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知識 » 馮子材欽州歷史文化知識講座
擴展閱讀
淡的經典語錄有哪些 2024-11-15 11:33:26
兒童醫保修改地址在哪裡 2024-11-15 11:19:01

馮子材欽州歷史文化知識講座

發布時間: 2022-07-08 09:18:23

A. 馮子材的史書記載

趙爾巽·《清史稿·卷四百五十九·列傳二百四十六》
馮子材,字翠亭,廣東欽州人。初從向榮討粵寇,補千總。平博白,賜號色爾固楞巴圖魯。改隸張國梁麾下,從克鎮江、丹陽,嘗一日夷寇壘七十餘。國梁拊其背曰:「子勇,余愧弗如!」積勛至副將。國梁歿,代領其眾。取溧水,擢總兵。
同治初,將三千人守鎮江。時江北諸將多自置卡榷釐稅,子材曰:「此何與武人事?」請曾國藩遣官司之。所部可二萬,餉恆詘,無怨言。蒞鎮六載,待士有紀綱,士亦樂為所用。寇攻百餘次,卒堅不可拔。事寧,擢廣西提督,賞黃馬褂,予世職。赴粵平羅肅,移師討黔苗,克全茗、感墟。九年,出鎮南關,攻克安邊、河陽,凱旋,再予世職。光緒改元,赴貴州提督任。七年,還廣西。明年,稱疾歸。
越二年,法越事作,張樹聲蘄其治團練,遣使往趣駕。比至,子材方短衣赤足、攜童叱犢歸,啟來意,卻之。已,聞樹聲賢,詣廣州。適張之洞至,禮事之,請總前敵師干衛粵、桂。逾歲,朝命佐廣西邊外軍事。其時蘇元春為督辦,子材以其新進出己右,恆悒悒。聞諒山警,亟赴鎮南關,而法軍已焚關退。龍州危棘,子材以關前隘跨東西兩嶺,備險奧,乃令築長牆,萃所部扼守,遣王孝祺勤軍軍其後為犄角。敵聲某日攻關,子材逆料其先期至,乃決先發制敵。潘鼎新止之,群議亦不欲戰。子材力爭,親率勤軍襲文淵,於是三至關外矣。宵薄敵壘,斬虜多。
法悉眾分三路入,子材語將士曰:「法軍再入關,何顏見粵民?必死拒之!」士氣皆奮。法軍攻長牆亟,次黑兵,次教匪,炮聲震山谷,槍彈積陣前厚寸許。與諸軍痛擊,敵稍卻。越日復涌至,子材居中,元春為承,孝祺將右,陳嘉、蔣宗漢將左。子材指麾諸將使屹立,遇退後者刃之。自開壁持矛大呼,率二子相榮、相華躍出搏戰。諸軍以子材年七十,奮身陷陣,皆感奮,殊死斗。關外游勇客民亦助戰,斬法將數十人,追至關外二十里而還。越二日,克文淵,被賞賚。連復諒城、長慶,擒斬三畫、五畫兵總各一,乘勝規拉木,悉返侵地。
越民苦法虐久,聞馮軍至,皆來迎,爭相犒問,子材招慰安集之,定剿盪北圻策。越人爭立團,樹馮軍幟,願供糧運作向導。北寧、河內、海陽、太原競響,子材亦毅然自任。於是率全軍攻郎甲,分兵襲北寧,而罷戰詔下,子材憤,請戰,不報,乃挈軍還。去之日,越人啼泣遮道,子材亦揮涕不能已。入關至龍州,軍民拜迎者三十里。命督辦欽、廉防務,會辦廣西軍務,晉太子少保,改三等輕車都尉。
十三年,討平瓊州黎匪,降敕褒嘉。調雲南提督,稱疾暫留。二十年,加尚書銜。值中日失和,命募舊部至江南待調發。和議成,還防。二十二年,赴本官。二十六年,入省籌防,會拳亂作,請募勁旅入衛,上嘉其忠勇,止之。逾歲,調貴州。二十八年,病免。明年,廣西土寇蜂起,岑春煊請其出治團防。方募練成軍,率二子以進,而遘疾困篤。未幾,卒,年八十六,謚勇毅,予建祠。
子材軀干不逾中人,而朱顏鶴發,健捷雖少壯弗如。生平不解作欺人語,發餉躬自監視,偶稍短,即罪司軍糈者。治軍四十餘年,寒素如故。言及國梁,輒涔涔淚下,人皆稱為良將雲。

B. 馮子材的人物生平

1818年8月17日,馮子材出生於廣東欽州城外沙尾村。年幼父母雙亡,與祖母、兄長相依為命。
1848年(道光二十八年),馮子材在靈山縣境內被天地會劉八部劫持,與反清隊伍結下冤讎。同年投奔團總黃汝諧,充當勇目,協助圍剿當地農民起義軍。
1851年(咸豐元年),參加鎮壓粵桂邊界的農民起義軍,官至千總。後隨廣西提督向榮鎮壓太平軍起義。
1864年(同治三年),太平軍起義失敗後,清廷大封「功臣」,馮子材也被賞穿黃馬褂,封騎都尉世職。
1865年(同治四年),奉命前往廣東羅定、信宜剿滅當地反清隊伍。兩個月後,赴任廣西提督。18年後,告病還鄉,暫時結束了多年的提督生涯。
1883年(光緒九年),十二月, 法國挑起中法戰爭。因為官場腐敗而稱病告退的馮子材構築工事,再次出山,抗擊法軍。馮子材應兩廣總督張樹聲之邀督辦廣東高、雷、欽、廉四府團練,參加抗法戰爭
1885年(光緒十一年),以68歲之軀,精心策劃,親身指揮,創造了震驚時世的鎮南關——諒山大捷。
1894年(光緒二十年),中日戰爭爆發,他又率軍北援,立下赫赫戰功。
1896年(光緒二十二年),中英片馬爭界交涉產生糾紛,馮子材奉命任雲南提督。
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戊戌變法期間,光緒皇帝調他入京統帶京營。
1903年(光緒二十九年),年已86歲的馮子材會辦廣西軍務兼顧廣東欽廉防務。夏間行軍,途中中暑,牽引舊傷,在南寧行轅辭世。 馮子材祖上世居廣東省南海縣沙頭圩(今屬廣州市),清朝乾隆年間,該圩遭受水災,馮子材的祖父便遷到欽州城外沙尾村定居。
嘉慶二十三年六月二十七日(1818年8月17日),馮子材在這里降生。當時的欽州,隸屬廣東。
童年的馮子材,生活過得十分艱辛。他4歲喪母,10歲喪父,與祖母、兄長相依為命,孤苦伶仃,只上了兩個月的學便輟學。為了活命,小小的馮子材不得不隨大人販鹽、做木工、捕魚摸蝦、護送牛幫,籬笆房被洪水沖垮後只好住進廟里,飢寒交迫,朝不保夕。父母雙亡後,舅父黎氏欲收養馮子材,被馮子材拒絕,祖孫日復一日地過著凄慘的生活。馮子材15歲那年,祖母撒手人寰。求生的慾望,驅使流浪街頭的馮子材操刀使劍,練就一身好武藝。藉此拳腳功夫,馮子材為人放木排、做保鏢,受盡凌辱。 鴉片戰爭後,兩廣地區反清運動風起雲涌。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31歲的馮子材與友人外出做生意,在靈山縣境內被天地會劉八部劫持,遂與反清隊伍結下冤讎。
從劉八軍中脫逃後,馮子材投奔團總黃汝諧,充當勇目,協助黃圍剿當地農民起義軍,從此成為清朝的統治工具。但是,黃汝諧貪功吞賞,馮子材絕望之餘,率眾改投廉州(時屬廣東,治今合浦縣廉州鎮)知府,在鎮壓天地會、圍攻廉州的戰斗中大顯身手。繼之,馮子材奉調高州清剿凌十八義軍,因作戰勇敢,獲八品頂戴,為其升遷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19世紀50年代初,馮子材在廣西博白聚眾起事。當時兩廣地區階級矛盾尖銳,天地會起義此伏彼起。
咸豐元年(1851年)四月,樹旗反清的廣東天地會領袖劉八率部眾萬餘人進攻博白,馮子材趁機投奔這支隊伍。5月,劉八進攻博白失敗,馮子材拉出部眾千人,投降知縣游長齡,並被改編為「常勝」勇營,積極參加鎮壓粵桂邊界的農民起義軍,積軍功擢升至千總。後隨廣西提督向榮鎮壓太平軍起義,一路尾追到江南。
咸豐三年(1853年)4月,身為都司的馮子材統帶廣勇,隸向榮在南京城外孝陵衛建立「江南大營」,不時向城內太平軍進攻。
咸豐六年(1856年)六月,江南大營被太平軍摧毀,馮子材敗逃丹陽。
咸豐八年(1858年)一月,欽差大臣和春復立大營於滄波門、高橋之間,挖掘長濠,堅築高壘,圍困天京太平軍。馮子材身負守御之責,屢次擊退太平軍的沖鋒,並攻毀太平軍在城北修築的柵欄營壘。由於馮子材真心替清廷賣命,深得上司的器重,幾年之內由都司一步步升為總兵。清軍悍將張國梁曾撫其背,稱贊說:「子勇,余愧弗如。」同年九月,太平軍主將陳玉成,李秀成分別領軍進至滁州烏衣(今安徽省滁州市南譙區烏衣鎮),准備會攻清欽差大臣德興阿的「江北大營」。和春派馮子材領兵5000渡江相援。27日小店一戰,馮部幾乎全軍覆沒,僅剩三四百親兵逃回江南。
咸豐十年(1860年)五月,太平軍第二次攻破清軍「江南大營」。馮子材隨江南大營次帥張國梁逃到丹陽,又被太平軍擊敗,張國梁在丹陽南門外落水溺死,事後,馮子材收聚殘軍,退往鎮江固守。
同治元年(1862年)初,太平軍屢次攻打鎮江,消滅了馮部的一些軍隊,但都沒有產生很大威脅。二月,負責揚州軍務的江寧將軍都興阿與馮子材不和,請求將他外調。後未果,仍留鎮江歸曾國藩轄制。以後,馮子材以孤軍3000人守御鎮江,不時與太平軍小部隊接仗,但由於太平軍沒有在鎮江一帶投入多少兵力,曾國藩也沒有重用他的打算,馮子材實際上主要處於觀戰的地位。
同治三年(1864年)七月,天京陷落,清廷大封「功臣」,馮子材也被賞穿黃馬褂,封騎都尉世職。 成為統兵大員後,馮子材率部攻下了太平軍占據的重鎮丹陽,受到清廷的嘉獎。
太平天國失敗後,馮子材於同治四年(1865年)奉命前往廣東羅定、信宜剿滅當地反清隊伍。兩個月後事竣,始赴廣西提督本任。此後18載,馮子材在廣西提督任上連連用兵,翦除各地反清武裝,並3次率兵赴越南,追剿入越的反清隊伍。
同治八年(1869年),馮子材首次赴越,目的是追擊吳亞忠率領的反清農民軍。攻下吳部佔領的地盤及吳戰死後,於當年班師回國。途中吳部將梁天錫降而復叛,馮回師繼續追剿,事平後於翌年回國。
同治十年(1871年),因越南邊境戰亂,藩屬國越南無法向宗主國清朝進貢,馮子材再次奉命帶兵出關,平定戰亂,疏通貢道後於當年入關。
光緒四年(1878年),馮子材舊部副將李揚才因官場失意,便以恢復越南李氏祖業為由,率軍入越顛覆越南阮氏王朝的江山。馮子材第三次奉命入越討李,次年生擒李揚才,並全殲李軍之後率師回國。
馮子材就任廣西提督期間,彈劾過貪官污吏,伸張過正義。但官場風雲險惡,當錯綜復雜的人際關系弄得馮子材暈頭轉向時,他只好告病還鄉,暫時結束了長達20多年的提督生涯。 光緒九年(1883年)十二月,中法兩國因越南的保護權問題爭執不下,兵戎相見,法國侵略軍悍然向駐扎在北圻的中國軍隊發起進攻,中法戰爭爆發。
初始,清軍在越南戰場上節節敗退,法軍乘勝北上,叩我邊關,並將戰火引到中國東南沿海。國難當頭,清朝上下著急,地處抗法前沿陣地的兩廣總督、廣東巡撫想到了賦閑在家的老將馮子材,起用他督辦高、廉、雷、瓊4府25州縣團練。
本來,馮子材是因為官場腐敗而稱病告退的,見有立功報國的機會,他便摩拳擦掌,准備大幹一場。於是,他把團練總部設在自己家中,並將招募到的兵員改編成「萃軍」,取其大號「萃亭」之義。
隨著邊關頻頻告警,馮子材奉命率10營「萃軍」從欽州開拔,奔赴抗法前線。行抵上思,加招8營。這支共9000人的部隊,軍紀嚴明,馬不停蹄地開赴指定的集結地。
光緒十一年(1885年)大年初一這一天,馮子材行抵國門鎮南關前,與廣西巡撫兼關外軍務督辦潘鼎新會面,共商抗法計策。
這時,法軍正乘餘威向清軍發動猛烈進攻,鎮南關在馮子材抵達後第9天陷落,形勢十分危急。
兩天後,清廷諭令馮子材幫辦廣西關外軍務。
國門失陷,主帥潘鼎新落荒而逃,前線群龍無首,亂作一團。署理廣西巡撫李秉衡召集諸將,推薦馮子材為前敵主帥,得到大家的擁護。
受命於危難之際,馮子材早把生死置之度外,他把兩個兒子帶在身邊,以便在為國捐軀時收屍。他帶領各路將官認真勘察地形,決定誘敵深入,在關內與法軍決一死戰。
在構築工事,備戰就緒之後,馮子材決定出兵擾敵,引魚上鉤。二月初七日(1885年3月23日),法軍大舉出動,越過關門,進入清軍防線。馮子材父子身先士卒,揮刀迎敵,縱橫沖殺,打得法軍鬼哭狼嚎,丟盔棄甲,退出關外,據陳悅考證法軍紀錄陣亡74人,但已是遭遇前所未有的失敗 。
接著,清軍乘勝出關追敵,連克文淵、驅驢、諒山、長慶府、觀音橋等處。法軍落花流水,招架不住。
馮子材以68歲之軀,精心策劃,親身指揮,一舉反敗為勝,創造了震驚時世的鎮南關——諒山大捷。這一仗是近代中國人民反抗帝國主義列強的光輝典範,打出了軍威,張揚了國威,法國茹費理內閣因之土崩瓦解。打了大半輩子的仗,馮子材從未如此揚眉吐氣。恰在此時,清政府在「乘勝即收」思想指導下發布停戰令,馮子材含恨撤兵。 馮子材從越南撤兵回國後,「奉旨」督辦欽廉一帶防務,並會辦廣西一帶防務,重點對付法國對西南邊疆的侵略。中法戰爭結束後,馮子材奉旨督辦廣東欽廉(今屬廣西)防務。旋獲太子少保銜,三等輕車都尉世職。之後,馮子材奉命到海南島鎮壓黎民起事,同時為當地經濟、文化開發事業做了不少好事,被補授雲南提督,旋賞兵部尚書銜,繼續留辦粵防。
光緒十二年(1886年),他率軍赴海南島,鎮壓黎族人民起義。
光緒二十年(1894年),中日戰爭爆發,他又率軍北援,駐節鎮江,以備調遣。馮子材在中法戰爭中的赫赫戰功,受到朝野各派的矚目。甲午戰爭爆發後,馮子材請纓北上抗日,獲准赴江南辦防。途中聞《馬關條約》簽署,中國賠款失地,悲憤中電請北上決戰,未果。1901年,馮子材遭人暗算,被調離雲南,改任貴州提督,他憤而告假,隨之開缺。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中英片馬爭界交涉事起,馮子材奉命赴雲南提督任,爭回片馬,穩定了雲南局勢。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變法期間,維新派領袖康有為曾建議光緒皇帝調他入京統帶京營。次年,馮子材赴雲南提督任,統領全省防營。
義和團運動爆發後,他一度上書,請率數營入京勤王。但當時中國政治變化迅速,無論是「帝黨」還是「後黨」,都沒有借用上這支力量。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欽廉一帶會黨蜂起,兩廣總督岑春煊又想到了馮子材。年已86歲的馮子材又起身田間,會辦廣西軍務兼顧廣東欽廉防務。夏間行軍,途中中暑,牽引舊傷,在南寧行轅辭世。

C. 廣東省欽州市有哪些歷史英雄廣西還會廣東省管轄嗎

廣東欽州歷史英雄:馮子材。馮子材生於1818年,死於1903年,字楠干,號萃亭。是清末將領,廣東欽州(今屬廣西)人,生在欽州沙尾街,行伍出身。1862年中法戰爭前授廣西提督,在中法戰爭中,馮子材和劉永福的聯軍多次打退法國侵略軍,不愧為中華民族的英雄人物。國家區域行政的劃分不同時代有不同的規劃和考慮,如今廣西與廣東兩省管轄范圍規劃已久,短時期內不會重新劃分。

D. 馮子才的資料

馮子材(1818.7.29~1903.9.18)
晚清抗法名將。字南干,號萃亭。生於廣西欽州。自幼父母雙亡,流落江湖。他曾做過木工,跑過牛幫,在貧困中度過了許多歲月。在社會風氣和親友言行的熏陶下,馮子材的思想中充滿了許多儒家的正統觀念,並以此來嚴格要求自己。
1850年(清道光三十年)率眾起義,次年投奔天地會領袖劉八,旋受招安,隨廣西提督向榮尾追太平軍至南京城外,積功升至總兵。1862年(清同治元年)擢廣西提督,駐軍鎮江,配合湘軍圍剿太平軍。繼在廣東、廣西、貴州等地鎮壓農民起義。1869~1879年(清光緒五年)受越南政府邀請和清廷派遣,三次出關鎮壓退入越南的廣西農民起義軍和嘩變的清軍,深悉法國鯨吞越南、進窺祖國南疆之意。1881年,因與當政權要不睦,「稱疾」解甲歸鄉,仍憂心邊事。他曾主動請纓,要求率兵入越抗法。年近七旬的老將馮子材臨危受命,官拜關外軍務幫辦,率部赴鎮南親迎擊法軍。為表示此行抗敵的決心,馮子材把他的兩個兒子帶在身邊,以備料理後事。臨行時他囑咐家人,一旦廣西守不住了,就把祖先牌位遷回江南祖籍,馮子材誓死永遠不做亡國之奴。 中法戰爭爆發後,駐越清軍一戰即潰。奉命督辦廣東高、雷、廉、瓊等州團練事宜。1884年8月,聞清廷對法宣戰,遂上書請戰,並召集舊部,募兵18營,號「萃軍」,開赴廣西前線。次年2月,駐越清軍戰敗逃入關內,潰不成軍,法軍前鋒一度進占鎮南關(今友誼關)。時年近古稀的馮子材受命幫辦廣西關外軍務,被前線各路將領公推主持戰事,力撐危局。選擇地形險要的關前隘一帶為戰場,浚深壕、修長牆、築堅壘,配備較強的策應之師,形成較完整的多層次山地防禦陣地。為打亂法軍作戰部署,領兵出關夜襲越南文淵,誘使法軍不待援兵到齊提前發起進攻。當法軍攻入關內,指揮諸軍死守兩翼制高點,並以預備隊抄襲敵側後;危急之時,自己持矛大呼,領兵躍入敵陣肉搏,酣戰半日,殺敗法軍,取得鎮南關大捷。鎮南關大捷是清軍在抵抗外敵入侵的戰斗中獲得的一次全面勝利,它使清軍在陸上戰場的局面轉敗為勝,轉守為攻。法軍被擊敗的消息傳到巴黎,茹費理內閣被迫辭職。旋揮師猛追,採用夜戰抄襲戰法,連克越南文淵、諒山,重傷法軍第2旅指揮官尼格里,將法軍逐於郎甲以南。戰後,奉旨督辦欽、廉二州防務,並會辦廣西一帶邊防。1896年赴雲南提督本任。1903年奉旨會辦廣西軍務,抱病兼程赴桂,卒於軍旅。有《軍牘集要》傳世。

E. 馮子材的介紹

馮子材(1818年7月29日—1903年9月18日),字南干,號萃亭,漢族,生於廣東欽州沙尾村(今屬廣西欽州沙尾村),晚清抗法名將,民族英雄。自幼父母雙亡,流落江湖,歷任廣西、貴州提督。咸豐年間從向榮、張國梁鎮壓太平軍,中法戰爭時,已年近70,起用為廣西關外軍務幫辦,大敗法軍於鎮南關,攻克文淵、諒山,重創法軍司令尼格里,授雲南提督。甲午戰爭間奉調駐守鎮江,官終貴州提督。治軍四十餘年,寒素如故。1馮子才逝後葬於欽州,朝廷詔予於欽州城東南隅建「馮勇毅公專祠」紀念,稱「宮保祠」。

F. 欽州馮子材做過什麼事情

馮子材(1818年7月29日~1903年9月18日)字南干,號萃亭,祖籍博白,生於欽州,客家人,清朝名將。咸豐間從向榮、張國梁鎮壓太平軍,同治間累擢廣西提督,中法戰起,起用為廣西關外軍務幫辦,大敗法軍於鎮南關,攻克文淵、諒山,重創法軍司令尼格里,授雲南提督。甲午戰爭間奉調駐守鎮江,官終貴州提督。治軍四十餘年,寒素如故。卒謚勇毅。請採納

G. 歷史如何評價清朝名將馮子材

馮子材(1818年7月29日—1903年9月18日),字南干,號萃亭,漢族,生於廣東欽州沙尾村(今屬廣西欽州沙尾村),晚清抗法名將,民族英雄。自幼父母雙亡,流落江湖,歷任廣西、貴州提督。咸豐年間從向榮、張國梁鎮壓太平軍,中法戰爭時,已年近70,起用為廣西關外軍務幫辦,大敗法軍於鎮南關,攻克文淵、諒山,重創法軍司令尼格里,授雲南提督。甲午戰爭間奉調駐守鎮江,官終貴州提督。治軍四十餘年,寒素如故。
馮子才逝後葬於欽州,朝廷詔予於欽州城東南隅建「馮勇毅公專祠」紀念,稱「宮保祠」。

康祖詒:前敵之宋慶、魏光燾、李光久,宿將才馮子材,並一時人望,可咨以將才,假以便宜,悉用選厲以仇恥。
蔣金暉:馮子材自1870年察覺到法國覬覦中越的野心,一直到1900年的30年間,無論是在鎮南關戰場上的與法軍兵戎相見,抑或是在中法劃界、海南島平亂、督辦欽廉防務,乃至甲午戰爭、庚子事變等各種軍事行動中,他心中的抗法情結一天都沒有釋懷,顯示了一個處處以國家社稷為重、寸土不讓祖國河山的民族英雄的本色。
史書評價
《清史稿•王孝祺傳》:在鎮南關決戰前夕,因主帥潘鼎新不在前敵,眾將推舉馮子材為主帥。其實這是訛傳,潘鼎新自始至終參與了鎮南關戰役,馮子材當時只是副帥。但是,正是在這種情況下,馮子材充分發揮了他的軍事才幹,說服主帥,動員全軍集中兵力對敵,從而取得了名震中外的鎮南關大捷。看待一個人的愛國主義需要就事論事,這種愛國主義情緒是一定歷史條件的升華和凝練。

H. 馮子材的事跡資料

馮子材字南干,號萃亭,溢勇毅。生於1818年,卒於1903年。出生地在廣東欽州(今廣西欽州市)沙尾街。4歲喪母,10歲喪父,依賴祖母撫養長大。

15歲,祖母去世,只和哥哥子清相依為命,不久子清病死,子材無依無靠,四處流浪。但他身體健壯,力大超人,又習得一身好武藝,便為僱主送牛幫護私鹽當保鏢。

坎坷的歷程形成他「慷慨好義」、「不畏強橫」的性格。曾參加博白的農民軍,便不久又投靠清軍。1851年授高廉道委「平小亂」投廣西提督向榮,參加鎮壓太平天國。

數年轉戰,積功從把總、千總、游擊、參將、副將、總兵,至1862年補授廣西提督賞穿黃馬褂。太平天國失敗後,又轉戰廣西「平亂」,鎮壓廣西的農民起義軍。

1882年,因不滿官場的腐敗,「請病」、「開缺」隱居白水塘。中法戰爭爆發後被任命為廣東省高、雷、廉、瓊四府二十五州縣團練督辦。

經廣東軍務兵部尚書欽差大臣彭玉麟、兩廣總督張之洞的「會奏」,「奉旨急命」子材招舊部成立萃軍。

年近七十古稀的馮子材重跨戰馬,於光緒九年冬率軍「馳抵龍州,趕赴防地」。馮子材以國事為重,嚴明軍紀,團結友軍,收集潰勇。築長牆,掘深塹。

前線軍民推舉他為抗法的前敵主帥。1885年3月22日法國侵略軍3000多人,配三個炮隊向鎮南關發起進攻。馮子材錢領前線軍民英勇抗敵,在8天時間里,殲滅法軍1000多人,取得了鎮南關—諒山大捷。

馮子材從抗法前線越南回國以後,滿清朝廷「敘子材功,賞給太子少保銜、輕車都尉世職。光緒二十年加尚書銜。

在隨後的十多年裡,先後督辦欽廉的邊防,渡瓊州海峽鎮壓海南黎民的起義,還在中日戰爭時統軍過鎮江防倭,還赴任雲南、貴州提督,會辦廣西軍務等。

光緒二十九年馮子材病逝,享年85歲。

(8)馮子材欽州歷史文化知識講座擴展閱讀:

鎮南關大捷:

清朝在鎮壓太平天國起義之後,曾進入了一段所謂的「中興」時期,主要是指內部戰亂基本上被平定了,清廷統治暫時穩定了。工業上學習西方,掀起「洋務運動」,取得一定的進步。

同時,盡管政治上沒有擺脫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格局,但是由於一些優秀的中華兒女為民族敢於戰斗,在抵禦外侮方面取得一些勝利,例如左宗棠、劉錦棠收復新疆,馮子材、劉永福擊敗法國侵略軍,確實一時間很振奮人心。

其中馮子材以年近七旬,親自掛帥,帶著兒子沖殺在炮火紛飛的前線,擊潰侵略軍,捍衛了中國的門戶,是值得每一個中國人為之自豪的。

分析馮子材親自指揮的鎮南關大捷,之所以取得勝利,和當時馮子材決一死戰的決心,廣西人民要以法國軍隊的頭顱重建鎮南關大門的血性,指揮官神機妙算的戰略決策,以及當時清軍的武器配備,都有很大的關系。

1885年,法國侵略軍從越南一路進入中國的廣西,甚至炸毀了鎮南關的城門,形勢十分緊急。

焦頭爛額的清政府想到了當時在家中賦閑的馮子材,此前,張樹聲去馮子材老家請其出山的時候,看到這位老將在家中帶著小朋友放牛,「短衣赤足,攜童叱犢歸」,當時馮子材拒絕了出山請求。

但後來聽說鎮南關危急的時候,馬上主動請纓出戰。被任命為戰前總指揮的馮子材,表現了一代名將應有的范兒,他目光老辣,實施有攻有守,奇正相生的靈活戰術。

首先在東西兩處山嶺當中修建起一道長長的防禦工事,將敵軍的主力阻擋在長牆之前,在加固防禦陣地之後,並不坐等敵人前來,而是又主動試探敵軍的火力。

在大戰發起的前一天晚上進攻法軍,摧毀其炮台,擾亂其陣腳,為第二天他主動沖鋒奠定基礎。

尤其難得的是,馮子材在具體的戰役過程中,既起到了優秀指揮官運籌帷幄,布陣遣將的作用,又能夠以身示範,親自殺入前線,可以說兼起了總指揮和先鋒官的作用。

他的以身作則對將士們,乃至當地民間抵抗組織都起到了很好的帶頭作用,「自開壁持矛大呼,率二子相榮、相華躍出搏戰。諸軍以子材年七十,奮身陷陣,皆感奮,殊死斗」,既是主帥,又是悍將。

當然,馮子材沖鋒殺敵並不是死打死拼,是講究戰術的。除了身先士卒,他還運用一系列的陣前設置埋伏,深夜突襲,迂迴包抄等山地戰術,一直使法軍不得喘息。最後終於取得鎮南關大捷。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抗法名將馮子材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晚清最盪氣回腸的名將:馮子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