手復制網路的內容,也沒有錯。
不過樓主的問題有點大了,不太好回答的,生物體有太多的知識。鳥類形態的,生理的,生態的,遺傳的,行為的……
所以樓主如果對鳥類某方面的知識特別有興趣想詳細了解的話,還是提些具體的問題比較好。
可以私信我。
❼ 鳥類知識大全,鳥有幾種
根據鳥類的生態習性和形態特點,可將其大致分為鳴禽、攀禽、猛禽、陸禽、涉禽和游禽六大生態類群。
鳴禽類
鳴禽一般是指雀形目所有鳥類,代表物種烏鶇、黃腰柳鶯、百靈鳥、黃鸝、大山雀、喜鵲等。
鳴禽類一般體形較小,體態輕捷,活潑靈巧,善於鳴叫和歌唱,且巧於築巢。鳴禽類的喉部下方有鳴管,由鳴腔和鳴膜組成,鳴叫器官(鳴管和鳴肌)非常發達。
鳴禽類是六大類群中數量最多的一類,約佔世界鳥類數的3/5。家裡籠養的鷯哥、八哥也屬於鳴禽,它們經過訓練甚至可以模仿人們簡單的語言。
攀禽類
攀禽一般包括各種啄木鳥(鴷形目)、杜鵑(鵑形目)、翠鳥(佛法僧目)、雨燕(夜鷹目)、鸚鵡(鸚鵡目)等。代表物種大斑啄木鳥、普通翠鳥、樓燕、大杜鵑、鸚鵡等。
攀禽類善於在岩壁、石壁、土壁、樹上等處攀緣。攀禽類的喙、腳和尾的構造較特殊:喙尖利如鑿,善於啄鑿;腳強健有力,足(腳)趾發生多種變化,如啄木鳥的四個腳趾,兩趾向前,兩趾向後,適於攀樹固定身體;尾羽軸堅韌,尾羽起支撐體重的作用。
陸禽類
陸禽一般包括各種雉類(雞形目)、鳩鴿(鴿形目)、沙雞(沙雞目)。代表物種包括綠孔雀、珠頸斑鳩、毛腿沙雞、褐馬雞、環頸雉、紅腹錦雞、鵪鶉等。
陸禽類大多數是在地面活動、覓食,一般雌雄羽色有明顯的差別,雄鳥羽色更為華麗。它們體格結實,喙堅硬且多為弓型,適於啄食;翅短圓退化,不能長距離飛行;後肢強而有力,適於地面行走和刨土。
猛禽類
猛禽一般包括鷹(鷹形目)、隼(隼形目),貓頭鷹(鴞形目)所有種,代表物種金雕、紅隼、紅角鴞、獵隼、貓頭鷹等。
猛禽類視覺器官發達,翅膀和足強而有力,能夠在天空翱翔或滑翔,捕食空中、水面或地下活動的獵物。猛禽類通常具有向下彎曲如鉤的銳利的喙和爪,有利於撕裂捕獲物;羽色多暗淡,以灰色、褐色、黑色和棕色為主,飛行無聲,不易被捕食對象發現。
涉禽類
涉禽一般包括各種鴴鷸類(部分鴴形目)、鶴類(鶴形目)、鷺類(部分鵜形目)等,如夜鷺、丹頂鶴、蓑羽鶴、東方白鸛、勺嘴鷸、大白鷺等。
涉禽類適於涉水行進,不善於游泳,善於飛行,且姿態優美。涉禽類的外形具有「三長」特徵,即喙(嘴)長、頸長、後肢(腿和腳)長,適於涉水捕食生活。因為喙、頸長且靈活,因此可將長嘴探入水下或在地面取食,而腿長則可以在較深水域中捕食、活動,腳的長度與能夠涉水的深度有密切關系。
游禽類
游禽一般包括各種雁鴨類(雁形目)、
游禽類大多生活在水上,在水中獲取食物,善於游泳、潛水,不善於在陸地上行走。
一般具有扁平寬闊或尖的嘴,適於在水中濾食或啄魚;羽毛大多厚而緻密,羽絨發達,構成有效的保暖層;尾脂腺發達,能分泌大量油脂並用嘴塗抹於全身羽毛,以保護羽毛不被水浸濕;腳趾間有蹼,游泳時雙腳向後伸直,用力劃水,猶如船槳,正如駱賓王在《詠鵝》一詩中「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的形象描述。
兩種特殊的鳥類
除了上述六大生態類群的鳥類外,還有兩種特殊生態類群的鳥類,它們不存在於我國現存的自然分布的鳥類中。即「只會奔跑不會飛翔」的走禽類(如鴕鳥、鴯鶓等)和「只會游泳不會飛翔」的海洋性鳥類(如企鵝)。它們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和進化,在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方面也產生了諸多變化,以便於能更好地適應各自獨特的生存環境。
❽ 鳥的知識資料
我國是世界上鳥類種類最多的國家之一全世界現存鳥類約有156個科9000餘種。我國有81個科(佔51.9%),1186種,佔世界鳥類總數的13%,比多鳥的國家──印度還要多,超過整個歐洲、整個北美洲,是世界上鳥類種類最多的國家之一。我國雉科的野生種(各種野雞)有56種,約佔世界雉科的1/5;全世界共有鶴15種,我國就有8種,約佔世界總數的53%;全世界畫眉科共有46種,我國有34種,約佔世界總數的74%。我國不僅鳥的種類多,而且有許多珍貴的特產種類。例如,羽毛絢麗的鴛鴦、相思鳥,產於山西、河北的褐馬雞,甘肅、四川的藍馬雞,西南的錦雞,台灣省的黑長尾雉和藍腹鷳,產於我國中部的長尾雉,東南部的白頸長尾雉,還有黃腹角雉和綠尾虹雉,等等。有不少鳥類,雖不是我國特產,但主要產於我國境內,如丹頂鶴和黑頸鶴等。我國的鳥類資源雖然十分豐富,但有些種類分布區域很狹窄,數量也不多,成為珍貴稀有種類。其中有的已經瀕臨滅絕的危險境地,如黑鸛、白鸛、朱䴉、黃腹角雉、黑頸鶴、白鶴、丹頂鶴、赤頸鶴、大天鵝、小天鵝、中華秋沙鴨等。前些年我國政府有關部門已經公布了我國一、二級保護動物名錄,其中鳥類就有150多種。這些鳥類是禁止捕獵的保護對象。鳥類通常是帶羽毛、卵生的脊椎動物,有極高的新陳代謝速率,長骨多是中空的,所以大部分的鳥類都可以飛。鳥類最先出現在侏羅紀時期,爬蟲類和鳥類的始祖究竟是什麼生物,在古生物學家中仍很有爭議。最早的鳥類大約出現在2.2億年前。它們的身體呈紡錘形、前肢特化為翼,體表有羽毛,體溫恆定,肌胸發達,骨骼癒合、薄、中空,腦比較發達。有氣囊可以進行雙重呼吸,沒有膀胱、直腸不能儲存糞便則可以減少身體重量。這些身體特徵都很適應飛翔。絕大多數營樹棲生活。少數營地棲生活。水禽類在水中尋食,部分種類有遷徙的習性。主要分布於熱帶、亞熱帶和溫帶。國內的種類多分布於西南、華南、中南、華東和華北地區。鳥類體表被羽毛覆蓋,前肢變成翼,具有迅速飛翔的能力。身體內有氣囊;體溫高而恆定,並且具有角質喙。鳥類可能是由侏羅紀近鳥類類進化而來。最早的鳥類表現出與恐龍中的恐爪龍類有明顯的相似性。鳥類在白堊紀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到新生代開始,已於現代鳥類的結構無明顯差別。可以推測,大約在2億年前,從舊大陸的一支古爬行類動物進化成鳥類,逐漸隨著鳥類的繁盛而擴展到新大陸。在適應於多變環境條件的同時,鳥類發生了對不同生活方式的適應輻射。始祖鳥復原圖鳥類是由古爬行類進化而來的一支適應飛翔生活的高等脊椎動物。它們的形態結構除許多同爬行類外,也有很多不同之處。這些不同之處一方面是在爬行類的基礎上有了較大的發展,具一系列比爬行類高級的進步性特徵。如有高而恆定的體溫,完善的雙循環體系,發達的神經系統和感覺器官以及與此聯系的各種復雜行為等;另一方面為適應飛翔生活而又有較多的特化,如體呈流線型,體表被羽毛,前肢特化成翼,骨骼堅固、輕便而多有合,具氣囊和肺,氣囊是供應鳥類在飛行時有足夠氧氣的構造。氣囊的收縮和擴張跟翼的動作協調。兩翼舉起,氣囊擴張,外界空氣一部分進入肺里進行氣體交換。另外大部分空氣迅速地經過肺直接進入氣囊,未進行氣體交換,氣囊就把大量含氧多的空氣暫時貯存起來。兩翼下垂,氣囊收縮,氣囊里的空氣經過肺再一次進行氣體交換,最後排出體外。這樣,鳥類每呼吸一次,空氣在肺里進行兩次氣體交換,可見,氣囊沒有氣體交換的作用,它的功能是貯存空氣,協助肺完成呼吸作用。氣囊還有減輕身體比重,散發熱量,調節體溫等作用。這一系列的特化,使鳥類具有很強的飛翔能力,能進行特殊的飛行運動。
❾ 鳥類知識
鳥類概述
鳥類是整個動物世界中唯一長著羽毛的生物,屬恆溫的高等脊椎動物。
鳥類身體呈紡錘形,體外被覆羽毛,呈流線型的外廓,減少飛行阻力。它們的頭骨很輕,有蜂巢狀的細孔,當飛翔時能減輕重量。翅膀的羽毛配合得宜,形成一個適於滑翔、柔軟又有透氣的表面。尾毛提供平衡,有助鳥在空中改變方向。
鳥類沒有牙齒,而有很輕的角質的喙,是啄食器官。後肢堅實,新陳代謝旺盛。
鳥類具有高而恆定的體溫(約為37.0~44.6℃)減少了對環境的依賴性;能主動遷徙以適應多變的環境;具有發達的神經系統和感官,能更好地協調體內外環境的統一;具有較完善的繁殖方式(造巢、孵卵和育雛),保證了後代有較高的成活率。
大多數鳥都善於飛翔,具有大而有力的胸肌,使它們能拍翼展翅。有很少數的一些鳥類是不能飛的,如企鵝,鴕鳥等。
現知鳥類8600餘種,遍布全球,僅次於魚類,有不少益鳥。可消滅農作物和林業害蟲,也可以供食用、觀賞。也有危害農作物和在人畜間傳播疾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