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對學生有教育意義的講座內容有哪些
小學生養成教育講座稿;面對二十一世紀全球范圍內更加激烈的人才競爭,面對;心理健康教育也稱心理教育、心理素質教育等,是培養;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本身應有的內涵之一;一、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初探;1、小學生心理健康維護;這是以面向全體學生為主、通過常規的教育訓練來培養;2、小學生心理行為問題矯正;這是面向少數具有心理、行為問題的學生開展心理咨詢;3、小學生心理潛
小學生養成教育講座稿
面對二十一世紀全球范圍內更加激烈的人才競爭,面對迎面而來的信息社會,面對知識經濟時代,面對當前學校中、社會上出現的種種教育問題或與教育有關的問題,人的創造力、理性選擇能力、責任感和合作性受到空前的挑戰。以人文精神取向,以助人成長為宗旨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經作為一種教育理念,一種教育途徑、一種教育技術,同時也作為促進教育改革的有生力量之一,正在走入我們的學校、家庭和社會。
心理健康教育也稱心理教育、心理素質教育等,是培養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質的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心理機能,充分發揮其 心理潛能,促進個性發展的教育,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心理的自主構建相互作用的社會活動過程。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據小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特點,運用有關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發展和素質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動;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落實「跨世紀素質教育工程」,培養跨世紀高質量人才的重要環節。
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本身應有的內涵之一。教育的目標就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全面發展包括身、心兩方面都得到健康發展。當前小學教育要實現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心理健康教育佔有重要地位。健康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身體健康,還包含良好的精神狀態、健全的社會適應能力,即身心健康。因此,小學就迫切需要心理健康教育。
一、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初探
1、小學生心理健康維護
這是以面向全體學生為主、通過常規的教育訓練來培養學生心理品質、提高學生基本素質的教育內容。具體而言,包括: 智能訓練,即幫助學生對智力的本質建立科學認識,並針對智力的不同成分如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等設計的訓練活動等; 學習心理指導,即幫助學生對學習活動的本質建立科學認識,培養學生形成健康積極的學習態度、學習動機以及學習習慣的訓練、學習方法的指導等; 情感教育,即教學生學會體察和表達自己的和他人的情緒情感,學會有效控制、調節和合理疏泄消極情感,並進行相關技巧的訓練,如敏感性訓練、自表訓練、放鬆訓練等等; 人際關系指導,即圍繞親子、師生、同伴三大人際關系,指導學生正確認識各類關系的本質,並學會處理人際互動中各種問題的技巧與原則,包括沖突解決、合作與競爭、學會拒絕等互動技巧以及尊重、支持等交往原則; 健全人格的培養,即關於個體面對社會生存壓力及要求所應具備的健康人格品質的培養,如獨立性、進取心、耐挫能力等各方面人格素質的培養; 自我心理修養的指導,即通過訓練和教導幫助學生對自己建立科學的認識,並在自身的發展變化中始終能做到較好地悅納自己,如悅納自己的優勢和不足以及自信培養、良好自我形象建立等; 性心理教育,即關於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識的傳授與分析,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性別觀念和對性別認同,以及指導學生正確認識和掌握異***往的有關知識與技巧,如異性同學交往指導、早戀心理及調適等。
2、小學生心理行為問題矯正
這是面向少數具有心理、行為問題的學生開展心理咨詢、行為矯正訓練的教育內容,多屬矯治范疇。具體而言,包括學習適應問題,主要指圍繞學習活動而產生的心理行為問題,如考試焦慮、學習困難、注意力不集中、學校恐怖症、厭學等問題的咨詢和調適;情緒問題,主要指影響學生正常生活學習與健康成長的負性情緒問題,如抑鬱、恐懼、焦慮、緊張、憂慮等情緒的調適與輔導;常見行為問題,主要指在學生生活、學習中表現出來的不良行為特徵,如多動、說謊、打架、膽怯等行為的咨詢與矯正;身心疾患,主要指因心理困擾而形成的軀體症狀與反應,如神經衰弱、失眠、疑病症、神經性強迫症、癔病等身心疾患的治療和矯正;性行為問題,主要指由於性心理障礙而產生的各種性變態行為等的矯正與治療,這一問題在小學生中出現的比例較少。
3、小學生心理潛能和創造力開發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具有巨大的心理潛能,小學期是心理潛能開發的最佳時期。為提高民族素質,應從小加強重視小學生心理潛能的開發和創造力培養。因此,心理潛能開發和創造力培養也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體學生的重要教育內容,主要包括通過特殊的教育訓練活動對學生進行判斷能力、推理能力、邏輯思維、直覺思維、發散思維及創造思維等各能力的訓練和培養,同時包括對學生自我激勵能力的訓練等以提高學生創造的自主意識與能動性。
作為一種新的素質教育途徑,學校心理輔導可通過三條途徑實施:一是各科教師在學科教學中履行好班級團體領導者的角色,通過新型師生關系的確立和鼓勵學生進行合作式學習,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教育因素,促進學生成長;二是在班主任、心理輔導教師和各科教師的協同努力中,通過班級活動、團隊活動、團體心理輔導等活動,使團體成長為學習型組織,使團體的每個人在團體成長的過程中成長;三是在以心理輔導、心理咨詢人員為主的心理衛生工作系統中,針對學生一般傾向性心理問題和個別、特殊的心理問題進行更深入的探索、診斷、設計和幫助。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徑,學校心理輔導的基本工作取向是,工作目標上以發展性輔導為主、治療性輔導為輔,方式上以團體輔導為主、個別輔導為輔,心理結構上知行結合,以行為主。
二、小學生心理健康輔導途徑的初探
1、開設以講授為主的有關課程
開設心理學課、心理衛生課、心理健康教育課或舉辦有關的知識講座,向學生傳授、普及心理輔導有關知識,對於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有效地調控自己心理和行為無疑是有必要的。在開展心理輔導工作初期,這種方式也比較易於為教師所掌握。但從解決學生身上存在著的實際問題來說,其作用還是有限的。因為心理輔導的作用不是要擴展學生的知識,而且還要改善學生情緒狀態、轉變態度、養成必要的社會技能等,所有這些單靠知識傳授是難以奏效的。
2、 開設心理輔導活動課小學生養成教育講座稿
面對二十一世紀全球范圍內更加激烈的人才競爭,面對迎面而來的信息社會,面對知識經濟時代,面對當前學校中、社會上出現的種種教育問題或與教育有關的問題,人的創造力、理性選擇能力、責任感和合作性受到空前的挑戰。以人文精神取向,以助人成長為宗旨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經作為一種教育理念,一種教育途徑、一種教育技術,同時也作為促進教育改革的有生力量之一,正在走入我們的學校、家庭和社會。
心理健康教育也稱心理教育、心理素質教育等,是培養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質的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心理機能,充分發揮其 心理潛能,促進個性發展的教育,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心理的自主構建相互作用的社會活動過程。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據小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特點,運用有關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發展和素質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動;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落實「跨世紀素質教育工程」,培養跨世紀高質量人才的重要環節。
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本身應有的內涵之一。教育的目標就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全面發展包括身、心兩方面都得到健康發展。當前小學教育要實現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心理健康教育佔有重要地位。健康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身體健康,還包含良好的精神狀態、健全的社會適應能力,即身心健康。因此,小學就迫切需要心理健康教育。
一、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初探
1、小學生心理健康維護
這是以面向全體學生為主、通過常規的教育訓練來培養學生心理品質、提高學生基本素質的教育內容。具體而言,包括: 智能訓練,即幫助學生對智力的本質建立科學認識,並針對智力的不同成分如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等設計的訓練活動等; 學習心理指導,即幫助學生對學習活動的本質建立科學認識,培養學生形成健康積極的學習態度、學習動機以及學習習慣的訓練、學習方法的指導等; 情感教育,即教學生學會體察和表達自己的和他人的情緒情感,學會有效控制、調節和合理疏泄消極情感,並進行相關技巧的訓練,如敏感性訓練、自表訓練、放鬆訓練等等; 人際關系指導,即圍繞親子、師生、同伴三大人際關系,指導學生正確認識各類關系的本質,並學會處理人際互動中各種問題的技巧與原則,包括沖突解決、合作與競爭、學會拒絕等互動技巧以及尊重、支持等交往原則; 健全人格的培養,即關於個體面對社會生存壓力及要求所應具備的健康人格品質的培養,如獨立性、進取心、耐挫能力等各方面人格素質的培養; 自我心理修養的指導,即通過訓練和教導幫助學生對自己建立科學的認識,並在自身的發展變化中始終能做到較好地悅納自己,如悅納自己的優勢和不足以及自信培養、良好自我形象建立等; 性心理教育,即關於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識的傳授與分析,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性別觀念和對性別認同,以及指導學生正確認識和掌握異***往的有關知識與技巧,如異性同學交往指導、早戀心理及調適等。
2、小學生心理行為問題矯正
這是面向少數具有心理、行為問題的學生開展心理咨詢、行為矯正訓練的教育內容,多屬矯治范疇。具體而言,包括學習適應問題,主要指圍繞學習活動而產生的心理行為問題,如考試焦慮、學習困難、注意力不集中、學校恐怖症、厭學等問題的咨詢和調適;情緒問題,主要指影響學生正常生活學習與健康成長的負性情緒問題,如抑鬱、恐懼、焦慮、緊張、憂慮等情緒的調適與輔導;常見行為問題,主要指在學生生活、學習中表現出來的不良行為特徵,如多動、說謊、打架、膽怯等行為的咨詢與矯正;身心疾患,主要指因心理困擾而形成的軀體症狀與反應,如神經衰弱、失眠、疑病症、神經性強迫症、癔病等身心疾患的治療和矯正;性行為問題,主要指由於性心理障礙而產生的各種性變態行為等的矯正與治療,這一問題在小學生中出現的比例較少。
3、小學生心理潛能和創造力開發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具有巨大的心理潛能,小學期是心理潛能開發的最佳時期。為提高民族素質,應從小加強重視小學生心理潛能的開發和創造力培養。因此,心理潛能開發和創造力培養也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體學生的重要教育內容,主要包括通過特殊的教育訓練活動對學生進行判斷能力、推理能力、邏輯思維、直覺思維、發散思維及創造思維等各能力的訓練和培養,同時包括對學生自我激勵能力的訓練等以提高學生創造的自主意識與能動性。
作為一種新的素質教育途徑,學校心理輔導可通過三條途徑實施:一是各科教師在學科教學中履行好班級團體領導者的角色,通過新型師生關系的確立和鼓勵學生進行合作式學習,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教育因素,促進學生成長;二是在班主任、心理輔導教師和各科教師的協同努力中,通過班級活動、團隊活動、團體心理輔導等活動,使團體成長為學習型組織,使團體的每個人在團體成長的過程中成長;三是在以心理輔導、心理咨詢人員為主的心理衛生工作系統中,針對學生一般傾向性心理問題和個別、特殊的心理問題進行更深入的探索、診斷、設計和幫助。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徑,學校心理輔導的基本工作取向是,工作目標上以發展性輔導為主、治療性輔導為輔,方式上以團體輔導為主、個別輔導為輔,心理結構上知行結合,以行為主。
二、小學生心理健康輔導途徑的初探
1、開設以講授為主的有關課程開設心理學課、心理衛生課、心理健康教育課或舉辦有關的知識講座,向學生傳授、普及心理輔導有關知識,對於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有效地調控自己心理和行為無疑是有必要的。在開展心理輔導工作初期,這種方式也比較易於為教師所掌握。但從解決學生身上存在著的實際問題來說,其作用還是有限的。因為心理輔導的作用不是要擴展學生的知識,而且還要改善學生情緒狀態、轉變態度、養成必要的社會技能等,所有這些單靠知識傳授是難以奏效的。
2、 開設心理輔導活動課
這是為開展心理輔導而專門設計的一種活動課程,一般都列入教學計劃之中。其特點在於:形式上以學生活動為主,內容選取上充分適合學生的實際需要,
活動組織上以教學班為單位,活動課的目的、內容、方法、程序均是有計劃、有系統地安排設計的。通過這一途徑開展心理輔導的好處是:在專門組織的活動中可以對學生的認知、情感、態度、行為各方面有目的地施加積極的影響;學生活動,有利於發揮自己的主動性;以教學班為活動單位便於組織管理,且能使班級全體學生在輔導活動中受益;將心理輔導列入課程,也使這項工作的開展在人員、時間上有了保證,因此比較正規。只是如何在班級活動中考慮每個學生具體情況,實行個別化對待,則是要認真解決的問題。
3、 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輔導
學習輔導是輔導的重要方面,它主要是結合學科教學來進行的。學習是學生的主導活動,學生大量的心理困擾都產生於學習過程中,理應在教學過程中得到滿意地解決。實際上各科教材中蘊含有不少適用於心理輔導的內容素材,教學過程中還會經常出現在有利於實施心理輔導的教育情境。教師只要細心挖掘、善加利用,一定可收到心理輔導的實效。近年來,已有中學小學教師在語文、數學、思想品德、社會等科目中嘗試滲透心理輔導,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經驗。
4、個別輔導
個別輔導是輔導教師通過與學生一對一的溝通互動來實現的專業助人活動,比較常用的方式有個交談、電話咨詢、信函咨詢、個案研究等。有些小學開展的「知心姐姐信箱」活動,就是信函咨詢的一種形式。個案研究是針對個別學生(通常是一些特殊學生包括資質優異學生、情緒困擾學生、行為偏差學生、家庭處境不利的學生等所實施的一種比較深入的、持續時間較長的個別輔導方式。它要求廣泛地收集資料,客觀地分析問題的性質與成因,依據診斷的結果,擬定輔導方案,以協助學生解決問題。由於心理輔導的精髓在於個別化對待,因此可以說個別輔導是一種不可替代的輔導方式。一所學校在開展心理輔導時無論以什麼途徑為主,如果不以個別輔導相配合,則其輔導工作都是不完整的。
心理健康教育是有效的提高學生心理素質,全面實現素質教育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當學生的內心世界與外界生存環境相適應、相和諧時,學生的德、智、體、美等方面才能得到提高。因此,心理素質是學生素質結構的核心與基礎,學生的一切發展都是在此基礎上、以此為背景來展開的。心理素質的發展既是素質教育的出發點,又是全面素質教育的歸宿。
這是為開展心理輔導而專門設計的一種活動課程,一般都列入教學計劃之中。其特點在於:形式上以學生活動為主,內容選取上充分適合學生的實際需要,活動組織上以教學班為單位,活動課的目的、內容、方法、程序均是有計劃、有系統地安排設計的。通過這一途徑開展心理輔導的好處是:在專門組織的活動中可以對學生的認知、情感、態度、行為各方面有目的地施加積極的影響;學生活動,有利於發揮自己的主動性;以教學班為活動單位便於組織管理,且能使班級全體學生在輔導活動中受益;將心理輔導列入課程,也使這項工作的開展在人員、時間上有了保證,因此比較正規。只是如何在班級活動中考慮每個學生具體情況,實行個別化對待,則是要認真解決的問題。
Ⅱ 如何進行情感教育培訓總結
自參加新課程遠程培訓以來,作為培訓學員通過認真收看視頻教學、撰寫學習心得體會、參加班級交流和互評,從中我學到了專家和同行們的很多值得我參考和借鑒的經驗和案例,我深感自己在思想觀念上受到教育和啟發,我的精神受到很大鼓舞。這些都都為我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提供了指導和支持,催我奮進。
《教師成長》中教師的課程智慧、教師的教學智慧、教師的管理智慧、教師的人格魅力和促進教師成長的行動研究五個專題演講,讓我明白了在新課程的理念下,教師如何實現自我發展,成長為一個受學生歡迎的老師所應當具備的智慧。作為教師首先應當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敬業精神,去吃透教材,做正確的事情。只有這樣才能去超越教材,根據實際的需要對教材進行取捨和增減,才能達到正確地做事情的目的,要有一股探索精神;教師應當對所從事的職業充滿熱愛,這種熱愛體現在一個老師對所從事的工作充滿,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工作中,一個老師應當把所從事的事業看成是一種追求,是一種幸福,而不是簡單地把工作理解為謀生的手段,面對外部世界的物質誘惑,要有一種職業的堅守。教師要用自強不息,永不停止的精神,去不斷地學習,更新自我,充實自我,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外部環境和你所面對的學生,並以此來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為學生做出榜樣。不為世俗的東西所誘惑,在人格上不能「跪著教書」,以自己的對工作和學生的愛心,來提升自己的氣質,形成自己獨特的人格魅力。要知道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永遠是重要的。但是,無論知識和技能多麼重要,它從來就不是學生學習的全部內容。教師的使命,除了傳遞知識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使命:讓學生成為有人格的人。教師的威信取決於這個教師是否能夠讓他的學生敬畏而喜歡這個教師。敬畏的原因可能教師的思想魅力,也可能因為教師的人格魅力。學生憑什麼喜歡教師?喜歡的原因可能很簡單:這個教師有愛心,他對他的學生好,他的學生就喜歡他。教師要具備引起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也就是教師的管理能力。人的成長需要付出必要的代價。孩子自己做主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很多錯誤甚至會遇到一些危險,但是,這是成長必須付出的學費。如果教師一直懷疑學生自己做主、自我管理的能力,那麼,學生就會成為精神的侏儒。他們可能善於服從、聽話、俯首稱臣,但他們可能缺乏自信、熱情、勇氣,他們的生命缺乏基本的活力與光澤。
余教授的《課堂教學》強調三維目標的核心是人的發展,我們說教書育人,它的重點還是在育人上,教書的目的還是為人的發展來服務的。縱觀人的一生的發展都是貫穿著從不知到知,從不會到會,從不願學到學,再到樂意學的過程。因為人都是有惰性的。樂學才能更好地進行學會和會學的活動。所以,新課程理念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改變只注重在知識、技能和過程方法的教學多下功夫,而在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上比較忽視的做法。相反,要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應當放在教育的首位,道理也很簡單,一個人不可能一輩子總在校園里接受教育,到了一定的年齡段,必須要自己獨當一面地去面對生活,那麼,情感、態度、價值觀在很大程度上就決定了一個人在社會和生活的大環境中的發展態勢,決定了以後的生活質量。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關鍵是在效果的大小上,對學生的學習,我想首先要確保有效的學習時間,沒有時間的投入不行,投入時間後,就是要保證學有收獲,收獲越大,效率越高,要保正收獲,學生必須要全身心投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老師在此前提下,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及時反饋學習效果,讓學生在學的過程中,體驗到付出後就能有收獲的愉悅感,哪怕是學生錯了,學生知道哪兒錯了也很好。為學生的學習不斷地矯枉過正,注重學生對學習過程的參與程度。教師的教學最怕的就是唱獨角戲。新課程的課堂教學的生成性並不排斥課堂教學預設,預設是充分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學生是學習 「主體」的預設。教師不應該用僵化的形式作用於學生,用預先設定的目標僵硬地規定學生、限定學生,否則就會限定和束縛學生的發展。教師只能引導學生、主動地生成和發展。學生不是配合教師上課的配角,而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他作為一種活生生的力量,帶著自己的知識、經驗、思考、靈感、興致參與課堂活動,並成為課堂教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從而使課堂教學呈現出多樣性、豐富性和隨機性。
教師的責任就是要讓學生養成自覺的學習習慣,將學習轉化為自覺的行為。教師首先認識到你所面對的是一個個活生生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的思想、思維和思考。教師必須摒棄過去的那種師道尊嚴的腦筋,蹲下身子,放下架子,要以平等的姿態和學生交朋友,要尊重他們,關愛他們,營造師生和諧的環境。教師才能向下實施你的教學行為。所以,、平等、合作的師生關系是引起學生主動學習的前提,只有在這樣的環境中,你的課堂教學才是有效果的。
通過聆聽專家的講座,反思過去的教學行為和觀念與新課程理念下教師所應具備的專業素質,心裡素質和教師的人格魅力相比還存在很大差距。我認為只有從內心深處去認識自己,反思自己,才能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地吸取和借鑒專家和同行們的經驗,通過努力不斷完善自己,促進自身的發展。
Ⅲ 首部深度探討家庭情感教育看後有何感想
自從2001年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正式啟動以後,教學觀念的更新與學習方式的變革受到了廣泛而高度的重視,教學改革已在柳州市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視頻學習觀後感。因此,什麼樣的課是一堂好課,如何評價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質量和學生學業質量,成為擺在教育界廣大同仁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我認為,這樣的評價改革,對於廣大的非名牌學校、進城務工農民工子女定點學校和鄉鎮學校而言,尤其更顯得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那麼,基於基礎教育平台的課堂教學評價改革會有哪些趨勢與特點,又應當如何實施呢?我想在此作一些淺近的探討。
一、當前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評價改革新的趨勢和特點
1、在評價功能上,淡化評比與選拔,強調發揮評價促進課堂教學質量改進與提高的作用。
立足於課堂教學的教師評價,大多著眼於對其本人的工作表現量化考核數據(即德、勤、能、績)的綜合評定,而且評價的結果往往與提升職務、職稱晉級、績效加薪、福利獎金等功利前景聯系在一起。這種面向過去的獎懲性教師評價制度,必然使得課堂教學評價成為評比與獎懲的主要依據之一。於是,教學基本功大獎賽、賽教課評比、教學能手比賽等各種名目繁多的課堂教學評比活動比較盛行,使得這些本來可以著眼於教師專業發展的競賽活動蒙上了一層功利色彩。盡管在這種活動中涌現出一些優秀青年教師和優秀教學案例,在一定程度上對教學改革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但毋庸諱言,這種教學競賽的組織與開展是自上而下的,參與人數畢竟屬於「小眾」,其影響范圍也是有限的。因此,並沒有從根本上提高中小學教師的專業水平和整體素質。
由此可見,必須要在更大范圍內,更深層次上調動全體教師參與教學改革的積極性,突出其發展性價值,也就是發揮其改進課堂教學質量和促進任課教師專業成長的功能。這就要求課堂教學評價既關注結果,更關注教師教與學生學的過程,通過評價發現教師在教學過程各個環節上的優勢與不足,提出有針對性的具體改進建議,幫助教師在自身教育教學實踐中不斷嘗試、反思、研究和改進中不斷成長。
2、在評價主體上,改變過去教師被動接受評價的局面,注重教師的自我評價,並將自評和他評有機結合起來。
傳統教育評價的主體比較單一,表現在課堂教學評價中就是領導、教研員或專家自上而下的評價佔主導地位,而教師本人及其同事的參與相對較少。改變這種狀況,使評價成為教師、管理者、同事、學生乃至家長等多主體共同參與的交互活動,已成為當前課堂教學評價改革的又一新趨勢——當然,還僅僅是一種趨勢,並為最終完成它的評價機制建構。
教師自我評價是教師專業成長的內在機制,是發展性課堂教學評價的關鍵。這種自我評價要求教師本人對自己的課堂教學進行評析和反思,讓教師自主發現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並積極尋求具體的改進策略。之所以要在課堂教學評價中強調教師的自我評價,主要是因為教師是實施課堂教學的主體,只有他本人才最了解開展課堂教學的外在情境和內在條件,清楚所教學生的水平、特點與需求,知道自己在教學設計與實施環節中的內心歷程。只有充分聽取教師的自我剖析,才能做出貼切的、富有建設性的評價意見。從另一角度看,只有教師的主動參與,評價結論和建議才能真正被教師接受,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教師自我改變、自我完善的慾望和熱情,才能使教師真正從評價過程中獲益,激勵和促使教師不斷改進課堂教學水平。
管理者、同事、學生及其家長都是教師教學工作共同體中的一員,他們從不同角度和立場來觀察和評價教師的表現,為課堂教學評價提供了豐富的有用信息。對教師來說,這些身外的觀察者的知覺和評判是幫助自己成長的寶貴財富。教師應該虛心聽取他們對自己課堂教學的看法、意見和建議,並積極調整自己課堂教學行為,不斷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3、在評價內容上,既重視教師的教,又關注學生的學,課堂教學要促進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態度情感與價值觀等幾個方面和諧發展。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提出,要「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這種課程功能上的變化,引發了課程目標、內容,以及教學方式的變革,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能單純注重知識與技能的傳授,還要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與方法,注重學生學科共通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學會共處、學會做事,從而實現全面、和諧的發展。這是新世紀國際課程改革呈現的普遍特點。這也為課堂教學評價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在評價內容上,要要兼顧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尤其關注課堂教學對學生學會學習和終身發展能力的影響。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評價中,評價內容注重認知目標的達成,也就是說,教師是否通過教學活動有效地實現一堂課的認知目標,是衡量一堂課好與壞的重要指標。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教師把目光局限於知識的傳遞與接受,教學過程中的師生互動、學生參與、探究與合作都直接服務於認知目標,學生學習能力、學習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培養目標,被放在次要位置上。教師在教學設計中能「透徹」分析教材,明確列舉若干要學習的知識點,但對於學生學習的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明顯關注不夠,已成為一個相當普遍的,讓人「習以為常」的現象。這種做法顯然不利於課程目標的實現與學生的全面發展,必須予以改變。
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評價要體現新課程的理念與要求,要在評價內容上全面關注新課程目標的落實,尤其是學習能力、合作能力、創新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課程目標的落實。
4、在評價標准與要求上,體現靈活性與開放性,弘揚教師個人的教學風格,鼓勵教師創造性地實施課堂教學。
一談到課堂教學質量評價,多數人首先想到的就是統一的課堂教學評價的標准。在開展教學研究的過程中,許多學校都提出了各自的課堂教學評價標准,這些評價標準的適用范圍有大有小,大的適用於一所學校所有學科的教學,小的則適用於某一門具體學科、某一類型課的教學。但無論是大還是小,任課教師們有一個共同的切身感受,那就是有些過於具體的評價標准,不能體現出教師個體的教學風格,致使課堂教學演變成一種程序化、模式化的活動過程,這在各種層級的「賽教課」中表現得更為明顯,觀後感《視頻學習觀後感》。
課堂教學活動本身就是師生交往與互動的過程,是生動的,是充滿活力的。這必然要求課堂教學的評價標准不能是統一、封閉的,應該根據不同的學科、不同的教材、不同教師、不同學生有不同的靈活變化,給教師逐漸形成和弘揚個人教學風格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
要想使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教學理念落到實處,使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真正做到與學生積極互動和共同發展,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指導學生富有個性地學習,使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中受益,課堂教學評價標準的靈活與開放,相當重要。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教師的創造性,通過反思和改進不斷地成長。
5、在評價方法上,重視案例分析、課堂觀察和成長記錄袋等質性評價方法的應用。
為了與課堂教學評價在功能、主體、內容、標准上的變革相呼應,課堂教學評價的方法也要推陳出新。在傳統的課堂教學評價中,聽評課是主要的評價方法,是課堂教學評價信息的主要來源。在評價實踐中,盡管許多學校在評價實踐中既組織教師上公開課,又安排學校領導的隨機聽課,但畢竟聽課的次數有限,要做出有關教師課堂教學質量的公正判斷,實際上是很困難的。要客觀評價教師的課堂教學,要充分發揮評價促進教學的功能,必須在評價實踐中提倡使用多樣化的評價方式,將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有機地結合起來。
案例分析、課堂觀察和成長記錄袋是當前課堂教學評價改革中新興的評價方法。其中,案例分析是指通過對所選取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教學實例的綜合分析,讓教師了解自己在教學中的優勢與不足,或客觀地評析他人的教學實踐並學習他人的教學經驗;課堂觀察是指被評教師邀請合作教師到課堂中實際觀察自己的教學情況,以幫助教師對課堂教學進行自我監控、自我反思、自我改進;成長記錄袋主要是指教師自己有系統、有計劃的收集相關資料,以反映教師在某一階段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努力、進步或成就。這些方法重視教師的自我反思和同事評價,關注教師的專業成長的歷程,值得在實踐中推廣。
需要指出的是,評價方法是一把雙刃劍。每一種方法都有自己的優勢和局限性,如果在評價中忽視各種評價方法的特點,不顧地區、學校、教師本人的具體情況,也可能難以收到預期的效果。例如:對一些學生生源主要來源於國家機關公務員、文教科技單位等知識型幹部家庭的學校教師、對一些學生生源主要來自工廠企業、城區居民等謀職型職工家庭的學校教師和學生生源主要來自鄉鎮原農業家庭、進城農民工等務工型勞動家庭的學校教師來說,由於他們所面對的教育對象及其家庭教育背景和知識信息擁有量等基礎條件差異較大,教師們所能依託的辦學條件、教育資源等也存在較大差異。因此,用同一的評價標准與評價方法去權衡,已經顯示出了其中的弊端。
二、對學生學業評價內容及標準的設想
1、學生的學習生態評價
(1)參與狀態。觀察學生是否全員參與學習全過程;看是否有些學生能對同學的學習有所幫助、啟發。
(2)交往狀態。一看課堂上是否有多邊、豐富多樣的信息聯系與信息反饋;二看課堂上的人際交往是否有良好的合作氛圍。
(3)思維狀態。一看學生是否敢於提出有一定研究價值和深度的問題、發表個性見解;二看所提問題與發表的見解是否有挑戰性與獨創性。
(4)情緒狀態。一看學生是否有適度的緊張感和愉悅感;二看學生能否自我控制與調節學習情感。
(5)生成狀態。一看學生是否都各盡所能,並學有所得,感到踏實和滿足;二看學生是否對後繼的學習更有信心,感到輕松。
2、知識的生態評價
(1)基本性。一看是否揭示了以某一內容為基礎知識結構本身的邏輯規律性,二看是否為學生主動探索新知提供了必要的生長點。
(2)基礎性。這主要是從學生的認識與經驗的背景去看學生所接受的知識是否能與學生已有的觀念、經驗乃至整個精神世界相互作用,從而使學習變得更有意義。
(3)過程性。主要是看是否有學生充分的觀察、操作與獨立思考的活動或機會,進而通過學生群體的講座與交流獲得理解與體驗。
(4)策略性。看學生是否獲得關於怎樣學習、怎樣記憶、怎樣思維的一般方法的經歷與感悟,從而增強自我意識與自我監控的能力。
(5)實踐性。看所接受的知識是否具有應用價值,從而能夠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3、學生的發展生態評價
通過對學生的品行與學業進行考試、考核,來評估他們的成績、素質,這是無可厚非的。然而,筆者認為:當前,更應當重視的是採用多維評價表對學生進行評價:從語文學科而言,語文教學評估重視語文積累、語言文字運用的能力的評估,建立態度、情感、能力、知識並重的、多維立體的評價體系。重視語文水平發展的評價,建立過程、結果並重動態評價體系。嘗試從學生學習語文的態度、閱讀的量、口語的能力、自學的能力、參加各種語文活動的情況等多種角度,採用「分項檢測,綜合評估」的辦法,實行定量與定性相結合、客觀與主觀相結合、筆試與口試相結合等多種評價方式,科學地評價學生語文發展水平;其餘學科則按照素質教育的要求,對學生綜合素質進行評估。評價學生的主要標准有二個:一是興趣、二是素質,而不僅僅是分數(不知為什麼,課改後的學科考試把優秀率從原來的80分以上提到了九十分以上,難道這也是「減負提質」的體現?)。
當然,對學生的品行和學業評價也存在著評價標准「悖論」的問題:在當今還是以一張同樣的試卷、一種同樣的評價標准來舉行學業考試和成績評價的情況下,對來自於國家機關公務員和文教科技單位等知識型幹部家庭的學生、對來自工廠企業、城區居民等職業型職工家庭的學生和對來自鄉鎮原農業家庭、進城農民工等務工型勞動家庭的學生,能夠真正做到「尊重個體差異」嗎?
三、對教師教學行為評價內容及標準的設想
(1)教學設計和組織實施能力。它包括教材的組織能力、語言的組織能力、教學活動的組織能力,核心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能力,即一般意義上的駕馭課堂活動的能力。
(2)教學活動注意中心。看教師在課堂的注意中心能否從自己的思想或教案轉移到全體學生的學習思維上去。
(3)教學管理調控能力。看教師是否具備敏捷快速地捕捉教學過程中各種信息的能力,能否靈活果斷地採取有效措施,推動教學發展的進程。
(4)角色定位與教學態度。看教師在與學生的交往中,是否能夠充分地尊重與信任學生,是否有對學生一生發展負責的態度,是否能夠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表現出應有的熱情與寬容,是否能保護和鼓勵學生的好奇心,是否對學生表現
出來的獨特性與創造性能給予應有的贊賞,而不論學生的這種表現出現在教師的什麼心境下。
四、對教師的評價機制的構想
1、教師的自我評價與課後反思。要確立授課教師在課堂教學評價過程中的應有地位,要把教師課後自評與反思作為評價的基本形式之一,確定下來。
2、不搞分數量化,不刻意求全,要充分肯定其成功之處,要以提建議和促進其專業發展的角度去對待其不足。
3、各級主管領導對教師的教學實施評價要切實轉變自身觀念,要跟上教育教學改革的步伐,要擺正心態,做到坦誠、公正、寬容、無私,不要動不動就用「下崗」或「交流」(流放到邊遠學校去的同義詞)來嚇唬正處於困惑期、成長期的教師。
〔視頻學習觀後感〕隨文贈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隨時都可能拉開,關鍵是你願意表演,還是選擇躲避。】
Ⅳ 心理健康老師抽到我講課,主題為是「情感與大學生」,內容和形式不限,我該講些什麼呢,高手幫幫忙!
情感與大學生:友情、愛情
就愛情來說,學生應該怎麼對待了!!
人際之間吸引的最強烈形式。愛情與喜歡有3點不同:①愛情有較多的幻想;喜歡則不是由對他人的幻想喚起,而是由對他人的現實評價喚起;喜歡不像愛情那樣狂熱、激烈、迫切,始終比較平穩、寧靜、客觀。②喜歡是一種單純的情感體驗;愛情卻與許多相互沖突的情緒有聯系。③愛情往往與性慾有關;而喜歡則不涉及這方面的需要。
有的社會心理學家曾設計了愛情量表和喜歡量表,用以測量個體間愛戀的程度和喜歡的程度。愛情量表的部分項目是:①如果我不能同他(她)永遠在一起,我會感到苦惱;②對於任何事情我都會原諒他(她);③我覺得對於任何事情我都會信賴他(她)。喜歡量表的部分項目是:①我覺得他(她)非常好相處;②結識以後多數人對他(她)的反應是好的;③他(她)是我想成為的那種人。運用這兩類量表,不僅可以大體反映個體間吸引是屬於愛情還是喜歡,也可以反映愛戀和喜歡的程度。
20世紀70年代有的西方社會心理學者把愛情分為6種類型:①沖動愛情,又稱浪漫愛情。受到對方直接而強烈的身體吸引,總是想到對方,總想盡可能多地與對方在一起,對對方的判斷往往是不客觀的。產生的條件是:有一定的文化背景為個體提供真實的或虛構的愛戀對方的模式;有一個愛戀的對象;有自己情感的激發,而且理解這種情感是由愛戀對象所引起。對於這種愛情是否能長期保持,研究者的看法不甚一致。②自我中心愛情。愛情的個體並不希望被愛戀對象束縛,也不希望愛戀對象被自己束縛,把愛情看成是一系列挑戰和解決難題,避免因承諾而造成負擔。③依賴愛情。具有這種愛情的人常表現得焦慮不安、寢食不佳、妒忌心強烈,結局多為悲劇性。④實用性愛情。愛戀者尋找在個性、宗教信仰、興趣、背景等條件方面相配的愛戀對象,希望一旦找到合適的愛戀對象,雙方的感情能進一步發展。在由父母安排的婚姻中,這種愛情形式較為多見。⑤結伴愛情。不像沖動愛情或依賴愛情那樣激動人心,雙方開始時是朋友,具有相同的興趣愛好,在一起工作,逐漸發展產生愛情。具有這種愛情關系的雙方,即使後來分手了,可能仍然保持朋友關系。⑥利他愛情。一種典型的基督教愛情觀念,帶有忍耐性和仁愛色彩,不要求得到回報。這種愛情在現實生活中常常難以做到。
愛情具有強烈的社會性。一些文化人類學者的研究表明,處於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對於愛情有不同的理解。愛戀雙方是否幸福,並不取決於他們之間具有哪種愛情,而是取決於他們對愛情的理解是否一致。
還有朋友的,
真正的朋友v.s.普通的朋友
一個普通的朋友從未看過你哭泣。一個真正的朋友有雙肩讓你的淚水濕浸
一個普通的朋友不知道你父母的姓氏。一個真正的朋友有他們的電話在通訊簿上。
一個普通的朋友會帶瓶葡萄酒參加你的派對。一個真正的朋友會早點來幫你准備,為了幫你打掃而晚點走。
一個普通的朋友討厭你在他睡了後打來。一個真正的朋友會問為什麼現在才打來。
一個普通的朋友找你談論你的困擾。一個真正的朋友找你解決你的困擾。
一個普通的朋友對你的羅曼史感到好奇。一個真正的朋友可以威脅你說出來。
一個普通的朋友在拜訪時,像一個客人一樣。一個真正的朋友會打開冰箱自己拿東西。
一個普通的朋友在吵架後就認為友誼已經結束。一個真正的朋友明白當你們還沒打過架就不叫真正的友誼。
一個普通的朋友期望你永遠在他身邊陪他。一個真正的朋友期望他能永遠陪在你身旁!
關於友誼的名言:
友誼真是一樣最神聖的東西,不光是值得特別推崇,而是值得永遠贊揚。它是慷慨和榮譽的最賢慧的母親,是感激和仁慈的姊妹,是憎恨和貪婪的崐死敵;它時時刻刻都准備舍已為人,而且完全出於自願,不用他人懇求。--薄伽丘
友誼!世界上有多少人在說這個字的時候指的是茶餘酒後愉快的談話和相互間對弱點的寬容!可是這跟友誼有什麼關系呢?--法捷耶夫
真正的朋友不把友誼掛在口上,他們並不為了友誼而互相要求一點什麼,而是彼此為對方做一切辦得到的事。--別林斯基
青年男女應當保持真誠的關系,也就是說,要有這樣一種關系:無論對任何事物,不誇大,也不低估。如果彼此不欺騙,如果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這時候,不管保持什麼樣的關系-友誼的、愛慕的等等關系-那都是健全的關系。---馬卡連柯
我們不應該不惜任何代價地去保持友誼,從而使它受到玷污。如果為了那更偉大的愛,必須犧牲友誼,那也是沒有辦法的事;不過如果能夠保持下去,那麼,它就能真的達到完美的境界了。---泰戈爾
友誼之於人心其價值真有如煉金術上常常所說的他們的寶石之於人身一樣。--培根
友誼之於人心其價值真有如煉金術上常常所說的他們的寶石之於人身一樣。--培根
選擇朋友一定要謹慎!地道的自私自利,會戴上友誼的假面具,卻又設好陷阱來坑你。--克雷洛夫
友誼就像陶器,破了可以修補;愛情好比鏡子,一旦打破就難重圓。--比林斯
友誼有許多名字,然而一旦有青春和美貌介入,友誼便被稱作愛情,而且被神化為最美麗的天使--克里索斯爾
友誼是兩個平等者之間的無私交往;愛情則是暴君與奴隸之間的卑下交流--奧立弗·哥爾斯密
大量的友誼使生命堅強,愛與被愛是生活中最大幸福--西德尼·史密斯
既然我們都是凡人,就不如將友誼保持在適度的水平,不要對彼此的精神生活介入得太深--歐里庇得斯
我們的朋友比我們想像的少,卻比我們認識的多---(霍夫曼斯塔爾)
巨大的危險有這樣的妙處,它能使陌生人中間的友愛顯露出來----(法國)
正義的人朋友多(歐洲)
唯有對人慷慨大度,贊揚人家的優美,我們才能贏得朋友----(艾佛林·恩德希爾夫)
樹直用處多,人直朋友多
忠厚是友誼的橋梁,欺騙友誼的敵人(維吾爾族)
性情爽朗的人,身邊總是有三個朋友(哈薩克族)
性情大爽快的人朋友多,軀桿筆直的木材用處大
懈惰的馬路程遠,吝嗇的朋友遠(蒙古)
破壞水堤的是腐朽的樹根,破壞友誼的是言而無信的人---(柯爾克孜族)
只關心自己幸福的人,不能和他成為知己(維吾爾族)
陰險的友誼雖然允許你得到一些微不足道的小惠,卻要剝奪掉你的珍寶獨立思考和對真理純潔的愛!(俄)別林斯基
真正的朋友不把友誼掛在口上,他們並不為了友誼而互相要求點什麼,而是彼此為對方做一切辦得到的事。(俄)別林斯基
仁愛的話,仁愛的諾言,嘴上說起來是容易的,只有在患難的時候,才能看見朋友的真心。(俄)克雷洛夫
不論是多情詩句,漂亮的文章,還是閑暇的歡樂,什麼都不能代替無比親密的友誼。(俄)普希金
真正的朋友應該說真話,不管話多麼尖銳......(前蘇)奧斯特洛夫斯基
友誼,以互相尊重為基礎的崇高美好的友誼,深切的同情,對別人的成就決不惡意嫉妒,對自己培養一種集體利益高於一切的意識。(前蘇)奧斯特洛夫斯基
真正的朋友,在你獲得成功的時候,為你高興,而不捧場。在你遇到不幸或悲傷的時候,會給你及時的支持和鼓勵。在你有缺點可能犯錯誤的時候,會給你正確的批評和幫助。(前蘇)高爾基
人生離不開友誼,但要得到真正的友誼才是不容易;友誼總需要忠誠去播種,用熱情去灌溉,用原則去培養,用諒解去護理。馬克思
真實的十分理智的友誼是人生最美好的無價之寶。(前蘇)高爾基
朋友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而使友誼永存。查理士
陰險的友誼雖然允許你得到一些微不足道的小惠,卻要剝奪掉你的珍寶獨立思考和對真理純潔的愛!(俄)別林斯基
真正的朋友不把友誼掛在口上,他們並不為了友誼而互相要求點什麼,而是彼此為對方做一切辦得到的事。(俄)別林斯基
仁愛的話,仁愛的諾言,嘴上說起來是容易的,只有在患難的時候,才能看見朋友的真心。(俄)克雷洛夫
不論是多情詩句,漂亮的文章,還是閑暇的歡樂,什麼都不能代替無比親密的友誼。(俄)普希金
真正的朋友應該說真話,不管話多麼尖銳...(前蘇)奧斯特洛夫斯基
-- 如何交真正的朋友
這是一個很大的話題,
這個問題要根據你的個人情況。性格、愛好、經歷、職業等的不同,決定了不同的人對朋友圈子的要求是不一樣的。我個人愛好廣泛,既喜歡獨處,又喜歡熱鬧;有時很古板,有時開起玩笑來也是雲里霧里的;從搞技術到搞管理的職稻���偈刮以敢夂透魘礁餮�娜私慌笥選?
人無完人,我交朋友是看他的長處,只要他並沒有什麼太違背社會基本公德的地方,有一點長處或和自己有臭味相投的地方,我都願意和他交往。當然了,根據對方的不同情況,來往的多少也是不同的。
友善,誠懇待人。用心與別人真誠溝通,
善於接納別人的不同意見,非原則的問題上求大同存小異。
我本善良,播下善良的種子,一定會有美好的收獲。因為,誰種下仇恨他自己遭殃!
真誠的對待別人吧,別人也會真誠地對待你。
放寬胸懷,主動交友,別等別人跟你交往,你要主動
朋友是什麼?
朋友是我們站在窗前欣賞冬日飄零的雪花時手中捧著的一盞熱茶;朋友是我們走在夏日大雨滂沱中時手裡撐著的一把雨傘;朋友是春日來臨時吹開我們心中冬的郁悶的那一絲春風;朋友是收獲季節里我們陶醉在秋日私語中的那杯美酒。
在這個世界上人不可以沒有父母,同樣也不可以沒有朋友。沒有朋友的生活猶如一杯沒有加糖的咖啡,苦澀難咽,還有一點淡淡的愁。因為寂寞,因為難耐,生命將變得沒有樂趣,不復真正的風采。
沒有朋友的人,活著豈非和死了一樣?
所以我們需要朋友,我們需要可以陪我們走過風霜雨雪的人,陪我們感受愛恨癲狂.恩怨情仇的人,陪我們千年的的一個關於人間摯愛的傳奇……
Ⅳ 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小學生
一、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內容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可分為3個層次:
(一) 小學生心理健康的維護
這是面向全體學生、提高學生基本素質的教育內容。具體包括:
1、智能訓練,即幫助學生對智力的本質建立科學認識,並針對智力的不同成分,如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等而設計不同的訓練活動等;
2、學習心理指導,即幫助學生對學習活動的本質建立科學認識,培養學生形成健康積極的學習態度、學習動機,訓練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等;
3、情感教育,即教會學生把握和表達自己的情緒情感,學會有效控制、調節和合理宣洩自己的消極情感,體察與理解別人的情緒情感,並進行相關技巧的訓練;
4、人際關系指導,即圍繞親子、師生、同伴三大人際關系,知道學生正確認識各類關系的本質,並學會處理人際互動中各種問題的技巧與原則,包括解決沖突、合作與競爭、學會拒絕,以及尊重、支持等交往原則;
5、健全人格的培養,即關於個體面隊社會生存壓力應具備的健康人格品質,如獨立性、進取心、耐挫能力等;
6、性心理教育,即關於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識的傳授與分析,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性別觀念和性別認同,指導學生認識和掌握與異性交往的知識和技巧。
(二) 學生心理行為問題矯正
這是面向少數具有心理、行為問題的學生而開展的心理咨詢、行為矯正訓練的教育內容,多屬矯治范疇。具體包括:
1、學習適應問題,主要指圍繞學習活動而產生的心理行為問題,如考試焦慮、學習困難、注意力不集中、學校恐怖症、厭學等;
2、情緒問題,主要指影響學生正常生活、學習與健康成長的負性情緒問題。
3、常見行為問題,主要指在學生生活、學習中表現出來的不良行為特徵,如多動、說謊、膽怯等;
4、身心疾患,主要指因心理困擾而形成的軀體症狀與反應;5、性行為問題,主要指由於兒童的性無知而產生的性游戲行為。
(三) 學生心理潛能和創造力開發
心理學研究表明,中小學時期是心理潛能開發的最佳期。心理潛能的開發與創造力的培養也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它主要包括對學生進行判斷、推理、邏輯思維、直覺思維、發散思維及創造思維等各種能力的訓練和培養。同時,還包括對學生自我激勵能力的訓練等,以提高學生的自主意識與能動性。
二、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與方法
開展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在小學重新開設一門課,而是將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滲透到學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優化整個教育過程。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有以下途徑:
1、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於學校教育的全過程,融入在學科教學、學校教育活動和班主任工作、少先隊工作等多項工作中;
2、進行心理健康專題講座和開展有關的心理健康文體活動;
3、開展心理咨詢和輔導;
4、建立學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溝通渠道,優化家庭教育環境等。
開展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方法有:
(1)、 學科教學滲透法
將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融入學科教學之中,通過二者的有機結合,使學生在掌握學科知識的過程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運用學科教學方法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要注意幾個問題:
(一)要注意挖掘學科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內容:不管什麼學科的教學從心理學和教育學意義上看,都是對學生心理的發展施加影響的過程,在教學中我們注意挖掘和組織好對學生心理產生重要影響的學習內容,使其在教學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心靈,這就會使學科教學過程收到事半功倍的心理教育效果。
(二)要注意學科教學活動的設計。學生的心理是在活動中發生發展的。教師要精心設計每一堂學科課程的教學,調動學生主動參與整個教學活動過程,盡可能使每個學生有展現自我的機會,使他們的心理素質通過參與教學活動過程得到訓練與提高。
(三)構建良好的課堂心理教育環境。學科教學中心理教育的成功與否,關鍵還在於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心理融合程度。因此構建和諧良好的課堂心理教育環境就顯得非常重要。教師應和諧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把他們看成是自己的朋友。在情感相容的基礎上,創造出一種無拘無束,平等交流的心理氛圍。同時,還要特別關注學習困難的學生,對這些學生不能僅從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方面下工夫,而應著重分析造成學習困難的心理原因並加以輔導。
(2) 活動輔導法
活動輔導法是根據小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年齡特徵,寓心理健康教育於趣味性活動之中,學生通過游戲和其他饒有興趣的心理輔導活動,逐步領悟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及其自我心理保健的方法。
運用心理輔導活動方法開展心理教育,活動設計要多樣化,可根據不同的心理輔導內容和小學生的年齡特徵設計不同的活動形式,如角色、游戲、小品表演、講故事、猜謎、討論、文體活動等;每項活動設計至少要達到一向明確的心理輔導目標;心理活動的開展盡量與班對活動和第二課堂等活動結合起來,不要使活動成為一種新的課業負擔;同時,教師對心理輔導活動要精心准備和組織。
(3) 個別心理輔導
個別心理輔導主要是對少數有心理問題的學習進行心理輔導,以幫助他們解除心理問題,克服心理障礙,是心理朝健康的方向發展。
(一) 進行個別心理輔導應注意的幾個問題有:
a. 要平等待人,尊重有心理問題的學生的人格,要使自己成為這些學生的朋友,這樣才能架起溝通心靈的橋梁;
b.慎用測驗,要科學准確地診斷心理問題而加重學生的心理負擔;
c.與家庭密切配合,幫助家長提高心理輔導水平,准確了解和掌握學生的心理行為表現,形成學校和家庭的心理輔導合力。
(二)小學生個別心理輔導的方法:
a.心理談話和咨詢。通過心理談話和咨詢,了解個別學生的心理問題現狀,並在談話過程中對所了解的心理問題進行解釋和輔導,指明克服這些問題的方法;
b.心理行為訓練,即針對個別學生突出的心理問題,設計專門的活動對其進行心理行為訓練,通過訓練達到提高某種心理品質的目的;
c.心理診斷與心理治療,對有嚴重的心理問題(疾病)的學生,通過科學的心理測驗和診斷,找出心理病原,再運用心理治療方法進行治療,如認知療法、系統脫敏法、放鬆訓練法、模仿學習法、行為排演法、心理分析法、森田療法等,都是科學有效的方法。
Ⅵ 學校心理咨詢的內容包括哪幾個方面
在明確了學校心理咨詢的對象之後,再來討論學校心理咨詢的任務就比較容易理解了。我們認為,學校心理咨詢的基本任務,是圍繞學校的培養目標,充分發揮學校心理咨詢人員的主動性和專業技能,為提高廣大學生的心理素質、改善學校的心理社會環境、增進學生的社會適應力服務,並積極承擔心理偏常學生的矯治工作,以最大限度地促進全體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
具體來說,學校心理咨詢包括以下四方面的任務:
第一,向求詢的學校教師、行政人員和學生家長提供心理學的知識和勸導,幫助他們明確學生在不同年齡發展階段的心理特點、發展任務和應對策略,積極創設有利於學生最佳發展的心理社會環境,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第二,依據一定的心理學原理對廣大求詢學生實施科學的學習指導和行為指導,並運用有關職業或專業信息與測量工具對畢業生進行升學指導和就業指導。
第三,貫徹預防為主的方針,努力在咨詢過程中推行學校心理衛生計劃,深入了解求詢學生在學校生活和社會適應上遇到的困難、挫折和沖突,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自我意識,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提高情緒的自我調控能力與環境適應能力,增進積極的個性品質和活動效能。
第四,對心理偏常學生進行診斷和鑒別,針對他們的認知障礙、情緒障礙、意志行為障礙、人格障礙、性心理障礙進行疏導、調整和矯正,並對學生常見的輕微心理疾病進行必要的治療。
Ⅶ 語文課堂如何進行情感教學
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實施情感教育,具有培養審美情感、鑄造美好心靈,陶冶高尚情操的力量。列寧說:「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這些話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諦。我們教師要塑造學生的靈魂,凈化學生的情感,就必須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相應的情感因素,運用情感的語言,去激起學生相應的情感體驗,即把教材的「此情此景」變成學生的「我情我景」,讓學生感受到強烈的藝術感染,使之「沁人心脾」,讓學生讀書明理,不但「知之」,而且「好之、樂之」。
因此,語文教學中的德育必須由於它的重要地位而邁出新步。語文學科課時多,教學時間長,學生幾乎每天接觸課本中思想性較強的課文,耳濡目染,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它所產生的教育作用是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同時又具有豐富、生動的特點,但並不是依靠教室的理性說教,而是感染作用的充分發揮。所以,我覺得,語文教學中的情感陶冶顯得猶為重要。
一、設置導語,引入感情氛圍
導語就好像一台戲前的序曲,導語的設置為課堂教學定下了情感基調,所謂「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就是寫的導語切入的效果。在教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我設置的導語是:「同學們,你知道人世間最真摯的感情是什麼嗎?你又曾仔細的觀察過你的父親的背影嗎?今天我們將學習著名學者朱自清的親清散文《背影》,來感受朱自清筆下的父親對兒子的那份親情。」開篇導語定下了飽含深情的基調,以喚起學生的深情回憶,打下了閱讀課文的感情基礎。
二、加強學習主題的情感體驗
列寧曾經說過:「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所以,筆者清楚地認識到:只有啟動情感的閘門,才能引起學生理性的思考,達到教育、教學的目的和要求。從教學過程來看,它是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是學生對概念從模糊到清晰的過程。由於學生是活生生的、有感情、有性格的個體,他們的價值、情感、意志和審美等評價標准不同,而這些因素對認識過程起著始動、維持、調節的作用,所以,學生得到的感染也是各不相同的。所謂「知之越深,則愛之越切」,而「愛之越切,則知之越深」。所以,筆者認為,要注意從教材和學生的年齡實際出發,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優化教學環節的組合,使教學的每一步驟都利於學生經理情感過程,並由於教育活動的積極後果產生愉快的體驗,促使學習情感逐步豐富,而且得到多方面的陶冶。
以《桂林山水》為例。筆者向學生提出了幾個小問題:「你們去過桂林、欣賞過那兒的山水美景嗎?或是在電視里看到過桂林山水的美景嗎?想去看看嗎?」於是,筆者就像一名導游,把學生引到享有美景甲天下的桂林,暢游在桂林山水的美景中。學生欣賞了桂林山水的錄象,還欣喜地交流了初步的感受,就這樣,學生愉快地開始了對課文的學習和探索。結合對這節課的欣賞和朗讀,促使學生產生了豐富的聯想,使學生和作者一樣因為桂林山水秀麗的風景而驚喜、激動,陶醉在其中。
1.准確地把握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語文教材提供了豐富的情感因素。文章是一個承載多種情感信息的載體。教師就要熟練地掌握教材,細心地體味感情,必須吃透教材。教師要把知識和感情傳授給學生,必須在備課時首先增強自身對課文的真切感受,應擁有豐富的知識和飽滿的思想感情,然後將這種情感融入到教學當中,引發學生的共鳴,使教學情境進入最佳狀態。
2.創設情境,激發情感
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如果能以靈活多變、新穎獨特的導入語,或是有意識地創設一些能引起學生精神活躍的問題,把學生帶入新鮮的情境中,就很容易撥動學生的心弦,激發學生的情感。教師要根據教材的內容預先設計一些與教材有關,同時又能激發學生興趣的環節,創設能激發學生表現慾望的情境,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使他們在不知不覺中獲取知識,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3.從朗讀中體會情感
許多優秀文學作品都蘊含著美的情感,給讀者賞心悅目的美感。語文教師在課堂上給學生范讀課文,尤其是成功的表情朗讀,可直接給學生一種美的享受。它會將無聲的語句變為有聲的語言,通過對文字信息的再創造,把課文中最美、最富情感的地方凸現在學生面前。學生在教師的朗讀中進入角色,不僅彷彿置身於萬物復甦、爭奇斗妍的春天之中,而且將從這篇散文的形象美、繪畫美、音樂美中受到強烈的感染熏陶。正確、動情的朗讀是連接教師、教材、學生三者感情的橋梁。它會讓語文課變得朗朗有聲,情趣盎然。
4.營造一種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
課堂氣氛在很大的程度上影響著課堂教學效果。課堂教學過程實際上就是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和教師主導作用的過程。學生是認識的主體和發展的主體,是具有獨立地位和極大認識潛能的實踐者,因而要把教學過程組織成學生動腦學習、積極獲取知識、增長智慧和才幹、陶冶情操的過程。作為教師來說,不能心存偏見,要特別注意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在語文教學中,只要我們每一位教師都能夠用淵博的知識、用博愛之心,仁愛之情去陶冶學生,理解、尊重、親近和關心學生,以熱烈的情緒、真摯的感情、和藹的態度、生動的語言來吸引學生,使其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情的感染、美的陶冶、理的啟迪。這樣,語文教學才會取得理想中的效果,語文課才會獲得學生的青睞。
四、言傳身教,體會情感
德國偉大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我們認為,教學藝術不在於傳授的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而沒有興奮的情緒怎麼能激勵人,沒有主動性怎麼能喚醒沉睡的人,沒有生氣勃勃的精神怎麼能鼓舞人心?」教師的精神具有很強的感染性,它可以使學生產生同樣的或與之相聯系的情感,所以,教師應以飽滿、真摯的熱情進行教學,把自己的真情實感有機地溶進講課之中,做到言為心聲,言之有情,盛情並茂,使學生體驗到教師同樣的感情,從而使師生雙方情感共振,課堂沉浸在美好的情感激盪之中。此情此景,學生就不僅僅是用耳朵聆聽教師的講授,更是用整個心靈接受教師的影響。
總之,如果我們既能注意發揮學習主體情感體驗的積極性,又能發揮教師情感傳導的主導作用,那麼語文教學將會邁出可喜的一步。
在教學中進行情感教育是貫徹「文道統一」,教好語文課的重要一環。列寧在強調情感教育的意義時指出:「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的確,情感是人們追求真理的原動力,積極的情感會激勵人們進行創造性的探索。文章的情感是固有的、客觀存在的,學生通常在閱讀前卻是無動於衷的,教師只有在備課中深入鑽研,善於體察作者的情感並受其感染,才能繼而感染學生。一般來說,作品的感情和學生之間是有差距的。究其原因,一是學生知識淺薄,二是理解能力差,三是社會經驗少。為此,教師只有想方設法地縮短這些差距,才能使學生動之以情,受到熏陶。那麼,在語文教學中應如何進行情感教育呢?一、咬文嚼字,揣摩感情小學語文要加強字詞教學,但這並不意味著脫離語言環境去摳字解詞,而是應該在弄懂課文的基礎上,加深對課文的全面理解。葉聖陶先生曾指出:咬字嚼字的工夫,不是機械地理解字義,記誦文句,研究文法的修辭法則,最要緊的還是多歸納、多比較、多揣摩、多體會,一字一詞都不能輕易放過,沒有一點含糊。也唯有這樣閱讀,才能養成用字造句的好習慣,下筆不至於有失誤。
Ⅷ 幼兒教育為什麼更注重情感教育案例分析
淺談情感教育對幼兒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新《綱要》中明確指出「教師要作為幼兒的引導者、合作者、支持者」。真正要做到這三點其實並不容易,雖然我們每天都與孩子在一起,但是孩子的點滴成長往往會被忽略,孩子的情感需求因此也不能得到我們的回應。幫助孩子成長需要教師的細心,耐心以及持之以恆的信念。無論處在什麼年齡段的孩子,都需要老師的關心與撫慰。而現實中很多時候,教師往往忽略了與幼兒在日常生活中培養感情的機會,經常偏重於引導孩子能積極參與日常的教學活動,對於孩子在活動中情感培養的分量略顯不足。
郭沫若先生曾經這樣說:「人的根本改造應當從兒童的情感教育、美的教育入手。一個人對父母、對同伴、對周圍的人有了深厚的感情,才能服務與社會,立足與社會。」可見幼兒期是人的情感發展的關鍵期,發展幼兒的情感,培養他們的社會行為,對於提高其社會化水平有著重要的意義。而現在的教師或家長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重視知識傳授和身體護養,而輕視對幼兒良好心理素質的培養。尤其是忽視情感方面的培養,情感是對客觀事物態度的體驗,它對智慧的發展,德性之養成以及整個人的成長來說,像陽光,如雨露,沒有健康的情感,便沒有完美的童心,更不利於健全人格的形成。由此可見,重視良好的情感教育,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發展已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用愛心擁抱孩子,是對孩子進行情感教育的先決條件
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技巧的全部奧秘在於教師如何愛孩子」。世界上不存在沒有不愛的教育,沒有不需要愛的孩子。教師只有把愛心獻給孩子,孩子才能積極接受教師的教育。如我班有個叫沈旻宇的小男孩,十分可愛聰慧,語言表達能力很強。但他每天入園時,總哭著要奶奶陪他呆在幼兒園,若他奶奶不答應,就哭得非常傷心。每當這時,我就連忙走近他,擁他入懷,輕聲告訴他:「老師也像媽媽一樣陪你上課、吃飯、睡覺,跟你一起做游戲好嗎?上課時經常請他回答問題,自由活動我時常把他叫到身邊,摸摸他的小臉蛋,拉拉他的小手。在我真情的感染下,倔強的旻宇終於接納我。如今,能說會道的他經常向我傾訴他的喜悅和煩惱,我也會幫他出主意,共同想辦法,從不輕易指責他,更不是居高臨下,而是如朋友一樣平等對待他。有一次自由活動時,旻宇玩太投入了,忘了上廁所而尿濕褲子,小朋友紛紛告狀說旻宇尿褲子了,但為了維護自尊,他極力掩飾,說是下雨天媽媽沒把褲子曬干,不是尿褲子,面對這種說法,我並沒有當眾揭穿他,而是理解地說:「回家要告訴媽媽,以後褲子要曬干,旻宇穿上才不會濕濕的。」他機靈地說:「下次沒曬乾的褲子旻宇不穿了」。同時又引導他以積極的、合作的言行與其他小朋友交往。我們要真正地關心、愛護每一個幼兒,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尊重孩子的獨立性,把愛的情感慣穿於教育活動的始終,多些鼓勵、多些關心,用親切的態度、甜甜的微笑與孩子進行交流,藏起教師的尊嚴,以自身行為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使孩子的心靈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愛的震撼,並主動地嘗試去愛別人。這樣的教育才是真正有益於幼兒身心健康的教育。
二、營造良好的交往氛圍,是對幼兒進行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徑。
在家庭中,孩子一般只與家人交往,進入幼兒園後,幼兒的活動范圍就從家庭擴大到學校,交往范圍明顯擴大,他們要學會與同伴交往,分享合作。為了讓幼兒感受在集體生活中與同伴交往的樂趣,教師可以定期的讓幼兒帶上心愛的玩具或自己喜歡吃的食物到幼兒園來與同伴一起分享。在活動中教師通過仔細觀察幼兒的表現,鼓勵幼兒與同伴進行交往。活動後,讓幼兒講述自己的交往過程、交流各自的交往方法,體驗交往的樂趣。
愉快的交往經驗可以提高幼兒的自信心,而自信心的增強又會引發更強的交往主動性,兩者相互促進形成良性循環。節日活動為幼兒創設了愉快的交往機會,是提高交往能力的最有益的活動之一。我們曾充分利用「六一」兒童節,因為這是全世界兒童的節日,這一天是屬於他們的。為了提高幼兒的交往能力,我們把傳統的表演節目改為開展一些趣味游戲活動,讓大班、中班和小班的所有的小朋友一起參加到游戲中來,他們都是主角,教師當配角。這一天不同年齡班的幼兒在一起活動,無拘無束的他們感到特別有趣,無形中孩子們既擴大了自己的交往范圍,同時又享受到節日的快樂,並體驗到交往的樂趣及同伴之間的友好相處、互相幫助的快樂,從而發展了交往能力。
三、發展幼兒的自我控制能力,是培養良好情感的重要因素
幼兒時期能否具有一定克制沖動,控制情緒的能力將在很大程度上預示著他將來能否獲得成功。因此我們應該及時把握情緒控制發展的重要時期,培養幼兒的自我控制能力,促進其心理健康發展。當孩子的某些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時,他們會表現出跺腳、哭鬧等消極情緒。這時,我們要理解並真誠接受孩子的情緒表現,給孩子提供適當的機會和場合,進行及時正確疏導,讓其把不滿情緒發泄出來,因為不滿情緒的壓抑有礙身心健康。但還要教育孩子學會控制和調節自已的情緒,提高情感表現的自控能力。如:我班有個小男孩,剛入園時任性、暴躁、自私,與同伴的交往過程中,常常以自我為中心,要小夥伴聽從他的指揮,誰不聽他的,他就推誰,攻擊性行為較多,班上的孩子大多不喜歡與他玩。
於是,我常利用孩子們的情景表演、角色游戲、講故事等形式引導他與小朋友友好相處。這孩子記憶力特強、體育動作很到位、愛勞動,我就發掘他的這些閃光點,經常鼓勵他、表揚他,同時引導他為集體做好事,幫助他在同伴中樹立威信和良好形象,小夥伴們逐漸地接受他並樂意親近他。同時,我們成人也要注意控制自我情感,無論遇到什麼打擊和不幸,都能始終以樂觀的情緒和飽滿的精神面對孩子、面對生活,而決不能把孩子當成發泄不良情緒的對象,我們要做一個情感健康的人,以自身的榜樣作用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對現在的獨生子女來說,更為重要的是有意識地教給他們為了他人的利益控制自已的需要和情感,使他們學會站在他人角度來考慮問題,從而幫助幼兒形成積極的情緒情感,促進其心理健康發展。
四、家園密切配合,是對幼兒進行情感教育的重要保證
《綱要》明確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夥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並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由此可見,家園達成共識,協調教育方法,統一教育要求,是對幼兒進行情感教育的重要保證。家庭是幼兒成長的搖籃,父母的教養態度和方式對孩子健康人格的發展有著巨大的影響作用。但目前大多數家長只注重孩子的智力投資,而不重視對孩子進行良好的情感教育,不強化愛的行為。有的家長甚至教孩子「別人打你一下,你就還他兩下。」於是,我們經常看到許多孩子在幼兒園愛老師、關心同伴;到了家裡卻對父母、長輩發脾氣,蠻不講理。如:我班陶珠含小朋友在家與在園表現不一樣,在家要家長喂飯,不吃青菜、魚,不收拾玩具。可在幼兒園自已吃飯,沒有挑食的現象,午休起床時,她自已穿衣疊被,還能主動幫助其他小夥伴扣鈕扣、系鞋帶等。我了解她這兩種回然不同的表現後,及時與家長進行溝通,讓家長認識到不恰當的教養方式對孩子成長的危害,經過一段時間的家園配合教育,能乾的陶珠含不再是一個寶寶兩個樣。因此,幫助家長提高認識,促使他們改變不正確的教育觀念是非常重要的。同時,還通過「家長會」向家長介紹一些培養孩子愛的情感的教育經驗,在「家長學校講座」活動中,組織家長學習「如何在家庭中營造友愛和諧的精神環境」等文章。這樣家園互通,形成合力。使孩子學會正確認識和評價自已,形成自尊、自信、自主、自控、獨立性強、有責任感、善於社會交往等積極情感,讓幼兒從小開始學習做人,成為具有健康心理的,能適應未來社會需要和挑戰的一代新人。
總之,在平時教育中,我們可以通過「溝通」這個渠道,讓我們可以更公正、更客觀地了解幼兒的內心世界。我們不要忘記孩子的身心發展變化的特點,心理健康教育不光要滲透在幼兒園教育工作的全過程中,還應滲透在家庭生活的各個方面,對不同年齡的孩子提出不同的要求,把「學會認知、學會共同生活、學會做事、學會生存」作為對孩子的終生教育的目標,點點滴滴、持之以恆,同時,要為幼兒心理的健康發展提供一個寬松、和諧的環境氛圍。讓我們的每個孩子都有良好的個性、特長,把我們的孩子培養成為具有時代精神的人,使孩子以健康的心理來迎接未來社會的挑戰。這是時代賦予我們每個教師的重任。
Ⅸ 你聽過愛商情感教育嗎
聽過啊,還挺有名的,他們老師還在我們這開了講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