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知識 » 初中數學知識常識
擴展閱讀
佐野是哪個動漫 2025-01-24 05:19:13
後宮番動漫什麼意思 2025-01-24 05:11:21

初中數學知識常識

發布時間: 2022-06-29 23:06:47

Ⅰ 數學常識

初中數學知識總結(北師大版)
一、實數
1.1有理數
1.1.1有理數的定義:整數和分數的統稱。
1.1.2有理數的分類:
(1)分為整數和分數。而整數分為正整數、零和負整數 ;分數分為正分數和負分數。
(2)分為正有理數、零和負有理數。而正有理數分為正整數和正分數;負有理數分為負整數和負分數。
1.1.3數軸
1.1.3.1數軸的定義:規定了原點、正方向和單位長度的直線叫做數軸。
1.1.3.2數軸的三要素:①原點②正方向③單位長度
1.1.3.3每個有理數都能用數軸上的點表示
1.1.4相反數
1.1.4.1相反數的定義:只有符號不同的兩個數就做互為相反數(註:0的相反數為0
1.1.4.2相反數的意義:離原點距離相等的兩個點所表示的兩個數互為相反數
1.1.4.3相反數的判別
(1)若 ,則 、 互為相反數
(2)若兩個數的絕對值相等,且符號相反,則這兩個數互為相反數。
1.1.5倒數
1.1.5.1倒數的定義:若兩個數的乘積等於1,則這兩個數互為倒數。(若ab=1 ,則 a、b互為倒數)註:零沒有倒數。
1.1.6絕對值
1.1.6.1絕對值的定義:在數軸上,表示一個數到原點的距離(a的絕對值記作∣a∣)
1.1.6.2絕對值的性質:∣a∣≥0
1.1.7有理數大小的比較
1.1.7.1正數大於0,負數小於0
1.1.7.2正數大於負數
1.1.7.3兩個正數,絕對值大的這個數就大,絕對值小的這個數就小;兩個負數,絕對值大的這個數就小,絕對值小的這個數就大。
1.1.7.4作差法:兩個有理數相減。若大於0,則被減數大;若等於0,則兩個數相等;若小於0,則減數大。
1.1.7.5作商法:兩個有理數相除(除數或分母不為0)。若大於1,則被除數大;若等於1,則兩個數相等;若小於1,則除數大。
1.1.8有理數的加法
1.1.8.1運演算法則:①符號相同的兩個數相加,取相同的符號,並把絕對值相加②絕對值不相等的異號兩數相加,取絕對值較大的加數符號,並用較大的絕對值減去較小的絕對值(互為相反數的兩個數相加等於0)③任何有理數加0仍等於這個數。
1.1.8.2加法交換律在有理數加法中仍然適用,即: a+b=b+a
1.1.8.3加法結合律在有理數加法中仍然適用,即: a+(b+c)=(a+b)+c
1.1.9有理數的減法
1.1.9.1運演算法則:減去一個數等於加上這個數的相反數
1.1.9.2有理數減法—轉化→有理數加法
1.1.10有理數的乘法
1.1.10.1運演算法則:①兩個數相乘,同號得正,異號得負,並把絕對值相乘(口訣:正正得正,負負得正,正負的負,負正的負)②任何有理數乘0仍等於0③多個不等於0的有理數相乘時,積的符號由負因式的個數決定:當負因數有奇數個時,積為負;當負因數有偶數個時,積為正。
1.1.10.2乘法交換律在有理數乘法中仍然適用,即
1.1.10.3乘法結合律在有理數乘法中仍然適用,即
1.1.10.4乘法分配律在有理數乘法中仍然適用,即
1.1.11有理數的除法
1.1.11.1運演算法則:除以一個數等於乘上這個數的倒數(除數不能為0,否則無意義)
1.1.11.2有理數除法—轉化→有理數乘法
1.1.12有理數的乘方
1.1.12.1有理數乘方的意義:求相同因數積的運算叫做乘方
1.1.12.2有理數乘方的表示方法: 個相同因數 相乘表示為 ,其中 稱為底數, 稱為指數,而乘方的結果叫做冪,讀作「 的 次方」或「 的 次冪」(當 =2時,讀作 的平方,簡稱 方)
1.1.12.3運算規律:①正數的任何次冪都為正數②負數的奇次冪是負數,負數的偶次冪是正數③0的任何次冪都等於0(0次冪除外)④任何數的零次冪都等於1(0次冪除外)
1.1.13有理數的混合運算
1.1.13.1運算順序:①先算乘方(即:三級運算),再算乘除(即:二級運算),最後算加減(即:一級運算)②如果是同級運算,則按從左到右的運算順序計算③如果有括弧,先算小括弧,再算中括弧,最後算大括弧。
1.1.14科學記數法
1.1.14.1科學記數法的定義:把一個大於10的有理數記成 的形式(其中1≤ ≤10)叫做科學記數法。
1.1.15近似數
1.1.15.1近似數的定義:接近准確數而不等於准確數的數叫做這個准確數的近似數或近似值。
1.1.15.2求近似值的方法:①四捨五入法②收尾法(進一法)③去尾法。
1.1.15.3有效數字的定義:一個近似數精確到哪一位,從左起第一個不是0的數字起,到這一位數字上的所有數字(包括其中的0)叫做這個近似值的有效數字。
1.2 實數
1.2.1平方根
1.2.1.1平方根的定義:如果一個數的平方等於 ,這個數就叫做 的平方根(或二次方根),即 ,我們就說 是 的平方根。
1.2.1.2平方根的表示方法:如果 ( >0),則 的平方根 記作 ,「 」讀作「正負根號 」,其中 讀作「二次根號」,2叫做根指數, 叫做被開方數。
1.2.1.3平方根的性質:一個正數的平方根有兩個,這兩個平方根互為相反數;0的平方根只有一個,就是0;負數沒有平方根。
1.2.1.4開平方的定義:求一個數的平方根的運算就叫做開平方(開平方和平方互為逆運算)。
1.2.2算術平方根
1.2.2.1算術平方根的定義:正數 有兩個平方根,其中正數a的正的平方根叫做 的算術平方根,記作 ,讀作「根號 」。
1.2.2.2算術平方根的性質:①具有雙重非負性,即: ≥0, ≥0② =a( ≥0)③ =∣ ∣,當 ≥0時, =∣ ∣= ;當 ≤0時, =∣ ∣=-
1.2.3立方根
1.2.3.1立方根的定義:如果一個數的立方等於 ,這個數就叫做 的立方根(或叫做 的三次方根)
1.2.3.2立方根的表示方法:如果 ,則x叫做a的立方根,記作 ,其中 叫做被開方數,3叫做根指數。
1.2.3.3立方根的性質:①正數有一個立方根,仍為正數,負數有一個立方根,仍為負數,0的立方根仍為0。②
1.2.3.4開立方的定義:求一個數的立方根的運算叫做開立方(它與立方互為逆運算)
1.2.4無理數
1.2.4.1無理數的定義:無限不循環小數叫做無理數。
1.2.4.2判斷無理數的注意事項:①帶根號的數不一定是無理數,如 是有理數,而不是無理數;②無理數不一定是開方開不盡的數,如圓周率
1.2.5實數
1.2.5.1實數的定義:有理數和無理數的統稱
1.2.5.2實數的性質:①實數與數軸上的點一一對應②實數a的相反數是-a,實數 的倒數是 ( ≠0)③∣ ∣≥0,∣ ∣=∣- ∣④有理數范圍內的運算律、冪的運演算法則、乘法公式,在實數范圍內同樣適用
1.2.5.3兩個實數的大小比較:①正數大於0,負數小於0,正數大於一切負數,兩個負數比較大小,絕對值大的反而小。②在數軸上表示的兩個數,右邊的數總比左邊的數大③作商法:兩個實數相除(除數或分母不為0)。若大於1,則被除數大;若等於1,則兩個數相等;若小於1,則除數大。④作差法:兩個有理數相減。若大於0,則被減數大;若等於0,則兩個數相等;若小於0,則減數大。
1.2.6二次根式
1.2.6.1二次根式的定義:式子 ( ≥0)叫做二次根式。
1.2.6.2二次根式的運算性質:① ( ≥0, ≥0)② ( ≥0, >0)
1.2.6.3最簡二次根式:滿足下列兩個條件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簡二次根式:①被開方數的因數是整數,因式是整式②被開方數中不含能開得盡的因數或因式
1.2.6.4分母有理化定義:在分母含有根式的式子中,把分母中的根號劃去的過程叫做分母有理化。
1.2.6.5二次根式的混合運算:應按順序先做乘方運算,再做乘除運算,最後做加減運算;若有括弧,應按小、中、大括弧的順序進行運算。
二、代數式
2.1代數式
2.1.1代數式的定義:用運算符號把數或字母連接而成的式子叫做代數式。
2.1.2代數式的分類:代數式分為有理式和無理式,有理式又可以分為整式和分式,而整式又可以分為單項式和多項式。
2.1.3列代數式的定義:把問題中與數量有關的詞語,用含有數、字母和運算符號的式子表示出來,就是列代數式。
2.1.4代數式的值:用數值代替代數式里的字母,計算後所得的結果叫做代數式的值。
2.2整式
2.2.1整式的概念
2.2.1.1單項式:只含有數字與字母乘積的代數式叫單項式(單獨的一個數或字母也是單項式)。其中,數字因式叫做單項式的系數,單項式中所有的字母的指數的和叫做這個單項式的次數。
2.2.1.2多項式:幾個單項式的和叫做多項式。多項式中的每一個單項式叫做多項式的項,其中不含字母的項叫做常數項。
2.2.1.3多項式的次數:多項式中系數最高項的次數叫做多項式的次數。
2.2.1.4降(升)冪排列:把一個多項式按某一字母的指數從大(小)到小(大)的順序排列起來。
2.2.1.5整式的定義:單項式和多項式的統稱。
2.2.1.6同類項的定義:所含字母相同,並且相同字母的次數也相同的項叫做同類項。
2.2.1.7合並同類項:把多項式中同類項合成一項的過程叫做合並同類項。
2.2.1.8合並同類項的法則:把同類項的系數相加,所得的結果作為系數,字母和字母的指數不變。
2.2.2整式的運算
2.2.2.1整式的加減法計演算法則:先去括弧,再合並同類項。
2.2.2.2整式的乘除法計演算法則:①同底數冪的乘法法則:同底數冪相乘,底數不變,指數相加,即 (m,n是正整數)②同底數冪的除法法則:同底數冪相除,底數不變,指數相減即 ( ≠0, , 是正整數, > )③冪的乘方法則:冪的乘方,底數不變,指數相乘,即 (m,n是正整數)④積的乘方法則:積的乘方,等於把積的每一個因式分別乘方,再把所得的冪相乘,即 ( 是正整數)。
2.2.2.3單項式乘以單項式的法則:單項式相乘,把它們的系數、相同字母分別相乘,對於只在一個單項式中只含有的字母,則連同它的指數作為積的一個因式。(在計算系數時,應先確定符號,再計算絕對值,當系數為-1時,只須在結果的最前面寫上「-」)
2.2.2.4單項式乘以多項式的法則:用單項式乘以多項式的每一項,再把所得的積相加。
2.2.2.5單項式除以單項式的運演算法則:一般地,單項式相除,把系數、同底數冪分別相除作為商的因式,對於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則連同它的指數作為商的一個因式。
2.2.2.6多項式除以單項式的運演算法則:一般地,多項式除以單項式,先把這個多項式的每一項分別除以這個單項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2.2.2.7多項式乘以多項式的法則:先用一個多項式的每一項乘以另一個多項式的每一項,再把所得的積相加。
2.2.2.8平方差公式:兩個數的和與這兩個數的差的積等於這兩個數的平方差,即 (注意事項:公式中的 , 所代表的內容具有廣泛性,可以表示數字,也可以表示單項式或多項式)
2.2.2.9完全平方公式:兩個數和(或差)的平方等於它們的平方和,加上(或減去)它們積的2倍,即: (注意事項:公式中的a,b所代表的內容具有廣泛性,可以表示數字,也可以表示單項式或多項式)
2.2.2.10立方和與立方差公式:兩數和(或差)乘以它們的平方和與它們積的差(或和),等於這兩個數的立方和(或立方差),即
2.2.2.11其他乘法公式:


2.2.3因式分解
2.2.3.1因式分解的定義:把一個多項式化成幾個單項式的積的形式,叫做多項式的因式分解。
2.2.3.2因式分解的注意事項:因式分解要分解到不能再分解為止;因式分解與整式乘法互為逆運算。
2.2.3.3公因式的定義:一個多項式的各項都含有的相同的因式叫做這個多項式各項的公因式。
2.2.3.4分解因式的方法:①提取公因式法:如果多項式的各項有公因式,可以把這個公因式提到括弧外面,將多項式寫成因式乘積的形式,這種因式分解叫做提取公因式法。即: ②運用公式法:反用乘法公式,可以把某些多項式分解因式,這種方法叫做運用公式法(常用的有: 和 )③分組分解法:利用分組來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分組分解法④十字相乘法:將 型的二次三項式分解為 。
2.3分式
2.3.1分式的概念
2.3.1.1分式的定義:A,B表示兩個整式,如果B中含有字母,式子 就叫做分式。其中A叫做分式的分子,B叫做分式的分母。
2.3.1.2 有理式的定義:整式和分式的統稱。
2.3.1.3 繁分式的定義:分式的分子或分母中含有分式,這樣的分式叫做繁分式。
2.3.1.4最簡分式的定義:當一個分式的分子和分母沒有公因式的時候就叫做最簡分式。
2.3.1.5約分的定義:根據分式的基本性質,把一個分式的分子與分母的公因式約去的過程就叫做約分。
2.3.1.6通分的定義:把異分母的分式化成和原來的分式相等的同分母的分式的過程叫做通分。
2.3.2分式的基本性質
2.3.2.1分式的基本性質:分式的分子分母都同時乘以或同時除以一個不為0的整式,分式的值不變,即
2.3.2.2分式的符號法則:分式的分子、分母和分式本身的符號,改變其中任何兩個,分式的值都不變,即
2.3.3分式的運算
2.3.2.3 分式的加減法計演算法則:同分母分式相加減,分母不變,分子相加減,即 ;異分母分式相加減,先通分成同分母的分式,再按同分母的分式相加減的法則進行計算,即 .
2.3.2.4分式的乘除法計演算法則:分式乘分式,用分子的積作為積的分子,分母的積作為積的分母,即 ;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顛倒位置後,再按分式的乘法法則進行計算。
2.3.2.5分式的混合運算:①先算乘方(即:三級運算),再算乘除(即:二級運算),最後算加減(即:一級運算)②如果是同級運算,則按從左到右的運算順序計算③如果有括弧,先算小括弧,再算中括弧,最後算大括弧。
三、方程與方程組
3.1方程與方程組
3.1.1基本概念
3.1.1.1等式的定義:用等號表示相等關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3.1.1.2等式的性質:①等式兩邊同時加上或同時減去一個數或一個整式,所得結果仍是等式②等式兩邊同時乘以或同時除以一個不為0的數,所得結果仍為等式。
3.1.1.3方程的定義: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做方程。
3.1.1.4方程的解:使方程兩邊相等的未知數的值叫做方程的解,只有一個未知數的方程的解也叫做方程的根。
3.1.1.5解方程的定義:求得方程的解的過程叫做解方程。
3.1.1.6一元一次方程:含有一個未知數,並且未知數的次數是1,系數不等於0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它的標准形式是ax+b=0,其中x是未知數,它有唯一解, (a≠0)
3.1.1.7二元一次方程:含有兩個未知數,並且含有未知數的項的次數都是1的整式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3.1.1.8一元二次方程:只含有一個未知數,並且未知數的最高次數是2,這樣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一般形式是ax+bx+c=0,其中ax稱為二次項,bx叫做一次項,c叫做常數項。
3.1.1.9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①直接開方法②配方法③求根公式法④因式分解法。
3.1.1.11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別式: 叫做一元二次方程ax+bx+c=0的判別式。
3.1.1.12一元二次方程根與系數的關系:設 、 是方程ax+bx+c=0(a≠0)的兩個根,那麼 + = , = ,根與系數關系的逆命題也成立。
3.1.1.13一元二次方程根的符號:設一元二次方根ax+bx+c=0(a≠0)的兩根為 、 。當 ≥0且 >0, + >0,兩根同正號;當 ≥0,且 >0, + <0,兩根同負號; <0時,兩根異號 + >0時,正根的絕對值較大, + <0時,負根的絕對值較大。
3.1.1.14整式方程:方程兩邊都是關於未知數的整式,這樣的方程叫做整式方程。
3.1.1.15分式方程:分母里含有未知數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
3.1.1.16增根:在方程變形時,有時可能產生不適合原方程的根,這種根叫做方程的增根(使方程的分母為0的根),因此解分式方程時要驗根。驗根的方法通常是把求得整式方程的根代入最簡公分母,使最簡公分母為0的就是增根。
3.1.1.17二元一次方程:含有兩個未知數並且含有未知數的項的次數是1,這樣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注意:對於未知數來說,構成方程的代數式必須是整式)。
3.1.1.18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滿足二元一次方程的一對未知數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一個解。
3.1.1.19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給其中一個未知數一個確定值,解關於另一個未知數的方程,得出這個未知數的值,由此就得到二元一次方程的一個解。
3.1.1.20二元一次方程組:兩個二元一次方程合成一組就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組。
3.1.1.21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解:構成二元一次方程的公共解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解。
3.1.1.22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解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組的基本思想就是消去一個未知數轉化成一元一次方程求解,消元的基本方法就是代入法和加減法。(①代入法:代入法的基本思想是方程組中的同一個未知數應該表示相同的值,所以一個方程中的某個未知數,可以用另一個方程中表示這個未知數的代數式來代替,從而就可以減少一個未知數,把二元一次方程組轉化成一元一次方程。②加減法:加減法的基本思想是,根據等式的基本性質2,使兩個方程中某一個未知數的系數絕對值相等,然後根據等式的基本性質1,將兩個方程相加減,從而可以消去一個未知數,轉化為一元一次方程。)
3.1.1.23三元一次方程組:含有三個未知數,並且每個方程的未知項次數都是1,這樣的方程叫做三元一次方程組。
3.1.1.24三元一次方程組的解法:解三元一次方程組的基本思想是消去一個未知數轉化成二元一次方程組,再按照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解法來解。
3.2列方程(方程組)解應用題
3.2.1基本概念
3.2.1.1列方程解應用題的一般步驟:審題、設元、列方程、解方程、檢驗、寫答。
3.2.1.2設未知數的方法:①直接設元;②間接設元;③設輔助未知數。
3.2.2常見的應用題
3.2.2.1行程問題:行程問題可以分為相遇問題、追及問題、環形問題、水(風)流四類問題。基本關系式:路程=速度×時間( )。
3.2.2.2工程問題:基本關系式:工作量=工作時間×工作效率。
3.2.2.3數字問題:(了解幾個相關名詞的概念,如連續自然數、連續整數、連續奇數、連續偶數,並懂得多位數的幾種表示方法)。
3.2.2.4增長率問題:基本關系式:①原產量+增產量=實際產量②增長率=增長數/基礎數③實際產量=原產量(1+增長率)
3.2.2.5利潤問題:基本關系式:利潤=售價-進價。
3.2.2.6利率問題:(了解幾個相關名詞的概念,如:本金、利息、本息和、期數、利率)基本關系式:本息和=本金+利息,利息=本金×利率×期數。
3.2.2.7幾何問題:常用的公式: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園的面積和周長公式。
3.2.2.8濃度問題:基本關系式:濃度=溶質質量/溶液質量×100%
3.2.2.9其他問題:比例分配問題、雞兔同籠問題、函數應用題…
四、不等式與不等式組
4.1不等式
4.1.1基本概念
4.1.1.1不等式:用不等號表示不等關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4.1.1.2 不等號:常用的不等號有:①<②>③≠④≤⑤≥
4.1.1.3不等式的性質:①不等式兩邊同時加上(或減去)一個整式,不等號的方向不變,即若 > ,則 > ②不等式的兩邊同時乘以(或同時除以)一個正數,不等號的方向不變③不等式的兩邊同時乘以(或同時除以)一個負數,不等式的符號改變。
4.1.1.4不等式的解:使得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數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4.1.1.5不等式的解集:一個不等式的所有解組成這個不等式的解集。
4.1.1.6解不等式的基本方法:①去分母②去括弧③移項④合並同類項⑤化系數為1
4.2不等式組
4.2.1基本概念
4.2.1.1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由幾個一元一次不等式組成的不等式組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組。
4.2.1.2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解集:幾個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解集。
4.2.1.3解不等式組:求不等式的解集的過程叫做解不等式。
五、函數
5.1平面直角坐標系 變數與函數
5.1.1基本概念
5.1.1.1平面直角坐標系:為了用一對實數表示平面內一點,在平面內畫兩條互相垂直的數軸,組成平面直角坐標系。其中,水平的數軸叫做 軸或者橫軸,取向右為正方向;鉛直的數軸叫做 軸或者縱軸,取向上為正方向,兩個數軸相交於點O,點O叫做坐標原點。
5.1.1.2象限:橫軸和縱軸把平面分為四個象限,其中右上角的為第一象限,左上角的為第二象限,左下角的為第三象限,右下角的為第四象限
5.1.1.3點的坐標的表示方法:按橫坐標在前,縱坐標在後的順序書寫,中間用逗號隔開。
5.1.1.4常量和變數:在某一變化過程中,數值保持不變的量叫做常量,可以取不同值的量叫做變數
5.1.1.5函數:在某個變化過程中,有兩個變數 和 ,如果對於x在某一范圍內的每一個確定的值, 有惟一確定的值和它對應,那麼就把 叫做 的函數,其中, 為因變數, 為自變數。
5.1.1.6自變數的取值范圍:如果用解析式表示函數,那麼自變數的取值范圍就是使解析式有意義的自變數取值的全體。
5.1.1.7函數值:對於自變數在取值范圍內的一個確定的值,例如 = ,函數有惟一確定的對應值,這個對應值叫做 = 時的函數值,簡稱函數值
5.1.1.8函數的表示方法:①解析法:把兩個變數的對應關系用數學式子來表示②列表發:把兩個變數的對應關系用列表的方法表示③圖像法:把兩個變數的對應關系在平面直角坐標系內用圖像表示。(通常將以上三種方法結合起來運用)
5.1.1.9由函數解析式畫圖像的步驟:列表、描點、連線。
5.2正比例函數
5.2.1基本概念
5.2.1.1正比例函數的定義:形如 ( ≠0)的函數叫做正比例函數。
5.2.1.2 正比例函數的圖像:正比例函數的圖像是經過坐標原點的一條直線。
5.2.1.3 正比例函數的性質:①當 >0時, 隨 的增大而增大②當 <0時, 隨 的增大而減小。
5.3一次函數
5.3.1基本概念
5.3.1.1 一次函數的定義:形如 ( , 是常數)的函數叫做一次函數。
5.3.1.2 一次函數的圖像:一次函數的圖像是一條與直線 ( ≠0)平行的一條直線。
5.3.1.3一次函數的性質:
①當 >0時,y隨x的增大而增大
當 >0時,圖像經過一二三象限
當 <0時,圖像經過一三四象限
當 =0時,為正比例函數
②當 <0時,y隨x的增大而減小。
當 >0時,圖像經過一二四象限
當 <0時,圖像經過二三四象限
當 =0時,為正比例函數
5.4反比例函數
5.4.1基本概念
5.4.1.1 反比例函數的定義:形如 的函數叫做反比例函數。
5.4.1.2 反比例函數的圖像:反比例函數的圖像是雙曲線。
5.4.1.3 反比例函數的性質:①當 >0時,在一、三象限內, 隨x增大而減小②當 <0時,在二、四象限內, 隨 的增大而增大。
5.5二次函數
5.5.1基本概念
5.5.1.1二次函數的定義:形如 ( , , 為常數, ≠0)的函數叫做二次函數。
5.5.1.2二次函數的圖像:是對稱軸平行與 軸的拋物線。
5.5.1.3二次函數的性質:①拋物線 ( ≠0)的頂點坐標是 ,對稱軸是直線 ②當 >0時,在 時,函數有最小值 ;當 <0時,在 時,函數有最大值 ③當 時,拋物線 ( ≠0)與x軸有兩個交點;當 <0時,拋物線與x軸沒有交點;當 =0時,拋物線與x軸有一個交點。④當 >0時,拋物線開口向上,當a<0時拋物線開口向下⑤當 >0時,交點在y軸的正半軸,當c<0時,交點在y軸的負半軸,當 =0時,交點在坐標原點⑦當a、b同號時, <0,拋物線的對稱軸在y軸的左側,當 、 異號時, >0,拋物線的對稱軸在 軸的右側,當 =0時,拋物線的對稱軸就是 軸。
5.5.1.4二次函數解析式的三種形式:①一般式;②交點式;③頂點式。
六、相交線與平行線
6.1相交線
6.1.1基本概念
6.1.1.1對等角的定義:兩條直線相交成四個角,其中沒有公共邊的兩個角叫做對頂角。
6.1.1.2對頂角的性質:對頂角相等。
6.1.1.3對頂角的定義與性質的關系:對頂角的定義揭示了兩個角的關系,而對頂角的性質揭示了對頂角的數量關系。只有用定義判定出兩個角是對頂角才能根據角的性質得出這兩個角相等。

Ⅱ 中學生必知的數學常識

1 過兩點有且只有一條直線
2 兩點之間線段最短
3 同角或等角的補角相等
4 同角或等角的餘角相等
5 過一點有且只有一條直線和已知直線垂直
6 直線外一點與直線上各點連接的所有線段中,垂線段最短
7 平行公理 經過直線外一點,有且只有一條直線與這條直線平行
8 如果兩條直線都和第三條直線平行,這兩條直線也互相平行
9 同位角相等,兩直線平行
10 內錯角相等,兩直線平行
11 同旁內角互補,兩直線平行
12兩直線平行,同位角相等
13 兩直線平行,內錯角相等
14 兩直線平行,同旁內角互補
15 定理 三角形兩邊的和大於第三邊
16 推論 三角形兩邊的差小於第三邊
17 三角形內角和定理 三角形三個內角的和等於180°
18 推論1 直角三角形的兩個銳角互余
19 推論2 三角形的一個外角等於和它不相鄰的兩個內角的和
20 推論3 三角形的一個外角大於任何一個和它不相鄰的內角
21 全等三角形的對應邊、對應角相等
22邊角邊公理(SAS) 有兩邊和它們的夾角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全等
23 角邊角公理( ASA)有兩角和它們的夾邊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全等
24 推論(AAS) 有兩角和其中一角的對邊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全等
25 邊邊邊公理(SSS) 有三邊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全等
26 斜邊、直角邊公理(HL) 有斜邊和一條直角邊對應相等的兩個直角三角形全等
27 定理1 在角的平分線上的點到這個角的兩邊的距離相等
28 定理2 到一個角的兩邊的距離相同的點,在這個角的平分線上
29 角的平分線是到角的兩邊距離相等的所有點的集合
30 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兩個底角相等 (即等邊對等角)
31 推論1 等腰三角形頂角的平分線平分底邊並且垂直於底邊
32 等腰三角形的頂角平分線、底邊上的中線和底邊上的高互相重合
33 推論3 等邊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並且每一個角都等於60°
34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如果一個三角形有兩個角相等,那麼這兩個角所對的邊也相等(等角對等邊)
35 推論1 三個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邊三角形
36 推論 2 有一個角等於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邊三角形
37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個銳角等於30°那麼它所對的直角邊等於斜邊的一半
38 直角三角形斜邊上的中線等於斜邊上的一半
39 定理 線段垂直平分線上的點和這條線段兩個端點的距離相等
40 逆定理 和一條線段兩個端點距離相等的點,在這條線段的垂直平分線上
41 線段的垂直平分線可看作和線段兩端點距離相等的所有點的集合
42 定理1 關於某條直線對稱的兩個圖形是全等形
43 定理 2 如果兩個圖形關於某直線對稱,那麼對稱軸是對應點連線的垂直平分線
44定理3 兩個圖形關於某直線對稱,如果它們的對應線段或延長線相交,那麼交點在對稱軸上
45逆定理 如果兩個圖形的對應點連線被同一條直線垂直平分,那麼這兩個圖形關於這條直線對稱
46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兩直角邊a、b的平方和、等於斜邊c的平方,即a^2+b^2=c^2
47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的三邊長a、b、c有關系a^2+b^2=c^2 ,那麼這個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48定理 四邊形的內角和等於360°
49四邊形的外角和等於360°
50多邊形內角和定理 n邊形的內角的和等於(n-2)×180°
51推論 任意多邊的外角和等於360°
52平行四邊形性質定理1 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相等
53平行四邊形性質定理2 平行四邊形的對邊相等
54推論 夾在兩條平行線間的平行線段相等
55平行四邊形性質定理3 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互相平分
56平行四邊形判定定理1 兩組對角分別相等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57平行四邊形判定定理2 兩組對邊分別相等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58平行四邊形判定定理3 對角線互相平分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59平行四邊形判定定理4 一組對邊平行相等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60矩形性質定理1 矩形的四個角都是直角
61矩形性質定理2 矩形的對角線相等
62矩形判定定理1 有三個角是直角的四邊形是矩形
63矩形判定定理2 對角線相等的平行四邊形是矩形
64菱形性質定理1 菱形的四條邊都相等
65菱形性質定理2 菱形的對角線互相垂直,並且每一條對角線平分一組對角
66菱形面積=對角線乘積的一半,即S=(a×b)÷2
67菱形判定定理1 四邊都相等的四邊形是菱形
68菱形判定定理2 對角線互相垂直的平行四邊形是菱形
69正方形性質定理1 正方形的四個角都是直角,四條邊都相等
70正方形性質定理2正方形的兩條對角線相等,並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條對角線平分一組對角
71定理1 關於中心對稱的兩個圖形是全等的
72定理2 關於中心對稱的兩個圖形,對稱點連線都經過對稱中心,並且被對稱中心平分
73逆定理 如果兩個圖形的對應點連線都經過某一點,並且被這一
點平分,那麼這兩個圖形關於這一點對稱
74等腰梯形性質定理 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兩個角相等
75等腰梯形的兩條對角線相等
76等腰梯形判定定理 在同一底上的兩個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77對角線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78平行線等分線段定理 如果一組平行線在一條直線上截得的線段
相等,那麼在其他直線上截得的線段也相等
79 推論1 經過梯形一腰的中點與底平行的直線,必平分另一腰
80 推論2 經過三角形一邊的中點與另一邊平行的直線,必平分第
三邊
81 三角形中位線定理 三角形的中位線平行於第三邊,並且等於它
的一半
82 梯形中位線定理 梯形的中位線平行於兩底,並且等於兩底和的
一半 L=(a+b)÷2 S=L×h
83 (1)比例的基本性質 如果a:b=c:d,那麼ad=bc
如果ad=bc,那麼a:b=c:d
84 (2)合比性質 如果a/b=c/d,那麼(a±b)/b=(c±d)/d
85 (3)等比性質 如果a/b=c/d=…=m/n(b+d+…+n≠0),那麼
(a+c+…+m)/(b+d+…+n)=a/b
86 平行線分線段成比例定理 三條平行線截兩條直線,所得的對應
線段成比例
87 推論 平行於三角形一邊的直線截其他兩邊(或兩邊的延長線),所得的對應線段成比例
88 定理 如果一條直線截三角形的兩邊(或兩邊的延長線)所得的對應線段成比例,那麼這條直線平行於三角形的第三邊
89 平行於三角形的一邊,並且和其他兩邊相交的直線,所截得的三角形的三邊與原三角形三邊對應成比例
90 定理 平行於三角形一邊的直線和其他兩邊(或兩邊的延長線)相交,所構成的三角形與原三角形相似
91 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1 兩角對應相等,兩三角形相似(ASA)
92 直角三角形被斜邊上的高分成的兩個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
93 判定定理2 兩邊對應成比例且夾角相等,兩三角形相似(SAS)
94 判定定理3 三邊對應成比例,兩三角形相似(SSS)
95 定理 如果一個直角三角形的斜邊和一條直角邊與另一個直角三
角形的斜邊和一條直角邊對應成比例,那麼這兩個直角三角形相似
96 性質定理1 相似三角形對應高的比,對應中線的比與對應角平
分線的比都等於相似比
97 性質定理2 相似三角形周長的比等於相似比
98 性質定理3 相似三角形面積的比等於相似比的平方
99 任意銳角的正弦值等於它的餘角的餘弦值,任意銳角的餘弦值等
於它的餘角的正弦值
100任意銳角的正切值等於它的餘角的餘切值,任意銳角的餘切值等
於它的餘角的正切值
101圓是定點的距離等於定長的點的集合
102圓的內部可以看作是圓心的距離小於半徑的點的集合
103圓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圓心的距離大於半徑的點的集合
104同圓或等圓的半徑相等
105到定點的距離等於定長的點的軌跡,是以定點為圓心,定長為半
徑的圓
106和已知線段兩個端點的距離相等的點的軌跡,是著條線段的垂直
平分線
107到已知角的兩邊距離相等的點的軌跡,是這個角的平分線
108到兩條平行線距離相等的點的軌跡,是和這兩條平行線平行且距
離相等的一條直線
109定理 不在同一直線上的三點確定一個圓。
110垂徑定理 垂直於弦的直徑平分這條弦並且平分弦所對的兩條弧
111推論1 ①平分弦(不是直徑)的直徑垂直於弦,並且平分弦所對的兩條弧
②弦的垂直平分線經過圓心,並且平分弦所對的兩條弧
③平分弦所對的一條弧的直徑,垂直平分弦,並且平分弦所對的另一條弧
112推論2 圓的兩條平行弦所夾的弧相等
113圓是以圓心為對稱中心的中心對稱圖形
114定理 在同圓或等圓中,相等的圓心角所對的弧相等,所對的弦
相等,所對的弦的弦心距相等
115推論 在同圓或等圓中,如果兩個圓心角、兩條弧、兩條弦或兩
弦的弦心距中有一組量相等那麼它們所對應的其餘各組量都相等
116定理 一條弧所對的圓周角等於它所對的圓心角的一半
117推論1 同弧或等弧所對的圓周角相等;同圓或等圓中,相等的圓周角所對的弧也相等
118推論2 半圓(或直徑)所對的圓周角是直角;90°的圓周角所
對的弦是直徑
119推論3 如果三角形一邊上的中線等於這邊的一半,那麼這個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120定理 圓的內接四邊形的對角互補,並且任何一個外角都等於它
的內對角
121①直線L和⊙O相交 d<r
②直線L和⊙O相切 d=r
③直線L和⊙O相離 d>r
122切線的判定定理 經過半徑的外端並且垂直於這條半徑的直線是圓的切線
123切線的性質定理 圓的切線垂直於經過切點的半徑
124推論1 經過圓心且垂直於切線的直線必經過切點
125推論2 經過切點且垂直於切線的直線必經過圓心
126切線長定理 從圓外一點引圓的兩條切線,它們的切線長相等,
圓心和這一點的連線平分兩條切線的夾角
127圓的外切四邊形的兩組對邊的和相等
128弦切角定理 弦切角等於它所夾的弧對的圓周角
129推論 如果兩個弦切角所夾的弧相等,那麼這兩個弦切角也相等
130相交弦定理 圓內的兩條相交弦,被交點分成的兩條線段長的積
相等
131推論 如果弦與直徑垂直相交,那麼弦的一半是它分直徑所成的
兩條線段的比例中項
132切割線定理 從圓外一點引圓的切線和割線,切線長是這點到割
線與圓交點的兩條線段長的比例中項
133推論 從圓外一點引圓的兩條割線,這一點到每條割線與圓的交點的兩條線段長的積相等
134如果兩個圓相切,那麼切點一定在連心線上
135①兩圓外離 d>R+r ②兩圓外切 d=R+r
③兩圓相交 R-r<d<R+r(R>r)
④兩圓內切 d=R-r(R>r) ⑤兩圓內含d<R-r(R>r)
136定理 相交兩圓的連心線垂直平分兩圓的公共弦
137定理 把圓分成n(n≥3):
⑴依次連結各分點所得的多邊形是這個圓的內接正n邊形
⑵經過各分點作圓的切線,以相鄰切線的交點為頂點的多邊形是這個圓的外切正n邊形
138定理 任何正多邊形都有一個外接圓和一個內切圓,這兩個圓是同心圓
139正n邊形的每個內角都等於(n-2)×180°/n
140定理 正n邊形的半徑和邊心距把正n邊形分成2n個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141正n邊形的面積Sn=pnrn/2 p表示正n邊形的周長
142正三角形面積√3a/4 a表示邊長
143如果在一個頂點周圍有k個正n邊形的角,由於這些角的和應為
360°,因此k×(n-2)180°/n=360°化為(n-2)(k-2)=4
144弧長計算公式:L=n兀R/180
145扇形面積公式:S扇形=n兀R^2/360=LR/2
146內公切線長= d-(R-r) 外公切線長= d-(R+r)
(還有一些,大家幫補充吧)

實用工具:常用數學公式

公式分類 公式表達式

乘法與因式分 a2-b2=(a+b)(a-b) a3+b3=(a+b)(a2-ab+b2) a3-b3=(a-b(a2+ab+b2)

三角不等式 |a+b|≤|a|+|b| |a-b|≤|a|+|b| |a|≤b<=>-b≤a≤b

|a-b|≥|a|-|b| -|a|≤a≤|a|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b+√(b2-4ac)/2a -b-√(b2-4ac)/2a

根與系數的關系 X1+X2=-b/a X1*X2=c/a 註:韋達定理

判別式
b2-4ac=0 註:方程有兩個相等的實根
b2-4ac>0 註:方程有兩個不等的實根
b2-4ac<0 註:方程沒有實根,有共軛復數根

三角函數公式

兩角和公式
sin(A+B)=sinAcosB+cosAsinB sin(A-B)=sinAcosB-sinBcosA
cos(A+B)=cosAcosB-sinAsinB cos(A-B)=cosAcosB+sinAsi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ctg(A+B)=(ctgActgB-1)/(ctgB+ctgA) ctg(A-B)=(ctgActgB+1)/(ctgB-ctgA)

倍角公式
tan2A=2tanA/(1-tan2A) ctg2A=(ctg2A-1)/2ctga
cos2a=cos2a-sin2a=2cos2a-1=1-2sin2a

半形公式
sin(A/2)=√((1-cosA)/2) sin(A/2)=-√((1-cosA)/2)
cos(A/2)=√((1+cosA)/2) cos(A/2)=-√((1+cosA)/2)
tan(A/2)=√((1-cosA)/((1+cosA)) tan(A/2)=-√((1-cosA)/((1+cosA))
ctg(A/2)=√((1+cosA)/((1-cosA)) ctg(A/2)=-√((1+cosA)/((1-cosA))

和差化積
2sinAcosB=sin(A+B)+sin(A-B) 2cosAsinB=sin(A+B)-sin(A-B)
2cosAcosB=cos(A+B)-sin(A-B) -2sinAsinB=cos(A+B)-cos(A-B)
sinA+sinB=2sin((A+B)/2)cos((A-B)/2 cosA+cosB=2cos((A+B)/2)sin((A-B)/2)
tanA+tanB=sin(A+B)/cosAcosB tanA-tanB=sin(A-B)/cosAcosB
ctgA+ctgBsin(A+B)/sinAsinB -ctgA+ctgBsin(A+B)/sinAsinB

某些數列前n項和
1+2+3+4+5+6+7+8+9+…+n=n(n+1)/2 1+3+5+7+9+11+13+15+…+(2n-1)=n2
2+4+6+8+10+12+14+…+(2n)=n(n+1) 12+22+32+42+52+62+72+82+…+n2=n(n+1)(2n+1)/6
13+23+33+43+53+63+…n3=n2(n+1)2/4 1*2+2*3+3*4+4*5+5*6+6*7+…+n(n+1)=n(n+1)(n+2)/3

正弦定理 a/sinA=b/sinB=c/sinC=2R 註: 其中 R 表示三角形的外接圓半徑

餘弦定理 b2=a2+c2-2accosB 註:角B是邊a和邊c的夾角

圓的標准方程 (x-a)2+(y-b)2=r2 註:(a,b)是圓心坐標
圓的一般方程 x2+y2+Dx+Ey+F=0 註:D2+E2-4F>0
拋物線標准方程 y2=2px y2=-2px x2=2py x2=-2py

直稜柱側面積 S=c*h 斜稜柱側面積 S=c'*h
正棱錐側面積 S=1/2c*h' 正稜台側面積 S=1/2(c+c')h'
圓台側面積 S=1/2(c+c')l=pi(R+r)l 球的表面積 S=4pi*r2
圓柱側面積 S=c*h=2pi*h 圓錐側面積 S=1/2*c*l=pi*r*l

弧長公式 l=a*r a是圓心角的弧度數r >0 扇形面積公式 s=1/2*l*r

錐體體積公式 V=1/3*S*H 圓錐體體積公式 V=1/3*pi*r2h
斜稜柱體積 V=S'L 註:其中,S'是直截面面積, L是側棱長
柱體體積公式 V=s*h 圓柱體 V=pi*r2h

Ⅲ 初中數學知識有哪些

初中有你說我就像油條,很簡單卻很美好,我知道你和我就像是豆漿油條,要一起吃下去味道才會是最好。你需要我的傻笑,我需要你的擁抱,愛情就需要這樣,它才不會單
元宵佳節明月升,嫦娥曼舞看清影,元宵香從圓月來,高歌一曲賞美景,親友團圓敘舊情,一縷相思圓月中,團圓之夜思緒濃,共享快樂互叮嚀。祝你在元宵佳節幸福安康,月圓情園人團圓,萬事如意心想事成!
咬定青山不放鬆,時間不怕久,愛情要有韌勁;蠟炬成灰淚始干,辛苦不怕久,愛情要有拼勁;久久節到,真愛在手,真情在心,九月九,重陽節到,祝你幸福到永久!


基本常識

Ⅳ 數學小常識

九九歌

九九歌就是我們現在使用的乘法口訣。
遠在公元前的春秋戰國時代,九九歌就已經被人們廣泛使用。在當時的許多著作中,都有關於九九歌的記載。最初的九九歌是從"九九八十一"起到"二二如四"止,共36句。因為是從"九九八十一"開始,所以取名九九歌。大約在公元五至十世紀間,九九歌才擴充到"一一如一"。大約在公元十三、十四世紀,九九歌的順序才變成和現在所用的一樣,從"一一如一"起到"九九八十一"止。
現在我國使用的乘法口訣有兩種,一種是45句的,通常稱為"小九九";還有一種是81句的,通常稱為"大九九"。

阿拉伯數字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用到0、1、2、3、4、5、6、7、8、9這些數字。那麼你知道這些數字是誰發明的嗎?

這些數字元號原來是古代印度人發明的,後來傳到阿拉伯,又從阿拉伯傳到歐洲,歐洲人誤以為是阿拉伯人發明的,就把它們叫做"阿拉伯數字",因為流傳了許多年,人們叫得順口,所以至今人們仍然將錯就錯,把這些古代印度人發明的數字元號叫做阿拉伯數字。

現在,阿拉伯數字已成了全世界通用的數字元

古今中外數學名人介紹(國內部分)

劉 徽

劉徽(生於公元250年左右),是中國數學史上一個非常偉大的數學家,在世界數學史上,也佔有傑出的地位.他的傑作《九章算術注》和《海島算經》,是我國最寶貴的數學遺產.

《九章算術》約成書於東漢之初,共有246個問題的解法.在許多方面:如解聯立方程,分數四則運算,正負數運算,幾何圖形的體積面積計算等,都屬於世界先進之列,但因解法比較原始,缺乏必要的證明,而劉徽則對此均作了補充證明.在這些證明中,顯示了他在多方面的創造性的貢獻.他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十進小數概念的人,並用十進小數來表示無理數的立方根.在代數方面,他正確地提出了正負數的概念及其加減運算的法則;改進了線性方程組的解法.在幾何方面,提出了"割圓術",即將圓周用內接或外切正多邊形窮竭的一種求圓面積和圓周長的方法.他利用割圓術科學地求出了圓周率π=3.14的結果.劉徽在割圓術中提出的"割之彌細,所失彌少,割之又割以至於不可割,則與圓合體而無所失矣",這可視為中國古代極限觀念的佳作.

《海島算經》一書中, 劉徽精心選編了九個測量問題,這些題目的創造性、復雜性和富有代表性,都在當時為西方所矚目.

劉徽思想敏捷,方法靈活,既提倡推理又主張直觀.他是我國最早明確主張用邏輯推理的方式來論證數學命題的人.

劉徽的一生是為數學刻苦探求的一生.他雖然地位低下,但人格高尚.他不是沽名釣譽的庸人,而是學而不厭的偉人,他給我們中華民族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賈 憲

賈憲,中國古代北宋時期傑出的數學家。曾撰寫的《黃帝九章演算法細草》(九卷)和《演算法斆古集》(二卷)(斆xiào,意:數導)均已失傳。

他的主要貢獻是創造了"賈憲三角"和增乘開方法,增乘開方法即求高次冪的正根法。目前中學數學中的混合除法,其原理和程序均與此相仿,增乘開方法比傳統的方法整齊簡捷、又更程序化,所以在開高次方時,尤其顯出它的優越性,這個方法的提出要比歐洲數學家霍納的結論早七百多年。

秦九韶

秦九韶(約1202--1261),字道古,四川安岳人。先後在湖北,安徽,江蘇,浙江等地做官,1261年左右被貶至梅州,(今廣東梅縣),不久死於任所。他與李冶,楊輝,朱世傑並稱宋元數學四大家。早年在杭州「訪習於太史,又嘗從隱君子受數學」,1247年寫成著名的《數書九章》。《數書九章》全書凡18卷,81題,分為九大類。其最重要的數學成就----「大衍總數術」(一次同餘組解法)與「正負開方術"(高次方程數值解法),使這部宋代算經在中世紀世界數學史上佔有突出的地位。

李冶

李冶(1192----1279),原名李治,號敬齋,金代真定欒城人,曾任鈞州(今河南禹縣)知事,1232年鈞州被蒙古軍所破,遂隱居治學,被元世祖忽必烈聘為翰林學士,僅一年,便辭官回鄉。1248年撰成《測圓海鏡》,其主要目的是說明用天元術列方程的方法。「天元術」與現代代數中的列方程法相類似,「立天元一為某某」,相當於「設x為某某「,可以說是符號代數的嘗試。李冶還有另一步數學著作《益古演段》(1259)也是講解天元術的。

朱世傑

朱世傑(1300前後),字漢卿,號松庭,寓居燕山(今北京附近),「以數學名家周遊湖海二十餘年」,「踵門而學者雲集」(莫若、祖頤:《四元玉鑒》後序)。朱世傑數學代表作有《算學啟蒙》(1299)和《四元玉鑒》(1303)。《算術啟蒙》是一部通俗數學名著,曾流傳海外,影響了朝鮮、日本數學的發展。《四元玉鑒》則是中國宋元數學高峰的又一個標志,其中最傑出的數學創造有「四元術」(多元高次方程列式與消元解法)、「垛積術」(高階等差數列求和)與「招差術」(高次內插法).

祖沖之

祖沖之(公元429~500年)祖籍是現今河北省淶源縣,他是南北朝時代的一位傑出科學家。他不僅是一位數學家,同時還通曉天文歷法、機械製造、音樂等領域,並且是一位天文學家。

祖沖之在數學方面的主要成就是關於圓周率的計算,他算出的圓周率為3.1415926<π<3.1415927,這一結果的重要意義在於指出誤差的范圍,是當時世界最傑出的成就。祖沖之確定了兩個形式的π值,約率355/173(≈3.1415926)密率22/7(≈3.14),這兩個數都是π的漸近分數。

祖 暅

祖暅,祖沖之之子,同其父祖沖之一起圓滿解決了球面積的計算問題,得到正確的體積公式。現行教材中著名的「祖暅原理」,在公元五世紀可謂祖暅對世界傑出的貢獻。

楊輝

楊輝,中國南宋時期傑出的數學家和數學教育家。在13世紀中葉活動於蘇杭一帶,其著作甚多。

他著名的數學書共五種二十一卷。著有《詳解九章演算法》十二卷(1261年)、《日用演算法》二卷(1262年)、《乘除通變本末》三卷(1274年)、《田畝比類乘除演算法》二卷(1275年)、《續古摘奇演算法》二卷(1275年)。

楊輝的數學研究與教育工作的重點是在計算技術方面,他對籌算乘除捷演算法進行總結和發展,有的還編成了歌決,如九歸口決。 他在《續古摘奇演算法》中介紹了各種形式的"縱橫圖"及有關的構造方法,同時"垛積術"是楊輝繼沈括"隙積術"後,關於高階等差級數的研究。楊輝在"纂類"中,將《九章算術》246個題目按解題方法由淺入深的順序,重新分為乘除、分率、合率、互換、二衰分、疊積、盈不足、方程、勾股等九類。

他非常重視數學教育的普及和發展,在《演算法通變本末》中,楊輝為初學者制訂的"習算綱目"是中國數學教育史上的重要文獻。

趙 爽

趙爽,三國時期東吳的數學家。曾注《周髀算經》,他所作的《周髀算經注》中有一篇《勾股圓方圖注》全文五百餘字,並附有雲幅插圖(已失傳),這篇注文簡練地總結了東漢時期勾股算術的重要成果,最早給出並證明了有關勾股弦三邊及其和、差關系的二十多個命題,他的證明主要是依據幾何圖形面積的換算關系。

趙爽還在《勾股圓方圖注》中推導出二次方程 (其中a>0,A>0)的求根公式

在《日高圖注》中利用幾何圖形面積關系,給出了"重差術"的證明。(漢代天文學家測量太陽高、遠的方法稱為重差術)。

華羅庚

華羅庚,中國現代數學家。1910年11月12日生於江蘇省金壇縣。1985年6月12日在日本東京逝世。華羅庚1924年初中畢業之後,在上海中華職業學校學習不到一年,因家貧輟學,他刻苦自修數學,1930年在《科學》上發表了關於代數方程式解法的文章,受到專家重視,被邀到清華大學工作,開始了數論的研究,1934年成為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研究員。1936年作為訪問學者去英國劍橋大學工作。1938年回國,受聘為西南聯合大學教授。1946年應蘇聯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邀請任研究員,並在普林斯頓大學執教。1948年始,他為伊利諾伊大學教授。
1924年金壇中學初中畢業,後刻苦自學。1930年後在清華大學任教。 1936年赴英國劍橋大學訪問、學習。1938年回國後任西南聯合大學教授。1946年赴美國,任普林斯頓數學研究所研究員、普林斯頓大學和伊利諾斯大學教授,1950年回國。 歷任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應用數學研究所所長、名譽所長,中國數學學會理事長、名譽理事長,全國數學競賽委員會主任,美國國家科學院國外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聯邦德國巴伐利亞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物理學數學化學部副主 任、副院長、主席團成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數學系主任、副校長,中國科協副主席,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等職。曾任一至六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六屆全國政協副主席。 曾被授予法國南錫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和美國伊利諾斯大學榮譽博士學位。主要從事解 析數論、矩陣幾何學、典型群、自守函數論、多復變函數論、偏微分方程、高維數值積 分等領域的研究與教授工作並取得突出成就。40年代,解決了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計這 一歷史難題,得到了最佳誤差階估計(此結果在數論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對G.H.哈 代與J.E.李特爾伍德關於華林問題及E.賴特關於塔里問題的結果作了重大的改進,至 今仍是最佳紀錄。 代數方面,證明了歷史長久遺留的一維射影幾何的基本定理;給出 了體的正規子體一定包含在它的中心之中這個結果的一個簡單而直接的證明,被稱為嘉 當-布饒爾-華定理。其專著《堆壘素數論》系統地總結、發展與改進了哈代與李特爾伍 德圓法、維諾格拉多夫三角和估計方法及他本人的方法,發表40餘年來其主要結果仍居 世界領先地位,先後被譯為俄、匈、日、德、英文出版,成為20世紀經典數論著作之 一。其專著《多個復變典型域上的調和分析》以精密的分析和矩陣技巧,結合群表示論,具體給出了典型域的完整正交系,從而給出了柯西與泊松核的表達式。這項工作在 調和分析、復分析、微分方程等研究中有著廣泛深入的影響,曾獲中國自然科學獎一等 獎。倡導應用數學與計算機的研製,曾出版《統籌方法平話》、《優選學》等多部著作 並在中國推廣應用。與王元教授合作在近代數論方法應用研究方面獲重要成果,被稱為 「華-王方法」。在發展數學教育和科學普及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發表研究論文200多 篇,並有專著和科普性著作數十種。

陳景潤

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33 年5月22日生於福建福州。1953年畢業於廈門大學 數學系。1957年進入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並在華羅庚教授指導下從事數論方面的研究。歷任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研究員、所學術委員會委員兼貴陽民族學院、河南大學、青島大學、華中工學院、福建師范大學等校教授,國家科委數學學科組成員,《數 學季刊》主編等職。主要從事解析數論方面的研究,並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方面取得國 際領先的成果。這一成果國際上譽為「陳氏定理」,受到廣泛引用。這項工作,使之與王 元教授、潘承洞教授共同獲得1978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其後對上述定理又作了改 進,並於1979年初完成論文《算術級數中的最小素數》,將最小素數從原有的80推進到 16 ,受到國際數學界好評。對組合數學與現代經濟管理、科學實驗、尖端技術、人類 生活密切關系等問題也作了研究。發表研究論文70餘篇,並有《數學趣味談》、《組合 數學》等著作。

Ⅳ 初中物理化學數學知識點總結

物理量(單位) 公式 備注 公式的變形
速度V(m/S) v= S:路程/t:時間

重力G (N) G=mg m:質量 g:9.8N/kg或者10N/kg
密度ρ (kg/m3) ρ=m/V m:質量 V:體積
合力F合 (N) 方向相同:F合=F1+F2
方向相反:F合=F1—F2 方向相反時,F1>F2
浮力F浮
(N) F浮=G物—G視 G視:物體在液體的重力

浮力F浮
(N) F浮=G物 此公式只適用
物體漂浮或懸浮
浮力F浮
(N) F浮=G排=m排g=ρ液gV排 G排:排開液體的重力
m排:排開液體的質量
ρ液:液體的密度
V排:排開液體的體積
(即浸入液體中的體積)
杠桿的平衡條件 F1L1= F2L2 F1:動力 L1:動力臂
F2:阻力 L2:阻力臂
定滑輪 F=G物
S=h F:繩子自由端受到的拉力
G物:物體的重力
S:繩子自由端移動的距離
h:物體升高的距離
動滑輪 F= (G物+G輪)
S=2 h G物:物體的重力
G輪:動滑輪的重力
滑輪組 F= (G物+G輪)
S=n h n:通過動滑輪繩子的段數
機械功W
(J) W=Fs F:力
s:在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
有用功W有
總功W總 W有=G物h
W總=Fs 適用滑輪組豎直放置時
機械效率 η= ×100%

功率P
(w) P=
W:功
t:時間
壓強p
(Pa) P=
F:壓力
S:受力面積
液體壓強p
(Pa) P=ρgh ρ:液體的密度
h:深度(從液面到所求點
的豎直距離)

物理量 單位 公式
名稱 符號 名稱 符號
質量 m 千克 kg m=pv
溫度 t 攝氏度 °C
速度 v 米/秒 m/s v=s/t
密度 p 千克/米³ kg/m³ p=m/v
力(重力) F 牛頓(牛) N G=mg
壓強 P 帕斯卡(帕) Pa P=F/S
功 W 焦耳(焦) J W=Fs
功率 P 瓦特(瓦) w P=W/t
電流 I 安培(安) A I=U/R
電壓 U 伏特(伏) V U=IR
電阻 R 歐姆(歐) R=U/I
電功 W 焦耳(焦) J W=UIt
電功率 P 瓦特(瓦) w P=W/t=UI
熱量 Q 焦耳(焦) J Q=cm(t-t°)
比熱 c 焦/(千克°C) J/(kg°C)
真空中光速 3×108米/秒
g 9.8牛頓/千克
15°C空氣中聲速 340米/秒
【熱 學 部 分】
1、吸熱:Q吸=Cm(t-t0)=CmΔt
2、放熱:Q放=Cm(t0-t)=CmΔt
3、熱值:q=Q/m
4、爐子和熱機的效率: η=Q有效利用/Q燃料
5、熱平衡方程:Q放=Q吸
6、熱力學溫度:T=t+273K
【電 學 部 分】
1、電流強度:I=Q電量/t
2、電阻:R=ρL/S
3、歐姆定律:I=U/R
4、焦耳定律:
(1)、Q=I2Rt普適公式)
(2)、Q=UIt=Pt=UQ電量=U2t/R (純電阻公式)
5、串聯電路:
(1)、I=I1=I2
(2)、U=U1+U2
(3)、R=R1+R2
(4)、U1/U2=R1/R2 (分壓公式)
(5)、P1/P2=R1/R2
6、並聯電路:
(1)、I=I1+I2
(2)、U=U1=U2
(3)、1/R=1/R1+1/R2 [ R=R1R2/(R1+R2)]
(4)、I1/I2=R2/R1(分流公式)
(5)、P1/P2=R2/R1
7定值電阻:
(1)、I1/I2=U1/U2
(2)、P1/P2=I12/I22
(3)、P1/P2=U12/U22
8電功:
(1)、W=UIt=Pt=UQ (普適公式)
(2)、W=I2Rt=U2t/R (純電阻公式)
9電功率:
(1)、P=W/t=UI (普適公式)
(2)、P=I2R=U2/R (純電阻公式)

八年級下全部物理公式
V排÷V物=P物÷P液(F浮=G)
V露÷V排=P液-P物÷P物
V露÷V物=P液-P物÷P液
V排=V物時,G÷F浮=P物÷P液
物理定理、定律、公式表
一、質點的運動(1)------直線運動
1)勻變速直線運動
1.平均速度V平=s/t(定義式) 2.有用推論Vt2-Vo2=2as
3.中間時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間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 {以Vo為正方向,a與Vo同向(加速)a>0;反向則a<0}
8.實驗用推論Δs=aT2 {Δs為連續相鄰相等時間(T)內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單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時間(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單位換算:1m/s=3.6km/h。
註:
(1)平均速度是矢量;
(2)物體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決定式;
(4)其它相關內容:質點、位移和路程、參考系、時間與時刻〔見第一冊P19〕/s--t圖、v--t圖/速度與速率、瞬時速度〔見第一冊P24〕。
2)自由落體運動
1.初速度Vo=0 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2/2(從Vo位置向下計算) 4.推論Vt2=2gh
注:
(1)自由落體運動是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遵循勻變速直線運動規律;
(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較小,在高山處比平地小,方向豎直向下)。
(3)豎直上拋運動
1.位移s=Vot-gt2/2 2.末速度Vt=Vo-gt (g=9.8m/s2≈10m/s2)
3.有用推論Vt2-Vo2=-2gs 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拋出點算起)
5.往返時間t=2Vo/g (從拋出落回原位置的時間)
注:
(1)全過程處理:是勻減速直線運動,以向上為正方向,加速度取負值;

一、測量
⒈長度L:主單位:米;測量工具:刻度尺;測量時要估讀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光年的單位是長度單位。
⒉時間t:主單位:秒;測量工具:鍾表;實驗室中用停表。1時=3600秒,1秒=1000毫秒。
⒊質量m:物體中所含物質的多少叫質量。主單位:千克; 測量工具:秤;實驗室用托盤天平。
二、機械運動
⒈機械運動:物體位置發生變化的運動。
參照物:判斷一個物體運動必須選取另一個物體作標准,這個被選作標準的物體叫參照物。
⒉勻速直線運動:
①比較運動快慢的兩種方法:a 比較在相等時間里通過的路程。b 比較通過相等路程所需的時間。
②公式: 1米/秒=3.6千米/時。
三、力
⒈力F: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物體間力的作用總是相互的。
力的單位:牛頓(N)。測量力的儀器:測力器;實驗室使用彈簧秤。
力的作用效果:使物體發生形變或使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改變。
物體運動狀態改變是指物體的速度大小或運動方向改變。
⒉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叫做力的三要素。
力的圖示,要作標度;力的示意圖,不作標度。
⒊重力G:由於地球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方向:豎直向下。
重力和質量關系:G=mg m=G/g
g=9.8牛/千克。讀法:9.8牛每千克,表示質量為1千克物體所受重力為9.8牛。
重心:重力的作用點叫做物體的重心。規則物體的重心在物體的幾何中心。
⒋二力平衡條件:作用在同一物體;兩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直線上。
物體在二力平衡下,可以靜止,也可以作勻速直線運動。
物體的平衡狀態是指物體處於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處於平衡狀態的物體所受外力的合力為零。
⒌同一直線二力合成:方向相同:合力F=F1+F2 ;合力方向與F1、F2方向相同;
方向相反:合力F=F1-F2,合力方向與大的力方向相同。
⒍相同條件下,滾動摩擦力比滑動摩擦力小得多。
滑動摩擦力與正壓力,接觸面材料性質和粗糙程度有關。【滑動摩擦、滾動摩擦、靜摩擦】
7.牛頓第一定律也稱為慣性定律其內容是:一切物體在不受外力作用時,總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慣性:物體具有保持原來的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的性質叫做慣性。
四、密度
⒈密度ρ:某種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密度是物質的一種特性。
公式: m=ρV 國際單位:千克/米3 ,常用單位:克/厘米3,
關系:1克/厘米3=1×103千克/米3;ρ水=1×103千克/米3;
讀法:103千克每立方米,表示1立方米水的質量為103千克。
⒉密度測定:用托盤天平測質量,量筒測固體或液體的體積。
面積單位換算:
1厘米2=1×10-4米2,
1毫米2=1×10-6米2。
五、壓強
⒈壓強P:物體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叫做壓強。
壓力F:垂直作用在物體表面上的力,單位:牛(N)。
壓力產生的效果用壓強大小表示,跟壓力大小、受力面積大小有關。
壓強單位:牛/米2;專門名稱:帕斯卡(Pa)
公式: F=PS 【S:受力面積,兩物體接觸的公共部分;單位:米2。】
改變壓強大小方法:①減小壓力或增大受力面積,可以減小壓強;②增大壓力或減小受力面積,可以增大壓強。
⒉液體內部壓強:【測量液體內部壓強:使用液體壓強計(U型管壓強計)。】
產生原因:由於液體有重力,對容器底產生壓強;由於液體流動性,對器壁產生壓強。
規律:①同一深度處,各個方向上壓強大小相等②深度越大,壓強也越大③不同液體同一深度處,液體密度大的,壓強也大。 [深度h,液面到液體某點的豎直高度。]
公式:P=ρgh h:單位:米; ρ:千克/米3; g=9.8牛/千克。
⒊大氣壓強:大氣受到重力作用產生壓強,證明大氣壓存在且很大的是馬德堡半球實驗,測定大氣壓強數值的是托里拆利(義大利科學家)。托里拆利管傾斜後,水銀柱高度不變,長度變長。
1個標准大氣壓=76厘米水銀柱高=1.01×105帕=10.336米水柱高
測定大氣壓的儀器:氣壓計(水銀氣壓計、盒式氣壓計)。
大氣壓強隨高度變化規律:海拔越高,氣壓越小,即隨高度增加而減小,沸點也降低。
六、浮力
1.浮力及產生原因:浸在液體(或氣體)中的物體受到液體(或氣體)對它向上托的力叫浮力。方向:豎直向上;原因:液體對物體的上、下壓力差。
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體里的物體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於物體排開液體所受重力。
即F浮=G液排=ρ液gV排。 (V排表示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
3.浮力計算公式:F浮=G-T=ρ液gV排=F上、下壓力差
4.當物體漂浮時:F浮=G物 且 ρ物<ρ液 當物體懸浮時:F浮=G物 且 ρ物=ρ液
當物體上浮時:F浮>G物 且 ρ物<ρ液 當物體下沉時:F浮<G物 且 ρ物>ρ液
七、簡單機械
⒈杠桿平衡條件:F1l1=F2l2。力臂:從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垂直距離
通過調節杠桿兩端螺母使杠桿處於水位置的目的:便於直接測定動力臂和阻力臂的長度。
定滑輪:相當於等臂杠桿,不能省力,但能改變用力的方向。
動滑輪:相當於動力臂是阻力臂2倍的杠桿,能省一半力,但不能改變用力方向。
⒉功:兩個必要因素:①作用在物體上的力;②物體在力方向上通過距離。W=FS 功的單位:焦耳
3.功率:物體在單位時間里所做的功。表示物體做功的快慢的物理量,即功率大的物體做功快。
W=Pt P的單位:瓦特; W的單位:焦耳; t的單位:秒。
八、熱學:
⒈溫度t:表示物體的冷熱程度。【是一個狀態量。】
常用溫度計原理:根據液體熱脹冷縮性質。
溫度計與體溫計的不同點:①量程,②最小刻度,③玻璃泡、彎曲細管,④使用方法。
⒉熱傳遞條件:有溫度差。熱量:在熱傳遞過程中,物體吸收或放出熱的多少。【是過程量】
熱傳遞的方式:傳導(熱沿著物體傳遞)、對流(靠液體或氣體的流動實現熱傳遞)和輻射(高溫物體直接向外發射出熱)三種。
⒊汽化:物質從液態變成氣態的現象。方式:蒸發和沸騰,汽化要吸熱。
影響蒸發快慢因素:①液體溫度,②液體表面積,③液體表面空氣流動。蒸發有致冷作用。
⒋比熱容C:單位質量的某種物質,溫度升高1℃時吸收的熱量,叫做這種物質的比熱容。
比熱容是物質的特性之一,單位:焦/(千克℃) 常見物質中水的比熱容最大。
C水=4.2×103焦/(千克℃) 讀法:4.2×103焦耳每千克攝氏度。
物理含義:表示質量為1千克水溫度升高1℃吸收熱量為4.2×103焦。
⒌熱量計算:Q放=cm⊿t降 Q吸=cm⊿t升
Q與c、m、⊿t成正比,c、m、⊿t之間成反比。⊿t=Q/cm
6.內能:物體內所有分子的動能和分子勢能的總和。一切物體都有內能。內能單位:焦耳
物體的內能與物體的溫度有關。物體溫度升高,內能增大;溫度降低內能減小。
改變物體內能的方法:做功和熱傳遞(對改變物體內能是等效的)
7.能的轉化和守恆定律:能量即不會憑空產生,也不會憑空消失,它只會從一種形式轉化為其它形式,或者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而能的總量保持不變。
九、電路
⒈電路由電源、電鍵、用電器、導線等元件組成。要使電路中有持續電流,電路中必須有電源,且電路應閉合的。 電路有通路、斷路(開路)、電源和用電器短路等現象。
⒉容易導電的物質叫導體。如金屬、酸、鹼、鹽的水溶液。不容易導電的物質叫絕緣體。如木頭、玻璃等。
絕緣體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為導體。
⒊串、並聯電路的識別:串聯:電流不分叉,並聯:電流有分叉。
【把非標准電路圖轉化為標準的電路圖的方法:採用電流流徑法。】
十、電能
⒈電功W:電流所做的功叫電功。電流作功過程就是電能轉化為其它形式的能。
公式:W=UQ W=UIt=U2t/R=I2Rt W=Pt 單位:W焦 U伏特 I安培 t秒 Q庫 P瓦特
⒉電功率P:電流在單位時間內所作的電功,表示電流作功的快慢。【電功率大的用電器電流作功快。】
公式:P=W/t P=UI (P=U2/R P=I2R) 單位:W焦 U伏特 I安培 t秒 Q庫 P瓦特
⒊電能表(瓦時計):測量用電器消耗電能的儀表。1度電=1千瓦時=1000瓦×3600秒=3.6×106焦耳
十一、磁
1.磁體、磁極【同名磁極互相排斥,異名磁極互相吸引】
物體能夠吸引鐵、鈷、鎳等物質的性質叫磁性。具有磁性的物質叫磁體。磁體的磁極總是成對出現的。
2.磁場:磁體周圍空間存在著一個對其它磁體發生作用的區域。
磁場的基本性質是對放入其中的磁體產生磁力的作用。
磁場方向:小磁針靜止時N極所指的方向就是該點的磁場方向。磁體周圍磁場用磁感線來表示。
地磁北極在地理南極附近,地磁南極在地理北極附近。
3.電流的磁場:奧斯特實驗表明電流周圍存在磁場。
通電螺線管對外相當於一個條形磁鐵。
通電螺線管中電流的方向與螺線管兩端極性的關系可以用右手螺旋定則來判定。
(2)分段處理:向上為勻減速直線運動,向下為自由落體運動,具有對稱性;
(3)上升與下落過程具有對稱性,如在同點速度等值反向等。

1)常見的力
1.重力G=mg (方向豎直向下,g=9.8m/s2≈10m/s2,作用點在重心,適用於地球表面附近)
2.胡克定律F=kx {方向沿恢復形變方向,k:勁度系數(N/m),x:形變數(m)}
3.滑動摩擦力F=μFN {與物體相對運動方向相反,μ:摩擦因數,FN:正壓力(N)}
4.靜摩擦力0≤f靜≤fm (與物體相對運動趨勢方向相反,fm為最大靜摩擦力)
5.萬有引力F=Gm1m2/r2 (G=6.67×10-11N?m2/kg2,方向在它們的連線上)
6.靜電力F=kQ1Q2/r2 (k=9.0×109N?m2/C2,方向在它們的連線上)
7.電場力F=Eq (E:場強N/C,q:電量C,正電荷受的電場力與場強方向相同)
8.安培力F=BILsinθ (θ為B與L的夾角,當L⊥B時:F=BIL,B//L時:F=0)
9.洛侖茲力f=qVBsinθ (θ為B與V的夾角,當V⊥B時:f=qVB,V//B時:f=0)
注:
(1)勁度系數k由彈簧自身決定;
(2)摩擦因數μ與壓力大小及接觸面積大小無關,由接觸面材料特性與表面狀況等決定;
(3)fm略大於μFN,一般視為fm≈μFN;
(4)其它相關內容:靜摩擦力(大小、方向)〔見第一冊P8〕;
(5)物理量符號及單位B:磁感強度(T),L:有效長度(m),I:電流強度(A),V:帶電粒子速度(m/s),q:帶電粒子(帶電體)電量(C);
(6)安培力與洛侖茲力方向均用左手定則判定。
2)力的合成與分解
1.同一直線上力的合成同向:F=F1+F2, 反向:F=F1-F2 (F1>F2)
2.互成角度力的合成:
F=(F12+F22+2F1F2cosα)1/2(餘弦定理) F1⊥F2時:F=(F12+F22)1/2
3.合力大小范圍:|F1-F2|≤F≤|F1+F2|
4.力的正交分解:Fx=Fcosβ,Fy=Fsinβ(β為合力與x軸之間的夾角tgβ=Fy/Fx)
註:
(1)力(矢量)的合成與分解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
(2)合力與分力的關系是等效替代關系,可用合力替代分力的共同作用,反之也成立;
(3)除公式法外,也可用作圖法求解,此時要選擇標度,嚴格作圖;
(4)F1與F2的值一定時,F1與F2的夾角(α角)越大,合力越小;
(5)同一直線上力的合成,可沿直線取正方向,用正負號表示力的方向,化簡為代數運算。
四、動力學(運動和力)
1.牛頓第一運動定律(慣性定律):物體具有慣性,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為止
2.牛頓第二運動定律:F合=ma或a=F合/ma{由合外力決定,與合外力方向一致}
3.牛頓第三運動定律:F=-F′{負號表示方向相反,F、F′各自作用在對方,平衡力與作用力反作用力區別,實際應用:反沖運動}
4.共點力的平衡F合=0,推廣 {正交分解法、三力匯交原理}
5.超重:FN>G,失重:FN<G {加速度方向向下,均失重,加速度方向向上,均超重}
6.牛頓運動定律的適用條件:適用於解決低速運動問題,適用於宏觀物體,不適用於處理高速問題,不適用於微觀粒子〔見第一冊P67〕
注:平衡狀態是指物體處於靜止或勻速直線狀態,或者是勻速轉動。
五、振動和波(機械振動與機械振動的傳播)
1.簡諧振動F=-kx {F:回復力,k:比例系數,x:位移,負號表示F的方向與x始終反向}
2.單擺周期T=2π(l/g)1/2 {l:擺長(m),g:當地重力加速度值,成立條件:擺角θ<100;l>>r}
3.受迫振動頻率特點:f=f驅動力
4.發生共振條件:f驅動力=f固,A=max,共振的防止和應用〔見第一冊P175〕
5.機械波、橫波、縱波〔見第二冊P2〕
6.波速v=s/t=λf=λ/T{波傳播過程中,一個周期向前傳播一個波長;波速大小由介質本身所決定}
7.聲波的波速(在空氣中)0℃:332m/s;20℃:344m/s;30℃:349m/s;(聲波是縱波)
8.波發生明顯衍射(波繞過障礙物或孔繼續傳播)條件:障礙物或孔的尺寸比波長小,或者相差不大
9.波的干涉條件:兩列波頻率相同(相差恆定、振幅相近、振動方向相同)
10.多普勒效應:由於波源與觀測者間的相互運動,導致波源發射頻率與接收頻率不同{相互接近,接收頻率增大,反之,減小〔見第二冊P21〕}

3.分子動理論內容:物質是由大量分子組成的;大量分子做無規則的熱運動;分子間存在相互作用力。
4.分子間的引力和斥力(1)r<r0,f引<f斥,F分子力表現為斥力
(2)r=r0,f引=f斥,F分子力=0,E分子勢能=Emin(最小值)
(3)r>r0,f引>f斥,F分子力表現為引力
(4)r>10r0,f引=f斥≈0,F分子力≈0,E分子勢能≈0
5.熱力學第一定律W+Q=ΔU{(做功和熱傳遞,這兩種改變物體內能的方式,在效果上是等效的),
W:外界對物體做的正功(J),Q:物體吸收的熱量(J),ΔU:增加的內能(J),涉及到第一類永動機不可造出〔見第二冊P40〕}

九、氣體的性質
1.氣體的狀態參量:
溫度:宏觀上,物體的冷熱程度;微觀上,物體內部分子無規則運動的劇烈程度的標志,
熱力學溫度與攝氏溫度關系:T=t+273 {T:熱力學溫度(K),t:攝氏溫度(℃)}
體積V:氣體分子所能占據的空間,單位換算:1m3=103L=106mL
壓強p:單位面積上,大量氣體分子頻繁撞擊器壁而產生持續、均勻的壓力,標准大氣壓:1atm=1.013×105Pa=76cmHg(1Pa=1N/m2)
2.氣體分子運動的特點:分子間空隙大;除了碰撞的瞬間外,相互作用力微弱;分子運動速率很大
3.理想氣體的狀態方程:p1V1/T1=p2V2/T2 {PV/T=恆量,T為熱力學溫度}

1、電功:電流做的功叫電功。電流做功的過程是電能轉化為其它形式能的過程。
計算式:W=UIt=Pt=t=I2Rt=UQ(其中W=t=I2Rt只適用於純電阻電路)
單位:焦耳(J) 常用單位千瓦時(KWh) 1KWh=3.6×106J
測量:電能表(測家庭電路中用電器消耗電能多少的儀表)
接法:①串聯在家庭電路的幹路中②「1、3」進「2、4」出;「1、2」火「3、4」零
參數:「220V 10A(20A)」表示該電能表應該在220V的電路中使用;電能表的額定電流為10A,在短時間內電流不能超過20A;電路中用電器的總功率不能超過2200W;「50Hz」表示電能表應在交流電頻率為50Hz的電路中使用;「3000R/KWh」表示工作電路每消耗1KWh的電能,電能表的表盤轉動3000轉。
電能表間接測量電功率的計算式:P=×3.6×106(W)
2、電功率:電功率是電流在單位時間內做的功。等於電流與電壓的乘積。電功率的單位是瓦。計算式:P=W/t=UI==I2R(其中P==I2R只適用於純電阻電路)
3、額定功率與實際功率的區別與聯系:額定功率是由用電器本身所決定的,實際功率是由實際電路所決定的。聯系:P實=()2P額,可理解為用電器兩端的電壓變為原來的1/n時,功率就變為原來功率的1/n2。
4、小燈泡的明暗是由燈泡的實際功率決定的。
5、焦耳定律:電流通過導體產生的熱量Q跟電流I的平方成正比,跟導體的電阻R成正比,跟通電的時間t成正。計算式:Q=I2Rt=UIt=t(其中Q=UIt=t只適用於純電阻電路)
6、電熱器:主要部件是發熱體,是由電阻較大、熔點較高的材料製成的。其原理是電流的熱效應。
7、家庭電路
8、觸電:一定強度的電流通過人體時所引起的傷害事故。
9、安全用電常識:不接觸電壓高於36伏的帶電體,不靠近高壓帶電體。明插座的安裝應高於地面1.8m,電風扇、洗衣機等家用電器應接地。

速度 υ= S / t 1m / s = 3.6 Km / h
聲速υ= 340m / s
光速C = 3×108 m /s
密度 ρ= m / V 1 g / c m3 = 103 Kg / m3
合力 F = F1 - F2
F = F1 + F2 F1、F2在同一直線線上且方向相反
F1、F2在同一直線線上且方向相同
壓強 p = F / S
p =ρg h p = F / S適用於固、液、氣
p =ρg h適用於豎直固體柱
p =ρg h可直接計算液體壓強
1標准大氣壓 = 76 cmHg柱 = 1.01×105 Pa = 10.3 m水柱
浮力 ① F浮 = G – F
②漂浮、懸浮:F浮 = G
③ F浮 = G排 =ρ液g V排
④據浮沉條件判浮力大小 (1)判斷物體是否受浮力
(2)根據物體浮沉條件判斷物體處
於什麼狀態
(3)找出合適的公式計算浮力
物體浮沉條件(前提:物體浸沒在液體中且只受浮力和重力):
①F浮>G(ρ液>ρ物)上浮至漂浮 ②F浮 =G(ρ液 =ρ物)懸浮
③F浮 < G(ρ液 < ρ物)下沉
杠桿平衡條件 F1 L1 = F2 L 2 杠桿平衡條件也叫杠桿原理
滑輪組 F = G / n
F =(G動 + G物)/ n
SF = n SG 理想滑輪組
忽略輪軸間的摩擦
n:作用在動滑輪上繩子股數
功 W = F S = P t 1J = 1N?m = 1W?s
功率 P = W / t = Fυ 1KW = 103 W,1MW = 103KW
有用功 W有用 = G h(豎直提升)= F S(水平移動)= W總 – W額 =ηW總
額外功 W額 = W總 – W有 = G動 h(忽略輪軸間摩擦)= f L(斜面)
總功 W總= W有用+ W額 = F S = W有用 / η
機械效率 η= W有用 / W總
η=G /(n F)
= G物 /(G物 + G動) 定義式
適用於動滑輪、滑輪組

Ⅵ 求一些數學小知識

數學符號的起源

數學除了記數以外,還需要一套數學符號來表示數和數、數和形的相互關系。數學符號的發明和使用比數字晚,但是數量多得多。現在常用的有200多個,初中數學書里就不下20多種。它們都有一段有趣的經歷。

例如加號曾經有好幾種,現在通用"+"號。

"+"號是由拉丁文"et"("和"的意思)演變而來的。十六世紀,義大利科學家塔塔里亞用義大利文"più"(加的意思)的第一個字母表示加,草為"μ"最後都變成了"+"號。

"-"號是從拉丁文"minus"("減"的意思)演變來的,簡寫m,再省略掉字母,就成了"-"了。

到了十五世紀,德國數學家魏德美正式確定:"+"用作加號,"-"用作減號。

乘號曾經用過十幾種,現在通用兩種。一個是"×",最早是英國數學家奧屈特1631年提出的;一個是"· ",最早是英國數學家赫銳奧特首創的。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茨認為:"×"號象拉丁字母"X",加以反對,而贊成用"· "號。他自己還提出用"п"表示相乘。可是這個符號現在應用到集合論中去了。

到了十八世紀,美國數學家歐德萊確定,把"×"作為乘號。他認為"×"是"+"斜起來寫,是另一種表示增加的符號。

"÷"最初作為減號,在歐洲大陸長期流行。直到1631年英國數學家奧屈特用":"表示除或比,另外有人用"-"(除線)表示除。後來瑞士數學家拉哈在他所著的《代數學》里,才根據群眾創造,正式將"÷"作為除號。

十六世紀法國數學家維葉特用"="表示兩個量的差別。可是英國牛津大學數學、修辭學教授列考爾德覺得:用兩條平行而又相等的直線來表示兩數相等是最合適不過的了,於是等於符號"="就從1540年開始使用起來。

1591年,法國數學家韋達在菱中大量使用這個符號,才逐漸為人們接受。十七世紀德國萊布尼茨廣泛使用了"="號,他還在幾何學中用"∽"表示相似,用"≌"表示全等。

大於號"〉"和小於號"〈",是1631年英國著名代數學家赫銳奧特創用。至於≯""≮"、"≠"這三個符號的出現,是很晚很晚的事了。大括弧"{ }"和中括弧"[ ]"是代數創始人之一魏治德創造的。

數學的起源和早期發展:
數學與其他科學分支一樣,是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通過人類的社會實踐和生產活動發展起來的一種智力積累.其主要內容反映了現實世界的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和結構.這可以從數學的起源得到印證.
古代非洲的尼羅河、西亞的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中南亞的印度河和恆河以及東亞的黃河和長江,是數學的發源地.這些地區的先民由於從事農業生產的需要,從控制洪水和灌溉,測量田地的面積、計算倉庫的容積、推算適合農業生產的歷法以及相關的財富計算、產品交換等等長期實踐活動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並逐漸形成了相應的技術知識和有關的數學知識.

Ⅶ 初中數學常用的幾種經典解題方法

初中數學里常用的幾種經典解題方法
1、配方法
所謂配方,就是把一個解析式利用恆等變形的方法,把其中的某些項配成一個或幾個多項式正整數次冪的和形式。通過配方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叫配方法。其中,用的最多的是配成完全平方式。配方法是數學中一種重要的恆等變形的方法,它的應用十分非常廣泛,在因式分解、化簡根式、解方程、證明等式和不等式、求函數的極值和解析式等方面都經常用到它。
2、因式分解法
因式分解,就是把一個多項式化成幾個整式乘積的形式。因式分解是恆等變形的基礎,它作為數學的一個有力工具、一種數學方法在代數、幾何、三角等的解題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因式分解的方法有許多,除中學課本上介紹的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等外,還有如利用拆項添項、求根分解、換元、待定系數等等。
3、換元法
換元法是數學中一個非常重要而且應用十分廣泛的解題方法。我們通常把未知數或變數稱為元,所謂換元法,就是在一個比較復雜的數學式子中,用新的變元去代替原式的一個部分或改造原來的式子,使它簡化,使問題易於解決。
4、判別式法與韋達定理
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b、c屬於R,a≠0)根的判別,△=b2-4ac,不僅用來判定根的性質,而且作為一種解題方法,在代數式變形,解方程(組),解不等式,研究函數乃至幾何、三角運算中都有非常廣泛的應用。
韋達定理除了已知一元二次方程的一個根,求另一根;已知兩個數的和與積,求這兩個數等簡單應用外,還可以求根的對稱函數,計論二次方程根的符號,解對稱方程組,以及解一些有關二次曲線的問題等,都有非常廣泛的應用。
5、待定系數法
在解數學問題時,若先判斷所求的結果具有某種確定的形式,其中含有某些待定的系數,而後根據題設條件列出關於待定系數的等式,最後解出這些待定系數的值或找到這些待定系數間的某種關系,從而解答數學問題,這種解題方法稱為待定系數法。它是中學數學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6、構造法
在解題時,我們常常會採用這樣的方法,通過對條件和結論的分析,構造輔助元素,它可以是一個圖形、一個方程(組)、一個等式、一個函數、一個等價命題等,架起一座連接條件和結論的橋梁,從而使問題得以解決,這種解題的數學方法,我們稱為構造法。運用構造法解題,可以使代數、三角、幾何等各種數學知識互相滲透,有利於問題的解決。
7、反證法
反證法是一種間接證法,它是先提出一個與命題的結論相反的假設,然後,從這個假設出發,經過正確的推理,導致矛盾,從而否定相反的假設,達到肯定原命題正確的一種方法。反證法可以分為歸謬反證法(結論的反面只有一種)與窮舉反證法(結論的反面不只一種)。用反證法證明一個命題的步驟,大體上分為:(1)反設;(2)歸謬;(3)結論。
反設是反證法的基礎,為了正確地作出反設,掌握一些常用的互為否定的表述形式是有必要的,例如:是/不是;存在/不存在;平行於/不平行於;垂直於/不垂直於;等於/不等於;大(小)於/不大(小)於;都是/不都是;至少有一個/一個也沒有;至少有n個/至多有(n一1)個;至多有一個/至少有兩個;唯一/至少有兩個。
歸謬是反證法的關鍵,導出矛盾的過程沒有固定的模式,但必須從反設出發,否則推導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推理必須嚴謹。導出的矛盾有如下幾種類型:與已知條件矛盾;與已知的公理、定義、定理、公式矛盾;與反設矛盾;自相矛盾。
8、面積法
平面幾何中講的面積公式以及由面積公式推出的與面積計算有關的性質定理,不僅可用於計算面積,而且用它來證明平面幾何題有時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運用面積關系來證明或計算平面幾何題的方法,稱為面積方法,它是幾何中的一種常用方法。
用歸納法或分析法證明平面幾何題,其困難在添置輔助線。面積法的特點是把已知和未知各量用面積公式聯系起來,通過運算達到求證的結果。所以用面積法來解幾何題,幾何元素之間關系變成數量之間的關系,只需要計算,有時可以不添置補助線,即使需要添置輔助線,也很容易考慮到。
9、幾何變換法
在數學問題的研究中,常常運用變換法,把復雜性問題轉化為簡單性的問題而得到解決。所謂變換是一個集合的任一元素到同一集合的元素的一個一一映射。中學數學中所涉及的變換主要是初等變換。有一些看來很難甚至於無法下手的習題,可以藉助幾何變換法,化繁為簡,化難為易。另一方面,也可將變換的觀點滲透到中學數學教學中。將圖形從相等靜止條件下的研究和運動中的研究結合起來,有利於對圖形本質的認識。
幾何變換包括:(1)平移;(2)旋轉;(3)對稱。
10.客觀性題的解題方法
選擇題是給出條件和結論,要求根據一定的關系找出正確答案的一類題型。選擇題的題型構思精巧,形式靈活,可以比較全面地考察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從而增大了試卷的容量和知識覆蓋面。
填空題是標准化考試的重要題型之一,它同選擇題一樣具有考查目標明確,知識復蓋面廣,評卷准確迅速,有利於考查學生的分析判斷能力和計算能力等優點,不同的是填空題未給出答案,可以防止學生猜估答案的情況。
要想迅速、正確地解選擇題、填空題,除了具有準確的計算、嚴密的推理外,還要有解選擇題、填空題的方法與技巧。下面通過實例介紹常用方法。
(1)直接推演法:直接從命題給出的條件出發,運用概念、公式、定理等進行推理或運算,得出結論,選擇正確答案,這就是傳統的解題方法,這種解法叫直接推演法。
(2)驗證法:由題設找出合適的驗證條件,再通過驗證,找出正確答案,亦可將供選擇的答案代入條件中去驗證,找出正確答案,此法稱為驗證法(也稱代入法)。當遇到定量命題時,常用此法。
(3)特殊元素法:用合適的特殊元素(如數或圖形)代入題設條件或結論中去,從而獲得解答。這種方法叫特殊元素法。
(4)排除、篩選法:對於正確答案有且只有一個的選擇題,根據數學知識或推理、演算,把不正確的結論排除,餘下的結論再經篩選,從而作出正確的結論的解法叫排除、篩選法。
(5)圖解法:藉助於符合題設條件的圖形或圖象的性質、特點來判斷,作出正確的選擇稱為圖解法。圖解法是解選擇題常用方法之一。
(6)分析法:直接通過對選擇題的條件和結論,作詳盡的分析、歸納和判斷,從而選出正確的結果,稱為分析法

Ⅷ 初中數學冷門小知識

中考數學冷門知識點解析

四心:

內心 角平分線的交點,它到各邊的距離相等(內切圓圓心)

外心 三角形三邊的垂直平分線的交點,它到三個頂點的距離相等(外接圓圓心)

重心 三角形三條中線的交點,它到每個頂點的距離等於它到對邊中點的距離的2倍

垂心 三角形的三條高的交點


調查方式

全面調查優點:精確度高 缺點:費時費力(人口普查)

抽樣調查優點:花費少、省時缺點:准確度受樣本影響

總體、個體、樣本概念


分式概念

判斷一個式子是否是分式,不要看式子是否是A/ B的形式,關鍵要滿足:

1.分式的分母中必須含有字母。

2.分母的值不能為零。若分母的值為零,則分式無意義。

考法類似於有理數、無理數


比例中項

如果a、b、c三個量成連比例即a:b=b:c,b叫做a和c的比例中項。

b的平方=a*c b=正負根號下(a*c)

注意比例中項有負值(線段、實際問題要排除)


函數概念

一般地,在一個變化過程中,如果有兩個變數x與y,並且對於x的每一個確定的值,y都有唯一確定的值與其對應,那麼就稱y是x的函數


黃金分割點

把一條線段分割為兩部分滿足:

短邊/長邊=長邊/全長

其值為一個有理數,用分數表示為(√5-1)/2,約等於0.618(實際問題時使用)

黃金三角形

1.是等腰三角形,兩個底角為72°,頂角為36°;這種三角形既美觀又標准。這樣的三角形的底與一腰之長之比為黃金比:(√5-1)/2.

2.是等腰三角形,兩個底角為36°,頂角為108°;這種三角形一腰與底邊之長之比為黃金比:(√5-1)/2.


標准差

標准差是方差的算術平方根


位似

位似作圖:

1. 作位似圖形時注意有同向位似和反向位似兩種情況

2.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如果位似變換是以原點為位似中心,相似比為k,那麼位似圖形對應點的坐標的比等於k或-k

多邊形

內角和 (n-2)180

外角和360

對角線n(n-3)/2 推導見課本