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知識 » 初中古文知識大全
擴展閱讀
怎麼看二戰經典電影全集 2025-01-23 03:45:29
不知怎麼向你開口歌詞 2025-01-23 03:43:55
家庭科學知識大全 2025-01-23 03:36:13

初中古文知識大全

發布時間: 2022-07-03 22:42:18

⑴ 求初中文言文常識

一、字音

(一) 多音字

所謂多音字是指有兩個或兩個以上讀音的字。一個漢字,讀音不同還意味著詞性不同、意義不同和用法不同。因此,掌握好文言文中的多音字,對於文言文的學習十分重要。

如:夫 有讀fú 予觀夫巴陵勝狀 若夫霪雨霏霏 夫環而攻之 有讀fū 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其夫囈語

間 有讀jiān 奉命於危難之間 有讀jiàn 中間力拉崩倒之聲 遂與外人間隔

同學們在復習的時候應該歸類整理

(二) 異讀字

所謂異讀,是指一個字有兩個以上的讀法。文言文中的異讀有三類:破音異讀、假借異讀、古音異讀。

1、 破音異讀 前人又叫「讀破」「破音」。它是用改變字的通常讀音來表示不同詞性和意義的一種辦法

如:王 原音wáng 破音wàng 乃丹書帛曰「陳勝王」 語原音yǔ 破音yù 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

2、 通假異讀 通假異讀,是指在通假現象中,通假字要按本字的讀音去讀。

如:孰為汝多知zhì乎 知同智 河曲智叟亡wú 以應 亡同無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yòu奇 有同又

3、 古音異讀所謂古音異讀,是指古代的一些專有名詞,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姓氏等,因其專有,就有了固定性,從而保留發古音。

可汗 kèhán yān燕山 吳廣者,陽夏jiǎ人也,字叔。

二 文言實詞

古漢語實詞主要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量詞,他們有實在的意義,能單獨回答問題。

(一)古今異義。在文言文中,有些古今相同時詞,由於演變的結果,詞的含義表現出以下幾種差異:

①詞義擴大。如「江」和「河」古時專指長江與黃河,現在泛指江河。

②詞義縮小。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中的妻子指的是妻子和兒子,現在專指男子的配偶。

③詞義轉移。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古義指低微而鄙俗(即地位低見識淺),而現在是品德惡劣、不道德的意思。

④詞義交叉。如「憐」,古今意義都有憐憫的意思,但「項燕為楚將,數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中的「憐」解釋為愛憐比較適合文意。

古今異義的單音詞集錄 去 湯 郭 尋(不久)走 裙 致詞(對――說話)但(只是) 贊(傳記結尾處的議論文字)曾(還、尚且)謝(道歉) 借(即使 假設 借第令勿斬) 比(等到 比至陳) 間 控(拉開)

惡(怎麼) 委 池 入 出 發 舉 征(征驗)夫 或(有的人 某人)進 退 忠(盡力做好本分的事) 獄 鄙 再 向(過去的 以前的)師(軍隊 取法)

古今異義的雙音詞集錄 絕境 交通 妻子 無論 前途(前面的路程) 所以(――的方法

――的原因)會計(聚會商議) 往往 經綸(籌劃 治理)親戚(今義:跟自己家庭有婚姻關系或血緣關系的家庭或他的成員 古意:父母兄弟至親骨肉) 南極(從南面到達某地) 排空(沖向天空) 卑鄙(低微而鄙俗) 痛恨(痛心和遺憾) 開張 感激(感慨而激動) 犧牲 於是(介詞於和代詞是的連用)

以為(把――作為 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可以 明年 幾何(多少)

( 二) 詞類活用。文言文中,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某些實詞臨時改變它原來所屬詞類的意義和功能,當成另一類詞使用,這種現象叫「詞類活用」。詞類活用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①名詞活用為動詞。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中的「域」意思是限制。一狼洞其中 打洞 婦撫兒乳

餵奶 名之者誰 取名 公將鼓之 擊鼓 置人所罾魚腹中 用網捕 狼不敢前 上前 願為市鞍馬 買 不能名其一處也 說出

②名詞作狀語。如「箕畚運於渤海之尾」中的「箕畚」指用箕畚(裝土石),表示運輸的工具。

其一犬坐於前 像狗一樣 狐鳴呼曰 孔子東游 乃丹書帛曰 北通巫峽,南極瀟湘

亮躬耕於隴畝 親自

③形容詞活用為名詞。如:「此皆善良」中的「善良」指善良、誠良的人。 溫故而知新 舊的知識 新的知識 擇其善者而從之 優點 長處 親舊知其如此 親戚朋友 將軍身被堅執銳 堅固的盔甲 銳利的武器 百廢具興 廢棄的事情 行陣和睦 優劣得所 能力強與能力弱的人 作姦犯科

④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如:「親賢臣,遠小人」中的「親」「遠」意為親近,疏遠。 京中有善口技者 擅長 善於 恢弘志士志氣 發揚光大

⑤動詞活用為名詞。如:「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中的「出」「入」意為出產的東西,收入的東西。 猛浪若奔 奔跑的馬 屠懼,投以骨 屠戶

⑥意動用法。某些名詞、形容詞帶了賓語,語意含有「以……為……」,「認為……是……

A.名詞的意動,主觀上認為賓語是什麼 例: 父利其然也 。利:原為名詞,現做意動動詞,可譯為「認為這樣是有利的」

B.形容詞的意動,主觀上認為賓語具有某種特徵、特點。 例:不恥下問 認為――是恥辱 一覽眾山小 認為――都是渺小的 固以怪之矣 認為這樣很怪異

⑦使動用法 A.動詞的使動用法 廣故數言欲亡,忿恚尉 使――惱怒 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B.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苦其心志,勞其筋骨 無案牘之勞形 使――勞累

(三)一詞多義。古漢語絕大多數是一字一詞,因此一詞多義實際上主要是一字多義。所謂「多義」,即既有本義又有引申義,比喻義等。理解一詞多義要了解學習它們在古漢語中的多種意義,並要在具體語境中辨別確定其含義。

初中常見文言實詞集錄

安 (1)形容詞,安定的、安逸的 然後知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2)形容詞,安穩的、穩定的 如:風雨不動安如山 (3)疑問代詞 怎麼如:安得廣廈千萬間 (4)動詞 養 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把 (1)動詞 拿、持 如:把酒話桑麻 把酒臨風 (2)形容詞,白色的如:綠楊陰里白沙堤 可憐白發生

比 (1)動詞 挨著 對著 天涯若比鄰 (2)動詞 比作 如:每自比於管仲、樂毅 (3)動詞 相比 曹操比於袁紹

兵 (1)士兵 軍隊 如:可汗大點兵 (2)兵器 武器 兵革非不尖利也

池 (1)名詞,古代 護城河 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2)名詞水池 墨池記

出 (1)動詞,出現、露出 如: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 (2)動詞出去、出來 如:不復出焉 (3)動詞 拿出 如:皆出酒食 (4)動詞產生 如:江山代有才人出

處(chù)(1) 名詞 地方 幾處早鶯爭暖樹 (2)名詞 時候 時間 鄉書何處達

(3) chǔ 動詞 處在 處江湖之遠

次 (1)名詞, 層次 不可計其層次矣 (2)動詞 ,編次、編排 陳勝、吳廣皆次當行

(3)動詞,駐扎、停留 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 次北固山下

從 (1)動詞,跟從,跟隨 擇其善者而從之 (2)動詞,依從 乃詐稱公子扶蘇、項燕

(3)形容詞,從前的,以前的 來從楚國游 (4)形容詞,從容

道 (1)動詞 說 不足為外人道也 (2)名詞 道路 古道西風瘦馬 (3)名詞 道德 伐無道,誅暴秦 (4)名詞 規則 正確的方法 以諮諏善道 (5)名詞 學問 即加冠,益幕聖賢之道 (6)名詞,道義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得 (1)動詞,得到 既出,得其船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 (2)動詞,達到

(3)動詞 ,能夠,可以 余因得遍觀群書 (4)通「德」動詞 感激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發 (1)名詞,頭發 可憐白發生 (2)動詞 出發 朝發白帝,暮至江陵(3)動詞 發出 野芳發而幽香 (4)動詞 征發、征派 發閭左謫戍魚陽

負 (1)動詞,背負 負者歌於途 (2)動詞 依靠,依附 負勢競上,互相軒邈

感 (1)動詞 感動 帝感其誠 (2)動詞 傷感 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3)動詞 感慨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臣不勝受恩感激

觀 (1)名詞 景觀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2)動詞,觀看,觀賞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3)動詞 閱讀 家貧無從致書以觀

以上盡是一些例子,復習時,應學會歸類整理

三 文言虛詞

文言虛詞是指文言文中那些沒有明確實在意義,而偏重於語法意義的一類詞。它的基本作用是幫助實詞構成句子,表達一定的意思,初中階段要求熟悉掌握「之、以、而、其、於、者、乃、夫、且、然、蓋、則、焉」13個文言虛詞的基本用法。其中「之、以、而、其、於」應重點掌握。在學習和掌握文言虛詞時,首先根據它在句中位置,弄清在句中充當什麼成分,再根據特定的語言環境,詞語間的相互關系,確定它的詞性,辨別它的意義。

之 (1)代詞 指代前面出現的人、事、物。如:漁人甚異之 願陛下親之信之

(2)助詞 a 用在主謂之間 無意 兩狼之並趨如故 無絲竹之亂耳

b 結構助詞「的」忘路之遠近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

(3)復指代詞 譯為「這樣的,那樣的」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4)動詞 譯為 「到 」輟耕之隴上 寡助之至 多助之至

(5)音節助詞 無實際意義,可不譯 悵恨久之 久之,目似瞑

(6)提前的標志 孔子雲「何陋之有?」 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於 (1)介紹與動作發生相關的時間地點 a 在 其一犬坐於前b 到 指通豫南

C 每假借於藏書之家

(2)介紹行為動作所涉及的對象,可譯為 「向」「給」「對」 a向 告之於帝

b 給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 c 對 萬鍾於我何加焉

(3)介紹比較的對象,可不譯 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

以 (1)紹動作行為所使用的工具、憑借的條件 可譯為「憑借、用」以刀劈狼首

(2)介紹行為動作的對象 可譯為「把」屠懼,投以骨 咨臣以當世之事

介詞(3)介紹行為動作的原因 可譯為 「因為」「由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介紹動作行為發生的起點時間 可譯為「從」

(5)介紹行為動作發生的根據 可譯為「根據」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連詞(1)表目的,可譯為「來」「用來」「以便」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 家貧無從致書以觀 河曲智叟無以應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屬予作文以記之

(2)表原因 可譯為「由於」「 因為」扶蘇以數諫故

(3)表結果 可譯為「以致」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以傷先帝之明

(4)表連接 可譯為「而」,或不譯 手自筆錄,計日以還

焉 語氣詞 (1)用在句尾,表直陳的語氣,相當於「呢」「了」,也可不譯 雖我之死,有子存焉 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2)用在句尾,表疑問語氣,相當於「呢」萬鍾於我何加焉? 又何間焉?

兼詞 相當於「於之」其中於為介詞 之為代詞 可譯為「在這里」「從這里」來此絕境,不復出焉 夫大國,難測焉,懼有伏焉

代詞 (1)用在動詞後做賓語,相當於「之」,可譯為與之相當的詞語

(2)疑問代詞「哪裡」「怎麼」且焉置土石

為 (1)介紹與行為動作發生相關聯的對象,可譯為「替」「給」等 尚思為國戍輪台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為天下唱 不足為外人道也

介詞(2)介紹行為動作發生的原因或目的,可譯為「為了」「因為」等

願為市鞍馬 為宮室之美 為報傾城隨太守

(3)介紹動作的主動者,譯為「被」 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 士卒多為用者

連詞 wèi 表因果關系 因為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語尾助詞 夫子何命焉為

所 (1)特殊代詞,它不能單獨做句子成分,必須和別的片語成所字短語,才能做句子成分,「所「字經常位於動詞前和動片語成「所」字短語,所字指代的是受它後面的動詞支配的人、事、物。這種短語是名詞性的,在句子里一般做主語、賓語、謂語、定語。

問女何所思-……-所思 所憶都是所字短語 ,即想的人、事、物,做賓語

問所從來,具答之 所從來,即來的地方,做賓語

(2)「所以」,這是「所」字短語後來慢慢發展成的,「以 」是介詞,表示方法、手段或原因 親賢臣 ,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 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然 (1)知識代詞,常用來指代上文所說的情況,含有「這樣」的意思,常常充當謂語,也可單獨成句,偶爾還做狀語。雖然,受地於先王

(2)由代詞演化來做詞尾,常常附在動詞、副詞、象聲詞、形容詞等後面,一起充當謂語或狀語,以模擬聲響或描繪事物、動作、狀態、可譯為「……的樣子」,或不譯

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 :整齊的樣子 雜然相許

(3)連詞 表轉折關系,可譯為「但是」「卻」然足下卜之鬼乎?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

(4)連詞 相當於現代漢語「然後」「然後才」,表示承接 人恆過,然後能改

然則 相當於現代漢語「既然這樣,那麼」 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

然而 相當於現代漢語「雖然這樣,可是」表轉折 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

其 (1)代詞 a 通常作第三人稱代詞,可以代人、代事、代物。有時在句子里做定語。代人,可譯為「他的」「她的」;代事、代物。可譯為「它的」 屠大窘,恐前後

受其敵 既出,得其船 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

b 如果「其」後面跟的是代詞,那麼「其」就譯為「其中的」,做定語。 其一犬坐於前

c 特殊:第一人稱代詞 蹲其身,使與台齊

(2)加強語氣 其如土石何?

乃 (1)連詞a 表前後兩件事在情理上順承,時間上一前一後,可譯為「於是就 於是才 終於」 陳勝、吳廣乃謀曰 乃行卜 乃悟前狼假寐

b 表條件關系,前一分句提出的條件,後一分句說明了這種條件的結果

弗勝,守臣死,乃入據陳 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

(2)副詞 a表示對事物或事情的確認。可譯為「是」「實在是」「本來是」等 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 b表出乎意料之外。可譯為「竟然」

聞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夫 (1)指示代詞 念fú 表遠指,相當於「彼」,可譯為「那」「那個」予觀夫巴陵勝狀

(2)語氣詞 a用於句尾 表感嘆,相當於「啊」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b用於句首,表示將要發表議論,用來引出議論。 夫戰,勇氣也 夫環而攻之

而 (1)表順接 可譯為「然後」「就」 溫故而知新 聚室而謀曰

(2)表轉折 可譯為「卻」「可是」人不知而不慍 環而攻之而不勝

(3)表並列 可譯為「並且」,或不譯 黑質而白章 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

(4)表修飾,可譯為「地」,或不譯 默而識之 恂恂而起

四 文言句式

1.判斷句。古漢語判斷句一般用名詞或名詞性短語對主語進行判斷,一般不用判斷詞「是」字。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 …也」。另一種是用「則」「皆」「乃」「為」「即」「非」等判斷詞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斷。還有一種情況是不用判斷詞,要根據上下文判斷。

(1)「為」表肯定判斷,可譯為「是」例:中蛾冠兒多髯者為東坡

(2)「乃」表肯定判斷,可譯為「是」 例: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

(3)「即」表肯定判斷,可譯為「就是」例:吟鞭東指即天涯

(4)「則」表肯定判斷,可譯為「是」例: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 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5)「是」做動詞,表肯定判斷 例:斯是陋室,惟吾德 聞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

(6)「非」表否定判斷,可譯為「不是」 非天質之卑 兵革非不堅利也

(7)「……,……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

(8)「……者,……也」。陳勝者,陽城人也,字涉。 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9)「……者,……」 例: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10)「……,……也」 例: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夫戰,勇氣也

(11)「……也」例: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2.被動句。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用「於」「為」「為……所」「見」字表被動句。二是沒有被動詞,意思上隱含被動,要根據上下文語意去推斷。

(1)沒有標志詞語,意念上的被動 帝感其誠,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 被……所感動

(2)有標志詞語

a 「為」表被動 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 b 「為……所……」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 「為所吞」即「被……吞掉」 c 「於」表被動 管夷吾舉於士 「舉於……」即「在……被舉薦」。

3.倒裝句。倒裝句主要有四種:( 1)主謂倒裝。在感嘆句或疑問句中,為了強調謂語而將它放到句首,以加強感嘆或疑問語氣。(2)賓語前置。否定句中代詞充當賓語、疑問代詞充當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為提賓標志時,賓語通常都要前置。(3)定語後置。古漢語中有時為了突出修飾語,將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

(4)介賓結構後置

(1)主謂倒裝 主謂倒裝也叫謂語前置或主語。古漢語中。謂語的位置也和現代漢語中一樣,一般放在主語之後,但有時為了強調和突出謂語的意義,在一些疑問句或感嘆句中,就把謂語提前到主語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謂語前置,表強調的意味,可譯為「你太不聰明了」。

(2)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一般放置於動詞或介詞之後,但在一定條件下,賓語會前置。

A疑問句中,疑問代詞做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介詞的賓語也是前置的。a 介賓倒裝 例: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 「何以」是「以何」的倒裝,可譯為「為什麼」 微斯人,吾誰與歸 「吾誰與歸」是「吾與誰歸」的倒裝,可譯為「我和誰通道呢」 b謂賓倒裝 例:何有於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裝。古漢語中,疑問代詞做賓語時,一般放在謂語的前面。可譯為「有哪一樣」。 孔子雲:「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裝。可譯為「有什麼簡陋呢」,「何」,疑問代詞,「之」,助詞,無實在意義,在這里是賓語前置的標志。

B 文言否定句中,代詞做賓語,賓語前置。例:僵卧孤村不自哀 「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裝,可譯為「不為自己感到悲哀」。「自」,代詞,在否定句中,代詞做賓語要前置。

C 用「之」或「是」把賓語提於動詞前,以突出強調賓語。這時的「之」只是賓語前置的標志,沒有什麼實在意義。 例:蓮之愛,同予者何人?「蓮之愛」即「愛蓮」的倒裝,可譯為「喜愛蓮花」。「之」,助詞,無實在意義,在這里是賓語前置的標志。 孔子雲:「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裝。可譯為「有什麼簡陋呢」「之」,助詞,無實在意義,在這里是賓語前置的標志。

D 介詞「以」的賓語比較活躍,即使不是疑問代詞,也可以前置,表示強調。例:是以謂之「文」也。 「是以」是「以是」的倒裝,可譯為「因此」。「是」是指示代詞,指代前面的原因。

E 其他,表示強調。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關山度」是「度關山」的倒裝。可譯為「跨過一道道關,越過一道道山」。

(3)定語後置 文言文中,定語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詞前邊,但有時為了突出中心詞的地位,強調定語所表現的內容,或使語氣流暢,往往把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

A 「中心詞+後置定語+者」 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荷擔者三夫」是「三夫荷擔者」的倒裝,定語「三夫」後置,以突出中心詞「荷擔者」,可譯為「三個能挑擔子的成年男子」。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 「亭翼然臨於泉上」是「翼然臨於泉上亭 」的倒裝,定語後置,可譯為「一座像鳥兒張開翅膀一樣高踞在泉上的亭子。」

B 「中心詞+之+後置定語+者」 例: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 「花之隱逸者」是「隱逸之花」的倒裝。可譯為「具有隱逸氣質的花」

C 數量詞做定語後置 例:嘗貽余核舟一 「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裝,定語「一」後置,可譯為「一個核舟」

(4)介賓結構後置

A用介詞「於」組成的介賓短語在文言文中大都後置,譯成現代漢語時,除少數譯作補語外,大都數都要移到動詞前做狀語。 例:何有於我哉? 全句為「於我有何」的倒裝句,介賓結構「於我」後置。譯為「在我身上有哪一樣呢」 「 告之於帝」是「於帝告之」的倒裝,介賓結構「於帝」後置,譯為「向天帝報告了這件事」 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 全句為「於南陽躬耕,於亂世苟全性命」的倒裝,介賓結構「於南陽、於亂世」後置,可譯為「親自在南陽耕種,在亂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B介詞「以」組成的介賓短語後置,在今譯時,一般都前置做狀語。 例:屠懼,投以骨。 全句為「以骨投之」的倒裝,介賓結構「以骨」後置。譯為「把骨頭扔給它」

為壇而盟,祭以尉首 「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裝,介賓結構「以尉首」後置,可譯為「用將尉的頭來祭祀」 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 「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裝,介賓結構「以文」後置,可譯為「用文字來記述」 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 「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是「以討賊興復之效托臣」的倒裝,介賓結構「以討賊興復之效」後置。

4.省略句。常見的是主語省略、謂語省略、賓語省略和介詞省略,有時也省略數量詞和定語等。

(1)省略主語 a承前省 漁人甚異之……(漁人)便舍船,從口入 b 蒙後省 c對話省 例《曹劌論戰》

(2)省略謂語 禽獸之變詐(有)幾何哉 賓語「幾何」前面省略謂語「有」,譯時要補上

會天(下)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賓語「大雨」前面省略了謂語「下」,譯時要補上

(3)省略賓語 a省略介詞賓語,承上省略賓語「之」,代前面已經提到的「人、事、物。

溫故而知新,可以(之)為師矣 吳廣以(之)為然 此人一一為(之)具言所聞

士卒都為(之)用者 念無與(之)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君與(之)具來 b省略動詞賓語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之) 上使(之)外將兵

(4)省略量詞(文言文中數詞後常省略量詞)一(張)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塊)撫尺而已 孔子東游,見兩(個)小兒斗 二(個)男新戰死

(5)省略介詞 a省略「於」屠乃奔倚(於)其下 則題名(於)其上 得之(於)心而寓之酒也 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之)分(於)人 b省略 (自)可譯為 從 (自)潭西南而望

5.固定格式。初中文言課文中固定結構有:「不亦……乎」「有……者」「得無……乎」「如……何」「奈……何」「然則……」等。

(1)「不亦……乎」相當於「不是……嗎」 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易君子乎?

(2)「如……何」相當於「對……該怎麼辦」「把……怎麼樣」 例:……如太行王屋何?即「能把太行王屋兩座山怎麼樣呢?」 其如土石何 即「能把土石怎麼樣呢」

(3)「以……為……」相當於「把……當作……」例: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即「把叢草當作樹林,把蟲蟻當作禽獸……」

(4)「何……為」相當於「為什麼要……呢」「為什麼會……呢」例:此何遽不為福也

即「為什麼不會變成福呢」

(5)何以 例:何以戰

⑵ 初中課外精短文言文大全

曹植聰慧
曹植年十餘歲,誦讀《詩》、《論》及辭賦數十萬言,善屬文。太祖嘗視其文,謂植曰:「汝請人邪?」植跪曰:「言出為論,下筆成章,顧當面試。奈何請人?」時鄴筆立成,可觀。太祖甚異之。
【注釋】①《詩》、《論》:指《詩經》和《論語》。②賦:古代的一種文體。③太祖:指曹操。④論:議論。⑤鄴: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內。⑥銅雀台:曹操在鄴城所建的亭台。
【文化常識】
文學家曹植。曹植是曹操的兒子,字子建。他從小穎悟,從上文看,十多歲時讀過的書已相當多,而且文章也寫得不錯了。因富於才學,早年曾受曹操寵愛,一度欲立為太子,於是引起了其兄曹丕的忌恨。曹丕稱帝後,曹植更受猜忌,鬱郁而死。他的詩歌多為五言,前期少數傷口反映了社會的動亂與自己的抱負,後期則表現自己的苦悶心情。今有《曹子建集》。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顧 ②悉 ③將
④諸 ⑤援
2、翻譯:善屬文 ;②奈何請人 ;③太祖甚異之
3、理解:「可觀」的意思是什麼?
4、默寫《七步詩》。

鮑子難客
齊田氏祖於庭,食客千人。有獻魚、雁者,田氏視之,乃吧曰:「天之於民厚矣!殖五穀,生魚鳥,以為之用。」眾客和之。有鮑氏之子,年十二,亦在坐,進曰:「不如君言。天地萬物與我並生,類也。類無貴賤,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彼此相食,非相為而生。人取可食者食之,豈天本為人生之?且蚊蚋囋膚,虎狼食肉,非天本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也!」
【注釋】①田氏:齊國姓田的(貴族)。②祖:古人出遠門設宴祭路神叫「祖」。③繁:毓。④非相為而生:不是為了對方的生存而生存的。⑤蚋:一種吸血的小蟲。⑥囋:叮咬。
【文化常識】
食客。春秋戰國時期憑一技之長投靠貴族的人叫「食客」。權貴人家為了網羅人才及顯示實力,多的有食客三千,少的也有數百。在食客中有的善出謀劃策,有的善外交辭令,那些擅長於偷雞摸狗的有時也能成為食客。食客中憑才能大小區分等級。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和 ②亦 ③並
④類
2、翻譯:①天之於民厚矣
②不如君言
③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
3、題目「鮑子難客」中的「難」,解釋為 。

曹紹夔捉「怪」
洛陽有僧,房中有罄,日夜輒自鳴。僧以為怪,懼而成疾。求術士百方禁之,終不能已。紹夔與僧善,來問疾,僧俱以告,俄,擊齋鍾,罄復作聲。紹夔笑曰:「明日可設盛饌,當為除之。」僧雖不信紹夔言,然冀其有效,乃具饌以待之。夔食訖,出懷中銼,銼罄數處,其響遂絕。僧苦問其所以,紹夔雲:「此罄與鍾律合,擊彼此應。」僧大喜,其疾亦愈。
【注釋】①罄:一種打擊樂器。和尚用來作佛事。②術士:有法術的人。③齋鍾:寺廟里開飯的鍾。④律合:指頻率相同。
【文言知識】
說「彼」。「彼」有兩個含義:一、指「那」、「那個」。上文「擊彼此應」,意為敲擊那個,這個就呼應。成語「此起彼伏」,意為這里起來,那邊下去。二、指「他」、「他們」。成語「知彼知己,百戰不殆」,意為了解他們(對方)也了解自己,那麼一百次戰斗也不會有危險。又,「縱彼不言,吾不愧於心乎」,意為縱然他(他們)不批評,我在心裡能不感到慚愧嗎?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已 ②善 ③俄 ④作
⑤盛饌 ⑥冀 ⑦具 ⑧訖
2、翻譯:①僧俱以告
②當為除之
③僧苦問其所以

楊億巧對
寇萊公在中書。與同事戲作對子:「水底日為天上日」,未有對,而會楊大年適來白事,因請其對,大年應聲曰:「眼中人是面前人。」一坐稱為好對。
【注釋】①寇萊公:即寇準,北宋著名政治家,封萊國公。②中書:即中書省。寇準時任宰相。③楊大年:楊億,當時的文學家。
【文化常識】
對「對子」。對「對子」是古代啟蒙教育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如「黑」對「白」,「天」與「地」。「白蘿卜」對「紫葡萄」,其中「白」與「紫」均為表示色彩的形容詞,而「蘿卜」與「葡萄」又都是連綿詞,所以這樣對是合格的。若將「紫茶壺」對「白蘿卜」就不行,因為一則「茶壺」不是連綿詞,二則「茶壺」不能吃。對好「對子」,有利於日後作詩填詞中運用對偶句。如文天祥在《過零丁洋》詩中說:「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吧零丁。」這對偶句寫得極好。對「對子」現在還有用,如寫春聯、鑒賞楹聯等。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為 ②應聲
2、翻譯:會楊大年適來白事
3、理解:楊大年對的對子好在哪裡?

解縉敏對
解縉嘗從游內苑。上登橋,問縉:「當作何語?」對曰:「此謂後邊又高似前邊。」上大說。一日,上謂縉曰:「卿知宮中夜來有喜乎?可作一詩。」縉方吟曰:「君王昨夜降金龍。」上遽曰:「是女兒。」即應曰:「化作嫦娥下九重。」上曰:「已死矣。」 又曰:「料是世間留不住。」上曰:「已投之水矣。」又曰:「翻身跳入水晶宮。」上本欲詭言以困之。既得詩,深嘆其敏。
【注釋】①解縉:明朝人。②內苑:御花園。③上:指明成祖朱棣。
【文言知識】
說「卿」。「卿」本是古代高級長官及爵位的稱謂。西周、春秋時天子及諸侯下屬的高級長官均稱「卿」,如「卿大夫」(「卿」與「大夫」)。戰國時作為爵位的稱謂,有上卿、亞卿等。另外,它也是君對臣、長輩對晚輩的稱謂。上文「卿知宮中夜來有喜乎」中的「卿」,就是明成祖對解縉的稱謂,相當於「您」。「卿卿」是夫妻間的愛稱,有時也用在朋友之間。《紅樓夢》第五回:「機關算盡太聰明,反算了卿卿性命!」其中「卿卿」(即「你」)指王熙鳳,含有嘲弄之味。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對 ②說
③方 ④遽 ⑤應
⑥既 ⑦敏
2、翻譯:上本欲詭言以困之。

3、理解:「降金龍」的意思是

答案:
曹植聰慧1.①只②都③帶領④眾⑤提、拿;2.①善於寫文章;②為什麼要請人?③曹操認為他很與眾不同。3.值得一看,意為曹植寫的辭賦相當有水平4.略。
4.鮑子難客1.①附和②也③一同④相似2.①老天爺對百姓有恩德啊;②不像你所說的;③僅僅因為力量大小有別、智慧高下不同而互相制約。3.責難、駁斥。
5.曹紹夔捉「怪」1.①停②友好③一會兒④發出⑤豐盛的菜餚⑥希望⑦備辦⑧完畢2.①和尚一一地把事情告訴他;②可以替你倆除去這怪聲音;③和尚一一再追問他這是什麼原因。
6.楊億巧對1.①是②緊接著(對方)剛停的話音2.適逢楊大年正好來報告事情3.①對得工整;②通俗形象。
7.解縉敏對1.①回答②同「悅」③正當④立刻⑤回答⑥已經⑦思維敏捷2.皇上本想用假話來刁難解縉。3.生兒子。

不知道你要的是不是這些

參考資料:課外文言文閱讀 我這里還很多,喜歡的話給我郵箱我給你郵去。書店有書,十幾塊錢一本

⑶ 初中文言文常識【絕對高分】

文言文中,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一般置於動詞或介詞之後,但在一定條件下,賓語會前置,其條件是:
第一、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介詞的賓語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記.項羽本記》)這種類型的句子關鍵是作賓語的疑問代詞(像:誰、何、奚、曷、胡、惡、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詞「以」的賓語比較活躍,即使不是疑問代詞,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記之,以俟觀人風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說》)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詞,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有兩點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須有「不」、「未」「毋」、「無」、「莫」等否定詞);二是代詞作賓語。如:「時人莫之許也。」(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正常語序應該是「時人莫許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前取動詞前,以突出強調賓語。這時的「之」只是賓語前置的標志,沒有什麼實在意義。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韓愈《師說》)有時,還可以在前置的賓語前加上一個范圍副詞「唯」,構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圖」、「唯命是從」等。
第四、介詞賓語前置的情況除了第一種情況外,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方位詞、時間詞作賓語時,有時也前置;例如:「業文南向坐。」(《史記.項羽本記》)意思是「業文面向南坐。」
各種賓語前置例子:
1)、疑問句賓語前置——在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一般放在謂語之前。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戰》)
2)、否定句賓語前置——在否定句中,如代詞作賓語,則賓語前置。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鍾山記》)
3)、敘述句賓語前置——敘述句賓語前置,一般用「之、是」等助詞作標記。
宋何罪之有?(《公輸》)
4)、介詞賓語前置——把介詞賓語移到介詞之前,起強調作用。(註:一般出現在疑問句中)
何以言之?(《赤壁之戰》)
5)、方位詞賓語前置
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鴻門宴》)

狀語後置:
現代漢語中狀語置於謂語之前,若置於謂語之後便是補語。但在文言文中,處於補語的成分往往要以狀語來理解。
例如:《鴻門宴》:「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戰河南」即「戰(於)河南」,應理解為「於河南戰」。《促織》:「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應理解為「用手掌覆蓋(蟋蟀)」。
狀語後置有三種情況:
1、用介詞「於」組成的介賓短語在文言文中大都處在補語的位置,譯成現代漢語時,除少數仍作補語外,大多數都要移到動詞前作狀語。
例: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勸學》)
分析:此句中的「於藍」介賓短語,前者應該移到「取」的前面做狀語;後者「於藍」介賓短語應該移到「青」的前面做狀語,即譯為「比藍青」。
2、介詞「以」組成的介賓短語,在今譯時,一般都作狀語。
例:具告以事。(《史記·項羽本紀》)
分析: 「具告以事」 ,即「以事具告」 ,「以事」介賓短語做「告」的狀語。
3、還有一種介詞「乎」組成的介賓短語在補語位置時,在翻譯時,可視情況而定其成分。
例: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韓愈《師說》)
分析:「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詞「於」;「乎吾前」應該移到「生」的前面做狀語。
例如:
①如果我能夠,我要寫下我的悔恨和悲哀,〈為子君〉,〈為自己〉。(魯迅《傷逝》)

所謂意動用法,是指謂語動詞具有「以之為何」的意思,即認為賓語怎樣或把賓語當作怎樣。
意動用法只限於形容詞和名詞的活用,動詞本身沒有意動用法。
使動用法是主語使賓語在客觀上產生某種動作行為,而意動用法是主語主觀上認為(或以為)賓語具有謂語所表示的內容,是存於意念的想法或看法,客觀上不一定如此。一般可譯為「認為......」「以......為......」等。
1.名詞的意動用法
名詞用作意動,是把它後面的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1: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傷仲永》)
賓客:本為名詞,這里活用為意動詞。「賓客其父」是動賓結構,意為「以賓客之禮待其父」。
例2:父利其然也。(《傷仲永》)
利:是名詞活用作意動詞。「利其然」即「以其然為利」(把這種情況視為有利可圖)。
例3:侶魚蝦而友麋鹿。(《前赤壁賦》)
侶,友: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侶 以…為友
[編輯本段]2.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形容詞用作意動,是主觀上認為後面的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這個形容詞所代表的性質或狀態。
例1:漁人甚異之。(《桃花源記》)
異:原為形容詞,這里用作意動詞。「異之」,即「以之為異」(認為這件事奇怪)
例2: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傷仲永》)
奇:原為形容詞,這里用作意動詞。「奇之」,即「以之為奇」(認為他才能非凡)
上述這些詞類活用現象,還不能概括所有情況。比如數詞或者數量詞優勢也可活用為動詞甚至是使動詞。
[編輯本段]四.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的區別
使動:謂使動用法,是指謂語動詞具有「使賓語怎麼樣」的意思。它是用動賓結構表達使令式的內容。
意動:認為……怎麼樣:余頗易之(我認為甚是簡單 )
使動用法指動詞謂語表示主語使賓語"怎麼樣"的用法。有些名詞和形容詞活用為使動詞,表示"使......"的意思。有三種:1.動詞的使動用法。如"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中的"勞",意思是"使....勞累"。 2.名詞的使動用法。是"使......成為......."的意思。3.形容詞的使動用法。特點是使賓語表示的人或物具有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或狀態。
意動用法表示主語認為賓語怎麼樣,或主語把賓語當作什麼。有兩種:1.名詞的意動用法。例如"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中的"王",意思是"以....為王"。 2.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例如"而恥學於師"中的"恥",意思是"以為恥"。

二、詞類活用
詞類活用 漢語的詞類劃分,在上古就已奠定了基礎。實詞可以分成名詞、動詞、形容詞和數詞等類;虛詞可此分成代詞、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兼詞等類。某個詞屬於某一詞類比較固定,各類詞在語句中充當什麼成分也有一定的分工。比如名詞經常用作主語、賓語、定語,動詞經常用作謂語,形容詞經常用作定語、狀語和謂語,數詞經常用作定語,代詞經常用作主語、賓語、定語,副詞精華藏用作狀語、補語,等等。這些基本功能是古今相同的。
在古漢語中,某些詞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又可以靈活運用,臨時改變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當其它類詞。詞的這種臨時的靈活運用,就叫做詞類活用。
總的來說,古代漢語中的詞類活用主要有:名詞活用為動詞,名詞的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動詞的使動用法,動詞活用為名詞;形容詞動詞或名詞,形容的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數詞活用為動詞,數詞的使動用法;等等。此外,名詞用作狀語的現象在古代漢語中也很常見。名詞用作狀語,並不是詞類活用,但是在現代漢語中,普通名詞一般不能用作狀語,古今有別。
1、名詞活用為動詞:古代漢語當表示同某事物或方位處所等有關的行為變化時,常常使用表示這一事物、方位處所的名詞來表示,這就是名詞活用為動詞。
①規律:名詞連用,非並列修飾關系,且無謂語,一般前一個名詞做動詞。
例:晉軍函陵。——《燭之武退秦師》
軍為名詞,在這里就解釋為駐軍,作動詞用
②規則:名詞後緊接代詞或處所名詞,介賓短語。名詞活用做動詞
今王鼓樂於此。 鼓樂:擊鼓奏樂
③名詞前有副詞或能願動詞(欲,能)名詞活用做動詞
雲霏霏兮欲雨。 雨:下雨
④名詞前用「而」與動詞或動詞性短語相連接,名詞活用做動詞
扣弦而歌之。 歌:唱歌
衣冠而見之。衣冠:穿上衣服,戴上帽子
2、形容詞活用為動詞:把表示某種性狀的形容詞按動詞的語法規則使用,並表示與該性狀相關的行為變化,這就是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例:鄰之厚,軍之薄也——《燭之武退秦師》
厚、薄皆為形容詞,在這解釋為變雄厚、變薄弱,做動詞用
3、數量詞活用為動詞:把表示某種數量的數量詞按動詞的語法規則使用,並表示與該數量相關的行為變化,這就是數量詞活用為動詞。
例 ①霸主將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長有諸侯乎?〔做霸主是憑德行,但貴國(晉)使自己的德行沒有定準,那怎麼長期掌握諸侯呢?〕
②籍令秦始皇長世,……雖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假若秦始皇長壽的話,……那麼即使是使秦始皇與三皇並列變成四皇,與五帝並列變成六帝,也不能比擬秦始皇的隆盛)
[簡析]數詞的使動用法,在於使事物發生數量的(如例②的「四」「六」)或以數量為比喻的(如例①的「二三」,「使……反反復復」)變化。
4、使動用法:所謂使動用法,其動詞和賓語的關系,需要用「使賓語怎麼樣」的語言形式去理解和語譯。
例:①焉用亡鄭以陪鄰?
②項伯殺人,臣活之。
③廣故數言欲亡,忿恚尉。
以上例句中的「亡」「活」「忿恚」都是不及物動詞,都不能帶賓語,但因分別跟了「鄭」「之」「尉」,成為使動用法。「亡鄭」即「使鄭國滅亡」;「活之」即「使之活」,這里可譯為「救了他」;「忿恚尉」即「使尉忿恚(發怒)」。
4.1動詞的使動用法:是指主語所代表的人或物不施行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動作,而是主語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物發出這個動作。
例如:
不及物動詞類:
①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孟子犯孀酉隆罰》)
②廣故數言欲亡,忿恚尉。(《陳涉世家》)
③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辛棄疾《西江月》)
④凍風時作,作則飛沙走礫。(《滿井游記》)
及物動詞也有活用為使動的,但較少見。例如:
①晉侯飲趙盾酒。(《左傳沸》)
②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餘年矣。(賈誼《過秦論》)
4.2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就是當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後,主語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這個形容詞
所表示的性質或狀態。
例如:
①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
②春風又綠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
4.3名詞的使動用法:就是當名詞活用為動詞後,主語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物成為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人或物。
例 ①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孟子犯孀酉隆罰》)
②春風又綠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
5、意動用法:其動詞和賓語的關系,需要用「認為(或以為)賓語怎麼樣」的語言形式去理解或語譯。
5.1形容詞的意動用法:是主語在主觀上認為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和狀態。
例如:
①漁人甚異之。(《桃花源記》)
②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傷仲永》)
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韓非子匪的選罰》)
5.2名詞的意動用法:是主語把賓語所代表的人或物看作這個用作意動的名詞所代表的人或物。
例 ①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傷仲永》)
②父利其然也。(《傷仲永》)
③吾數擊殺響馬賊,奪其物,故仇我。(魏禧《大鐵錐傳》)
文言文實詞:
1愛:①愛,親愛,友愛。《戰國策•觸龍說趙太後》:「故以其愛不若燕後。」《韓非子•五蠹》:「非疏骨肉愛過客也。」②親愛的,心愛的。李朝威《柳毅傳》:「見大王愛女牧羊於野。」③愛護,愛戴。《史記•陳涉世家》:「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④憐惜,愛惜。《左傳•子魚論戰》:「若受重傷,則如勿傷。」蘇洵《六國論》:「向使三國各愛其地。」⑤捨不得,吝嗇。《孟子•齊桓晉文之事》:「百姓皆以王為愛也。」又:「吾何愛一牛?」⑥喜愛,愛好。陶淵明《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2按:àn ①用手摁壓。《夢溪筆談•活板》:「以一平板按其面,則字平如砥。」②撫,握。《五人墓碑記》:「緹騎按劍而前。」③控制,抑止;放下。《資治通鑒•赤壁之戰》:「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④查看,巡察。高啟《書博雞者事》:「部使者臧,新貴,將按郡至袁。」⑤核查,查驗。張溥《五人墓碑記》:「以吳民之亂請於朝,按誅五人。」「按語」即本此義。
3白: bái ①白色。《史記•鴻門宴》:「我持白璧一雙,欲獻大王。」[白丁]無功名的人。劉禹錫《陋室銘》:「往來無白丁。」②光亮,明亮。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③純潔,皎潔。白居易《琵琶行》:「唯見江心秋月白。」④明白;洗雪。高啟《書博雞者事》:「然使君冤未白,猶無益也。」⑤稟告,告訴。柳宗元《童區寄傳》:「虛吏白州,州白大府。」
4拜: bài ①表示恭敬的禮節,跪地,兩手合抱於胸前。《史記•鴻門宴》:「噲拜謝,起,立而飲之。」②拜訪,拜見。《孔雀東南飛》:「府吏還家去,上堂拜阿母。」③拜謝。《左傳•之戰》:「若從君惠而免之,三年將拜君賜。④授予官職。《後漢書•張衡傳》:「安帝雅聞衡善術學,公車特徵拜郎中。」⑤接受官職。文天祥《指南錄後序》:「於是辭相印不拜。」⑥敬詞(有時含上奏、上進之意)。《紅樓夢•林黛玉進賈府》:「下面一行小字,道是:『同鄉世教弟勛襲東郡王穆蒔拜手書』。」
5謗: bang ①公開指責別人的過失。《戰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能謗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②毀謗,誹謗。《史記•屈原列傳》:「信而見疑,忠而被謗。」
6暴:一pù ①曬。《荀子•勸學》:「雖有槁暴,不復挺者,使之然也。」②暴露。蘇洵《六國論》:「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③顯露。張溥《五人墓碑記》:「是以蓼洲周公,忠義暴於朝廷,贈謚美顯,榮於身後。」
二bào ①猛烈。蒲松齡《促織》:「屢撩之,蟲暴怒。」②突然,猛然。《呂氏春秋•察今》:水暴益,荊人弗知。」③暴躁,急躁。《孔雀東南飛》:「我有親父兄,性行暴如雪。」④兇殘,殘暴。《史記•陳涉世家》:「將軍身被堅執銳,伐無道,誅暴秦。」⑤欺凌,侵害。《世說新語•周處》:「又義興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額虎,並皆暴犯百姓。」⑥禍患,禍害。紀昀《唐翁獵虎》:「近城有虎暴。」
7卑: bēi ①低,低下。《資治通鑒•淝水之戰》:「且東南卑濕。」②地位低下,卑微,低賤。諸葛亮《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③貶低,降低。《韓非子•有度》:「卑主之名,以顯其身。」④低劣,差。宋濂《送東陽馬生序》:「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⑤以……為卑,輕視。晃錯《論貴粟疏》:「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⑥衰微,衰落。《左傳•昭公三年》:「公室將卑,其宗族枝葉先落。」⑦謙詞。如「卑職」等。
8備: bèi ①具備,完備。《荀子•勸學》:「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②齊全,周詳,周到。李漁《芙蕖》:「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請備述之。」?③副詞,盡,皆。《左傳•城濮之戰》:「險阻艱難,備嘗之矣。」④充數,充備。《史記•毛遂自薦》:「今少一人,願君即以遂備員而行矣。」⑤防備,准備,預備。《左傳• 之戰》:「鄭有備矣,不可冀也。」⑥設施,措施。《韓非子•五蠹》:「故事因於世,而備適於事。」
9倍: bèi ①反背,背叛。賈誼《治安策》:「下無倍畔之心,上無誅伐之志。」(畔:通叛)②違背,背棄。《史記•鴻門宴》:「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③背對,背後。《史記•淮陰侯列傳》:「右倍山陵,前左水澤。」(大意為:右面背後是山陵,前方左邊是水澤。)④在原數上增加的相等的數,一倍。《孫子•謀攻》:「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倍日]一日作兩日用,一日走兩日的路程。《史記•孫臏減灶》:「與其輕銳倍日並行逐之。」⑤加倍,更加。《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說明]「倍」和「背」,本義不同,但某些引申義相同。這是不同源的同義詞,並非通假字。
10悖: bèi ①違背,抵觸。《左傳• 之戰》:「勤而無所,必有悖心。」②叛逆,背叛。《史記•秦始皇本紀》:「殄媳暴悖。」(殄:消滅)③謬誤,荒謬。《呂氏春秋•察今》:「故治國無法則亂,守法而弗變則悖,悖亂不可以持國。」④昏惑,糊塗。《戰國策•楚策》:「先生老悖乎?」
11被:一bèi ①被子。屈原《招魂》:「翡翠珠被,爛齊光些。」(爛:光亮的樣子。齊光:指翡翠與明珠的光彩相輝映。些:語氣詞。)②覆蓋。蒲松齡《促織》:「成歸,聞妻言,如被冰雪。」③加在……之上,加於,給予。李朝威《柳毅傳》:「幸被齒發,何敢負德?」④遭
受,蒙受。《戰國策•荊軻剌秦王》:「秦王復擊軻,被八創。」⑤介詞,被。表示被動。《史記•屈原列傳》:「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
二pí通「披」。①穿,披。《史記•陳涉世家》:「將軍身被堅執銳,伐無道,誅暴秦。」②分散,散開。《史記•屈原列傳》:「屈原至於江濱,被發行吟澤畔。」
12比: bǐ ①並列,挨靠在一起。《核舟記》:「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成語有「櫛比鱗次」。[比鄰]近鄰。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②齊等,同等。《戰國策•荊軻剌秦王》:「願舉國為內臣,比諸侯之列。」③認為和……一樣,比擬,比作。《三國志•隆中對》:「每自比於管仲、樂毅。」④勾結。《論語•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周:團結,和很多人接近。)⑤接連,連續。《史記•呂太後本紀》:「又比殺三趙王。」[比比]屢屢,處處。洪亮吉《治平篇》:「何怪乎遭風雨霜露飢寒顛踣而死者之比比乎?」⑥比較,相比。柳宗元《捕蛇者說》:「比吾鄉鄰之死則已後矣。」⑦較量。賈誼《過秦論》:「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⑧等到。《論語•侍坐》:「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13鄙: bì ①邊遠的村邑,邊疆地區。彭端淑《為學》:「蜀之鄙,有二僧。」②鄙陋,鄙俗,鄙瑣。《左傳•曹劌論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③輕賤。《孔雀東南飛》:「人賤物亦鄙,不足留後人。」④鄙薄,輕視。司馬光《訓儉示康》:「孔子鄙其小器。」⑤自謙之詞。王勃《滕王閣序》:「敢竭鄙誠,恭疏短引。」(恭疏短引:恭敬地寫了這篇短序。)[鄙人]、[鄙夫]1、村野百姓,鄉下人。《戰國策•荊軻刺秦王》:「北蠻夷之鄙人,未嘗見天子,故振懾。」2、自我謙稱。表示鄙陋。馬中錫《中山狼傳》:「鄙人不慧,將有志於世。」
14幣: bì①古人用作禮物的絲織品,又泛指禮物,包括帛、玉、皮、馬等。《戰國策•荊軻刺秦王》:「持千金之資幣物,厚遺秦王寵臣中庶子蒙嘉。」②貸幣,錢幣。王安石《傷仲永》:「或以錢幣乞之。」
15畢: bì ①打獵用的有長柄的網。又為用長柄網捕捉。《詩經•鴛鴦》:「鴛鴦於飛,畢之羅之。」②完畢,結束。《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卒廷見相如,畢禮而歸之。」③竭盡,終盡。《列子•愚公移山》:「吾與汝畢力平險。」 ④副詞,全,都。林嗣環《口技》:「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
16蔽: bì ①遮蔽,遮擋。《夢溪筆談•雁盪山》:「既非挺出地上,則為深谷林莽所蔽。」②蔽護,掩護。《史記•鴻門宴》:「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③隱藏,躲避。柳宗元《黔今驢》:「虎視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蔽林間窺之。」④蒙蔽,受蒙蔽。《戰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⑤總括,概括。《論語•為政》:「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一言以蔽之:用一句話概括它。思無邪:思想純正。)
17弊: bì ①破敗,敗壞。蘇軾《教戰守策》:「數十年間,甲兵頓弊。」②弊病,害處。蘇洵《六國論》:「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③睏乏,疲憊。賈誼《過秦論》:「率疲弊之卒,將數百之眾,轉而攻秦。」
18辨: biàn ①分別,辨別。《孟子•魚多所欲也》:「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②辯論,申辯。通「辯」。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故略上報,不復一一自辨。」

①並列,並 如: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 -《核舟記》
②等到。 如:比去,以手闔門。
③齊等,同等。 如:與天地兮比壽,與日月兮齊光


①邊界:蜀之鄙有二僧-《愚公移山》
②庸俗,淺陋: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
③輕視:孔子鄙其小氣


①武器:收天下之兵 —《過秦論》
②兵士:得選兵八萬人(信) 五萬兵難卒合
③軍隊:而秦兵又至矣《六國論》 吳起……制其兵《過秦論》

69病
①疾病,生病: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孟子)
②弄成病:以夭梅病梅為業以求錢


明顯;精明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東方朔《答客難》
察察 cháchá 潔凈的樣子 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察納 chánà 審查採納 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諸葛亮《出師表》


1乘犢車,從吏卒(駕車,坐車,騎馬)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著,憑借)
3自京師乘風雪(趁,冒著
4乘鄂渚而反顧兮(登上)
5比至陳,車六七百乘,(sheng量詞,古時一車四馬為一乘)
6以乘韋先,牛二十犒師(四)


①跟隨:吾與汝俱幼,從嫂歸葬河陽(祭)
②使跟隨: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鴻門宴》
③由,自: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鴻門宴》
④合縱:合從締交,相與為一——《過秦論》
⑤堂房親屬:謝安, 字安石,尚從弟也(《晉書》)
⑥順從,聽從:佚之狐言於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燭)
⑦依傍,挨著:樊噲從良坐。——《鴻門宴》
⑧特指「跟(向)……學習」: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師說》


1木蘭當戶織(對著,面對)——《木蘭說》
2募有能捕之者,當其租入(抵,相抵)
3有大石當中流(阻擋,抵擋)
4北邀當國者相見(執掌,主持)
5念竇娥葫蘆提當罪愆(承擔)
6臣知欺大王之罪當誅(應當,應該)
h7將獻公堂,惴惴恐不當意(恰當,適合,合宜)
8犯法當死(判處,判罪)
9有狼當道,人立而啼(當道 )
10一夫當關,萬人莫開(占據、把守)
11當是時也,商佐之(值,在、正此)
12不久當歸還,還必相迎取(必然,必定、一定)


1懷其璧,從徑道之(路,道路)
2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取道)
3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道理,規律)——《師說》
4於是廢先王之道(主張,思想,學說)
5伐無道,誅暴秦(道義)
6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說,談論)—《念奴嬌•赤壁懷古》
7臣之所好者,道也(道理、規律) 『
8道不同,不相為謀(意向)
9聞操已向荊州晨夜兼道(走路、趕路)
10故園誰道有書來(料想)
11道之以政(通導、引導)
12道義:道德和正義
13行程:道理


1所得表眾亦極七八萬耳(得到,獲得,與「失」相對)
2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心得,收獲)
3未得與項羽相見(能夠)
4吾得兄事之(應該)
5所識窮乏者我歟(通「德」感恩)
6得無教我蟲所耶(得無:莫非,豈不是)
7意氣揚揚,甚自得也(得意)
8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具備)
9某亦守法,與公甚相得(融洽)
10此言得之(對、合適)


①攻打:大興師伐秦(屈)其後,秦伐璨(廉頗藺相如)
②砍伐:後因伐木,始見此山(夢)坎坎伐檀兮(伐)
③功業:此五霸之伐也(信)
④誇耀:每一令出,平伐其功(屈)


1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背東西,以背載物)
2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擔負,承擔)
3秦貪,負其強,(依仗,憑借)
4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對不起,辜負)
5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乃使其從者衣褐,(違背,背棄)
6不知彼而知已,一勝一負(失敗)
7蒼山負雪,明燭天南。(覆蓋)
8通家尚負責。(虧欠,拖受)

記住這些應該夠了,加油~~~~~

⑷ 初中文言文古文化常識摘抄整理

一、與政事相關的常用詞官員到某地任職,做一些相關的政事,實行一定的政策,會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貶評論。於是官員與百姓、官員與官員、官員與國君(帝王)之間就會有許多「動作」發生。1.詣:到,去。2.勸:①鼓勵,獎勵;②受到鼓勵、獎勵。3.課:考核、督促、徵收。4.風、化:教育感化。5.按、案:巡視,巡行;考察,核實,查明。6.游:①遊玩,游覽;②旅行,外出求學或求官;③交際,交往。7.趣、趨:①小步走,跑;又引申為趕快,迅速。②通「促」,催促。8.劾:檢舉,揭發。9.白:告訴,報告。常用於官吏之間。10.短:進讒言,說壞話。11.害:嫉妒。12.聞:①聽說,聽見;②使知道,報告給……知道。對於義項③要特別注意。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統治者——國君,強化了這一點,閱讀時就不至於認為下文中國君和主人公發生的事件顯得突兀。怎麼國君知道了並參加進來了呢?其實就是「聞」字在起作用。如「沒死以聞」,「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13.折:指斥,指責,駁斥。14.讓:①責備,責怪;②謙讓,辭讓。15.黨:偏袒,夥同,包庇。16.矯:假託,假傳。17.質:作人質;抵押。18.次:①臨時駐扎(用於軍隊);②住宿,停留(用於個人)。19.輸:繳納(貢品或賦稅)——由「輸送、運輸」引申。20.當:判刑,判罪。後多帶表示懲罰意義的詞語。21.坐:①因……犯罪或錯誤,觸犯;②牽連,定罪。22.多:贊揚,欣賞。「高、貴」等字,若帶賓語,就是意動,也意譯為此。23.少:批評,輕視,看不起。這是一些常見的單音動詞。我們基本可以按照官員行為、他官(官場)反應、社會評價三個層面來掌握。二、官職人物常用詞語1.表官職的(1)宰相:總攬政務的大官。宰,主持,相,輔佐。(2)御史大夫:其權力僅次丞相。(3)六部:吏、戶、禮、兵、刑、工。(4)三司:太尉,司徒、司空。(5)中書省:中央行政機要機關。(6)尚書:六部最高行政長官。(7)太尉:軍事首腦。(8)郎中:尚書屬下部員。(9)宦官:宮廷內侍,又稱太監。(10)侍郎侍中:宮廷侍衛。(11)校尉:漢代軍事長官。(12)翰林學士:管文件,圖書,侍讀。(13)太史:記史,管文收。(14)國子監:中央教育機構。(15)左右拾遺:唐代諫官。(16)總督:清代地方最高行政長官。(17)巡撫:總攬一省行政軍事長官。(18)知州:州一級行政長官。知,管理。(19)太守:郡一級行政長官(20)主簿:秘書。2.表官職變化的①表授予官職的詞語。征:由皇帝徵聘社會知名人士充任官職。如:公車特徵拜郎中。《張衡傳》辟:由中央官署徵聘,然後向上薦舉,任以官職。如:連辟公府不就。《張衡傳》薦、舉:由地方官向中央舉薦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職。如:舉其偏,不為黨。《左傳"襄公三年》知:韓琦鎮長安,薦知涇陽縣。《宋史·侯可傳》拜:授予官職。如:……安帝雅聞衡善術學,公車征拜郎中。《張衡傳》選:通過推薦或科舉選拔任以官職。《元史·賈魯傳》:「延、至治間……選丞相東曹掾。」除:任命,授職。如:尋蒙國恩,除臣冼馬。《陳情表》授:授給、給予官職。《元史·賈魯傳》:「秦定初恩授東平路儒學教授。」賞:指皇帝特意賜給官銜或爵位。如:八月初一,上召見袁世凱,特賞侍郎。《譚嗣同》封:指帝王將爵位或土地賜給臣子。如: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鴻門宴》起:起用人任以官職。如:魯居喪服闋,起為太醫都事。《元史·賈魯傳》察:考察後予推薦,選舉。如:郡察孝廉,州舉茂才。《三國志·吳主傳》仕:做官。如:學而優則仕。《論語·子張》仕宦:做官,任官職。如:汝是大家子,仕宦於台閣。《孔雀東南飛》仕進:進身為官。如:邁少恬靜,不慕仕進。《晉書·許邁傳》②表罷免官職的詞語。罷:免去,解除官職。如:竇太後大怒,乃罷逐趙綰、王臧等。《魏其武安侯列傳》絀、黜:廢掉官職。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賞。《封建論》免:罷免。如:免官削爵。〈漢書"貢禹傳〉奪:削除。如:使者遂逮守,脅服奪其官。《書博雞者事》③表提陞官職的詞語。升:陞官。如:升(魯)台都事。《元史·賈魯傳》擢:在原官上提拔。如:擢為後將軍。《漢書"趙充國傳》拔:提升本來沒有官職的人。如:山濤(人名)作冀州(長官),拔三十餘人。李白《與韓荊州書》遷:一般指提升。如:孝文帝說之,超遷,一歲中至太中大夫。《賈誼傳》陟:進用。如:陟罰臧否,不宜異同。《出師表》晉、進:晉陞官職,提高職位或級別。如:成語「加官進爵」加:加封,即在原來的官銜上增加榮銜,一般可享受一世特權。如:平劇盜賴文政有功,加秘閣修撰。《宋史·辛棄疾傳》拜:按一定禮節授予(任命)官職,一般用於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④表降低官職的詞語。謫:因罪被降職或流放。如: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岳陽樓記》貶:①降職。如:貶連州刺史。《劉禹錫傳》②降職並外放。如:貶邵州刺史,不半道,貶永州司馬。《新唐書·柳宗元傳》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如: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復見。《卜居》左遷:降職貶官,特指貶官在外。如:予左遷九江郡司馬。《琵琶行》竄:放逐,貶官。如:暫為銜使,遂竄南夷。(韓俞《進學解》)左除、左降、左轉:降職。如:帝怒,乃罷(陸)贄宰相,左除(張)滂等官(《新唐書·裝延齡傳》)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如:郎官上應列宿,出宰百里,有非其人,則民受其殃。(《後漢書·明帝紀》)⑤表調動官職的詞語。遷:調動官職,一般指提升。《漢書·王尊傳》:「遷東郡太守。」徙:一般的調動官職。如:徙王信為楚王。《淮陰侯列傳》調:變換官職。如:調為隴西都尉。《漢書"袁盎傳》轉、調、徙:調動官職。《張衡傳》:「再轉復為太史令,衡不慕當世,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補:補充空缺官職。如:太守察王尊廉,補遼西鹽官長。《漢書·王尊傳》改:改任官職。如:改刑部詳覆官。《宋史·王濟傳》出:京官外調。如:出為河間相,時國王驕奢。《張衡傳》⑥表兼代官職的詞語。兼:兼任。如:余除右丞相兼樞密使。《〈指南錄〉後序》領:兼任(較為低級的官職)。如:桓溫鎮江口,復引(喬)為司馬,領廣陵相。《晉書·袁喬傳》行:代理官職。如:太祖行奮武將軍。《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署:代理、暫任。如:太守奇之,署守屬監獄。《漢書·王尊傳》權:暫代官職。如:時韓愈吏部權京兆。《劉公嘉話》判:高位兼低職。如:除鎮安武勝軍節度史,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韓琦傳》假:臨時的,代理的。如:乃相與共立為假上將軍。(《史記·項羽本記》)攝:暫代官職。如:俄檢校侍中,攝史部尚書。(《新唐書·杜如晦傳》)守:代理官職。如:初平中,北海孔融召為主薄,守高密令。(《三國志·王修傳》)⑦表辭官告老:官員年老。如:時年已七十,遂隱上山,懸車告老。解官:辭去官職。如:得監和州稅,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歸養》請老:古代官吏請求退休養老。如:祁溪請老,晉侯問嗣焉。乞身:古代認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稱請求退職為「乞身」。如:時天下略定,通思欲避榮寵,以病上書乞身。(《後漢書·李通傳》)乞骸骨:古代官吏請求退職,,意思是使骸骨歸葬故鄉。如:龔在位五年,以老病乞骸骨。移病:上書稱病,為居官者請求退職的委婉語。如:即日父子供移病,滿三月賜告。(《漢書·疏廣傳》)致仕:交還官職,即退休。如:以刑部尚書致辭仕。(《新唐書·白居易傳》)這些詞,都有個明顯的特徵,即後面常帶表示官職或地點的專有名詞,這給我們的翻譯帶來了方便——可以不譯。更重要的是,官職的變動特別是主觀情緒明顯的降職和升職,往往是我們推斷翻譯主人公行為、事件中生難字詞的重要依據。3.表人物個性的:耿、(仁)厚、(仁)矜、耿介、剛毅、周密、寬厚、正直、埂、鯁、骨鯁、鯁切、聰、慧、敏、木訥、佞、詐、阿諛、諂讒、譎、狷介。耿:光明。埂:正直。鯁:直爽,正直。佞:能說會道,引為巧言諂媚。譎:欺詐,玩弄手段。4.表人物品行的:行、德、操、節、清(廉)、淫(靡)、貪(濁)5.與科考有關的:貢舉、第、登第、中第、狀元、解元、鄉試。6.與學校有關的:庠、序、太學、博士、太傅。7.表敬重的:敬、重、尊、恭。8.表贊揚的:多、嘉、稱、譽、與、許、嘆多:稱贊。嘉:贊美。與:贊許。9.表社會狀態的:治、亂、興、盛、衰。10.表少數民族的:蠻、夷、戎、狄蠻:南蠻,古代統治階級對南部民族帶污衊性的稱呼。夷:東部少數民族。戎:西部少數民族。狄:北部少數民族。11.表人物地位的:貴、顯、卑、官紳、豪。12.表主管的:知、典、主。13.與水利有關的:堤、決、潰、溢、漲、灌溉、澇、旱、堰、蕪穢。14.與糧食有關的:粟、黍、禾、谷、稻、菽、稼穡、耕耘、稔、熟、刈、糴、糶、廩、稟、府、荒、欠收。稔:莊稼成熟。刈:割;鐮刀一類的農具。廩:米倉。官府供給糧食。稟:給於各物。府:古代國家收藏文書或財物的地方,藏兵器的地方叫庫。後來成了同義詞。荒:荒年,收成不好。15.表糧食豐收的:豐、饒、贍、足、給、佚贍:富足,充足;供給。給:足,豐足。16.表食物的:糗、饌、餚、膳、羞(饈)、蔬、果、脂膏。17.表飽飢的:飽、飢、餓、餒、饉。餒:飢餓,五穀沒有收成。饉:蔬菜和野菜吃不上。連用時飢和謹無區別。18.表俸祿的:俸、祿、秩、餉秩:官吏的俸祿。19.表布匹的:布、麻、匹、絲、絹、錦、練、綾、綃、縑、綢、羅、緞、綺、紗、絛、縞、縑、繒、蠶、桑。20.表穿戴的:紈絝、布衣、履、綬、冠、冕、巾、弱冠、免冠、帶。21.表房舍的:宇、舍、館、宅、第、邸、廡、屋。宇:屋檐。廡:高堂周圍的郭房,廚房;房屋。22.表桌床的:案、幾、床、榻。23.表違背的:牾、忤、逆、倍(背)。忤:違反,抵觸。牾:逆。24.表揭發的:劾、訐、揭、擿劾:揭發罪狀。訐:攻擊或揭發別人的短處。25.表害怕的:畏、懼、憚、懾、駭、患。26.表嫉恨的:惡、厭、憎、貶、銜、怨、患、疾、恨、怒、詛銜:藏在心中,特指懷恨。詛:詛咒。27.表暗中的:陰、間、密。28.表誣陷的:中、譖、誣。譖:說壞話誣陷別人。29.表朝見的:朝、覲覲:原指諸侯秋天朝見天子。朝:諸侯春天朝見天子,後來都泛指朝見帝王。30.與京城有關的:禁、闕、畿、京、京畿。畿:京城所管轄的地方。31.與皇帝有關的:上、帝、祚、踐祚、登基、用事、朕、孤、寡人、御、詔、召、誥、(駕)幸、膳、對策、輪對、奏、表、疏祚:福;帝王。踐祚:即位。32.表說話的:曰、雲、謂、詔、誥、告、敕、白、陳、對、語、諭、喻、曉、辯、問、謝、折、詰、訴、咨(諮)。告:告誡,囑咐;皇帝的命令或詔書。諭:告訴,使人知道;知道,了解,明白。折:駁斥,使對方屈服。詰:責備,追問。訴:告狀;誹謗。33.表勸說的:說、勸、規、諷、譏、謗、諫。34.表責備的:過、責、咎、誅、讓、譴、尤、折。讓:責備,責怪尤:罪過,過錯折:駁斥,使對方屈服35.表寬容的:容、貸、恕、寬。36.表喜樂的:樂、欣(然)、悅(說)、歡、蹈舞。37.表哀怒的:怒、憤、惱、忿恚、涕泣、罵、責、戾、詬、謾戾:①凶暴,猛烈②違背,違反或乖張,不講情理。詬:①恥辱②罵忿:憤怒,怨恨。恚:恨、怒。38.表刑罰的:辟、大辟、髡、笞、磔、刖、族、杖、流、赭衣、械。族:滅族。流:流放,古代的一種刑罰。赭衣:赭,紅褐色。「衣赭衣,關三木」是古代犯人特穿的衣服。械:桎梏,腳鐐和手銬。39.表監獄的:囹圄、獄。40.表拜訪的:造、過、訪、謁(見)、顧。41.表告別的:辭、別、謝。42.表離開某地的:去、遷、徙。43.表到往某地的:如、過、詣、往、經。44.與馬匹有關的:馬、駒、廄、策、羈、縻、轡、逸、馭、御、駕、轅、轍。逸:馬脫了韁繩,放縱。45.錶行動的:步、趨、走、遁、亡、逃、徙、匿、逋。遁:逃,「遁」與「逃」均是逃離某個地方,但「遁」比「逃」更隱蔽,多指悄悄地遛走,不知去向。逋:①逃亡,逃跑。②拖延,遲延。46.表死亡的:(駕)崩、山陵崩、薨、卒、不祿、死、沒(歿)、終、圓寂。三、值得重視的特殊單音詞1.獄:案件,案情;監獄:監管案件。2.脫:①副詞,表推測,也許、或許;「事既未然,脫可免禍」。②連詞,表假設,倘若、如果。3.第:①只,只是,只要;②科舉考試或官員考核的等級,如「高第」就是高的等級。(單獨的「最」也可表示等級)4.獨:若在疑問句中,表反問,難道、怎麼。「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哉」(《廉頗藺相如列傳》)。同樣用法的還有「寧」「顧」。5.他:別的,其他的,另外的。「又顧而之他」「王顧左右而言他」(《齊人有一妻一妾》)。四、值得了解的相關復音詞1.下車:剛上任、剛到任。現有成語「下車伊始」。2.乞骸骨、請辭、告老、請歸、乞歸:辭官。3.用事:掌權,主管。4.視事:在任,在職;公。5.聽事:公的地方。6.逆旅:旅館。7.部曲:私家軍隊。8.祖道:在路上設宴為人餞行。祖,祭祀路神。9.家人:平民,老百姓。不同於「家裡人」和「傭人、僕人」。10.起家:起於家,就是從家裡被徵召為官。11.作色:發怒。12.從子:侄子。從,堂房親屬;又如「從兄、從弟、從父」等。五、相對穩定的通假字1.鄉,通「向」:「侯生果北鄉自剄」(《史記·魏公子列傳》)。2.詳,通「佯」:「行十餘里,廣詳死」(《史記·李將軍列傳》)。3.蚤,通「早」:「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史記·項羽本紀》)。4.倍,通「背」:「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史記·項羽本紀》)。5.禽,通「擒」:「禽滅六王」(《史記·秦始皇本紀》)。6.畔,通「叛」:「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史記·淮陰侯列傳》)。7.趣,①通「趨」:「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將」(《史記·孫臏列傳》)。②通「促」:「趣趙兵亟入關」(《史記·陳涉世家》)。8.內,通「納」:接納,讓……近來;藏。「無內諸侯軍」(《史記·高祖本紀》)。9.郤,通「隙」:隔閡,矛盾。「令將軍與臣有郤」(《史記·項羽本紀》)。10.責,通「債」:「此兩家常折券棄責」(《史記·高祖本紀》)。六、表示時間的詞1.表瞬間:俄、俄而、俄頃;頃、頃之、頃刻、有頃;旋、尋、無何。2.表過去:既、既而,先、先是、先時,初,時、當是時,曩、嘗,昔、向。3.表一段時間:比、迨、逮、及、洎、居(後帶時間,則譯作「過了…」,不譯作「居住」,如「居無何,居三月」)

⑸ 初中的文學常識有哪些:文言部分

一、常見借代詞語

1、 桑梓:家鄉

2、桃李:學生

3、 社稷、軒轅:國家

4、南冠:囚犯

5、 同窗:同學

6、 烽煙:戰爭

7、巾幗:婦女

8、絲竹:音樂

9、須眉:男子

10、嬋娟、嫦娥:月亮

11、手足:兄弟

12、汗青:史冊

13、伉儷:夫妻

14、白丁、布衣:百姓
作者作品

1、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

2、並稱「韓柳」的是韓愈和柳宗元,他們是唐朝古文運動的倡導者。

3、一門父子三詞客:蘇洵(老蘇)、蘇軾(大蘇)、蘇轍(小蘇)。

4、豪放派詞人:蘇軾、辛棄疾,並稱「蘇辛」; 婉約派詞人:李清照(女詞人)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隱、杜牧。

6、屈原:我國最早的偉大詩人,他創造了「楚辭」這一新詩體,開創了我國詩歌浪漫主義風格。

⑹ 初中語文文言文文學常識表

61-勸
1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賦少,三曰勸農功 (勉勵,獎勵)
2時周瑜受使至番陽,肅勸權召瑜還(勸說)
63-卻
1相如因持壁卻立(退,退回)
2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使---退,擊退)
3卻之為不恭(拒絕,推卻)
4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還,再)
5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回頭)
6逢人漸覺鄉音異,卻恨鶯聲似故山(但是、可是)
64-如
1坐須臾,沛公起如廁(到 ---去,往)
3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象,如同)
4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及,比得上)
5如能克諧,天下可定也(如果,假如)
6其如土石何(如----何,對<把>---怎麼辦)
65-若
1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如,似,像)
2若入前為壽(你,你的,你們)
3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假如,如果)
4曾不若孀妻弱子(及,比得上)
5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若夫:用在一段話開頭,用以引起下文,有"象那---"的意思)
66-善
1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好事,好的行為)
2素善留侯張良(友好,親善)
3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擅長,善於)
5先主曰"善" (好,對)
7采儒墨之善,撮明法之要(優點、長處)
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好 、處理好)
9善乃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喜歡、羨慕)
66-少
1與少樂樂,與眾樂樂,孰樂?(數量小,不多。這里為少數人。)
2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不足,缺少)
3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稍微)
4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少年,青年;年輕)
5欲天下之治安,莫若眾建諸侯而少其力(削減、減少)
6顯王左右素習知蘇秦,皆少之(瞧不起、輕視)
67-涉
1楚人有涉江者(渡過)
2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進入,到)
4涉獵:泛覽群書而不一定求其精
68-勝
1沛公不勝杯杓,不能辭(能承受,禁得起,能忍住)
2刑人如恐不勝(盡)
3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勝利,戰勝,取勝)
4一人之智力,不能勝天下欲得之者之眾(勝過,超過)
5予觀夫巴陵勝狀(優美的,好的)
69-識
1相逢何必曾相識(懂得,認識)
2鄙夫寡識(知識,見識)
3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記住)
70-使
1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派遣,命令)
2不如因而厚遇之,使歸趙(使,讓)
3是時屈平既疏,不復在位,使於齊(出使)
4人皆得以隸使之(使喚)
5大王派一介之使至趙(使者)
6時周瑜受使至番陽(使命)
7周公之逮所由使也(主使,指使)
8向使三國各愛其地(假使)
71-是
1覺今是而昨非(正確,認為正確)
2是又在六國下矣(這個,這樣,這些)
3自信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表示肯定判斷)
4是故聖益聖,愚益愚(是故,是以:因此)
5餘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是以:因此)
72-適
1餘自齊安舟行適臨汝(到……去)
2貧賤有此女,始適還家門(女子出嫁)
3處分適兄意,那得自任專(順從,適合)
4從上觀之適與地平(恰好)
5適為虞人逐(剛才)
6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同「謫」,被流放)
73-書
1乃丹書帛曰"陳勝王"(寫,記下)
3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書信)
4家貧,無以致書以觀(書籍,書)
5拜送書於庭(國書)
74-孰
1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通"熟",仔細)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誰,哪個)
3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孰與:與……比,哪一個更……)
75-屬
1衡少善屬文,游於三輔(連接,連綴)
2屬予作文以記之(通"囑"囑托)
6若屬皆且為所虜(等、輩)
7查明屬實,事屬可行(系、是)
76-數
1眾數雖多,甚未足畏(數目,數量)
2每責一頭,輒傾數家之產(幾,幾個)
3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命運)
4數呂師孟叔侄為逆(列舉)
5范增數目項王(屢次)
6臣宜從,老不能,請數公子行日,以至晉鄙軍之日北鄉自剄,以送公子(計算)

77-率
1率疲弊之卒,將數百之眾(帶領,率領)
2六國互喪,率賂秦耶(全都,一概)
78-說
1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講)
2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言論,說法,主張)
3《師說》《捕蛇者說》(文體的一種)
4范增說項羽曰(勸說,說服)
5秦王不說(通"悅",高興)
79-私
1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私人的,自已的,與"公"相對)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愛)
3私見張良(私下,私密地)
4丹不忍以已之私,而傷長者之意(私利、私事)
5項王乃疑范增與漢有私,稍奪之權(私交、秘密的活動)
80-素
1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白色的生絹)
4素善留侯張良(向來,一向)
6秦伯素服郊次,鄉師而哭(白色的,沒有文採的)
81-湯
1臣請就湯鑊(熱水,開水)
2臣侍湯葯,未曾廢離(湯葯)
3疾在腠里,湯熨之所及也(同"燙",用熱水焐)
5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湯湯:大水急流的樣子)
82-涕
1蔣氏大戚,汪然出涕曰(眼淚)
2士皆垂淚涕泣(哭泣)
83-徒
1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同夥,一類人)
2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徒然,白白地)
3徒以吾兩人在也(只,不過)
4班白者多徒行(步行)
6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焉(門人、弟子)
84-亡
1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逃亡,逃跑)
2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失去,丟失)
3今劉表新亡(死亡,死)
4戰敗而亡,誠不得已(滅亡)
5生之有時而用之亡度(通"無"沒有)
85-王
1 三十日不還,則請立太子為王(國王)
2沛公欲王關中,(稱王)
4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王師:朝庭的軍隊)
86-望
1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看,觀察)
2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盼望)
3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希望)
5在丁卯三月之望(農歷每月十五日為"望")
87-惡
1表惡其能而不能用也(厭惡,嫉妒)
2廉君宣惡言(丑,劣,不好的)
3以小易大,彼惡知之(怎麼,哪)
88-微
1微察公子,公子顏色愈和(偷偷地,悄悄地)
2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不暴露,深奧)
3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小,微小)
6噫,微斯人,吾誰與歸(如果沒有,如果不是)
7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小數名,寸的百萬分之一,常喻指細小的事情)
89-悉
1趙王悉召群臣議(都,全)
2古之
90-相
1伯樂學相馬(觀察,審察)
2兒已薄祿相(容貌,貌相)
3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幫助,輔助)
4操雖託名漢相,其實漢賊也(宰相,丞相)
8於是舍人相與諫曰(一起)
治天下,至孅(xiān .細,小)至悉也(周全,詳盡)

91-謝
1阿母謝媒人(推辭,謝絕)
2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道歉,認錯)
3乃令張良留謝(辭別)
4昔初陽歲,謝家來貴門(辭別)
5噲拜謝,起,立而飲之(感謝)
6多謝後世人,戒之慎勿忘(告訴)
7及花之既謝(凋落)
8使君謝羅敷:"寧可共載否"(請問)
92-信
1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誠實,忠誠,信用)
2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相信,信任)
3自可斷來信,徐徐更謂之(使者,送信的人,此指媒人)
3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確實,實在,的確)
4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隨意,隨便)
5欲信大義於天下(同「伸」,伸張)
6信誓旦旦,不思其反(信誓:真誠的誓言)
7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可靠的)
10言必信,行必果(守信用)
93-興
1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興起,發生)
2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怨於諸侯 (發動,調發)
3大楚興,陳勝王 (興盛,復興)
4遇游僧澄源至,興甚濃 (興致)
5夙興夜寐 (起、起來)
6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興辦、舉辦)
94-行
1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 (行走)
2趙王畏秦,欲毋行 (去,離開;前往)
3此數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實行;做)
4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行為,品行)
5白居易的《琵琶行》 古詩的一種體裁
95-幸
1君不如肉袒伏斧質請罪,則幸得脫矣 (僥幸)
2大王亦幸赦臣 (幸而,幸虧)
3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於趙王 (寵愛)
4縵立遠視,而望幸焉 (皇帝到來)
5闕然久不報,幸勿為過 (希望)
96-修
1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 (修理,整治)
2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 (修建,修造)
3鄒忌修八尺有餘 (長,高)
4掌修國史 (撰寫)
5恐修名之不立 (美好)
6臣修身潔行數十年 (修養)
97-徐
1不徐不疾 (遲緩)
2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慢慢地、緩緩地)
98-許
1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 (答應,允許)
2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期望)
3高可二黍許 (表示大約和數量)
4不知何許人也 (處所)
99-陽
1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山的南面,水的北面)
2斜陽草樹,尋常巷陌 (陽光,太陽)
3周秦古璽,多作陽文 (出的,外露的)
100-要
1築石寨土堡於要隘 (險要)
2張良出,要項伯 (同"邀",邀請)
3雖與府吏要,渠會永無緣 (相約,誓約)
4若要人不知,除非已莫為 (希望)
5要之死日,然後是非乃定 (總之)
101-宜
1將軍禽操,宜在今日 (適宜,合適)
2誠宜開張聖聽 (應當,應該)
102-遺
1秦無亡矢遺鏃之費 (遺失,丟失)
2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遺漏,忽略)
3公子聞之,往請,欲厚遺之 (送給,給予)
4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 (遺蹤:遺跡,舊址)
103-貽
1嘗貽予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雲 (贈送)
104-易
1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壁 (換,換取)
2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 (改變,更改)
105-陰
1指通豫南,達於漢陰 (山的北面,水的南面)
2陰風怒號,濁浪排空 (陰冷,寒)
3故審堂下之陰,而知日月之行 (陰影,樹蔭)
4陰知奸黨名姓,一時收禽 (暗中,暗地裡)
5惟漢印多用陰文 (凹入的)
6性陰密,忍誅殺,不見喜怒 (陰險)
106-右
1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 (右邊,與"左"相對)
2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 (秦漢以前以右為尊,因而指較高的地位,引申為上)
3又多豪右,共為不軌 (古稱世家大族為"右族"、"右姓")
107-再
1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第二次或兩次)
108-造
1徑造廬訪成,視成所蓄 (到---去)
2因造玉清宮,伐山取材 (製作,建造)
3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 (制定)
4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造化:大自然)
109-知
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知道,懂得)
2君何以知燕王 (了解)
3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 (感覺,感到)
5孰為汝多知乎 (知識)
6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通"智",智慧)
7吾與之共知越國之政 (主持,管理)
110-致
1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表達,表示)
2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達到)
3家貧,無從致書以觀 (得到,取得)
4以致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與為一 (招納,招引)
5是我於花之未開,先享無窮逸致矣 (意態、情趣)
114-賊
1淫侈之俗日日以長,是天下之大賊也 (禍害,危害)
2燕王昏亂,其太子丹乃陰會荊軻為賊 (刺客)
3賊二人得我,我幸皆殺之矣 (強盜)
5坐桂公塘土圍中,騎數過千其門,幾落賊手死 (敵人)
115-族
1士大夫之族 (家族,同姓的親屬,引申為"類")
2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滅族
116-卒
1夫以疾病之卒御狐疑之眾 (步兵,士兵)
2初,魯肅聞劉表卒 (死)
3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 (終於,最終)
4五萬兵難卒合 (通"猝",突然,倉猝)
117-走
1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古代指疾行,即跑)
2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 (逃跑)
3操軍方連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 (使之逃跑)
4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 (走向)
118-左
1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 (左邊)
2諸士在已之左,愈貧賤,尤益敬 古代以右為尊,左為較低的地位。 (較低的地位)
3坐定,公子從車騎,虛左,自迎夷門侯生 古代車上以左為尊。(車上的尊位)
119-坐
1項王,項伯東向坐 (坐著,坐下)
2因擊沛公於坐 (通"座",座位)
3停車坐愛楓林晚 (因為,由於)
4指位置所在。坐北朝南 (坐落)
5坐法去官 (觸犯)
120-歸
1而皆背晉以歸梁。此三者,吾遺恨也。 (歸附)
2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於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回,返回)

⑺ 初中文言文知識歸納

在古漢語詞彙中,實詞占絕大多數,所以掌握常見的文言實詞是正確閱讀文言文的關鍵,也是中考文言文考查的重點。文言實詞的重點是理解文言實詞在特定語言環境中的不同含義。
文言實詞的特殊用法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一)通假字。
通假字是指本應該用甲字,而使用時卻借用與其意義毫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代替它,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如「止有剩骨」(《狼》)中,「止」是通假字,而其本字是「只」。又如「滿坐寂然」(《口技》)中,「坐」是通假字,其本字為「座」,初中課本中涉及的通假字,大約有六十個,我們列表把它們集中起來記憶。通假字的讀音要按其本字的讀音來讀,如「將軍身被堅執銳」中的「被」讀作「pī」,通假字的意思也要按本字理解,「被」作「穿著」解釋。
(二)一詞多義。
文言文中有些字詞根據語言發展的規律,應用范圍有所變化,同樣一個詞在這個句子中是一個意思,在那個句子中又是另一個意思。要讀懂文言文必須了解一個詞的多種含義,以便確定其在具體句子中的含義。因此,對文言實詞詞義的理解一定要心中有數,平時要多留意和掌握常見實詞的一詞多義現象。
例:1. 以為妙絕(極)群響畢絕(消失)
2. 朝服衣冠,窺鏡(早晨)於是入朝見威王(朝廷)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朝拜)
(三)古今異義。
語言,特別是它的詞彙,總是處在不斷變化之中,隨著時代的變化、歷史的變遷,古今詞彙及其意義有了明顯的差異,對於初中學生來說,了解古今詞義的變化,掌握常用實詞的變遷情況,對於讀懂文言文是有極大的幫助的,古今詞義變化有下列幾種情況:
1. 詞義擴大。「再」古義為「第二次」,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現在的意思不僅指第二次,還指幾次以上或重復與繼續,使用范圍擴大。
2. 詞義縮小。「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中「妻子」在古代包括「妻子和兒女」。現在只表示「男子的配偶」,詞義范圍變窄了。
3. 詞義轉移。「涕」在古義中指「眼淚」,如「汪然出涕曰」,現在則專指「鼻涕」。詞義出現了轉移。
4. 詞類活用。在古代漢語中,某些詞可按照一定的語言習慣靈活運用,臨時改變其詞性,這是文言實詞的詞類活用現象。在平時的學習、朗讀過程中,要把握這種語言現象,一般有下列幾種情況:
(1)名詞活用為動詞。「驢不勝怒,蹄之。」(《黔之驢》)「蹄」本為名詞,這里活用為動詞,作「用蹄子踢」理解。
(2)動詞活用為名詞。「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醉翁亭記》)「提攜」本為動詞,在這里活用為名詞,作「用手攙扶的小孩」理解。
(3)形容詞做名詞。「吾與汝畢力平險」(《愚公移山》)「險」本為形容詞,在這里活用為名詞,作「險峻的大山」理解。
由於《中考說明》規定「不考查對詞法、句法等知識的掌握程度」,故初中生對這一內容稍作了解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