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知識 » 關於長征有關會議的數學知識
擴展閱讀
什麼是中性兒童 2025-01-23 03:48:16
怎麼看二戰經典電影全集 2025-01-23 03:45:29

關於長征有關會議的數學知識

發布時間: 2022-07-04 01:36:28

㈠ 紅軍長征途中召開的什麼會議

遵義會議 遵義會議是指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貴州遵義召開的獨立自主地解決中國革命問題的一次極其重要的擴大會議。
中央紅軍長征從瑞金出發——挺進湘西——沖破四道封鎖線——改向貴州——渡過烏江——奪取遵義——四渡赤水河(意義:打亂敵人追剿計劃)——巧渡金沙江(跳出敵人包圍圈)——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雪山——過草地——到達陝北吳起鎮——甘肅會寧會師,縱橫十餘省,長驅數萬里,歷時兩年多,處境險惡,行軍轉移、戰事頻繁、危機重重,天上每日幾十架飛機偵察轟炸,地下幾十萬國軍圍追堵截,路上遇到了說不盡的艱難險阻。

㈡ 關於長征的知識有哪些

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跡,中央紅軍共進行了380餘次戰斗,攻佔700多座縣城,紅軍犧牲了營以上幹部多達430餘人。

平均年齡不到30歲,共擊潰國民黨軍數百個團,其間共經過14個省,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走過荒草地,翻過雪山,行程約二萬五千里。

紅一方面軍於1935年10月到達陝北,與陝北紅軍勝利會師。1936年10月,紅二、四方面軍到達甘肅會寧地區,同紅一方面軍會師。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標志著萬里長征的勝利結束。

㈢ 有關紅軍長征的資料

中央紅軍長征從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歷時13個月零2天,縱橫11個省份,長驅二萬五千里,途中總共爬過18座山脈(其中五座終年積雪,雪山行程共2700里),走過入跡罕至的茫茫草地(草地行程共600里),渡過24條河流,打過大小戰斗300多次。

紅二方面軍長征從1935年11月至1936年10月,歷時11個月,轉戰九省,行程一萬六千里,進行大小戰斗110次;紅四方面軍長征由1935年5月至1936年10月,歷時長達18個月,轉戰數省,行程八千餘里,進行過大小戰斗千百次。

第一支是中央紅軍(後改稱紅一方面軍),於1934年10月10日由江西的瑞金等地出發,1935年10月19日到達陝西的吳起鎮(今吳旗縣),行程達二萬五千里。

(3)關於長征有關會議的數學知識擴展閱讀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勝利,是人類歷史上的奇跡。在兩年中,紅軍長征轉戰十四個省,歷經曲折,戰勝了重重艱難險阻,保存和鍛煉了革命的基幹力量,將中國革命的大本營轉移到了西北,為開展抗日戰爭和發展中國革命事業創造了條件。

眾所周知,從1934年開始到1936年結束的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奇跡。在整整兩年的時間裡面,紅軍輾轉十四省,突破幾十萬敵軍的包圍封鎖,唱響戰略轉移的凱歌,是人類近現代戰爭史上,凡人譜寫的英雄史詩。

惠於中華文明熏陶的華夏兒女,以孔孟之道、儒家學說等為基礎的民族精神,除了作為修齊治平的政治理念外,還作為一種傳統、一種信念存在於每一個老百姓的心中。在某些情況下就會自覺不自覺的表現出這種精神的力量。

㈣ 紅軍長征途中召開的會議有哪些

中央紅軍長征途中重要會議

1934年12月12日在湖南通道縣城召開的通道會議
1934年12月18日在貴州省黎平召開黎平會議
1934年12月31日-1935年1月1日在貴州省甕安縣召開猴場會議
1935年1月15-17日在貴州省遵義召開遵義會議
1935年2月在雲南省扎西(今威信)召開扎西會議
1934年12月12日在湖南通道縣城召開的通道會議
1934年12月18日在貴州省黎平召開黎平會議
1934年12月31日-1935年1月1日在貴州省甕安縣召開猴場會議
1935年1月15-17日在貴州省遵義召開遵義會議
1935年2月在雲南省扎西(今威信)召開扎西會議
1935年5月12日在四川省會理召開會理會議
1935年6月26日在四川省懋功以北召開兩河口會議
1935年7月21-22日在四川省黑水縣澤蓋鄉蘆花村召開蘆花會議
1935年8月4-6日在四川省松潘縣毛兒蓋的沙窩寨(今血洛)召開沙窩會議
1935年8月20日在四川省松潘縣毛兒蓋召開毛兒蓋會議
1935年9月2日在四川省若爾蓋縣巴西鄉召開巴西會議
1935年9月12日在甘肅省迭部縣俄界(即高吉)召開俄界會議
1935年9月27日在甘肅省通渭縣榜羅鎮召開榜羅鎮會議
1935年10月22日在陝西省赤安縣吳起鎮召開吳起鎮會議

㈤ 紅軍長征有哪些重要的會議

紅軍長征途中召開哪些重要會議
以下為紅軍長征途中的重要會議:
1、通道會議
1934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在湖南通道召開臨時緊急會議。會議聽取了毛澤東的意見,改變了原定的去湘西同二、六軍團會合的路線,而取西入貴州。
2、黎平會議
1934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貴州黎平縣召開會議,再次接受了毛澤東的意見,放棄了北上與二、六軍團會合的計劃,而改向黔北的遵義進軍。
3、猴場會議
1934年12月31日至1935年1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貴州甕安縣猴場鎮召開會議,通過了在川黔邊展開戰略反攻,建立新的蘇區的決定。
4、遵義會議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貴州遵義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批判了博古、李德的錯誤軍事路線,毛澤東重新回到了中央領導崗位上。
5、雞鳴三省會議
1935年2月4日至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四川、貴州、雲南三省交界處的一個村莊(尚示確切考證)召開會議,決定反攻遵義,並且博古向張聞天正式交出中央領導權。
6、扎西會議
1935年2月6日至9日,中共中央在雲南扎西召開政治局會議,通過了遵義會議決議,決定恢復白區工作,總結了土城戰役的失利原因,重新整編了紅軍並確定了回師遵義的戰略方針。
7、白沙會議
1935年2月15日至16日,中共中央在四川古藺白沙召開政治局會議,決定中央紅軍二渡赤水。
8、苟壩會議
1935年3月10日,中共中央在貴州遵義縣苟壩村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討論了是否進行打鼓新場戰役,並確定由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組成軍事決策三人團,進一步鞏固了毛澤東的領導地位。
9、會理會議
1935年5月12日,中共中央在四川會理縣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毛澤東在會上批評了部隊中的「右傾情緒」,並點名批評了彭德懷、林彪、劉少奇、黃克誠等人。
10、瀘定會議
1935年5月31日,中共中央在四川瀘定縣召開政治局常委會議,決定中央紅軍過雪山與四方面軍會合,並且由陳雲去上海恢復白區地下黨組織。
11、兩河口會議
1935年6月26日,一、四方面軍會師後,中央政治局在四川小金縣城兩河口召開會議,決定紅軍北上陝甘建立根據地,准備實行松潘戰役。
12、黑水蘆花會議
1935年7月18日至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四川黑水縣(亦稱蘆花縣)召開常委擴大會議,任命張國燾為紅軍總政委,並集中討論了四方面軍的工作問題。
13、沙窩會議
1935年8月4日至6日,中共中央在四川毛兒蓋地區的血洛寨(藏語叫作沙窩)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增補了幾位四方面軍將領進政治局,同時決定執行《夏洮戰役計劃》。
14、毛兒蓋會議
1935年8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四川毛兒蓋召開擴大會議,決定左右兩路軍迅速執行北上東進的發展計劃。
15、牙弄會議
1935年9月8日,中共中央主要領導人和徐向前、陳昌浩在四川阿西牙弄召開非正式會議,決定聯名催促張國燾及左路軍盡快北上。
16、巴西會議
1935年9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四川巴西召開緊急會議,決定紅三軍團和軍委縱隊單獨北上。
17、俄界會議
1935年9月12日,中共中央在四川迭部縣高吉村(亦稱俄界)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作出了《關於張國燾同志錯誤的決定》。
18、榜羅鎮會議
1935年9月26日,中央政治局在甘肅通渭榜羅鎮召開會議,決定紅軍長征的最終落腳點為陝北。
19、吳起鎮會議
1935年10月22日,中央政治局在陝西省赤安縣吳起鎮召開會議,總結俄界會議後紅軍的行動,確定新形勢下陝甘支隊的行動方針,決定黨和紅軍今後的戰略任務是建立西北蘇區,以領導全國革命,從而宣告了中央紅軍長征的結束,開創了黨中央把全國革命大本營放在陝北的新的歷史時期。

長征中召開眾多會議的原因:
1、體現民主集中制,發揮集體領導作用
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主義政黨,黨的根本組織原則是民主集中制,它不是個人或少數人的專斷,而是集體領導。通過黨的會議做出重大決策,是黨實現集體領導的一種重要形式。
湘江戰役後,為克服共產國際軍事顧問李德在軍事指揮中的擅權妄為,猴場會議就明確規定:「關於作戰方針以及作戰時間與地點的選擇,軍委必須在政治局會議上做報告。」遵義會議後,黨逐漸恢復了被破壞的民主集中制原則,明確要求加強黨的領導,發揮黨組織的集體領導作用。
中央還就這一問題給中央分局和紅2、紅6軍團發電,要求他們建立軍事集體領導,重要的軍事問題都要經過軍委分會討論。中央紅軍各部隊也逐步在團以上單位恢復黨的集體領導制度,通過集思廣益、民主集中、會議決定,克服個人凌駕於組織之上的不正常現象,實現集體領導決策的常態化,保證了黨的決策的正確性和時效性。
2、制定戰略決策,指導長征走向勝利
長征中,紅軍處境險惡,危機重重。「天上每日幾十架飛機偵察轟炸,地下幾十萬大軍圍追堵截,路上遇著了說不盡的艱難險阻」。在黨內,先是教條主義曾長期占據統治地位,後來又有張國燾擁兵自重、挑戰「黨指揮槍」的原則。
「華北事變」前後,中日民族矛盾逐漸上升為主要矛盾。怎樣使黨和紅軍化險為夷?怎樣保證黨的正確領導?怎樣維護黨的團結和統一?怎樣實現由國內革命戰爭向民族解放戰爭的轉變?這些重大問題都需要面對,都需要回答。危難之中,中共中央多次召開政治局會議,做出戰略決策和部署。
湘江戰役後,黨和紅軍面臨著生死抉擇。通過中央負責人召開的通道會議,以及中央政治局召開的黎平會議、猴場會議,實現了中央紅軍戰略轉移方向的初步調整,避免了全軍覆沒的危險。
遵義會議及其以後召開的扎西會議、會理會議等,結束了「左」傾教條主義者在中共中央長達4年的統治,逐步確立和鞏固了毛澤東在黨中央和紅軍的領導地位,確立了黨的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思想路線。
1935年6月紅一、紅四方面軍會師後,中央政治局在兩河口召開擴大會議,後來又召開蘆花會議、沙窩會議、毛兒蓋會議,確立並堅持了北上戰略方針,強調創造川陝甘根據地是紅一、紅四方面軍面臨的歷史任務。
1935年9月12日召開的俄界中央政治局會議,揭露和批判了張國燾分裂黨和紅軍的錯誤,做出了《關於張國燾同志的錯誤的決定》。黨中央還明確把這個決定控制在中央委員的范圍內,從而為團結紅四方面軍北上、給張國燾的轉圜留了餘地。
中央紅軍到達陝北後,中共中央又根據國內國際形勢的變化,及時召開瓦窯堡會議,制定了黨的民族統一戰線總政策,在新的歷史時期即將到來之時掌握了政治上的主動權。
3、凝聚意志力量,實現黨的戰略目標
長征中,形勢錯綜復雜,任務艱巨繁重,環境嚴酷惡劣。黨和紅軍召開的各種會議,對於實現全黨意志和全軍行動的高度集中統一,發揮了重要作用。
1935年1月的遵義會議後,張聞天代表中共中央起草了遵義會議決議。2月10日,張聞天在扎西召開的中央軍委縱隊黨的幹部會上,傳達了遵義會議決議的報告;2月16日,中央軍委縱隊各分隊在白砂駐地,傳達張聞天的報告精神。
毛澤東於2月18日和20日,先後出席紅1軍團直屬隊排以上幹部會議和紅3軍團幹部會議,傳達遵義會議決議精神。陳雲等中央政治局常委也相繼參加紅5軍團、紅9軍團幹部會議,傳達遵義會議決議精神。這些舉措,有力地統一了黨和紅軍的思想,消除了長征以來廣大指戰員當中存在的疑慮和不滿,從而使全軍上下思想統一、人心振奮。
瓦窯堡政治局擴大會議後,為推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毛澤東召開黨的活動分子會議,做了《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的報告,進一步闡述瓦窯堡會議精神,強調反對狹隘的關門主義,要求「組織千千萬萬的民眾,調動浩浩盪盪的革命軍」,建立廣泛的民族革命統一戰線,推動了中央戰略決策的貫徹執行。
在縱橫十餘省、長驅數萬里的長征中,黨和紅軍召開的這些重要會議,正確解決了關系黨和紅軍前途命運的三個全局性問題:一是引領紅軍向哪裡去的戰略方向問題;二是怎麼使黨和紅軍擺脫被動局面的軍事指揮問題;三是結束「左」傾教條主義錯誤和同張國燾分裂黨和紅軍的錯誤作斗爭的問題。從而保證了黨的正確路線方針政策的貫徹執行,確保了紅軍的生存和長征的最後勝利。

㈥ 關於長征的各方面知識

翻過的山有18座,有:五嶺山地的越城嶺,雲貴高原的苗嶺、大婁山、烏蒙山、橫斷山脈東部的大雪山、夾金山、邛崍山、岷山、六盤山、藍山、大涼山、蘆山、終南山、羅山、名山、井岡山、岷山、英山 紅軍在長征中渡過的大河有24條,主要有江西的章水、貢水、信豐水、胡南的瀟水、湘水,貴州的烏江、赤水河,雲南的金沙江,四川的大渡河、小金川、甘肅的渭水等. 25000里

㈦ 關於長征的數學知識

長征最突出的數字就是25000千里,長征這是最主要的收益,這是一個創舉,還有一個就是三隊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播種機

㈧ 關於長征的知識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中央主力紅軍為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包圍追擊,被迫實行戰略性轉移,退出中央根據地,進行長征。

紅軍368天的長征期間,幾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戰,總共有15天進行大決戰,235天用於白天行軍,18天用於夜間行軍,期間只休息了44天,平均每走114英里休息一次。

中央紅軍平均每天行軍71華里,共進行了380餘次戰役戰斗,攻佔62座縣城,紅軍陣亡營以上幹部多達430人,他們平均年齡不到30歲,擊潰政府軍數百個團,其間共經過11個省,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走過荒無人煙的草地、翻過五座連綿起伏的雪山。

1936年10月,紅二、四方面軍到達甘肅會寧地區,同紅一方面軍會師。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標志著萬里長征的勝利結束。

(8)關於長征有關會議的數學知識擴展閱讀

基本路線:

瑞金→突破敵四道防線→強渡烏江→佔領遵義→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雪山→過草地→陝北吳起會師(1935年10月)→甘肅會寧會師(1936年10月),宣告長征的勝利結束。

相關會議:

通道會議:1934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在湖南通道召開臨時緊急會議。會議聽取了毛澤東的意見,改變了原定的去湘西同二、六軍團會合的路線,而取西入貴州。

黎平會議:1934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貴州黎平縣召開會議,再次接受了毛澤東的意見,放棄了北上與二、六軍團會合的計劃,而改向黔北的遵義進軍。

猴場會議:1934年12月31日至1935年1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貴州甕安縣猴場鎮召開會議,通過了在川黔邊展開戰略反攻,建立新的蘇區的決定。

㈨ 關於紅軍長征的有關資料

時間: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地點:於1934年10月10日由江西的瑞金等地出發,1935年10月19日到達陝西的吳起鎮(今吳旗縣)
經過省份:江西、福建、廣東、廣西、湖南、貴州、四川、雲南、西康、甘肅和陝西共11個省
人數變化:紅軍長征的部隊有四隻,四支部隊合計近18萬人。到達陝北後四支紅軍合計人數為3.4萬人,這是實際的最大數字。
主要路線:瑞金→遵義→膠平渡→安順場→瀘定橋→雪山草地→毛兒蓋→靜寧→吳起鎮→會寧。
長征的原因:
1933年10月,蔣介石調集50萬軍隊,對革命根據地發動第五次「圍剿」。由於中共臨時中央負責人博古和軍事顧問李德等人的錯誤指揮,未能粉碎敵人的「圍剿」。黨中央被迫放棄中央革命根據地,進行戰略轉移。
【以下僅供參考】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中央主力紅軍(紅一方面軍)為了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包圍追擊,被迫實行戰略大轉移,退出中央根據地進行長征。
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跡,中央紅軍共進行了380餘次戰斗,攻佔七百多座縣城,紅軍犧牲營以上幹部多達430人,平均年齡不到30歲,共擊潰國民黨軍數百個團,其間共經過11個省,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走過荒無人煙的草地,翻過連綿起伏的雪山,行程約二萬五千里,於1935年10月到達陝北,與陝北紅軍勝利會師。1936年10月紅二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到達甘肅與紅一方面軍會師。紅軍三大主力會師,宣告紅軍長征勝利結束。

㈩ 長征途中的重要會議

有一個十分重要的遵義會議。通道會議,白沙會議,雞鳴三省會議,瀘定會議,兩河口會議等,你應該只需要遵義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