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知識 » 全球最美美術史知識大全
擴展閱讀
高等教育屬於什麼法 2024-11-15 18:24:43

全球最美美術史知識大全

發布時間: 2022-07-07 02:30:51

① 達芬奇的基本資料,急~~~~~~~~~~~~

達·芬奇
中文名稱: 達·芬奇
性別: 男
生卒年: 1452-1519
國別: 義大利
生平文件:
達·芬奇
萊昂納多·達·芬奇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第一位畫家,也是整個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最傑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一位思想深邃、學識淵博、多才多藝的藝術大師、科學巨匠、文藝理論家、大哲學家、詩人、音樂家、工程師和發明家。他在幾乎每個領域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後代的學者稱他是「文藝復興時代最完美的代表」,是「第一流的學者」,是一位「曠世奇才」。所有的,以及更多的贊譽他都當之無愧。

一、天才少年

萊昂納多·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誕生在義大利芬奇鎮附近的安基亞諾村,芬奇鎮靠近佛羅倫薩。達·芬奇是非婚生子,他的童年是在祖父的田莊里度過的。孩提時代的達·芬奇聰明伶俐,勤奮好學,興趣廣泛。他歌唱得很好,很早就學會彈琵琶,他的即興演唱,不論歌詞還是曲調,都讓人驚嘆。他尤其喜愛繪畫,常為鄰里們作畫,有「繪畫神童」的美稱。達·芬奇的家庭是當時佛羅倫薩有名的望族,父親皮埃羅希望達·芬奇象自己一樣當律師,可後來由於發生了一件事情而使皮埃羅改變了想法,決定讓小芬奇學畫。

當時,皮埃羅受一位農民的委託,要畫一幅盾面畫。他聽說兒子會畫畫,想試試兒子的畫藝,便將這任務交給了小芬奇。小芬奇憑借自己豐富的想像力,用了一個月的時間,畫成了一個駭人的妖怪。這妖怪長著火球般的眼睛,張著血盆大口,鼻孔中噴出火焰和毒氣,樣子十分的恐怖。作品完成後,小芬奇請父親來到他的房間。他把窗遮去一半,將畫架豎在光線恰好落在妖怪身上的地方。皮埃羅剛走進房間時,一眼就看到了這個面目猙獰的怪物,嚇得大叫起來。小芬奇則笑著對父親說:「請您拿去吧,這就是它該產生的效果。」皮埃羅從此確信兒子有繪畫天賦,便將小芬奇送往佛羅倫薩,師從著名的藝術家委羅基奧,開始系統地學習造型藝術。此時的達·芬奇只有14歲。

委羅基奧的畫舫是當時佛羅倫薩著名的藝術中心,經常有義大利人文主義者在這里聚會,討論學術問題。達·芬奇在這里結實了一大批知名的人文主義者、藝術家和科學家,開始接受人文主義的熏陶。 達·芬奇在20歲時已有很高的藝術造詣,他用畫筆和雕刻刀去表現大自然和現實生活的真、善、美,熱情歌頌人生的幸福和大自然的美妙。

達·芬奇並不滿足他的這些才幹,他要掌握人類思想的各個領域。他眼光獨到,做事干練,具有藝術的靈魂。有一次,他在山裡迷了路,走到了一個漆黑的山洞前。他在後來回憶這段經歷時說:「我突然產生了兩種情緒——害怕和渴望:對漆黑的洞穴感到害怕,又想看看其中是否會有什麼怪異的東西。」他一生都被這兩種情緒所羈束——對生活之不可知或無力探知的神秘感到害怕,而又想把這個神秘之不可知性加以揭露,加以研究,解釋其含義,描繪其壯觀。他很早就下定決心,要做一個研究者、一個教師、尤其是一個藝術家。

二.科學巨匠

達·芬奇無論是在藝術領域,還是在自然科學領域,都取得了驚人的成就。他的眼光與科學知識水平超越了他的時代。

在文藝復興早期,人們盲目地接受傳統觀念,崇拜古代權威和古典著作。人們學習科學知識也只是學習象《聖經》一樣的亞里士多德的理論,只相信文字記載。達·芬奇反對經院哲學家們把過去的教義和言論作為知識基礎,他鼓勵人們向大自然學習,到自然界中尋求知識和真理。他認為知識起源於實踐,只有從實踐出發,通過實踐去探索科學的奧秘。他說「理論脫離實踐是最大的不幸」,「實踐應以好的理論為基礎」。達·芬奇提出並掌握了這種先進的科學方法,採用這種科學方法去進行科學研究,在自然科學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提出的這一方法,後來得到了伽利略的發展,並由英國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從理論上加以總結,成為近代自然科學的最基本方法。 達·芬奇堅信科學,他對宗教感到厭惡,抨擊天主教為「一個販賣欺騙的店鋪」。他說:「真理只有一個,他不是在宗教之中,而是在科學之中。」達·芬奇的實驗工作方法為後來哥白尼、伽利略、開普勒、牛頓等人的發明創造開辟了道路。
在天文學上,達·芬奇對傳統的「地球中心說」持否定的觀點。他認為地球不是太陽系的中心,更不是宇宙的中心,而只是一顆繞太陽運轉的行星,太陽本身是不運動的。達·芬奇還認為月亮自身並不發光,他只是反射太陽的光輝。他的這些觀點的提出早於哥白尼「太陽中心說」。甚至在當時,達·芬奇就幻想利用太陽能了。

在物理學方面, 達·芬奇重新發現了液體壓力的概念,提出了連通器原理。他指出:在連通器內,同一液體的液面高度是相同的,不同液體的液面高度不同,液體的高度與密度成反比。他發現了慣性原理,後來為伽利略的實驗所證明。他認為一個拋射體最初是沿傾斜的直線上升,在引力和沖力的混合作用下作曲線位移,最後沖力耗盡,在引力的作用下作垂直下落運動。他的這一發現使亞里士多德的落體學說產生了動搖。他發展了杠桿原理,除推導出作用力與臂長關系外,還算出了速度與臂長的關系。他指出了「永動機」作為能源的不可能性。達·芬奇還預示了物質的原子原理,形象生動的描述了原子能的威力:「那東西將從地底下爆起,……使人在無聲的氣息中突然死去,城堡也遭到徹底毀壞,看起來在空中似乎有破壞力。」

達·芬奇在解剖學和生理學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被認為是近代生理解剖學的始祖。他掌握了人體解剖知識,從解剖學入手,研究了生理學和醫學。他最先採用蠟來表現人腦的內部結構,也是設想用玻璃和陶瓷製作心臟和眼睛的第一人。他發現了血液的功能,認為血液對人體起著新陳代謝的作用。他說血液不斷的改造全身,把養料帶到身體需要的各個部分,再把體內廢物帶走。達·芬奇研究過心臟,他發現心臟有四個腔,並畫出了心臟瓣膜。他認為老年人的死因之一是動脈硬化,而產生動脈硬化的原因是缺乏運動。後來,英國的威廉.哈維證實和發展了達·芬奇的這些生理學成果。

達·芬奇的研究和發明還涉及到軍事和機械方面,他發明了飛行機械、直升飛機、降落傘、機關槍、手榴彈、坦克車、潛水艇、雙層船殼戰艦、起重機等等。他還在數學領域和水利工程等方面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可以說,達·芬奇的研究涉及到自然科學的每一部門,他的思想和才能深入到人類知識的各個領域。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全面發展的學者。

但是達·芬奇的大多數著作和手稿都沒有發表,直到他逝世後多年才被世人所發現。科學史家丹皮爾這樣評論達·芬奇,「如果他當初發表他的著作的話,科學本來一定會一下就跳到一百年以後的局面。」

三.藝術大師

說到藝術創作,在文藝復興時期當數達·芬奇、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的成就最高。他們的藝術成就達到了西方造型藝術繼古希臘之後的第二次高峰,僅繪畫而言,則達到了歐洲的第一次高峰。其中尤以達·芬奇最為突出,恩格斯稱他是巨人中的巨人。在藝術創作方面,達·芬奇解決了造型藝術三個領域——建築、雕刻、繪畫中的重大課題:1、解決了紀念性中央圓屋頂建築物設計和理想城市的規劃問題;2、完成了15世紀以來雕刻家深感棘手的騎馬紀念碑雕像的課題;3、解決了當時繪畫中兩個重要領域--紀念性壁畫和祭壇畫的問題。達·芬奇的藝術作品不僅象鏡子似的反映事物,而且還以思考指導創作,從自然界中觀察和選擇美的部分加以表現。壁畫《最後的晚餐》、祭壇畫《岩間聖母》和肖像畫《蒙娜麗莎》是他一生的三大傑作。這三幅作品是達·芬奇為世界藝術寶庫留下的珍品中的珍品,是歐洲藝術的拱頂之石。

四.文藝復興精神的代表

達·芬奇比之文藝復興時期中的任何一人,有更多的、領域更廣的幻想。他思想深邃、博學多才。他懷著永無休止的探索精神去研究自然和人生的一切奧秘,他把藝術和科學、理智和情感、形體和精神熔於一爐,繼承和發揚了前人的人文主義思想和現實主義表現手法,把藝術推進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為自然科學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達·芬奇是當之無愧的「文藝復興時代最完美的代表人物」。
列奧納多· 達·芬奇 (1452-1519) da Vinci,Leonardo 全名列奧那多·迪·塞爾·皮耶羅·達·芬奇,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畫家,科學家,人類智慧的象徵.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最負盛名的藝術大師。他不但是個大畫家,同樣還是一位未來學家、建築師、數學家、音樂家、發明家、解剖學家、雕塑家、物理學家和機械工程師。他因自己高超的繪畫技巧而聞名於世。他還設計了許多在當時無法實現,但是卻現身於現代科學技術的發明。總的來說,達芬奇大大超越了當時的建築學,解剖學和天文學的水平,但是卻未能推動其發展。他於1452年出生於佛羅倫薩,雖然他是一個私生子,但是卻很被重視,歷史資料顯示,安東尼奧·達·芬奇(達芬奇的祖父)在譯本筆記本的後頁上寫到:1452年4月15日,星期六,夜間第3個小時,我有了一個孫子,我兒子塞爾·皮耶羅的兒子,名為列奧那多。5歲時能憑記憶在沙灘上畫出母親的肖像,同時還能即席作詞譜曲,自己伴奏自己歌唱,引得在場的人贊嘆不已.《最後的晚餐》是世界最著名的宗教畫,《蒙娜麗莎》則為世界上最著名,最偉大的肖像畫.這兩件譽滿全球的作品使達·芬奇的名字永垂青史.達·芬奇獨特的藝術語言是運用明暗法創造平面形象的立體感.他曾說過:"繪畫的最大奇跡,就是使平的畫面呈現出凹凸感."

(*達·芬奇是聞一多首創翻譯名,乃按義大利語翻譯。舊譯「達·文西」乃按英語翻譯,誤;義大利語ci讀如「奇」非「西」)

「上天有時將美麗、優雅、才能賦予一人之身,令他之所為無不超群絕倫,顯出他的天才來自上蒼而非人間之力。萊奧納多正是如此。他的優雅與優美無與倫比,他的才智之高可使一切難題迎刃而解。」這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傳記作家瓦薩里對達芬奇的溢美之詞。

萊奧納多1452年4月15日出生於義大利中部據佛羅倫薩不遠的芬奇市(Vinci),並在那兒度過了童年。1469年,他來到佛羅倫薩並在Verrocchio的畫室學徒。 1472年,進入當年畫家協會。

在藝術方面,他是一位雕塑能手但特別注重繪畫藝術,他說:「繪畫是自然的女兒。」

傳說,在他年輕時,有一次幫老師在一副名為《約翰為基督洗禮》的畫中畫了一個小天使,結果其水平超過了老師畫的所有其他人物。這位在當年已有些名氣的老師羞愧難當,從此不再涉獵繪畫,只搞雕塑了。

達芬奇最為世人所熟悉的就是他絕高的繪畫藝術,其最著名的作品有:《蒙娜麗莎》《最後的晚餐》《岩間聖母》《聖安娜與聖母子》等。

《蒙娜麗莎》的繪制前後歷時四年。據說模特是佛羅倫薩人,剛剛喪嬰,為解除她的痛苦並露出自然的微笑,萊奧納多便請人來為她奏樂。她的微笑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有時似乎是很嚴肅有時又象很溫柔;有時略含憂傷有時又顯譏諷。蒙娜麗莎的右手更被稱為「美術史上最美的一隻手」。

《最後的晚餐》繪制在格拉齊教堂聖餐廳的牆壁上。達芬奇一改前人繪制「最後晚餐」圍桌而座的布局,讓所有人物座成一排面向外,而耶穌基督座在最中間。

在科學方面,他觀察天體,曾寫下:「太陽是不動的。」幾乎是與哥白尼同時發現了「太陽中心說」;他研究飛行的科學原理,設計製造了第一個飛行器;他解剖過三十多個屍體,探究人體結構並第一個發現了嬰兒在母體中的生長過程。他曾說過:「你可能會被這天然的臭氣弄得退避三舍......你還可能缺乏耐心且不夠勤奮,在這些方面我不曾被貪欲或懶散所阻礙,阻礙我的只是時間不夠。」

達·芬奇年輕時在佛羅倫薩畫派畫家韋羅基奧的工作室學畫,1481年離開佛羅倫薩去米蘭,其後獲法王法蘭西斯一世(Francis I)邀請,前往法國。達芬奇是當時世界的一位天才,他的主要才能表現在科學發現和想像上,他曾經設計過直升機、飛行器、熱氣球、攻城器,設計過城市防禦體系、排水系統,研究過人體解剖、比例、透視。他是歐洲第一位描畫風景的畫家,他以科學、清晰的頭腦著稱。當然,也有人認為他很少動手實現他的設想,很少做出真正的成績,因次在科學上他只是虛名。在文藝復興「三傑」中(另兩位是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他畫中的人物真實、栩栩如生,構圖嚴謹、穩重。他最著名的畫作是為米蘭聖瑪利亞修道院作的壁畫《最後的晚餐》和肖像畫《蒙娜·麗莎》、《岩間聖母》,著作有《繪畫論》。
晚年達芬奇定居於法國羅瓦河谷的克勞城堡(Chateau De Clos Luce),並在該處完成他的自畫像。晚年的達芬奇卻變得泰然、寧靜,致力研究信仰與自然的關系。他於1519年在克勞城堡去世。

「一日充實,可以安睡;一生充實,可以無憾」是他遺囑中的名句。

1452年4月15日,達·芬奇生於義大利佛羅倫薩城附近的芬奇鎮上。父親是當地有名的公證人,家庭富有。達·芬奇從小就表現出了繪畫天賦,他畫的小動物惟妙惟肖,於是父親就把他送到好友,著名畫家和雕刻家佛羅基阿的畫坊當學徒。
達·芬奇來到畫坊以後,老師佛羅基阿就拿來一個雞蛋讓他畫,達·芬奇很快就畫了幾張,可是老師讓他繼續畫,一連幾天都是如此。達·芬奇終於不耐煩了,認為教師小瞧了他,讓他畫這么簡單的雞蛋。教師看出了他的心思,意味深長地說:「這個蛋可不簡單,世上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蛋,即使是同一個蛋,由於觀察角度不同,光線不同,它的形狀也不一樣啊。」
達·芬奇恍然大悟,原來老師是為了培養他觀察事物和把握形象的能力呀。從此以後,他廢寢忘食地訓練繪畫基本功,學習各類藝術與科學知識,為他以後在繪畫和其它方面取得卓著的成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達·芬奇一生在繪畫上孜孜追求,為我們留下許多名垂千古的傑作。其中最著名的是《最後的晚餐》和《蒙娜麗莎》。
《最後的晚餐》是達·芬奇為米蘭聖瑪麗亞修道院食堂而作的壁畫,取材於《聖經》中耶穌被他的門徒猶大出賣的故事。
在這幅作品中,達·芬奇精彩地刻畫了當耶穌在晚餐上說出「你們中間有一個人出賣了我」這句話後,他的12個門徒瞬間的表情。透過每個人不同的神態表情,你可以洞察到他們每人的性格和復雜心態。畫面布局突出耶穌,門徒左右呼應。坐在中央的耶穌庄嚴肅穆,背景借明亮的窗戶襯托出他的光明磊落。叛徒猶大處於畫面最陰暗處,神色驚慌,喻示他心地齷齪丑惡,與耶穌形成鮮明對照。
在這幅畫里,達·芬奇用現實主義的手法謳歌了真理與正義,鞭撻了叛徒的行為與邪惡勢力。
為創作這幅畫,達·芬奇付出了驚人的勞動。為准確刻畫猶大這個人物,他到各種場合觀察罪犯、流氓和賭徒,反復揣摸他們的心態、神態和形態,並畫了大量的速寫,直到畫出他滿意的形象。這幅畫的巨大成功緻使以後的畫家沒人敢再涉足這個題材。
《蒙娜麗薩》這幅肖像畫的原型是達·芬奇朋友的妻子。為作這幅畫,達·芬奇先研究了她的心理,為保持她歡愉的心情還特別請來豎琴師和歌手為她表演。達·芬奇極其准確地捕捉到了蒙那麗莎一瞬那的迷人微笑,用精湛的筆觸細致入微地描畫了她微妙的心理活動。
現在你看這幅畫時,依然會感受到她的微笑所蘊含的攝人心魄的力量。
達·芬奇不僅是位成績裴然的藝術家,還是一位多才多藝的科學家。在科學研究上他花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取得了極大的成功。他深入地觀察研究動物、植物、地質乃至人體本身。他還模彷鳥的翅膀,設計了一個類似飛機的飛行機械。他還設計了許多先進的紡車、高效率的機床、沖床,最早提出了地質學的概念,第一次正確、全面地描述了人體骨骼、肌肉和人體比例。他的科學實踐為以後的科學家提供了思想的源泉。
由於達·芬奇的激進資產階級人文主義政治觀,使他受到封建宗教勢力的長期迫害。1517年已是65歲高齡的他,拖著病軀仍然被迫離開了祖國,僑居法國。兩年後,這位藝術巨擎溘然長逝。

為紀念這位偉大的藝術和科學大師,1928年在他的故鄉成立了「萊奧納多 達芬奇博物館」,之後又成立了「芬奇的萊奧納多博物館」(Museo Leonardiano di Vinci,位於芬齊市Conti Guidi古堡。)在米蘭的科學技術博物館(Museo Nazionale della Scienza e della Tecnica,地址為Via S.Vittore 21)中也有萊奧納多 達芬奇的專題介紹。達·芬奇大事年記:

1452年4月15日 義大利佛羅倫斯共和國的文西村近郊,賽爾·皮耶洛·達芬奇與卡特莉娜所生

1465年 進入韋羅基奧的工作室成為入門弟子(13~14歲)

1473年 創作《聖告圖》

1476年 被告密與韋羅基奧的其他弟子犯了同性戀之罪,由於他矢口否認,最後被釋放(24歲)

1482年 繪《三賢王的膜拜》,返往米蘭(30歲)

1483年 接受聖佛郎西斯克,格蘭德教會訂作《岩石上的聖母》(31歲)

1495年 開始繪制《最後的晚餐》(43歲)

1502~03年 回到佛羅倫斯,開始繪制《蒙娜麗莎》(50歲)

1516年 應法王之邀,赴法國安伯瓦茲(64歲)

1519年5月2日 去世於安伯瓦茲(67歲)

達·芬奇生前留下大批未經整理的用左手反寫的手稿,難於解讀。只有到十七世紀中葉,才有學者整理小部分達·芬奇手稿。達·芬奇的主要手稿丟失了二百多年,直到1817年才重見天日。 達·芬奇手稿分幾大類:

達·芬奇論繪畫

放大

達·芬奇論繪畫

* 《繪畫論》1817年從烏爾賓諾圖書館發現經達·芬奇弟子梅爾茲整理的繪畫論手稿。

* 論雕刻

* 論建築。包括教堂草圖,拱型結構分析

* 論生理。論人的生死、記憶、智力和慾望

* 論解剖學

* 論動物學

* 論天文。論地球、太陽和行星。

* 論地理。論地下水,地質學,義大利運河,法國的道路,論開礦。

* 論哲學

* 小故事

* 書信

著名作品

《蒙娜麗莎》

《維特魯威人》

《莉妲和天鵝》

《受胎告知》

《最後的晚餐》

《聖母子與聖安娜》

《岩間聖母》
美術成就
達· 芬奇15歲開始在畫家A.del韋羅基奧的作坊學藝。1472年入畫家行會。15世紀70年代中期個人繪畫風格逐漸成熟。1482~1499年居留法國,除為米蘭公爵服務外,還從事其他藝術和科學活動。這期間他的繪畫作品不多,但《岩間聖母》、《最後的晚餐》則是他的代表作。1500年出遊曼圖亞和威尼斯等地。1506年回到佛羅倫薩,創作《聖母子與聖安娜》和《蒙娜麗莎》,還著手為市政廳繪制壁畫。1507年再去米蘭,並服務於法國宮廷。1513 年移居羅馬,1516年又到法國,最後定居昂布瓦斯。晚年極少作畫,潛心科學研究,去世時留下大量筆記手稿,內容從物理、數學到生物解剖,幾乎無所不包。他一生完成的繪畫作品並不多,但件件都是不朽之作。其作品具有明顯的個人風格,並善於將藝術創作和科學探討結合起來,這在世界美術史上是獨一無二的。學術界一般將其創作活動分為早期和盛期兩個階段。

達·芬奇是人類智慧的象徵,他懷有神靈般的無限理想,試圖重新創造世界的美,量度世界的廣大無垠,解釋世界的奧秘。可是他只有常人的生命和力量。他的抱負是發現一切、研究一切、創造一切。他的生命是一條沒有走完的道路,路上是撒滿了崇高的未完成作品的零章碎片,他在臨終前心酸地說過:「我一生從未完成一項工作。」列奧納多生於佛羅倫薩郊區的芬奇小鎮,因此取名叫芬奇,5歲時能憑記憶在沙灘上畫出母親的肖像,同時還能即席作詞譜曲,自己伴奏自己歌唱,引得在場的人贊嘆不已。父親安東尼奧律師認識到兒子的繪畫才能,決定送他進佛羅倫薩藝術家委羅基奧工作室學習。在那裡,他不僅接受繪畫、雕刻、建築藝術的教育,還受到其他科學的影響。芬奇在委羅基奧工作室曾經研究過雞蛋的明暗變化關系,發現了明暗漸進畫法。他在委羅基奧工作室度過了6個年頭,成長為具有現代科學思想和勇於探索的人類智慧的典範。芬奇在佛羅倫薩是無法施展自己的才能的,他一心想要把他的藝術和智慧帶進現實世界,光彩照人。他在31歲那年寫信給米蘭大公魯多維柯·斯弗查,在信中列舉了自己的各種才能,最後他還表示可為大公的父親塑造一座騎馬像,成為世界上前所未有的巨型雕像。大師41歲時完成這一巨作的土製塑像,因沒有足夠的銅鑄造而使巨作終未完成,1499年法軍入侵時被毀,否則將成為世界一大奇跡。大公對他的天才和辛勤勞動酬謝不是金幣,而是金言玉語,這使芬奇十分不安,大公為了安慰他,請他為米蘭格雷契寺院食堂畫幅畫,這就是《最後的晚餐》。如果說《最後的晚餐》是世界最著名的宗教畫,那麼芬奇在51歲時自米蘭重返佛羅倫薩而作的《蒙娜麗莎》則無愧為世界上最著名、最偉大的肖像畫。這兩件譽滿全球的作品使達·芬奇的名字永垂青史。達·芬奇獨特的藝術語言是運用明暗法創造平面形象的立體感。他曾說過:「繪畫的最大奇跡,就是使平的畫面呈現出凹凸感。」他使用圓球體受光變化的原理,首創明暗轉移法(亦稱明暗漸進法),即在形象上由明到暗的過渡是連續的,像煙霧一般,沒有截然的分界,《蒙娜麗莎》是這種畫法的典範之作。瓦薩利認為這種明暗畫法是繪畫藝術的一個轉折點。芬奇的一生始終在探索藝術的高貴氣質,只有在美的創造中他才能感到心滿意足。15世紀義大利的科學與理智、美的追求與創造,由於達·芬奇而登峰造極。可是大師的才能到了晚年並沒有受到重視和賞識,教皇的冷漠使他十分傷心。1515年法蘭西國王弗朗索瓦一世重新佔領米蘭時,邀請大師赴法國定居克魯堡,應聘為宮廷畫家。大師1519年客死異國,終年67歲。他的學生佛朗西斯柯·穆埃基說: 「芬奇的死,對每一個人都是損失,造物主無力再造一個像他這樣的人了。」

「上天有時將美麗、優雅、才能賦予一人之身,令他之所為無不超群絕倫,顯出他的天才來自上蒼而非人間之力。萊奧納多正是如此。他的優雅與優美無與倫比,他的才智之高可使一切難題迎刃而解。」這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傳記作家瓦薩里對達芬奇的溢美之詞

② 世界名畫原創鑒賞,絕美。。。。 500字以上。。。。

1
名畫《蒙娜麗莎》賞析
《蒙娜麗莎》是義大利著名畫家達•芬奇在1503年到1507年間創作的,它代表達•芬奇的最高藝術成就.,成功地塑造了資本主義上升時期一位城市有產階級的婦女形象。畫中人物坐姿優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淋漓盡致地發揮了畫家那奇特的煙霧狀「空氣透視」般的筆法。畫家
力圖使人物的豐富內心感情和美麗的外形達到巧妙的結合,對於人像面容中眼角唇邊等表露感情的關鍵部位,也特別著重掌握精確與含蓄的辯證關系,達到神韻之境,從而使蒙娜麗莎的微笑具有一種神秘莫測的千古奇韻,那如夢似的嫵媚微笑,被不少美術史家稱為「神秘的微笑」。目前,《蒙娜麗莎》絕對屬於盧浮宮中的「頭號明星」,每年到盧浮宮參觀的人大約有600萬左右。
這是一幅世界肖像畫史上最偉大最著名的作品之一。這幅畫畫家先後畫了四年的時間。這是一幅令人過目不忘的心理肖像畫。畫家選擇了微笑剛剛開始的一瞬間,來表現出女性的那種愉快而不失端莊,快樂而不失溫雅的復雜情感。畫面上的蒙娜麗莎端莊、溫柔、自信、樂觀,特別是她的微笑神秘莫測而又迷人的。這是一個將笑未笑的時刻;蒙娜麗莎真的在微笑嗎?如果她真在微笑,又是為什麼而笑呢?這是一個和藹可親的人的溫婉的笑,還是一個多愁善感的人的感傷的笑?這一切,都引起了無數後人的注目、猜測,更增添了畫的魅

歷史老照片不能說的秘密慈禧軍閥明末清初文革晚清

2
力。蒙娜麗莎的雙手,被譽為是美術史上最美的一雙手,這雙豐潤而柔和的手安祥地放在椅背上,上面雖然沒有一件珠寶飾物,卻更顯得沉靜、單純和美麗,不僅逼真,而且富於生命力。可以說,這雙手的表情與蒙娜麗莎臉部的表情是遙相呼應的。除了微笑之外,就此幅畫來說,更重要的是表達了達•芬奇作畫時的情感及所處的社會背景。首先是微笑的神秘,有時覺得她笑得舒暢溫柔,有時又顯得嚴肅,有時像是略含哀傷,有時甚至顯出譏嘲和揶揄。
在一幅畫中,光線的變化不能像在雕塑中產生那樣大的差別。但在蒙娜麗莎的臉上,微暗的陰影時隱時現,為她的雙眼與唇部披上了一層面紗。而人的笑容主要表現在眼角和嘴角上,達•芬奇卻偏把這些部位畫得若隱若現,沒有明確的界線,因此才會有這令人捉摸不定的「神秘的微笑」。 繪畫作為一種重要的藝術形式,它的主要特點表現在它是通過可以直接看見藝術形象這一點比一般的文字藝術更易於被觀眾接受,但它又有隻能表現一個相對靜止的瞬間的局限性,優秀的繪畫作品善於選擇人物或者事件最富有概括性和表現力的瞬間,使這固定不變的瞬間展現出可以穿越時空的美,散發永恆的魅力。達。芬奇就是敏銳地抓住蒙娜麗莎一剎那間微笑的表情描繪出她坦然的神態。你看她那輕盈的微笑,這種非人工所為的線條和韻味,讓人不由的想起「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的詩句來。達•芬奇在人文主義思想影響下,著力表現人的感情。在構圖上,達•芬奇改變了以往畫肖像畫時採用側面半身或截至胸部的習慣,代之以正面的胸像構圖,透視點略微上升,使構圖呈金字塔形,蒙娜·麗莎就顯得更加端

3
庄、穩重。在作畫時,勾起了達•芬奇對生母阿爾別的回憶,似乎從麗莎的身影中看到生母的形象,麗莎成了阿爾別拉的神秘化身。因此,大師在畫麗莎時,是用真誠而純潔的情感去描繪的,他用對母親和情人的雙重情感來盡情描繪此人的肖像。不僅如此,他還把她作為一種理想,一種美的象徵,作為人類世界的歡樂和光明來描繪,他要把自己的美感和體驗,用畫筆傳達給所有的人。文藝復興的到來使神從神壇上走下來,成為有血有肉、有情有欲的人。達•芬奇是處於歐州文藝復興時期,文藝復興之前是宗教統治時代。西歐人經歷了一千多年殘酷蒙昧的封建統治和基督教禁慾主義的精神摧殘,早已喪失了思想自由和幸福生活的權利。現實生活的一切喜怒哀樂都被視為觸犯上帝的天條。所以在中世紀的畫像中,聖母,耶穌也好,普通人也好,總是那樣呆板,僵硬,面部毫無表情。直到文藝復興時代的到來,一切才發生了變化,使喪失已久的笑容又回到人間,特別是回到獲得解放的婦女們的臉上。那笑容里充滿著新時代新人物的自信和樂觀,洋溢著他們對未來,對真善美的渴望。達。芬奇是義大利文藝復興美術最傑出的代表人物,也是整個歐洲文藝復興運動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恩格斯在贊揚文藝復興時代的「巨人」時列舉的第一個就是他。他作為與時代休戚相關的藝術家,敏銳地感受到這一點,並天才地表現了這一點。他一掃過去肖像話上那鬱郁寡歡,象幽靈一般的陰影,繪出了自由明朗的笑容。他用藝術形象向歐洲中世紀壓抑人性的神學統治和禁慾主義宣布:人從禁慾主義小解放出來,它不再是徒有形質,沒有七情六慾的模具,人能夠向人微笑了!所以,《蒙娜麗莎》具有

4
了強烈的時代精神,蒙娜麗莎的微笑不僅成為這幅肖像畫的重要特徵,而且成為文藝復興時期女性美的典型,生動地體現了一個新時代的精神美。《蒙娜麗莎》如亮麗的玫瑰刺破了午夜的黑暗與沉寂,過人們的心注入一縷芬芳與希望,成為畫家可以放開手腳傾心頌揚真善美的象徵,成為西歐人結束了漫長中世紀痛苦生活的標志,如恩格斯所說「這是人經受煎熬而取得的最偉大的進步的轉折點。」這正是《蒙娜麗莎》歷史意義所在。
蒙娜麗莎,這是一個永遠探討不完的問題。自問世至今,將近五百年,後人不知做過多少品評和揣測,留下越來越多的迷局。當今,世上有研究《蒙娜麗莎》的專著數百部,而有近百名學者將此畫作為終身課題。時間的推移不會使疑團得到解決,只會隨著研究的深入,將更多的疑惑留給後人。人們過分地喜愛她,無止境地探討她那難以覺察的、轉瞬即逝然而亘古不變的微笑,那洞察一切而又包容一切的眼神,那端莊沉穩的姿態,高貴而樸素的裝束,以及無懈可擊的完美構圖。人們驚嘆:列奧納多,惟有列奧納多,上帝一樣的智慧,才能採集那麼多美的元素,將眾多美好合為一個完美。於是,美、智慧、永恆,三位一體,極致的搭配,再無超越的可能。就這樣,蒙娜麗莎帶給人們無限美好的遐想,也給人們無限沉重的壓力。人們既願意棲身她的庇蔭,吸取滋潤的營養;又渴望走出她的陰影,呼吸自由的空氣。多少年了,無數醉心繪事的人,都為這一重矛盾所困擾。 達·芬奇在人文主義思想影響下,著力表現人的感情。在構圖上,達·芬奇改變了以往畫肖像畫時採用側面半身或截至胸部的習慣, 代之以

5
正面的胸像構圖,透視點略微上升,使構圖呈金字塔形,蒙娜·麗莎就顯得更加端莊、穩重。蒙娜·麗莎的笑容的千變萬化,從不同的角度有著不同的表情,還有重要的是欣賞者的心情,舉個例子:蒙娜·麗莎明明在笑,但是當你憤怒的時候,她的表情也很憤怒.就是這樣的。有人說:達芬齊把他的密碼也藏在了蒙娜·麗莎中,他們說達芬齊平時是用密碼記日記的,所以蒙娜·麗莎中也一定有很多不為人知的故事.她左邊的背景和右邊的背景不用,所以分別從左邊和右邊看都給人不同的視覺感受,當然,她還是永遠的神秘...

③ 世界名畫(蒙娜麗莎)的創作人是誰

【作者】列奧納多·達·芬奇(義大利)
《蒙娜麗莎》是一幅享有盛譽的肖像畫傑作。它代表達·芬奇的最高藝術成就,成功地塑造了資本主義上升時期一位城市有產階級的婦女形象。畫中人物坐姿優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淋漓盡致地發揮了畫家那奇特的煙霧狀「無界漸變著色法」般的筆法。畫家力圖使人物的豐富內心感情和美麗的外形達到巧妙的結合,對於人像面容中眼角唇邊等表露感情的關鍵部位,也特別著重掌握精確與含蓄的辯證關系,達到神韻之境,從而使蒙娜麗莎的微笑具有一種神秘莫測的千古奇韻,那如夢似的嫵媚微笑,被不少美術史家稱為「神秘的微笑」。

④ 蒙娜麗莎在世界美術史的地位

幾百年來,義大利文藝復興巨匠達芬奇的傳世名作《蒙娜麗莎》以其神秘的微笑傾倒世人.至於這微笑背後的真正含義,由於世人各有解讀,從而成為藝術史上的一大謎團.據法新社12月14日報道,最近,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的電腦通過一種運演算法則,測算出蒙娜麗莎微笑中的秘密.
微笑中包含4種情緒
藉助計算機「情緒識別軟體」,
科學家發現,「蒙娜麗莎」的微笑中共包含4種情緒:83%開心、9%厭惡、6%害怕、2%生氣.
該軟體首先根據資料庫中年輕女子臉部制出一個「一般表情」模本,再通過與此模本比較嘴唇和眼部周圍皺紋的弧度等臉部關鍵特徵,識別人類情緒.目前這款軟體能識別6種基本情緒:開心、驚奇、生氣、厭惡、恐懼和悲傷.
笑容真實含義仍是謎
對於「蒙娜麗莎」為何同時擁有這些矛盾情緒,參與此項研究的黃煦濤教授坦言,「要更精確地解讀『蒙娜麗莎』的微笑,還需要和心理學家及藝術家共同探討人類面部微妙表情背後的真實含義.」
英國格拉斯哥大學心理學家辛西婭·麥克維伊嘗試從心理學角度解析「蒙娜麗莎」的矛盾情緒.「達芬奇想給她畫像,這讓『蒙娜麗莎』挺高興.但她又有些厭惡由一名老男人為自己畫像.生氣的原因是,她已經坐在那裡許久了,可達芬奇還沒畫完.」
英國倫敦大學唐納德·沙遜教授則認為,達芬奇有意隱藏模特的真實情緒,從而給人們留下巨大的想像空間.
達·芬奇認為人是最神聖的.人體是自然界中最美的形象.他曾反復多次地測量證明,人體各部分之間的比例都是整數比,因此人體呈現出最為和諧的美,稱之為「神聖的比例」.他說:「誰不尊重生命,誰就不配享有生命.」《蒙娜麗莎》正是他以一個真實的女性的微笑歌頌著人自身的美麗,呼喚著人性的覺醒,頌揚生命的可愛之處.體現了他的人生哲理.
《蒙娜麗莎》的右手被譽為是世界美術史上最美的一隻手.盡管科學發達的現代攝影技術無比高超,但如果把這只手與現代攝影作品相比,人們仍可以看出這只手更有體積感,更有重量,更有生命力.幾乎完全臨空的中指指縫隙中,人們似乎能聽到音樂的美妙,感覺到蒙娜麗莎那瞬間的愉快.現代攝影是很難記錄下這種內在的神韻的.
16世紀初的許多畫家往往把精力放在形體正確、輪廓嚴密、線條准確、細節清晰上,結果在他們筆下的形象往往缺乏生氣.出現了僵化的「睡美人」,只有達·芬奇,才把生動性提到了更高的境界;並創造了眾多充滿活力的形象.然而,自《蒙娜麗莎》問世以來,人們對之贊嘆不已而又爭論不休的,則是蒙娜麗莎的「神秘微笑」.究竟什麼是蒙娜麗莎「神秘微笑」的原因?她微笑的含義是什麼?有人說這是「魅惑的微笑」,有人說是「邪氣的微笑」,有人則認為是不可理解的神秘的微笑,是一個永恆之謎.其實,從畫面上看到的蒙娜麗莎的微笑,是一種心安理得的自信和樂觀從容的氣度.而這一點,正是那個經過漫長的中世紀的黑暗,人們正從基督教神學的重壓下覺醒過來,去追求新生活的時代特徵.
畫中的蒙娜麗莎,從微笑中不僅顯示出她的溫雅、高尚和愉快,也顯示出對新世界和新生活的歡欣和喜悅.這里沒有絲毫的懷疑和恐懼,沒有中世紀畫家筆下人物的呆板、僵冷和對世界充滿恐懼的蹤影.也不像中世紀畫像中那種作為神的奴僕的毫無生機的人,蒙娜麗莎是一個充滿著青春和生命力的有血有肉的形象.達·芬奇用他的「蒙娜麗莎」,展示了那個偉大時代的人們新的精神風貌,揭示了人們對新生活的嚮往、樂觀與自信.同時,也表達了他對解脫神的枷鎖後的人以及人的美的熱情贊頌.蒙娜麗莎的微笑,使這一人物形象具有了無限深廣的意境.無論是其自身的和諧的詩意,還是其深厚廣博的社會學、歷史學涵義,都達到了無與倫比的高度.從這一點來說,蒙娜麗莎的微笑也是一曲千古絕唱.在蒙娜麗莎的身上,理性的原則和高度的詩意,崇高的精神和生動的肉體,情感和理智、科學和藝術,都和諧而完美地統一於一身.這正是文藝復興時期人的完整的形象.是人類歷史進程中出現的一個全面發展的傑出範例.《蒙娜麗莎》表現了時代的巨大思想蘊含和藝術造詣的驚人深度,因而幾個世紀以來,人們對它永恆的魅力懷有持續不減的熱情.達·芬奇畫成這幅畫後,一直帶在身邊,視為珍藏品.直到他死後,才為法蘭西國王弗朗西斯一世所收藏.現在這幅畫珍藏於巴黎盧浮宮博物館.

⑤ 世界名畫有哪些,怎樣賞析

列賓油畫《伏爾加河上的纖夫》賞析

眾所周知,美術的鑒賞是運用感知、記憶、經驗、知識,對美術作品進行感受、體驗、分析、判斷而獲得審美享受和美術知識的過程。本學期,我選擇了「世界美術賞析」這門藝術學科進行了選修。原因其實很簡單,我自小非常喜歡美術方面的東西,對這些看似神秘的藝術形態十分好奇,很想從這課程當中得到一些藝術的知識與熏陶。通過選修這門課程,我逐步了解了許多關於繪畫的知識。學下來收獲很大,我逐漸可以感受到了文藝復興義大利藝壇三傑之一的拉斐爾那作品散發出一種令人愉快的篤定,那種歸屬感;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繪畫家、雕塑家和建築師,文藝復興時期雕塑藝術最高峰的代表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在他的作品中的寓意;了解了被可視為法蘭德斯巴洛克風的具體象徵的魯本斯的作品;當然還有現在被我認為是世界上最美的油畫之一的倫勃朗的「泰特斯」等等這些經典的西方美術藝術。通過不斷的美術鑒賞活動,可以提高人的審美趣味、陶冶高尚情操,通過美術鑒賞,提高我的藝術品味,吸收前人優秀技法,在中國傳統美術教育中是一種重要的方法。而且在我看來從實際情況作為起點,由於經濟生活的變化,各種思潮的影響,社會活動空間的擴大,學生產生了一些需要重視和解決的問題。「高分低能」是一種表現。學生有較多的知識和專業文化,並不一定代表他具有其他方面的素質和修養。所以要呼籲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是一個系統,而藝術教育恰恰則是素質教育的一個有效手段和一個不可或缺的方面。藝術教育不是培養專業的藝術家,不是單純地訓練吹笛子、彈鋼琴、畫畫、書法和跳舞的技術,它是要通過這種技能、知識和修養,提高審美境界,從而促進德、智、體、美、勞、生的全面發展,成為心中具有崇高理想和大目標的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一代新人。所以要適當的培養自身的藝術修養。這也是我選擇這一課程的原因之一。在為時一學期的課程即將結束時,我經過查閱資料將結合俄國偉大現實主義畫家列賓的作品《伏爾加河上的纖夫》,按照一般鑒賞的程序對其進行簡單的藝術鑒賞:
作品:《伏爾加河上的纖夫》
作者:列賓
列賓(1844---1930)是十九世紀後期俄羅斯最偉大的藝術巨匠。這幅作品描繪的是伏爾加河上纖夫拉纖的情景。這幅作品創作於1873年,花了三年的功夫才完成。現收藏在彼得堡俄羅斯美術館內。
1、作品畫面介紹:
《伏爾加河上的纖夫》是列賓的代表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在這幅畫的構圖上,列賓利用了沙灘的地形和河灣的轉折,使十一個纖夫猶如一組雕像,被塑造在一座黃色的、高起的底座上,使這幅畫具有宏偉深遠的張力,畫中的背景運用的顏色昏暗迷濛,空間空曠奇特,給人以惆悵、孤獨、無助之感,切實深入到纖夫的心靈深處,亦是畫家心境的真實寫照,這對畫旨的體現,情感的的烘托起了極大的作用。在畫面上畫家又對伏爾加河的景色進行了巧妙的布局,以狹長的橫幅展現這群纖夫的行列。伏爾加河畔陽光酷烈,沙灘荒蕪、近景只有埋在沙里的幾只破筐作點綴。景色十分凄寂。一隊穿著破爛的纖夫在拉著貨船,步於是那樣地沉重,似乎可以聽到壓抑低沉的「伏爾加船夫曲」的回聲。因此本畫的構圖、線條、筆力等繪畫技巧都是相當成功的。
被烈日炙烤的焦黃的河岸上,一隊蓬首垢面、衣衫襤褸的纖夫拖著沉重的腳步拉著貨船,在酷日下精疲力竭的向前掙扎。他們中有老有少,個個都衣著破爛、面容憔悴。領頭的是一位胡須斑白的老者,眼睛深陷,堅毅的面孔透出飽經風霜的智慧,但愁苦的表情仍然顯示了他對於艱苦生活的無奈。
走在最後的纖夫低著頭垂著手,麻木地隨著隊伍向前挪動,似乎已經習慣了這樣日日苦役般的生活。隊伍中還有一個較為突出的形象,是處在隊伍中部的一位少年,可以看出他才開始這樣的工作不久,皺著眉頭還不太習慣,他直起腰想用手鬆一松肩頭緊勒的纖繩,畢竟年輕,還不甘心忍受這樣的苦楚。其餘的纖夫都彎著腰低著頭,似乎已沒有多餘的力氣再來表現點什麼,在他們身上剩下的,惟有貧苦、艱難與無奈。在這幅反映纖夫苦難生活的畫里,與其說是人與自然在搏鬥,不如說是人在與殘酷無情的黑暗命運和社會搏鬥。
畫中的纖夫共有11個人,約略分成三組。每一個形象都被列賓仔細推敲過,畫過人物寫生。他們的年齡、經歷、性格、體力以及他們的精神氣質各不相同。畫家把這些性格作了高度的典型化,又都統一在主題之中。現據畫家本人的記述,分別來詳細介紹這里的每一個人物的情況:
最前一組共四人,領頭的名叫岡寧,他的表情溫順,然而性格堅韌,具有一種內在的意志力,此人約有四五十歲。他那雙深陷的眼睛使他的前額更加突出,顯出了他的智慧。列賓在他的頭上添畫上一塊包頭的破布,似乎要把他塑成古希臘哲學家的樣子。他原是個神父,後來被教會革職,一度充任過教堂唱詩隊的指揮。他身體結實,兩手下垂。胸前那一條纖索綳得很緊,而身上的麻布衫卻滿是補釘。這是一個俄羅斯農民長者或智者的典型,他忍受著肉體與精神的痛苦,是這些纖夫形象中的悲劇性主角。在他右邊的一個是身材魁梧的憨直的農民漢子,他赤著腳,頭發蓬亂,滿臉濃密的鬍子,似乎在低低地向岡寧絮叨著什麼。這個形象起著襯托岡寧的前傾的身子的作用。在他後面是一個細長的瘦子,年近40,身子大部分被擋住了。他頭戴麥稈帽,叼著一隻土煙斗,頭顯得尖小一些。他挺直著身子,這樣可使纖索鬆弛,好像是想省點力氣。這個瘦子的左側,則是一個躬背彎腰的纖夫,他原來是個水手,叫伊卡爾。他的兩手向下握攏,神色嚴厲,眼神凝注,直對著前方。顯然,他的脾氣一定很倔強,是個農村硬漢於。汗水已把他的上衣腐蝕得百孔干瘡,結實的肩膀正從破洞處顯露出來。
中間一組也是四個人:穿一身粉紅色破衫褲的少年名叫拉里卡。看來這個少年是初加入這支行列,他那還未曬黑的皮膚,緊蹙的眉頭告訴觀者,這種勞動對他來說是負荷過重了。他正用於在調節壓在自己肩頭那根據痛了皮膚的纖索。畫家在這個新的受壓迫者身上似乎要找到一種希望,那就是不甘心受剝削,要反抗。令人注目的是,在這個少年頸上還掛著一隻十字架,這是父母給孩子的信物,祈求上帝能保佑他路上平安。列賓為畫這個少年纖夫,曾從他熟悉的孩童形象中挑選了一個作模特兒。少年拉纖這種現象,也如資本家利用童工榨取勞力一樣殘酷,這是沙皇俄國的農奴制度的罪惡,也是畫家所要抨擊的主要目標。緊靠在拉里卡後面的,是一個受盡風霜之苦的禿頂老漢,他皮膚助黑,臉色陰沉,一邊斜倚在纖索上,一邊在打開自己的煙袋,想偷閑抽口煙來緩解一下自己的苦悶。他和前面的少年,在色彩上構成了強烈對比。兩代人,不同的命運,卻系在一根繩索上。少年右邊是個羸弱有病的纖夫,他步履艱難,全身虛弱,正在用袖口棕汗。頭發露在無檐帽的外邊,顴骨聳起,淚囊水腫,他未來的路程意味著更大的厄運,我們似乎可以聽到他那急促的喘息。在拉里卡與老漢之間,露出了另一個纖夫的腦袋頂,此人的臉龐發黑,鼻孔朝外,嘴唇很厚,看樣子是個韃靼人。
最後一組三人,走在前面的是個退役軍人,白色的襯衫外面加了一件坎肩,帽子壓得很低;背後一個皮膚黝黑,巡迴展覽畫派評論家斯塔索夫說他是個流浪的希臘人。最後一個人只見到了他的低垂的頭頂,此人似乎走得更加吃力,他正在往一個小坡上移動。全畫以淡綠、淡紫、暗棕等色調來描繪上半部的空白,使這條伏爾加河流顯得更為慘淡了。這是為了加強人物的悲劇性,烘托乾燥炎熱的天氣 (列賓在岡寧和伊卡爾兩個人物身上曾作過一些改動,尤以伊卡爾纏著白布的頭改動得最多)。
2、作品給讀者的感覺?
當我第一次面對俄羅斯畫家列賓的《伏爾加河上的纖夫》,首先感知的是藍藍的天、遼闊的伏爾加河,十幾個姿態各異的纖夫和他們艱難地拉著的船舶。但仔細體驗畫面中所產生的勞動者的力量卻在視覺上似乎受到一種猛烈的撞擊,產生一種說不清的瞬間直覺的審美愉悅。一般而言,感覺都是帶有一定的復雜性和微妙性,感覺的最好的接受方法是體驗,語言則往往難以傳達某種感覺。因此,人們即使產生了某種感覺,也往往難以用適當的語言表達出來,對智力成熟、語言豐富的成年人來說即為如此。但是,感覺不管再微妙,總還存在大的趨向性,那麼,具體聯繫到《伏爾加河上的纖夫》,它給人的感覺應該是壓抑、悲愴和深沉。
畫家列賓的這幅著名油畫,是他經過十多年的構思、繪制和修改才完成的。這幅油畫在反映列賓的思想感情方面很有代表性。通過仔細觀察畫面,我看出畫家的思想感情滲透在每一筆、每個人物身上,也滲透在畫面的色彩和景物的布局上。所以,只要我們細致觀察,從畫的整體上認真地體會,就會體會出畫家所要表現的思想感情,即對沙俄反動統治的不滿和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畫的是人物群像,從畫中人物的不同衣著、外貌、動作以及神態,我們可以深刻領會人物的內心情感。這幅油畫是列賓到伏爾加河旅行時,仔細觀察了纖夫的生活,經過反復的思索和修改才完成的。作者在描述這幅油畫時,他的觀察是從前到後依次進行的,描述時抓住了人物的衣著、外貌、神態的特點,並展開了適當的想像,把人物的外貌特點和他們的身份、地位、個性結合起來,使每個人物都有了鮮明的個性。11名纖夫,作者著重描寫了4個,從年齡上說,有老年、中年、青年和少年,從職業上說,有破產的農民,有從事拉纖的工人,有退伍的士兵,他們代表著社會的各個方面,都承受著沙俄時代反動統治者的統治和壓迫,都過著悲慘痛苦的生活。作者這樣描述,有力地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和罪惡。
3、作者如何使觀眾產生這樣的感覺?
這一過程主要探究作品產生某種氣氛和感動力的原因。其途徑一是社會角度,一是形式角度。從社會角度探尋,指的是將畫面中的形象與我們在社會生活中已有的認識與經驗聯系起來,以此解釋畫面形象之所以給我們造成某種感覺的原因。從形式角度探尋,則是注意研究作者通過對點、線、面、體、空間、光色、材質等造形元素的處理,以及對規格、比例、均衡、對稱、反復、節奏、對比、協調、虛實等組織方法的運用,如何營造出我們所感受到的氣氛和情緒。
我第一次看到它,就因震動而再也忘不了它。我也曾經在不同的河流上背過纖。學會在河水不是太急,因而纖繩還不是過於沉重的時候,將纖板稍稍上移略略高出肩頭,並將右胸盡量前挺以緊貼纖板,使纖繩不致於扣進肩頭的肉里。但當流水很急船又滿載時,就只有聽任纖繩深深勒進皮肉,磨出血來也顧不上地身體前傾,幾乎觸及地面,靠肩胛骨拽著纖繩前進了。肩膀的骨頭是否過硬,是一位纖夫合格與否的首要標准。對這一點,我深有體會。但我並不能算是真正的纖夫,因為我並不專以背纖為生,只是偶爾背背纖而已。也正是偶爾背過纖,讓我深知真正的纖夫有著怎樣的體魄,承受的是怎樣的艱辛,從而對真正的纖夫懷有一種含有敬意的復雜感情。這也是《伏爾加河上的纖夫》一下子就打動我的一個重要原因。
但曾經以為再也忘不了那幅油畫的我,在不知不覺中卻已將它遺忘多年!直到今夜的雨聲和我幻覺中江水上漲的轟鳴聲將它送回。自責之餘,又聯想起當初喜愛這幅畫和被那纖夫形象打動的,並不僅僅是我或少數人。今天忘卻這幅畫乃至忘卻纖夫的,哪裡又僅僅只是我?忘記一幅畫當然算不了什麼,然而忘卻纖夫呢?似乎並不僅僅是因為時代的進步,已使纖夫退出了現實生活。事實上,退不退出現實生活是無關緊要的,一曲《纖夫的愛》不是風行全國,讓兩位歌手唱紅了?今天人們欣賞不已的,是《纖夫的愛》在卡拉OK中的悠閑纏綿畫面,是「在纖繩上盪悠悠」的「纖夫」了。問題並不在於這支歌中纖夫形象的虛假,而在於人們欣賞虛假,欣賞缺鈣的「美」。因此,忘卻伏爾加河上的纖夫,實質是忘卻那種有著陽剛之氣的,能夠承受一切苦難與重負的纖夫精神。

⑥ 達芬奇的畫的介紹(l00字)

達芬奇 (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作為文藝復興時期作卓越的代表人物,他的成就和貢獻是多方面的。達芬奇出生在佛羅倫薩附近的一個小鎮——芬奇鎮。他是一位天才,他一面熱心於藝術創作和理論研究,他研究如何用線條與立體造型去表現形體的各種問題;另一方面他也同時研究自然科學。達芬奇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最偉大最著名的巨匠,他不僅是一位天才的畫家,並且是大數學家、科學家、力學家和工程師,是一位多才多藝、全面發展的人。他有著多方面的才能,對人類作出過多方面的貢獻。他不僅會畫畫,雕塑,建築房屋,還會發明武器,設計過世界上第一個飛行機、他又是一個醫學家、音樂家和戲劇家,而且在物理學、地理學和植物學等其它科學的研究上也很有成就。他道德高尚,舉止溫雅,且體格健壯,力量過人,據說他一隻手就能輕易地折斷馬蹄鐵。他左右手都會寫字、作畫,他用左手寫的字是反向的,人們只有在鏡子里才能看懂。
「這是世界美術史上最美的一隻右手;這副臉龐,只要見過一次,就永遠離不開我們的記憶。」(《蒙娜麗莎》)「這是人類繪畫的極品,這幅畫的巨大成功緻使以後的畫家沒人敢再涉足這個題材。」(《最後的晚餐》)「這是畫家62歲時的自畫像,寥寥數筆,就為後人留下了素描藝術史上的典範之作。」(《達芬奇自畫像》)
在同時代的人看來,達芬奇就像一位充滿傳奇色彩的魔術師,有萬能天才的美譽。在現代人眼中,令人驚異的是,他僅用十二幅完整的作品就奠定了最偉大的畫家的地位。
人們一般認為,藝術不是科學。但是按照達芬奇的界定,藝術,尤其繪畫,不但是一種科學,甚至是「所有科學之後」。

查看更多》》》
達芬奇既能發現事物表面迷人的美感,又不喪失物理學者與解剖學者的視角。他同時具有科學家的觀察力與藝術家的表現力,是藝術史上第一位對人體和動物的比例做過系統研究的藝術家。他研究解剖長達40年之久,還親自解剖了三十幾具各種年齡的屍體。他不但熟悉人體外部的比例,而且了解人體的內部構造,因此筆下人物的比例、結構、動態都十分准確,無懈可擊。這幅著名的人體解剖素描把完美的人體造型包含在一個圓形和正方形中,被認為是最成功的設想。

⑦ 世界美術史上最美的一隻手

達.芬奇的 蒙娜麗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