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知識 » 郭沫若知識大全
擴展閱讀
老同學送月餅如何說 2025-01-21 22:09:12
兒童原型如何推碼 2025-01-21 21:57:17

郭沫若知識大全

發布時間: 2022-07-07 07:29:39

㈠ 郭沫若的生平及簡歷趣事

比起名人們在大是大非面前的雷霆之舉和豪言壯語,軼事則顯得纖巧、自然、幽默、風趣,也就往往成為人們飯後茶餘的談資。

郭沫若登台演死屍
郭沫若一生寫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話劇作品,但他曾經在自己的作品中扮演過一個特殊的角色卻鮮為人知。
1941年,郭沫若的話劇作品《棠棣之花》在重慶上演,主要演員包括江村、舒綉文、張瑞芳等明星。根據劇情,第五幕需要一位演員扮演死屍躺在舞台上。
為了正式演出時能在舞台上親自觀察演出效果,郭沫若自告奮勇出演這一角色。演出中,整整半個多小時,他神情莊重,態度嚴肅,直挺挺地躺在台上一動也不動。
演出取得了巨大成功,獲得了觀眾陣陣掌聲。郭沫若對藝術一絲不苟的態度贏得了演職人員的敬佩。

【更多詳情請參見現代文學家郭沫若軼聞趣事錄_春秋文子_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c749ed80100e2iz.html】

㈡ 郭沫若的簡介

郭沫若,(1892~1978)現、當代詩人、劇作家、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原名開貞,筆名郭鼎堂、麥克昂等。四川樂山人。在中小學期間,廣泛閱讀了中外文學作品,參加反帝愛國運動。1914年初到日本學醫,接觸到泰戈爾、海涅、歌德、斯賓諾莎等人的著作,傾向於泛神論思想。由於五四運動的沖擊,郭沫若懷著改造社會和振興民族的熱情,從事文學活動,於1919年開始發表新詩和小說。1920年出版了與田漢、宗白華通信合集《三葉集》。1921年出版的詩集《女神》,以強烈的革命精神,鮮明的時代色彩,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豪放的自由詩,開創了「一代詩風。同年夏,與成仿吾、郁達夫等發起組織創造社。1923年大學畢業後棄醫回國到上海,編輯《創造周報》等刊物。1924年,通過翻譯河上肇的《社會組織與社會革命》一書,較系統地了解了馬克思主義。1926年任廣東大學(後改名中山大學)文科學長。7月隨軍參加北伐戰爭,此後又參加了南昌起義,1929年初參與倡導無產階級革命文學運動,其間寫有《漂流三部曲》等小說和《小品六章》等散文,作品中充滿主觀抒情的個性色彩。還出版有詩集《星空》、《瓶》、《前茅》、《恢復》,並寫有歷史劇、歷史小說、文學論文等作品。1928年起,郭沫若流亡日本達10年,其間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研究中國古代歷史和古文字學,著有《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著作,成績卓著,開辟了史學研究的新天地。
抗日戰爭爆發後,郭沫若別婦拋雛,隻身潛回祖國,籌辦《救亡日報》,出任國民政府軍委政治部第三廳廳長和文化工作委員會主任,負責有關抗戰文化宣傳工作。其間寫了《棠棣之花》、《屈原》等6部充分顯示浪漫主義特色的歷史劇,這是他創作的又一重大成就。這些劇作借古喻今,緊密配合了現實的斗爭。1944年,寫了《甲申三百年祭》,總結了李自成農民起義的歷史經驗和教訓。抗戰勝利後,在生命不斷受到威脅的情況下,堅持反對獨裁和內戰。爭取民主和自由的斗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郭沫若曾任政務院副總理、中國科學院院長、中國科技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主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等職,以主要精力從事政治社會活動和文化的組織領導工作以及世界和平、對外友好與交流等事業。同時,繼續進行文藝創作,著有歷史劇《蔡文姬》、《武則天》,詩集《新華頌》、《百花齊放》、《駱駝集》,文藝論著《讀(隨園詩話)札記》,《李白與杜甫》等。郭沫若一生寫下了詩歌、散文、小說、歷史劇、傳記文學、評論等大量著作,另有許多史論、考古論文和譯作,對中國的科學文化事業做出了多方面的重大貢獻。他是繼魯迅之後,中國文化戰線上又一面光輝的旗幟。著作結集為《沫若文集》17卷本(1957~1963),新編《郭沫若全集》分文學(20卷)、歷史、考古三編, 1982年起陸續出版發行。許多作品已被譯成日、俄、英、德、意、法等多種文字。

著作書目
《女神》(詩集)1921,泰東
《三葉集》(散文集)與宗白華、田漢合著,1920,亞東
《星空》(詩集)1923,泰東
《聶瑩》(劇本)1925,光華
《文藝論集》(論文集)1925,光華
《塔》(小說、戲劇集)1926、商務
《落葉》(小說、戲劇集)1929,創造社
《三個叛逆的女性》(戲劇集)1926,光華
《西洋美術史》(理論)1926,商務
《橄欖》(小說、散文集)1926,創造社
《瓶》(詩集)1927,創造社
《前茅》(詩集)1928,創造社
《恢復》(詩集)1928,創造社
《水平線下》(小說、散文集)1928,創造社
《我的幼年》(自傳)1929、光華
《漂流三部曲》(小說、戲劇集)1929,新興書店
《山中雜記及其他》(小說、戲劇集)1929,新興書店
《黑貓與塔》(小說、散文集)1931,仙島書店
《後悔》(小說、戲曲集)1930,光華
《黑貓與羔羊》(小說集)3931,國光
《今津紀游》(散文集)1931,愛麗書店
《桌子跳舞》(小說、散文集)1931,仙島書店
《文藝論集續集》(論文集)1931,光華
《創造十年》(回憶錄)1932,現代
《沫若書信集》1933,泰東
《豕諦》(歷史小說)1936,不二書店
《北伐途次》(散文)lQ37,潮鋒出版社
《甘願做炮灰》(劇集)1938.北新
《戰聲》(詩集)1938、戰士出版社
《創造十年續編》(回憶錄)1938,北新
《羽書集》(散文、論文集)1941,香港盂廈書店
《屈原》(劇本)1942,重慶文林出版社
《蒲劍集》(散文、論文集)1942,重慶文學書店
《棠棣之花》(劇本)1942,作家書屋
《虎符》(劇本)1942,群益
《屈原研究》(論文)1943,群益
《今昔集》(論文集)1943,東方書社
《孔雀膽》(劇本)1943。群益
《南冠草》(劇本)1944,群益
《青銅時代》(史論)1945,文治出版社
《先秦學說述林》(論文)1945,福建永安東南出版社
《十批判書》(史論)1945,群益
《波》(散文集)1945,群益
《蘇聯紀行》(散文集)1946,上海中外出版社;改名《蘇聯五十天》,1949,大連新中國書店
《歸去來》(散文集)1946,北新
《築》(劇本)1946,群益
《南京印象》(散文集)1946,群益
《少年時代》(自傳)1947,海燕
《革命春秋》(自傳)1947、海燕
《盲腸炎》(雜文集)1947,群益
《今昔浦劍》(散文、雜文集)1947,海燕
《歷史人物》(史論)1947,海燕
《沸羹集》(散文、雜文集)1947,大孚出版社
《天地玄黃》(散文、雜文集)1947,大孚出版社
《地下的笑聲》(小說集)1947,海燕
《創作的道路》(理論)1947,文光
《抱箭集》(小說、散文集)1948,海燕
《蜩螗集》(詩集)1948,群益
《雨後集》(詩集)1951,開明
《海濤》(散文集)1951,新文藝
《奴隸制時代》(史論)1952,新文藝
《沫若文集》(1—17卷)1957一1993,人文
《雄雞集》(詩集)1959,北京
《洪波曲》(自傳)1959,百花
《蔡文姬》(劇本)1959,文物
《潮汐集》(詩集)1959,作家
《駱駝集》(詩集)1959,人文
《沫若全集》(文學編l—5卷)1982一1987,人文翻譯書目:
《菌夢湖》(小說)德國施篤謨著、與錢君胥合譯,1921,泰爾
《少年維特之煩惱》(長篇小說)德國歌德著、1922,泰東
《社會組織與社會革命》(論文)日本河上肇著,1924,商務
《雪萊詩選》(詩集)英國雪萊著,1926,泰東
《浮士德》(詩)德國歌德著,1928,創造社
《沫若譯詩集》印度枷里達若著,1928,創造社
《石炭王》(小說)美國辛克萊著,1928,上海樂群書店
《政治經濟學批判》(理淪)德國卡爾.馬克思著,1921,神州
《戰爭與和平》(長篇小說)俄國列.托爾斯泰著,1935,光明書局
《藝術的真實》(理論)德國卡爾.馬克思著,1947,群益 。

翻譯書目:

《菌夢湖》(小說)德國 施篤謨著、與錢君胥合譯,1921,泰爾
《少年維特之煩惱》(長篇小說)德國 歌德著、1922,泰東
《社會組織與社會革命》(論文)日本 河上肇著,1924,商務
《雪萊詩選》(詩集)英國 雪萊著, 1926,泰東
《浮士德》(詩)德國 歌德著,1928,創造社
《沫若譯詩集》 印度枷里達若著,1928,創造社
《石炭王》(小說)美國 辛克萊著, 1928,上海樂群書店
《政治經濟學批判》(理淪)德國 卡爾.馬克思著,1921,神州
《戰爭與和平》(長篇小說)俄國列.托爾斯泰著,1935,光明書局
《藝術的真實》(理論)德國卡爾.馬克思著,1947,群益.

--------------------------------------------------------------------------------
作品欣賞

《雪萊的詩》小引

郭沫若

雪萊是我最敬愛的詩人中之一個。他是自然的寵子,泛神宗的信者,革命思想的健兒。他的詩便是他的生命。他的生命便是一首絕妙的好詩。他很有點像我們中國的賈誼。但是賈生的才華,還不曾煥發到他的地步。這位天才詩人也是夭死,他對於我們的感印,也同是一個永遠的偉大的青年。
雪萊的詩心如像一架鋼琴,大扣之則大鳴,小扣之則小鳴。他有時雄渾倜儻,突兀排空;他有時幽抑清沖,如泣如訴。他不是只能吹出一種單調的稻草。
他是一個偉大的未成品。宇宙也只是一個永遠的偉大的未成品。古人以詩比風。風有拔木倒屋的風(Orkan),有震撼大樹的風(Sturm ),有震撼小樹的風(Stark),有動搖大枝的風(Frisch),有動搖小枝的風(Maessig),有偃草動葉的風(Schwach),有不倒煙柱的(Still)。這是大宇宙中意志流露時的種種詩風。雪萊的詩風也有這么種種。風不是從天外來的。詩不是從心外來的。不是心坎中流露出的詩通不是真正的詩。雪萊是真正的詩的作者,是一個真正的詩人。
譯雪萊的詩,是要使我成為雪萊,是要使雪萊成為我自己。譯詩不是鸚鵡學話,不是沐猴而冠。
男女結婚是要先有戀愛,先有共鳴,先有心聲的交感。我愛雪萊,我能感聽得他的心聲,我能和他共鳴,我和他結婚了。——我和他合而為一了。他的詩便如像我自己的詩。我譯他的詩,便如像我自己在創作的一樣。
做散文詩的近代詩人 Baudelaire,Verhaeren,他們同時在做極規整的Sonnet和 Alexandrian。是詩的無論寫成文言白話,韻體散體,它根本是詩。誰說既成的詩形是已朽骸骨?誰說自由的詩體是鬼畫桃符?詩的形式是Sein的問題,不是Sollen的問題。做詩的人有絕對的自由,是他想怎麼樣就怎麼樣。他的詩流露出來形近古體,不必是擬古。他的詩流露出來破了一切的既成規律,不必是強學時髦。幾千年後的今體會成為古曲。
幾千年前的古體在當時也是時髦。體相不可分——詩的一元論的根本精神卻是亘古不變。

十二月四日暴風之夜
選自一九二三年二月版《創造季刊》第一卷

夢 與 現 實



昨晚月光一樣的太陽照在兆豐公園的園地上。一切的樹木都在贊美自己的幽閑。白的蝴蝶、黃的蝴蝶,在麝香豌豆的花叢中翻飛,把麝香豌豆的蝶形花當作了自己的姊妹。你看它們飛去和花唇親吻,好像在催促著說:「姐姐妹妹們,飛吧,飛吧,莫盡站在枝頭,我們一同飛吧。陽光是這么和暖的,空氣是這么芬芳的。」
但是花們只是在枝上搖頭。
在這個背景之中,我坐在一株桑樹腳下讀泰戈爾的英文詩。
讀到了他一首詩,說他清晨走入花園,一位盲目的女郎贈了他一隻花圈。
我覺悟到他這是一個象徵,這盲目的女郎便是自然的三美室。
我一悟到了這樣的時候,我眼前的蝴蝶都變成了翩翩的女郎,爭把麝香豌豆的花莖作成花圈,向我身上投擲。
我埋沒在花圈的墳壘里了。——
我這只是一場殘缺不全的夢境,但是,是多麼適意的夢境呢!



今晨一早起來,我打算到靜安寺前的廣場去散步。
我在民厚南里的東總弄,面著福煦路的門口,卻看見了一位女丐。她身上只穿著一件破爛的單衣,衣背上幾個破孔露出一團團帶紫色的肉體。她低著頭踞在牆下把一件小兒的棉衣和一件大人的單衣,捲成一條長帶。
一個四歲光景的女兒踞在她的旁邊,戲弄著烏黑的帆布背囊。女丐把衣裳卷好了一次,好像不如意的光景,打開來重新再卷。
衣裳卷好了,她把來圍在腰間了。她伸手去摸布囊的時候,小女兒從囊中取出一條布帶來,如像漆黑了的—條革帶。
她把布囊套在頸上的時候,小女兒把布帶投在路心去了。
她叫她把布帶給她,小女兒總不肯,故意跑到一邊去向她憨笑。
她到這時候才抬起頭來,啊,她才是一位——瞎子。
她空望著她女兒笑處,黃腫的臉上也隱隱露出了一脈的笑痕。
有兩三個孩子也走來站在我的旁邊,小女兒卻拿她的竹竿來驅逐。
四歲的小女兒,是她瞎眼媽媽的唯一的保護者了。
她嬉玩了一會,把布帶給了她瞎眼的媽媽,她媽媽用來把她背在背上。瞎眼女丐手扶著牆起來,一手拿著竹竿,得得得地點著,向福煦路上走去了。
我一面跟隨著她們,一面想:
唉!人到了這步田地也還是要生活下去!那圍在腰間的兩件破衣,不是她們母女兩人留在晚間用來禦寒的棉被嗎?
人到了這步田地也還是要生活下去!人生的悲劇何必向莎士比亞的傑作里去尋找,何必向川湘等處的戰地去尋找,何必向大震後的日本東京去尋找呢?
得得得的竹竿點路聲……是走向墓地去的進行曲嗎?
馬道旁的樹木,葉已脫完,落時在朔風中飄散。
啊啊,人到了這步田地也還是要生活下去!……
我跟隨她們走到了靜安寺前面,我不忍再跟隨她們了。在我身上只尋出了兩個銅元,這便成了我獻給她們的最菲薄的敬禮。

1923年冬,在上海

《訪 沈 園》

--------------------------------------------------------------------------------

感動中國的作家

《天上的街市》給我帶來的快感記憶猶新我早在上小學時就在課本上讀到了郭沫若的名詩《天上的街市》,課本上似乎沒有署作者的大名,或者說,即使署了,我也沒記住;因為我從小讀各種文學作品,哪怕是《水滸傳》、《哈姆雷特》,我也不注意作者姓甚名誰,借用錢鍾書先生的比喻來說,我只管吃雞蛋,壓根沒想著這蛋是從哪兒來的,是從哪只雞的屁股底下滾出來的。直到讀研究生時,為了要做所謂的學問,才開始翻閱郭沫若的傳記材料。但那些枯燥乏味的文字根本無法跟《天上的街市》相比,它是那樣純真、明朗而新奇,它在幾乎是四分之一個世紀前給我帶來的快感,至今還讓我記憶猶新。
在原來關於牛郎織女的傳說中,那阻隔他倆的銀河是何其寬廣,他倆的相見是何其艱難,一年才一次。而在郭沫若的詩中,銀河並不寬,牛郎織女能騎著牛自由隨意地來往。這表現了作者對牛郎織女的同情,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他把人間天上都美化了,不僅給我幼小的心靈以美的享受,而且使我也被感染了,我也同情起更早時候從母親口裡聽來的牛郎織女的不幸境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老想著自己能變成詩中的那顆流星,以燈籠的形象去照亮他倆的閑游。
胡適的《嘗試集》雖說是中國第一部新詩集,但正如胡適自己所承認的,他的一首首詩就像是一隻只被裹了很長時間以後重新放開的腳,那樣的腳不大不小,那樣的詩則半新不舊,都散發著陳腐氣息,他甚至用楚辭體翻譯拜倫勛爵的詩。真正稱得上成熟的現代漢語詩集的當數《女神》。從精神內核,到形式音韻,它都是「五四」時代的弄潮兒。郭沫若這些寫於1920左右的詩作,今天讀來,依然感人肺腑。在現代文學的草創期,他對現代漢語這一極其稚拙的媒介,已經把握到了非常嫻熟的地步,現在的好多詩人都未必能應用得那樣自如。郭沫若是現代中國第一個預言詩人,《女神》中那激昂的鬥志、浪漫的情懷和反抗的決心,曾激勵了一代又一代讀者。聞一多曾盛贊《女神》,說:「若論新詩,郭沫若君的詩才配稱新呢,不獨藝術上他的作品與舊詩詞相去甚遠。最要緊的是,他的精神完全是時代的精神——二十世紀的時代的精神。有人講文藝作品是時代的產兒。《女神》真不愧為時代的一個肖子。」
《女神》不僅是某一時代的肖子,而且其中有些篇章,如《維納斯》、《地球,我的母親!》、《鳳凰涅盤》、《天狗》、《爐中煤》和《天上的街市》等都是不朽的詩篇,將感動所有時代的讀者。「我把你這對乳頭,/比成著兩座墳墓。/我們倆睡在墓中,/血液兒化成甘露!」讀著這樣自然天成又情意綿綿的詩句,哪一個感受力正常的讀者不會怦然心動?
他的討蔣檄文讓他亡命日本
郭沫若使中國受到震撼的散文作品是那篇讓他出盡了風頭也吃盡了苦頭的討蔣檄文《試看今日之蔣介石》。從1926年到1927年,郭沫若參加了北伐戰爭的全過程,從而了解了北伐軍總司令蔣介石的險惡為人和罪惡目的。1927年3月23日,蔣製造了「安慶慘案」,露出了反革命的猙獰面目。雖然當時郭沫若跟蔣的個人關系還沒有破裂,蔣在離開安慶時,甚至還致函郭沫若,要郭跟他一起走。但郭沫若出於真理和大義,斷然拒絕了蔣的好意,化名化裝溜出安慶,來到南昌,在朱德寓所里,寫下了這篇被廣為傳誦的、痛快淋漓的檄文:「蔣介石就是背叛國家、背叛民眾、背叛革命的罪魁禍首,我們為尊重我們革命先烈所遺下來的光榮歷史……尤須急於地打倒他,消滅他,宣布他的死罪!」蔣介石當時手握兵權,權傾一時;郭沫若作為一介文人,能公開列數蔣的各種罪行,譴責蔣的流氓行徑,並號召民眾革蔣的命;這需要多大的膽氣啊!這篇文章一出手,就引起了中國社會的震動,使人們看清了蔣的真面目,對蔣「這位革命領袖」開始有了懷疑和警惕。對中國現代革命諸種勢力的分化與重組起到了不可忽視的現實作用。郭沫若也因為這篇文章大大得罪了蔣介石,蔣懸賞三萬大洋要郭沫若的腦袋;迫使郭於1928年亡命日本。
卓文君和王昭君鼓舞了多少中國婦女,同樣感動過並依然在感動中國讀者的是郭沫若的幾部戲劇傑作。1923年郭沫若創作了歷史劇《卓文君》、《王昭君》,1925年又創作了《聶嫈》;1926年他把這三個劇本匯編成《三個叛逆的女性》出版。這些早期劇作表現了一代代青年所渴慕的「藐視一切權威的那種反抗的精神」,他替千百萬千百年來一直受到壓制的中國婦女呼喊道:「我們女子要謀種種獨立的生活,要要求種種平等的待遇呢!」在當時真可謂膽大包天、石破天驚。這部劇一發表就受到了封建衛道士的圍攻。據說,當時紹興女子師范學校在演出這部戲時,引起了當地新舊勢力的公然對決,以至於縣議員們動議要罷免校長;後來,浙江省教育會還以它「不道德」、「大傷風化」為名,禁止學生把這個戲搬上舞台。
如果說卓文君反抗的是以父親為代表的族權的話,那麼王昭君反抗的是以皇帝為代表的君權,她的反抗同樣悲壯。郭沫若以天才詩人的霸氣,一改舊劇中王昭君「戀戀不忘君」的懦弱形象,使她跟漢元帝對立起來。元帝本來意欲甚至逼迫她留在宮中,但她不畏強權,不圖享受,堅持要去荒沙漫漫的塞北,嫁給匈奴王。王昭君的形象鼓舞中國女性跟男性站在同一條戰壕里,敢於挑戰、迎戰來自權力頂峰的威脅,誓死捍衛作為合法公民的權利和尊嚴。有相當數量的婦女正是在郭沫若這些戲劇作品的感召下,走上獨立自主的生活道路甚至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道路。
《屈原》每次上演我都要去觀看
郭沫若影響最大的、最震撼人心的劇作是《屈原》。此劇以無比豪邁的革命浪漫主義精神贊頌了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謳歌了反抗壓迫、反抗侵略的鬥志,鞭撻了苟合與媾和的投降主義,怒斥了「攘外必先安內」的賣國主義。它雖然是歷史劇,但矛頭直指現實;反映了整個中國各色人等的面貌和心態,但它又高度濃縮,戲劇沖突極為強烈,場面極為緊張。其中屈原的一段獨白《雷電頌》就像是真的電閃雷鳴,絕對能把觀眾從座位上震起來:「風!你咆哮吧!你咆哮吧!盡力地咆哮吧!在這暗無天日的時候,一切都睡著了,都沉在夢里,都死了的時候,正是應該你咆哮的時候,應該你盡力咆哮的時候!」據說,1942年春,此劇在重慶演出時,正好是一個暴風雨即將到來的晚上,舞台上的朗誦應和著劇場外的雷鳴,一下子使整個山城轟動震驚,人們在此後的好幾天里,都沉浸在《屈原》的情緒氛圍里,很多人一遍又一遍地朗誦《雷電頌》,從中汲取力量,從而投入戰斗。《雷電頌》,還有像《鳳凰涅盤》之類的詩篇,至今還是許多朗誦會的保留節目,都會引起相當轟動。《屈原》每次上演,我都要去觀看,讓文字的雷電擊打我,使我從庸庸碌碌的世俗人生中驚醒過來。
縱然有一千個錯誤也還是文化巨匠
我承認,我的詩歌創作一直受益於《女神》。哪怕不是專門用來朗誦的作品,我也盡量寫得朗朗上口,音韻酣暢。我曾找來《女神》的各種版本,讀了不知多少遍。我至今還能背出其中的不少詩句。有些詩句的韻律已經內化到了我的思維深處,想擺脫都擺脫不了,有意無意間就在自己的作品上打上了烙印。我覺得,那是有益的影響,所以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中國現代文學館的講解是所謂專家講解,我也忝列其中。每次講到郭沫若,我都會抱拳頷首,微微表示一下特殊的敬意,每次講到《女神》,我都會像見到失散多年的初戀情人似的,血往上涌,氣往上沖。一個人身體不佳,是不宜講《女神》的。
我敬慕魯迅,但仰慕郭沫若;因為郭沫若有天國之思,他的詩篇能引領我仰望雲天,而不僅僅掃視塵寰。我認為,在20世紀中國的文化版圖上,魯迅思最深,郭沫若才最高,錢鍾書學最富。我曾當著數人的面,真誠地對郭老的哲嗣郭平英女士說,「以郭老的才華,如果他專攻一門,哪門弄個諾貝爾獎都綽綽有餘;當然,以他的經天緯地之才,他恐怕不屑於被某一個專門領域所拘牽。」
我知道,現在有不少學者對郭沫若的晚年表現頗有微詞,甚至有扳倒他的架勢。但我認為,那都是蚍蜉撼大樹,自取其辱。郭沫若縱然有一千個錯誤,也還是文化巨匠。瑕不掩瑜,他的許多開創性的成就不會因為他晚年有所失節而失去光芒。現在我們還一直在閱讀他、研究他,朗誦他的詩歌,上演他的戲劇,就是不言而喻的證明。

㈢ 郭沫若簡介急需50字啊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幼名文豹,原名開貞,字鼎堂,號尚武,是中國新詩的奠基人之一、中國歷史劇的開創者之一、古文字學家、考古學家、社會活動家,甲骨學四堂之一,第一屆中央研究院院士。

從1926年參加北伐,1927年參加了南昌起義,1928年2月因被國民黨政府通緝,流亡日本,著有《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重要學術著作,1958年9月兼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主編組品有《中國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編成《郭沫若全集》38卷。

1952年4月9日郭沫若獲得「加強國際和平」斯大林國際獎。

郭沫若是中郭沫若國科學技術大學的主要創建者之一。1958年5月,為了實現科學技術的現代化,加速培養國防建設和尖端科學技術方面急需的專門人才,當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的郭沫若聯合部分著名科學家。

向黨中央提出由中國科學院創辦一所新型大學的建議。建議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聶榮臻等的支持,以及中央書記處會議的批准。

㈣ 作者郭沫若的簡介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幼名文豹,原名開貞,字鼎堂,號尚武,四川省樂山縣(今四川省樂山市境)客家人。中國現代著名文學家、劇作家、詩人,同時,還是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書法家、學者、社會活動家,致力於世界和平運動。

郭沫若著述頗豐,主編《中國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編成《郭沫若全集》38卷。是中國新詩的奠基人之一、中國歷史劇的開創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國唯物史觀史學的先鋒、古文字學家、考古學家、社會活動家,甲骨學四堂之一,第一屆中央研究院院士。

1949年以後,曾任中國科學院首任院長、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副總理兼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文聯首任主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首任校長。

(4)郭沫若知識大全擴展閱讀:

郭沫若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和中國歷史學、考古學等領域享有崇高的地位。在文學方面,被官方現代文學史教科書列為「魯郭茅巴老曹」的第二位;在史學方面,被列為「馬克思主義史學五老」之一。

郭沫若曾以歌德自況並被文化界廣泛認可,如周揚曾對郭說「你是歌德,但你是社會主義時代新中國的歌德。」;沙葉新則引用恩格斯對歌德的評價指出郭沫若作為偉大天才和凡庸公民的兩面。

極度推崇者有之,輕視鄙視者有之,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溫儒敏教授等一些嚴肅的研究學者將這種「學院派」中間和社會民眾間對郭沫若截然相反的態度稱之為「兩極閱讀」。

㈤ 郭沫若簡介

郭沫若(1892年~1978年),男,漢族,中國現代著名學者、文學家、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社會活動家。1892年11月16日出生,原名郭開貞,四川樂山人。1958年9月至1978年6月任中國科技大學首任校長。郭沫若早年赴日本留學,後接受斯賓諾沙、惠特曼等人思想,決心棄醫從文。與成仿吾、郁達夫等組織「創造社」,積極從事新文學運動。這一時期的代表作詩集《女神》擺脫了中國傳統詩歌的束縛,充分反映了「五四」時代精神,在中國文學史上開拓了新一代詩風,是當代最優秀的革命浪漫主義詩作。1923年後系統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提倡無產階級文學。1926年參加北伐,任國民革命軍政治部副主任。1927年蔣介石清黨後,參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南昌起義。1928年2月因被國民黨政府通緝,流亡日本,埋頭研究中國古代社會,著有《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重要學術著作。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回國,任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後改任文化工作委員會主任,團結進步文化人士從事抗日救亡運動。1946年後,站在民主運動前列,成為國民黨統治區文化界的革命旗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當選為中華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席,歷任政務院副總理兼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長、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等職,當選中國共產黨第九、十、十一屆中央委員。主編《中國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編成《郭沫若全集》38卷。
郭沫若本人真實照片(10張)郭沫若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主要創建者之一。1958年5月,為了實現科學技術的現代化,加速培養國防建設和尖端科學技術方面急需的專門人才,當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的郭沫若聯合部分著名科學家,向黨中央提出由中國科學院創辦一所新型大學的建議。建議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聶榮臻等的支持,以及中央書記處會議的批准。同年9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北京正式成立,國務院任命郭沫若兼任校長。此後,郭沫若擔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長達20年,顯示出淵博的知識和深邃的教育思想。在他的領導下,科學院貫徹「全院辦校,所系結合」的辦校方針,實施科研與教育一體化政策,充分發揮科學院各研究所師資力量雄厚、科研設備優良的優勢,全力支持科大建設;確立了教學與科研、科學與技術、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辦學原則,倡導了「勤奮學習,紅專並進,理實交融」的優良校風,建立了培養新興、邊緣、尖端科技人才的新型教育體制,形成了開明開放、兼容不同學派的民主學術氛圍,這些都在中國科大以後的辦學實踐中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為學校的長遠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中國科大於建校30周年之際,在東區校園樹立郭沫若銅像。
生平
郭沫若(1892年-1978年),原名開貞,1892年11月16日生於四川樂山沙灣鎮,祖先原居福建省寧化縣龍上下里七都,即今福建省寧化縣石壁鎮。郭沫若少年時上過私塾,14歲以前對先秦學術和文化知識打下良好基礎。 1914年春赴日本留學,先學醫,後從文。先在崗山第六高等學校讀書,畢業於日本九州帝國大學醫科。這個時期接觸了泰戈爾、歌德、莎士比亞、惠特曼等外國作家的作品。 1918年春寫的《牧羊哀話》是他的第一篇小說。1918年初夏寫的《死的誘惑》是他最早的詩。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他在日本福岡發起組織救國團體夏社,投身於新文化運動,寫出了《鳳凰涅磐》《地球,我的母親》《爐中煤》等詩篇。 代表作詩集《女神》(1921年出版)擺脫了中國傳統詩歌的束縛,反映了「五四」時代精神,在中國文學史上開拓了新一代詩風。 1921年6月,他和成仿吾、郁達夫等人組織創造社,編輯《創造季刊》,並出版第一部詩集《女神》。 1923年,他在日本帝國大學畢業、回國後繼續編輯《創造周報》和《創造日》。 1923年後系統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提倡無產階級文學。 1926年參加北伐,任國民革命軍政治部副主任,大革命失敗後,拒絕蔣介石的殷切拉攏,寫下《試看今日之蔣介石》的討蔣檄文後參加「八一」南昌起義。 郭沫若、衛聚賢考古中合影
1924年到1927年間,他創作了歷史劇《王昭君》《聶嫈》《卓文君》。 1928年因受蔣介石通緝,旅居日本,從事中國古代史和古文字學的研究工作,著有《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甲骨文字研究》。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回國,任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後改任文化工作委員會主任
,團結進步文化人士從事抗日救亡運動。 1941年「皖南事變」後,他寫了《屈原》《虎符》《棠棣之花》《孔雀膽》《南冠草》《高漸離》六部歷史劇和戰斗詩篇《戰聲集》以及雜文《甲申三百年祭》(該書後被定為中共整風學習文件)。 1946年後,站在民主運動前列,成為國民黨統治區文化界的革命旗幟。 1948年當選南京國民政府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但他拒絕了這個頭銜。 新中國成立後,堅持文學創作,出版了歷史劇《蔡文姬》《武則天》等多部詩集等作品,所著《奴隸制時代》等書,提出中國奴隸制和封建制的分期在春秋、戰國之際的見解。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政務院副總理兼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主任、歷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長、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委員會主席、中日友好協會名譽會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中國文聯主席等要職;郭沫若是中國共產黨第九、十、十一屆中央委員,第二、第三、第五屆全國政協副主席。 郭沫若(中)與周恩來(右)
郭沫若的重要著作還有《兩周金文辭圖錄考釋》《金文叢考》《卜辭通纂》等,曾在學術界引起轟動;生平著述收有《郭沫若文集》(17卷)和《郭沫若全集》。一生主要文學著作有:詩集《女神》《星空》《瓶》《前茅》《恢復》《蜩螗集》《戰聲集》等;散文《我的幼年》《反正前後》《創造十年》《北伐途次》《沸羹集》等;戲劇《三個叛逆的女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高漸離》《蔡文姬》《武則天》等;另有《沫若詩詞選》及翻譯歌德的《浮士德》等。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有《郭沫若全集》。 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在北京逝世,終年86歲。 郭沫若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中國歷史學,考古學等領域享有崇高的地位。他是繼魯迅之後,中國文化戰線上又一面光輝的旗幟。著作結集為《沫若文集》17卷本(1957~1963),新編《郭沫若全集》分文學(20卷)、歷史、考古三編, 1982年起陸續出版發行。許多作品已被譯成日、俄、英、德、意、法等多種文字。其中《天上的街市》和《靜夜》被選入七年級人教版課本。《雷電頌》被選入八年級課本。 郭沫若相關圖注
文化界評價
郭沫若曾以歌德自況並被文化界廣泛認可,如周揚曾對郭沫若說「你是歌德,但你是社會主義時代新中國的歌德。」,沙葉新則引用恩格斯對歌德的評價指出郭沫若作為偉大天才和凡庸公民的兩面。相對於專業的研究者對於他的極度推崇,一般的社會民眾中間也存在對於郭沫若因為不了解,對他性格和心理的誤讀以及對這位天才型人物的苛求而產生的輕視,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溫儒敏教授等一些嚴肅的研究學者將這種「學院派」中間和社會民眾間對郭沫若截然相反的態度稱之為「兩極閱讀」。
甲骨文字學成就
卜辭通纂
郭沫若是甲骨學四堂之一:鼎堂。著作如《甲骨文字研究》《卜辭通纂》《古代文字之辯證的發展》《中國古代史的分期問題》《中國古代社會研究》《青銅時代》《十批判書》 《奴隸制時代》等。 在中國上古史和考古學領域中,甲骨學「四堂」的名氣無人不曉。唐蘭先生對四堂的評價是:殷墟卜辭研究「自雪堂(羅振玉)導夫先路,觀堂(王國維)繼以考史,彥堂(董作賓)區其時代,鼎堂(郭沫若)發其辭例,固已極一時之盛」。這四堂基本上代表了1949年之前甲骨學研究的歷程與成績,他們的學術貢獻及地位亦在伯仲之間,難以權衡出個高低輕重。但若從甲骨學學科理論與體系建設這一角度而論,董作賓先生出力尤多。如果沒有他在科學發掘甲骨文與斷代研究方面的卓越貢獻,甲骨學這一嶄新的學科或許不會如此迅速地從金石學古老的母體中脫胎出來。近讀《甲骨學五十年》(以下簡稱《五十年》),此種感觸尤深。
編輯本段筆名的來歷與含義
郭沫若的母親杜邀貞說她懷孕時,曾夢見一隻小豹子突然咬著她左手的虎口,所以給郭沫若起的乳名叫「文豹」。他在家排行第八,母親稱呼他為「八兒」。郭沫若四歲半上私塾。家裡給他起學名叫郭開貞,號尚武。「郭沫若」是他常用的筆名;為什麼取名「沫若」呢?他家鄉四川省樂山縣沙灣鎮有兩大河流,大渡河(古稱沫水)以及流入大渡河的雅河(古稱若水)。漢朝司馬相如的《喻巴蜀檄》有關「沫若」一句,指的就是大渡河與雅河的匯流。郭開貞於1919年9月11日在《時事新報·學燈》上發表早期詩作時首次用「沫若」筆名,隨著《女神》詩集的出版,「郭沫若」為人們所熟悉。 郭沫若一生使用過的名、號、別名與筆名多達五十餘個。計有:郭開貞、尚武、文豹、八兒、汾陽主人、竹君主人、定甫、沫若、夏社、郭沫若、沫、愛牟、郭鼎堂、鼎堂、高浩然、麥克昂、吳誠、林守仁、杜頑庶、杜荃、杜衎、坎人、易坎人、石沱、石沱生、李季、阿和乃古登志、蒙其外史、王假維、郭愛牟、蒙其生、蒙侄、穀人、高汝鴻、郭石沱、佐藤和夫、安娜、鼎、楊伯勉、杜衍、白圭、戎馬書生、牛何之、羊易之、丁汝成、龍子、克拉克、江耦、有孤、藤子丈夫、佐藤貞吉、郭麥弱、高鳴以及和夫人於立群合撰文章所用的於碩等。 郭沫若幾個主要筆名的含意是:麥克昂:「麥克」是英文maker(作者)的音譯,「昂」者我也,麥克昂就是「作者是我」的意思。南昌起義失敗後,1928年1月他在《創造月刊》一卷八期上發表文藝論文《英雄樹》時,第一次啟用這一筆名。 杜衎(kàn):郭沫若母親姓杜,性格衎直(即剛直),取此名以紀念其母。郭沫若在留亡期間思念老母,1929年他在《東方雜志》上發表研究中國古代社會的有關論文,署用此名。 杜頑庶:郭沫若母親是側室,自己是「庶出」。他發表《中國社會歷史發展階段》等重要史學研究著作,署名「杜頑庶」,紀念母親。 坎人、易坎人:郭沫若少年時得過重症傷寒,留下聽覺半聾的後遺症。《易經》上的坎卦,說其「於人也為聾」,坎人、易坎人即為聾子之意。郭沫若從1928年起翻譯美國作家辛克萊的《石炭王》《屠場》《煤油》等書,用的都是易坎人的筆名。 鼎、鼎堂、郭鼎堂:郭沫若原名郭開貞,《說文解字》上說,「古文以貞為鼎。」貞、鼎兩字通用。鼎而附之以堂取其音為「丁當」,取其義「鼎當」。1931年郭沫若在《東方雜志》上發表《毛公 郭沫若(右)與陳毅元帥(中)
鼎之年代》,即署名鼎堂。 石沱、石沱生、郭石沱:與鼎有關,周代末期的鼎銘中稱鼎為石沱,這是鼎的別名。1934年,商務印書館的郭沫若譯作《生命之科學》,即署名石沱。 郭沫若筆名、化名很多,有「郭鼎堂」「麥克昂」「羊易之」「楊伯勉」「白圭」等,而用得最多的是「郭沫若」這個筆名。因為他家鄉四川樂山的兩條水,一條是沫水(即大渡河),另一條是若水,他少年時飲二水長大,所以他後來發表新詩時,就用了「沫若」這一筆名。
編輯本段中科大主要創建者之一
郭沫若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主要創建者之一。《黃浦江口》 《女神》(詩集)1921年,泰東 《瓶》(詩集)1927年,創造社 《前茅》(詩集)1928年,創造社 《恢復》(詩集)1928年,創造社 《水平線下》(小說、散文集)1928年,創造社 《我的幼年》(自傳)1929年、光華 《漂流三部曲》(小說、戲劇集)1929年,新興書店 《山中雜記及其他》(小說、戲劇集)1929年,新興書店 《黑貓與塔》(小說、散文集)1931年,仙島書店 《後悔》(小說、戲曲集)1930年,光華 《黑貓與羔羊》(小說集)1931年,國光 《今津紀游》(散文集)1931年,愛麗書店 《桌子跳舞》(小說、散文集)1931年,仙島書店 《文藝論集續集》(論文集)1931年,光華 《創造十年》(回憶錄)1932年,現代 《沫若書信集》1933年,泰東 《豕諦》(歷史小說)1936年,不二書店 《北伐途次》(散文)1937,潮鋒出版社 《甘願做炮灰》(劇集)1938.北新 《戰聲》(詩集)1938、戰士出版社 《創造十年續編》(回憶錄)1938,北新 《羽書集》(散文、論文集)1941,香港盂廈書店 《屈原》(劇本)1942,重慶文林出版社 《蒲劍集》(散文、論文集)1942,重慶文學書店 《棠棣之花》(劇本)1942,作家書屋 《虎符》(劇本)1942,群益 《屈原研究》(論文)1943,群益 《今昔集》(論文集)1943,東方書社 《孔雀膽》(劇本)1943。群益 《南冠草》(劇本)1944,群益 《青銅時代》(史論)1945,文治出版社 《先秦學說述林》(論文)1945,福建永安東南出版社 《十批判書》(史論)1945,群益 《波》(散文集)1945,群益 《蘇聯紀行》(散文集)1946,上海中外出版社;改名《蘇聯五十天》,1949,大連新中國書店 《歸去來》(散文集)1946,北新《築》(劇本)1946,群益 《南京印象》(散文集)1946,群益 《少年時代》(自傳)1947,海燕 《革命春秋》(自傳)1947、海燕 《盲腸炎》(雜文集)1947,群益 《今昔浦劍》(散文、雜文集)1947,海燕 《歷史人物》(史論)1947,海燕 《沸羹集》(散文、雜文集)1947,大孚出版社 《天地玄黃》(散文、雜文集)1947,大孚出版社 《地下的笑聲》(小說集)1947,海燕 《創作的道路》(理論)1947,文光 《抱箭集》(小說、散文集)1948,海燕 《蜩螗集》(詩集)1948,群益 《雨後集》(詩集)1951,開明 《海濤》(散文集)1951,新文藝 《奴隸制時代》(史論)1952,新文藝 《沫若文集》(1—17卷)1957一1993,人文 《雄雞集》(詩集)1959,北京 《洪波曲》(自傳)1959,百花 《蔡文姬》(劇本)1959,文物 《潮汐集》(詩集)1959,作家 《駱駝集》(詩集)1959,人文 《武則天》1962,中國戲劇 《李白與杜甫》1972,人民 《郭沫若全集》四川人民 1982一1987
編輯本段書法成就
行草見長韻味無窮

㈥ 郭沫若文學常識

原名郭開貞,生於四川樂山沙灣,幼年入家塾讀書,1906
年入嘉定高等學堂學習,開始接受民主思想。1914年春赴日本
留學,這個時期接觸了泰戈爾、歌德、莎士比亞、惠特曼等外
國作家的作品。1918年春寫的《牧羊哀話》是他的第一篇小說。
1918年初夏寫的《死的誘惑》是他最早的新詩。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他在日本福岡發起組織救國團體夏
社,投身於新文化運動,寫出了《鳳凰涅磐》、《地球.我的
母親》、《爐中煤》等詩篇。1921年6月,他和成仿吾、郁達夫
等,人組織創造社,
編輯《創造季刊》。1923年、他在日本帝
國大學畢業、回國後繼續編輯《創造周報》和《創造日》。
1924年到1927年間,他創作了歷史劇《王昭君》、《聶瑩》、
《卓文君》。1928年流亡日本,1930年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
參加「左聯」東京支部活動。1938年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
會理事。這一時期創作了以《屈原》為代表的6個歷史劇。

還寫了《十批判書》、《青銅時代》等史論和大量雜文、隨筆、
詩歌等。

㈦ 有關郭沫若的資料

郭沫若(1892一1978年),原名郭開貞,字鼎堂,號尚武,乳名文豹,筆名沫若、麥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鴻、羊易之等。 1892年11月16日出生於四川樂山沙灣,畢業於日本九州帝國大學,現代文學家、歷史學家、新詩奠基人之一 、中國科學院首任院長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首任校長、蘇聯科學院外籍院士 。

1906 年入嘉定高等學堂學習,開始接受民主思想。

1914年,郭沫若留學日本,在九州帝國大學學醫。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他在日本福岡發起組織救國團體夏社,投身於新文化運動,寫出了《鳳凰涅磐》、《地球,我的 母親》、《爐中煤》等詩篇。

1948年國共內戰期間,郭沫若因為考古學和甲骨文研究的巨大成就,而當選為第一屆中央研究院院士。台灣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潘光哲研究員在《知識場域的桂冠:從第一屆中研院院士的選舉談起》一文,敘述了這次中研院院士選舉和郭沫若的當選過程。

(7)郭沫若知識大全擴展閱讀:

流亡日本

1914年,郭沫若留學日本,在九州帝國大學學醫。1921年發表第一本新詩集《女神》,書中洋溢著強烈的浪漫主義氣息,《女神》是中國新詩的奠基之作,郭沫若也因而成為中國新詩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同年又與郁達夫等人一同創立上海文學學社「創造社」,是新文化運動的重要旗手。1922年3月15日《創造季刊》問世。這一時期郭沫若的詩作,同胡適等人的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作品,影響了日據時期台灣的早期新詩創作。

1926年到1927年任國立武昌中山大學籌備委員會委員。1927年他就任蔣介石總司令指揮下的北伐軍總政治部副主任。安慶「一二三慘案」之後,蔣介石著手清黨,郭沫若在朱德的家裡,寫下了聲討蔣介石的檄文《請看今日之蔣介石》,指出「蔣介石是流氓地痞、土豪劣紳、貪官污吏、賣國軍閥、所有一切反動派——反革命勢力的中心力量」;

是「一個比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張宗昌等還要凶頑、還要狠毒、還要狡獪的劊子手」。隨後參加了八一南昌起義,加入中國共產黨。蔣旋即通緝郭沫若,1928年2月郭前往日本避難。

郭沫若在流亡日本期間,開始研究甲骨文、金文。1930年撰寫了《中國古代社會研究》,通過引用當時的歷史文獻資料與馬克思主義關於人類社會學發展規律的論斷,證明中國同樣經歷過原始社會、奴隸社會與封建社會,郭沫若由此在中國開創了唯物史觀派,該學派在此後占據了中國學術界的主流地位。

隨著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綱領的中國共產黨走上執政舞台,該書的觀點被當作中小學課本的參考教材之一。郭沫若憑借這一時期的甲骨文研究而與王國維、羅振玉、董作賓並稱甲骨四堂,並藉此於1948年當選為第一屆中央研究院院士。

㈧ 郭沫若的文學常識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中國共產黨黨員,曾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為當代著名文學、史學界權威人士,蜚聲國際,致力於世界和平運動,是我國現代著名的作家、文學家、詩人、劇作家、考古學家、思想家、古文字學家和著名的革命活動家。原名郭開貞,字鼎堂,號尚武。筆名沫若。清光緒十八年九月二十七(1892年11月16日)生於四川省樂山縣觀娥鄉沙灣鎮。幼年入家塾讀書,1906年入嘉定高等學堂學習,1914年春赴日本留學,先學醫,後從文。畢業於日本東京帝國大學醫科。這個時期接觸了泰戈爾、歌德、莎士比亞、惠特曼等外國作家的作品。1919年9月開始發表新詩。1921年,與郁達夫、成仿吾等組織「創造社」。同年8月,第一部詩集《女神》出版。「皖南事變」後,他寫了《屈原》《虎符》等六部歷史劇。新中國成立後,他擔任多種國家行政、科學文化方面的領導工作,同時堅持文學創作,出版了歷史劇《蔡文姬》《武則天》等多部詩集等作品。他是我國新詩的奠基人,是繼魯迅之後革命文化界公認的領袖。參加革命工作,三十餘年,為八一南昌起義之核心人物。歷任政務院副總理、全國文聯主席、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副主席。

㈨ 郭沫若的個人簡介

郭沫若(1892~1978),現、當代詩人、劇作家、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原名郭開貞,筆名郭鼎堂、麥克昂等。生於四川樂山沙灣,幼年入家塾讀書,1906 年入嘉定高等學堂學習,開始接受民主思想。1914年春赴日本 留學,這個時期接觸了泰戈爾、歌德、莎士比亞、惠特曼等外 國作家的作品。1918年春寫的《牧羊哀話》是他的第一篇小說。 1918年初夏寫的《死的誘惑》是他最早的新詩。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他在日本福岡發起組織救國團體夏 社,投身於新文化運動,寫出了《鳳凰涅磐》、《地球,我的 母親》、《爐中煤》等詩篇。1921年6月,他和成仿吾、郁達夫 等人組織創造社,編輯《創造季刊》。1923年、他在日本帝 國大學畢業、回國後繼續編輯《創造周報》和《創造日》。 1924年到1927年間,他創作了歷史劇《王昭君》、《聶瑩》、 《卓文君》。1928年流亡日本,1930年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 參加「左聯」東京支部活動。1938年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 會理事。這一時期創作了以《屈原》為代表的6個歷史劇。 他 還寫了《十批判書》、《青銅時代》等史論和大量雜文、隨筆、 詩歌等。 新中陽成立後,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兼 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長,全國文聯一、二、三 屆主席,並任中國共產黨第九、十、十一屆中央委員、第一至 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委員、常務委 員、副主席等職。作品有《新華頌》、《東風集》、《蔡文姬》、 《武則天》、《李白與杜甫》等。

大事年表

1892年 11月16日 出生於四川省樂山縣沙灣鎮,學名開貞。

1897年春入家塾讀書。習讀《詩經》、《唐詩三百首》,喜歡王維、孟浩然、李白。

1901年家塾採用上海編印的新式教科書授課。

1905年 春 長兄郭開文赴日留學,有意偕從同行,父母未准。

1906年 春 入樂山縣高等小學。第一學期成績名列第一,因受年長同學忌妒,被降為第 三名。

1907年 春 因反對教師專制,被學校開除,經斡旋返校。 夏升入樂山縣中學堂,大量閱讀林琴南的譯述小說。

1908年 秋 患傷寒並發中耳炎,聽力受損。病中讀先秦諸子等古籍,偏愛《莊子》。

1909年 秋 因參加罷課,請求校方與當地政府交出懲辦打傷同學的肇事者,被學校開除。

1910年 春 進省城成都,插入四川官立高等分設中學堂。冬 參加成都學界要求早開國會的罷課風潮,任班級代表,又受開除處分,因故 未實行 1911年 冬 清帝退位。回鄉組織民團響應辛亥革命。

1912年,2月受父母之命與張瓊華結婚,5日後即離家返成都。

1913年春 考入成都四川官立高等學堂理科,未學。 夏,被天津軍醫學校錄取,未就學。年底 得長兄資助,決定東渡日本留學。

1914年1月抵東京。秋 ,考入東京第一高等學校預科。與郁達夫同學。

1915年 秋 入岡山第六高等學校。與成仿吾同學。閱讀泰戈爾、屠格涅夫、歌德、海涅 等人作品,與斯賓諾莎思想接近。

1916年 夏 與東京聖路加醫院護士佐藤富子相識。 冬,與佐藤富子在岡山結婚。開始新詩寫作。

1917年 試譯泰戈爾詩集,因無法出版而中止。 1918年 參加留日學生罷課,抵制簽訂"二十一條"。夏 升入九州帝國大學醫學部。 與留日同學張資平醞釀出版文學刊物。

1919年夏 與留日同學響應"五四"運動,組織抵日愛國社團夏社。作小說《牧羊哀話》。詩作在上海《時事新報》上發表,震動中國詩壇。

1920年 與田漢、宗白華的通信輯為《三葉集》出版。譯歌德《浮士德》第一部,因譯稿被老鼠咬毀未能出版。

1921年 休學半年。往返於上海、日本之間籌備出版文學刊物。 6月 文學團體創造社在東京成立。第一部詩集《女神》問世。

1922年 《創造》季刊五一節創刊。譯歌德《少年維特之煩惱》。

1923年 春 自九州帝國大學醫學部畢業。隨即回國從事文學活動,編輯出版創造社刊物。 譯尼采《查拉圖斯屈拉鈔》前半部。 詩歌戲曲散文集《星空》出版。

1924年春 赴日本,在福岡翻譯河上肇《社會組織與社會革命》、屠格涅夫長篇小說 《新時代》。對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系統了解,從此確立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冬 歸國調查江蘇、浙江軍閥戰禍。作《水平線下》。

1925年 在上海結識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瞿秋白。目睹五卅慘案實況,作二幕劇《聶耳》。《文學論集》出版。譯愛爾蘭約翰沁孤戲曲集。發表組詩《瓶》。

1926年3月 與郁達夫等赴廣州,任廣東大學文學院學長,實行文科改革。結識毛澤東、周恩來等共產黨人。創造社出版部成立。 7月 參加北伐,任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副主任、代主任。

1927年 3月 在南昌朱德住處作《請看今日之蔣介石》,痛斥蔣介石叛變革命。被蔣介 石政府通緝。8月 參加八一南昌起義,任國民革命委員會主席團成員、起義部隊總政治部主任。竟周恩來、李一氓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冬 潛回上海從事文藝活動。重譯《浮士德》第一部。因患斑疹傷寒,錯過乘船轉移到蘇聯去的機會。

1928年2月 為躲避國民黨政府緝捕,得內山完造幫助離滬,化名旅日,定居千葉縣市市, 行動受警方監視。通覽東京東漢文庫先秦史籍,研究中國古代史。譯美國作家辛克萊長篇小說《石炭王》。

1929年 作自傳《我的幼年》、《反正前後》。譯辛克萊長篇小說《屠場》。譯德國米海里斯《美術考古發現史》。

1930年 論證中國古代存在奴隸制社會形態的《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出版。譯辛克萊長篇小說《煤油》。

1931年 作《甲骨文字研究》、《殷周青銅器銘文研究》、《兩周金文辭大系》。譯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譯俄國托爾斯泰長篇小說《戰爭與和平》、英國威爾士《生命之科學》等。

1932年"一二*八"事變發生,《生命之科學》等譯稿在上海商務印書館被焚。作《金文叢考》、《創造十年》。

1933年作《卜辭通篡》、《金文余釋之餘》、《古代銘刻匯考》等。1934年 作《兩周金文辭大系考釋》、《先秦天道觀之演進》、《屈原研究》。再譯《生命之科學》。輯譯《日本短篇小說集》。

1936年作歷史小品數篇,輯為《豕碲》。譯日本林謙三《隋唐燕樂調研究》。譯德國席勒《華倫斯太》。

1937年作《殷契粹編》、《創造十年續編》。7月 抗日戰爭爆發。隻身歸國參加抗戰。在上海主辦《救亡日報》、組織文化宣傳隊、戰地服務團赴前線勞軍。以無黨派人士身份,在周恩來直接領導下從事抗戰文化工作。

1938年1月 與於立群結合,同由廣州赴武漢,就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當選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 10月 武漢失守,經長沙、桂林撤至重慶。

1939年《石鼓文研究》出版。

1940年4月 在重慶嘉陵江北岸發掘延光四年漢墓。9月 辭去三廳廳長職務,抗議國民黨政府強行改組政治部。11月 國民黨當局被迫同意組成文化工作委員會,任主任。

1941年11月 周恩來、於右任、馮玉祥等發起紀念郭沫若創作生活25周年及50壽辰。編《五十年簡譜》。改寫《棠棣棣之花》。

1942年作歷史劇《屈原》、《虎符》、《高漸離》、《孔雀膽》譯歌德《赫曼與竇綠苔》。創辦群益出版社,主編學術刊物《中原》。

1943年 作歷史劇《南冠草》。研究先秦諸子。

1944年春,作《甲申三百年祭》, 被中共中央定為整風學習文件

1945年草擬《文化界時局進言》,呼籲民主政治。文化工作委員會遂被國民黨政府解散。《青銅時代》、《十批判書》出版。 夏 離重慶抵上海。赴南京參加國共和談。《歷史人物》出版。

1947年 譯歌德《浮士德》第二部。編《少年時代》、《革命春秋》、《天地玄黃》等。冬 遷抵香港。

1948年作《抗戰回憶錄》(後改名《洪波曲》)。年末 為出席新政協會議,赴東北解放區。

1949年 3月 率中國代表團出席世界擁護和平大會布拉格會議。 建國前夕 當選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聯合會主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副主席。 10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任政務院副總理、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長。

1950年 3月 當選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理事長。 5月 學術名詞統一工作委員會成立,任主任。 8月 率中國代表團訪問朝鮮。11月 出席在華沙召開的第二屆世界保衛和平大會。

1951年 2月 出席在柏林召開的世界和平理事會會議。11月 出席在維也納召開的世界和平理事會會議。12月 獲加強國際和平斯大林國際獎。《海濤集》出版。

1952年 2月 《奴隸制時代》出版,確定奴隸制社會下限在春秋、戰國之交。 任中央考古訓練班主任。 獲匈牙利科學院院士。保加利亞科學院名譽院士稱號。
3月 出席在奧斯陸召開的世界和平理事會執行局會議。
7月 出席在柏林召開的世界和平理事會特別會議。
10月 與宋慶齡、彭真等發起的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會議在北京召開。
11月 出席在維也納舉行的世界人民和平大會。

1953年 作《屈原賦今譯》。3月 隨周恩來赴蘇聯、捷克斯洛伐克,弔唁斯大林、哥特瓦爾德。5月 出席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世界和平理事會常委會。6月 出席在布達佩斯舉行的世界和平理事會會議。當選第二屆中國文聯主席。獲波蘭科學院院士、保加利亞名譽院士稱號。

1954年作《管子集校》。 5月 出席在柏林舉行的世界和平理事會特別會議。 6月 出席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世界和平理事會緩和國際局勢會議。當選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

1955年 1月 出席在維也納召開的爭取世界和平的國際會議。 4月 出席在新德里召開的爭取世界和平的國際會議。6月 出席在赫爾辛基召開的爭取世界和平的國際會議。冬 率中國科學代表團訪問日本,作《訪日雜詠》等。

1956年 任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副主任、中央推廣普通話委員會副主任、漢語拼音方案審訂委員會主任。

1957年 17卷本《沫若文集》開始出版。6月 出席在科倫坡召開的世界和平理事會。

郭沫若於1978年6月12日在北京逝世,終年86歲。

郭沫若是中國現代史上一位卓越超群的文化偉人,在文學、歷史學、古文字學等廣闊的學術領域里留下豐厚遺產,影響深遠。與其篤實的學養一脈相通,郭沫若在書法藝術方面同樣成就璀璨,在現代書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郭沫若在書法藝術上的探索與實踐歷時70餘年。青年郭沫若的書法得到社會承認,始於辛亥年間。10年以後,他的著名詩集《女神》等作品集問世,使其書體在更廣泛的讀者面前顯露風采。20年代末,郭沫若旅居日本,由金文甲骨入手,以字辯史,借史鑒今,諳熟了祖國文字、書體的演進軌跡,創立了古文字研究的科學模式。1937年歸國抗戰,在民族危難之中,其詩詞創作常與書法相結合,翰墨間包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新中國成立以後,郭沫若在繁重的國事之餘從事了更為豐富的書法創作。他慷慨為人,博識廣聞,為全國各地名勝古跡、工礦學校、以及社會各界、海內外友人留下難計其數的辭章墨寶。其書法作品數量之多,影響之廣,少有出其右者。
郭沫若以「回鋒轉向,逆入平出」為學書執筆八字要訣。其書體既重師承,又多創新,展現了大膽的創造精神和鮮活的時代特色,被世人譽為「郭體」。郭沫若以行草見長,筆力爽勁灑脫,運轉變通,韻味無窮;其楷書作品雖然留存不多,卻尤見功力,氣貫筆端,形神兼備。
郭沫若作為蘇軾以後四川又一大文人,其書法成就直堪與東坡媲美,為世所重。東坡書法向來受到書法界重視,為宋代尚意書風代表。郭沫若書法從宋四家出來,無論用筆、結體都有宋四家意味,但又個性突出。蘇東坡書法曾被黃山谷戲為"石壓蛤蟆",但其橫向取勢的結體,實際從隸書而來的書法史上就已有歷史,與黃山谷書法取縱勢截然不同。正如秦效侃先生所指出的那樣:"字之結體漢唐即有橫縱二種。黃縱蘇橫,不必是病。"沙孟海先生以"斜劃緊結"與"橫劃寬結"概括之。郭沫若書法與東坡書法同屬於橫畫寬結一類。郭沫若抗戰期間在重慶時,書寫了大量書法作品,同時,與馬衡、常任俠等人進行了江北漢墓的試掘,發現"富貴"等字磚,為保護文物做出了貢獻。由於他當時任國民黨政治部第三廳廳長和文化工作委員會主任,團結了一大批文學美術書法界人士,為繁榮文藝事業作出了貢獻。郭沫若的書法研究,可以從他對甲骨、金文研究開始計算,成果豐碩。到六十年代,郭沫若與高二適等人展開《蘭亭》真偽大討論,無論從何種意義上說,都極大地推動了書法研究的深入,帶來了書法事業在"文化革命"時期的發展。這些成就,尤其是後期蘭亭論辯中的數篇論文,無疑都充分地反映了他深厚的學養。一生大風大浪中過來的郭沫若,在其書法里頭,充分表現出其大學者、大文豪風范:每幅作品,無論長篇巨制,抑或短箋小札,用筆都十分肯定、果斷,沒有猶豫與遲疑;書寫內容多自作詩詞,無論舊體新體,都富有時代氣息;對古典書法有過廣泛深入的學習與探究,深得蘇東坡、顏真卿神韻。郭沫若學習書法,不象一般人兀兀窮年專於一家而難有自家面目,而是從一開始便有著強烈的個性色彩,非以自身作為先人奴隸,而是化他人為己用,獨具風骨。

參考資料:網路知道
回答者:卡妙kamiu - 魔導師 十級 12-30 20:22

郭沫若Guo Moruo(1892――1978) 傑出的作家、詩人和戲劇家,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和古文字學家。

在四川大渡河與岷江匯合處,有一座3000多年的歷史文化名城――樂山市。這里是蜀王開明的故治,秦為安南縣,隸蜀郡,漢代改隸犍為郡。北周為平羌縣、郡治所,宣帝時置為嘉州。清雍正末年增置樂山縣,始名樂山。

嘉州山水秀麗,有舉世聞名的「仙山」峨眉山,有唐代鑿建的世界第一大佛。峨眉第二峰綏山,俗稱二峨。又有三峨,名為美女峰。在這美女峰正北有一小鎮,唐代名為南林鎮,清道光年間舊址被沖毀,遷至今天稱為沙灣的地方。100多年前,這里是清末的四川省嘉定府樂山縣觀峨鄉沙灣鎮。

清光緒十八年(壬辰年)九月二十七(1892年11月16日)午時,母親忍受著難產的巨大的痛苦,產下頗帶「反叛」意味的嬰兒――一個迫不及待「腳先下地」,跨出「反逆者的第一步」的「驕子」。母親受胎之際,夢見一小豹咬自己左手虎口,便以文豹為這「逆產」嬰兒的乳名,入家塾後以開貞為其學名,號尚武。

這家人祖上原籍福建省汀州府寧化縣,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前遷蜀。傳至此時,已是第六代了。祖父愛散財,以致家業凋零。父郭朝沛善理財,把家業恢復起來,並在舊居後園設立「綏山山館」,為子弟們延師授業。母杜邀貞,又名杜蓀福,進士之女,15歲嫁到郭家,勤苦操持,受到全家敬重。

1897年春開貞入家塾「綏山山館」,8歲時塾師教讀唐詩和司空圖《詩品》,後來他關於詩的見解大體還受著《詩品》的影響。9歲左右開始學作對句及五言、七言試帖詩,產生了一個連本人都感到「有點奇怪的現象」,即「喜歡李白、柳宗元,而不喜歡杜甫,更有點痛恨韓退之。」進入20世紀的最初幾年,開始大量接觸新書刊,讀古書也比較有條理了。同時,養成日後好議論和好做翻案文章的「脾氣」。他毫不掩飾在「十一歲的時候」,性覺醒「泛濫到幾乎不可收拾」的程度,以至沾染上手淫的毛病。然而「責備」有什麼裨益呢?發蒙時天天讀「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聖經賢傳,對於「同年代的一般人的性早熟,怕要負很大的責任」。剛滿13周歲,即入樂山縣高等小學寄讀。這個時候,他把《史記》讀了一遍,「很喜歡太史公的筆調」。1907年秋升入嘉定府中學,林琴南的翻譯小說是「所嗜好」的一種讀物,對其「後來文學傾向上有決定的影響」。此間,「喜歡讀的書是《莊子》、《楚辭》、《文選》、《史記》、嚴幾道譯的《天演論》、《群學肆言》」,並「特別喜歡《莊子》」。1910年2月,投考成都高等學堂分設中學三年級插班學習。

20虛歲一過,轉瞬即是民國元年(1912)。正月十五上元節,奉父母之命與張瓊華草草完婚。五天過後,人自此便分開了,但這個一生生活在孤寂「洞房」中的女人,始終使他感到「應該要懺悔」。經考成都高等學校理科、報考天津陸軍軍醫學校,最終在長兄的幫助下赴日本留學。1914年1月中旬抵達東京,開始了全新的生活。

經過半年的努力,考入東京第一高等學校預備班醫科,成為中國的官費留學生。到1915年7月,升入岡山第六高等學校第三部醫科,與在第二部工科的成仿吾相識。1916年8月初,正當其患嚴重的神經衰弱症,「悲觀到了盡頭,屢屢想自殺」的時侯,「無意之中」與左藤富子相遇,為其取名安娜,致「戀愛發生」,「作詩的慾望才認真地發生了出來」。年底,專程赴東京接安娜來岡山同居。因此,招來父母的指責,甚至一度與他斷絕書信往來。

岡山第六高等學校的德語課,由於教員以文學士居多,對他產生了「與目標相反的影響」,即「把決心拋棄的文藝傾向又挑撥煽動了起來,而且使舊文藝和新文藝深深地結合了」。因為德語課而喜歡歌德,進一步熟悉斯賓諾莎,由當時日本的「太戈爾」熱而喜歡太戈爾,「便和哲學上的泛神論(Pantheism)思想接近了」,同時「又把少年時分所喜歡的莊子再發現」。泛神論思想不僅影響他的詩歌創作和對中國古代神話的認識,還表現在他對先秦諸子思想的論述中。

1918年8月,免試升入在福岡的九州帝國醫科大學。1919年9月發表新時,首次署名沫若,自謂是取其家鄉的兩條河――沫水(大渡河)、若水(雅河,又名青衣江)「合攏」而成。從此,沫若之名便取代開貞了。20年代中期,在出版翻譯小說和戲曲集時,開始使用「郭鼎堂」三字。其後,在古文字、古器物研究領域,常以「四堂」----羅雪堂(振玉)、王觀堂(國維)、郭鼎堂(沫若)、董彥堂(作賓)並稱,成為顯示其學術成就的一個代號。

在福岡4年半的學醫生活,基本上被其詩歌創作、文學活動所取代,完完全全「鳧進文藝的新潮」,走上「棄醫從文」之路。與田漢、宗白華通信討論詩歌創作、人生道路,與郁達夫、成仿吾方等發起成立創造社,往返於日本、上海之間,出版白話詩歌集《女神》,翻譯出版《少年維特之煩惱》以及太戈爾、海涅、惠特曼、雪萊等人的詩文,發表詩劇、歷史劇作……人雖然在福岡,但「旺盛的創作欲」使他對於繁重的醫學課程「感到痛苦」。堅持到1923年3月,在九州帝國大學醫科畢業,獲醫學士學位。當時有人高薪聘其為醫生,但卻被拒絕。他表示「醫生至多不過是醫治少數患者肉體上的疾病。要使祖國早日覺醒,站起來斗爭,無論如何,必須創立新文學」。4月,攜眷回國,到達上海。

一年以後,開始與泛神論決裂:「從前的一些泛神論的思想,所謂個性的發展,所謂自由,所謂表現,無形無影之間已經遭了清算。從前在意識邊緣上的馬克思、列寧不知道幾時把斯賓諾莎、歌德擠掉了,占據了意識的中心」。翻譯日本著名經濟學家河上肇博士的《社會組織和社會革命》,對於郭沫若「轉向馬克思主義和固定下來」,「起了很大的作用」。1924年8月,在寫給成仿吾的信中自信地宣布:「我現在成了個徹底的馬克思主義的信徒了!馬克思主義在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是唯一的寶筏。」從《文藝論集》到《文藝論集續集》集中地反映了郭沫若文藝思想的轉變過程,折射著他的整個思想、生活、作風的變化。

經瞿秋白推薦、林伯渠具體安排,1926年3月郭沫若自上海赴廣州,應聘為廣東大學(後改名中山大學)文科學長(即文科學院長)。到達廣州的當天,便在林伯渠家見到毛澤東。在隨後的兩個多月中,先後與周恩來、毛澤東等多次見面,結下他們之間長達半個世紀的友誼。從此,郭沫若便在中國共產黨的直接領導和影響下,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6月,與陽翰笙、李一氓約定投筆從戎,參加北伐。經周恩來具體安排,由孫炳文向蔣介石和鄧擇生(演達)推薦,任北伐軍政治部宣傳科長(上校軍銜)。7月出征,郭沫若隨兩湖主戰場一路。孫炳文為其餞行,贈以「戎馬書生」的徽號。8月,由北伐軍政治部秘書長(少將軍銜)晉升為政治部副主任(中將軍銜)。在復雜尖銳的內部政治斗爭漩渦中,郭沫若始終保持著他那清醒過人的洞察力。1927年3月,蔣介石秘密委任其為「總司令行營政治部主任」,說「你無論怎樣要跟著我一道走」,「文字上的事體以後要多多仰仗你」。郭沫若「虛與委蛇」,跟隨其自南昌赴九江、安慶,終於完全「看出了他的真相」,決定脫離蔣介石,在朱德家中寫成《請看今日之蔣介石》一文發表。4月12日,蔣介石發動政變。14日,郭沫若潛入上海,通過日本友人內山完造與李一氓、周恩來取得聯系。周恩來聽取了郭沫若的匯報,結合上海的實際情況,向中央提出《迅速出師討伐蔣介石》的建議。5月,郭沫若遭蔣介石控制的國民黨南京政府通緝。幾經輾轉,於8月4日趕赴南昌,找到周恩來、賀龍等。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委任其為主席團成員、起義軍總政治部主任。隨即,與南昌起義部隊南下。8月17日抵達廣昌,經周恩來、李一氓介紹,郭沫若與賀龍等一道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8年2月,經與周恩來商定,再次東渡日本。此一去,海外十年,在受著「雙重監視」和「為糊口文字百忙」的艱難情況下,郭沫若「走了他應該走的唯物主義研究道路」,一連寫下《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甲骨文字研究》、《殷周青銅器銘文研究》、《金文叢考》、《卜辭通纂》、《古代銘刻匯考》、《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殷契粹編》等重要學術論著,成為馬克思主義新史學的開拓者,奠定了他在甲骨文、青銅器研究領域的崇高學術地位。

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國民黨南京政府取消對郭沫若的通緝,郭沫若即「別婦拋雛」秘密回國。12月,日軍攻佔上海之後,國民黨南京政府遷都重慶,郭沫若與何香凝、鄒韜奮等赴廣州。1938年1月,輾轉到武漢,始與於立群開始了新的家庭生活。4月,根據中共中央的安排,出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積極開展抗日救亡工作。10月下旬,撤離武漢,輾轉長沙、桂林,於年底到達重慶。1940年9月,三廳被撤銷。10月,重新組建文化工作委員會,繼續擔任主任之職,並請回三廳原班人馬。就這樣,郭沫若以雙重身份度過了八年抗戰歲月。此間,一方面寫下大量政論性的文章,另方面又在學術研究上寫出《屈原研究》、《青銅時代》、《十批判書》、《甲申三百年祭》、《歷史人物》,在文藝創作上推出《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漸離》、《孔雀膽》、《南冠草》等歷史劇,做出「至少使得自己較為滿足的成績」。

抗日戰爭勝利後,郭沫若全力投入到「反對獨裁」和迎接「人民新春」的活動當中。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郭沫若連選連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二、三、五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相繼當選為中國保衛世界和平大會主席,被中央人民政府任命為政務院副總理兼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出任中國科學院院長兼歷史研究所所長,又當選為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聯合會主席。1954年以後,連選連任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1969年以後,又是中國共產黨第九屆、第十屆中央委員會委員。1949年--1959年的10年間,郭沫若連選連任世界保衛和平理事會副主席(主席為約里奧·居里),「一直在為維護世界和平而努力,不曾間斷」。在國際交往中,為增進各國人民對中國人民的友誼和了解,郭沫若做出重要貢獻,先後被蘇聯及東歐各國科學院授予院士或榮譽院士稱號。

「文革」期間,郭沫若協助周恩來做了大量外事工作。1970――1977年的8年間,他先後接待外賓數百次,尤其是在為中日建交和中美建交方面,做出了他應有的貢獻。

作為國務活動家和世界和平使者,耗去他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然而,郭沫若畢竟是文壇巨匠,從政之餘繼續追尋一個個的學術高峰,實踐其「努力攀登不問高」的誓言,留下了學術論著《奴隸制時代》、《管子集校》、《李白與杜甫》和大量文物考古論文以及文藝創作精品――《蔡文姬》、《武則天》,討論《再生緣》及其作者的一系列論文等,並主編了《甲骨文合集》、《中國史稿》等。

郭沫若的學術研究大體可以作如此劃分:20世紀20年代末至30年代中,以甲骨文和青銅器等古文字、古器物為基礎,進行中國古代社會研究;30年代後期至40年代中,一面配合歷史劇創作進行歷史人物研究,一面縱論先秦諸子思想學說;50年代主要精力放在古代社會分期問題和古籍整理方面,60年代則以歷史人物研究與歷史劇創作影響著當時的社會科學和文學藝術領域。在50-70年代的20餘年間,隨時都有對於古文字、古器物的單篇考釋或研究論文發表。

郭沫若一生留下千餘萬字的著作,經郭沫若著作編輯出版委員會編輯出版的《郭沫若全集》歷史編8卷、考古編12卷、文學編20卷。尚待出版的還有譯著12卷、佚文集等。其著作被翻譯為日文和歐、美主要文字,受到廣泛的熱愛,並展開了多方面的研究。郭沫若北京前海西街18號的故居、四川樂山沙灣的舊居,均辟為紀念館供國內外人士參觀。


郭沫若是20世紀中國最富時代特徵的文壇巨星,他的學術文化成就呈球形發展態勢,表現在諸多領域中。下面,分十個方面作簡要介紹。

一、以中國文化為基點的世界文化觀
在對20世紀中國文化和世界文化的交流與發展作出重要貢獻的同時,郭沫若形成以中國文化為基點的世界文化觀:矚目異民族的優秀文化,以中國的傳統考驗其適應度,吸吮其科學的甘乳,促進民族新文化的創造,再走出去填寫世界文化史上的白頁。

如何認識和吸收「異民族文化之優秀成分」,郭沫若有過兩次重大的選擇。如果說第一次選擇是憑著感情的喜好,創作了白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